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热胀冷缩》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热胀冷缩》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案

第一课知冷知热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用温度描述冷热程度。

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

了解人类观察、感知冷热的科学史。

2.科学探究

经历用感觉器官感知冷热到用温度计准确测量的过程。

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科学态度、STSE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

难点:

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不同温度的水、红水温度计

演示实验材料:演示用温度计、体温计、水银温度计等其他温度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导入语: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要判断物体的冷与热,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介绍相关科技史。古人制作豆豉时需要用感觉器官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是否适宜。

(3)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来判断物体的冷与热呢?

(二)新课学习

1.感知冷热

(1)出示实验材料:事先调试好的有明显温差但又确保安全的三杯水。

(2)体验活动:请把手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过一段时间,同时把手放入温水中。

(3)汇报感受:活动中我们对冷热程度的判断一样吗?

(4)小结:虽然我们常用皮肤的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但难免会出现感觉不可靠和不准确的情况。

(5)设问:怎样更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原来,我们可以采用借助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学习使用温度计

(1)简介摄氏温标的由来: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创立了“摄氏温标”。后来人们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2)观察温度计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重点关注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3)学习读、写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①课件展示教材P47下方三幅温度计图。

②读写图中温度计的所示温度。

(4)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①教师示范并讲解

a.选用具有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b.手持温度计的上端。

c.温度计的液泡浸入水中,不能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d.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开始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面齐平。

②学生练习:测量冰水、温水、热水的温度,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拓展:认识常见的不同温度计

人们按照不同的需要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例如:体温计、红外线温度计、指针式温度计、数字温度计等。

(6)作业:课后请搜集关于这些温度计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科学探究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温度计相似之处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够记录实验中的发现并有顺序的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能够根据实验中的相同现象归纳概括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观察和实验,能做到实事求是。

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探究合作的学习。

能用辩证的观点对待液体的热胀冷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

能够根据实验中的相同现象归纳概括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的材料(红水、带塞的玻璃小瓶、透明的细玻璃管或塑料管)、冷水、煤油、酒精、水槽、热水。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教材P49上方温度计结构图。

(2)观察并思考:观察温度计的结构,想一想温度计可能是利用了液体的什么性质?

(二)新课学习

1.探究液体是否热胀冷缩

(1)作出假设:观察温度计中的液柱变化,作出相应的假设——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可能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2)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实验方案思路小结:自制类似的液体温度计的装置,使之受热或受冷(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液柱高度的变化。

(4)提供材料,分组制作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

先往小瓶内装满红水,预先在橡胶塞中间打好孔,孔中插入一根透明的细管,再将插有细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使管子与塞子、塞子与瓶子之间尽量保持密封),并使管子里的红水液柱上升到一个合适的高度(约高过瓶盖2厘米)。

(5)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6)实验情况交流:要求说清楚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看到的现象以及实验条件是什么。

(7)继续实验:试一试用酒精、煤油等不同液体制成的“温度计”,是否出现同样的实验现象?

(8)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并进行讨论。

a.实验中几种“温度计”的液柱高度与温度变化有什么关系?

b.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c.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9)得出结论: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认识生活中液体的热胀冷缩。

(1)课件展示“烧开水”的情境图和“瓶装饮料”图:烧水时如果水装得较满,水还没有烧开就会溢出来;超市里面的饮料都不装满。

(2)请试着解释“烧开水”的现象和“饮料灌装”的意图。

(3)小结:生活中随处可见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应用。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气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科学探究

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能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

能够有顺序的观察和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科学态度

能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思路或方法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能用辩证的观点对待气体的热胀冷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

能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

二、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瘪乒乓球、热水

分组实验材料:烧瓶、气球、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带软管的胶塞、烧杯、泡泡液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出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

(2)思考:乒乓球瘪了,你们有办法复原吗?说一说你们的方法。

(3)演示实验:将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待瘪乒乓球复原后再次展示。

(4)提出问题:瘪乒乓球用热水一烫,就复原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二)新课学习

1.探究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聚焦问题:我们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作出假设: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根据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a.空气会流动,必须把它装在容器中,用什么容器呢?

b.怎样使空气受热、受冷呢?

c.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观察空气有没有膨胀和收缩呢?

