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双相型真菌介绍及说明

双相型真菌介绍及说明

双相型真菌介绍及说明

双相型真菌(Dimorphicfungi)在医学真菌学领域是专指那些在组织内或37℃培养时呈酵母相,于室温中培养时则呈菌丝相的致病真菌,包括申克孢子丝菌、马尔尼菲青霉、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巴西副球孢子菌和皮炎芽生菌等。这些菌的共同特点是除有上述特征外,还有较严格的地域分布(仅申克孢子丝菌此点不突出);对人体致病力较强(有较大的侵袭性),患者不一定在感染前有免疫受损。

一、申克孢子丝菌

(一)菌属分类特征

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schenckii)属于真菌界,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侧孢霉属。

(二)致病性

申克孢子丝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土壤、植物、木材等的腐生菌,引起人和动物孢子丝菌病(sporothricosi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下组织真菌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有时呈暴发流行,我国的吉林、黑龙江、四川及广东等地曾发生过小范围的地方性流行。多由外伤植入申克孢子丝菌而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常沿淋巴管移行。吸入分生孢子可导致肺部感染,也可播散至骨骼、眼、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但较少见。

(三)生物学特性

1.菌落特征

(1)菌丝相:

在25℃,SDA培养,3~5天可见菌落生长,初为乳白色湿润、

光滑、膜样菌落,逐渐变成深褐色至黑色,中央凹陷,周边隆起,有放射状皱褶的绒毛样菌落。多次转种后,菌落颜色可以变淡甚至白色,但常有一小部分仍保持褐色;表面光滑,气生菌丝少见。

(2)酵母相:

在37℃,脑心浸汁葡萄糖血琼脂等富含营养的培养基上培养,

可见白色或灰白色酵母样菌落。

2.显微镜特征

(1)菌丝相:

可见细长分枝分隔的菌丝,直径1~2μm。分生孢子梗由菌丝两侧呈锐角长出,纤细而长,顶端变尖。分生孢子为单细胞,有两种类型,一种无色,球形或梨形,直径(2~3)μm×(3~5)μm,3~5个簇集排列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如花朵样。另一种分生孢子较大呈黑色,球形或圆锥形,合轴排列于菌丝四周,称为套袖状分生孢子。

(2)酵母相:

可见大小不等的球形或卵圆形酵母细胞,直径(1~3)μm×(3~10)μm,以出芽方式繁殖,细长厚壁的芽胞呈梭形或雪茄烟样,附

着在较大的球形或卵圆形酵母细胞上。

(四)属内菌种的鉴定

申克孢子丝菌和其卢里变种在形态学上有明显差别,通过培养可以鉴定。卢里变种的分生孢子较大,直径10~30μm;厚壁,可达2μm;以裂殖方式繁殖。研究表明申克孢子丝菌及其卢里变种线粒体DNA分属不同型别。

(五)耐药性

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酮康唑对申克孢子丝菌具有抗菌活性;特比萘芬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均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体外药敏试验显示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和雷夫康唑的MIC值相对较高,对孢子丝菌病无效。米卡芬净的MIC值,酵母相(16~64μɡ/ml)高于菌丝相(0.5~1μɡ/ ml),关于双相真菌的不同菌相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无法判定米卡芬净对孢子丝菌病的疗效。

二、马尔尼菲青霉

(一)菌属分类特征

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marneffei)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青霉属,双轮青霉亚属。

(二)致病性

马尔尼菲青霉可引起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竹鼠是马尔尼菲青霉的携带动物,人类因食入竹鼠咬过的甘蔗,尤其是霉变的甘蔗而经消化道感染此病;该菌可能存在于土壤或寄生于某种特殊的植物中,人类通过吸入孢子而致病。现已从东南亚的四种竹鼠及部分竹鼠的洞穴中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目前认为土壤可能是其主要栖息地,病原菌最可能经呼吸道侵入人体。马尔尼菲青霉病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多数病例累及皮肤、淋巴结、肺、肝、脾等全身多脏器。正常人及免疫抑制患者均可感染此病,目前已成为HIV阳性患者的主要条件致病菌。主要流行区为东南亚,如泰国北部、越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中国大陆的南方。

(三)生物学特性

1.菌落特征

(1)菌丝相:

在25℃,SDA培养,生长快,2~3天可见菌落生长,初为白色膜样或绒状,逐渐变为黄色至黄绿色绒状,2周后呈灰绿色粉状,该菌能产生可溶性酒红色色素,培养基呈红色。

(2)酵母相:

在37℃,脑心浸汁琼脂加1%葡萄糖培养,形成有脑回样皱褶的灰白色膜样菌落,无色素产生。

2.显微镜特征

(1)菌丝相:

可见无色透明、分枝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梗光滑,从菌丝侧壁及顶端生出。帚状枝分散,双轮生,少数为单轮生,对称或不对称,有2~7个梗基,梗基上有3~6个瓶梗,顶端变窄,也可见单个瓶梗。分生孢子初为呈椭圆形,后呈球形,直径2.5μm,表面光滑,有明

显的孢间连体。分生孢子链长而散乱,不成束。

(2)酵母相:

可见关节孢子,圆形、椭圆形及两端钝圆有横隔的长形酵母细胞。

3.血清学试验

用荧光素标记纯化的兔超免疫球蛋白G,通过ELISA定量检测患者尿中马尔尼菲青霉抗原,为AIDS患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本

病的方法,可作为该病流行地的常规诊断方法。Mpl基因编码马尔尼菲青霉特异的胞壁甘露蛋白Mplp,如同时检测抗原和抗Mplp抗体,成为血清学诊断现症和潜伏感染以及检测治疗的有效方法。

(四)属内菌种的鉴定

马尔尼菲青霉是青霉属中唯一的双相真菌,不难与其他青霉鉴别。马尔尼菲青霉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的酵母细胞极其相似,而前者的酵母细胞常有横隔,裂殖,不出芽。

(五)耐药性

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咪康唑和5-氟胞嘧啶对马尔尼菲青霉有抗菌活性。

三、荚膜组织胞浆菌

(一)菌属分类特征

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capsulatum)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该菌有两个变种,即荚膜变种(var.capsulatum Darling1906)和杜波变种(var.duboisii Ciferri 1960)。有性期称为荚膜阿耶罗菌(Ajellomycescapsulatus)。

