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

•相关推荐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篇1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篇3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3分钟)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创设问题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新课导学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6,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见附表)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

焦距。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u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猜想有多种多样,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猜想,但需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猜想情景,引导学生猜想,并明确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同时,教师板书学生猜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科学的能力及精神。

培养交流合作精神、制订计划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评估能力、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教师指导、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实验过程,是为了使所有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方法,强化对物距、像距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精神、创造意识。激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与成功感。

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数据较多,要加强引导。自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归纳小结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点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利用Flash动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的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

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四、板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篇5

【学习目标】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出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2.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倒立等大的实像

3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4正立放大的虚像不填不填

3.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典型例题

例1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学会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教学用具]

蜡烛、凸透镜、火柴、刻度尺、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光具座、光具盒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结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也能成像。哪,到底是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标题)

二、新课学习

1、根据前面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为了表述得比较清楚,我们先熟悉下面这样几个概念: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

2、教师在学生做出成像条件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探究。

3、组织学生探讨使用这些器材在桌面上做实验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精确,所以,人们设计出一个专门来完成这种探究的器具叫光具座。启发式光具座和光具盒中器具的科学性。

4、指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⑴光屏上能不能找到像?什么条件下(什么距离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⑵当光屏上的没有像时,从逆着光线的传播方向去观察,能不能看到像?

⑶光屏离凸透镜怎样的距离时,光屏上便能出现像,此时,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⑷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放大的像?

⑸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缩小的像?把数据记入表格:

像的特点(或像的性质)

物距

像距

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像时

成倒立、放大的像时

成正立、放大的像时

5、组织学生把猜想与实验结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并板书结论。

6、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内容可以在上一章学,上一章学习后,此处只要归纳一下,然后用表格指明即可)实像

虚像

共同点

都能用眼看到

不同点

⑴能成在光屏上

⑵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⑴不能成在光屏上

⑵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举例: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7、展示课件内容,组织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8、组织学生讨论:

⑴凸透镜成虚像与成实像的分界点。

⑵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⑶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怎样的变化?

9、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习。

10、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投影仪、放大镜的使用:

⑴选择某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带领大家完成投影仪的调节工作,共同评价字的放大与亮度的价值取向。

⑵平放投影仪,翻开反光镜,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方向的

不同;观察一只苍蝇模型在凸透镜上和玻璃板上时投影的效果。

⑶让学生用蜡烛、凸透镜体验放电影时物体与像的运动情况、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⑷再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凸透镜才能算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方法过程目标 1、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特点及条件。 教学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准备: 光具座,凸透镜,火柴,光屏,蜡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这个游戏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教师:我们现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就用我们的小水珠先离得近一些来观察箭头,然后逐渐离开,注意你在移动过程中,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一开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教师:其实小水珠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镜总能成放大的像吗? 学生:不是的。 教师:的确通过上节的学习和我们刚才的小游戏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有时成正立的像。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的不同和什

么有关系呢?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 教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想想看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教师: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在变,结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样。 教师:同学把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着,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来看箭头,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 学生:一开始我移动凸透镜看到两个箭头一起放大,再移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教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教师: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三)制定计划 学生:制定计划,怎样实验研究。 教师:在制定计划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等,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教师:希望同学们在制定计划时不要受光具座的限制,可以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 教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1:先选用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再让物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量出物距和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实验,分析焦距与成像的关系。 学生2:把凸透镜固定,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量出物距,试试看得到的像是怎样的情况(大小、位置、正倒)也要记录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做。 学生3:固定物体和光屏,移动凸透镜看能不能得到像,测u、v,改变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再重复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作图法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作图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作图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学习从作图探究中总结归规律的方法。 (3)同时与实验过程联系,为实验探究做铺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在探究总结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作图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在作图过程中,探究规律、总结规律。 2、组织指导学生作图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用具:三角板,铅笔,橡皮,白纸等。

