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液流变异常的治疗方法

血液流变异常的治疗方法

血液流变异常的治疗方法
血液流变异常的治疗方法

血液流变异常的治疗方法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为诊断某些疾病发作的可能性在预防上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流变分析仪自血氧疗法对血液红细胞的聚集性改变和血液氧饱和度的增加起到决定性作用。对长期接触苯10年以上人员观察了其血流动力情况后,采用自血氧疗法和血液稀释疗法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长期接触苯的人员1756例中发现1001例血液流变发生异常改变,其中男479例,女522例。从中随机抽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分两组进行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在20~47岁,平均37.9岁;治疗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8~43岁,平均36.1岁。

1.2方法

利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系统,仪器用上海医科大学研制的毛细血管血液黏度计,进行血液流变学分析。治疗方法:进行常规自血氧疗法,仪器采用ZCL-282型光量子血氧治疗仪。采集患者静脉血400mL,全血氧疗200mL,隔日一次,静脉输回,10次为一疗程。自血氧疗法的同时进行血液稀法,根据血液流变异常的情况确定血液的稀释程度,首先的方法是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侧采全血400mL,另一侧加压速滴稀释液(平衡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一般为血液等量稀释液400mL为易。取全血200mL,血疗充氧照射,静脉输回,剩余血保存。

2结果结果见表1、2。

3讨论

血流变学变化的情况在脑血管疾病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引起血液黏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中有形成分红细胞压积增加所致,其次是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变形系数增加,提示对苯接触的人应着重进行血液稀释以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和红细胞膜电荷。而脑血管疾病的形成与血液黏度、血液流变学变化有直接的联系。采用血液稀释和自血氧疗方法,有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氧合速度,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改善血液黏度是提前预防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有力措施,采用此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迅速降低血液红细胞比积、血液黏度、红细胞的黏附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使血液流动加快,改善了脑血管流量,此方法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协调,改善微循环,有利于减少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利于脑组织的供氧。降低血黏度、红细胞的聚集性以利改善微循环,有助于清除凝血物质,使血流速度加快减少微血栓形成,不仅大大提前了预防的时间,经过随访检查,未见任何异常特征。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作者:左大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一、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流动和变形的科学。 从研究角度上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 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 2、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 3、血液生化物质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 从研究领域上分,又可分为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两方面。 二、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点 (一)实验室检查方面 1、检测指标的建立,常用的实验室指标要反映: (1)血液粘度,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两类。 (2)红细胞的聚集性和红细胞的变形性。 (3)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 (4)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血脂成分的检测。 2、实验室方法学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1)粘度计的设计要求和校正。 (2)质控品的研制以及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开展。 (3)其它检测指标方法学的标准化,例如血脂测定。 (二)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 1、阐明血液流变学异常在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血液流变学变化预测某些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3、血液流变学参数可做为某些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4、观察药物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评价药物的疗效,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三)已报道的血液流变学相关的疾病,见表1。 表1 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 一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与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从目前国内各医疗单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上看,临床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归纳如下: ·实测指标:·计算指标: 1 .全血粘度 1 .全血还原粘度 ①全血高切粘度①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②全血中切粘度②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③全血低切粘度 2 .血浆粘度 2 .血沉方程K 值 3 .红细胞压积3. 红细胞变形性-TK 值 4 .血沉 4 .红细胞刚性指数 5 .纤维蛋白原 5 .红细胞聚集指数 6 .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电泳率6. 卡松屈服应力

血液论文血液流变学论文

血液论文血液流变学论文 银杏达莫对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银杏达莫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糖尿病肾病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 d; 对照组44例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 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P<0 .01) , 治疗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P<0 .0l)。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改善糖尿病肾病(DN)患者高凝、高脂状态, 有助于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银杏达莫注射液; 抗凝;降血脂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糖尿病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1]。降低血糖、控制血压、调整血脂、抗凝血等治疗可以延缓DN的发展。本文旨在观察银杏达莫治疗DN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将我们的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2 型糖尿病患者98例,DN的诊断按照Mogensen[2] 诊断标准临床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定量>300mg/24h,男65例,女33例,平均年龄(67.5土8.7 )岁,平均糖尿病病程( 10.9±4.8 )年。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导致的肾脏病变;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精神病等不合作者;有严重的心、脑、肝并发症;排除引起尿蛋白升高的原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症,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 1.2方法:研究病例均要求血压≤140 /190 mmHg,空腹血糖 ≤7mmol/L,餐后2h血糖≤ 10 mmol/L,并稳定1周。随机分组,治疗组54例,给予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 d;每日1次,疗程为14 d,口服替米沙坦40~80 mg,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44例,降压、降脂、降糖治疗同治疗组。 1.3 观测指标①肾功能测定:检测血肌酐( c r )和血尿素氮(BUN)。②尿液测定: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尿微量蛋白尿(UAER)测定。③血液流变学测定:检测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3项检查每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检测1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如何看血流变分析报告单

