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热病人最佳的护理措施

发热病人最佳的护理措施

发热病人最佳的护理措施

对于发烧,我们在临床上很常见。例如,手术后,有一些病人由于病菌的入侵而发烧。另外,我们在炎热的夏天出门,有时候体温会升高。具体发烧应该怎么护理?我们来看看以下专家的建议。

1.对于病因明确的发热患者,每天测一次T,PR4-6次世界上可以一天测一次,直到体温降至正常。

第二,当体温上升到39度时,可以用来做头部的冷敷。体温持续升高的高热或过度发热患者,可用冰袋在头部、腋下或腹沟处冷敷;或温水酒精浴或冷盐灌肠等。

三、物理降温无效,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

四、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半小时后,应复查体温一次,并在体温单下做好记录。

五、应鼓励发热病人每天喝3000毫升以上的水,给予高热量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静脉补液是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所必需的。

6.卧床休息,加强皮肤护理,勤换衣服,预防感染。

七。保持口腔清洁,早晨和睡前刷牙,饭后用温盐水或1/5000洗必泰漱口。

八、配合医生取各种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

九、疑似传染病,先按疑似诊断一般隔离,确诊后按医嘱执行。

十、高热引起的昏迷,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我们可以看到,专家给发烧的患者讲了那么多护理要点,但是能吃东西,意识清醒的,还是要让患者多喝水,通过这种物理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以上专家对发烧患者的讲解给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按照医生的建议去护理吧。

关于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关于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我们说生活中我们比较常见的疾病就是发热,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有感冒等等的身体上的毛病,这时候发热是非常正常的,那么你们知道关于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吗?我们在这里就想给各位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希望给出的这些护理要点能给你们帮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应当对病人进行心电、呼吸、血压等监护,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对外周血压测不到的病人,要及时行有创血压监测,以及时了解血压情况。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漂浮导管检查,监测血液动力学变化。

2、配合医生尽可能行深静脉穿刺术,便于抢救用药的同时也能随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3、采用开放面罩或麻醉机给予较高流量的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以改善组织器官的缺氧、缺血及细胞代谢障碍。当呼吸衰竭发生时,应立即准备性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4、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留置导尿,严密测量每小时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电解质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5、若无条件做深静脉穿刺,应格外注意大剂量的血管

活性药物对病人血管的影响,避免皮肤坏死。 6、保证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 7、为病人保暖,避免受凉。 8、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按时翻身,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 9、遵医嘱正确给予药物治疗,输液速度要按医嘱执行,

避免病人出现肺水肿。 10、对实施机械辅助治疗的,按相关护理常规护理。 11、做好各种管道的管理、口腔护理及无菌技术操作,预防各种感染。 12、做好生活护理,早起营养评估,早期营养支持。 13、做好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疏导。

我们队病人我们必须呵护备至,他们的身体已经收到伤害,心里可不能再出什么问题,希望你们能够在学习了这些以后给他们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啦!那么给出的这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在此希望患者能早日恢复身体健康啦!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一、概述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由不同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它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口腔温度36.3℃~37.2℃,腋窝温度36.0℃~37.0℃,直肠内温度36.5℃~37.7℃。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高,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和超高热四种。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 二、护理常规 1.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注意保暖,勿使患者着凉;高热者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监测体温并记录,一般每日测量体温4~6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直到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注意观察热型、发热的程度及经过,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观察在发热时有无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肝脾大或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观察患者末梢循环情况,高热且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加强监测,并准确记录出入量,了解血常规、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患者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5.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药,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单上;药物降温时严密观察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交代注意事项。 6.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患者多饮水。 7.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进食前后漱口;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出汗多者及时更换衣物及床单,保持干燥;长期持续发热患者应经常改变体位,防止坠积性肺炎或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8.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 三、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选择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多饮水。 2.鼓励患者穿着宽松、棉质、通风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忌吸烟,保持口腔卫生。 4.指导患者了解发热的危险性,以及预防与处理方法。 5.勿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据发热程度可分为: 低热:37.5ºC- 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中等热:38~38.9℃,多见于急性感染; 高热:39~41℃,见急性感染; 过高热:>41℃,如中暑。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一)应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的监测: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可减至每日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二)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物理降温(头部冷敷外)与药物降温不能同时应用,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物理降温法有: 1、擦浴法;可以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擦浴其优点是:及时使体温下降,预防高热惊厥并使患者有舒适感;温水擦浴后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提前发挥解热药的作用,以达到出汗散热的目的。由于解热药与物理降温相结合,在一定时间内较理想地控制了体温回升。国外也有人提及退热药结合“冷围巾”降温效果好,病人感觉舒适,对发热的病人是一种有益的护理干预。 2、冷袋和水囊降温法; 3、灌肠法; 4、静脉降温法;其方法是将病人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待液体温度降为0-10度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按“静脉输液法”把液体输入病人体内,其降温疗效显著,降温有效率高达100%。多用于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的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快,降温效果差者;