教学活动: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2、请同学们根据三条特殊光线的性质作出三条特殊光线。 3、引出今天课题作图法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作图探究过程 (一)画图与实验器材进行比较,以及一些新概念 (二)画出(在黑板上演示)第一种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所成的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 总结规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物体在2倍焦距外)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三)指导学生作图总结规律(第二种情况物体在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让学生取出所发的第1张纸,三角板、铅笔等指导学生开始作图最后在白板展示作好的图及规律 (四)再让学生取出第2张纸引导学生作图(做完图发现不能相交,再让学生把光线反向延长使之相交,这时候出现的像是虚像。再给学生解释虚像的意义。同时说出在做实验时怎样找虚像:透过凸透镜用眼睛观察物体所成的像。) 最后总结规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三、提问学生物体在两个特殊位置的成像规律(作为课下作业,验证规律) 物体在2倍焦距上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 玩法吗? (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进行实验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出示课题并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自己动手组装、摆放、调整器材。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 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__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二、实验探究过程 任务1:按图1所示顺序将平行光源、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使他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之上。 任务2:利用平行光源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并在“光具座”上标出透镜中心、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点所在位置。 指导与提示:移动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的亮斑最小为止,测出光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该透镜的焦距。 任务3:如图2所示,将物体(蜡烛)放在距透镜二倍焦距之外,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的位置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填入表一中。 任务4:如图3所示,将物体(蜡烛)放在距透镜二倍焦距上,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的位置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填入表一中。 任务5:如图4所示,将物体(蜡烛)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的位置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填入表一中。

任务6:如图5所示,将物体(蜡烛)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之内,同时用眼睛观察像。将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填入表一中。 记录表一 三、课件模拟探究过程 利用课件的动态表达能力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 任务1:如图6所示,将物体(蜡烛)放在距透镜无限远处,用鼠标托动物体,使物理逐渐靠近焦点,同时观察像的位置如何变化,像的性质如何变化。将观察到的情况填入表。

任务2:如图7所示,将物体(蜡烛)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之内,用鼠标托动物体,使物理逐渐远离焦点,同时观察像的位置如何变化,像的性质如何变化。将观察到的情况填入表二中。 记录表二 四、总结规律 1.U=f是成像虚实的分界点――焦点内外分虚实; 2.U=2f成像大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 3.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4.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也逐渐变大。 以上规律可编成顺口溜: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

(八年级物理教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根据上海二期课改精神及二期课改教材特点,经过二年多的新教材教学实践,体会到物理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任,因此,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愿望和科学探究能力,使物理课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探究课。以下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教案为例,结合二期课改精神,介绍我们探究性教学的具体做法。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1.2 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建立物理概念,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1.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参加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及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2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3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实验,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4 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探究法,发现归纳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观察、质疑、探究、归纳、总结 5 教具 蜡烛、火柴、凸透镜(f=10cm/f=8cm)、光屏、光具座、多媒体课件 6 教学环节 见下图 7 教学过程 7.1 引入新课