(二)致病性

荚膜组织胞浆菌自然栖息地为富含鸟粪和蝙蝠粪的土壤,可以暴发流行。引起人类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正常人吸入该菌后引起轻微一过性的肺部感染;在易感个体可引起肺部慢性感染或更广泛的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但在北美中部、中美和南美更为多见;其他流行区包括非洲、澳大利亚、东亚部分地区,尤其是印度和马来西亚。杜波变种主要侵犯皮肤、皮下组织和骨骼,引起肺部原发感染者罕见,又称非洲组织胞浆菌病。

(三)生物学特性

1.菌落特征

(1)菌丝相:

在25℃,SDA培养,生长缓慢,2~3周方能观察其特征,初为白色棉花状气生菌丝,逐渐变成淡棕色,颗粒状或绒毛状菌落,背面呈黄色或橙黄色。

(2)酵母相:

在37℃富含营养的培养基上,如脑心浸汁葡萄糖血琼脂,1~3周后长出乳白色、表面光滑、湿润的酵母菌落。

2.显微镜特征

(1)菌丝相:

可见透明的分支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梗呈直角从菌丝长出,其上产生大分生孢子和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呈齿轮状,直径8~14μm,圆形、壁厚、表面有指状突起、齿轮状大分生孢子是组织胞浆菌最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结构,初代培养常不典型,继代培养可有典型的大分生孢子。可见少数直径2~3μm的圆形或梨形小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极具传染性,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操作,应将培养物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中,而不能在平皿中进行培养。

(2)酵母相:

可见卵圆形、芽基较窄的芽生酵母细胞。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的酵母细胞小,直径2~4μm,而杜波变种的酵母细胞直径12~15μm。

3.血清学试验

对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乳胶凝集试验操作简单,用于检测组织胞浆菌特异性抗原,于感染早期(前2周)即可出现,3个月后消失。补体结合试验使用的抗原为孢子和菌丝两

种,部分患者两种抗体均为阳性,而有的患者则只有一种抗体为阳性。补体结合试验可以定量,因此,连续观察患者血清中补体结合抗体的滴度,有助于临床疗效观察。但是,补体结合抗体一般于感染后2~3个月出现,可与其他真菌感染起交叉反应。免疫扩散试验可检测到两条沉淀线,H线提示感染处于活动期,2~3周即可出现。M线可出现于感染活动期患者、慢性感染患者以及做过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的患者。

(四)属内菌种的鉴定

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和杜波变种的菌丝相不易区分,酵母相可以鉴别。杜波变种的酵母细胞比荚膜变种大,壁厚。生化试验可进一步鉴定,荚膜变种可以分解尿素,但不能液化明胶;而杜波变种在24~96小时内即可液化明胶,但尿素试验阴性。

(五)耐药性

一般认为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对荚膜组织胞浆菌的MIC值相对较低。氟康唑对荚膜组织胞浆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但可能出现耐药。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和安尼杜拉芬净的MIC值相对较高。

四、粗球孢子菌

(一)菌属分类特征

粗球孢子菌(Coccidioidesimmitis)属于半知菌亚门,半知菌

纲,念珠菌目,念珠菌科,球孢子菌属。有性期尚未发现。

(二)致病性

粗球孢子菌是在土壤中栖居的真菌,地域分布局限,一般限于美国的西南部和中、南美洲的部分炎热、干燥地区。引起人类球孢子菌病(coccidioidomycosis),病原菌经呼吸道吸入,在正常个体中引起轻度而短暂的肺部感染,但也可进一步导致肺部进行性感染或全身播散性感染,流行于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北部、中美洲和南美洲。

(三)生物学特性

1.菌落特征

(1)菌丝相:

在室温SDA培养,生长快,初为白色或淡灰色膜状光滑菌落,其后产生气生菌丝,呈白色绒毛状。表面通常为白色,背面可呈黑褐色至灰色。有时,菌落有色素,初为淡棕色,逐渐加深呈深棕色。在35~37℃培养亦呈菌丝相,但生长缓慢稀疏。

(2)酵母相:

采用特殊的液体转换培养基,在37~40℃,20%CO2条件下培养,可以产生球形体和内生孢子。

2.显微镜特征

(1)菌丝相:

可见大量透明的分隔菌丝,早期偶见球拍菌丝。某些菌丝含有柱状关节孢子,厚壁,约(2~4)μm×(3~6)μm,呈互生状生长。在关节孢子之间可见由残存的菌丝壁形成的孢间连体,具有特征性。粗球孢子菌的关节孢子的传染性极高,不应使用培养皿或玻片法培养,而应在试管中进行培养,且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操作。

(2)酵母相:

可见圆形、厚壁,直径10~80μm的球形体,内充满大量直径2~5μm的内生孢子。当球形体破裂,内生孢子溢出。

3.血清学试验

沉淀素滴度于感染后1~3周出现,约2个月后消失,沉淀素滴

度阳性表示近期接触过粗球孢子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体出现于感染后1个月,可与荚膜组织胞浆菌和皮炎芽生菌有交叉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疗效评价及估计预后,若滴度持续升高表明治疗失败,预后不良;滴度下降则提示预后良好;滴度高于1∶128为播散

性感染。

(四)属内菌种的鉴定

粗球孢子菌生长早期,未成熟的孢子与皮炎芽生菌未出芽的酵母细胞形态相似,难以区分,可通过DNA探针杂交,动物实验体内产生球形体等途径进行鉴别。

(五)耐药性

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在体外对粗球孢子菌具有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球孢子菌病。体外研究显示尼可霉素与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可协同抑制粗球孢子菌。动物实验表明,卡泊芬净、尼可霉素和粪壳菌素有望用于治疗球孢子菌病。

五、皮炎芽生菌

(一)菌属分类特征

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dermatitidis)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有性期为皮炎阿耶罗菌(Ajellomyces dermatitidis)。

