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

第一节正数、负数及其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轴的意义,在数轴上表示正数、负数。

2. 掌握表达式的概念,掌握用加、减表示正、负数的方法。

3. 理解相反数的概念,掌握正数、负数的相反数的求法。教学重点

1. 了解数轴的意义,会在数轴上表示正数、负数。

2. 了解相反数的概念,计算正数、负数的相反数。

教学难点

1. 正数、负数的相加减。

2. 熟练掌握正数、负数相反数的求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作用。

2. 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几个正数和负数,看谁表示得最准确。

3. 引出正数、负数的概念,并介绍数轴上正数、负数的表示方法。

4. 让学生进行练,练用加、减法表示正数、负数。

5. 引出相反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练掌握正数、负数的相反数的求法。

6. 老师做几道练题,并让学生自主完成练。

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问。

板书设计

课堂练

1. 在数轴上表示 -5、3。

2. 计算 -4 的相反数。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题 P1。

2.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数轴的使用方法、正数、负数的概念以及用加、减表示正数、负数的方法。并且掌握了正数、负数相反数的求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好好复习,掌握好这些内容。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沪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教学目标】 1、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使每个学生竟可能都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渐渐学会自主学习,形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好氛围,并养成好的作业态度以及及时订正的习惯。 3、在统一考试中,争取达区平均水平,消灭极差率,提高合格率,提升优良率。 【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是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些,本学期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时整式、分式、图形的运动等。根据课程标准,在学生对数的通性、通法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解方程(组)的基础上再学习整式,使学生逐渐体会代数的思想。通过数到式的学习提高学生抽象表述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分式这章中,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与运算,而在数学思想上主要学习类比的思想,通过类比分数的有关运算法则,得出分式的运算法则。图形的运动这一章的学习,定位在操作感知、试验几何的阶段,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例、操作试验,理解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有关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平行、全等等几何概念作好数学知识的准备。 【教学措施】 1、注意平时多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规范以及积极动

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上课提倡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3、在学生中开展互帮互助的活动,带动起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上既有竞争也有团结互助的友谊精神。 4、课后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补缺补差。 5、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上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认真备课,虚心学习他人的宝贵经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要有一切为了学生利益着想的奉献精神。 【教学进度表】 一第九章整式。第1节整式的概念9.1~9.2。 二9.3~9.4,第2节整式的加减9.5。 三9.5~9.6,第3节整式的乘法9.7。 四9.8。统一练习 五9.9~9.10 六阶段复习。统一练习 七第4节乘法公式9.11~9.12。 八第5节因式分解9.13~ 九期中复习及其练习模拟练习 十期中考试 十一9.14~9.15 统一练习 十二9.16,第6节整式的除法9.17~9.19 十三复习整章并练习。第十章分式第1节分式10.1~10.2 统一练习

数学七年级上册沪教版

数学七年级上册沪教版 第一篇:数学七年级上册沪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沪教版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1.2数轴 1.3有理数的大小 1.4有理数的加减 1.5有理数的乘除 1.6有理数的乘方 1.7近似数 第二章整式加减 2.1用字母表示数 2.2代数式 2.3整式加减 第三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3.2二元一次方程组 3.3消元解方程组 3.4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四章直线与角 4.1多彩的几何图形 4.2线段、射线、直线 4.3线段的比较 4.4角的度量 4.5角的比较 4.6作线段与角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1数据的收集

5.2数据的整理 5.3统计图的选择 5.4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第二篇: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金山区红扬小学2013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一、复习与提高; 二、乘法、除法 (一); 三、统计; 四、乘法、除法 (二); 五、几何小实践; 六、整理与提高。重点是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从连加引出乘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因数和积等的名称:参与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类推乘法口诀,熟练口算表内乘法;在动手分东西的活动中,引入除法,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用乘法口诀求商;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余数的含义。能够根据生活实际口头提出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初步养成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 2、初步学会在方框中填写要求的数 3、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尽可能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形体的直观经验,在已有的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 4、从生活中的分类计数引入统计及形象化的统计图,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收集,分类计数等统计过程,并根据统计结果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相关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组织数据处理活动,使学生获得初步的统计体验。

