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热患者的护理常规

发热患者的护理常规

发热患者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患者的疾病史、既往史、家庭史;起病缓急、发热特征与疾病的关系;有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可使体温升高的因素。

2、症状及体征:患者发热的程度、热期、热型;有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脱水、口腔炎症等营养与代谢形态的改变;有无意识障碍等认知与感知形态的改变等。

3、诊断、治疗和护理经过:(1)有无用药、药物种类、剂量、疗效。(2)有无采取物理降温措施、方法及疗效。

4、社会心理评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1)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患者每4小时测量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测量1次。(2)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注意热型、程度、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及血压的变化;注意发热的伴随症状及程度,注意饮水量、饮食摄入量、尿量及治疗效果。

2、降温处理:(1)体温39℃以上行物理降温,用冰袋敷前额、腹股沟及腋窝等处或头下置冰袋、冰水灌肠等。(2)药物降温:可口服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肌内注射氨基比林,或使用双氯酚

酸钠栓等,注意出汗、低血压等不良反应。(3)降温后30分钟应复查体温,并绘制在体温单上。

3、休息与体位:高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低热患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注意调节室内环境温度及湿度,病室温度应维持在18-20℃,湿度维持在50%-60%。

4、加强营养和补充液体:(1)高热的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2)鼓励多饮水。(3)对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以补充水、电解质及各种营养物质。

5、一般护理:(1)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的患者,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漱口,防止口腔炎和口腔黏膜溃疡的发生。(2)皮肤护理:应随时擦干汗液,更换被服,防止受凉;经常用温水擦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3)及时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如血培养、痰培养等,标本应及时送检,以尽早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6、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解除焦虑和恐惧心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体温的正常范围及影响因素,测量体温的方法,自我监测体温的变化。

2、发热期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受凉。

4、指导合理用药,告知患者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及使用时

的注意事项。

5、长期高热患者卧床要经常更换体位,防止压疮。

四、护理评价

经过治疗和护理,患者是否达到:

1、能正确测量体温。

2、合理饮食,适当活动与休息。

3、安全有效地用药。

4、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五、注意事项

1、冰袋降温时注意避免冻伤。

2、发热伴大量出汗者应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3、对原因不明的发热慎用药物降温法,以免影响对热型及临床症状的观察。

4、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及早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5、必要时留取血培养标本。

六、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

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

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监测指标至少包含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仪器参数;出入量应包含每个入出途径的详细记录;用药执行写明药物名称、剂量。

②手术患者要有术后护理情况的记录,包括患者麻醉方式、手术名称、返回病区时间,伤口出血情况、各种管路情况及引流液的性质量等。手术当天及术后按要求书写交接记录,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

③已有压力性损伤的患者应记录损伤部位、分期及大小(长×宽×深)、渗出液情况、处理措施及转归。

④执行输血医嘱后记录输血过程、输血种类、数量以及有无输血反应。

⑤因疾病或治疗而出现某种症状时,记录患者主诉、临床表现、处置及护理措施,观察效果并记录。

4)抢救患者随时记录病情变化,因抢救未能及时书写护理记录的在抢救结束后6h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5)及时打印重病护理记录并签名。

护理查房记录

发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发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发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且超过正常范围。 【护理常规】 1.降温处理: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前额及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如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必要时给予患者药物降温。 2.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及脉搏的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物理降温后30min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者应每4小时测1次,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观察是否战栗、淋巴结大、出血、结膜充血、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观察发热原因及诱因有无解除,如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药、抗生素等。 3.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 4.密切监测患者的出入量及降温后的反应,防止降温时患者出汗太多导致虚脱,观察患者尿量及体重的变化。 5.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患者在退热期会大量出汗,应随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对于长期持续高热者,应协助改变体位,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6.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患者少食多餐,补充高热消耗;鼓励多饮水,以每日