(4)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5)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7)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并进行讨论。

a.实验中,出现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b.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c.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8)得出结论: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认识生活中气体的热胀冷缩。

(1)课件展示:夏天自行车充气太足会发生爆胎现象。灌热水后,暖瓶的塞子有时会跳出来。

(2)思考:请试着解释“自行车”的现象和“热水瓶”的现象。

(3)小结:生活中,随处可见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应用。

(三)整理,下课。

第四课固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够制定简单的计划探究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科学态度、STSE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计划。

能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固体的热胀冷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难点:学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金属球、金属环)、酒精灯、火柴,烧杯,水。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阅读: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在铁轨间没有留缝隙,结果到了夏天,铁轨有的歪歪扭扭,有的朝上拱起,冬天铁轨则发生了断裂。

(2)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英国的第一条铁路的铁轨发生了扭曲和断裂?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铁轨间留缝隙是什么道理?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

(1)作出假设:固体一般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根据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a. 我们用铜球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用什么加热和冷却铜球呢?(酒精灯)

b.怎样检测铜球的体积有没有发生改变?(刚好能让铜球通过的金属环)

(3)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a.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罩,将灯罩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b.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从侧面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不能直接在灯芯的上方点燃。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c.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d.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e.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4)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

(5)分组实验:课件展示教材P54实验步骤图,学生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6)整理分析实验记录。

(7)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8)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9)应用举例:观察生活中其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并试着解释原因。

(10)全课小结: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

(11)回顾并解释:现在你能解释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轨扭曲和断裂的原因了吗?

(三)整理,下课。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及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及反思 山潭中心小学谢丽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教师补充实验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简单的装置也能让大家清楚地看到空气体积的变化。 演示:用红水堵住玻璃管管口,用手温焐热烧瓶,让学生观察玻璃管中红水的位置变化,从而再次证实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 四、比较空气与水的热胀冷缩的不同 1、水和空气都有热胀冷缩的本领,这两者的本领谁大呢? 2、水和空气在热胀冷缩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预设:空气变化得更快、 体积变化比水明显等) 3、得出结论: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比水更明显。3‘ 五、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温度变化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们能解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当我们全班同学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全班每个人都手舞足蹈的跳起来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从游戏中我们能明白什么?看看能不能试着解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游戏规则:请两组同学扮作空气微粒,站在中间,两组同学扮作气球手拉手围住“微粒”,当“空气微粒”安静得紧挨着站在中间时,拉手的同学需要围成多大的圈,然后请“空气微粒”们手舞足蹈的运动起来,拉手的同学需要围成多大的圈,观察比较一下。5‘ 根据这个游戏你能得到一些启发吗?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我们能建立自己的假说吗?5‘ 六、拓展: 1、你知道为什么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吗?1‘ (防止轮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把车胎胀破。) 2、演示实验:热胀喷泉 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奇妙的“喷泉”,演示 现在你能解释喷泉形成的原因了吗?主要因为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将瓶内的红水从细管中压出来了。回去思考一下让喷泉喷出的水柱更高些你有什么办法。 3‘ 板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膨胀(运动快、距离大) 空气微粒 受冷缩小(运动慢、距离小) 教学反思: 1、本堂课中学生用带气球的烧瓶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可以给每组准备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这样可以让学生反复地观察气球鼓起和缩小的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印象。

