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粮食收储制度的利与弊-文档资料

中国粮食收储制度的利与弊-文档资料

中国粮食收储制度的利与弊

一、引言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努力适应经济新常态。而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一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并重点提及了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

近年来,粮食收储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这和粮食收储制度的发展历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90年,粮食专项收储制度提出,使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的中央储备粮公司。而粮食临时收储制度是为应对2008年全球粮荒,国家出台的一项特殊政策。但由于长期的托市收购,导致中储粮入不敷出,保鲜技术又得不到显著提升,陈化的粮食只得被提供给酿造等行业,大大降低了粮食本来的价值。国际市场的持续低迷,也对粮食的出口制造了严重的困难,这些都在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粮食收储制度给我们带来的效益。在2017年新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央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着重强调了我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分配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突出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的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个别产业产能过剩造成的产能利用率急剧下滑,而推动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依市场变化,以增

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促进粮食收储制度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进行转变,为粮食收储制度增添新的活力。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背景下,粮食收储制度要走向何方,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文以玉米为例,重点分析粮食收储制度的利与弊。文章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在第二部分中,以玉米为例研究粮食收储制度的合理性,并交代粮食收储制度实行的背景;文章的三、四部分以玉米为例对粮食收储制度利与弊进行分析;接下来,在该制度利与弊的基础上,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提出可行建议和新思路,为收储制度的实行增添新的活力;最后一部分是小结。

二、以玉米为例分析粮食收储制度实行的背景

(一)玉米的特殊性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于第三位。而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居第二位,单产居粮食作物之首。

据国家XX局年度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811.93万公顷,远超稻谷的播种面积。而总产量也颇为可观,据国家XX局年度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玉米的总产量达到2.25

亿吨,比2014年增长将近1000万吨,为我国粮食安全

提供了重要保障。

产量的提高对于收储的要求也就格外提高,特别是在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玉米不是中国人最主要食用的前两大粮食作物,因此,对玉米的收储格外重要,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在粮食收储制度中也就具有了很强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玉米为例,来分析粮食收储制度的利与弊。

(二)粮食收储制度提出

自1990年以来我国农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粮食收储制度功不可没。1990年,中国正经历通货膨胀,粮食专项收储制度应运而生,粮食收储制度也一直在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改革,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1990年开始的第一阶段粮食专项收储制度,形成了以中央储备粮为核心,地方储备粮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粮食收储制度,并有效应对了多起灾害引起的粮食生产波动。

到2000年,粮食收储制度进行到了第二阶段。政府建立政企分开的储粮公司,对粮食收储制度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了储备调控市场的实力。

而当前,我国的粮食收储制度正处在第三阶段,主要矛盾由总量矛盾转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向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而中央也因此从供给方面进行调整。

自1990年粮食收储制度应运而生后,我国农业在种植面积、总产量、总收益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三、粮食收储制度的有利影响

(一)形成了良好的价格形成机制

自1990年粮食专项收储制度应运而生,通过国家对市场的影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我国多次有效避免了因世界市场的不稳定造成的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使我国农业保持稳步发展。

根据国家XX局发布数据显示,在该制度实施的第一阶段(1990〜2000年)中,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反映不同时期农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实现了提升。在1994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达到了 139.9。而且,我国在1991 年发生了淮河流域特大洪水事件,自然灾害的侵袭和灾后重建的任务并未使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有明显的波动,反而在1990 年97.4的基础上增加到了1991年的98.0。更加可喜的是,在第二阶段(2000〜2013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显著上升,以2010年最为明显,2010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高达116.1, 比2009年的98.5有了质的飞跃。农产品生产价格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际市场低迷对我国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的影响,也正因如此,我国的农业保持着自己的节奏,稳步发展。粮食收储制度中,国家通过对粮食的托底收购,实现粮食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形成了良好的价格形成机制。(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在粮食收?x贫戎贫日?前,各地因区域阻隔、交通不便等原因,大都形成了本地产、本地销、本地储的粮食生产模式,而产向外地的却是少之又少。

以东北地区主要种植物之一一一玉米为例,粮食收储制度实行之前,玉米的高销售量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在其它地区的销售量少之又少。但粮食收储制度实行后,各地玉米销售量有了显著地提升,扩大了东北玉米的市场。

由此可见,粮食收储制度的制定与实行,扩大了粮食生产的市场,有效解决了供过于求的粮食滞销问题,实现由本地销到全国销的转变,大大减少了粮食的陈化量,使种植的粮食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市场的扩大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粮食产销的交流与联系。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升了农民对于生活质量提升的信心,有效提高了我国农业从种植到走入市场的总体水平,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四、现行粮食收储制度的弊端