(二)致病性

皮炎芽生菌的自然生活环境为土壤,最适于在含有机废物的潮湿土壤或在烂木中生长,很少能成功地分离。可引起芽生菌病(blastomycosis),感染常发生于吸入散布在空气中的孢子后,肺常为原发感染部位,部分患者感染不波及其他器官而消退,而另一些患者感染可侵及皮肤、骨、前列腺和其他器官,流行于美国中部及东南部、俄亥俄州、密西西比河谷以及加拿大部分区域。

(三)生物学特性

1.菌落特征

(1)菌丝相:

在25℃,SDA(加氯霉素,不加放线菌酮)培养,2~3周可见膜

样、棉花样、羊毛状菌落,表面白色至黄褐色,背面黄褐色至褐色。

(2)酵母相:

在37℃,血琼脂或SDA上培养,7~10天形成奶油色或黑色酵母样菌落,表面有明显的皱褶。

2.显微镜特征

(1)菌丝相:

可见菌丝和圆形或梨形小分生孢子,直径4~5μm。

(2)酵母相:

可见大的圆形、厚壁酵母细胞,宽基单极出芽,直径8~15μm。

3.血清学试验

芽生菌病患者80%免疫扩散试验呈阳性反应,阳性反应者其特异性可达100%。

(四)属内菌种的鉴定

皮炎芽生菌的酵母相需与单极出芽或非出芽的其他酵母型真菌

鉴别。新生隐球菌有发芽孢子,但芽基较窄,发芽孢子可以延长为芽管。巴西副球孢子菌酵母细胞大,其周围有许多小芽胞。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有发芽孢子,但芽基较窄,发芽孢子可以生长到母细胞大小,外观有如2个孢子相连。

(五)耐药性

两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咪康唑和泊沙康唑对皮炎芽生菌有抗菌活性,动物实验显示尼可霉素治疗皮炎芽生菌病效果好。

六、巴西副球孢子菌

(一)菌属分类特征

巴西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brasiliensis)属于半知菌亚门、半知菌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

(二)致病性

巴西副球孢子菌偶然可从土壤中发现,但它的自然生存环境仍不十分清楚。引起副球孢子菌病(paracoccidioidomycosis),正常人吸入病原菌后引起良性的短暂的肺部感染,以后病原菌再次活跃导致肺部和其他器官的慢性感染,尤其是皮肤和黏膜。在南美洲和拉丁美洲流行,亚热带山区森林的地区。

(三)生物学特性

1.菌落特征

(1)菌丝相:

在25℃,SDA(加氯霉素,不加放线菌酮)培养,生长缓慢,2~3周可见白色羊毛状或棉花状菌落,逐渐变为褐色,菌落中央出现龟裂,并向周边扩展,背面呈黄褐色至褐色。

(2)酵母相:

在37℃,脑心浸汁血琼脂培养,7~10天出现奶油色或黑色酵母样菌落,表面稍干燥,有明显皱褶。

2.显微镜特征

(1)菌丝相:

可见细长分隔的菌丝,无特殊分生孢子。

(2)酵母相:

可见直径10~30μm甚至60μm的圆形酵母细胞,厚壁,四周多个直径1~2μm的芽生孢子,芽基较窄。

3.血清学试验

对副球孢子菌病的诊断很有价值,常用的方法为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扩散试验,免疫扩散试验为最佳方法,特异性达99%,敏感性为85%。

(四)耐药性

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和特比萘芬对巴西副球孢子菌有抗菌活性。

真菌感染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并且IFI日益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便指导和规范我国ICU医生的医疗实践,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出《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重症患者IFI的流行病学 (一)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1],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2]。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四位[3]。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艾滋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有明显升高的趋势[1-3]。 (二)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4]。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而易于被病人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焦曲霉和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和毛霉属的感染率也有所增加[5]。 (三)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 ICU患者IFI的病死率很高,仅次于血液病和肿瘤患者[6]。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达30%~60%[3,7],而念珠菌血症的粗病死率甚至高达40%~75%[2],其中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等其它念珠菌。 侵袭性曲霉感染病死率高达58%~90%,明显高于念珠菌感染[6-8],是血液系统肿瘤和骨髓移植受者等免疫抑制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四)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常见细菌真菌对抗菌药物天然耐药总结

常见细菌真菌对抗菌药物天然耐药总结 一、肠杆菌科天然耐药 1、弗氏柠檬酸杆菌: 氨羊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节西林/舒巴坦、头抱菌素一代(头袍嘎琳、头抱嘎吩)、头霉素类(头抱西丁、头抱替坦)、头抱菌素二代(头抱吠辛)天然耐药。 2、克氏柠檬酸杆菌、无丙二酸枸椽酸杆菌群: 氨芾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天然耐药。 3、产气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 氨羊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节西林/舒巴坦、头抱菌素一代(头袍嘎琳、头抱嘎吩)、头霉素类(头抱西丁、头抱替坦)、头抱菌素二代(头抱吠辛)天然耐药。 4、大肠埃希菌: *此菌对内酰胺类药物无天然耐药。 5、赫氏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异栖克雷伯菌): 氨芾西林、替卡西林天然耐药。 6、蜂房哈夫尼菌(蜂房哈夫尼亚菌): 氨羊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节西林/舒巴坦、头抱菌素一代(头弛嘎琳、头抱嘎吩)、头霉素类(头抱西丁、头抱替坦)天然耐药。 7、摩根摩根菌:

氨节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抱菌素一代(头袍嘎琳、头抱嘎吩)、头抱菌素二代(头袍啜辛)、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吠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天然耐药。 8、普通变形杆菌和彭氏变形杆菌、潘氏变形杆菌: 氨芾西林、头泡菌素一代(头抱哇琳、头抱嚷吩)、头抱菌素二代(头抱吠辛)、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啜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天然耐药。 9、奇异变形杆菌: 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吠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天然耐药。 *此菌对青霉素和头抱菌素没有天然耐药性。 10、粘质沙雷氏菌: 氨羊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节西林/舒巴坦、头抱菌素一代(头弛嘎琳、头抱嘎吩)、头霉素类(头抱西丁、头抱替坦)、头抱菌素二代(头泡吠辛)、吠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天然耐药。 11、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氨羊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头泡菌素一代(头抱嘎琳、头抱嘎吩)天然耐药。 12、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 *此菌对内酰胺类药物无天然耐药,一代、二代头抱菌素和头霉素在体外可显示活性,但临床无效,不能报告为敏感。 13、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和斯图普罗威登斯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氨芾 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抱菌素一代(头抱嘎琳、头抱嘎吩)、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吠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天然耐药。