《热胀冷缩》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云城区都杨镇中心小学 电话:0766——8281352 《热胀冷缩》教学案例 云城区都杨镇中心小学黎慕英 教学内容: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胀冷缩》一课. 教材分析: 物体受热以后会发生各种变化这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本节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展开调查,看看物体在受热和遇冷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本课时着重研究冷和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所以,教材从常见的水、空气和玻璃杯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中引导学生去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2)在学生研究水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判断:固体和气体有没有这种性质。(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3)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意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 (2)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3)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避免许多危害。 教学准备: 烧瓶、细管、铁圈、铁钉、玻璃杯(2个)、木板、水槽、酒精灯、烧杯、弯玻璃管、橡皮塞、滴管、气球、瘪乒乓球、热水、有色水、肥皂水、冰水。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1、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美丽的喷泉吗? 生:见过,在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喷水池。 师:那你们见过彩色喷泉吗? 生:(奇怪地)有这样的喷泉吗?没见过. 师:好,现在老师给大家做一个彩色喷泉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 (设计思路: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刚开始,教师设计了彩色喷泉实验,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强大的内驱力,可以很快使学生思维,分析现象,探求奥秘。) 2、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1)在烧瓶内装入有色水.(2)在瓶盖上穿入吊瓶插头和细管。(3)盖好瓶盖。(4)把烧瓶放入空水槽中.(5)在瓶上浇热水。(6)彩色喷泉喷出来了!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动手操作做出示范.)3、学生动手实验. 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请大家赶快用桌上的仪器做实验,要注意实验步骤和小心热水!别烫着! (学生分组试验,教师巡视指导.只见人人不甘示弱,一股股喷泉直冲上空.) 4、讨论交流。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生1:没浇热水前,细管里没有水,当浇上热水后,喷泉出现了. 生2;我看到彩色喷泉,水从细管里喷出来,里面的水变少了。 生3:我觉得这个现象与热水有关。 生4:有色水受热后,体积胀大,把里面的水逼出来了。 生5:当烧瓶慢慢冷却后,细管里的水还会往下掉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细致,分析得也很有道理.原来,冷和热对水有这样的影响: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缩小,因此,液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课题) (设计思路:新《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要通过学生动眼、动脑、

小学科学《热胀冷缩》教案

小学科学《热胀冷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能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 3.了解在生产生活中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 4.能够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完成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教学难点: 学生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红墨水、开水、酒精灯1个、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1套、烧杯、矿泉水、可乐、冰红茶各一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师:上节课布置大家利用课外时间观察超市饮料任务完成了吗?你都观察了那些?这些饮料瓶都装满了吗? 生:没有 师:老师这里也随机选了几瓶没有开封的饮料,大家看看它们有没有装满。饮料瓶不装满,是商家偷工减料还是另有原因? 生:自由发言。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热胀冷缩(板书)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会升降的水柱(15分钟)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做一个实验,我们的实验器材有带吸管的小玻璃瓶一只、冷水和热水各一杯、红色液体、实验记录单一份,实验开始前老师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试验中先向小玻璃瓶内加满红色液体,再盖紧瓶塞,然后再参照实验记录单上的内容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及填写记录单的情况,5分钟后,实验结束。 师:下面,我们选择几个小组来展示一下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那些小组愿意来展示?(选择2-3个小组进行展示,力争选出一个正确的,一个有错误的记录表) 师: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和他们的结果一样吗? 生:回答 师:(如果有不一样的,可以请不一样的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若没有,就开始总结)红色液体遇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它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板书: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师:大家在哪里看见过这种红色液体遇热上升,遇冷下降的现象? 生:温度计 师:我们使用的温度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什么是“一般情况下”而不是任何情况下,这里有一个特例,水在4℃的时候有反膨胀现象,大家将来在中学物理里会接触到。现在那个同学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饮料瓶里面的饮料不装满? 生:解释。 活动二:会变大小的铜球(10分钟) 师: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固体物质有没有这个性质呢?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热胀冷缩》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案 第一课知冷知热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用温度描述冷热程度。 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 了解人类观察、感知冷热的科学史。 2.科学探究 经历用感觉器官感知冷热到用温度计准确测量的过程。 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科学态度、STSE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 难点: 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不同温度的水、红水温度计 演示实验材料:演示用温度计、体温计、水银温度计等其他温度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导入语: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要判断物体的冷与热,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介绍相关科技史。古人制作豆豉时需要用感觉器官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是否适宜。 (3)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来判断物体的冷与热呢? (二)新课学习 1.感知冷热 (1)出示实验材料:事先调试好的有明显温差但又确保安全的三杯水。 (2)体验活动:请把手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过一段时间,同时把手放入温水中。 (3)汇报感受:活动中我们对冷热程度的判断一样吗? (4)小结:虽然我们常用皮肤的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但难免会出现感觉不可靠和不准确的情况。 (5)设问:怎样更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原来,我们可以采用借助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学习使用温度计 (1)简介摄氏温标的由来: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创立了“摄氏温标”。后来人们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2)观察温度计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重点关注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3)学习读、写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①课件展示教材P47下方三幅温度计图。 ②读写图中温度计的所示温度。 (4)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小学科学热胀冷缩教案

