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发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发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发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且超过正常范围。

【护理常规】

1.降温处理: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前额及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如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必要时给予患者药物降温。

2.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及脉搏的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物理降温后30min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者应每4小时测1次,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观察是否战栗、淋巴结大、出血、结膜充血、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观察发热原因及诱因有无解除,如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药、抗生素等。

3.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

4.密切监测患者的出入量及降温后的反应,防止降温时患者出汗太多导致虚脱,观察患者尿量及体重的变化。

5.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患者在退热期会大量出汗,应随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对于长期持续高热者,应协助改变体位,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6.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患者少食多餐,补充高热消耗;鼓励多饮水,以每日

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7.协助医师做好各种检验标本的采集及送检工作。

8.遵医嘱正确配制和输注抗生素等药物,并注意其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预防。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高热时应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为患者提供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的休息环境。恢复期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给予患者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半流食或软食。

3.用药指导应用阿司匹林等退热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汗液排出情况,如患者伴有大汗淋漓、口唇苍白等虚脱表现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快输液速度。

4.心理指导告知患者疾病的预后,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5.康复指导告知其家属配合做好降温的重要性。给予患者勤翻身、勤换衣服,防止压疮的发生。患者战栗时应给予患者保暖。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6.复诊须知再次发热时应及时就诊。

发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发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发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且超过正常范围。 【护理常规】 1.降温处理: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前额及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如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必要时给予患者药物降温。 2.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及脉搏的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物理降温后30min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者应每4小时测1次,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观察是否战栗、淋巴结大、出血、结膜充血、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观察发热原因及诱因有无解除,如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药、抗生素等。 3.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 4.密切监测患者的出入量及降温后的反应,防止降温时患者出汗太多导致虚脱,观察患者尿量及体重的变化。 5.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患者在退热期会大量出汗,应随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对于长期持续高热者,应协助改变体位,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6.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患者少食多餐,补充高热消耗;鼓励多饮水,以每日

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7.协助医师做好各种检验标本的采集及送检工作。 8.遵医嘱正确配制和输注抗生素等药物,并注意其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预防。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高热时应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为患者提供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的休息环境。恢复期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给予患者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半流食或软食。 3.用药指导应用阿司匹林等退热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汗液排出情况,如患者伴有大汗淋漓、口唇苍白等虚脱表现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快输液速度。 4.心理指导告知患者疾病的预后,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5.康复指导告知其家属配合做好降温的重要性。给予患者勤翻身、勤换衣服,防止压疮的发生。患者战栗时应给予患者保暖。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6.复诊须知再次发热时应及时就诊。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 (1)高热患者,严格卧床休息,注意变换体位,使患者有舒适感。病室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在20~22℃, 湿度55%~60%为宜,经常通风换气。患者宜穿透气、棉质衣服,避免衣物过厚而阻碍散热,有寒战应保暖。(2)口腔、皮肤护理:高热患者易发生口腔炎,可用生理盐水餐前、餐后、睡前漱口。病情重者,协助口腔护理。患者大量出汗后给予温水擦拭,及时更换衣裤及被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舒适,防止感染。 (3) 补充营养及液体:患者应摄取足够的液体与热量,如无心、肾功能损害,每天至少摄入足量的水分以防脱水。能进食者,以清淡为宜,给予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流质或半流饮食,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改善机体的抵抗力。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输液,不仅可补充水分和热量,且能迅速降温。 2、临床观察 (1) 监测体温变化:根据病种和病情决定测量体温的时间间隔。注意热型、发热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身心反应,结合实验室检查,以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 (2) 降温及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联合应用,注意在短时间内不宜将体温降得过低,注意观察病情,包括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末梢循环情况、出入量、体重、发热引起的身心反应、治疗及护理效果等。(3) 高热惊厥的护理:注意保护,防止坠床和碰伤,床边备开口器,及时吸出鼻咽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药物治疗的护理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须进行病原治疗,护士应了解病原 治疗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用药间隔时间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严格按规定用药,以保证药物疗效。如应用激素时,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在应用由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组成的冬眠合剂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及休克等情况。 4、预见性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伴随症状,如寒战、大汗、呕吐、腹泻、皮疹、 出血颅内压增高、惊厥等,以协助诊断,防止并发症。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 拟定:方**萍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发热患者的护理常规

