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热病人的护理常规

高热病人的护理常规

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高热是指体温在39°C以上,超过41°C称为过高热,高热超过1-2周,尚未查明原因者称不明热。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高热时人体各系统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如新陈代谢加强,呼吸、心跳次数增加,特别是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严重时可出现烦躁、请妄、幻觉、全身抽搐等,甚至昏迷,因此对高热患者就积极降温,避免高热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温高于°C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博、呼吸,处于体温变化过程中的患者应2小时测量一次并做记录,或按病情需要随时监测。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证每H摄水量达2500ml-3000ml, 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路补充营养与水分,同时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出汗情况以便调整补液量。并保持大便通畅。

4、体温高于39°C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冷

生理盐水灌肠等,以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冷湿敷法,是用冷水

或冰水浸透毛巾敷于头而部和血管丰富处如胭窝、大腿根、腋下、颈

部,每10-15分钟更换1次;用冷生理盐水灌肠,婴儿每次100-300ml, 儿童500ml,或采用针灸疗法如针刺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等穴

位。

5、通过物理降温仍不能使患者体温下降者,应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如柴胡、安痛定肌内注射或口服阿司匹林、银翘散、柴胡汤等。用药后30分钟测量体温,观察热型。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内衣,防止感冒,如体温急骤下降,大量出汗,而色苍口,四肢发冷,应立即给予保暖,以免降温过快或过低而导致患者虚脱,一般体温应控制在不低于37°Co

6、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口唇干裂者可涂石蜡油。

7、对于躁动、幻觉的患者,护士应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同时加用护栏,必要时用约束带,以防碰伤或坠床。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防止舌咬伤,可用开口器置于上下磨牙间,如舌后坠应用舌钳拉出,注意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8、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做好患者保暖工作,防止患者受凉,感冒。

9、可疑传染病者在确诊前,应做好床边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10、做好心理护理,热情对待患者,对高热患者应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高热病人的护理常规

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高热是指体温在39°C以上,超过41°C称为过高热,高热超过1-2周,尚未查明原因者称不明热。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高热时人体各系统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如新陈代谢加强,呼吸、心跳次数增加,特别是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严重时可出现烦躁、请妄、幻觉、全身抽搐等,甚至昏迷,因此对高热患者就积极降温,避免高热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温高于°C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博、呼吸,处于体温变化过程中的患者应2小时测量一次并做记录,或按病情需要随时监测。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证每H摄水量达2500ml-3000ml, 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路补充营养与水分,同时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出汗情况以便调整补液量。并保持大便通畅。 4、体温高于39°C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冷 生理盐水灌肠等,以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冷湿敷法,是用冷水 或冰水浸透毛巾敷于头而部和血管丰富处如胭窝、大腿根、腋下、颈

