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关面积的认识

有关面积的认识

有关面积的认识

面积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用来描述平面或曲面所覆盖的范围。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建筑、地理中的地貌,还是工程中的施工面积,

都与面积密切相关。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面积的定义、计算以及其

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面积的定义

面积是平面上或曲面上所包围的空间的大小量度。通常使用单位面

积来衡量面积的大小,常见的单位有平方米(m²)、平方厘米(cm²)等。在平面几何中,面积可以用各种图形的尺寸或形状来计算,而在

空间几何中,面积由曲面的参数方程或参数方程组来定义。

二、面积的计算方法

1. 矩形的面积计算

矩形是最简单的图形之一,其面积的计算方法为:面积 = 长 ×宽。

例如,一个长为5米,宽为3米的矩形的面积为15平方米。

2.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可以通过海伦公式或底边高度法来求解。海

伦公式为:面积= √[s(s-a)(s-b)(s-c)],其中s为三角形的半周长,a、b、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底边高度法则通过底边和高度的乘积除以2来计

算三角形的面积。

3. 圆的面积计算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面积= πr²,其中π约等于3.14159,r为圆的半径。例如,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的面积约为78.54平方米。

4. 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

对于任意复杂的图形,可以通过将其分割为多个简单形状的组合来计算总面积。例如,一个不规则形状可以分割成多个矩形、三角形或圆等简单形状,然后计算每个简单形状的面积,最后将它们的面积累加即可得到总面积。

三、面积的实际应用

1. 建筑领域中的面积应用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面积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建筑师需要计算房间的面积以确定室内布局,而施工单位需要测量建筑物的面积以估算材料的使用量。此外,建筑物的使用面积也直接关系到租金或售价的确定。

2. 地理领域中的面积应用

地理学中的面积概念涉及到陆地和水域的面积计算。例如,人口普查时需要计算国家、州或城市的面积,以确定其国土面积或行政区划面积。地理学家还可以通过测量河流或湖泊的面积来研究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

3. 工程领域中的面积应用

工程领域常常需要计算不同区域的面积以规划施工工艺。例如,在

道路建设中,需要计算路面的面积以确定所需的材料数量;在园林景

观设计中,需要计算绿化区域的面积以确定植物的种植数量。

四、总结

面积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准确计算面积,可以更好地规划空间、估算材料数量和合理

安排资源。无论是建筑、地理还是工程领域,面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对面积的认识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增进大家对面积的理解,并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图形类型

来选择适合的计算公式,而面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掌握了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们能更好地解决与面积相关的问题,更加高效地进行工作和生活。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面积的认识苏教版

《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和“不同策略比较面积大小”三个学习内容。由于“面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较弱,学习起来会相对较难,再加上学习内容太多,会使教学太仓促,学生不容易接受。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进行了教材重组:把“理解面积的意义”和“不同策略比较面积大小”作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把“认识面积单位”放到第二课时,以便学生能更充分地感受和理解面积的意义,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能较好地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并且学习用观察、重叠、数格子等不同策略比较图形的大小。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三年级上学期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和它们的周长。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加“活动教学”模式,课堂上的自主展示,困惑处的解答都采用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实物展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支撑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云系统和学生平板带给学生一系列富有思考性的互动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观察、比较等活动中加深对面积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平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苏教版)6.1 面积的认识教案

《面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观察、比较等活动中加深对面积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初步认识面积的意义 师:同学们,大家好!你们认识我吗?了解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真厉害!能通过认真观察获取信息,这也正是我们数学上一个非常好的品质!认识新姚小学吗?今天朱老师就当你们的导游,带你们去新姚小学进行为期40分钟的旅游好吗? 瞧,新姚小学到了,这就是我们的新教学楼——映雪楼!【课件呈现新教学楼图片】映雪楼漂亮吗?映雪楼长45米,宽20米,高18米,建筑面积2865平方米!在我的这段话中,你有没有哪个词不理解的!面积,看到这两个字你有什么问题?这么多问题呀!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面积的认识!(贴板书)两个字不理解,那我们就一个字一个字的解决? 面?啥叫面?你能给它组个词吗?哪里是桌面?你能向我介绍一下你身边物体的面吗?(脸面,桌子面,墙面,地面), 教师特别关注:物体和面之间的区别,重点将周长和面积区分开 二、亲身体验,丰富对面积意义的认识 活动一:摸一摸,说一说(课件点击) 师:你先摸摸桌子的表面,再去摸摸文具盒的面。你有什么发现?对呀!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我们把(桌子)面的大小叫做桌子的面积(一起说一遍),我们把(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课件呈现】 你还会说吗?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小学数学重点之面积的认识与计算