『呼吸系统疾病现代诊断与治疗』第五章 肺部真菌病

『呼吸系统疾病现代诊断与治疗』第五章肺部真菌病 真菌病是指由真菌及放线菌引起的疾病,大多数深部真菌病都由呼吸道感染开始,而后深入体内脏器,因此肺真菌病为深部真菌病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及临床重要性正不断增加。 真菌有细胞核、核膜和染色体。生活形态常呈两种类型,一种为菌丝,见于真菌的自然状态;另一种为酵母型,见于人体组织内。放线菌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其分支菌丝似真菌,但能分裂成革兰染色阳性的杆菌或球菌样体。奴卡菌抗酸染色像结核菌,而且无细胞结构,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而对抗菌素敏感,又像细菌。按真菌的形态特征可分为五种:①酵母菌,如新型隐球菌;②酵母样菌,如白念珠菌; ③双相菌,如组织胞浆菌;④丝状真菌,如曲菌和毛霉菌;⑤细菌样菌,如放线菌和奴卡菌。按真菌的致病性分为致病性真菌,如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等;条件致病性真菌,如念珠菌、真菌、隐球菌、毛霉菌等。 肺真菌病感染途径有:①原发性感染:吸入带有真菌孢子的粉尘,或口咽部寄植的真菌侵入肺部而致病;②继发性感染:体内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经血行或淋巴系统播散至肺,或临近脏器的真菌感染蔓延到肺所致。致病性真菌可侵袭正常的肺组织,而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感染多有易患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粒细胞降低、应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或放射治疗、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放置静脉插管和内脏导管、器官移植、糖尿病、尿毒症、慢性肺部疾病、灼伤等。 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症状和影像学可有多种多样的表现,除“曲菌球”较为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和放线菌病的“硫黄颗粒”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外,其他仅凭临床表现和影像学难以确诊。因此,病原学检查和病理检查通常成为确诊的关键。由于其临床上的复杂性和多形性,难以早期诊断并难以与许多疾病鉴别,同时也极易误诊和漏诊。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临床上遇到有下列情况时,要高度怀疑有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须详细询问病史并仔细体检

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微生物检验讲义第28章真菌检验

真菌检验 ● 考点 真菌的基本特性 真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皮肤真菌 【内容讲解】 真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于真菌界。具有典型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不分根、茎、叶。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细胞壁含几丁质和(或)纤维素。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或)无性生殖。 第一节 真菌的基本特性 一、真菌的分类 二、生物学性状 (二)真菌的结构 菌丝 孢子 菌丝: 真菌在适宜环境中,由孢子生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菌丝继续生长并向两侧分枝,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 孢子

有性孢子: 由同一个菌体或不同菌体上的两个细胞融合形成。 包括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 无性孢子: 由菌丝直接生成,并不发生细胞融合。 致病性真菌多为无性孢子。 无性孢子: (三)真菌的培养与繁殖 营养要求不高,最常用的为沙保弱培养基。 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某些深部病原性真菌在37℃生长良好,最适pH5.0~6.0。需要较高的湿度和氧气。 单细胞真菌中虽有少数酵母菌可以二分裂繁殖,但多数真菌是以出芽、形成菌丝、产生孢子以及菌丝分枝与断裂等方式进行繁殖。 真菌的繁殖力极强,但生长速度较慢。 真菌菌落有3种类型: 1.酵母型菌落:类似一般细菌菌落,菌落光滑、湿润、柔软、致密,显微镜检查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生芽细胞。 2.酵母样菌落:外观性状同酵母型菌落,但在菌落表面除有芽生细胞外,还有假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如白色念珠菌。 3.丝状菌落:菌落疏松,呈棉絮状、绒毛状或粉末状,菌落正面和背面可显示各种不同的颜色,常作为鉴定菌种的参考。 (四)真菌抵抗力 对热的抵抗力不强,一般60℃ 1h即被杀死。 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多数化学药品的耐受性较强。 用甲醛熏蒸被真菌污染的物品,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对常用抗生素如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等均不敏感,灰黄霉素、制霉菌毒、两性霉素等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三、致病性 1.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一些外源性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肤、皮下及全身性真菌感染。 2.条件致病真菌感染主要是一些内源性真菌引起的,如假丝酵母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临床变态反应性疾病中有一部分是由真菌引起的。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治疗新进展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治疗新进展 天津市人民医院ICU 田卓民 真菌感染是目前临床很常见的疾病,但许多医生不认识。既使在临床上遇到(如从各种细菌学检查报告得到的信息),对其治疗不知所措。鉴于对此类疾病治疗的好坏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在此,我就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治疗问题,稍加详尽的论述,供感兴趣者参考,更欢迎提出批评意见,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1.真菌 1.1概念 真菌属微生物范畴,基本形态为多细胞丝状分枝(菌丝) 及孢子。按感染类型分类,可分为病原性真菌和条件致病真菌。病原性真菌:真菌本身具有致病性,致浅部真菌病(各种皮肤癣菌病)和深部真菌病(皮下组织及各脏器的真菌病)。条件致病真菌:本身不致病,如存在于口腔、肠道少量的孢子或空气中的孢子,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吸入大量孢子或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后,正常菌群失调,真菌大量繁殖,并发生形态学改变,形成菌丝体,释放毒素,破坏组织产生疾病。 1.2真菌分类: 单细胞真菌,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不产菌丝,包括酵母菌和类酵母样菌。酵母菌是由母细胞以芽生方式繁殖,如新型隐球菌,而类酵母样菌以芽生方式繁殖,其不脱离母细胞的延长芽体称为假菌丝,亦称假丝酵母菌即为各种念珠菌。 多细胞真菌,呈丝状,由菌丝和孢子组成,主要是霉菌如曲霉、毛霉菌等 双相型真菌,即同一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成酵母状或菌丝状,此两种形态可随条件改变而互变,如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等。 细菌样真菌,如放线菌、诺卡菌属 浅部真菌:侵犯角蛋白组织如甲、毛发、皮肤角质层表面的癣菌以及粘膜的念珠菌。深部真菌:多由于外伤所致,可由许多种真菌引起。系统性真菌:侵犯粘膜、皮下组织、内脏的真菌。 (1)致病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常有地域性分布,受感染者的免疫反应完整,主要有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孢子丝菌。 (2)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通常情况下,毒力低,对正常人群不致病,往往在免疫功能受损或丧失了正常的上皮屏障功能时发生的感染。主要有隐球菌、念珠菌、曲霉、毛霉菌等。在深部真菌病中,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占主要地位。.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途径: 外源性感染:,如吸入:外环境(空气、尘埃、土壤) ,白色念珠菌(鸟禽和哺乳动物排泄物) ,隐球菌存在鸽粪中,曲菌孢子存在于动物皮毛、旧书籍、废料中,经呼吸道吸入。食物,医务人员的手 内源性感染:人体正常菌群(如白色念珠菌) ,由于某原因导致菌群失调而感染(肺) ,内源性感染播散(血行)。 3.侵袭性真菌感染 3.1定义: 侵袭性真菌病:真菌侵犯无菌组织并经病理学或菌定量(>10 万/1 克组织)证实。真菌血症(Fungemia ):自血培养分离出真菌。播散性真菌病:同一种真菌自血源传播侵犯多个非邻近器官。系统性真菌感染:为一类由真菌引起的,侵犯深部脏器和/或血液的严重感染。 3.2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主要指糖尿病、肾脏病、肝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红斑狼疮、艾滋病等。血液病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常见念珠菌、曲霉菌感染。恶性血液病的毛霉菌感染率高,有报道,在255 例肺毛霉菌病中,恶性血液病占35.5% ;在艾滋病者中,念珠菌感染占85-90%,隐球菌感染占10-15% ,曲霉菌感染占1-6% 。急性肝衰竭者,念珠菌感染率93.8% ,