发热病人的护理范文

发热病人的护理范文 发热是由于机体内的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体温升高的症状。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包括感冒、流感、肺炎、中暑等。 对于发热病人的护理,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1.监测体温:定期测量病人的体温,记录体温的变化。在测量体温之前,务必遵循正确的测温方法和操作步骤。 2.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为病人提供适当的环境温度,不要让他们受 到寒冷或过热的刺激。可以利用空调、加湿器等设备来调节室内温度。 3.保持适当的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病人呼吸到污浊的空气,这有助于促进体温的散发。 4.补充足够的液体:发热病人容易出现体液不足的情况,需要增加液 体的摄入量。饮水应以温热的温度适宜,饮食上可以选择易消化、富含维 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5.给予物理降温治疗:适当的物理降温治疗可以缓解病人的不适感。 可以使用冷毛巾敷在额头、颈部和腋窝等处,或者用湿毛巾擦拭全身。 6.促进病人休息:发热容易导致病人精神疲劳和身体虚弱,需要给予 充足的休息时间。确保病人的睡眠环境舒适、安静,最好避免过度的体力 活动。 7.观察其它症状和体征:除了体温升高外,还要注意观察病人是否有 其它症状,如头痛、咳嗽、呼吸困难等。对于年幼或年老的发热病人,需 要特别关注其精神状态和皮肤的湿润程度。

8.避免交叉感染:发热病人的体液可能带有病原体,因此要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洗手等。同时,要确保病人所处的环境清洁卫生,经常消毒。 9.鼓励并帮助病人采取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病人需要及时用药降温或抗感染治疗。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病人的用药情况,遵照医嘱给予适当的药物,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10.给予心理支持:对于发热病人来说,不舒服的感觉会对其情绪产生负面影响。护理人员要给予关怀和安抚,提供心理支持,使病人感到安心和放松。 总之,在护理发热病人时,需要根据病情和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综合考虑病人的身体和心理需求。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医嘱进行护理措施的实施,并不断观察和评估病情,及时调整护理计划。提供安全、舒适和温馨的护理环境,促进病人的康复。

发热病人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一)发热的定义: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摄氏度。 (二)发热的程度 低热:37.1-38摄氏度,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中度热:38.1-39摄氏度,多见于急性感染 高热:39.1-41摄氏度,见于急性感染 超高热:41摄氏度以上,如中暑 (三)常见热型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摄氏度以上,波动幅度小于1摄氏度,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39摄氏度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的 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摄氏度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摄氏度,而最低温度始终高 于正常温度,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瘤病人发热。(四)发热的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此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畏寒或寒战口唇发绀自觉外界非常寒冷。 (2)高热持续期:是体温达高峰并保持一定水平的时期,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加速加强、头痛烦躁和口渴等。此时可有少量出汗,此期可持续数 小时或数天。 (3)体温下降期:由于机体的自卫作用达到了目的,致热原已被清除或同病人接 受了解热药物治疗,从而导致体温逐渐下降达到正常的水平 (五)发热的伴随症状 寒战、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意识障碍等 (六)发热的护理 1、降温的护理 (1)物理降温:a局部冷疗法:冰袋或冰囊,还可以用冰帽或冰槽 b身冷疗法:温水擦浴或乙醇擦浴。准备32-34摄氏度的温水或 25﹪-35﹪的乙醇 c 灌肠法:溶液温度28-32摄氏度中暑时用4摄氏度的0.9﹪NS。 方法同大量不保留灌肠法,但降温灌肠时要保留30分钟排便 30分钟后测量体温 d 静脉降温法:将病人常规输入液体置于冰箱待液体温度升至 0-10摄氏度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按静脉输液法输入其效果显 著,效率高达100﹪,多用于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的中枢型高 热,体温升高快,降温效果差者。 e 用冰毯机降温法:对高热患者或需要实施亚低温治疗的患者 (2)药物降温:a口服: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哮喘,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b 注射:柴胡、安痛定 c 消炎痛或双氯芬栓钠塞肛

发热护理方法

发热护理方法(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发热病人护理计划 护理目标 1.体温下降,最终维持正常体温。 2.高热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病人舒适感 增加。 3.患者及家属了解发热的基本知识,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措施 1.饮食与液体的摄取 ⑴.向病人解释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一方面代谢增加,使各种营养素大量消耗,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因此,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注意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⑵.病人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故应依其饮食爱好,提供美味可口的饮食,并嘱其少量多餐,以增进食欲。 ⑶.指导患者了解摄取充足液体的重要性。除非有肾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限制,否则应保证每日入水量在3000ml左右,防止脱水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同时,向患者解释不等到口渴时才喝水的原因。对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