发热患者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患者的疾病史、既往史、家庭史;起病缓急、发热特征与疾病的关系;有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可使体温升高的因素。 2、症状及体征:患者发热的程度、热期、热型;有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脱水、口腔炎症等营养与代谢形态的改变;有无意识障碍等认知与感知形态的改变等。 3、诊断、治疗和护理经过:(1)有无用药、药物种类、剂量、疗效。(2)有无采取物理降温措施、方法及疗效。 4、社会心理评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1)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患者每4小时测量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测量1次。(2)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注意热型、程度、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及血压的变化;注意发热的伴随症状及程度,注意饮水量、饮食摄入量、尿量及治疗效果。 2、降温处理:(1)体温39℃以上行物理降温,用冰袋敷前额、腹股沟及腋窝等处或头下置冰袋、冰水灌肠等。(2)药物降温:可口服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肌内注射氨基比林,或使用双氯酚

酸钠栓等,注意出汗、低血压等不良反应。(3)降温后30分钟应复查体温,并绘制在体温单上。 3、休息与体位:高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低热患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注意调节室内环境温度及湿度,病室温度应维持在18-20℃,湿度维持在50%-60%。 4、加强营养和补充液体:(1)高热的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2)鼓励多饮水。(3)对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以补充水、电解质及各种营养物质。 5、一般护理:(1)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的患者,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漱口,防止口腔炎和口腔黏膜溃疡的发生。(2)皮肤护理:应随时擦干汗液,更换被服,防止受凉;经常用温水擦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3)及时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如血培养、痰培养等,标本应及时送检,以尽早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6、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解除焦虑和恐惧心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体温的正常范围及影响因素,测量体温的方法,自我监测体温的变化。 2、发热期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受凉。 4、指导合理用药,告知患者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及使用时

发热患儿健康教育

发热患儿健康教育 床号姓名 饮食指导: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高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的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多食新鲜蔬菜,保证摄入足够水分,咽痛者不宜进食过热、辛 辣的食物。 疾病指导 1、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每日通风1—2次。 2、高热患儿护理 1)患儿盖被不宜过厚,要松解衣服或襁褓,以利散热。 2)降低环境温度,开窗通风,但应避免对流风。也可以利用空调控制室温在21—22℃. 3)体温超过38.5℃时根据情况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枕冰袋或在颈部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温水浴等。 A、头部冷敷方法一般用20—30°冷水侵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之不滴水,折 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B、冰敷方法是将装有碎冰块的冰囊置于腋下、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行走处, 通过传导散热,需及时更换及检查皮肤有无冻伤。 C、温水浴,水温比体温低2—3℃,洗浴时间10—15分钟,多擦洗皮肤,促 进散热。 D、酒精擦浴适用于高热(39℃或以上)降温。酒精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而促 进散热的作用,且酒精在皮肤上蒸发时,可带走大量的热。酒精擦浴时置冰袋于儿枕部。准备25%—35%的酒精200—300ml,擦浴从颈部一侧开始沿上臂外侧擦至足背,自腹股沟沿腿内侧经腘窝擦至足跟,在大血管行经表浅的部位可反复轻轻擦片刻,以增加降温作用。左右两侧均擦浴后助患儿侧卧擦背部,整个擦浴过程为15—20分钟。禁擦胸前区、腹部、后颈、足底,这些对冷刺激敏感的部位。 4)及时更换湿衣服,避免再着凉,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5)采用降温处理后应注意观察降温效果,避免体温骤降,观察有无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脉搏细速、四肢冰冷、大汗、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 如出现虚脱表现应予保暖,饮热水,严重者,需静脉补液,一般体温降至 38.5℃左右即可停止物理降温措施。 6)家属学会观察有无高热惊厥先兆,当患儿出现兴奋、烦躁、惊跳等惊厥先兆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及时给予处理。惊厥发作时,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扣,以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流入气管内引起窒息,及时吸出口鼻咽部分泌物或痰液,颈部和背部塞上小毛巾使颈部处于伸展位或将患儿下颌托起,防止意识丧失过程中舌后坠。用消毒纱布包裹号的压舌板或小勺,置于口腔一侧上、下磨牙之间,以防舌咬伤,但牙关紧闭时切勿强行拗开。 7)加强口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或口泰液清洁口腔,在晨起、进食后、睡前进行,婴幼儿在餐后、睡前饮白开水。 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祝您早日康复!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度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2)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3)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保暖。 3.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4.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5.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 6.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 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 40℃——超高热 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 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一体温的监测: 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 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二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 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 物理降温法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 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 1、擦浴法;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一、概述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由不同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它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口腔温度36.3℃~37.2℃,腋窝温度36.0℃~37.0℃,直肠内温度36.5℃~37.7℃。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高,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和超高热四种。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 二、护理常规 1.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注意保暖,勿使患者着凉;高热者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监测体温并记录,一般每日测量体温4~6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直到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注意观察热型、发热的程度及经过,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观察在发热时有无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肝脾大或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观察患者末梢循环情况,高热且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加强监测,并准确记录出入量,了解血常规、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患者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5.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药,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单上;药物降温时严密观察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交代注意事项。 6.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患者多饮水。 7.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进食前后漱口;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出汗多者及时更换衣物及床单,保持干燥;长期持续发热患者应经常改变体位,防止坠积性肺炎或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8.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 三、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选择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多饮水。 2.鼓励患者穿着宽松、棉质、通风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忌吸烟,保持口腔卫生。 4.指导患者了解发热的危险性,以及预防与处理方法。 5.勿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医院发热护理常规

