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 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集体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境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单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物理情景。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归纳力的概念过程。 【学情分析】 力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力的概念接受不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对较难理解,可以对具体事例具体分析逐渐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主要让学生理解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内涵。 【三维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能通过现象归纳力的概念;能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符号;知道力的分类。 2、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重点】 1、通过现象总结出力的概念。 2、通过现象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难点】 1、能列举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前准备】 微小形变演示仪、丝绸、玻璃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龙吸水现象。 问题:龙吸水是一个非常壮观的现象,它的形成就与力有关,那么什么是力呢? 推进新课 一、力的概念 1、定义 问题:我们经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用力推桌子、用力拉桌子、用力抬桌子等等,那什么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呢? 图片展示(1):

图片展示(2): 讲述:要使铅球向前飞出,手必须要给铅球一个推的作用;要使足球射向球门,脚必须要给足球一个踢的作用;要使弹簧变长,人必须给弹簧一个拉的作用。 讲述:要使地面结实平整,压路机必须给地面一个压的作用;要使土块移动,推土机必须给土块一个推的作用;要提起重物,起重机必须给重物一个拉的作用。 问题:从上面的现象中,你们能不能发现什么共同点? 结论: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要使物体发生某些变化,必须对物体施加某种作用,比如推、拉、提、压等,物理中把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叫做力,符号F。 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力的作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2、接触力与非接触力 问题:两个物体一定要接触才能产生力吗?你能举出哪些不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例子? 总结:磁铁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板对纸屑的吸引力,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等不需要接触就可以产生,因此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讨论:一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吗?你能否举出一个例子? 总结:凡是讨论力的现象,总会涉及两个物体,一个具有主动性称为施力物体,一个有被动性,称为受力物体。 问题:你能说出生活中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吗?你能说出下面的桶、船、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吗? 图片展示: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第七章力第1节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现象归纳出力的概念 2. 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3.掌握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采用直观手段丰富感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器材 教师:气球2个、多媒体课件、乒乓球 学生:橡皮筋2条、尺子1把、手边器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从生活到物理) 师:将气球吹大并放开,观察现象,问:气球为什么会向上飞? 生:思考、回答 二、探究新知 (一)归纳概括力的概念 列举生活中有力的事例,并将典型事例展示在PPT上,思考共同点、

认识力的概念。 如: 渔翁拉渔网 推土机推土 压路机压路 运动员踢球 磁铁排斥磁铁 学生完成活动一的内容。 (一)认识什么是力? 1、分析比较图课件中几幅表现力的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展开让学生思考) 。 2、通过这些力的实例归纳“力”的概念。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得出这些事例中的共同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理对物理的作用。对于“作用”教师可根据实际进行必要的直接讲授,像推、拉、压、举、提等动作都是作用。 在分析比较几幅图的共同点前可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强调至少要有几个物体? (2)只有人才能产生力吗? (3)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讲解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加深了对力的概念的力理解。 3、学生阅读课本 掌握:力的符号F、单位牛顿(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让学生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 完成课堂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二的内容 学生利用桌上的提供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小组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组展示、组间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发现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2.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 你的设计方案 实验现象 3.能得出结论是:。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化认识、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在“运动状态”方面可根据实际点拨引导。 4.看视频判断有无力的存在? 教师播放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微课视频。 (三)力的三要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须的预备性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策略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物理学涉及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通过学习物理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增强科学素养。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物理《力》教案,欢迎阅读!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

7.1力 主备人:梅炳灵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 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 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2:力的三要素 3:用示意图表示力 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 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 二.先学后教 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时间5分钟) (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 (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 (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 出:力可以 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七章 第一节力 经典教案

第一节力 1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 3.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2.通过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体验用模型法表示抽象的力。 3.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2.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3.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PPT课件、弹簧、橡皮泥、、条形磁铁(两块)、小铁球、铁钉、鸡蛋、小车(两个)、旱冰鞋(一双)等 【教学过程】 嘲弄马哈巴.脾气暴躁的马哈巴破口大骂 他脱下了一只鞋用力地向那只狗扔去 地帮助了马哈巴摆脱了窘境

【设疑】: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你通过什么现象能够说明选手在用 手拉弹簧 地球吸引苹果磁铁吸铁钉手举杠铃 可以从语文角度的的主语、谓语、宾

【实验活动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 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力》教案

第一节力 主备人:审核:审批:课时序号: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器材: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 【导学提纲】 1、力是对的作用,如顽皮的大象用力向下压跷跷板,这个压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力通常用字母。