双相型真菌介绍及说明

双相型真菌介绍及说明 双相型真菌(Dimorphicfungi)在医学真菌学领域是专指那些在组织内或37℃培养时呈酵母相,于室温中培养时则呈菌丝相的致病真菌,包括申克孢子丝菌、马尔尼菲青霉、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巴西副球孢子菌和皮炎芽生菌等。这些菌的共同特点是除有上述特征外,还有较严格的地域分布(仅申克孢子丝菌此点不突出);对人体致病力较强(有较大的侵袭性),患者不一定在感染前有免疫受损。 一、申克孢子丝菌 (一)菌属分类特征 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schenckii)属于真菌界,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侧孢霉属。 (二)致病性 申克孢子丝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土壤、植物、木材等的腐生菌,引起人和动物孢子丝菌病(sporothricosi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下组织真菌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有时呈暴发流行,我国的吉林、黑龙江、四川及广东等地曾发生过小范围的地方性流行。多由外伤植入申克孢子丝菌而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常沿淋巴管移行。吸入分生孢子可导致肺部感染,也可播散至骨骼、眼、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但较少见。

(三)生物学特性 1.菌落特征 (1)菌丝相: 在25℃,SDA培养,3~5天可见菌落生长,初为乳白色湿润、 光滑、膜样菌落,逐渐变成深褐色至黑色,中央凹陷,周边隆起,有放射状皱褶的绒毛样菌落。多次转种后,菌落颜色可以变淡甚至白色,但常有一小部分仍保持褐色;表面光滑,气生菌丝少见。 (2)酵母相: 在37℃,脑心浸汁葡萄糖血琼脂等富含营养的培养基上培养, 可见白色或灰白色酵母样菌落。 2.显微镜特征 (1)菌丝相: 可见细长分枝分隔的菌丝,直径1~2μm。分生孢子梗由菌丝两侧呈锐角长出,纤细而长,顶端变尖。分生孢子为单细胞,有两种类型,一种无色,球形或梨形,直径(2~3)μm×(3~5)μm,3~5个簇集排列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如花朵样。另一种分生孢子较大呈黑色,球形或圆锥形,合轴排列于菌丝四周,称为套袖状分生孢子。 (2)酵母相: 可见大小不等的球形或卵圆形酵母细胞,直径(1~3)μm×(3~10)μm,以出芽方式繁殖,细长厚壁的芽胞呈梭形或雪茄烟样,附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汇总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pH5~6.5。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头癣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 发病原因 头癣是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引起的疾病。患了头癣,头皮上会出现很多灰白鳞屑或大片的黄痂,还可引起头发折断或脱落。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头癣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接触头癣患者或有病的动物而被传染的,从自然界中感染来的极罕见。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的接触,很容易被传染。还有与有病的动物接触后患病,这都属于直接传染。如果使用头癣患者用过的帽子、头巾、枕头、梳子或理发推子、剪刀等也可被传染,这叫做间接传染。可见头癣是很容易传染的。过去头癣在我国流行很广,医院里常可看到头癣患者。 但是,真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引起头癣,这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大多数成人对真菌抵抗力较强,而儿童较弱,所以头癣多见于儿童。