⑷.指导病人在天热或运动后增加液体的摄取,防止中暑。 ⑸.若病人有脱水现象,应监测出入水量,并维持出入量的平衡。 2.观察发热症状和体温的变化 ⑴.让病人了解发热的早期现象,如皮肤发红、头痛、疲劳、缺乏食欲等。 ⑵.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时每4小时一次。行降温处理,半小时后再测一次,直至退烧后3天,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⑶.测量患者摄入量、出量,如尿量、体重,了解体液平衡情况。 ⑷.监测病人血、尿检验报告值,如白细胞计数、电解质等。 3、穿着与舒适方面 ⑴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 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 40℃——超高热 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 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一体温的监测: 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 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二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 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 物理降温法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 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 1、擦浴法;

医院发热护理常规

XXXX医院 发热护理常规 一、概念 二、评估观察 三、护理措施 四、健康教育 一、概念 发热,又称体温过高,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畏寒,甚至寒战、呼吸脉搏加快。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变化。 3.了解患者相关检查结果。 三、护理措施 1.专科护理 (1)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变化,体温38.5"C(腋窝温度)以上者,每4小时测量一次;给于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物理降温,30min反复测体温并记录。体温在37.5C以下,连续3日后改为每日测量体温一次。高热期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2)注意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有无大量出汗、虚脱、抽搐、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症状。 (3)发热期间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保证足够热量。鼓励病人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保证每日液体入量3000ml以上。 (4)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干燥,保持骨隆突等受压部位,防止压疮。高热患者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防止着凉。 (5)保持患者口腔清洁,进食前后漱口,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口腔有炎症清疡出血或不能漱口者,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3次,溃疡处涂以锡类散,口唇干裂者涂以石蜡。 2.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注意色、香、味,鼓励少量多餐,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除。对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输液和鼻饲,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3、休息:休息可减少能量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保持休息环境安静,室温适宜,空气流通。 4、药物:药物降温是通过机体的蒸发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使用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者应防止虚脱和休克。行降温措施30min后应监测体温。 5.心理护理:体温上升期病人突然出现发冷、发抖、面色苍白,

发热患者的护理

病症学重点 发热患者的护理 1、散热途径:1〕辐射散热2〕传导散热3〕对流散热4〕蒸发散 热。前三种散热方式只有在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才发挥作用; 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蒸发是唯一方式。 3、发热三个时期 〔1〕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继而体温升高。 〔2〕高热持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上升至顶峰后保持一段时间。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开场出汗并逐渐增多。 〔3〕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随病因消除而降至正常水平。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4〔选择〕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按发热上下可: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超高热41℃ 5根据热型特点判定热型 不规那么热:可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等。现较为多见,多由用药引起。错误!超引用无效。 6、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观察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小儿注意有无惊厥,密切注意有无虚脱,监护心血管功能,监测代情况,如血常规、电解质变化,了解降温药物禁忌症。〔二〕环境方面:室温18-22 ℃,湿度50%-70%,开窗通风,注意防止直吹。降温设备,保持病室安静,注意平安,怕冷寒战时注意保暖〔三〕物理降温:头部冷湿敷,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贴冰枕和冰袋,冰盐水灌肠,静滴降温 〔四〕舒适护理:体位,干净衣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睛护理,减少刺激,卧床休息,吸氧 〔五〕饮食护理:补充液体,记录出入量,注意补充电解质,选择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六〕安康教育:正确测量体温,识别表现及临床指征,防止高热环境,减少活动,降低消耗,饮食及饮水指导,皮肤清洁,特殊人群〔老年人、婴幼儿〕的保护 水肿患者的护理 1水肿发生机制:〔一〕血管外体液交换失平衡〔二〕体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机制〔1〕GFR急剧降低〔2〕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2 3、肝源性水肿特点特点:腹水(ascites);踝部水肿,渐向上开展,一般上肢及头、面部无水肿。伴随病症: 肝掌、蜘蛛痣、黄疸、肝功异常、门脉高压。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烧病人的护理【2 】 发烧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削减,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烧. 发烧是一种症状,以沾染性发烧为多见. 非沾染性发烧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身分等.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37.5~38℃——低热,多见于运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沾染 39℃~40℃——高热,见急性沾染; 40℃——超高热 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迈体弱.轻微养分不良.慢性消费疾病.甲状腺功效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 体温上升期因为皮肤血管压缩,皮温降低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炽热,呼吸及心率加速,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消失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杂乱等归并症. 一.分类 发烧的分期:(一)开端期;(二)发烧期;(三)停滞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尔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纪律地交叉消失,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 4.不规矩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矩,且中断时光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烧.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少少存活. 二.发烧病人的不雅察及护理:(一)体温的监测: 1.准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亲密不雅察其他性命体征,若有平常情形,应立刻通知大夫. 2.不雅察是否消失寒噤,淋巴结肿大,出血,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