2、用手向上提包同时感到包也在向下拉手,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力还可以使物体改变。 4、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激情导入】 师: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 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 师:说服力、生产力、战斗力、这里的力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词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的多,但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板书: 第一节力 【自学设疑】 【小组讨论】 (一)力是什么? 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列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 生乙:人用脚踢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 生丁:渔民捕鱼拉起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以上的实列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 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 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加油站”。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人、动物也可以归纳到物体之中,请你将以上实例和实验现象共同点归纳出来。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力》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力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木块,一木块上放一铁块,另一木块上放一个条形磁铁。把两木块放在水面上,让它们相距较近距离,再松开手。 【学生观察现象】两木块相互靠近。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木块会相互靠近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页至第5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力的作用效果 (1)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拿起一本书、打篮球、背书包等等)。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教师课堂演示图7.1­2的有关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手边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然后进行交流、评估。学生探究活动:所用器材有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物体施加力时,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③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教师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一袋方便面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70kg 的成年人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7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探究】(1)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是否不同。 (2)用方向不同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塑料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塑料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 【教师讲解】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学生练习】画出铁块受到的水平向左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课本图7.1­6,能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的时候,同时也受到别的物体对它的作用力,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 教案 本节课的主题是力学,旨在引出“力是什么”的问题。通过介绍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并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最后,介绍了力的三要素,让学生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些内容是初中力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后续的研究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要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组织教学,并让学生根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列举相关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去上好这节课。 学生在研究力学时,可能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需要引导学

生通过阅读法、事例法等方法,结合生活经验来形成正确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内容,如知道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等;以及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内容,如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主要探讨了活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力的概念和作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探索物理学中的道理,同时通过画力的图示来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是力的概念,其中形成力的概念时需要寻求现象的共性,同时需要理解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在新课引入部分,教师通过游戏和观察来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常用性和重要性。在新课讲解部分,教师首先解释了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然后介绍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最后,通过观察体育运动中的射箭、跳水、撑竿跳高等,学生了解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风石堰镇紫冲中学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很普遍,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通过探究活动入手,以学生熟悉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基础,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得到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仍然是学生的障碍。所以课堂上应尽可能的通过实验、活动、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感悟、归纳,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2、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作“力的示意图” 课时设计: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课题 1、Ppt播放举重画面,引导学生回答:运动员的力气真大呀! 2、播放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教师:大家应该感受到了力的震撼,那么什么是力呢? 一、感受什么是力 1、学生生活动 小游戏:扳手腕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呢? 2、教师演示:磁铁吸引铁钉,手压桌子等。 教师举例:手压桌子------书本压桌子;人推桌子--------推土机推土;人举杠铃-----起重机提起货物;人拉车-----马拉车; 思考:磁铁吸引铁钉;地球吸引苹果。 二、认识力 1、什么是力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等概括为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力用符号 F 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例如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学生说出前面例子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桌面上有一些实验器材,同学们能否自己设计实验完成探究活动?动一动: 学生1:用力捏气球,气球变瘪,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2:用力压锯条,锯条变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3: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 教师引导学生将以上现象分类,归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演示:捏橡皮泥、拉弹簧,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演示:磁铁吸引钢球 师: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使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由快变慢,由运动变为静止。还可以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统称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想一想:运动状态不变指的是什么意思?具体到机械运动是哪几种情况? 生:速度不变,运动方向不变。具体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力的第二种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磁铁吸引铁钉;地球吸引苹果是否有力的作用?你怎么知道的? 生:有,铁钉、苹果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动一动:用蓝色气球挤压红色气球,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气球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生:蓝色气球压红色气球,蓝色气球是施力物体,红色气球是受力物体。蓝色气球也发生形变,说明蓝色也气球受到力,这个力是红色气球施加的。此时红色是施力物体,蓝色气球是受力物体。 师:可见施力物体同时也在受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第1节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第1节教案 课题 第七章第1节力 教 材 分 析 《力》这节课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 情 分 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 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

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 景 导 入 同学们能用“力”组一些词吗?(学生自然能组很多与力有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1节《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1节《力》教案力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温固学】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预备知识: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只要有其中一项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了变化。 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说明物处于状态或状态。 随堂练习: 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车 B.在盘山公路上减速运动的小车 C.腾空而起的火箭 D.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引入课题】 本章研究的是运动和力的关系,前面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运动学),为了更好的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开始学习力。 【学法指导】 物体有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时难于判断,我们一般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这个力是否存在。 第二部分:【预习导航】 一、力 物理学中力的含义:同学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几个产生力的现象回答以下问题(填写) 1.人拉车:对施加了力。 2.压路机压路:对施加了力 3.人提水桶:对施加了力 4.人推桌子:对施加了力 分析归纳: ①力是对的作用 ②产生力必须有个物体。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说明了:。 力能不能脱离开物体而存在?答: ③施加力的物体叫,受到力的物体叫。(学生小组讨论归纳)随堂练习: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用羽毛球拍击球时,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2.观察磁铁吸引铁钉的过程,磁铁对铁钉有力。是否必须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答:要产生力的作用是否必须有两个物体?答: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我们在掰手腕时肌肉有什么感受?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用图7-1-2所示的器材做探究实验。 物体受力后什么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弹簧受拉力后会,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1 力 教学案设计