如何看血流变分析报告单 血流变分析仪检测的报告单一般有2个低切粘度,1个中切粘度,1个高切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等指标。各项指标反映出血液的浓稠性,粘滞性,血浆粘滞性,血细胞聚集性和血细胞的凝固性。它们既是独立的指标,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由一个或数个血液粘滞因素非一过性增高所致的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称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一般分为五种亚型,血液高浓稠型:多见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表示血液浓而粘,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山病等。 血液高粘滞型,全血粘度增高,血浆粘度增高,全血还原粘度增高,红细胞压积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常见于下列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脉管炎、肺心病、结缔组织疾病活动期,白血病等。 红细胞的聚集增强型,血沉增快,血沉方程K值增加,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红细胞电泳变慢。如:脑梗塞、心机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红细胞的刚性增强型,红细胞的刚性指数增高;红细胞的变形指

数增高,如:镰状血红蛋白症、酸中毒症。 血液高凝固型,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小板粘附率升高,血小板聚集率升高,体外血栓形成试验:血栓长度、湿重、干重均增加。 (二)由一个或数个血液粘滞因素非一过性降低所致的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称为血液低粘滞综合征。如: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等。 许多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出现之前,往往已引起若干血液粘滞因素增高,这标志着无症状病程已经开始。通过血流变分析仪指标异常进行综合分析,找不到明显的原因时,进行跟踪检查,尽可能查出潜在的疾病,进行早期防治。 山东海力孚血流变

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可以检 测哪些项目

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主要检查哪些项目 血流变是体检中重要的一项检查,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粘度的变化,医学上常利用血流变检查来预报脑血管病。检测血流变的仪器是血流变分析仪,就国产品牌来说,海力孚HF5000血流变分析仪主要针对基层检验机构研发生产,具有价格合理,工作性能高等特点。 海力孚HF5000血流变分析仪性能特点: 1、先进的锥板测试方法与国际接轨,机芯永不磨损。 2、领先的管路设计技术,无机械故障。 3、配备R232/USB接口,实现数据通讯,可与血沉压积仪联机。 4、牛顿与非牛顿流体质控,可编辑质控数据,打印质控图。 5、切变率由低到高1024点连续测量,真实准确反映血液流变动态特性。 6、唯一采用工控机控制技术 7、自动(人工)浮动界标,根据不同地区分析血液粘度 8、自动校准功能,实现仪器零漂移。 9、临床急诊位测量。 10、血样异常报警,防堵孔功能。 11、血样混匀:层吸法或吞吐法。 12、血浆液位自动感应,全血离心后不用更换原试管。 13、支持Lis/His系统、条码扫描输入。 14、采用真空泵负压抽空,自动循环清洗,无废液残留。 15、人性化软件操作平台,简便灵活,全自动并行工作模式。 16、样本用量少,降低病人采血量。 血流变检查的人群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正常或亚健康人群:如:工作压力大、心理失衡、营养过剩或不良、生活不规律的群体以及30岁以上的健康人群。二是病理状态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动脉粥样硬化症、脑梗、肺心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脑卒中、恶性肿瘤、血液病、烧伤、各种原因的重症贫血、重症肝炎、肝硬化及高脂血症等的患者。定期进行血流变检查,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查,可防患于未然,这应该成为中老年人保健的措施之一。 海力孚支持仪器的一年免费保修,6个月包退,一年内包换新机,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浓、粘、聚、凝”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b)和血浆粘度(ηp)测定。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为最明显,(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它予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病的发生。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血液粘度的测定,可作为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发作的警报信号。冠心病一般在临床上虽可无症状,但常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尤其是心肌梗塞也可能突然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而致猝死,有的甚至发生毫无先兆的猝死。据统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死亡率近40%,而且其中半数病例从症状确定到死亡不超过1小时。因此,如何能及早地检测出即将发生的冠心病及其发病程度,这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系到冠心病防治的重要临床问题。近年来,有临床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异常,尤其是其中的低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增高可出现于冠心病的发病之前,而且又往往是出现在其他一些临床先兆症状之前的更早先兆。更为重要的是与血压、血脂和血管硬化等指标相比,血液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是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这一点对于预测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血液粘度就明显增高,其中最显著者可比正常人高3—4倍。血液粘度增高亦见于心绞痛患者,但不如急性心肌梗塞时明显。心肌梗塞时血液粘度不论是低剪切率下或高剪切率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在低剪切率下明显高于心绞痛者。故血液粘度的明显增高可作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病先兆的客观指标。冠心病发病后在治疗过程中,血液粘度持续增高多提示病情恶化和愈后不良,而血液粘度降低,相反多提示病情缓解和愈后良好,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测定血液粘度,了解血液粘度有无降低,也就成为判断任一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流变学检测还可用于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在长寿因素调查中,健康长寿者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而心血管疾病的长寿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维持血液粘度在正常范围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抗衰老研究中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应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指标。许多资料表明,患肿瘤时,血液粘度,特别是