(一)粮食产量过剩导致财政收入水平下降

根据国家XX局有关数据显示,玉米的播种面积在2011年年末到2015年年末均以每年100万公顷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在2007 年年末至2009年年末,玉米的播种面积仅从2947.7万公顷上升到3118.2万公顷。这其中,粮食收储制度逐步发挥了自己积极的作用,但弊端也日渐显露。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产量骤然提高,冲击了日渐完善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农民对于玉米等粮食的种植面积的扩大、玉米等粮食产量的过快增长,导致了市场滞销的现状,造成国家收购机构压力的增大,使国家财政收入水平有所下

降,不利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通过粮食收储制度第一阶段形成的以中央储备粮为核心,地方储备粮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粮食收储制度基础受到严重冲击,不利于我国粮食收储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二)监管力度不够大影响粮食收储制度的实施

自粮食收储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农业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仍未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部门监督力度有待提升。

因为国家有专门的储备粮公司,于是,农民开始无限制的根据种植粮食的性价比来调整种植的面积、比例,力求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可是,因市场为得到扩大,保鲜技术未得到完全改善,造成了陈化粮的产生。正因如此,许多农产品收购企业利用国家的粮食收储制度来减少陈化粮带来的损失。监管力度的不够大使某些企业从中钻空,牟取私利,给国家财政带来了负担,成为导致国家财政水平增长速度减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国家调整对储备粮的收购

以玉米为例,从2014年以来,大量玉米因为依托市场进行

收购流入国家储备粮食库。在间接推高粮价的同时,加重了国家粮食储备库因过量库存带来的负担,粮食收储制度弊端日益凸显。

在粮食收储制度实行之初,国家本是通过参与市场的调节,使农民的利益即使在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发状况时,如发生洪灾、旱

灾,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但随着国家对储备粮收购量的加大,造成了被收购粮食群体对国家调控的过度依赖,使逐渐形成的市场价格机制受到了新的冲击。通过调整国家对储备粮的收购,可提高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使拥有粮食的一方更多地进行自我的市场调节,既有利于种植技术和种植质量的提升,又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种植氛围,减少因种植作物性价比低、价格昂贵不实用带来严重滞留现象的产生,减少国家财政的负担,有利于我国农业的良性发展。

(二)加大对粮食收储制度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

一方面,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制定了大量政策;而另一方面,国家对粮食收储制度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不够大,使一些地方储备粮公司钻了空子。

震惊国内外的辽宁、吉林“以陈粮充新粮”的狼耗子新闻,引起了我国对实施过程中监管问题的重视。2015年4月21日,辽宁、吉林多个粮库与粮商之间“以陈顶新”,套取国家补贴。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此之前,辽宁和吉林的储粮公司刚刚获得2014年度“全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这个事件认识到在粮食收储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监管不力的现象,从而有必要将加大对粮食储备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力度作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实现粮食收储制度实施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有效避免因滥用职权等造成的腐败现象的出现,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六、结语

粮食收储制度的提出和实行是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产品产量的提升,市场价格体系的日趋完善,无一不在彰显着粮食收储制度的优势所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粮食收储制度的提出与实行,与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的目标相得益彰。

粮食收储制度有利于我国农业形成良好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市场的扩大,要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会,解决好因市场过分依托国家长期收购,导致的国家财政水平下降,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管不力等问题,使粮食收储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作出贡献。

中国粮食收储制度的利与弊-文档资料

中国粮食收储制度的利与弊 一、引言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努力适应经济新常态。而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一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并重点提及了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 近年来,粮食收储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这和粮食收储制度的发展历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90年,粮食专项收储制度提出,使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的中央储备粮公司。而粮食临时收储制度是为应对2008年全球粮荒,国家出台的一项特殊政策。但由于长期的托市收购,导致中储粮入不敷出,保鲜技术又得不到显著提升,陈化的粮食只得被提供给酿造等行业,大大降低了粮食本来的价值。国际市场的持续低迷,也对粮食的出口制造了严重的困难,这些都在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粮食收储制度给我们带来的效益。在2017年新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央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着重强调了我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分配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突出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的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个别产业产能过剩造成的产能利用率急剧下滑,而推动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依市场变化,以增 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促进粮食收储制度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进行转变,为粮食收储制度增添新的活力。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背景下,粮食收储制度要走向何方,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文以玉米为例,重点分析粮食收储制度的利与弊。文章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在第二部分中,以玉米为例研究粮食收储制度的合理性,并交代粮食收储制度实行的背景;文章的三、四部分以玉米为例对粮食收储制度利与弊进行分析;接下来,在该制度利与弊的基础上,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提出可行建议和新思路,为收储制度的实行增添新的活力;最后一部分是小结。 二、以玉米为例分析粮食收储制度实行的背景 (一)玉米的特殊性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于第三位。而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居第二位,单产居粮食作物之首。 据国家XX局年度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811.93万公顷,远超稻谷的播种面积。而总产量也颇为可观,据国家XX局年度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玉米的总产量达到2.25 亿吨,比2014年增长将近1000万吨,为我国粮食安全 提供了重要保障。