真菌培养及鉴定

真菌培养及鉴定 、真菌培养及鉴定 1.采集标本体表真菌的标本有毛发、皮屑、甲屑、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深部真菌的标本可根据情况取痰、尿液、粪便、脓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 血液、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采集标本应注意无菌操作。 2.培养检查:可提高真菌检出率,并能确定菌种。标本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 基(Sabouraud agar)上,置室温或37℃培养1~3周。必要时可行小培养协助鉴定。菌种 鉴定常根据菌落的形态及显微镜下形态判断。对某些真菌,有时尚需配合其他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 真菌培养的方法与直接镜检法相比较而言,更能对大部分真菌感染的灰指甲作出准确 的鉴定,也是诊断灰指甲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下面我们就从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时间、 菌种鉴定三方面来了解一下灰指甲的真菌培养法。 1.培养基的选择 通常培养真菌会同时选用两种培养基,如果单用一种培养基,则容易忽略其它种类的 真菌诊断。常见的两种培养基,一种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加抗菌剂,常为氯霉素和 放线菌酮;另一种是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仅加氯霉素,不加放线菌酮。 2.培养时间 各种真菌的生长速度不同,所以报告的时间也不同。一般皮肤癣菌生长较缓慢,在26℃-28℃的环境下需要培养2-4周才能发报告,但是,皮肤癣菌含盖的菌种较多也需要 区别对待;酵母菌生长较快,通常2-3就可以发报告,如果为阴性则需要观察1周;霉菌生 长也比较快,一般2-4天就可以发报告。 3.菌种鉴定 (1)丝状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和霉菌,根据菌落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在不同条件下生 长的情况,菌落表面及背面的形态、色素,培养基中有无色素,培养物用乳酚棉蓝染色后 镜检找特征性标志结构。(2)酵母菌:分为形态学鉴定及生化试验。形态学鉴定主要观察 有无假菌丝产生,如有则为念珠菌属,如无则为念珠菌以外的酵母菌;生化试验最为常用 的是API系统,用此法鉴定准确,但价格较贵。 )丝状真菌:主要是形态学的鉴定,如直接涂片观察,小培养显微镜鉴定,诱导形态 观察(25℃与35℃下双相型真菌的特征孢子及菌丝的产生和两种菌落的形成及脑心浸液琼 脂培养基,KT培养基,KelleyAgar培养基转相诱导,另外常用的还有皮肤癣菌VB1生长 刺激,吴氏荧光检查,毛发穿孔试验及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一些生化鉴定等。其中,小培

病原真菌及检验技术

病原真菌及检验技术 一、感染性病原真菌 1、组织胞浆菌属 ♦本属为典型的双相型真菌,37℃呈酵母样细胞,25℃培养形成菌丝体。 ♦重要的致病菌有荚膜组织胞浆菌及假皮疽组织胞浆菌,分别致犬、猫肉芽肿及马的淋巴管炎。 ①荚膜组织胞浆菌 引起人兽共患病是致犬、猫和人常发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组织胞浆菌病。严重者,可损伤全身器官。 淋巴瘤、白血病、霍奇金病、AIDS或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常可感染本菌。 主要侵犯网状内皮系统,寄生在网状内皮细胞的胞浆内,使感染组织形成肉芽肿。奶牛、马、羊、猪及啮齿类动物也可自然感染,小鼠易感染。 微生物特性

♦在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内寄生时呈细小的、包有荚膜的圆球样细胞,直径l~3μm。在陈旧的病灶内,菌体较大,胞浆浓缩于菌体中央,与细胞壁之间出现一条空白带。 ♦ 22~25℃培养时,在培养基上缓慢形成丝状菌落,开始为白色,逐渐变为棕黄色。菌丝分支分隔,宽2.5μm。产生椭圆形光滑或多刺小分生孢子,直径2.5~3μm,随后可产生圆形或椭圆形大分生孢子,称棘状厚壁大孢子,直径8~15μm,表面光滑、均匀间隔的,像手指一样凸起,是本菌的特征性形态. ♦在高湿、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中37℃培养时,在营养丰富的血培养基上,可形成湿润、有光泽、表面有皱褶的细小酵母样菌落;在肉汤中呈絮团状生长,镜检可见分支分隔的菌丝和少量孢子。 ♦镜检如发现特征性的棘厚壁大孢子,可做出诊断。

♦活体病变组织末梢血及骨髓触片或涂片瑞氏染色,在单核细胞或多形核细胞中如有小的、呈洋葱切面样卵圆形孢子,亦可做出诊断。 ♦病料接种小鼠可引起发病死亡,并可检出本菌。 ♦补体结合反应一般在发病后2~3周呈阳性反应。 ♦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可用于犬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亦可采用PCR和核酸探针技术鉴定, 微生物检验 (1)标本直接显微镜检查 ♦痰液标本涂片后先用甲醇固定10 min,再用姬姆萨染色镜检,如巨噬细胞发现卵圆形孢子,直径2~4μm 的较小,一端有出芽,可疑为荚膜组织胞浆菌。(2)抗原检测 ♦取患者痰液作免疫荧光法染色后镜检,可快速检测其抗原,但特异性差,仅作组织胞浆菌初筛试验。(3)分离培养——两相型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简介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简介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疾病名称 •5英文名称 •6分类 •7ICD号 •8流行病学 •9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病因 •10发病机制 •11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表现 o11.1肺部组织胞浆菌病 o11.2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12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并发症 •13实验室检查 •14辅助检查 •15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 o15.1组织胞浆菌素皮试 o15.2真菌学检查 ▪15.2.1直接镜检 ▪15.2.2真菌培养 o15.3血清试验 ▪15.3.1筛选试验 ▪15.3.2确诊试验及预后估计试验•16鉴别诊断 •17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 o17.1系统治疗

▪17.1.1两性霉素B ▪17.1.2伊曲康唑 o17.2局部治疗 •18预后 •19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预防 •20相关药品 •21相关检查 •附: o1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相关药物 1拼音 jiá mó zǔ zhī bāo jiāng jūn bìng 2英文参考 histopla *** osis capsulati 3概述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 *** osis capsulati)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所引起的广布于全世界的肉芽肿性疾病。 严重的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病例可有消瘦、无力、盗汗和咯血,颇似结核。在流行地区约10%的患者由于吸入大量孢子,突然发生较严重症状,如高热、气急、胸痛,类似急性肺炎。 系统治疗适用于播散性病变、慢性空洞性病变、黏膜皮肤或系统性感染者,直到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血和骨髓真菌培养转阴。早期外科治疗纵隔炎和心包炎能缓解心包填塞和支气管*** 症状。对于大的肺部空洞或肉芽肿,当系统治疗控制病情后可考虑手术。术后系统治疗至少应用6周。 暴发型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大多见于儿童,特别是婴儿,可迅速导致死亡。 本菌的菌丝型感染性较强,实验室工作应注意预防。初到流行区的人,由于机体免疫力差,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鸟笼、鸡窝及蝙蝠类洞穴中常有本菌污染,应注意预防。 4疾病名称