XXXX医院 发热护理常规 一、概念 二、评估观察 三、护理措施 四、健康教育 一、概念 发热,又称体温过高,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畏寒,甚至寒战、呼吸脉搏加快。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变化。 3.了解患者相关检查结果。 三、护理措施 1.专科护理 (1)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变化,体温38.5"C(腋窝温度)以上者,每4小时测量一次;给于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物理降温,30min反复测体温并记录。体温在37.5C以下,连续3日后改为每日测量体温一次。高热期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2)注意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有无大量出汗、虚脱、抽搐、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症状。 (3)发热期间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保证足够热量。鼓励病人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保证每日液体入量3000ml以上。 (4)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干燥,保持骨隆突等受压部位,防止压疮。高热患者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防止着凉。 (5)保持患者口腔清洁,进食前后漱口,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口腔有炎症清疡出血或不能漱口者,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3次,溃疡处涂以锡类散,口唇干裂者涂以石蜡。 2.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注意色、香、味,鼓励少量多餐,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除。对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输液和鼻饲,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3、休息:休息可减少能量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保持休息环境安静,室温适宜,空气流通。 4、药物:药物降温是通过机体的蒸发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使用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者应防止虚脱和休克。行降温措施30min后应监测体温。 5.心理护理:体温上升期病人突然出现发冷、发抖、面色苍白,

发热的护理常规范文

发热的护理常规范文 发热是机体对一些原因导致的异常体温升高的反应,是很常见的临床 表现之一、在护理机构中,护理人员需要熟悉和遵守一系列的发热护理常规,以便提供适当的护理管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发热护理常规: 1.监测体温:发热患者的体温需要经常监测,了解体温的变化趋势。 一般发热被定义为体温大于37.5°C,但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临 床上也可有不同的标准。体温监测可以选择使用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 计等。 2.饮食护理:发热患者需要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来支持机体的代谢需求。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多喝水,以补充体内的水分损失,并适量提供高 热量的食物,如米粥、面食、蔬菜汤等。 3.保持环境整洁:发热患者应住在干净、通风、避免受凉或受热过大 的环境中。护理人员需定期清洁床单、枕套等物品,保持患者周围的空气 流通。 4.心理护理:发热患者往往伴有不适感,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理解,积极地进行心理疏导,鼓励 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放松心情。 5.药物管理:根据病情和医嘱,护理人员需要合理地给患者使用退热 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在给药过程中,需要注意剂量的 准确性、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6.体疗护理: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温敷、冷敷等方法来降低患者的体温。温敷可通过热水袋等物品提供适当的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冷 敷则可以用冰袋或湿毛巾等物品为患者提供凉爽感,帮助降低体温。

7.动态观察患者情况:对于发热患者,护理人员应经常观察患者的病 情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呼吸、心率、血压、尿量等生命体征的观察,以及 注意是否有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咳痰等。 8.防止交叉感染:发热患者一般病情可能较重,容易引发交叉感染。 护理人员需采取科学的隔离措施,包括佩戴手套、面罩、帽子等,以及定 期消毒和清洁病房和设备。 9.教育指导: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向他们提供相关的 健康教育和指导。包括如何正确使用退热药物、饮食宜忌、预防感染等方 面的知识。 总之,在处理发热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 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及时、科学地给予护理干预。护理常规的遵循和执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治愈率,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发热护理患者的健康教育

发热护理患者的健康教育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的升高。临床上按照体温 的高低把发热分类为; 37.3〜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发热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持续发热,会给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一、发病特点 (1)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2)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二、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1)向患者讲解发热的特点、诱因,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2)告知患者完善各项相关检查,解释各项检查的程序和注 意事项。如高热时需抽取血培养。 (3)定期行体温监测。 2.治疗指导 (1)使用消炎药物前必须先查血常规,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2)对于使用退热栓剂治疗的患者,讲解使用方法,使用药物 后患者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汗,有无出现身体虚脱的情况。 (3)对于反复发热的患者,勤测体温,注意心率、脉搏、