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7.协助医师做好各种检验标本的采集及送检工作。 8.遵医嘱正确配制和输注抗生素等药物,并注意其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预防。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高热时应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为患者提供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的休息环境。恢复期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给予患者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半流食或软食。 3.用药指导应用阿司匹林等退热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汗液排出情况,如患者伴有大汗淋漓、口唇苍白等虚脱表现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快输液速度。 4.心理指导告知患者疾病的预后,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5.康复指导告知其家属配合做好降温的重要性。给予患者勤翻身、勤换衣服,防止压疮的发生。患者战栗时应给予患者保暖。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6.复诊须知再次发热时应及时就诊。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 (1)高热患者,严格卧床休息,注意变换体位,使患者有舒适感。病室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在20~22℃, 湿度55%~60%为宜,经常通风换气。患者宜穿透气、棉质衣服,避免衣物过厚而阻碍散热,有寒战应保暖。(2)口腔、皮肤护理:高热患者易发生口腔炎,可用生理盐水餐前、餐后、睡前漱口。病情重者,协助口腔护理。患者大量出汗后给予温水擦拭,及时更换衣裤及被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舒适,防止感染。 (3) 补充营养及液体:患者应摄取足够的液体与热量,如无心、肾功能损害,每天至少摄入足量的水分以防脱水。能进食者,以清淡为宜,给予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流质或半流饮食,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改善机体的抵抗力。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输液,不仅可补充水分和热量,且能迅速降温。 2、临床观察 (1) 监测体温变化:根据病种和病情决定测量体温的时间间隔。注意热型、发热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身心反应,结合实验室检查,以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 (2) 降温及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联合应用,注意在短时间内不宜将体温降得过低,注意观察病情,包括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末梢循环情况、出入量、体重、发热引起的身心反应、治疗及护理效果等。(3) 高热惊厥的护理:注意保护,防止坠床和碰伤,床边备开口器,及时吸出鼻咽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药物治疗的护理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须进行病原治疗,护士应了解病原 治疗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用药间隔时间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严格按规定用药,以保证药物疗效。如应用激素时,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在应用由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组成的冬眠合剂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及休克等情况。 4、预见性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伴随症状,如寒战、大汗、呕吐、腹泻、皮疹、 出血颅内压增高、惊厥等,以协助诊断,防止并发症。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 拟定:方**萍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一、概述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由不同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它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口腔温度36.3℃~37.2℃,腋窝温度36.0℃~37.0℃,直肠内温度36.5℃~37.7℃。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高,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和超高热四种。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 二、护理常规 1.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注意保暖,勿使患者着凉;高热者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监测体温并记录,一般每日测量体温4~6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直到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注意观察热型、发热的程度及经过,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观察在发热时有无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肝脾大或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观察患者末梢循环情况,高热且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加强监测,并准确记录出入量,了解血常规、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患者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5.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药,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单上;药物降温时严密观察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交代注意事项。 6.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患者多饮水。 7.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进食前后漱口;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出汗多者及时更换衣物及床单,保持干燥;长期持续发热患者应经常改变体位,防止坠积性肺炎或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8.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 三、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选择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多饮水。 2.鼓励患者穿着宽松、棉质、通风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忌吸烟,保持口腔卫生。 4.指导患者了解发热的危险性,以及预防与处理方法。 5.勿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度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2)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3)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保暖。 3.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4.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5.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 6.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体温超过39℃称为高热。根据致热源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高热以细菌引起的最多见,病毒次之。非感染则多见于结缔组织病和肿瘤,其次为中枢性高热、中暑。 1、护理评估 (1)评估体温升降的规律、热型及伴随症状。 (2)评估神经系统症状,如有无意识障碍、昏迷、抽搐、惊厥等。 (3)评估脉搏频率、节律及与体温升高的关系。 (4)评估呼吸节律、频率及血压变化。 (5)评估有无皮疹及皮疹形状、颜色、分布、出疹日期、出疹顺序特点,有无出血点、紫癜。 (6)降温时,要注意评估体温下降情况及有无大汗虚脱等现象。 (7)评估患者皮肤温度、湿度、弹性及尿量情况。 (8)评估评估有无感染的相关症状,如咽痛、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等。 (9)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焦虑等。 2、护理常规 (1)执行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原发病护理常规。 (2)一级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对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谵妄、惊厥者,加床栏防止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高热 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3)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不低于3000ml。不能进食者, 按医属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 (4)每4h测1次体温、脉搏、呼吸,必要时测量肛温。采用降温措施后30min复测体温,并记录。体温骤退至36℃以下 时,停止降温并酌情给予保暖,注意观察有无大汗、虚脱、 血压下降等现象。 (5)降温:①头部及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或化学致冷袋。 ②温水或酒精擦浴,亦可与酒精擦浴交替进行。 ③肠道无疾病的病人可用冷(4℃)生理盐水50~ 150ml低压保留灌肠。 ④持续高热不退者,按医嘱给药物降温,注意避免体 温骤降,防止发生虚脱。 (6)口腔护理:饮前、饮后、睡前协助病人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炎症、溃疡、出血或不能漱口者,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 清洁口腔2~3次;溃疡处涂以冰硼或锡类散,每日3~4 次。口唇干裂者涂以液状石蜡。 (7)皮肤护理:保持患者身体清洁、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床单,协助年老体弱及危重病人翻身,并做皮肤护理,使 患者舒适,预防褥疮发生。 (8)对谵妄、烦躁不安、昏迷的病人应加床挡,以防坠床。(9)高热原因待查,疑有传染病时,先行一般隔离,确诊后按传染病处理。 (10)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及时采集各种标本。