血液流变学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血液流变学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苏海洪 (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血液流变学研究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江苏苏州 215004)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病理生理学 中图法分类号:R331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1X(2005)02-0329-03 0 前言 一个显而易见的医学常识是:合适的组织/器官的功能强烈地依赖于适当地血液灌注。显然, 适当并不只意味着恒定的血液供应,而是血液供应能力必须和特定组织的需要相适应。任何这一精致的平衡的紊乱都会导致临床问题。所以,高等生物都具有强有力的机制来维持这种平衡以保证生物体的良好的健康状态。 1 影响血流的因素 血液系统的血流大小取决于血压变化(灌注压),血管中液体的传导性和血液的流动性。后面两个因素可以归结为阻力系数(R),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灌注压( P)和血流(Q)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P=Q!R。换句话说,在特定的灌注压下,血流的大小和液体的阻力成反比例关系。合适的特定组织的血流灌注要求有一个从心脏起始到组织的相应的压力梯度。 血管组成的流体阻力取决于血管网的几何学分布。这一组成通常就被称为血管妨碍[1]。 2 作为血液流量的决定因数的血液流变学 从1960年以后随着血液流变学理论的发展,血液流变学在决定血流量和组织灌注中起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对它们两者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的研究[2,3]。 液体的流变学(流动行为)能够用粘度来定量地描述。对于牛顿流体来说,其粘度不随所加的切变力的改变而变化,相反,非牛顿流体的粘度会随所加的切变力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血液是一种两相非牛顿的流体。假如把诸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作为固体颗粒考虑,则可以认为血液是一种固体在液体中的悬浮液。在特定条件下(如:在高切变力作用下),血液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液-液乳状混悬液体。这两者之间的转化就是造成血液的特殊流变学行为的主要原因。 在给定的切变力下,血液的粘度取决于红细胞压积,血浆浓度和红细胞的流变学特性[4]。白细胞和血小板没有明显的作用,因为它们的数目相对很小;但在研究微循环时要考虑它们的影响。 红细胞的特殊的流变学特性基于它的变形能力和聚集能力[5]。一般情况下,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越大,则血液的粘度越小;相反,红细胞的聚集能力越大,血液的粘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综上所述,所有以上讨论的能影响血液粘度的因数(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和聚集能力,等)的改变都会引起相应的血流阻力和组织灌注的改变。虽然,流变学参数和血流动力学机制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也缺乏流变学在病理生理中起的作用的确定性证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3 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3 1 病理生理学 红细胞压积,作为一个动力学参数,依赖于体液的动态平衡。在各种生理和/或病理条件下它可以达到足以升高血液的粘度的程度。血浆粘度也对局部和全身的稳态比较敏感。 红细胞变形能力大小取决于其本身的特性和代谢状态。不同的遗传特征,细胞质和膜结构的变化也能引起它的变形能力的改变。此外,还依赖于完整的代谢途径和相应的AT P 供应以维持其离子运输系统。已经有实验表明细胞钙的浓度增高能损坏膜结构从而引起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改变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代谢缺失可能是由局部的组织灌注损害所造成的局部稳态失衡引起的。对红细胞的所需的代谢产物供应的同时必须给予一些抗氧化辅助因子,如: NADH,NAD P H。缺乏这些会使得氧化应急和氧化防御机制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加重红细胞的损伤[6]。 红细胞的聚集能力是由血浆和其本身的细胞特性所决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一变化往往同急性炎性反应联系在一起。另外,有许多可靠的证据 329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5;15(2) *收稿日期:2004-10-28 作者简介:苏海洪(1964-),男,江苏常熟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脑循环,脑代谢和血液流变学研究。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或血清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粘度,尤其是它们对血液粘度所以能给予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据观察血浆或血清粘度随纤维蛋白原、IgA、IgG、血清中各种蛋白成分,血脂(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增加而增加。但这种依赖关系较少,而白蛋白以外的这些成分产生粘度的能力较大。若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等成分显著地增加时,则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相应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也是招致全血比粘度增加的原因之一。各种生物大分子成份在相同毫克%浓度下产生比粘度的能力大小,按其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胆固醇→纤维蛋白→甘油三酯→β脂蛋白→IgG和IgA→白蛋白。从这一顺序可推测产生粘度能力大小与有关生物大分子的构型、大小、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等性质有关。如纤维蛋白原分子呈纤维状,容易弯曲和引起分子间的相互牵连,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相当于白蛋白的139倍,列于第二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由于它们是非亲水性物质,在血浆或血清中往往以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乳糜颗粒而存在,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分别为白蛋白的278和121倍,列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另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顺序为β脂蛋白、Lg、白蛋白(6.9×10),其中β脂蛋白亲水性较差,分子量比Ig、或白蛋白高3.2倍,Ig的亲水性较脂蛋白好,分子量较脂蛋白低故产生粘度能力居中,即白蛋白的2.7倍,白蛋白因分子量最小,亲水性最强,产生粘度能力较弱,故在生理条件下白蛋白对粘度的影响可能较小。 临床意义 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而在测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 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