小学科学热胀冷缩教案 教案标题:小学科学热胀冷缩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并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在受热和受冷过程中的变化。 2. 学生能够认识到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计、楼梯和铁轨的伸缩等。 3. 学生能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4.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 1. 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1. PPT或黑板、粉笔。 2. 温度计和热水/冰水。 3. 实验器材:烧杯、水、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问题: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到一些物体在受热或受冷的过程中 发生了变化呢?可以举例说明一下。 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关于热胀冷缩的。热胀 冷缩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它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1. 通过PPT或黑板讲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与学生一起讨 论热胀冷缩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2. 讲解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计、楼梯和铁轨的伸 缩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三、实验观察(20分钟): 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给出一个烧杯和一定量的水,在一个烧杯里 加热水,另一个烧杯里加冰水。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包括水的体积变化情况。 3. 进行实验后,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四、总结归纳(5分钟): 1. 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 这种变化?

小学科学20《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小学科学20《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液体的热胀冷缩 初步信息 科目:小学科学 教案类型:液体的热胀冷缩 字数:2000字左右 导言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小学科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到物体受热能作用后会发生热胀冷缩的现象,而液体也是如此。本节课将通过实验与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液体的热胀冷缩特性,并引导学生从中探索液体的使用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能够解释原理。 2.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促进他们勇于探索和发现。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水银温度计、扣子、试管、棉花、蜡烛等。

2. 实验材料:水、酒精、橙糖水、食盐水等。 3. 图片或视频:液体热胀冷缩的图片或视频。 4. 课件:示意图、温度曲线、实验结果等。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老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引导:“你们见过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吗?你们知道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是什么吗?” 步骤二:知识讲解 1. 通过课件或教材,简要介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解释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当液体受热时,液体内粒子的平均距离增加,固体间的引力减小,导致液体体积增大,出现膨胀现象;当液体受冷时,液体内粒子的平均距离减小,固体间的引力增大,导致液体体积减小,出现收缩现象。 2.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过程和特点。 步骤三:实验探究 1. 安排几个小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选取不同的液体进行热胀冷缩实验。 2. 实验一:用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水量的冷水和热水,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变化。 3. 实验二:用两个试管,一个加入水,一个加入酒精,将其浸入加热的水中, 观察试管内液体的变化。 4. 实验三:将水银温度计放入烧杯中,测量不同温度的水,绘制温度曲线。 5.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总结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

小学科学公开课《热胀冷缩》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科学公开课(热胀冷缩)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本课选自(科学)三年级下册的第—单元(热胀冷缩)的第三课时。主要通过继探究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之后让学生观察探究固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了解到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掌握肯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最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教材第三册下第—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2.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⑴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探究各种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浓厚兴趣,初步认识到事物普遍的开展变化规律。 ⑴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一般生活之中。 3.科学知识: 〔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了解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相关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固体体积变化现象 (实验器材)火柴、酒精灯、水槽、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条铁路在铁轨间没有留缝隙。结果到了夏天,

铁轨有的歪歪扭扭,有的朝上拱起;冬天,铁轨则发生了断裂。是什么原因使英国的第—条铁轨发生了扭曲和断裂呢?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铁轨间留缝隙又是什么道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答案呢,好,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㈠结合插图,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师:酒精灯的点燃和家中点燃蜡烛有肯定的区别,我们要特别注意并牢牢记住。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从灯芯旁边引燃,不能从上面点燃;熄灭时不能吹灭,要用灯帽快速盖灭,再提起,看是否已熄灭;两个酒精灯之间不能相互引燃。记住了吗? 师:为了更好的掌握怎样使用酒精灯,我们用一个顺口溜记住操作方法。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一读:点灯要用火柴点,火柴侧面去引燃。用时特别要小心,放平搁稳记在心。熄灭要用灯帽盖,用嘴吹灭祸易生。不可用灯去点灯,平安使用要牢记。师:下面我们练习一下,首先,不划火柴,只练习点燃姿态,我们共同做。再练习划着火柴,点燃酒精灯,观察燃烧的火焰,也可以拿一根火柴杆横着放到火焰中停留2秒后拿出,看哪一局部烧的更黑些,和老师一起做。 ㈡问题引领,实验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 2.商量:铜球为什么加热后就掉不下来了呢?怎样再让它能够穿过金属圈? 3.汇报,交流 4.小组致辞 温馨提示: 1. 注意平安,正确使用酒精灯。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4固体的热胀冷缩 |湘科版(一起 2019)