粮食收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粮食收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粮食收储是确保粮食供应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然而,它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问题: 1.储存设施不足: 储备粮食需要合适、安全和大规模的储存设施,而这些设施可能存在不足的情况,导致粮食储存的困难和挑战。 2.质量变化和损耗: 长期储存可能导致粮食质量下降和损耗,如潮湿、霉变、虫害等问题,从而降低存储粮食的品质和数量。 3.管理不善和浪费: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技术,可能导致粮食管理不当和浪费问题,增加成本并减少实际可用粮食数量。 4.市场需求和定价: 储备粮食的供需管理可能受到市场波动、价格变化和政策调整的影响,难以满足不同时期和需求的变化。 改进建议: 1.改善储存设施: 投资于现代化和高效的粮食储存设施,包括仓储设备、保鲜技术和监控系统,以确保粮食质量和安全。 2.科技和管理创新: 运用现代科技,如气调储存、远程监控等,改进储存管理,减少粮食损耗和质量问题。强化粮食管理技能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储存过程的认识和有效管理能力。 3.透明度和信息共享: 建立更透明和信息共享的体系,使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能够更好地了解粮食储备情况和需求预测。 4.市场机制优化:

结合市场需求和供给,制定更灵活的储备粮食释放政策,以应对市场波动和变化。 5.粮食流通和仓储体系整合: 整合粮食流通和仓储系统,优化供应链和储备管理,以提高效率和响应速度。 6.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储备: 探索环保和可持续的储备方法,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确保粮食质量和储备能力。 这些改进建议旨在提高粮食收储的效率、可持续性和适应性,确保储备粮食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这需要综合政策、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与投入。

地方粮食储备机制思考与建议

地方粮食储备机制思考与建议 地方粮食储备机制思考与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也愈来愈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之一。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各地方储备粮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地方和社会储备粮食的建设和完善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关于地方粮食储备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一、当前地方粮食储备存在的问题 1、储备量不足。目前地方粮食储备存在储备量不足的问题,地方储备体系缺乏覆盖面和多层次储备体系。不同管理体系下的储备粮食相互独立,相互之间未设备转移机制,储备总量不足,储备品种单一,缺乏安全性可控性,这极大地制约了地方粮食储备系统的完善程度。 2、管理不到位。地方粮食储备单位有的存在保管出现短缺等情况,一些单位的储备仓库质量不佳,难以保证储备粮食的质量安全,失去了储备的意义,真正的储备手段没实现目的。 3、缺乏机构配置和专业人才。地方粮食储备单位对储备粮食的职责和任务认识不够,缺少本地特色储备机制和指导意见,缺乏粮食储备实施人才和储备工作人员的培训。

二、地方粮食储备机制思路 1、建立全国一体化粮食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全国一体化粮食安全管理体系,通过“粮食城市”的建设,大力发展粮食流通和储备服务业,建立粮食信息快速传播机制,不断提升全国粮食安全管理水平。 2、完善“县乡封存”制度 完善“县乡封存”制度,通过完善基层储备建设体系,充分 利用粮食储备网络,开展粮食公共服务,完善粮油综合意外保险等保障体系。 3、提高地方粮食储备的科学化、多元化程度 建立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粮食储备体系,充分利用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的储备能力,发挥地方政府在资金、物资、市场相连锁机制下的作用,持续优化地方粮食储备布局,提高粮食储备运营能力和利用效益。 4、落实储备品种“多元化”措施 在遵循国家粮食安全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地方应该落实储备品种“多元化”的措施,注重区域特色,根据本地区的历史经 验和储备需求,推进粮食品种多元化,丰富地方储备类型。 5、加强粮油储备物资的保障 加强粮油储备物资的保障,提高粮油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储备的粮食品质和储备管理的质量水平。加强粮油质量检验,