临床检验仪器第六章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习题

第六章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 一、名词解释 1.血液流变分析仪:是对全血、血浆或血细胞流变特性进行分析的检验仪器。 2.血浆比黏度:测定一定体积的血浆与同体积蒸馏水通过毛细玻璃管所需要的时间之比,血浆比黏度=血浆时间/蒸馏水时间。 3.锥板式黏度计:该类黏度仪能在确定的切变率下测量各种液体黏度,适用于牛顿流体,也适用于非牛顿流体的测量。 4.PRP:富血小板血浆。 5.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简称血沉。 6.魏氏血沉测定法:将加入一定抗凝剂的静脉血,置于特定的血沉管中,血沉管垂直置于血沉架上,1小时后观察红细胞下降的毫米数。 7.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检测系统:一般采用光电阵列二极管,其作用是进行光电转换,把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8.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数据处理系统:由放大电路、数据采集系统和打印机组成,其作用是将检测系统的检测信号,经计算机的处理,驱动智能化打印机打印出结果。 9.红细胞沉降曲线:即H-T曲线,是表示血沉管内血浆高度H(mm)与时间T (min)关系的曲线。 二、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毛细管黏度计工作原理的依据是(B) A.牛顿的粘滞定律 B.牛顿定律 C.血液粘度定律 D.牛顿流体遵循肃叶定律 E.非牛顿流体定律 2.下述哪项不是毛细管黏度计优点(B) A.测定牛顿流体粘度结果可靠 B.能直接检测在一定剪切率下的表观粘度 C.速度快 D.操作简便 E.价格低廉 3.毛细管黏度计最适测定的样本是(D) A.非牛顿流体 B.全血 C.脂血 D.血浆、血清 E.蒸馏水 4.下述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的基本结构(B) A.样本传感器 B.储液池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教学内容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 标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一、全血粘度:表示血液总体(包含血细胞和血浆)流动性的指标。全血粘度增高表示血液粘滞性增加而流动性降低。由于血液在不同的流动状态(切变速度)下所表现的粘度是不同的,因而一般测定由高到低几种不同切变速度下的全血粘度,用以大致反映血液在体内不同粗细、不同压差的血管中的流动性。 1、高切全血粘度:是指血液在高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高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接原因依次是:(1)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浓度增加;(2)血浆粘度增加;(3)红细胞刚性增加(即变形能力降低)。 2、低切全血粘度:表示血液在低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低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接原因依次是:血细胞浓度增加,血浆粘度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二、全血还原粘度:是除去血细胞浓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本指标反映血浆 粘度和血细胞本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包含下列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 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三、全血相对粘度:是指除去血浆粘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它反映血细胞浓 度和血细胞本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也有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 (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 加。 四、血浆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或大分子球蛋白增加,或血脂显 著增加。 五、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或比积):它是血细胞浓度的指标,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血流变指标,本指标增加时全血粘度各指标都可能增加。 六、红细胞沉降率(又称血沉、ESR):它是表示血液在静止状态下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的沉降速度。影响血沉快慢的直接因素是红细胞聚集性(正相关)和红细胞压积(负相关)。血沉增速,可能是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也可能是红细胞压积降低。 七、血沉方程K值:为了使血沉能更准确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就需要把红细胞压积的影响消除,这就使血沉方程K值,它是除去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后的血沉校正值,它能纠正由于贫血或血液受稀释后的血沉“假性”增速,因此只有血沉方程K值增加用上 述六、七两项指标来判断红细胞聚集性: 八、红细胞刚性指数:是红细胞硬度的指标,刚性指数高表示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其测定方法有多种,本室使用高切全血粘度除去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来计算。 