5.4固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认识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能力目标:会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能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并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拟实验加以解释。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浓厚兴趣;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亲历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 教学准备 学生:每2人一组酒精灯1盏、铜球热胀冷缩实验器1套、木块1块、小铁钉2颗、铁垫圈1个、镊子1把、水槽1个、火柴1盒。 教师:自制的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器1个、酒精灯1盏、火柴1盒、PPT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一起观察研究了水(液体)和空气(气体),我们得出了什么科学结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水(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质疑:那么,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找几种金属材料来观察研究它们是否会热胀冷缩。(板书课题:固体的热胀冷缩) (2)、观察——发现问题 教师出示一个自制的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器,先让学生观察,支架上的铜丝拉得直吗?学生回答:拉得很直。然后,教师把实验器放在演示实验桌上,同时出示挂图,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再点燃酒精灯给支架上拉直的铜丝加热。开始时,左右移动酒精灯,然后把它固定放在铜丝的中间位置处加热。要求学

生注意观察,尔后教师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支架上的铜丝变弯曲、鼓起来了。此时,教师拿开酒精灯,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铜丝还鼓起吗?学生回答:铜丝慢慢变直,恢复原来的样子。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给铜丝加热的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板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铜丝为什么自己会鼓起来?铜丝没有加热时为什么不鼓起来?同样是铜丝为什么用酒精灯加热时,它就鼓起来变弯曲了,拿开酒精灯后,它就又变直了呢?……教师给予肯定:你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可以综合为“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时为什么鼓起来了,拿开酒精灯后铜丝就又恢复原样变直了呢?” (3)、思考——提出猜想 思考原因,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请同学们猜想这是什么原因?(板书:猜想。)学生提出:可能是支架上的铜丝烧热后,铜丝加长就鼓起来了,不加热时,铜丝又减短了。教师反问:铜丝在酒精灯上烧并没有人在支架上增加铜丝,铜丝怎么会加长了呢?拿开酒精灯后,也没有人去拉直铜丝,铜丝又怎么会减短了呢?学生又提出问题:可能是铜丝加热后体积膨胀了,受冷后体积又缩小了。 (4)、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实验桌上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板书:验证。)先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统一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同时,教师强调:①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②铜球或铁垫圈要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2、3分钟,禁止触摸加热后的铜球或铁垫圈,以防烫伤皮肤。 分组实验(一):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学生操作研究的过程是:铜球顺利通过铁环;把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球不能通过铁环;将铜球放入水槽的水中冷却;它又能顺利通过铁环了。 分组实验(二):铁垫圈的热胀冷缩实验。 学生操作研究的过程是:在一块木块上钉上两颗小铁钉,两钉之间的宽度刚好能使铁垫圈通过;将木块斜放,用镊子夹住铁垫圈在酒精灯上加热;把加热后的铁垫圈平放在木块的两颗小铁钉中间,铁垫圈被小铁钉卡住不能通过了;将铁垫圈投入水槽的水中(或过一会儿)冷却后,它又能通过了。 (5)总结——得出结论 ①组织学生分析,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铜球、铁垫圈受热

小学科学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小学科学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引言: 本次教案旨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实验观察与解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是由分子组成的,热能会使空气分子活动加快; 2.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能够观察、记录并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具:空气球、水杯、生活用火柴或蜡烛、透明塑料瓶、水和冰块。 2.教材:小学科学4课本《空气的热胀冷缩》。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能举例说明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进行简要的讨论。 2.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 通过课本的介绍,讲解空气是由很多个微小分子组成的,并且这些分子不停地在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空气分子的运动速度也会加快,分子之间的距离也会随

