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

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

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

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

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2、力是什么?

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

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举例帮助学生

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

3、在上述事例的根底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弹簧测力计受拉力伸长、受压力缩短。

b、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鼓励学生使用身边的学习用具做实验,例如:直尺,练习本,橡皮等,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让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演示,注意鼓励,态度和蔼。〕

c、学生通过身边的一些自然想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其自己尝试归

纳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同时让学生利用力的作用效果举例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及时鼓励〕

4、力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哪些因素能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举例:用力弯直尺,改变力的大小观察直尺的弯曲程度。再例如扳手拧螺丝,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扳手的不同位置,效果相同吗?同样还可以利用教室里的门改变力的大小及力的作用点进行关门试验,体验力的三要素〔注意探究方法〕会画力的示意图。注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实验:1、两名学生面对面双掌对推。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

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b、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

皮筋;两人双手对拍、对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及体会并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练习〔尝试用自己总结的所学知识解决物理习题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

例如:体育课上,同学们用脚踢球为什么脚会感到疼?

7、课堂小结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

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应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根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根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force〕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

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

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油站〕

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稳固练习:

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条、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的幻灯片。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

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认知:

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根底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结论: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通过练习以下练习,让学生学会怎么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用手提桶时,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人通过绳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用手拍大腿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拍大腿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况?

3、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实践活动: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

教师对实验进行总体归纳: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通过让学生观察用手弯曲物体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

力的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答复:力的符号;力的单位;以及力的单位的符号。

在此介绍英国科学家――――――牛顿,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

列举生活中具体事物,让学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

的大小等。使学生对形成感性认识。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使用课件,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捏气球、用力弯锯条等。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根底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三〕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既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将力作用在坚硬的物体〔如:玻璃、桌面等〕上物体的形状会改变吗?

通过课后小制作,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板书设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课后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是广阔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的粗浅经验介绍如下:

〔一〕树立教师的威信,争取学生的配合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较高威信。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然后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辉煌介绍给学生;

2、上好第一节课,争取第一印象;

3、任何时候跟学生说话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有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肯定唯一的答复,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4、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征服学生;

5、借助他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通过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甚至高年级

的学生介绍和赞扬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当老师通过努力获得了学生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就会被老师调动起来。

〔二〕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你所教

的这门功课了。

〔三〕加强教法探索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热情,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成绩没有提高的话,热情更难维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得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由于成功感能够不断地得以强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调动学生学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学上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法

指导,包括如何制订学习方案,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向老师提问的技巧等〕,如何运筹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的分布,中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轻松、针对性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积极性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多提珍贵意见。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4

1、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知道力的单位。

教材重点

难点重点:弹簧测力计测量时的正确使用、力的单位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活动、实验

教学过程

复习:1、什么是力?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用力将球掷向墙壁,球被反弹回来,说明了什么?

新授:

板书:一、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讲解:为了比拟力的大小,必须规定力的单位

板书:1、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介绍阅读: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提问:1N有多大?

讲解:1牛等于你拿起两个鸡蛋所需的力,一般情况下,成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可达560牛,左手最大握力可达430牛。

思考:力的大小如何测量?

板书:2、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测力计

讲述:最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演示:让两个大小不同的学生分别上台用力拉拉力器,其他学生观察弹簧的长度变化情况。

讲述: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表示力的大小,弹簧秤就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的道理制成的

提问:你知道哪些弹簧秤?备注

待学生答复后,再出示弹簧秤的教学挂图,介绍常见弹簧测力计。

〔2〕弹簧秤的使用

①与刻度尺的使用相比照,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秤和构造、单位、零刻度线等弹簧称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弹簧称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说明:弹簧称上的这个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弹簧称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那么弹簧称会损坏。

弹簧称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说明:不同弹簧称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

②使用方法:

板书:首先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度对齐,假设没对齐,要进行调零划记下零点误差;拉力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读数时以指针最靠近的刻度线为准;使用前应来回拉动挂钩,防止挂钩被外壳卡住。

学生实验:每两人为一组,发一个弹簧秤和几个钩码,按以下步骤实验

实验步骤:

1、观察弹簧秤,识别指针、零刻度、量程、最小刻度

2、使用弹簧秤时,测量力的大小不应超过量程,所以测量前应先估计所测力的大小。

3、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

4、用手拉弹簧测力计挂钩,亲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

5、测量自己头发的能承受最大拉力;探究这一数值与头发提供者的性别、年龄、头发的长度与粗细是否有关

练习:课本P15:2、3作业:B作业本P3、4备注

板书设计:

一、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

2、力的测量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2〕弹簧秤的使用方法教学

后记

(反思)

文章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 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 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 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 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2、力是什么? 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 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举例帮助学生 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 3、在上述事例的根底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弹簧测力计受拉力伸长、受压力缩短。

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弹力》《重力》共3课时教案

《第一节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大家能列举语文中关于力的词语吗?那物理中的力有什么含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力》。(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 (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图,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 力》教案

《第1节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4.在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从力的相关实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力”,虽说我们是今天来学习,但是呢,“力”在我们生活中确是非常的常见呀,已经是老朋友了。生活中处处是“力”,就跟我们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可惜呀,我们看不见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1节力》。(板书课题) 二、自学互研 (一)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独立思考并完成: 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符号是什么? 答: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力。它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2.托起一本物理书的力大约为1 N,请感受手受力的大小。 3.请列举工农业生产中,有力存在的事例,并说出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 范例:推土机推土施力物体:推土机受力物体:土 答:起重机吊起货物施力物体:起重机受力物体:货物。 4.如图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b)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自主阅读教材P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想想做做: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同一根橡皮筋,用力越大,橡皮筋的形变程度越大。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手握着教室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里面门把手和外面门把手推门,能使门打开和关闭。这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不相同(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用同样的力从外面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推外边框(选填“门轴”或“外边框”),更容易把门推开,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 6.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呢? 答: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须的预备性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策略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

7.1力 主备人:梅炳灵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 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 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2:力的三要素 3:用示意图表示力 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 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 二.先学后教 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时间5分钟) (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 (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 (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 出:力可以 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

7.1《力》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三、实验仪器: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弹簧、三角板,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交流法,观察法。 五,课时安排:2 小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力”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么谁来表示出来自己的力气最大呢?(请几位同学看看他们怎么做,不同的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自己的力气最大。)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力,板书:第一节力 (二)进行新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15页图7-1的五幅图,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可能有: 都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都有作用………及时给说得好的学生以鼓励。 总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吸引和排斥等作用,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我们将这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板书:一、力 1、定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优秀教案

第七章力 7.1力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难点】 1.力的示意图画法。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自学检测】 1.我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1__N。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一、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 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 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反思、专家点评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单位。 2.知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的改变。 3.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科学创新、团结合作的物理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1、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力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符号:F 3.单位:牛顿(牛)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形变 速度大小 运动状态改变 速度方向 三、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2 .收集归纳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尝试了解测力的大小的仪器。 教学反思 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新知识,一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可以很好的化解学习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只是他们从没系统的去学会概括和小结。我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小器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去总结归纳力的作用效果,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力的三要素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只是这里发生一个让我没法预料的事情,就是一个比较顽皮的男生通过借助女孩的头发演示力的三要素,这让我始料不及,但孩子很认真,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力 7.1 力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7.1 力教 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 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 2.内容的设计顺序利于教学,教材中的插图利于学生感知,“想想做做”等实例设计利于学生动手动脑,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大象拔河”的引入实例学生不太熟悉。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这一概念,并能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及有关现象。

教具和学具 1.多媒体课件 2.鸡蛋、橡皮泥、弹簧、条形磁体、斜槽、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播放攀岩的视频,展示图片。 2.引出课题: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 实现身体的平衡。什么是力呢 聆听。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二、进行新课 (一)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7.1《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据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身活动,有意识地感知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概念,并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应注重科学、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尽量选择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重。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必须详略得当,做到在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而且生活中学生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他们有时用“力气”或“劲”表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所以,从本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逐步建立起“力”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③知道力的三要素。 ④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或视频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 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力及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启发法 七、教学器具:气球、橡皮筋、钉子、泡沫板、弹簧、铁架台、激光笔、镜子 八、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1节《 力 》 教案设计

《力》教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导航】 引入:播放视频 问:火箭是怎样离开地球的? 生: 师:嗯,好。这节课我们一块来学习力,等学完了这节课你们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了。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力的现象,同学们想一下:力能看见么?怎样证明力的存在? 例如风吹小树,小树摆动这说明有力的存在。 脚踢足球,足球动了也能说明力的存在。 提水桶感觉肌肉紧张能说明力的存在。 力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现象来反映它的存在这种思考研究的问题的方法称为转化法。 一、下面我们一块做一些实验研究一下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效果试验一: 1.用手轻推小球,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用手挡住小球,小球又由运动变静止。 2.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反对着吸引小球速度会变慢。 3.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的磁铁吸引,运动方