沪教版(上海)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 平面图形的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平面图形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一章的一项数学探究活动,之前学生已经通过观看微视频进行了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的相关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本节课通过对三种图形变换方式基本特征的辨析以及图形设计的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数学实践应用能力。整节课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体验数学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之美。 二、学情分析 在翻转课堂的背景下,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基础知识。并且能初步感知通过三种图形的变换方法,可以将基本图形变换出各种不同的图形。所以在本节课中,立足于图形变换的三种基本方式,更着重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与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图形的三种变换方式:平移、旋转、翻折; 2.能辨别图形变换过程中的平移、旋转、翻折,掌握三种变换的基本特征; 3.运用三种图形变换方式,设计包含这些变换的图形,体验数学之美。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的三种变换方式 难点:设计包含三种变换的图形 五、教学技术运用 电子白板、ipad互动教学 六、教学过程 环节1由生活实例出发,辨析图形的平移、旋转与翻折的基本特征. 环节2复习、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与翻折的概念与关键点. 1) 下列运动形式不是平移的是() A. 电梯上人的升降 B. 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运动 C.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 D.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升或下降 2) 下列不属于旋转现象的是() A.电风扇叶片的转动 B. 车轮的转动 C.风车的转动 D.电梯的上下运动 3) 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旋转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条线段的中点是它的对称中心 B. 两个成中心对称的图形一定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C.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D.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一定相同 环节3 通过观察具体图形,指出每幅图形可以通过何种变换得到? 环节4 参照视频,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平移、旋转、翻折设计一组连续变化的图形。 工具:提供六个信封,信封中提供了一种图案(8张),每个小组抽取一个信封,每两个组的信封的图案相同。 1) 有一个角为30度的直角三角形; 2) 底角为60度的等腰梯形; 3) 有一个角为60度的菱形。 规则:1) 选取固定张数(可以不用完); 2) 参照老师视频中的方法,先拼出一个初始图形,然后利用平移、旋转、翻折设计一 组连续变化的图形; 3) 限定时间为10分钟。 环节5 小组汇报展示 环节6 课堂小结: 知识内容:图形的三种变换方式:平移、旋转、翻折 思想方法:图形变换,个体与整体 环节7 课后作业: 思考“水兵合唱团”图案是如何制作的,并指出每个水兵由何种基本图形变换而来? 1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标题: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目标: 1. 理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整数、有理数、分数等; 2. 掌握数学中的基本运算,包括四则运算、分数的加减乘除等;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 整数的概念和运算; 2. 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3. 算式的变形和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1.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算式的变形和运算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教学PPT或实物等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 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整数的概念 和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2. 整数的加减运算: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整数的加减运算规则和技巧; 3. 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 和分子、分母的含义; 4.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规则和技巧。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 1. 个别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解答;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一些应用题和探究题,培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 1. 拓展练习:布置一些较难的拓展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 2. 数学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教案标题: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目标: 1. 熟悉并掌握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2.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和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并应用数学概念。 2. 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 3. 发展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建立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材。 2. 教学课件和教学工具。 3. 练习册和作业本。 4. 学生的课前作业和测试成绩。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课件或实物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知识讲解与概念引入(15分钟) 1. 通过教材和课件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 三、知识点训练与巩固(20分钟) 1. 利用课件和练习册进行知识点的训练。 2. 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解答问题。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 1. 利用课件和实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2. 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检查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反思和建议。 六、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适当数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 2. 设计一些巩固练习和拓展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案标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包括整数系数、分数系数和带有括号的方程。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1. 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教学投影仪和计算器。 3. 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并复习相关知识。 2. 提出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方程的兴趣,如:小明买了几本书,每本书花费10元,总共花费了50元,问小明买了几本书?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包括方程的形式、解的概念和方程的解集。 2. 详细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移项和化简等。 三、示范演练(20分钟) 1. 给出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小明买了几本书,每本书花费10元,总共花费了50元,我们可以用方程来表示这个问题,解方程得到答案。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 2. 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给学生一些更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让他们挑战更高难度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运动等方面。 六、总结反思(5分钟) 1. 学生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 3. 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中的表现和解题能力。

