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够定义力的概念,了解常见的力的种类;

(2)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力的问题。

2.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个案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力的本质和种类。

2. 给学生讲解、演示、实验: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这些力的作用。

3. 教师以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时,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认识,然后利用实验和例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做题方法。

4.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力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5. 总结:

在本节课结束前,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总结,既可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互动: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具体的情境,采用互动

式教学,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力的本质和种类。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 力》教案

《第1节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4.在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从力的相关实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力”,虽说我们是今天来学习,但是呢,“力”在我们生活中确是非常的常见呀,已经是老朋友了。生活中处处是“力”,就跟我们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可惜呀,我们看不见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1节力》。(板书课题) 二、自学互研 (一)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独立思考并完成: 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符号是什么? 答: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力。它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2.托起一本物理书的力大约为1 N,请感受手受力的大小。 3.请列举工农业生产中,有力存在的事例,并说出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 范例:推土机推土施力物体:推土机受力物体:土 答:起重机吊起货物施力物体:起重机受力物体:货物。 4.如图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b)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自主阅读教材P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想想做做: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同一根橡皮筋,用力越大,橡皮筋的形变程度越大。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手握着教室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里面门把手和外面门把手推门,能使门打开和关闭。这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不相同(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用同样的力从外面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推外边框(选填“门轴”或“外边框”),更容易把门推开,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 6.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呢? 答: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 第1节 力的教案

[引入新课] 我们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就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新课教学]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F表示。(拉、推、压、举……等作用) 一个物体不会有力的作用,有力作用的两个物体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力来说,施加这个力的物体是施力物体,受到这个力作用的物体是受力物体。(学生能认识、能分辨就行) 3、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说: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分别用力弯钢尺、压气球:(钢尺由直变弯了、气球被压扁,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者说: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其中任意一个改变,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止,从快到慢,从慢到快,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 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并解释有关现象。 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两辆、旱冰鞋、气球、橡皮泥、弹簧、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投影图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押加。 教师讲解:押加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袋互拉,以决胜负,引出力的概念。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高效课堂》预习部分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力 1.力的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实例:

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 双手拉弹簧,人用了力,弹簧受到了力; 推土机推土时,推土机对土施力; 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对铁钉施力。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是: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踢、举、吸引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问:发生力的作用时,有几个物体存在? 有力存在,至少有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提问:有两个物体存在就一定有力存在吗?为什么?你是否可以举例说明。 有两个物体存在,不一定有力存在,物体间必须发生作用。 例:被踢出去正在空中飞行的足球是否受到脚向前的踢力?为什么? 正在空中飞行的足球不受脚的踢力。因为任何一个力的产生都离不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人的脚不能随球一起在空中飞行,即踢力的施力物体并不存在,故此时不存在踢力。 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如: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 不直接接触,如: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 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 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 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

二.先学后教 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时间5分钟) (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 (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 (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 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 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活动四:阅读书本第42页“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五:力的图示。阅读书本第42页,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适当提示: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须的预备性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策略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物理学涉及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通过学习物理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增强科学素养。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物理《力》教案,欢迎阅读!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历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历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能说出具体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三、重、难点: 理解力的概念,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会画力的示意图四、评价任务目标1:DO自学导航一1、2,DO 当堂检测1、2、3,DO 课后练习2、7. 目标2:DO自学导航一3、4,DO 活动四,活动五,针对训练1、2,DO 课后练习4、5、6。 目标3:DO自学导航一2,DO活动六,DO 课后练习1、3、5。 目标4:DO活动一、二、三,DO 课后练习1。 五、资源与建议1、教材分析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这一节又是整个力学的第一节,起奠基作用,所以打好力学基础知识就尤为重要。本节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等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的最熟悉、最常见有关力的现象,以学习的兴趣