世界十大最恐怖真菌之马尔尼菲篮状菌医学笔记

世界十大最恐怖真菌之马尔尼菲篮状菌医学笔记 真菌是死亡植物的分解者,在营养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它们也给生活造成了严重的问题,比如面包发霉、毒蘑菇、房屋木材腐蚀、人类病原菌,以及影响室内空气、毒素产生、院感暴发等。本文认为的前十种恐怖真菌是基于人们的恐慌程度、真菌问题耗费的成本及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小编将分期介绍世界十大最恐怖的真菌。 首期为大家介绍的是马尔尼菲篮状菌。 马尔尼菲篮状菌——从HIV患者到健康人群的双面杀手 马尔尼菲篮状菌(TM)原称马尔尼菲青霉菌,是继结核菌和隐球菌之后,引起HIV感染者发生感染的排名第三位的病原菌。主要在东南亚地区流行,可导致患者发生播散性感染甚至死亡。

图1 来自中国的AIDS患者感染了马尔尼菲篮状菌,全身可见皮肤丘疹 TM属于双相菌,25℃为腐生阶段霉菌相,37℃在宿主体内为酵母相。 图2 a:TM丝状真菌相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25℃培养5天。b:TM酵母相菌落,沙氏琼脂培养基(SDA)37℃培养6天。c:TM丝状真菌相镜下形态。d:TM在宿主体内为酵母相,TM正被巨噬细胞吞噬 自1965年首次在越南的中华竹鼠肝脏分离出该菌后,在银星竹鼠、大竹鼠、小竹鼠内脏中均发现了TM。竹鼠是TM的主要携带者,流行率70%。另外还从狗和大象身上分离出TM。这些宿主都很健康,肠道和胚胎未受累,因此排除了垂直传播。接触土壤可能是机体发生原发性感染的必要条件。在竹鼠与HIV阳性患者中找到的TM菌株遗传学相似,提示为鼠传人或鼠和人从相同的环境中感染。Chariyalertsak 等研究发现,竹鼠接触史不是篮状菌病的危险因素,而与雨季农作相关。没有证据表明其可以人传人,但中国南部人们吃竹鼠可能会感染

真菌检验新技术新进展

真菌检验新技术新进展 王湘 【摘要】@@ 真菌按形态学可分为两大类: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而酵母菌根据菌落特征又有酵母型和类酵母型(酵母样)的区分.尚有一类真菌常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温度及营养)的不同而呈现酵母型或霉菌型菌落,称为双相型真菌[1].真菌通常为非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体内微生态失衡时,外源性真菌侵入或内源性真菌大量繁殖而致病.近年来,由于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以及艾滋病人的不断增加,原发性、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扩大,各种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2]. 【期刊名称】《口岸卫生控制》 【年(卷),期】2011(016)002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王湘 【作者单位】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3003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 真菌按形态学可分为两大类: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而酵母菌根据菌落特征又有酵母型和类酵母型(酵母样)的区分。尚有一类真菌常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温度及营养)的不同而呈现酵母型或霉菌型菌落,称为双相型真菌[1]。真菌通常为非

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体内微生态失衡时,外源性真菌侵入或内源性真菌大量繁殖而致病。近年来,由于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以及艾滋病人的不断增加,原发性、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扩大,各种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2]。器官移植受者和恶性肿瘤患者中真菌感染的患病率高达20%~40%,而且往往是致命的感染,真菌感染已成为艾滋病患者的 主要死亡原因;在高度免疫抑制的病人中,由罕见的致病真菌引发的感染概率越来 越高,且多为致病真菌的混合感染,诊断异常困难[3]。因此,如何提高真菌病的诊断水平已成为国内外临床工作者们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临床实验室在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 包括湿片镜检和干片镜检两大类,湿片检验:即应用10%KoH透明后经棉蓝湿染,墨汁复染;干片检验:包括革兰氏染色、吖啶橙荧光染色、病理组织苏木紫伊红染色、巴氏染色、姬姆萨染色及1%甲苯氨蓝染色、Gridly染色、Mayer染色及荧光抗 体染色。湿片镜检适用于皮屑、指(趾)甲、毛发等组织标本,可观察到菌丝、孢子等特殊结构,并可初步诊断某些丝状真菌的属或种。干片镜检适用于痰、大便、尿液、胸腹水、脑脊液及病理组织等标本,主要用于孢子的观察及判断酵母菌的存在[5]。据报导[6],使用超高倍显微诊断仪(MCDMⅠ),放大倍数可达30000倍,分辨率为0.15μm,采取相差、暗视野活体观察病原体,在显微镜下或荧屏上直接观看,拓宽了检查者的视野,可清楚地看到真菌菌丝及孢子,不受分泌物中的粘液丝、白细胞、脓细胞、上皮细胞的影响,提高了真菌的检出率。 镜检法快速、简便、实用,阳性结果可确定真菌感染。但阳性率较低,阴性结果不能做排除诊断,与培养法检查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且该法不适用于血 液的真菌检验。 包括大培养和小培养两大类,大培养:适用于血液、骨髓、CSF、胸腹水等无菌部

真菌染色

最近在看关于真菌的染色方面的资料,现在总结一下发出来,大家共同学习一下。 一、背景介绍 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没有质体,营养方式为吸收,无吞噬作用。细胞壁含有甲壳质和β-葡聚糖。可引起人类,动物的疾病,称为真菌病,还可引起植物的疾病、人类过敏性疾病和真菌毒素中毒症。真菌侵犯人体常继发于其他疾患,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大剤量X线照射;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低下;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其炎症反应多受抑制, 真 ,马尔 逐渐 1 成, 2、真菌的染色方法: ①革兰染色:所有真菌真菌、放线菌均为革兰染色阳性,被染成蓝黑色。适用于酵母菌、孢子丝菌、 组织胞浆菌及诺卡菌放线菌的感染。 ②吉姆萨染色可用于骨髓涂片和其他标本中荚膜组织胞浆菌和马内菲青霉的检测。用吉姆萨染色 必须要有指控涂片。