粮食管理制度

粮食管理制度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物质,是国计民生的重要保障。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和稳定市场价格,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粮食管理制度。粮食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进行监管和调控的制度。下面本文将从粮食收储、价格调控、储备体系和粮食进出口等方面探讨我国的粮食管理制度。 一、粮食收储 粮食收储是指国家对农民的粮食收购活动,原则上不得把经销权转给个人、企事业单位等。在我国,粮食的收储由国家粮食局负责组织实施。通过粮食收储,国家可以掌握全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粮食收储主要是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收购价是在保障农民收入水平的前提下确保国家粮食储备安全的收购价格。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粮食生产、农民收入以及国家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最低收购价也是稳定农民种植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二、价格调控 粮食价格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政府的价格调控目的是确保粮食市场价格的稳定,保障国家和民生的利益。 在粮食价格调控中,最主要的政策是通过政府等几个集团统一购买粮食,然后以储备粮食的价格管理市场。国家储备粮食时机要特别把握,保证市场以及储备余粮的质量。如果市场价格出现影响市场供求平衡、增加粮食储备风险的拐点,我们的政府就会采取适当的价格调整手段,比如适时下调收购价格、调整粮食价格补贴等,使市场价格回归合理的价值。 三、储备体系 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防止市场价格波动的重要措施。储备体系主要包括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两个层次。中央储备用于国家紧急情况、粮食紧缺或贸易亏损等核心斗争的需要,地方储备主要用于被调入中央储备前的需求。 国家在平时通过收储活动建立储备库存,遇到生产、自然灾害时向市场调入,调整价格,保证市场供需平衡。在特殊情况下,不仅要注意生产和品质,还需建立良好的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市场供需情况,防范市场异常波动。需要注意的是,储备粮食不能成为陈年旧粮,以保证食品安全和食品储备效力。同样,还需要防止通过不当方式将新粮换成老粮,加重储备系统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粮食收储制度

粮食收储制度 粮食收储制度是指国家对粮食生产的一种管理措施,通过政府机构对农民的粮食进行收购和储存,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的制度。 粮食收储制度的实施旨在稳定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我国,粮食是人民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为了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和质量安全,国家实施粮食收储制度,通过统一的收购渠道和价格,将农民的粮食收购到国家储备库,并提供适当的补贴和补偿,确保农民的收益。 粮食收储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农民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个体力量较弱,容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而粮食收储制度的实施,则可以充分发挥国家的调控作用,保护农民的利益。国家在收购粮食时,会给予农民补贴和补偿,以鼓励农民种粮风气,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国家储备库还可以提供应急粮食,保障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 粮食收储制度的实施还有助于调节粮食市场供需关系,稳定粮食价格。在农民种粮的同时,也要考虑市场的需要,避免供大于求导致粮价下跌,或供不应求导致粮价上涨。通过粮食收储制度,国家可以合理调节粮食供应,保持粮食市场的平衡和稳定。同时,国家储备粮在价格波动时可以进行适时调控,保证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然而,粮食收储制度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资金

投入方面的问题,由于国家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收购和储存粮食,对国家财政构成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农民个体利益的矛盾问题,由于收购价格一般低于市场价格,导致部分农民不愿意参与粮食收购,影响了粮食收储制度的实施。 总之,粮食收储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的重要举措。通过统一的收购渠道和价格,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并调节粮食市场供需关系,保持市场稳定。然而,也需要不断优化制度,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使粮食收储制度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中国古代仓储制度的作用与弊端及其对当前粮食储备管理的启示

中国古代仓储制度的作用与弊端及其对当前 粮食储备管理的启示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在古代的时候也是粮食储备管理先进的国 家之一。通过一系列的仓储制度来保障人民的粮食供给和社会的稳定。但是,这些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我们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 当前的粮食储备管理提供启示。 一、古代仓储制度的作用 1. 保障粮食供给 古代中国的仓储制度是为了保障粮食供给,从而应对自然灾害和 社会动荡等不可预测的情况。通过将所有的禾谷收获后集中储存起来,然后在节制地释放,从而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 2. 维护社会稳定 仓储制度的实施,使得皇家、上层等有力量的人士掌握了粮食的 储备权,使得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成为了可能。如果没有这些仓储 制度,粮食供应不足时,可能会引发饥荒、贫困等问题,从而动摇整 个社会的稳定。 3. 发展商业贸易 古代中国的仓储制度也催生了商业贸易,方便了商人的粮食采购 和运输。商人可以在仓库里存放粮食,等到价格合适后再出售。这种 方式不仅方便了商人,也方便了买家,从而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的 发展。 二、古代仓储制度的弊端 1. 资源浪费 古代中国的仓储制度会导致大量粮食存放在官方仓库中,但很多 粮食并没有及时比对需求采购和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调度, 导致长期闲置和浪费。 2. 短缺问题

