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

(1)高热患者,严格卧床休息,注意变换体位,使患者有舒适感。病室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在20~22℃, 湿度55%~60%为宜,经常通风换气。患者宜穿透气、棉质衣服,避免衣物过厚而阻碍散热,有寒战应保暖。(2)口腔、皮肤护理:高热患者易发生口腔炎,可用生理盐水餐前、餐后、睡前漱口。病情重者,协助口腔护理。患者大量出汗后给予温水擦拭,及时更换衣裤及被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舒适,防止感染。

(3) 补充营养及液体:患者应摄取足够的液体与热量,如无心、肾功能损害,每天至少摄入足量的水分以防脱水。能进食者,以清淡为宜,给予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流质或半流饮食,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改善机体的抵抗力。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输液,不仅可补充水分和热量,且能迅速降温。

2、临床观察

(1) 监测体温变化:根据病种和病情决定测量体温的时间间隔。注意热型、发热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身心反应,结合实验室检查,以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

(2) 降温及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联合应用,注意在短时间内不宜将体温降得过低,注意观察病情,包括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末梢循环情况、出入量、体重、发热引起的身心反应、治疗及护理效果等。(3) 高热惊厥的护理:注意保护,防止坠床和碰伤,床边备开口器,及时吸出鼻咽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药物治疗的护理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须进行病原治疗,护士应了解病原

治疗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用药间隔时间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严格按规定用药,以保证药物疗效。如应用激素时,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在应用由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组成的冬眠合剂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及休克等情况。

4、预见性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伴随症状,如寒战、大汗、呕吐、腹泻、皮疹、

出血颅内压增高、惊厥等,以协助诊断,防止并发症。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

拟定:方**萍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高热患儿的护理常规

高热患儿的护理常规 概念: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休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高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超过41℃称为过高热,高热超过1—2周,尚未查明原因者称不明热。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 护理项目护理内容 评估要点 生命体征、伴随症状、心理状况 环境要求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 卧位护理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温高于38.5℃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博、呼吸,处于体温变化过程中的患者应2小时测量一次并做记录,或按病情需要随时监测。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质、管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根据情况可进热汤、温开水以促汗出。 基础护理1.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 2.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舒适,防止受惊。 专科护理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安全问题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预防跌倒、坠床;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出院指导1 加强机体抵抗力,保证营养的摄入。 2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通风,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以防感染。 3 注意体温变化,如有体温增高及时予物理降温,体温38度时予口服退热药。 4 一旦发生高热惊厥,应予压迫人中,合谷穴等,并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使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送医救治。

高热护理常规

一、按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二、多饮开水,每日饮水量至少3000ml,必要时予以记录。 三、体温在390以上者应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冰袋、温水或乙醇擦浴,针刺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位,或按照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四、注意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应进行口腔护理,饮食前应嗽口,如有口唇干燥,应涂以液状石蜡或稀甘油。 五、保持患者身体清洁,按时擦浴,更换衣服及被单。 六、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在患者大量出汗或退热时,应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不可使患者受凉。

一、按照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需要或按医嘱定时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经常呼唤患者,以了解意识情况,如有病情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 三、预防意外损伤。躁动不安者,须安装床栏,必要时应用保护带,以防坠床。用热水袋时严防烫伤,有痉挛抽搐时,应用牙垫以防舌咬伤。如有活动假牙,以防误入气管。经常修剪指甲,以防抓伤。 四、预防肺炎:定时翻身拍背,并刺激患者咳痰或予吸痰。患者平卧时,应将头转向一侧,口中有分泌物或呕吐物时,应及时吸出。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五、预防口腔炎,每日早晨及饭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口唇干燥时,涂以润滑油。 六、预防角膜损伤,患者眼睑不能闭合时,应涂以抗生素软膏,加盖湿纱布,经常保持湿润及清洁。 七、预防褥疮,见褥疮护理常规。 八、预防泌尿道感染,见瘫痪护理常规。 九、长期昏迷者应预防肢体畸形、挛缩,促进功能恢复。 十、给予高营养饮食。不能进食时,按医嘱给予鼻饲。三天未解大便者,可按医嘱给予缓泻剂或小量不保留灌肠。