沪教版(上海)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11.1图形的平移教案

11.1 图形的平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情景,理解平移及对应点、对应角、对应线段等概念. 2.经历观察、操作,知道经过平移运动的图形保持形状、大小不变的性质. 3.以画图为载体,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产生对问题研究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4.通过图形的平移相关学习,感受图形美、数学之美,体会数学抽象思想,平移变换的思想. 教学重点 图形平移的概念及其性质的内化,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抽象思想;探究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并完整地归纳、表达。 教具准备 ppt、方格纸,刻度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活动1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组运动现象。 问题(1)请你将看到的运动现象,说说它们是如何移动的? 问题(2)移门移动的问题中,将移门抽象成长方形,门上的把手抽象成一个点,如果这个点向右平移了0.5米,那么长方形上其他的点是如何运动的?移动了多少距离? 问题(3)你能说说怎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吗?举出生活中平移的例子。 教师的话:1、纸、风扇扇叶、图标和国旗看成图形,它们都在做什么?本章我们学习图形的运动 2、我们将这些物体看成图形,这些图形都在做什么运动?本节课我们研究图形的平移 3、移门问题中,移门可以看成长方形围成的图形,门上的把手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0.5米,那么长方形上其他的点是如何运动的?移动了多少距离?有没有点没有平移?有没有点平移方向不是向右?有没有点平移距离不是0.5米?请你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平移? 4、请你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移的例子? 二、操作讨论、探究性质

活动2 动手画图: 操作 请在方格纸上完成 (1)将点A 向右平移6格,记作1A 教师介绍:对应点 平移距离 平移方向 (2)将线段AB 向右平移6格,记作1A 1B 教师介绍:对应线段 (3)将三角形ABC 向右平移6格, 记作三角形111A B C 教师介绍:对应角 观察 三角形111A B C 与三角形ABC 中的线段和角,有哪些是相等的? 归纳 平移前后,图形中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练一练 请在方格纸上将三角形ABC 向上平移7格 记作三角形222A B C 思考 如何将三角形111A B C 平移到三角形222A B C 的位置?画出平移方向,量出平移距离(精确到0.1厘米) 教师介绍:平移方向 教师的话: 1、将点A 向右平移6格,记作A 1点A 与点A 1叫做对应点 ;画出平移方向;平移方向:联结起点和终点的射线的方向;平移距离: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2、将点B 向右平移6格,记作B 1画上平移方向; 3、请问线段AB 向右平移6格,落在哪里?通过定义,我们知道线段平移,要线段上所有的点都超相同方向平移相同距离。我们无法做到所有点,不妨找一些特殊点,例如中点和四等分点。分别将这些点向右平移6格得到对应点,联结它们。得到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线段。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线段AB 向右平移6格得到线段A 1 B 1,它们叫对应线段。它们可以完全重合,所以对应线段相等。图中还有哪些对应线段相等?线段AB 的平移方向是?

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3 分式的乘除

课 题 10.3 分式的乘除 设计 依据 (注:只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掌握分式的乘法、除法的运算法则 2、经历与分数乘法、除法类比的过程,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分式的乘法、除法的运算法则,通过适当的练习,体会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重 点 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难 点 利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教 学 准 备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 学生活动形式 口答,练习,互相交流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2、=⨯2 3 54? ?43 516=⨯ ?25354=÷ ?49374=÷ 你会计算 x x 352⋅和23 4x x ÷吗? 通过复习分数的乘除法法则,让学生计算分数的乘除法题目。在学生回答猜想后,引导学生运用“数式相通”的类比思想,归纳分式乘除法法则。 知识呈现: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是什么? 两个分式相乘,将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式除以分式,将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 执教: 年级:初一 学科:数 施教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上海市横沙中学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位置后,再与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为: BD AC D C B A = ⋅ BC AD C D B A D C B A = ⋅=÷ 例1 计算 (1)a b a 4322⋅ (2) ()()2 932333y x x x y -⋅-+ (3)a b a b ⋅ 解:(1)6 43243222ab a b a a b a =⋅=⋅ (2) ()()()()() ()y x x y x x y y x x x y 332393369323332 2+=-⋅-+=-⋅-+ (3)22 a b a a b b a b a b =⋅⋅= ⋅ 例2计算: (1)n m n m 31052 ÷⎪⎭⎫ ⎝ ⎛- (2) 11 3 212 -+÷-++x x x x x (3)b a a b b a b ab a b a 222222422--÷+-- 学生探究,教师引导。让学生全面参与、独立思考,由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创造能力。 注意强调先要将除法转化成乘法再进行计算,结果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并注意提醒学生在进行分数和分式的乘除时,先约分再乘除比较简便。为后面分式的乘除法计算打下