九、红细胞变形指数:是表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指标,它是红细胞刚性指数的另一种 计算方法,该指数增高表示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一、全血粘度:表示血液总体(包含血细胞和血浆)流动性的指标。全血粘度增高表示血液粘滞性增加而流动性降低。由于血液在不同的流动状态(切变速度)下所表现的粘度是不同的,因而一般测定由高到低几种不同切变速度下的全血粘度,用以大致反映血液在体内不同粗细、不同压差的血管中的流 动性。 1、高切全血粘度:是指血液在高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高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接原因依次是:(1)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浓度增加;(2)血浆粘度增加;(3)红细胞刚性增加 (即变形能力降低)。 2、低切全血粘度:表示血液在低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低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 接原因依次是:血细胞浓度增加,血浆粘度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二、全血还原粘度:是除去血细胞浓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本指标反映血浆粘度和血细胞 本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包含下列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三、全血相对粘度:是指除去血浆粘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它反映血细胞浓度和血细胞本 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也有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四、血浆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或大分子球蛋白增加,或血脂显著增加。 五、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或比积):它是血细胞浓度的指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血流变指 标,本指标增加时全血粘度各指标都可能增加。 六、红细胞沉降率(又称血沉、ESR):它是表示血液在静止状态下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的沉降速度。影响血沉快慢的直接因素是红细胞聚集性(正相关)和红细胞压积(负相关)。血沉增速,可能是 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也可能是红细胞压积降低。 七、血沉方程K值:为了使血沉能更准确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就需要把红细胞压积的影响消除,这就使血沉方程K值,它是除去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后的血沉校正值,它能纠正由于贫血或血液受稀释后的血沉“假性”增速,因此只有血沉方程K值增加用上述六、七两项指标来判断红细胞聚集性:

血流变临床意义——数据分析

1919年,binhan首先提出了流变的概念,即物在力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流动和变形; 到了1951年,血液流变学正式的被提出。随后,血液流变学便飞速发展,时至今日,血流变仪已经成为各个医院的必备检验仪器,利用血流变仪测定血粘度也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临床检验手段,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粘弹性、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摩擦力,这种内摩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而血浆粘度也是影响血液粘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血浆蛋白的含量愈高血浆粘度愈高,但白蛋白对血浆粘度影响极小。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与血液粘度成正比。红细胞聚集可使血液流动减慢,血流阻力加大,血液粘度增高特别是低剪切粘度明显增高,增高的程度与红细胞的叠连速度及数量有直接关系。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及忧虑等,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地改变。所有病程必然经过了一个或数个血液流变特性指标高的阶段,可见血液粘度与疾病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血液粘度是诊断各种病理过程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通过对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后提出了可靠的依据。目前,国内外对于血液粘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广泛。很多研究表明,