(一) 预防褥疮:见褥疮的预防和治疗。 (二)预防泌尿道感染: (1)定时清洗外阴、肛门。 (2)排尿困难者,定时按摩膀胱,但不可重压;病情许可时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使排空膀胱残余尿液。 (3)尿潴留时,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导尿,必要时留置导尿管,或密闭式膀胱潮式冲洗。 (4)长期留置导尿管者,按医嘱定时做膀胱冲洗,每日更换无菌引流管及贮尿瓶。定期送验尿常规及尿培养,如有尿路感染,应及时选用有效抗菌素,并鼓励多饮水。 (三)预防肺炎: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咯痰,每 2~3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四)预防肠胀气及便秘:鼓励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致胀气食物。便秘时给予缓泻剂或隔2~3日灌肠一次,或行针灸疗法、腹部按摩。必要时可用手指掏出粪便。 (五) 预防跌伤、烫伤、冻伤:偏瘫伴神志不清时应加床栏,应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可超过50℃,要隔被放置,并经常更换部位;若作热敷、灸疗、理疗或拔火罐时均应注意防止烫伤;天冷时,肢体应及时加用棉套保暖。 (六)预防肢体畸形、挛缩,促进功能恢复。瘫痪肢体应保持功能位置,防止足下垂,可用护足架或用枕头支撑足掌;按摩肢体每日1~2次,并作被动运动。当运动功能开始恢复时,应鼓励患者早期开展上肢及躯干功能锻炼。离床时,给予轮椅、瘫痪车或拐杖及支架保护,练习行走,以便及早恢复下肢功能。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多由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证。 【症状(体征)护理】 1.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恶寒重者避风保暖;里热重者室温宜偏低。 2.观察神志、体温、汗出、口渴、皮肤、二便、舌苔、脉象、药效和药物副反应。 3.壮热者予物理降温,控制患儿体温在38℃左右;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4.外感高热者,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5.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汗出较多者切忌汗出当风,应及时更换衣被,并用温水擦身。 【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2.高热期可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 【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表热证宜热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宜偏凉服。 2.服解表药后宜多饮热开水、热汤、热粥,以助汗出。 3.若汗出不止,应报告医生及时停药,以防虚脱。 4.鼻饲者应在空腹时给药,以利发挥药效。 【情志护理】 安慰病人,消除烦躁、焦虑情绪,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并发症护理】 1.严密观察神志、体温、汗出、口喝、皮肤、二便、舌苔、脉象、药效和药物副反应。如出现下列征象,立即做好应急处理,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1)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时取平卧位,立即给氧,监测生命体征。 (2)高热不退,大吐,大泻,口渴,口干,脉细欲绝等亡阴证侯者。 2.出现高热、惊厥抽搐者,在患者上、下臼齿之间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用指压或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穴,应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合理用药,切忌滥用退热药。 4.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5.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发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发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发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且超过正常范围。 【护理常规】 1.降温处理: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前额及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如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必要时给予患者药物降温。 2.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及脉搏的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物理降温后30min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者应每4小时测1次,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观察是否战栗、淋巴结大、出血、结膜充血、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观察发热原因及诱因有无解除,如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药、抗生素等。 3.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 4.密切监测患者的出入量及降温后的反应,防止降温时患者出汗太多导致虚脱,观察患者尿量及体重的变化。 5.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患者在退热期会大量出汗,应随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对于长期持续高热者,应协助改变体位,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6.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患者少食多餐,补充高热消耗;鼓励多饮水,以每日