部,每10-15分钟更换1次;用冷生理盐水灌肠,婴儿每次100-300ml, 儿童500ml,或采用针灸疗法如针刺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等穴 位。 5、通过物理降温仍不能使患者体温下降者,应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如柴胡、安痛定肌内注射或口服阿司匹林、银翘散、柴胡汤等。用药后30分钟测量体温,观察热型。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内衣,防止感冒,如体温急骤下降,大量出汗,而色苍口,四肢发冷,应立即给予保暖,以免降温过快或过低而导致患者虚脱,一般体温应控制在不低于37°Co 6、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口唇干裂者可涂石蜡油。 7、对于躁动、幻觉的患者,护士应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同时加用护栏,必要时用约束带,以防碰伤或坠床。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防止舌咬伤,可用开口器置于上下磨牙间,如舌后坠应用舌钳拉出,注意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8、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做好患者保暖工作,防止患者受凉,感冒。 9、可疑传染病者在确诊前,应做好床边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10、做好心理护理,热情对待患者,对高热患者应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 (1)高热患者,严格卧床休息,注意变换体位,使患者有舒适感。病室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在20~22℃, 湿度55%~60%为宜,经常通风换气。患者宜穿透气、棉质衣服,避免衣物过厚而阻碍散热,有寒战应保暖。(2)口腔、皮肤护理:高热患者易发生口腔炎,可用生理盐水餐前、餐后、睡前漱口。病情重者,协助口腔护理。患者大量出汗后给予温水擦拭,及时更换衣裤及被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舒适,防止感染。 (3) 补充营养及液体:患者应摄取足够的液体与热量,如无心、肾功能损害,每天至少摄入足量的水分以防脱水。能进食者,以清淡为宜,给予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流质或半流饮食,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改善机体的抵抗力。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输液,不仅可补充水分和热量,且能迅速降温。 2、临床观察 (1) 监测体温变化:根据病种和病情决定测量体温的时间间隔。注意热型、发热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身心反应,结合实验室检查,以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 (2) 降温及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联合应用,注意在短时间内不宜将体温降得过低,注意观察病情,包括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末梢循环情况、出入量、体重、发热引起的身心反应、治疗及护理效果等。(3) 高热惊厥的护理:注意保护,防止坠床和碰伤,床边备开口器,及时吸出鼻咽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药物治疗的护理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须进行病原治疗,护士应了解病原 治疗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用药间隔时间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严格按规定用药,以保证药物疗效。如应用激素时,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在应用由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组成的冬眠合剂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及休克等情况。 4、预见性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伴随症状,如寒战、大汗、呕吐、腹泻、皮疹、 出血颅内压增高、惊厥等,以协助诊断,防止并发症。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 拟定:方**萍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发热患者的护理常规

发热患者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患者的疾病史、既往史、家庭史;起病缓急、发热特征与疾病的关系;有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可使体温升高的因素。 2、症状及体征:患者发热的程度、热期、热型;有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脱水、口腔炎症等营养与代谢形态的改变;有无意识障碍等认知与感知形态的改变等。 3、诊断、治疗和护理经过:(1)有无用药、药物种类、剂量、疗效。(2)有无采取物理降温措施、方法及疗效。 4、社会心理评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1)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患者每4小时测量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测量1次。(2)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注意热型、程度、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及血压的变化;注意发热的伴随症状及程度,注意饮水量、饮食摄入量、尿量及治疗效果。 2、降温处理:(1)体温39℃以上行物理降温,用冰袋敷前额、腹股沟及腋窝等处或头下置冰袋、冰水灌肠等。(2)药物降温:可口服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肌内注射氨基比林,或使用双氯酚

酸钠栓等,注意出汗、低血压等不良反应。(3)降温后30分钟应复查体温,并绘制在体温单上。 3、休息与体位:高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低热患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注意调节室内环境温度及湿度,病室温度应维持在18-20℃,湿度维持在50%-60%。 4、加强营养和补充液体:(1)高热的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2)鼓励多饮水。(3)对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以补充水、电解质及各种营养物质。 5、一般护理:(1)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的患者,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漱口,防止口腔炎和口腔黏膜溃疡的发生。(2)皮肤护理:应随时擦干汗液,更换被服,防止受凉;经常用温水擦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3)及时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如血培养、痰培养等,标本应及时送检,以尽早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6、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解除焦虑和恐惧心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体温的正常范围及影响因素,测量体温的方法,自我监测体温的变化。 2、发热期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受凉。 4、指导合理用药,告知患者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及使用时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一、概述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由不同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它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口腔温度36.3℃~37.2℃,腋窝温度36.0℃~37.0℃,直肠内温度36.5℃~37.7℃。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高,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和超高热四种。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 二、护理常规 1.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注意保暖,勿使患者着凉;高热者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监测体温并记录,一般每日测量体温4~6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直到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注意观察热型、发热的程度及经过,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观察在发热时有无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肝脾大或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观察患者末梢循环情况,高热且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加强监测,并准确记录出入量,了解血常规、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患者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5.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药,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单上;药物降温时严密观察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交代注意事项。 6.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患者多饮水。 7.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进食前后漱口;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出汗多者及时更换衣物及床单,保持干燥;长期持续发热患者应经常改变体位,防止坠积性肺炎或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8.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 三、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选择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多饮水。 2.鼓励患者穿着宽松、棉质、通风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忌吸烟,保持口腔卫生。 4.指导患者了解发热的危险性,以及预防与处理方法。 5.勿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度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2)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3)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保暖。 3.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4。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5.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 6.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发热时间、热型的特点、持续时间、热退情况。 2.观察有无伴随症状,如寒战、黄疸、皮疹、咽痛、关节痛、肌肉关节痛、皮肤黏膜出血、腹泻、恶心、、呕吐等。 3.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温度、湿度、弹性、尿量等变化。 【护理措施】 1.对传染病发热应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办法进行报告及隔离。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点观察体温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3.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常用物理降温,可采用冰帽、冰袋冷敷头部,冰袋冷敷血管走行处,25%〜30%酒精擦浴或32〜36°C温水擦浴,冷(温)盐水灌肠等。注意观察降温效果。注意应用物理降温时,不可短时间内将体温降至过低,以防止患者大汗导致虚脱。 4.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无效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退热药用量不宜过大,防止患者大汗导致虚脱。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给药30分钟后复测体温,做好记录。 5.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谑妄、意识障碍、惊厥者应加床档保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坠床。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6.鼓励患者多进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液体的摄入。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