血流变检测的规范化操作

血流变检测的规范化操作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血流变检测仪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测最基本指标或核心指标有:全血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CT)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测定。从基本指标中可衍生出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但是单单测量这些是不够的,后来又增加了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卡松黏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全血高切相对黏度,全血低切相对黏度等,指标虽多,但是规范化操作至关重要,这也是血液流变学得以长远发展的必备条件。 1 血流变检测的规范化操作 1·1血液的采集是结果准确性的关键血液的流变特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物节律、饮食及运动等均可影响红细胞压积,血浆蛋白、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故对标本的采集有严格的要求:(1)时间以早晨空腹抽血为宜,禁食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品,采血前1周不用阿斯匹林、潘生丁、维生素K、氨茶碱等药物。(2)体位选择坐位采血最为合适。(3)女性月经期全血黏度偏低,应避开经期。(4)抽血采用7号针头,需一针见血,速度迅速,以免损伤红细胞及血小板。 1·2静脉抽血肝素抗凝管抽5 ml静脉血,测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浆黏度等。另抽2 ml静脉血放入含0·109 mmol/L枸橼酸钠溶液0·5 ml的硅化试管中混匀,做血小板聚集测定。 1·3室温与仪器温度目刂啤】刂剖椅掠胍瞧鞯奈露榷责ざ冉峁 跋旌艽?实验室温度要求在15~25℃,黏度仪本身温度为37℃。37~15℃的范围内温度每降低1℃,黏度大约上升2%~3%。 1·4血标本的处理实验室温度应控制在25℃左右,血液离体后20分钟至4小时检测完毕,存放时间过长会造成全血中碳酸分解,二氧化碳分压下降,pH值发生改变,而使血液黏度测量结果偏高,血液静置后,由于血液有形成分沉集在试管下部,而上部为血浆成分,故每做一个静置后的血样检测必须使其充分混匀,先将试管倾斜后旋转几圈,再轻轻摇晃,用吸管从底部开始吸取血样的1/2后再缓慢地沿试管壁注回。检测前逐个检查血标本是否符合检测要求,有无溶血和凝血块,血样要确保没有气泡、小凝血块、水珠、尘埃等,否则会使结果出现明显差异。 1·5加样的准确与管道的通畅常因工作上体检标本垣比较大,涉及标本放置过久细胞下沉,血液黏稠,而上部细胞减少,血流变稀,因此,标本放置到测试孔位之前要轻轻颠倒混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通常人们所说的血流变检查,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 1、全血粘度检测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 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2、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越高,全血粘度也越高。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缺血性脑卒中血液流变学指标

缺血性脑卒中血液流变学指标 血清 脑梗死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应用ELISA方法检测治疗前后损伤的血液标记物指标(AIS-NVU)S100β蛋白、血清纤维蛋白肽A(FP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说明WBC和NC增高可能是脑血管病的始动因素。中性粒细胞比值NE%,纤维蛋白原FIB,中风病证候积分,血脂: 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水 量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量表(Barthel指数)中国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实验室指标: 血小板聚集率 ①通过降低 蛋白的表达,减轻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②通过降低表达而抑制凝血纤溶系统激活、减少微血栓形成;③通过调节浓度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生成、降低血管通透性、保护神经细胞;④通过降低表达而抑制通透性增高、减轻破坏及脑水肿。从而达到多勒点、多途径保护的疗计数与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梗塞面积有关。 中经络组与中脏腑组的血脂、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除低密度

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中,低LDL可增加脑出血死亡的危险 加之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 治疗前后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大脑缺血时,坏死的神经元释放(NSE),脑脊液和血清(NSE)水平升高。较易检测到血清或脑脊液中的(NSE)。2h-2.5天(NSE)的浓度高。于第1,3天采集静脉血3ML,3000r/min 离心,分离血清储存。 查血常规,凝血和肾功能,观察安全性指标,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了解脑的损伤程度。