一上课通过多媒体投影,在大屏幕上放映奥运冠军刘翔跨栏时的照片,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崇拜的明星时,顿时"刘翔、刘翔",整个班级的气氛热烈起来了。 教师顺势推舟,这张照片是通过什么器材得来的?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照相机。 教师启发,有学生质疑:照相机有什么值得研究? 教师乘着学生的质疑,问:照相机里有什么器材是我们学过的光学器材?即这张照片是通过什么器材成像的?同时要求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照相机,讨论回答: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 教师由此给出主题:照相机的照片是通过凸透镜来成像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2 提出问题 (1)学生实验:用凸透镜照一下书上的文字,观察成像情况。(放大、正立的像)、用凸透镜使窗户在白纸上成像,观察成像情况。(缩小、倒立的像) (2)引导学生回答所看到的凸透镜成像情况,让学生充分发言。 (3)引导学生指出:凸透镜可以成正立的、倒立的、放大的、缩小的像。由此引发学生质疑:凸透镜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省一等奖)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物距u/cm 像的性质f=10cm 像距v/cm 物与像 实、虚大、小正、倒同、异侧 u>2f 2f>u>f u2f时(b)当uu>f时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分析与论证 根据表格记录,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物距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 2当物距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3当物距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4多媒体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与过程,补充: ①实像、虚像分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放大、缩小实像分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诀:一倍焦距分,二倍焦距分。 5 物距越远,像距怎样变,像的大小怎样变 口诀:物像像变。 评估 我们讨论一下,当u=2f;u=f时凸透镜成像又有何特点呢 u=2f 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u=f,凸透镜不成像 编顺口溜: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虚像与物同侧正,实像与物异侧倒; 物远像近像越小,物近像远像越大。 【当堂训练】 1.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_______cm,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_____cm时,透过凸透镜能看到正立、放大的____像。 2.清晨,草地或树叶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________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__________像。 3.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距凸透镜15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当某物体距透镜10cm时,通过此凸透镜后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__像。 4.凸透镜的焦距为f,将一物体从距离凸透镜4f处逐渐移到处,此过程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5.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 、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4)如果把烛焰从a点移到d点。像到透镜的距离_________,像的大小变_________。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 1 学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拉近生活、社会、科技与物理的距离;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教具准备: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光具座、小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①复习提问(课堂导入):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而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凸透镜,它们都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下面我将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共同做一个游戏。 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蜡烛(物体)、照相机镜头(凸透镜)、胶卷(像),模拟照相机给蜡烛照相时,物体、凸透镜和像三者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判断他们完成的正确与否,同时请扮演像的同学说出自己的特征。类似的方法,模拟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情况。 小实验: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情况 教师演示: ①教师手持点燃的蜡烛、凸透镜,调整与白墙间的距离使白墙上呈现放大的像 ②教师手持点燃的蜡烛、凸透镜,调整与白墙间的距离使白墙上呈现缩小的像 ③教师手持放大镜于自己的右眼前,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两只眼睛 师问:经过游戏和老师的演示,大家已经明白了凸透镜能成像,且像有正倒、大小、虚实,那么除此之外,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 蜡烛、火柴、放大镜、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师:今天有不少领导老师来听课,为了缓解紧张气氛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说明:学生经历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奇妙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一下,关于凸透镜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师: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我给同学们准备了如下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你能选择其中的器材让凸透镜成一个像吗?好,下面开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完成的请举手示意我。 生:组装器材,进行实验。 师:下面我请几组完成的同学上来展示一下: (1)请成倒立缩小像的一组前来展示

(完整版)《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教案示例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你们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能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看来,凸透镜真是一个神秘,而又本事很大的东西,现在,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进一步认识凸透镜。 二、新课学习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家想一想、大胆的猜一猜。 2.猜想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和提示,做出尽量合理的猜测。教师将有价值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分析整理。 3.设计实验 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 4.进行实验 (1)测凸透镜的焦距 大家想一想怎样测得一个凸透镜的焦距?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 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 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 (2)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方案一: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4.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说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2. 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勇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媒体 学生分组实验:光具座、凸透镜、火柴、白塑料板、光屏、蜡烛。 教学建议: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比较多,建议安排2课时,对于新课的引入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以下两个简单实验:小明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拿起同一个凸透镜,观察老师,看到的像是否相同?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凸透镜成虚像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再结合平面镜成像来讲解。①不管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无法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虚像不能被光屏接收,可知此时物体成的像是(虚/实)像。而分组探究1中的六次实验及演示实验,像均可被光屏接收,都是(虚/实)像。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活动,知道影响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因素;得出凸透镜成像基本规律的雏形。 2.经历科学探究,提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 1.凸透镜的成像性质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体验1】将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在一起,使它们离开箭头相同的距离,通过凸透镜分别观察大小相同的两个箭头,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凸透镜成像性质与它大小有关。 【体验2】用一个凸透镜由近及远来观察上图中任一箭头,你又有什么发现? 归纳:像由正立变倒立,像的大小发生变化,凸透镜的成像性质还与 有关。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讨论方案】如何研究不同物距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 【探究准备】 (1)需要哪些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2)怎样安装器材: (3)怎样获得清晰的像: (4)本次实验中所用凸透镜f= 10cm,则2f= cm。 试一试、比一比,哪一组最先能获得清晰的像? 探究1:探究当物体距离凸透镜较远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请大家将实验所发现的结果记录在表1中:(表1 ) 物距u/cm 像距 v/cm 像的特点 倒立/正放大/缩