小学数学重点之面积的认识与计算在小学数学中,面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认识与计算方 法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中面积的认识与计算 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面积知识。 一、面积的认识 面积是描述一个平面图形占据的大小的量度,常用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米等。在小学数学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其面积来得知它们的大小。 1. 矩形的面积计算 矩形是最容易计算面积的图形。矩形的面积等于底边长乘以高,即 面积= 底边长×高。例如,一张矩形纸片的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那么它的面积就是 5厘米 × 3厘米 = 15平方厘米。 2.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它的边长相等。因此,正方形的面积可 以直接用边长的平方表示,即面积 = 边长 ×边长。例如,一块正方形 的边长为4厘米,那么它的面积就是 4厘米 × 4厘米 = 16平方厘米。 3.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对于三角形,面积计算稍微复杂一些。我们可以利用底边长和高来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即面积 = 底边长 ×高 ÷ 2。例如,一个底边长为6

厘米,高为3厘米的三角形,它的面积就是 6厘米 × 3厘米 ÷ 2 = 9平 方厘米。 二、面积的计算方法 除了直接计算图形的面积,我们还可以通过已知图形的其他属性来 计算面积。下面我将介绍两种常见的计算方法。 1. 分割法 分割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面积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复杂图形。我们 可以将复杂的图形分割成若干简单的图形,计算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然后将它们相加得到整个图形的面积。 举个例子,如果需要计算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将它分 割成几个矩形、三角形或者其他简单的形状,计算每个形状的面积, 然后将它们相加。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整个图形的面积。 2. 面积的变化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图形面积的变化问题。当一个图形发 生放大或缩小的时候,它的面积会如何变化呢? 放大:当一个图形的边长或半径被放大为原来的k倍时,其面积会 变为原来面积的k²倍。 缩小:当一个图形的边长或半径被缩小为原来的k分之一时,其面 积会变为原来面积的k²分之一。

有关面积的认识

有关面积的认识 面积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用来描述平面或曲面所覆盖的范围。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建筑、地理中的地貌,还是工程中的施工面积, 都与面积密切相关。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面积的定义、计算以及其 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面积的定义 面积是平面上或曲面上所包围的空间的大小量度。通常使用单位面 积来衡量面积的大小,常见的单位有平方米(m²)、平方厘米(cm²)等。在平面几何中,面积可以用各种图形的尺寸或形状来计算,而在 空间几何中,面积由曲面的参数方程或参数方程组来定义。 二、面积的计算方法 1. 矩形的面积计算 矩形是最简单的图形之一,其面积的计算方法为:面积 = 长 ×宽。 例如,一个长为5米,宽为3米的矩形的面积为15平方米。 2.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可以通过海伦公式或底边高度法来求解。海 伦公式为:面积= √[s(s-a)(s-b)(s-c)],其中s为三角形的半周长,a、b、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底边高度法则通过底边和高度的乘积除以2来计 算三角形的面积。 3. 圆的面积计算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面积= πr²,其中π约等于3.14159,r为圆的半径。例如,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的面积约为78.54平方米。 4. 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 对于任意复杂的图形,可以通过将其分割为多个简单形状的组合来计算总面积。例如,一个不规则形状可以分割成多个矩形、三角形或圆等简单形状,然后计算每个简单形状的面积,最后将它们的面积累加即可得到总面积。 三、面积的实际应用 1. 建筑领域中的面积应用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面积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建筑师需要计算房间的面积以确定室内布局,而施工单位需要测量建筑物的面积以估算材料的使用量。此外,建筑物的使用面积也直接关系到租金或售价的确定。 2. 地理领域中的面积应用 地理学中的面积概念涉及到陆地和水域的面积计算。例如,人口普查时需要计算国家、州或城市的面积,以确定其国土面积或行政区划面积。地理学家还可以通过测量河流或湖泊的面积来研究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 3. 工程领域中的面积应用