③PAS法:用高碘酸氧化真菌菌壁的多糖游离出醛基,后者与无色品红结合生成新的品红色复合物 而被显色。 操作方法: (1)切片脱蜡至水。 (2)0.5%高碘酸氧化5-8分钟。 (3)流水冲洗2分钟,再用蒸馏水洗。 (4)入无色品红液于暗处并加盖作用10-20分钟。 (5)0.5%偏重亚硫酸钠液滴洗2次,每次约1分钟。 热15-30 菌丝呈黑褐色为止。 ②电热恒温箱内处理(58℃-60℃):方法同上,在六胺银工作液中反应的时间较长需60-90分钟, 蒸 馏水稍洗. ③微波炉滴染:取微波炉专用蒸盒,底放50ml水,用于吸热保湿;玻片放置隔层,滴加六胺银工 作液于组织上,火力3档5-6分钟,蒸馏水稍洗. ⑸滴加0.1%氯化金溶液调色2-3分钟,蒸馏水洗。 ⑹3%硫代硫酸钠液处理2-5分钟, 流水冲洗5分钟。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WORD 完美格式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药物名称念珠菌属曲霉菌双相真菌 尖多荚 近季葡粗申白杜光热克新端产毛暗皮膜 平也萄球克色氏滑带柔型烟黄土链赛赛孢接色炎组 滑蒙牙孢孢念念念念念隐曲曲曲刀多多子合霉芽织 念念念子子珠珠珠珠珠球霉霉霉菌孢孢菌菌菌生胞 珠珠珠菌丝菌菌菌菌菌菌子子属菌浆 菌菌菌菌 菌菌菌 + + ++ ++ ++ ++ ++ 氟康唑±+ -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知识编辑整理 WORD 完美格 式 ++ ++ ++ + ++ + + + ++ +伊曲康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伏立康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棘白菌素:米卡芬 ++++++++ ++ ++ ++++ + ++ - ++++++- ± - - - + - - - - 净、卡泊芬净+ + ++ ++ ++ + ++ + ++ 多烯类:+ + + + + + + + + ++ 脂++ 两性霉素 B、两性霉+ ++ ++ ++ - - ± ± + 脂/ + + + 素 B脂质体+ + 质 质+ + + + 体 体 咪康唑咪康唑对芽生菌属、组织浆胞菌属对其呈现高度敏感,隐球菌属、念珠菌属、球孢子 WORD 完美格式 菌属等亦对本品敏感 对于皮肤、发和甲的致病性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如毛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 丙烯胺类:特比萘 菌、疣状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小孢子菌(如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芬 癣菌以及念珠菌属(如白念珠菌)和糠秕癣菌属的酵母菌均有广泛的抗真菌活性

侵袭性真菌感染概述

侵袭性真菌感染概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左大鹏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将近有 20 万种,大多数对人是无害的,仅有 150 种可以引起人和动物致病。什么是真菌?真菌是指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没有根茎叶,以寄生或腐生的方式生存,培有有性和无性的方式进行繁殖的真核细胞类的微生物。我们整个的生命体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真菌和我们人一样都属于真核生物。 第二,真菌的分类,按照生物学的分类原则,可以分为给、门、纲、目、科、属、种。真菌当然属于真菌界,目前真菌门可以分为五个衙类,或者五个亚门。 18 纲, 68 目,这五个亚门分别是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在上面五个亚门中只有半知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与人类的真菌感染有关系。 按照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方式真菌可以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两大类。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其中又包括酵母菌和类酵母菌两类,目前已知有 1000 多种,类酵母菌通过母细胞长出芽体繁殖,并延长成芽体,称为假菌丝。假菌丝联接在一起称为假菌丝体。我们看左下面这样一个模式图,是假酵母菌菌丝的形成过程。这边是一个显微镜下所看到的一个类酵母菌的菌丝,还有大小不同的孢子。 类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类酵母菌他的假菌丝可以伸进到培养基里面,所以又称为假丝酵母菌,假丝酵母菌就是念珠菌,专业名称上我们叫做假丝酵母菌。但是在临床习惯上大家都称叫念珠菌,实际上念珠菌就是假丝酵母菌。在酵母菌当中对人致病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或者叫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我们看这是一个白色假丝酵母菌的一个形态图。这是一个隐球菌的形态图。 第二大类就是霉菌,霉菌又称为丝状真菌,它是一个多细胞的真菌了,它有菌丝和孢子。现在地球上有 45000 种以上的霉菌。霉菌中间和我们临床有关的常见的有致病性的霉菌主要是根霉、毛霉、曲霉、还有青霉。曲霉又是一大类,我们说曲霉的曲霉军菌属,其中又有烟曲霉、黄曲霉和土曲霉。

几种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常见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真菌的一般特性 真菌(Fungi)是微生物中的一个大类,是一群数目庞大的细胞生物,估计全世界已有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它们的子实体小者用显微镜才能见到,大者可达数十厘米,它们共同特征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产生孢子和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取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都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几丁质的微纤维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对人类和动物致病的真菌大约100余种,属于病原真菌。 一、基本性状 (一)形态结构 真菌分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前者属于酵母菌(yeast)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后者称为霉菌(mold)或丝状真菌,呈丝状分枝,菌丝交织象绒球

状,另有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养料、温度、氧气等)的不同可交替出现两种形态,即在室温中呈霉菌型,在37℃或体内呈单细胞的酵母型,这类真菌有双相性,所以称之为双态真菌或二相真菌。 真菌的细胞结构与一般植物细胞相似,有定型的细胞核及完善的细胞器,但胞壁与细菌胞壁不同,不含粘肽而是由角质及葡聚糖组成,也含有脂多糖蛋白质,其中酵母菌及类酵母菌皆以出芽增殖,不生长真菌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丝状真菌分菌丝及孢子两部分,形态多种多样,分述如下。 1.菌丝(Hypha)真菌在合适的环境中,由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菌丝继续生长并生长分枝,增殖的菌丝交织组成菌丝体。其中一部分菌丝深入被寄生的物体或培养基中吸取养料,称为营养菌丝体。另一部分菌丝向空间生长,称为气生菌丝体。气生菌丝体能产生孢子者称为生殖菌丝体。菌丝中各个细胞间有明显分隔者,称为有隔菌丝。主要见于病原性真菌。很多非病原真菌的菌丝无明显分隔,称为无隔菌丝。有些菌丝可呈各种特殊形式,如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