高热病人的护理常规

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高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超过41℃称为过高热,高热超过1-2周,尚未查明原因者称不明热。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高热时人体各系统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如新陈代谢加强,呼吸、心跳次数增加,特别是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严重时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全身抽搐等,甚至昏迷,因此对高热患者就积极降温,避免高热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温高于38.5℃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博、呼吸,处于体温变化过程中的患者应2小时测量一次并做记录,或按病情需要随时监测。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证每日摄水量达 2500ml-3000ml,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路补充营养与水分,同时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出汗情况以便调整补液量。并保持大便通畅。 4、体温高于39℃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冷生理盐水灌肠等,以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冷湿敷法,是用冷水或冰水浸透毛巾敷于头面部和血管丰富处如腘窝、大腿根、腋下、颈部,每10-15分钟更换1次;用冷生理盐水灌肠,婴儿每次

100-300ml,儿童500ml,或采用针灸疗法如针刺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等穴位。 5、通过物理降温仍不能使患者体温下降者,应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如柴胡、安痛定肌内注射或口服阿司匹林、银翘散、柴胡汤等。用药后30分钟测量体温,观察热型。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内衣,防止感冒,如体温急骤下降,大量出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应立即给予保暖,以免降温过快或过低而导致患者虚脱,一般体温应控制在不低于37℃。 6、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口唇干裂者可涂石蜡油。 7、对于躁动、幻觉的患者,护士应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同时加用护栏,必要时用约束带,以防碰伤或坠床。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防止舌咬伤,可用开口器置于上下磨牙间,如舌后坠应用舌钳拉出,注意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8、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做好患者保暖工作,防止患者受凉,感冒。 9、可疑传染病者在确诊前,应做好床边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10、做好心理护理,热情对待患者,对高热患者应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 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 40℃——超高热 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 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一体温的监测: 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 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二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 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 物理降温法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 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 1、擦浴法;

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儿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变化。 3、了解患儿相关检查结果。 二、护理措施 1、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 2、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 3、高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4、降温过程中出汗时及时擦干皮肤。随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注意降温后的反应,避免虚脱。 5、降温处理30分钟后测量体温。 6、补充水分防止脱水,鼓励患儿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软食。 7、做好口腔护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鼓励患儿多饮水。 2、告知患儿穿透气、棉质衣服,寒战时给予保暖。 3、告知患儿及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 四、注意事项

1、冰袋降温时注意避免冻伤。 2、发热伴大量出汗者应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3、对原因不明的发热慎用药物降温,以免影响对热型及临床症状的观察。 4、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及早遵医嘱给予降温药物。 5、必要时留取血培养标本。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 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监测指标至少包含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仪器参数;出入量应包含每个入出途径的详细记录;用药执行写明药物名称、剂量。 ②手术患者要有术后护理情况的记录,包括患者麻醉方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按系统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意发热的特点及伴随症状,观察皮肤有无皮疹、出血点、麻疹、瘀斑、黄染等。 2、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 3、评估患者皮肤的温度、湿度及弹性。 [护理措施] 1、疑似传染病时,先行一般隔离,确诊后按传染病隔离要求隔离。 2、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谵妄、惊厥者,加床栏,防止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3、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出汗多时注意补充含盐饮料。 4、对体温在39℃以上者,可施行物理降温。在头部、腋下与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置冰袋,或采用32~36℃的温水擦浴(血液病患者除外),或采用冷盐水灌肠。如患者出现颤抖,应停止降温。 5、经物理降温无效者,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但对原因不明的高热,慎用药物降温。对年老、体弱及婴幼儿应注意药物剂量。 6、高热期间,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4小时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及时测量体温并记录。 7、保持衣着及被盖适中。大量出汗时,及时更换衣服。体温骤降时,应给予保暖,避免直接吹风,防止着凉。 8、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 9、及时采集各种标本。 按系统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过去有无类似的发作史,是否有诱发惊厥的相关脑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