面积和面积单位优质教案

面积和面积单位优质教案 人教版面积和面积单位优质教案 篇一: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3、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用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干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感知面的大小。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两张纸(一大一小),让同学们进行涂颜色比赛,谁先把纸涂好谁就赢,你会选择哪张纸?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启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缓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那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摸,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老师把课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板书:长方形) (2)谁能用粉笔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长方形是封闭图形的一种(板书:封闭图形),它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精心孕育“种子课”——“面积的认识”一课教学有感

精心孕育“种子课”——“面积的认识”一课教学有感 作者:竺君斐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6期 浙江宁波江东区实验小学(315040)竺君斐 特级教师俞正强在《人民教育》2011年第2期的文章中首次提到“种子课”的概念。俞老 师把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称为“种子课”。他在文中举例,学生学习“厘米”的表象 以后,再学习“分米”的表象就比较容易了;掌握用厘米进行度量后,再学习用分米来度量就 更简单了。小学阶段的“种子课”有很多,如“自然数”“字母表示数”“分数”“加 法”“面积”等课都是。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遇到“种子课”,精心设计,把好关键,就可 以在后续教学中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迁移、合作讨论、探究实践等能力;遇到“种子课”,细心孕育,就可以在日后类似内容教学时化繁为简,减少机械重复。“面积的认识”作为面积 系列知识的起始课,具有“种子”的功能。下面我结合该课教学,谈谈精心孕育“种子课”的 几点想法。 一、调整课时,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感知新知 为了把知识的种子埋在学生的心里,让它生根发芽,并能独立生长,就必须把数学知识 “植根”于学生的活动经验之中。这样,学生的经验就会支撑“种子的芽”进行生长。因此,“种子课”的特点是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 如“面积的认识”一课,人教版教材中这课内容包括了面积的意义与三个面积单位的认识。面积概念的建立,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再加上这是一节“种子课”, 一个课时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完全可以调整课时安排,分两节课来完成。可把 “认识面积”单独设一课时,这样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感知新知。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新课程目标从“双基”转变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对于 “面积”,学生虽然在生活实际中经常有机会接触,但是要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二维空间,从“线”有长度发展到“面”有大小,并形成“面”的空间观念,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质 的飞跃。因此,“面积”的教学更需要丰富的活动经验来支撑,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层 面去理解面积的意义。 为了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教师需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反思,提升和抽象概括出面积的意义。 可设计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1)猜一猜。 师:老师带来了两件礼物(球、铅笔盒),请一个小朋友蒙上眼睛来摸一摸,猜一猜你摸 到的是什么。 (2)摸一摸。 师:请你摸一摸其他物体的表面。(学生积极举手,动手摸书本、尺子、练习纸、课桌、 黑板、粉笔盒等物体的表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最适合上公开课的课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最适合上公开课的课 题 作为一位数学老师,选择适合上公开课的数学课题,对于提高学生 的学习效果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然而,在众多的数学课 题中,究竟哪一个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最适合上公开课的呢?经过仔 细的考察和比较,我认为选取《认识面积的开端》这一课题,将是一 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选择《认识面积的开端》这一课题,是因为它与四年级下册 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紧密相连。四年级数学的教学重点是面积和容积的 初步认识,而本课题从“平面图形的面积相等意义”和“用单位平方(平 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计量面积”的角度出发,引导孩子们认识面 积的概念、面积的计量和单位的转换等内容,与教材的学习要求高度 契合。 其次,选择《认识面积的开端》这一课题,是因为它具备生动活泼 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这一课题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物 测量、平面图形拼凑和面积对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动手操作,从而加深对面积的认识。例如,可以通过给学生发放面积不同大小的 平面图形卡片,让他们按照要求拼凑出面积相同的图形,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还可以直观地让 他们理解面积相等的概念。 另外,选择《认识面积的开端》这一课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思维能力。在上课时,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一

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和一个边长为1米的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更大?”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尝试。通 过多角度的思考和不同学生的表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选择《认识面积的开端》这一课题,是因为它既严谨又有趣,容易引起家长和观摩者的共鸣和认同。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互 动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自由探究中收获知识。这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能打造一堂充满活力和 生命力的公开课。 综上所述,作为四年级数学教师,选择《认识面积的开端》这一课 题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它既符合课程要求,又具 备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容易引起家长和观摩者的认同,是一堂精彩的公开课。让我们 一起以这个课题为契机,开启学生们对数学的探索之旅吧!