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问:动脑思考,现实生活中有那些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呢? 扔出的铅球由静变动,火车启动,下落的苹果越来越快,进站的火车越来越慢等(2)力的作用效果试验二: 1.轻拉或是压弹簧。 2.轻压气球。 3.用橡皮泥捏各种形状。 问:动脑思考,现实生活中有那些力能改变物体形状例子呢? 拉弓,风吹小树变弯等。 (3)小试牛刀: 奥运会的跳水比赛是大家最喜爱观看的项目之一,如图4所示,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跳板也对运动员施了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前者使跳板发生 了;后者使运动员发生了。 二、学习第二个问题力的概念,让一个学生大声读一下: 从力的作用效果中可以知道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第1节力 教学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5.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投影“神舟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舟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新课讲授 1. 力是什么 师引导提问: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谁受了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力的存在;工人用了力;车受了力。 师: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生:思考回答。 师:出示下列实例,引导学生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归纳总结。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是: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踢、举、吸引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学生自学力的符号和单位。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简单介绍牛顿,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 2.力的作用效果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演示实验1 捏一下橡皮泥;拉伸一下弹簧。学生观看实验总结结论。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演示实验2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放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讲授:运动快慢变化或运动方向变化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教师引导并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都相同吗?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吗? 学生思考、讨论。 不相同(举例说明);改变大小;改变方向。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将物理教材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教材到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同吗? 生:参与实验,思考,回答。 不相同:与力作用点位置有关。 师讲授:力作用的位置称为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 第1节《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力”,虽说我们是今天来学习,但是呢,“力”在我们生活中确是非常的常见呀,已经是老朋友了。生活中处处是“力”,就跟我们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可惜呀,我们看不见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感觉到它的,就跟感受我们的空气一样。 【生】好神奇呀。 【师】那我们先来看几幅生活中常见的图 新知介绍 一、力的存在 【师】看图

【师】我们看到上面的几幅图,人用力推车,车动了;小动物举重,很吃力;小人用力推箱子,箱子没动。这些图中的内容,都能说明生活中有力的作用。 我们的前辈们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存在的, 再脑补一些生活中情景:树被风吹弯;用力写字等。 【生】老师这样一说好像还真的是生活中处处有力。 【师】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二、力的作用效果 【师】 下面我们来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那位同学能用一些器材来演示力的存在吗?【生】可以挤压气球(空可乐瓶、气球),气球变扁;两手拉或压弹簧,弹簧变长或短;手压直尺,尺变弯。 【师】学生们说得很好,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啊。 我们从物体的形状改变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可见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吗? 【生】能。 【师】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用怎么样的作用效果呢?下面我们利用小车子来观察常见的现象。 现象:(1)运动小车在力的作用下静止 (2)静止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 (3)运动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转弯。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学习目标 1.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 认真研读课本P2—5,依据学习目标用红笔将本节知识要点勾画出来; 2. 时间:20分钟完成导学案。 预习案 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力的表示符号,1N有多大? 2. 要有力的作用,要有几个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和受到力的物体分别叫什么?力能否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3.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4.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探究案 探究一:力的作用效果 问题1:用力捏橡皮泥,拉橡皮筋你能观察什么现象? 问题2:一脚踢出去的足球运动状态改变了吗? 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探究二:力的三要素 问题1:例如:“开I'了或“关门” 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①保持推力大小和方向不变,离门轴较远和较近时比较推力的效果如何? 小组讨论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保持推力和作用点不变,方向不同时推门效果如何? 小组讨论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保持方向和作用点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推门效果如何? 小组讨论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力》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大单元设计 第七单元《力》 单元概述 【单元内容】 力是初中物理中较抽象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力学的基础。学生对力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会对以后学习物理产生很大的作用。 本章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出力的概念,通过活动、观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三要素,知道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特征。 教科书中安排了几个较大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观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科书在发展空间中设计了小制作、家庭实验室和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标要求】 本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内容标准要求如下: 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并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 3 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例 4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单元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会测力的大小。 4、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4、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5、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时让学生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等方面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6、探究并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及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7、通过联系生活中力现象,拉近学生与力学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感悟,培养其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单元情境】 学校里要举行拔河比赛,要想在比赛中获得胜利,这就要多用力。什么是力呢?比赛双方谁的拉力大呢?获胜的技巧有哪些?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力”的相关知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