入手,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物理,对力学现象中的共性问题,加以观察研究,寻求规律。 2、学法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基本上处于具体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都喜欢动手、喜欢提问、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调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所以教师应适时的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动手实验、分析思考,从而领悟知识,并获得感性的认识。 六、探究过程过程(一)、自学导航一。 同学们阅读课本2-5页,感知章首图“攀岩”和第一节的节首图“押加”。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几个产生力的现象,完成预习提示1、力的定义:力是。力的单位是,谈到力有几个物体,分别是: 、。 2、人踢足球: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人踢足球同时脚感到疼,这时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也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3、力的作用效果有几个分别是: 。 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说明力的作用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力》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力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木块,一木块上放一铁块,另一木块上放一个条形磁铁。把两木块放在水面上,让它们相距较近距离,再松开手。 【学生观察现象】两木块相互靠近。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木块会相互靠近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页至第5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力的作用效果 (1)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拿起一本书、打篮球、背书包等等)。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教师课堂演示图7.1­2的有关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手边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然后进行交流、评估。学生探究活动:所用器材有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物体施加力时,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③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教师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一袋方便面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70kg 的成年人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7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探究】(1)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是否不同。 (2)用方向不同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塑料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塑料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 【教师讲解】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学生练习】画出铁块受到的水平向左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课本图7.1­6,能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的时候,同时也受到别的物体对它的作用力,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 第1节《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力”,虽说我们是今天来学习,但是呢,“力”在我们生活中确是非常的常见呀,已经是老朋友了。生活中处处是“力”,就跟我们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可惜呀,我们看不见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感觉到它的,就跟感受我们的空气一样。 【生】好神奇呀。 【师】那我们先来看几幅生活中常见的图 新知介绍 一、力的存在 【师】看图

【师】我们看到上面的几幅图,人用力推车,车动了;小动物举重,很吃力;小人用力推箱子,箱子没动。这些图中的内容,都能说明生活中有力的作用。 我们的前辈们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存在的, 再脑补一些生活中情景:树被风吹弯;用力写字等。 【生】老师这样一说好像还真的是生活中处处有力。 【师】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二、力的作用效果 【师】 下面我们来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那位同学能用一些器材来演示力的存在吗?【生】可以挤压气球(空可乐瓶、气球),气球变扁;两手拉或压弹簧,弹簧变长或短;手压直尺,尺变弯。 【师】学生们说得很好,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啊。 我们从物体的形状改变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可见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吗? 【生】能。 【师】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用怎么样的作用效果呢?下面我们利用小车子来观察常见的现象。 现象:(1)运动小车在力的作用下静止 (2)静止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 (3)运动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转弯。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实施实验:学生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确实与接触面的压力和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也越大。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情况下利用了摩擦力,哪些情况下需要防止摩擦力的危害。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观察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情况是利用或防止了摩擦力的危害,并想一想是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四、板书设计 xxx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力》教学设计 《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示意图。 教师用:教学课件、磁铁、大头针、弹簧、小钢球。

一、新课引入: 观看图片,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大象拔河。你观察到了图片中的哪些现象?又有哪些是物理现象? 观看图片,一些生活中力的例子。人推车,推土机推土,运动员举起杠铃、踢球,都需要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些生活中自己了解到的需要对其他物体施力/用力的例子。 二、知识讲解: 这些例子中都有力存在(推、拉、提、压、举)。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我们发现这些例子中会有两个物体出现,一个是主动施加力,一个是被动受力。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产生需要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物理学中,用F来表示力,力的单位为牛顿,简称牛,符号N。 1N有多大呢?两个较小的鸡蛋放在手中静止时对手的压力约为1N,也可以说用手托住两个鸡蛋用的力大约为1N。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同学们请观察下列生活、生产、自然界中“用力”的事例,展示图片:蚂

蚁搬运食物、运动员举起杠铃、同名磁极相斥使磁环悬浮、起重机提升重物.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作用 你还能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事例吗? 继续展示图片:耕牛拉犁、马拉车、木块拉弹簧,这些事实说明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力的作用。 先分析情境导入中的“力的作用”: 1、蚂蚁搬运 食物 2、运动员举起 杠铃 3、起重机提升 重物 4、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磁极 物体作用 物体 再分析合作探究所举例子中的“力的作用”: 1. 牛拉