呼吸及血压的变化。 (4)发热患者应适时降温,同时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常规的降温方法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一般首选物理降温。最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酒精擦浴、冰水浴、冰帽等,在行物理降温时,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并记录于体温单上。要注意的是,对冷敏感的患者不宜使用任何物理方法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患者出现寒战,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可选用温水擦浴等降温措施。同时,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都应同时在足心置热水袋,这样可以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更应重视,降低头部温度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 3.护理知识指导 (1)尽量将患者安排在单间或病患少、较安静的房间,告知患者勿去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患者休息时注意调节室温,适宜的室温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体温上升期,由于寒战,室温应稍高些。患者病情好转时,应鼓励并指导患者下床活动及锻炼,以增强体质,增加患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患者发热时鼓励患者每日饮水300OnIL以上;对不能进食者可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昏迷患者给予鼻饲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3)对于出汗较多者,大量补充水分,及时更换汗湿衣服和床单

发热病人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发热病人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发热病人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1. 测量体温:定期测量体温,记录发热程度和变化。护理措施包括使用准确的体温计,确保体温计清洁卫生,正确测量体温并准确记录。 2.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护理措施包括定期检查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报告医生。 3. 维持水分平衡:发热病人容易出现脱水,需要适量补充水分。护理措施包括监测病人的饮水量和尿量,给予适当的液体补充。 4. 保持空气流通:提供良好的通风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护理措施包括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适宜、避免病人长时间处于空调房间中等。 5. 控制体温:可以通过物理降温的方法控制病人的发热,如使用冷敷、擦浴、冰垫等。同时,对于高热病人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药物。护理措施包括根据医嘱使用物理降温方法或药物退热。 6. 提供舒适环境:保持病人的床铺整洁干净,舒适安静。护理措施包括定期更换床单、保持病人周围的环境整洁,提供合适的睡眠环境等。 7. 饮食护理:根据病人的饮食情况和医嘱,提供适量、易消化

的食物。护理措施包括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加强病人的营养摄入。 8. 防止交叉感染:发热病人可能携带疾病的病原体,需要采取合理的感染预防措施。护理措施包括洗手、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控制传染源等。 护理措施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医嘱进行个体化的制定和 执行。护士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病人的全面评估和监测,及时报告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护理措施。 继续发热病人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9. 保持病人的休息和睡眠:发热病人身体虚弱,需要足够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来恢复。护理措施包括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帮助病人放松和入睡。 10. 照顾病人的皮肤:发热可能导致出汗增多和皮肤不适,需 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和保湿。护理措施包括每天清洁皮肤,并使用适当的保湿剂,避免摩擦和刺激。 11. 提供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抗病毒或其 他适当的药物治疗发热的原因。护理措施包括按时给药,监测药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12. 提供心理支持:发热病人可能感到焦虑、恐惧或情绪低落,需要护士的关怀和支持。护理措施包括与病人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需求和担忧,提供心理安慰和鼓励。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据发热程度可分为: 低热:37.5ºC- 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中等热:38~38.9℃,多见于急性感染; 高热:39~41℃,见急性感染; 过高热:>41℃,如中暑。 发热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观察及护理: (一)应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监测: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可减至每日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二)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物理降温(头部冷敷外)及药物降温不能同时应用,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物理降温法有: 1、擦浴法;可以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擦浴其优点是:及时使体温下降,预防高热惊厥并使患者有舒适感;温水擦浴后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提前发挥解热药作用,以达到出汗散热目。由于解热药及物理降温相结合,在一定时间内较理想地控制了体温回升。国外也有人提及退热药结合“冷围巾”降温效果好,病人感觉舒适,对发热病人是一种有益护理干预。 2、冷袋和水囊降温法; 3、灌肠法; 4、静脉降温法;其方法是将病人需常规输入液体置于冰箱,待液体温度降为0-10度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按“静脉输液法”把液体输入病人体内,其降温疗效显著,降温有效率高达100%。多用于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快,降温效果差者; 5、医用冰毯降温法(目前我们科还没有用到)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与热型,测体温、脉博、呼吸至少每4小时1次,必要时监测血压; 2、注意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与血常规变化; 3、观察末梢循环与尿液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发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观察有无抽搐、休克等并发症; 5、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焦虑等; 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升; 2、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入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3、焦虑、恐惧: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颤、发冷等有关; 4、口腔黏膜改变:与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有关; 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腋表温度>℃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枕、冰敷、温水浴、醇浴、冰垫等;行降温措施30分种后应复测体温;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4、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

风; 5、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6、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3000ml/d为宜; 7、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惊;年老体弱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健康指导 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 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