与之相反的问题是粮食短缺,尤其是在地方上的储备制度受到皇家、官府等力量的干预较大。这会导致部分西北边疆或内陆地区的储备严重不足,从而无法满足当地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3. 与生产脱节 由于仓储制度很大程度上由官府掌控,导致仓储与生产、消费脱节。粮食遇到需求较大时,官方仓库中并没有粮食供应,然而一些粮农则处于滞销状态。这样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导致官方和群众之间的矛盾。 三、对当前粮食储备管理的启示 1. 合理规划储备 在今天,粮食储备管理不仅仅是实现供应食品的基本功能,而且还充当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因此,管理者应当制定相应的规划,在储备粮食的数量上审慎把握,保持动态变化,根据实际生产、消费情况,及时调整储备粮品种和存放位置,并定期进行检查、清理和更新储备。 2. 强化科学化管理 如今,粮食储备管理已经进入到全面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如政府可以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储备情况的实时无疑问和有效管控,为储备和应急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手段。 3. 良性竞争和协同 当今,国家粮食公司、民营贸易公司、个体商贩等不同群体的粮食生产、采购和销售发展比较缺乏竞争性和形成协同机制,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加强合作,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合理竞争和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的仓储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其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管理经验,为当今的粮食储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在遵循现代粮食储备理论的基础上,创新粮食储备的制度和管理,提高我国粮食储备的能力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浅谈完善我国粮食储备管理机制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浅谈完善我国粮食储备管理机制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王秀意 来源:《粮食问题研究》2022年第05期 摘要:近年以来内外部环境变化使得粮食安全问题受到更高的关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话题不断被提及。粮食生产始终要绷紧保障粮食安全这根永恒的弦,在任何时候,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因此,做好粮食储备管理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剖析我国储备粮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试求探索通过建立高效的储备粮管理机制来提升我国粮食安全的把控能力。 关键词:储备粮管理管理机制粮食安全 一、引言 粮食安全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保障,是国家安全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做好粮食储备工作。粮食储备对维护市场供需和价格稳定、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减产、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两国均是全球小麥的主要出口国,占全球小麦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出口额的降低以及战争导致的粮食减产直接导致全球市场小麦价格上涨55%,创出近14年以来的价格新高。从国内来看,我国是粮食消费大国,国内产出不足以完全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2021年粮食进口量分别达到1.4亿吨、1.6亿吨,同比上涨28%和18%。内外部环境对维护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以来,中央及各省份均不断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共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与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粮食储备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一项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没有人能阻止这项公共产品同时被其他人消费,任何人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这项公共产品的消费。公共产品的两个特性就导致了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提供公共产品而自己不愿意提供,从而导致公共用品的供给减少。粮食储备的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了它只能成为政府的一项公共职能,通过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来维持这项公共产品的供给。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能获得足够的食物以保障生命健康。2001年,对粮食安全重新进行了定义,是指所有人都能通过社会、经济等途径来获得充足、安全并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偏

粮食储存政策

粮食储存政策 近年来,随着粮食供需形势的逐渐紧张,粮食储存政策备受人们关注。粮食储存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环节,因此,制定合 理有效的粮食储存政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我国粮食储存政策 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粮食储存政策的现状 1. 粮食储备制度的建立 我国建立了国家储备粮制度,通过国家将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起来,以应对自然灾害、价格波动等突发情况,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基本粮食 供应。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 2. 地方粮食储备存在问题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地方粮食储备存 在着不少问题。一方面,一些地方将粮食储备当作政绩的象征,将过 多粮食储备在手中,导致国家层面的粮食储备不足;另一方面,一些 地方缺乏粮食储备的积极性,存在粮食浪费和质量不达标的问题。 二、粮食储存政策存在的问题 1. 品种选择和储存技术问题 我国粮食储存政策在品种选择和储存技术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我国主要以大米、小麦等主粮为主要储备对象,而忽视了一些其

他粮食品种的储备。此外,由于技术水平和设施投入的不足,粮食的 储存条件和环境控制难以达到最佳状态,容易导致粮食质量下降。 2. 储存管理体制问题 我国粮食储存管理体制存在较大问题。目前,粮食储存主要由国家 储备粮管理机构负责,地方政府对储存管理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这导 致了对粮食储存的监管和管理不够完善,一些地方存在粮食储存不规范、效益不高的问题。 三、提升粮食储存政策的对策建议 1. 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做好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之间的 协调,避免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粮食储备供需矛盾。同时,要注重 多样化储备粮种类,确保各类粮食品种都能得到合理的贮存。 2. 加强技术研发和设施建设 应加大对粮食储存技术的研发和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粮食储存的科 技含量和环境控制水平。加强对新型粮食储存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提 高粮食质量的稳定性和保持期限。 3. 建立健全粮食储存管理体制 要加强地方政府对粮食储存的管理,建立健全粮食储存管理体制。 加强对粮食储存行业的监管,加大对违规粮食倾销和浪费的处罚力度,确保粮食储存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中国收购粮食的制度