7.病情危重或昏迷者,每日2次做好腔护理。清醒者指导每日 饮食前后及睡前漱。 8.患者大量出汗后给予温水擦拭,及时更换清洁衣裤及被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体温骤降时,应给予保暖,防止受凉。 9.病情危重或昏迷者,定时协助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压疮发生。 【健康指导】 1.告知患者及家属正常体温的范围,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2.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实施物理降温的方法。 3.告知患者多饮水。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度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2)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3)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保暖。 3.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4.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5.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 6.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

高热的中医护理 一、高热的概念: 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二、护理评估: 1、评估高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 2、评估高热的病位:脏腑、气血阴阳.. 3、评估高热的病性: ⑴外感发热 ①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 ②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③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 ⑵内伤发热 ①五志过极化火: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器的生理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 ②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 4、评估高热的病程 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 三、常见护理问题: ⑴体温过高.. ⑵活动无耐力.. ⑶体液不足.. ⑷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高热病人的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病人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可使用加湿器.另外;还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影响病人休息.室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 2、饮食护理

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体温超过39℃称为高热。根据致热源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高热以细菌引起的最多见,病毒次之。非感染则多见于结缔组织病和肿瘤,其次为中枢性高热、中暑。 1、护理评估 (1)评估体温升降的规律、热型及伴随症状。 (2)评估神经系统症状,如有无意识障碍、昏迷、抽搐、惊厥等。 (3)评估脉搏频率、节律及与体温升高的关系。 (4)评估呼吸节律、频率及血压变化。 (5)评估有无皮疹及皮疹形状、颜色、分布、出疹日期、出疹顺序特点,有无出血点、紫癜。 (6)降温时,要注意评估体温下降情况及有无大汗虚脱等现象。 (7)评估患者皮肤温度、湿度、弹性及尿量情况。 (8)评估评估有无感染的相关症状,如咽痛、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等。 (9)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焦虑等。 2、护理常规 (1)执行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原发病护理常规。 (2)一级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对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谵妄、惊厥者,加床栏防止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高热 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3)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不低于3000ml。不能进食者, 按医属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 (4)每4h测1次体温、脉搏、呼吸,必要时测量肛温。采用降温措施后30min复测体温,并记录。体温骤退至36℃以下 时,停止降温并酌情给予保暖,注意观察有无大汗、虚脱、 血压下降等现象。 (5)降温:①头部及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或化学致冷袋。 ②温水或酒精擦浴,亦可与酒精擦浴交替进行。 ③肠道无疾病的病人可用冷(4℃)生理盐水50~ 150ml低压保留灌肠。 ④持续高热不退者,按医嘱给药物降温,注意避免体 温骤降,防止发生虚脱。 (6)口腔护理:饮前、饮后、睡前协助病人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炎症、溃疡、出血或不能漱口者,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 清洁口腔2~3次;溃疡处涂以冰硼或锡类散,每日3~4 次。口唇干裂者涂以液状石蜡。 (7)皮肤护理:保持患者身体清洁、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床单,协助年老体弱及危重病人翻身,并做皮肤护理,使 患者舒适,预防褥疮发生。 (8)对谵妄、烦躁不安、昏迷的病人应加床挡,以防坠床。(9)高热原因待查,疑有传染病时,先行一般隔离,确诊后按传染病处理。 (10)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及时采集各种标本。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 1 2 3 4 [ 1 2 3 等有关。 4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 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 6 7 8 9 不良反应。 [健康指导] 1、针对患儿发热原因,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加强感染性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增强体质及免疫力。 2、指导患儿发热期注意休息、睡眠、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合理喂养,鼓励