之增大,空气体积就会扩大,形成“热胀”。而当温度下降时,空气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空气体积就会缩小,形成“冷缩”。 3.实验操作(15分钟): 首先,老师展示一个实验:将一个空气球放在生活用火柴或蜡烛的火焰上加 热一会儿,然后迅速取下火焰,观察空气球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接着,让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每个学生都拿一个透明塑料瓶,将瓶子口塞住,然后用手轻轻摩擦塑料瓶的身体几秒钟,再将手拿开。观察塑料瓶的变化,并让学生解释其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摩擦产生了热量,导致了空气的热胀现象。 4.实验讨论与总结(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鼓励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 象与实验原理,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结论。同时,老师也可以给出相关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加热空气会使分子运动加快?”、“为什么冷却空气会使分子运动减慢?” 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能观察到哪些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等等。 5.拓展活动(10分钟): 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运用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特性?例如, 热气球、温度计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并进行简要的介绍。 6.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完成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作业,提问问题如“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一下空 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要求学生描绘一幅与热胀冷缩现象相关的图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 小组讨论和拓展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

小学科学_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二、情感目标: 对自然界中的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三、教法、学法: 1.利用多媒体演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图片进行讲解和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以及用“微粒运动游戏”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烧杯、锥形瓶、热水、冷水、气球皮、橡皮筋、气球、肥皂泡、高锰酸钾、玻璃管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课下你们有没有玩过乒乓球呢?之前老师不小心把乒乓球弄扁了,你们能帮忙想个办法让它们鼓起来吗? 教师出示两个瘪乒乓球(其中一个是破裂的)。

生:用热水烫。 2.教师演示用热水烫瘪掉的乒乓球。 3.师问: (1)为什么一个鼓起来了,另一个没有鼓起来? 生答:另一个乒乓球破裂了。 (2)为什么这个乒乓球能鼓起? 生答:1.乒乓球受热膨胀了。 2.乒乓球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了。 (3)师:谁受热膨胀了?是乒乓球还是球内的空气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设计实验观察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 1.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猜测:空气受热、受冷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这种变化我们不容易直接看到,你们能想办法看见空气体积的变化吗? 3.学生探讨、汇报。 4.谈话:你们能用想到的这些材料进行实验吗?你们想要选择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 5.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7.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doc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第4课的内容,是在《冷与热》、《温度计》、《热往哪里传》三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证明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进而得出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物体的受热或遇冷后会发生变化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虽然生活中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但我们的学生并不一定有注意到。而这恰好是吸引学生的地方,因为他们会更好奇。 3、教学方式的分析 “热胀冷缩”属于探究实验性的活动,但刚上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来看,这个活动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由于在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活动比较多,而对探究实验性活动在三年级下册《物体与材料》单元有了涉及,但学生还是很生疏,为此,本课采用演示法、实验法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设计理念 1、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探究实验活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这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学生未必会留意到这种现象,也就说学生对这方面是陌生的。为此根据实验难度的不同,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①教师演示液体热胀冷缩,学生再进行模仿实验。②学生根据书本上的提示,完成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③选择桌面上的材料,进行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④回顾导入时的现象。 2、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在学生学习本课前,他们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进行液体的实验后就要对这种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他们的共同点,即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然后再围绕固体、气体进行探究实验。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 2、能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 3、能够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完成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 五、教师准备:

湘科版科学三上第5单元知识要点精选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热胀冷缩 [知识要点] 1.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要判断物体的冷与热,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的程度。 2.把手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过一段时间,同时把手放入温水中,两手的感觉不一样。 3.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溫度的仪器。 4.使用温度计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5. 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创立了“摄氏温标”。后来人们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0°C),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100°C)。 6.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选用具有合适量程的温度计;手持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液泡浸入水中,不能接触到杯壁和杯底;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开始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面齐平。 ; 7.人们按照不同的需要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如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红外线温度计、指针式温度计等。 8.温度计上有液泡和液柱。溫度计能测量出温度利用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縮。 9.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 10.生活中液体热胀冷缩的例子有:烧水时如果水装得较满,水还没有烧开就会溢出来;超市里面的饮料都不装满等。 11.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乒乓球瘪了,放在热水中泡一泡,乒