犁 2. 马拉 车 3. 木块拉 弹簧 物体作用 物体 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通常用字母F 表示. 物体必须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吗?阐述实例:磁铁吸引铁钉、苹果会落到地面上 归纳: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你是怎样知道这些事例中物体受到了力?力对物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点拨:人们最初是从人体的肌肉对外界物体的作用来认识力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第1节力 教学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5.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投影“神舟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舟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新课讲授 1. 力是什么 师引导提问: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谁受了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力的存在;工人用了力;车受了力。 师: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生:思考回答。 师:出示下列实例,引导学生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归纳总结。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是: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踢、举、吸引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学生自学力的符号和单位。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简单介绍牛顿,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 2.力的作用效果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演示实验1 捏一下橡皮泥;拉伸一下弹簧。学生观看实验总结结论。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演示实验2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放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讲授:运动快慢变化或运动方向变化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教师引导并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都相同吗?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吗? 学生思考、讨论。 不相同(举例说明);改变大小;改变方向。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将物理教材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教材到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同吗? 生:参与实验,思考,回答。 不相同:与力作用点位置有关。 师讲授:力作用的位置称为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初中物理八年级《力》优秀教学设计

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2.从一些小实验中去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并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 2.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学生经历体验、归纳、概括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用身边物体多做小实验,亲身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身边物体多做一些小实验去亲自体验,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力的概念。 教学设施 橡皮泥、小钢珠、磁铁、弹簧、直尺、纸、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 在日常生活中的力,常说能力、智力、想象力、生命力、凝聚力、劳动力等。力在其中的含义千差万别,那么物理上所说的力指的是什么呢?提醒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和什么有关? a.跳板跳水(要有压板过程); b.运动员用力举起杠铃; c.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开球,球运动起来;

d.射箭时用力拉弓(要有弓变弯的过程)。 请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都有力的作用。(板书课题:力) 引入2 结合课本内容,学生先做一些小实验(如用力推文具盒、用力拉橡皮筋、用力捏橡皮泥等)让学生体验。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1)结合上述材料,请学生思考: a.为什么跳板变弯了? b.片中的跳板运动员、杠铃、小孩、足球为何由静止变为运动呢? (2)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如用力压弯直尺、拉长橡皮筋、撕破纸、用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等)学生分析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师演示实验:拉长(压缩)弹簧、磁铁靠近小钢球。 (3)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a.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物体的速度大小、方向改变,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 b.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板书) 力是一个新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F表示 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板书) 2.力的三要素 (1)探究过程 a.学生开发性实验:如学生用大小不同的力拉橡皮筋;用不同方向的力推文具盒、在门的不同地方推门等。学生分析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b.教师演示实验:用力拉拉力器、用力拉(压)弹簧 (2)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板书) 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板书) 力的示意图(板书) 力的三要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怎样才能把一个具体的力表达清楚呢?我们用一种形象化的物理图形语言表示力的特征,这就是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物体上沿力的方

初二物理《力》的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力》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白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明白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体会感受力的作用成效。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说明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力的差不多知识。 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播放视频:力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成效 (播放视频:力的作用成效)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成效。 (1)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看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看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看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阻碍力的作用成效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能够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受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看书本图11.4-4,能得到什么启发?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表达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说明。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成效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如何样表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1节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 2.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3.能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掌握转换法(微小力使物体形变的放大方法)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3.知道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 1.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2.会作力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力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2,完成以下问题: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2.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3.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 【合作探究】 演示一认识生活中的力现象 1.日常生活中:如下图所示,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人推车、磁体靠近小铁球等这些力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是否是直接接触?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 答:在这些力现象中,都涉及两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不一定都是直接接触(如磁体吸引小铁球);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有力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