患儿多饮水。 3、不能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抗生素,需要时应该由医师指导。 [护理评价] 1、物理降温后体温下降,高热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患儿舒适。 2、护理并发症预防处理及时、有效。 3、患儿及家属了解发热基本知识,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4 5 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热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 第二,帮孩子物理降温,有以下常用方法: 1.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按系统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意发热的特点及伴随症状,观察皮肤有无皮疹、出血点、麻疹、瘀斑、黄染等。 2、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 3、评估患者皮肤的温度、湿度及弹性。 [护理措施] 1、疑似传染病时,先行一般隔离,确诊后按传染病隔离要求隔离。 2、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谵妄、惊厥者,加床栏,防止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3、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出汗多时注意补充含盐饮料。 4、对体温在39℃以上者,可施行物理降温。在头部、腋下与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置冰袋,或采用32~36℃的温水擦浴(血液病患者除外),或采用冷盐水灌肠。如患者出现颤抖,应停止降温。 5、经物理降温无效者,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但对原因不明的高热,慎用药物降温。对年老、体弱及婴幼儿应注意药物剂量。 6、高热期间,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4小时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及时测量体温并记录。 7、保持衣着及被盖适中。大量出汗时,及时更换衣服。体温骤降时,应给予保暖,避免直接吹风,防止着凉。 8、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 9、及时采集各种标本。 按系统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过去有无类似的发作史,是否有诱发惊厥的相关脑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

2、评估患者惊厥类型、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 3、评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状态的变化。 4、观察患者有无黄疸、皮疹、脱水等。 5、评估惊厥有无伴随症状,如发热、高血压、瞳孔扩大、舌咬伤、剧烈头痛等。 [护理措施] 1、病室环境宜安静、光线稍暗。集中安排患者的各种检查、治疗和护理,以免诱发惊厥。 2、惊厥发作时患者宜解开衣领,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3、对有惊厥发作史的患者应设床栏,必要时给予约束。惊厥发作时,切勿用力牵拉或按压患者肢体。 4、抽搐严重及发绀者,给予吸氧。有痰时,及时给予吸痰。随时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等急救准备。 5、遵医嘱及时给予抗惊厥药物,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和惊厥缓解情况。 按系统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有无易引起咯血的基础疾病,如支气管、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史等,询问以往有无咯血史、有无不良嗜好,注意咯血的诱因。 2、仔细观察咯血量、颜色、持续时间及频率。 3、评估咯血有无伴随症状,如心慌、头晕、气短、发热、胸痛、呛咳、皮肤黏膜出血、黄疸、贫血等。 4、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肺部体征及全身营养状况。 5、观察再咯血征象及窒息的先兆,如胸闷、气促、呼吸不畅、情绪紧张、面色灰暗、喉部有痰鸣音等提示有再咯血的可能;如喷射性大咯血突然停止,提示可能为窒息所致。 [护理措施] 1、患者咯血未明确诊断之前,暂行呼吸道隔离。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与热型,测体温、脉博、呼吸至少每4小时1次,必要时监测血压; 2、注意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与血常规变化; 3、观察末梢循环与尿液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发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观察有无抽搐、休克等并发症; 5、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焦虑等; 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升; 2、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入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3、焦虑、恐惧: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颤、发冷等有关; 4、口腔黏膜改变:与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有关; 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腋表温度>℃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枕、冰敷、温水浴、醇浴、冰垫等;行降温措施30分种后应复测体温;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

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4、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5、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6、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3000ml/d为宜; 7、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惊;年老体弱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健康指导 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 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