乓球会重新复原,利用的就是这个性质。 12.生活中气体热胀冷缩的例子有:夏天自行车充气太足会发生爆胎现象;灌热水后,暖瓶的塞子有时会跳出来等。 13.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热账冷缩的性质,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 14.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轨扭曲和断裂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固体的热胀冷缩。 第1课知冷知热 [学习目标] 1.会判断物体的冷与热,感知冷热的变化, 2.学习使用温度计,会用温度计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精选练习] 一、知识展示台 1.生活中测量温度的仪器是。 2.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摄氏度。 二、选择大乐园 1.35摄氏度写作()。 A. -35°C B. 35°C C. 35° 2.人们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时的温度为100°C。 A.冰融化 B.水结冰 C.水沸腾 3.下列不属于温度计的是()。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2 热胀冷缩 冀教版

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温度计工作的原理。 2.了解热胀冷缩是物质的基本性质。 (二)科学探究: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证实液体、气体和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概括同类现象的共同特征,总结出物体的一般性质。 3.能对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2.能够认真地操作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3.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既有有利的地方,也有不利之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研究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液体热胀冷缩实验材料: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热水、冷水、酒精、煤油等。 气体热胀冷缩实验材料:空气球、橡胶管、带玻璃棒的橡胶塞、平底烧瓶等。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材料:金属球、金属环、酒精灯、火柴。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已学的知识讨论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a.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b.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5篇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5篇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七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的第一课时。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加热和传热的知识。第二课时要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温度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4、科学探究目标 5、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6、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和感受空气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缩小的变化。 7、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知道液态的水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气态的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3、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4、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已经有了不少了解,所以教学重点不放在这个知识上,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感知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四、教学策略 通过范例教学水会热胀冷缩的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提出的这个实验设计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略高一些,让学生既感到实验设计的难度,又感到自己还是有能力来完成这个设计的,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着对未知知识领域探究的欲望,但是否会化为这个人的行动,这完全取决于这人对自己现有能力的估判,如果能力有可能完成任务,那才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行动。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越是接近完成,越是会具有行动的迫切需要性。由于有了成功的范例,学生对这个知识的初步了解,所以会感到这个实验设计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学生就会对设计实验的内容产生兴趣,设计实验也就成为学生自己兴趣的需要。兴趣是学习和其它一切相关行为的重要起因,也会成为行为的一个持久动力。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当然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这个设计实验的内容本身就已经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 《金属热胀冷缩吗》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因此学生对热胀冷缩的含义比较清晰。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这给学生的观察会带来一些困难。本课借助一些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金属体积变化的现象,从而发现有些金属也有热胀冷缩性质。 本课不仅了解金属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同时也是对液体、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总结。通过学生的归纳,发现很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起始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即固体也热胀冷缩吗?然后以铜球、铁垫圈为例开展探究。 探究铜球、铁垫圈的热胀冷缩性质时,铜球实验采用共同讨论实验方法,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的方法。对铁垫圈的实验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动手实验的方法。两个实验体现从扶到放。

最后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在此基础上将本课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再将知识拓展,使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3.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2.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固体体积的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固体体积的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铜球、金属环、酒精灯、火柴、冷水 分组实验材料: 铁钉、垫圈、木块、蜡烛、火柴、冷水、铁丝钩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天气渐渐热了,小明家的门好像变大了似的很难关上。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帮助解决吗?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为导入,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师生交流,明确问题:可能是门这种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精品教案)《热胀冷缩》讲课稿(通用12篇)

(精品教案)《热胀冷缩》讲课稿(通用12篇) 《热胀冷缩》讲课稿(通用12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讲课稿,讲课稿是举行讲课预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样才干写出优秀的讲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热胀冷缩》讲课稿,欢迎大伙儿借鉴与参考,希翼对大伙儿有所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大伙儿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梁xx,来自xx学校。我本次讲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讲讲我的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具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质亟待提高,别能再让外国人讲我们中国的学生基本上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质,小学时期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竟然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啥理由别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刻关系,我别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算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索为核心”,而探索最重要途径算是实验。因此,在此我郑重讲明我的一

具观点,也是我本次讲课的主题,那算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讲讲为啥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那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觉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分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经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看,发觉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别是很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经过另一具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经过那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经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算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懂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索(也算是过程与办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子中瓶装水为啥别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算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