专家教你看化验单:血液流变学检测

专家教你看化验单:血液流变学检测 1.全血黏度测定 正常参考值: 毛细管法 男性3.43~5.07 毛细管法 女性3.01~4.29 临床意义: 增高: ①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中风、心力衰竭。 ②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③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④休克、脱水、严重烧伤。 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降低: 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贫血,以及出血性疾病、部分出血性中风等。2.血浆黏度测定 正常参考值:1.46~1.82。 临床意义: 增高: ①原发性高球蛋白血症,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 ②继发性高球蛋白血症,如慢性活动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③高血脂症、糖尿病等。 3.红细胞比积测定(Ht) 正常参考值: 男性0.40~0.50(40%~50%),平均0.45 女性0.37~0.48(37%~48%),平均0.40 临床意义: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肺心病、矽肺、法洛四联症、高山病等,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脱水、严重烧伤等。 降低: 各种贫血等。 4.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简称血沉) 正常参考值:(1h后) 成人男性0~15mm 女性0~20mm 儿童12mm以下 临床意义: 增快: ①风湿热、结核病活动期、急性细菌性炎症如肺炎、化脓性胆囊炎、乳突炎、输卵管炎等。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克山病等。 ③各种原因所致高球蛋白血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肝硬化、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 ④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血液流变异常的治疗方法

血液流变异常的治疗方法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为诊断某些疾病发作的可能性在预防上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流变分析仪自血氧疗法对血液红细胞的聚集性改变和血液氧饱和度的增加起到决定性作用。对长期接触苯10年以上人员观察了其血流动力情况后,采用自血氧疗法和血液稀释疗法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长期接触苯的人员1756例中发现1001例血液流变发生异常改变,其中男479例,女522例。从中随机抽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分两组进行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在20~47岁,平均37.9岁;治疗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8~43岁,平均36.1岁。 1.2方法 利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系统,仪器用上海医科大学研制的毛细血管血液黏度计,进行血液流变学分析。治疗方法:进行常规自血氧疗法,仪器采用ZCL-282型光量子血氧治疗仪。采集患者静脉血400mL,全血氧疗200mL,隔日一次,静脉输回,10次为一疗程。自血氧疗法的同时进行血液稀法,根据血液流变异常的情况确定血液的稀释程度,首先的方法是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侧采全血400mL,另一侧加压速滴稀释液(平衡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一般为血液等量稀释液400mL为易。取全血200mL,血疗充氧照射,静脉输回,剩余血保存。 2结果结果见表1、2。 3讨论 血流变学变化的情况在脑血管疾病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引起血液黏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中有形成分红细胞压积增加所致,其次是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变形系数增加,提示对苯接触的人应着重进行血液稀释以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和红细胞膜电荷。而脑血管疾病的形成与血液黏度、血液流变学变化有直接的联系。采用血液稀释和自血氧疗方法,有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氧合速度,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改善血液黏度是提前预防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有力措施,采用此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迅速降低血液红细胞比积、血液黏度、红细胞的黏附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使血液流动加快,改善了脑血管流量,此方法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协调,改善微循环,有利于减少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利于脑组织的供氧。降低血黏度、红细胞的聚集性以利改善微循环,有助于清除凝血物质,使血流速度加快减少微血栓形成,不仅大大提前了预防的时间,经过随访检查,未见任何异常特征。

血液流变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血液循环的规律

血液流变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血液循环的规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为疾病的治疗、预防提供新的途径对药物学研究、总之,血液流变学检查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一、血液流变学的来源 1920年,Binhan首先提出流变的概念,即在应力的作用下,物体可产生流动与变形。至1948年Copley提出生物流变的概念,即血液、淋巴液其他体液、玻璃体,软组织如血管、肌肉、晶体、甚至骨骼,细胞质等均可发生流变。到1951年,提出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与形变规律的流变叫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这是生物、数学、化学及物理等学科交叉发展的边缘科学,血液流变学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人和动物体内血液流动和细胞变形,以及血液与血管、心脏之间相互作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目前研究全血在各切变率下的表现粘度称为宏观流变学,而研究血液有形成分的流变学特性,如红细胞

的变形、聚集、表面电荷等,称为血细胞流变学(cellular hemorheology)。近年来,发展到从分子水平研究血液成分的流变特性,如红细胞膜中骨架蛋白、膜磷脂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血浆分子成分对血浆粘度的影响等,这些属于分子血液变学(molecullar hemorheology)。缩写为HR。 二、已报道的血液流变学相关的疾病,见表1。 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一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

血液流变指标检测 全血比粘度

血液流变指标检测 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于男:7.5~10.0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于男:5.6~6.7女:4.7~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9~22.6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正常情况:2.4~3.7(g/L) 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于男:14~20女:12~21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于男:10~13女:9~13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正常情况:男:0~21mm/h女:0~38mm/h 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红细胞压积正常情况:男:0.42~0.47女:0.39~0.40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 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减少: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