2024年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24年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一、教学目标: 1. 快速计算加减法、乘除法。 2. 掌握四位数的认读、较简单的四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3. 准确使用各种图形及其属性进行有关的计算。 4. 了解数学中的比例、百分数和小数的概念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 第一单元:复习回顾 1. 复习上学期所学知识,包括加减法、乘除法、三位数的认读、简单的三位数的加减法等内容。 2. 各种游戏、小组竞赛,巩固基础知识。 第二单元:四位数的认读和加减法 1. 四位数的认读:从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开始逐步认读四位数,例如:3564可读作“三千五百六十四”,掌握百位、千位以及相应的读法。 2. 四位数的加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四位数加法计算,例如:3256+1982=5248。 3. 四位数的减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四位数减法计算,例如:8421-3928=4493。 第三单元:面积、体积和体重计算

1. 面积的认识和计算:引导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生活场景进行实例计算,例如: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为5米,宽为3米,求其面积。 2. 体积的认识和计算:引导学生了解立方体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生活场景进行实例计算,例如:一个正方体的边长为2米,求其体积。 3. 体重的认识和计算:引导学生了解最重单位和其换算关系,并通过实际生活场景进行实例计算,例如:一个重量为20千克的箱子,相当于多少两。 第四单元:图形的属性和计算 1. 图形的属性:让学生了解各种图形的名称、性质和特征,并通过实际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图形分类和计算,例如: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 图形的计算: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较为复杂的图形计算,例如:一个长为8厘米的矩形的面积为32平方厘米,求其宽度。 第五单元:比例和百分数 1. 比例的认识和计算:引导学生了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并通过实例进行简单的比例计算,例如:如果1个苹果卖2元,那么5个苹果卖多少元。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认识,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初步建立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重视引入面积单位。在提出测量课桌面面积的要求后,让学生各自在小组里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认真去测量,使学生在活动中深深感受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引出面积计量的单位,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本质特征,为今后合理选择不同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在一起填写,有的学生感到难度较大。比如:数学书的封面长大约是24(),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如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的物体,除了大拇指指甲之外,还有衬衫的纽扣、电话机的某个按键等等,而一张普通邮票的面积大约是5平方厘米、一张电话卡或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有46平方厘米。当学生头脑中储存了一定数量的典型例子之后,他们在实际测量时,便能迅速提取有关面积单位的表象并作出初步的估计和判断,进而提高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的针对性。 组织好应用面积单位直接计量或估计面积大小的活动,逐步提高对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的直接判断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用有关的面积单位去实际摆一摆、数一数,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寻找更为简洁和合理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部分学生对生活中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物表象,感受不够扎实,这有待以后进一步了解。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反思2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是本节课学习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知识点数学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知识点数学 一、数的认识 数的概念——数的大小和排列 二、加减法 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三、乘除法 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乘法口诀表及其应用 整十整百数的乘法运算 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除整十整百数及其应用

四、分数 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大小比较及其表示 分数加减法及应用 五、小数 小数的概念 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小数的基本运算 六、有关长度和面积 长度的认识 长度的单位——米、分米、厘米 面积的认识 面积的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七、有关时间和温度 时间的认识 时间的单位——秒、分、时 温度的认识 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 以上就是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知识点的总结。通常来说,在这一学期里,学生们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加减法、乘除法、分数、小数、有关长度和面积以及有关时间和温度的知识点。其中,加减法为数学基础,乘除法为数学进阶,而分数和小数则为数学拓展。 对于数的认识,学生们需要了解数的大小和排列,这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加减法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而在乘除法的学习中,需要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乘法口诀表及其应用、整十整百数的乘法运算、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及除整十整百数及其应用。 此外,学生们需要了解分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在分数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大小比较及其表示、分数加减法及应用。在小数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小数的概念、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小数的