中国收购粮食的制度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是政府的责任。因此,粮食安全一直 是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中国建立了一套收购粮食的制度,以下 是该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收购对象 1.农民组织和个人:中国政府通过收购的方式,从农民手中购买谷物、棉花、油料等 农产品。农民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自由选择是否将自己的农产品交售给政府。 2.给予政策性支持的规模经营企业:政府对于符合条件的规模经营企业给予一定量的 收购支持,以鼓励企业扩大规模和产量,增加农产品供给。 二、收购方式 1.计划收购:中国政府会通过国家和省级计划,提前确定需要收购的农产品数量和价格。农民可以依据数量和价格自愿选择是否将自己的农产品交售给政府。 2.市场化收购:在计划收购的基础上,中国政府通过向市场投放库存来稳定市场价格,同时也可以通过向养殖户和饲料企业等买家出售农产品,实行市场化收购。 三、收购价格 1.国家指导价格:中国政府会根据市场供需和粮食安全指标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国家 指导价格,这个价格一般会高于市场价。 2.市场价格:在市场化收购中,中国政府会根据市场情况确定相应的收购价格。在市 场竞争中,政府也会通过增加补贴等方式来提高收购价格。 四、粮食收购与补贴政策 1.国家储备公共服务:中国政府会建立一定规模的储备粮食供应公共服务机构,向社 会提供储备粮食服务。通过收购和存储粮食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2.粮食保险:中国政府设立了农业保险基金,为农民提供粮食保险服务,为农业生产 发展提供支持。 3.技术补贴:中国政府实行“产粮农民优先政策”,鼓励农民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产 品质量,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同时也为农民提供相关技术和科学研究的补贴。 总的来说,中国的收购粮食制度建立在政府购粮安置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计划和市场 化等方式收购农产品,从而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政府通过不断

粮食管理制度

粮食管理制度 粮食是人类生命所必需的重要物资,粮食安全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实行了一套完整的粮食管理制度。 一、粮食储备制度 我国实行粮食储备制度,根据政府粮食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各省、市、县粮食局要建立有关的粮食储备库,不定期向中央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储备粮。储备粮主要用于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和市场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安全和市场稳定。 二、粮食流通管理制度 我国严格实行粮油综合配送制度,通过行政干预和市场调节等措施,确保粮食的流通安全和质量稳定。商贸企业要遵守政府的粮油市场经营管理规定,对销售粮食进行登记备案,并按照国家标准对粮食进行严格把关和检测。 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每个国家都应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而我国也不例外。国 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的食品进行全程 监督管理,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国民饮食的安全。 四、粮仓管理制度 我国对粮仓的管理制度十分严格,不仅要求建设标准化粮仓, 还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并持续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同时,对 粮仓的存储和出库也要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保证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五、粮食统计制度 为了做好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消费的工作,我国建立了完 善的粮食统计制度,对全国粮食的生产、储备和消费进行实时的 数据统计和信息发布,便于政府科学决策和市场调控。 六、粮食补贴制度 为了鼓励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实行粮食补贴制度, 对符合条件的农民提供补贴,鼓励其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 七、保护耕地制度

我国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保护,建立了耕地保护制度,对耕地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保障国家 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的粮食管理制度严格、完善,全面保障了国家粮食 安全和市场稳定,为国家和人民的健康、长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下粮油价格波动对农民收益的影响

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下粮油价格波动对农民收益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粮油价格波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粮油是生活必需品,其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民生,对于农民收益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下,粮油价格波动对农民的收益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一、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对农民的保障作用 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供给,保护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利益,实施的一种经济政策。国家在必要时干预市场,通过储备粮油等措施保证市场价格稳定,维持市场秩序,降低农民经营风险,提高农民收益。 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可以保证市场供需平衡。当市场供给过剩时,国家可以通过出售储备粮油降低市场价格,缓解农民的销售压力,提高农民收益;当市场供给不足时,国家可以通过储备粮油的投放来增加市场供应,保证市场价格的稳定。 二、粮油价格波动对农民的影响 在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保障下,粮油价格波动对农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收购价与批发价不同步 在农产品市场上,最重要的是供求关系。假设今年农民种植的有大量水稻,但由于市场需求不高,使得大量剩余水稻没有销