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 教材分析 《力》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内容包含四个方面的知识,分别是:①力的概念;②力的作用效果;③力的三要素;④力的示意图。力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对力有很好的认识,同时对生活中的各种力的现象也有了一个更好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力方面的内容,因此需要一些辅助手段来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生活实例入手,慢慢的引入物理学的知识,让学生有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用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分辨两种不同的效果,能用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了解力的三要素,知道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会画力的示意图,会根据示意图判断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重点 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两种作用效果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件、演示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拔河比赛 提出问题:学生们们用“力”拉绳,那么力是什么呢? 二、力的概念和单位 观察以下情形,分析其中的情况:谁施加了力?谁受到了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其他示例。 归纳总结: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出问题:(1)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吗? (2)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一定要接触吗?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指导。 教师讲解:力的单位:牛顿、符号是N。并让学生体验1N的大小(用手托住两个鸡蛋)。 展示PPT:展示各种常见的力的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第1节力 教学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5.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投影“神舟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舟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新课讲授 1. 力是什么 师引导提问: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谁受了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力的存在;工人用了力;车受了力。 师: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生:思考回答。 师:出示下列实例,引导学生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归纳总结。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是: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踢、举、吸引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学生自学力的符号和单位。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简单介绍牛顿,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 2.力的作用效果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演示实验1 捏一下橡皮泥;拉伸一下弹簧。学生观看实验总结结论。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演示实验2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放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讲授:运动快慢变化或运动方向变化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教师引导并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都相同吗?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吗? 学生思考、讨论。 不相同(举例说明);改变大小;改变方向。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将物理教材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教材到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同吗? 生:参与实验,思考,回答。 不相同:与力作用点位置有关。 师讲授:力作用的位置称为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定义及其种类 2.掌握如何求解物体的重量及重力 3.理解平衡状态,学会平衡条件的判断 4.学会利用动力学公式计算物体所受合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5.能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6.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积极探究物理规律 二、教学内容 2.1 力的定义及种类 1.什么是力 2.力的种类: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2.2 如何求解物体的重量及重力 1.物体的重量与质量的关系 2.重力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3 平衡状态及其条件 1.平衡状态的定义及其特点 2.平衡条件的判断方法 2.4 动力学公式与牛顿运动定律 1.动力学公式的公式及含义 2.牛顿运动定律的概念及应用 2.5 应用综合教学及实验探究 1.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物理问题的解决 2.进行基础物理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重点 1.掌握力的种类及定义 2.能够进行物体重量及重力的计算 3.理解平衡状态,学会平衡条件的判断 4.掌握动力学公式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方法

四、教学难点 1.理解动力学公式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掌握平衡条件的判断方法 五、教学方法 1.授课 2.讲解 3.实验探究 4.班级讨论 六、教学手段 1.PPT 2.实物模型 3.实验器材 4.电脑 七、教学过程 7.1 引入(10分钟) 引入力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力的定义及种类。 7.2 提出问题(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并拟出问题,如“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7.3 呈现(30分钟) 呈现力的种类、物体重量与重力的计算、平衡状态及其条件、动力学公式与牛顿运动定律等主题。 7.4 实验探究(30分钟)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来了解平衡条件及力的作用等知识点。 7.5 强化联系(20分钟)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讨论,强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7.6 总结(10分钟) 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梳理思维,反思课堂所得。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力》教案 吉河中学: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画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拔河比赛”和“举重”图片,引入"力"。 二、预习课本知识,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三、新课教学 1、力的定义 (1)、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力的情景并回忆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力。

(2)、师生分析上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两个物体中发出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和承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3)、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活动一:体会力的大小。 让学生感受: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初中生的体重大约是300N 至500N左右;托起物理课本所用的力大约是2N。 生讨论分析: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力的出现最少的有两个物体,2、力作用时物体一定必须接触吗?不一定。 2、力的作用效果 (1):活动二:小组实验,请学生对收集到的实验器材用力,班内展示交流对物体施力,产生了哪些效果。 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要特别说明运动状态中的两方面:运动速度(播放视频观察并列举日常生活中实例)运动方向((播放视频观察并列举日常生活中实例))。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力的三要素(播放打台球视频引入思考:台球运动的距离和方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说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活动三:请同桌之间配合完成实验:(甲同学将手臂伸直,乙同学用大小相同的力在同一地方分别向相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方向推动手臂,观看力的效果;再用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