基本运算。 有关长度和面积的学习中,需要了解长度的认识、长度的单位——米、分米、厘米、面积的认识、面积的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 厘米。在有关时间和温度的学习中,需要了解时间的认识、时间的单位——秒、分、时、温度的认识、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等内容。 总之,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内容涵盖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可以为日 后更深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 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不再觉得数学高不可及、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 而虚无缥缈。因此,在扎实训练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 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优化小学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实施新课程中,我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构建生 活化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发挥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创造性,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加强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能力。 抽象概括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离开了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的概念,更不会有 抽象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然而,小 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他们所 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外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多注意的 是事物的外观的实际意义。从这个规律出发,充分的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 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如:教学“厘米、分米和米的认识”时,对于这些长度单位,一年级的 学生是不清楚的。课本中就用“手指头的宽度”表示1厘米;用“一柞”表示1分米;用学生自 己“张开的双臂”的长度表示1米。我认为课本这样安排很有意义,学生很容易对厘米、分米 和米有一个感知的认识。然后教者还可以通过测量书本的长宽、黑板的长宽和教室的长宽来 实际操作,感知这些单位的实际运用。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设计一下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联 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于一节课 的起始阶段,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 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 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时,可以先让学生去 商店买一些物品等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又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题”时可通过“公交车上 的上、下客人的现象来导入。由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在充分操作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和 接受,并抽象成清晰的概念。让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联,在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的 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 是极有益处的。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 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时间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 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 者可以这样导入:问学生:“你们知道文具盒的表面和书的表面哪一个大,”学生会进行比较,很快得出答案。再问:“你们知道教室的前墙和后墙哪一个大吗?”怎么比较呢?这时学生就 会产生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大呐?。然后就让他们带者问题去预习新课,由于是自己发现 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有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 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饿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来。 三、加强应用性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 数学能力。比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让学生测量书本、课桌和黑板的长度,既促进了长度单 位的掌握和运用,又为下一步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分类统计”教学中,可 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课程表;在“比例尺”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测量家的建筑后,画出家的平面图;再如在活动课《小小设计家》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粗铁丝、泡沫板等,让学生为伊拉克

有关数学学习评价语言方面的探讨

有关数学学习评价语言方面的探讨 作者:秦娟 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8期 摘要:良好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良好人文素养的充分体现。文章从分析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评价问题入手,再联系教学实际谈解决策略,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营造的和谐氛围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有效性科学性艺术性评价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05 1 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上存在的问题 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良好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良好人文素养的充分体现,是滋润学生心灵的一汪清泉。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评价语言匮乏、单调。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1]。因此,教学中“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话语不绝于耳。虽然一节课几乎每个回答问题的孩子都得到了评价,但是无论回答什么样的问题得到的几乎却是相同的评价,这些没有针对性的、满天飞的评价语言就显得贬值、失去意义了。 第二,评价语言苛刻、冷淡。 这样的教师总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吹毛求疵,不尊重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鼓励很吝啬,对学生的评价很苛刻,他们在学生面前一直奉行“严师政策”,对学生的回答一直是冷淡处理。 第三,评价语言虚浮、夸张。 基于问题一的剖析,有些教师为了回避评价语言单一的问题,在课堂上对于学生一个普通的回答,却用了很高的评价。如:某学生回答了对周长的理解,教师就评价其“你真是老师见过的最聪明的学生”,很显然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听了后感觉空洞,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 评价语言的弊病,遗患不浅。不切实际的表扬将助长华而不实的教风和学风。 2 解决策略

有关课堂教学心得体会范文6篇

有关课堂教学心得体会范文6篇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1 本学期学校提倡开展“5+3+1”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领导提出这一建议之时,我想起了去年到晋江一中听课时,其中一个班的学生他们就有开展课堂5分钟知识储备这一环节,如今想来倒是值得借鉴的。 在第二周时,我就分别在所任教的初二年1、2班布置好课前5分钟知识储备的要求和方法,原则上都从1号开始演讲,争取每个学生可以轮到2至3次,演讲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较感兴趣的,比如一本书的简介绍、一则故事、一则新闻等,要求上台演讲的学生必须大声、语言表达清楚,能够让在座的学生听清楚所表达的内容,而台下的学生全体都必须安静、认真地倾听。到现在已经第9周了,可以说每个轮到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准备,所演讲的内容较为多样,C=1较偏向科学、推理、历史等方面,C=2则较偏向文学、故事、寓言等,这体现了两个班级不同的特点。 在“5+3+1”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中,30分钟精讲、10分钟课堂练习这两个环节做得还不够好,主要是教师讲的内容还是占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候,留给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不够。可能是教学和学习惯性,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还是比较强的,大部分学生都没能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所以上课老师用来讲解的时间就会较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特别注意改进这两个环节,努力让课堂真正有效起来。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2 __月__日——__日,我有幸参加了“临沂市小学科学研讨会暨小学生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比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却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之前未