售出去。经过审核,粮食局会按照市场价购买,这样就存在着一定的差价。这就会对农民的收益产生一定影响。 2.粮油价格波动对销售产生影响 市场上的收购价和销售价格并不同步,面对市场偏低的售价,农民只有手握拼尽的利润去劝说商家和收购站重新改价,然而这个过程又需要很长时间。如果时间拖得太久,农民就可能缺乏货源,不得不将剩余粮食留库存。 3.库存对粮油价格的影响 良好的库存管理将有助于控制粮油的价格。一旦库存过多,国家就需要通过各种办法来处理,例如削减粮食的生产量、降低粮食的收购价格等。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就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一方面,农民收益下降,取得的生产利润就会很少。另一方面,农民必须承受更高的生产成本。如果粮食库存过多,农民就可能感到压力,因为他们会担心自己的库存也会受到影响。 4.缓解粮食产量过剩和缺口的压力 在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产量不足时就会出现“粮食缺口”问题;相反,当国家粮食生产的供应过多时,就会产生过剩。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就要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作用。由于储备能够缓解这种情况的影响,农民就会感到更大的兴趣和信心去种植农作物。 三、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保障农民利益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是指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调整,以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农民增收、国家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首先,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应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目前,粮食价格的确定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对农民来说,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收入不稳定,农民面临风险较大。因此,应建立起一套粮食收储政策,将国家收储力度与粮食价格补贴政策相结合,确保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其次,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应以市场为导向。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市场化阶段,应尊重市场规律,减少政府对粮食收储的干预。鼓励农民依据市场需求进行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供给的灵活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还应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的市场信息平台,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市场信息,提高粮食市场运作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再次,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应注重发展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推进。一方面,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产品质量,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作物储存、加工和运输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最后,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应注重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尤为重要。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健全的粮食储备体系,提高粮食储备能力;建立粮食安全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国内外粮食市场动态;加强粮食质量监管,改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中,需要政府、农民和市场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升级,实现农民增收、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我国农业经济才能稳步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及其作用

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及其作用 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及其作用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粮食储备体系作为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对于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家经济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从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 确保粮食供应安全。粮食是民生之本,保障国民的口粮安全是国家的重要责任。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以及国际粮食市场变化等因素对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确保国家粮食供应的持续稳定。 2. 保护农民利益。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可以对粮食收购价格进行监管,避免粮食价格因市场供需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过度波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激励农民增产。 3. 维护国家经济稳定。粮食市场的不稳定性会对国家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引发社会动荡。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可以稳定粮食市场,保持粮价的稳定,保护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 粮食收购体系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收购标准和定价机制,

加强对粮食生产过程的监管,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粮食收购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2. 粮食储存设施建设。加强各级粮库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粮食储存设施的存储能力和质量,确保储备粮食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3. 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粮食流通渠道,加强粮食流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4. 粮食调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的粮食调控机制,通过粮食收储、粮食进出口管理、粮食市场监管等措施,调节粮价,保持粮食市场的稳定。 三、粮食储备体系的作用 1. 确保粮食市场供应的稳定性。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调节粮食市场供求关系,保证供应的稳定性,避免因外界因素(如灾害、战争等)导致的供应中断,防止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 2. 保护农民权益。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对粮食价格的监管和调控,消除不合理的价格波动,保护农民的利益,激励农民增产。 3. 应对突发事件的冲击。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对粮食供应的冲击,有利于及时储备足够的粮食,保障国家基本粮食供应,维护社会稳定。

粮食储备及轮换中的问题及对策(全文)

粮食储备及轮换中的问题及对策 粮食市场变革加快,逐步建立起以GJ为主体的ZG特色的粮食储备体系。显然GJ将粮食安全放在不可忽视的地位,粮食安全就是GJ安全。在粮食的收储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各个单位和部门应该高度重视,不断研究和探究,为GJ的粮食储备战略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粮食问题又是此基础中的基础。因此粮食问题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粮食的储备分为农户单存和企业(含央企、国企、私企等)收储。探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农户粮食储备中的问题。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粮食储备大国,粮食的产销居世界首位,各级粮食储备机构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保障了GJ的粮食安全。然而我国依旧有三分之二的粮食存储于农户自己手中,这些粮食可能比GJ的粮食存储更为重要,因为其关乎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存,一旦出现问题不是GJ粮食储备量解决的,因为GJ粮食的储备是起到杠杆调节和救急之用。只有农户的粮食存储安全了,才能真正保障整个的GJ粮食安全。我国的农户数量大,规模零散,大多是自产自销,粮食存储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农村。温度和适度对粮食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江南,温度高、湿度大,储粮条件差、技术落后,储存的设备简单,存储的转运的方式粗暴