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7.协助医师做好各种检验标本的采集及送检工作。 8.遵医嘱正确配制和输注抗生素等药物,并注意其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预防。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高热时应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为患者提供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的休息环境。恢复期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给予患者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半流食或软食。 3.用药指导应用阿司匹林等退热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汗液排出情况,如患者伴有大汗淋漓、口唇苍白等虚脱表现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快输液速度。 4.心理指导告知患者疾病的预后,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5.康复指导告知其家属配合做好降温的重要性。给予患者勤翻身、勤换衣服,防止压疮的发生。患者战栗时应给予患者保暖。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6.复诊须知再次发热时应及时就诊。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 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30min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和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8、高热惊厥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前,防止坠床和碰伤,向患儿及家属书面告知并签字,床边备开口器与舌钳,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9、用药观察:应用激素、解热镇痛药、冬眠合剂等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度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2)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3)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保暖。 3.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4.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5.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 6.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儿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变化。 3、了解患儿相关检查结果。 二、护理措施 1、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 2、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 3、高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4、降温过程中出汗时及时擦干皮肤。随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注意降温后的反应,避免虚脱。 5、降温处理30分钟后测量体温。 6、补充水分防止脱水,鼓励患儿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软食。 7、做好口腔护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鼓励患儿多饮水。 2、告知患儿穿透气、棉质衣服,寒战时给予保暖。 3、告知患儿及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 四、注意事项

1、冰袋降温时注意避免冻伤。 2、发热伴大量出汗者应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3、对原因不明的发热慎用药物降温,以免影响对热型及临床症状的观察。 4、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及早遵医嘱给予降温药物。 5、必要时留取血培养标本。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 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监测指标至少包含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仪器参数;出入量应包含每个入出途径的详细记录;用药执行写明药物名称、剂量。 ②手术患者要有术后护理情况的记录,包括患者麻醉方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发热时间、热型的特点、持续时间、热退情况。 2.观察有无伴随症状,如寒战、黄疸、皮疹、咽痛、关节痛、肌肉关节痛、皮肤黏膜出血、腹泻、恶心、、呕吐等。 3.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温度、湿度、弹性、尿量等变化。 【护理措施】 1.对传染病发热应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办法进行报告及隔离。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点观察体温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3.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常用物理降温,可采用冰帽、冰袋冷敷头部,冰袋冷敷血管走行处,25%〜30%酒精擦浴或32〜36°C温水擦浴,冷(温)盐水灌肠等。注意观察降温效果。注意应用物理降温时,不可短时间内将体温降至过低,以防止患者大汗导致虚脱。 4.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无效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退热药用量不宜过大,防止患者大汗导致虚脱。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给药30分钟后复测体温,做好记录。 5.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谑妄、意识障碍、惊厥者应加床档保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坠床。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6.鼓励患者多进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液体的摄入。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

7.病情危重或昏迷者,每日2次做好腔护理。清醒者指导每日 饮食前后及睡前漱。 8.患者大量出汗后给予温水擦拭,及时更换清洁衣裤及被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体温骤降时,应给予保暖,防止受凉。 9.病情危重或昏迷者,定时协助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压疮发生。 【健康指导】 1.告知患者及家属正常体温的范围,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2.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实施物理降温的方法。 3.告知患者多饮水。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一、概述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由不同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它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口腔温度36.3℃~37.2℃,腋窝温度36.0℃~37.0℃,直肠内温度36.5℃~37.7℃。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高,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和超高热四种。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 二、护理常规 1.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注意保暖,勿使患者着凉;高热者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监测体温并记录,一般每日测量体温4~6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直到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注意观察热型、发热的程度及经过,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观察在发热时有无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肝脾大或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观察患者末梢循环情况,高热且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加强监测,并准确记录出入量,了解血常规、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患者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5.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药,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单上;药物降温时严密观察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交代注意事项。 6.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患者多饮水。 7.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进食前后漱口;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出汗多者及时更换衣物及床单,保持干燥;长期持续发热患者应经常改变体位,防止坠积性肺炎或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8.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 三、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选择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多饮水。 2.鼓励患者穿着宽松、棉质、通风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忌吸烟,保持口腔卫生。 4.指导患者了解发热的危险性,以及预防与处理方法。 5.勿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