曾接触过的知识。我的思想又一次更新,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这次主要培训了科学教学中“解暗箱”这一课型。通过学习,我明确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本,而应跃出课本,鼓励学生亲历、体验,以促进学科教学有质的飞跃。现将我的心得小结如下: 作为一名初次接触科学的老师,我感到很迷茫。在科学课上,我究竟该教什么?怎样教?这些问题时时刻刻萦绕心头,一直得不到顺利的解决。通过这两天的培训,使我对科学的课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对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在这次学习中,我很幸运的聆听了四位优秀老师的研究课。邢丽梅老师的落落大方、周晓静老师的温文尔雅、颜世萍老师的淡定从容、吴士珂老师的幽默诙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均立足于生活实际,关注课堂的生成点,使学生在有趣、有序、有目的的科学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度过一堂课。课上,授课老师对课堂的掌控,对细节的处理,无不表露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对三维目标的处理也是恰到好处,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也对科学知识加以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了学生的模糊意识,指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实验,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些都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所欠缺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听课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位老师都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是我们很多农村小学普遍容易忽视的问题。“好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培养习惯关键在小学时期。四位老师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到位,这也让我进一步反思了我的教学,需要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大会总结时,王玉强老师对科学这一科目提出的“七个注重”使我受益匪浅。“七个注重”即注重猜想的合理性、注重问题的针对性、注重设计方案的实用性、注重动手操作的科学性、注重小组讨论的实效性、注重汇报交流的深刻性、注重感知材料的丰富性和典型性。很有价值的总结,也给我的科学教学很好的导航。我将认真反思,争取早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淘汰的紧迫感受,要为自己充充电,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教师,

前测——让数学课更有实效性

前测——让数学课更有实效性 摘要:课前测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课前前测对小学数学教 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前测产生的数据,能够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从而设计、 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及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 学习能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测试方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如果教师还是像以前 那样实施教学,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的课堂并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意思,更好的实施教学活动,课前前 测就变得更加重要。另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 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必须要走到学 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真是认知情况,知识经验以及思维状态,在充分了解、理性 分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也是学生所喜 欢的。教师要想准确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需要在实施教学活动前对学 生进行相应的前测。 一、课前前测的重要性 (一)前测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 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来的状况去进行教学设计。”这“原来的状况”就 是指学生掌握新知识前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也即是我们说的学习“起点”,它 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前提。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喻成教师引领学生要达到的“终点”,那么在出发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起点在哪儿?只有准确了解已有的知识基 础和已有的经验基础,我们才能准确判断学生学习的困难,才能确定教学的重点 和难点。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出现这种状况,教师教的满头大汗,学生听得一头 雾水,会的,不教也明白;不会的,教了还不懂。