2、评估患者惊厥类型、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 3、评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状态的变化。 4、观察患者有无黄疸、皮疹、脱水等。 5、评估惊厥有无伴随症状,如发热、高血压、瞳孔扩大、舌咬伤、剧烈头痛等。 [护理措施] 1、病室环境宜安静、光线稍暗。集中安排患者的各种检查、治疗和护理,以免诱发惊厥。 2、惊厥发作时患者宜解开衣领,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3、对有惊厥发作史的患者应设床栏,必要时给予约束。惊厥发作时,切勿用力牵拉或按压患者肢体。 4、抽搐严重及发绀者,给予吸氧。有痰时,及时给予吸痰。随时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等急救准备。 5、遵医嘱及时给予抗惊厥药物,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和惊厥缓解情况。 按系统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有无易引起咯血的基础疾病,如支气管、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史等,询问以往有无咯血史、有无不良嗜好,注意咯血的诱因。 2、仔细观察咯血量、颜色、持续时间及频率。 3、评估咯血有无伴随症状,如心慌、头晕、气短、发热、胸痛、呛咳、皮肤黏膜出血、黄疸、贫血等。 4、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肺部体征及全身营养状况。 5、观察再咯血征象及窒息的先兆,如胸闷、气促、呼吸不畅、情绪紧张、面色灰暗、喉部有痰鸣音等提示有再咯血的可能;如喷射性大咯血突然停止,提示可能为窒息所致。 [护理措施] 1、患者咯血未明确诊断之前,暂行呼吸道隔离。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以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38°C(100.4°F)以上。当我们面对发热病人时,需要特别注意护理措施,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以下是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1. 温度监测:定期测量病人的体温,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体温计。确保测量准确并记录下来,以便医护人员参考。 2. 加强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包括体温的上升或下降、出汗情况、皮肤颜色等。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并向医生报告。 3. 保持环境清洁:保持病人的住院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床单、衣物、餐具等。确保空气流通,并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给予充足的水分:发热病人通常会出汗较多,容易出现脱水。因此,要给予病人充足的水分补充,以维持体液平衡。 5. 提供适宜的饮食: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医嘱,提供适宜的饮食。避免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多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等。 6. 注意休息:发热病人通常会感到疲倦和虚弱,因此需要充分休息。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噪音和干扰,帮助病人恢复体力。

7. 控制体温:可以使用退热药物来控制病人的体温,但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并注意药物剂量和频率。同时,可以给病人擦拭温水或冰水,以降低体温。 8. 改善症状:根据病人的症状,可以给予适当的药物缓解症状,如退热药、止痛药等。但要遵循医嘱和剂量,避免滥用药物。 9. 隔离措施:若病人发热是由传染病引起,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医护人员要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并遵循相关的感染控制措施。 10. 维持良好的沟通: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心病情变化和病人的需求。给予病人足够的支持和安慰,提高其抵抗力和心理状态。 11. 防止并发症:发热病人容易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如呼吸困难、中暑、脱水等。因此,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2. 定期复查: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医嘱,定期复查相关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发热病人护理时需要注意体温监测、加强观察、保持环境清洁、给予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饮食、提供休息、控制体温、改善症状、采取隔离措施、维持良好的沟通、防止并发症和定期复查。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我们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提供他们所需的支持