沪科七年级数学教案_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沪科七年级数学教案_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1~§1.4) 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及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我们总共学过两类数:整数和分数。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更小的数呢 二、探索新知 1.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3页,第一幅图展示的是在冬日的某一天,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当天的温度,你能读出北京、上海、哈尔滨三座城市的最低温度是多少吗 生:讨论交流 2.师:第二幅是中国地形局部图,可以看到我国有一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图上标着8844,在西部有一吐鲁番盆地,地图上标着—155,这两个数表示的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你能说说8844,— 155各表示什么吗 生:讨论交流 3.师:①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具有相反意义。零上和零下、海拔以上和海拔以下都具有相反意义) ②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4.正数和负数 师:①能用我们已经学的来很好的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 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1,驾驭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依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学问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老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 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

情境. (小组探讨,沟通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发觉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相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相识。 合作沟通 探究新知老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探讨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需满意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殊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嬉戏中学数学做嬉戏:老师打算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假如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嬉戏还能进行吗?学生嬉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找寻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数学沪科版七年级教案4篇

数学沪科版七年级教案4篇 数学沪科版七年级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获得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教学活动经验. 2.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会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学习重点】 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学习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什么是绝对值? 答: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2.正数、负数、0的绝对值分别是什么?

答: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阅读教材P14~P1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如何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正数与负数比较谁大?0与负数比较哪个大? 答:数轴上不同的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点表示的数大.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体会右边的数总比左边大. 学习笔记: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典例:如图所示,根据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比较a、b、c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 A.abc B.acb C.bca D.cba 仿例1:数a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图所示,则a、-a、-1的大小关系是(C) A.-aC.a-1-a D.a-a-1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0沪科版7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编】 第1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并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明白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能结合生活情境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中国地形图上的温度阅读.(可让学生模拟预报)请大家来当小小气象员,记录温度计所示的气温:25℃,10℃,零下10℃,零下30℃. 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和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讲授新课 1.相反意义的量: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 例1: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例2: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4: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例5:买进100辆自行车和卖出20辆自行车. (1)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 (2)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2.正数和负数: (1)能用我们已学过的数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 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用过去学过的 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 面放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以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 (2)怎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你们能否从天气预报出现的标记 中得到一些启发呢? 在例1中,我们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则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 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2千米应记作-2千米. 后面的例子让学生来说(注意词的表达). 在以上的讨论中,出现了哪些新数?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面我们引进了-5,-2,-237,-0.7等数.像 这样的一些新数,叫做负数 (negative number).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1.2等, 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正数前面有时也可放一个“+”(读作“正”),如5可以写成+5. 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例题讲解 【例1】 (1)与去年相比,某乡今年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10hm(公顷),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了5hm,油菜的种植面积不变,写出这三种农 作物今年种植面积的增加量;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教案,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大学教案、其他教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教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lesson plan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university lesson plans, other lesson plan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lesson plans, stay tuned!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沪科版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新版)沪科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并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明白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能结合生活情境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中国地形图上的温度阅读.(可让学生模拟预报)请大家来当小小气象员,记录温度计所示的气温:25℃,10℃,零下10℃,零下30℃. 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和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讲授新课 1.相反意义的量: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 例1: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例2: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4: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例5:买进100辆自行车和卖出20辆自行车. (1)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 (2)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2.正数和负数: (1)能用我们已学过的数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 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 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以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 (2)怎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你们能否从天气预报出现的标记中得到一些启发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