山东省烟台莱阳市(五四制)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山东省烟台莱阳市(五四制)2020-2021学年六年级 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 C.④③②①D.②④①③ 2. 读图所示的经纬网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对经纬线的描述有误的是() A.纬线有无数条B.0°纬线是最长的纬线 C.经线长度都相等D.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小题2】位于南半球且处于热带的点是() A.①点B.②点C.③点D.④点 【小题3】能正确反映某地(21°N,110°E)位置的是() A.①点B.②点C.③点D.④点 【小题4】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 A.①点B.②点C.③点D.④点 3. 2019年6月28~29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系列会议在日本大阪市召开,图1中城市都曾经主办过G20会议。读图,回答下列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位于北温带B.②在东半球C.③位于中纬度D.④在西半球【小题2】会议期间,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昼夜情况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昼长最长B.②地昼最长C.③地昼最长D.④地昼最长 4. 某同学用乒乓球、木板、铁丝等制作模型演示地球的运动。下图为制作前绘制的演示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 A.甲处北极为极夜B.五一放假期间,地球运行在乙、丙之间 C.S处为太阳D.丁处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小题2】演示简图中有些错误,正确的调整是() A.甲中a处标注“经线”B.乙中b处标注“北回归线”C.丙中乒乓球倾斜方向调整与甲、乙、丁一致 D.丁中自转方向改为相反方向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一、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及其计算);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认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3、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后续的相关内容:本册(组合图形的面积及其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六年级上册(圆面积及其计算) 二、单元教材分析 1、在比较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中,渗透面积计算的策略。 3、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理解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基本图形面积计算的本质特征。 三、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知道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并能画出图形的高。 3、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课题一比较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课本第49-50页内容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交流,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方格纸,小图形。 教法:探索引导 学法:自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图形世界。看谁最聪明,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探索新知 (一)出示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49页全部内容 1、图中哪些图形的面积相等? 2、哪些图形组合以后面积相等? 3、哪些图形可以变一变?变成什么图形? 4、你还知道哪些图形的面积?用什么方法比较? (二)自学 (三)检测。课本第50页“练一练”第1题。(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图形的分割和平移,并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形状变化,但面积的大小不变这个事实) (四)精讲。怎样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依据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课本第50页“练一练”第2—4题。

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学生动手探究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现“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正方形的面积最大”的规律。 2、在主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尝试用枚举法、列表等方法探究规律,体会有序思考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3、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更加喜欢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过程,发现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里有两根铁丝,一根长20厘米,一根长24厘米,用这两根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猜一猜,哪根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生1:用24厘米围出的长方形面积大。(其他同学都表示同意)师:为什么? 生:因为24厘米比20厘米长。 师:你们的意思是周长长的面积就大? 生:是的。 师:真的是这样吗? 生1:不一定。(更多的孩子陷入了沉思)

师:看看,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了吧?有什么办法能验证这个想法是不是正确呢?数学上经常用的方法是找“反例”,也就是只要能找到一个周长短但面积反而大的例子就能证明刚才的说法是错误的。试一试,你能找到反例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后,全班交流: 生1: 4cm 图一 6cm 1cm 11cm 图二 图一的周长是(4+6)×2=20(cm),面积是4×6=24(cm2) 图二的周长是(1+11)×2=22(cm),面积是1×11=11(cm2) 周长是20的长方形面积是24,比周长是22的面积11大多了。 师:你是怎么想到长方形的长与宽是4和6的? 生1:(长+宽)×2=周长,所以“周长÷2=长+宽”,长+宽=10,我就想到长是6cm,宽是4cm。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先求出长加宽的和是几,再举例子验证,是个好方法!经过验证,我们发现,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真的不一定大。 师:如果我们用两根24厘米长的铁丝分别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生:周长都是24厘米。 师:它们的周长相等,那么你来猜一猜它们谁的面积大?

有关活动计划范文8篇

有关活动计划范文8篇 活动计划篇1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将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现将本学期工作做好如下安排: 一、认真学习,大胆实践,深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实验。 1、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实践探索。要确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意识,通过举办不同层面的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多评议切磋,多交流碰撞,在活动中发现、研究、解决所遇问题。要切实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将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适度的探究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兴趣的激发、独特体验的激活和朗读作用的发挥。上课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互动中出现的创造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抓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发散共享,从而超越预设的目标。课改要在上学年实验的基础上继续认真扎实地开展探索实践,注意积累典型课案和经验;深入领会教材修订的指导

思想、编写思路、结构、体系以及教学要求的变化,用新观念、新教法教老教材。 2、继续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文件,转变观念。要潜心研究了解语文课程改革背景、指导思想、改革目标,熟悉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继续注意转变以下教育观念: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人才观,从培养“笔杆子”走向育人“打底子”;科学观,从“封闭”走向“开放”;目标观,从单一目标走向三维整合的目标。要继续努力将教改基本理念转化为语文教学过程的具体行为,整合优化教学过程。 3、改革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价要从重教师转向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注意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考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努力让家长积极参与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基础性评价和创造性评价相结合。提倡学生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自己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在评价中获得体验和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