发热患者的护理

病症学重点 发热患者的护理 1、散热途径:1〕辐射散热2〕传导散热3〕对流散热4〕蒸发散 热。前三种散热方式只有在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才发挥作用; 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蒸发是唯一方式。 3、发热三个时期 〔1〕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继而体温升高。 〔2〕高热持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上升至顶峰后保持一段时间。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开场出汗并逐渐增多。 〔3〕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随病因消除而降至正常水平。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4〔选择〕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按发热上下可: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超高热41℃ 5根据热型特点判定热型 不规那么热:可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等。现较为多见,多由用药引起。错误!超引用无效。 6、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观察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小儿注意有无惊厥,密切注意有无虚脱,监护心血管功能,监测代情况,如血常规、电解质变化,了解降温药物禁忌症。〔二〕环境方面:室温18-22 ℃,湿度50%-70%,开窗通风,注意防止直吹。降温设备,保持病室安静,注意平安,怕冷寒战时注意保暖〔三〕物理降温:头部冷湿敷,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贴冰枕和冰袋,冰盐水灌肠,静滴降温 〔四〕舒适护理:体位,干净衣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睛护理,减少刺激,卧床休息,吸氧 〔五〕饮食护理:补充液体,记录出入量,注意补充电解质,选择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六〕安康教育:正确测量体温,识别表现及临床指征,防止高热环境,减少活动,降低消耗,饮食及饮水指导,皮肤清洁,特殊人群〔老年人、婴幼儿〕的保护 水肿患者的护理 1水肿发生机制:〔一〕血管外体液交换失平衡〔二〕体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机制〔1〕GFR急剧降低〔2〕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2 3、肝源性水肿特点特点:腹水(ascites);踝部水肿,渐向上开展,一般上肢及头、面部无水肿。伴随病症: 肝掌、蜘蛛痣、黄疸、肝功异常、门脉高压。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发热时间、热型的特点、持续时间、热退情况。 2.观察有无伴随症状,如寒战、黄疸、皮疹、咽痛、关节痛、肌肉关节痛、皮肤黏膜出血、腹泻、恶心、、呕吐等。 3.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温度、湿度、弹性、尿量等变化。 【护理措施】 1.对传染病发热应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办法进行报告及隔离。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点观察体温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3.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常用物理降温,可采用冰帽、冰袋冷敷头部,冰袋冷敷血管走行处,25%〜30%酒精擦浴或32〜36°C温水擦浴,冷(温)盐水灌肠等。注意观察降温效果。注意应用物理降温时,不可短时间内将体温降至过低,以防止患者大汗导致虚脱。 4.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无效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退热药用量不宜过大,防止患者大汗导致虚脱。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给药30分钟后复测体温,做好记录。 5.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谑妄、意识障碍、惊厥者应加床档保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坠床。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6.鼓励患者多进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液体的摄入。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

7.病情危重或昏迷者,每日2次做好腔护理。清醒者指导每日 饮食前后及睡前漱。 8.患者大量出汗后给予温水擦拭,及时更换清洁衣裤及被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体温骤降时,应给予保暖,防止受凉。 9.病情危重或昏迷者,定时协助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压疮发生。 【健康指导】 1.告知患者及家属正常体温的范围,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2.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实施物理降温的方法。 3.告知患者多饮水。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据发热程度可分为: 低热:37.5ºC- 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中等热:38~38.9℃,多见于急性感染; 高热:39~41℃,见急性感染; 过高热:>41℃,如中暑。 发热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观察及护理: (一)应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监测: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可减至每日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二)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物理降温(头部冷敷外)及药物降温不能同时应用,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物理降温法有: 1、擦浴法;可以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擦浴其优点是:及时使体温下降,预防高热惊厥并使患者有舒适感;温水擦浴后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提前发挥解热药作用,以达到出汗散热目。由于解热药及物理降温相结合,在一定时间内较理想地控制了体温回升。国外也有人提及退热药结合“冷围巾”降温效果好,病人感觉舒适,对发热病人是一种有益护理干预。 2、冷袋和水囊降温法; 3、灌肠法; 4、静脉降温法;其方法是将病人需常规输入液体置于冰箱,待液体温度降为0-10度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按“静脉输液法”把液体输入病人体内,其降温疗效显著,降温有效率高达100%。多用于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快,降温效果差者; 5、医用冰毯降温法(目前我们科还没有用到)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与热型,测体温、脉博、呼吸至少每4小时1次,必要时监测血压。 2、注意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与血常规变化。 3、观察末梢循环与尿液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发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观察有无抽搐、休克等并发症。 5、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焦虑等。 【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升。 2、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入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3、焦虑、恐惧: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颤、发冷等有关。 4、口腔黏膜改变:与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有关。 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枕、冰敷、温水浴、醇浴、冰垫等。行降温措施30分种后应复测体温。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

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4、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5、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6、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3000ml/d为宜。 7、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惊。年老体弱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健康指导】 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 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