陈旧。 2.当前各级粮食储备机构问题。(1)多头治理。粮食的储备及加工治理涉及到部门繁多,运转程序复杂,各级机构多对以市场为基础各种信号反应滞后,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不能根据市场形势适时安排粮食收储和抛出,一些部门出于本位意识,强调自身利益,拖延决策和推断,常常导致最佳市场时间和效果的措施,影响调控效果。(2)功能不明。我国的粮食储备,一是由ZY库直管储备;二是由中储粮公司操作运营,实行托付各地各级机构代储合同制。这种ZY—地方粮食储备分级治理,未能形成很好的协调机制,相互间信息不对称、利益交错,导致ZY 和地方各级粮食收储机构的目标和行为出现偏差或相背而行。中储粮定位于依托市场的杠杆调节作用稳定全国粮食供给、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夯牢国民经济进展基石;而地方各级粮食收储机构无疑是中储粮功能定位的第一道防线,实际运行过程中远未达到“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国务院收储标准。全国的粮食存储XX点未做到上下一盘棋的布局,粮食品种、结构等没有向精细化方向进展。(3)轮换不畅。粮食存储过程中,行政干预多而繁,各级机构自身自主性受到压制,轮换计划要层层报批,造成计划赶不上市场变化,造成利益和效益的双重损失。受轮空期的限制,储备粮轮换周期与生产和市场价格变化规律难以一致,导致储备粮轮换不能受益于市场规律,甚至违反市场规律,干扰市场,扰乱了价格机制,增加不必

粮食储备制度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思考

粮食储备制度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思考 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而一种符合本国国情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建设,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索和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 按FAO以经济学定义对粮食储备概念的分类为,战略储备、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而国内习惯上沿用的分类,将战略储备并入后备储备,将周转储备排在粮食储备之外。从实际出发,本文所讨论的国家粮食储备则主要指广义的包括战略储备的后备储备;从管理层次讲,主要指中央储备,一般意义时也包括地方储备。 一、认识误区 (一)可以避开市场经济搞粮食储备。由于粮食储备本身就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加之我国粮食储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计划经济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所以很容易产生这种认识。它把粮食储备等同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分割开来,认为搞国家粮食储备可以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强调粮食的特殊性,否定粮食基本的商品属性,背离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粮食储备管理。 (二)粮食储备越多越好。这种观点的危害在于,一不考虑国家财力的承受能力;二不考虑储备多、轮换周期长、粮食陈化严重将造成的重大隐性亏损;三不考虑大规模的国家储备粮食在吞吐时将会给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及产生的连锁反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为储备而储备。这种认识在基层企业有相当的影响力。为储备指标而储,为补贴费用而储,只要储备粮食不霉不烂,也就心安理得。只管数量,不管质量。 二、现存矛盾 (一)主导目标错位。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在具体目标的设计上主要有:粮食安全目标、稳定价格目标、稳定生产者收入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其中粮食安全目标是根本性的主导目标。但是,近几年的实践中,却将价格支持和稳定生产者收入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 一、定义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是指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防范粮食价格波动, 中国政府制定规定准备储备充足的粮食来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 二、内容 1、储备粮食指标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核心是储备面粉,国家为此制定指标:城乡居民 每人每年拥有220斤面粉,乡村居民每人每年拥有其中的90斤,城市 居民每人每月拥有10斤。 2、储备粮食管理体制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要求政府充分发挥每一方面的优势,因此要求建立 合理完整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包括新建调管中心、建立仓储体系等。 3、储备金机制 为实行粮食储备制度,中国政府设立储备金,主要用于储备采购、储备仓储和维护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4、储备粮食品种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按照农业市场需要针对不同的农作物储备,一般包

括小麦、玉米、谷子、水稻等。 三、作用 1、确保粮食安全 通过粮食储备制度,政府能保证城乡居民能够充足而低价地获得食粮,从而确保粮食供应。 2、防范粮食价格波动 通过储备粮食,可以防止粮食价格在短时间内出现巨大幅度的波动, 避免因粮食供需调整引发的不稳定价格变化。 3、保证粮食市场稳定 通过实施粮食储备制度,可以有效减缓农业市场结构调整对粮食市场 的影响,从而减轻农业市场波动,稳定农业市场价格。 四、实施 1、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 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重点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实现增加粮食供给,促进粮食消费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采取“科技细化”策略 中国政府推进粮食科技细化,即采用智能农业等,以加强良种、种植管理、肥料使用及施肥、植物保护等技术,增加粮食供给,促进粮食 市场稳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