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新人教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内容简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与观察、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最重要的规律之一,让学生观察体验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和像的特点,得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涉及到物距、焦距,像的大小、倒正、虚实等,成像情况比较复杂,对于学生来说,做好“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虽然并不太难,但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记住它,确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目标定位 本节课把凸透镜成像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载体。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体验和感受研究的过程,领会研究的方法,同时还要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因而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⑵知道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⑶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养成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方法阐释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需要的器材较多、对操作的要求较高、需要观测的项目众多、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让学生知道自己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后,按照教师拟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比较容易完成实验、获得寻找凸透镜成像规律所需要的数据。因此,本节课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流程 I自主预习形成 环节一认识凸透镜 1.思考:能否把桌面上的透镜分为两类?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2. 如何利用激光灯、矿泉水瓶、蚊香、火柴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思考:如何把光线显现出来?看一看谁的方案更可行?并画下光路图: 3.小结:主光轴:_____________;光心:____________ 焦点:_______________;焦距:_____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加深对焦点、焦距的认识。 环节二准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提出问题 1.实验体验1:通过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前后移动凸透镜,看到的“字”有什么变化? 2.实验体验2:(1)将凸透镜对着窗外的景物(树木或建筑物),在透镜另一侧,用白纸做光屏,前后移动凸透镜,看能否在光屏上得到室外景物的像。(2)减小(或增大)凸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3 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1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__惯。【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课题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自主空间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根本规律; 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从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的数据中,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3、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收集数据,找到凸透镜成像的根本规律 实验准备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 前面讲述两种透镜,分别介绍了结构特点、成像特点、光学特性,今天重点研究凸透镜。 活动1:让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正立放大 通过凸透镜看黑板上方标语——倒立缩小 猜测:可能还能成哪些像?成不同的像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透镜到物体距离的不同。 [新课学习]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介绍根本概念:焦距f——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物距u——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教材P85“信息快递〞,指出透镜比拟薄,故可以认为到透镜距离就可以。 学生活动: 1、选用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要求:凸透镜固定在正中间50cm处,左边放蜡烛,右边放光屏。点燃蜡烛后,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间。 2、测定所选凸透镜焦距f=__cm〔方法:平行光聚焦法〕 3、按教材P85步骤3~7进行实验,找到各种像,并测得彼时物距和像距,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教材P86表格中。 f=__cm 像的性质实验次 数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像①② 倒立等大①

的像② 倒立放大的像①② 正立放大的像①② 分析与论证:找出不同组数据的规律,与焦距作比拟,要想得到 ①倒立缩小的像,物距应满足什么条件? ②倒立等大的像,物距应满足什么条件?像能用光屏接收,说明为实像 ③倒立放大的像,物距应满足什么条件? ④正立放大的像,物距应满足什么条件? 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反之,虚像那么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两者本质区别在于:有无实际光线会聚。 讨论: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光具座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调节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间。 移动光屏找清晰的像——光屏所在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 u>2f 倒立缩小实像f2f 投影仪、幻灯机 u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1 【学习目标】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出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2.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倒立等大的实像 3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 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4正立放大的虚像不填不填 3.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 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典型例题 例1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1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