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

与应试对策

一、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

1.语义理解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代词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②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③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④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相关的意义等。

的基本原则。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理解该词语的含义。

类句子在文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特点:

1)结构比较复杂,较难把握;

2)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3)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位置。其次,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再次,要从理解修辞格入手,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

......

.......背景、主题等

内容加以理解

......。

2.信息的筛选、提取

谓文中的重要信息,可以是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也可以是对重要概念、知识的阐释,也可以是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所谓筛选、提取,包括阅读过程中对一段信息的搜寻、辨别、筛选、转换、组合、概括等。作辨别、筛选、提取信息类的题目时,务必要准确把握题干,也就是说要明确目的。

摘取的方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有的题目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干扰信息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技巧,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

3.对信息的综合加工

在阅读分析解题过程中,无论是对段意、文意的把握,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是根据文章进行的联想推断,以及对文章的评价,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的鉴赏,都必须借助对信息的综合加工才能完成。

二、应试的对策

1.加强整体阅读,提高对文章整体阅读的能力 (略)

2.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3.提高评价、鉴赏的能力

4.实际训练中树立“原文意识”和“审题意识”。

5.常见的命题形式和答题套路格式。

常见的命题形式和答题套路格式

A、开篇设题

常见作用有:

1、引出全文

2、点明文题

3、设置悬念,引起兴趣

4、亮出中心,揭示主题

5、统领全文

6、点明文眼,定下基调

7、作为线索贯领全文。

B、中间词句设题

常见作用有:

1、照应前文

2、过渡衔接

3、张本铺垫

4、画龙点睛,亮出中心

5、承上启下,结构严谨

C、内容设题。

首先要熟知内容(人事物景情理)领悟主题(社会人生价值意义)。常用答题思路有:1、设题内容是文章内容的哪一方面,在哪一段哪一点

2、设题角度如何

3、设题与前后文关系如何

4、设题与全文关系如何,作用是什么

5、设题与文章主题关系如何,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6、认识文章的社会价值人生意义,了解文章背景,辅助解题

D、手法设题

常用答题思路有:

1、什么手法

2、表现内容的特征如何

3、如何突出主题

4、如何增强艺术效果的

E、结构设题

常见作用有:

1、首尾呼应

2、跌宕起伏

3、构思巧妙

4、详略得体,点面结合

5、过渡衔接自如

F、景物描写设题

常见作用有:

1、交代背景(时间地点或社会背景)

2、渲染气氛

3、定下感情基调

4、推动情节

5、借景抒情

6、衬托心理表现性格塑造形象

7、表现主题

8、避免文章单调

G、引用诗文典故等设题

常见作用有:

1、丰富文章内容

2、增加文学色彩

3、衬托文章内容人物,突出某一特征

4、深化主题

5、避免平铺直叙

H、细节设题

常用答题思路有:

1、细节内容是什么

2、文中位置如何、与前后文关系如何

3、画龙点睛或象征意义

4、揭示主题

I、结尾设题

常见作用有:

1、呼应题目,点明中心

2、照应开头

3、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4、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A、分值暗示。根据分值大小推测答案篇幅的长短或答案是由几点组成的。

B、重视文章中那些总结性、议论性文字。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选材多为散文,而散文惯用的手法是卒章显志,所以我们要尤其重视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子。把握好这一点对更准确理解文章主旨有很大好处。

C、语言组织。在作答时如果原文是反问句要把它转化成陈述句,原文是否定句要把它转化成肯定句,原文是比喻句要明确指出它的本体。

D、明确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要比告诉人们不该做什么更有意义。阅读材料可能只告诉了我们它否定什么而没有正面告诉我们它赞成什么,我们应结合文意予以明确指出。

总之,对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摸透了其命题规律,掌握了其答题方法,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考点特征分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考点特征分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简答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本文将从考点特征分析的角度,探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的特点和解题技巧。 一、考点特征分析 1. 多样性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的考点特征非常多样化。所涉及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古代诗词、现代小说、古典戏剧、近现代散文等各个文学体裁和时期,例如《红楼梦》、《骆驼祥子》、《清明上河图》等。而所考查的内容也包括人物性格、情节布局、主题思想、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考生需要熟悉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文学风格,同时还要了解各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 2. 综合性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的考点特征还体现在其综合性上。在解答简答题时,考生需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和题目所给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不能简单地罗列知识点和卡壳于某个细节。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较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在特点和含义,避免走入片面的误区。 3. 灵活性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的考点特征还在于其灵活性。解答简答题不仅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文学知识和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考生具备较好的思维活跃性和灵活性。因为有些问题并无明确答案,或者需要根据文本的具体情境进行合理推断和阐释。考生需要运用灵活的思维和创造性的解题方法,善于联系文本内容展开思考,具备一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解题技巧 1. 理清思路 在解答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时,考生首先要理清思路,充分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文本的内容。可以通过阅读题目、研读文本、理清逻辑关系等方式,帮助自己理清思路,确保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没有偏差。要确定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将答题的思路安排得有条不紊。 2. 抓住关键点

2021-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特点

2021-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特点2021-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一、文本类型多样 选文类型涵盖了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样化文本。例如,论述类文本可能选自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实用类文本可能包括新闻、报告、访谈等。 二、考点分布广泛 在论述类文本中,考点可能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例如要求考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某一观点的论据;归纳内容要点,例如要求考生概括文本的主旨或中心思想;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例如要求考生评价文本的论证逻辑是否严密;分析文章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例如要求考生判断文本作者的情感态度或立场。 实用类文本的考点则可能包括针对文中的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就某一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看法。 三、试题设问灵活 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多种题型相结合。例如,选择题可能要求考生判断某一说法是否符合文本内容;填空题可能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补全某一语句;问答题则可能要求考生就文中的某一问题或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 四、强调情境设置 试题注重设置真实、具体的情境。例如,有一道试题选用了关于

“垃圾分类”的新闻报道作为文本材料,要求考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试题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突出关键能力 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例如,有一道试题选用了关于“人工智能”的学术论文作为文本材料,要求考生梳理并整合文中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分类和应用等方面的信息,并就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这样的试题既检验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 六、体现时代性 试题材料多选取自最新的科技成果、社会热点话题、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例如,有一道试题选用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闻报道作为文本材料,要求考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成果,并结合材料分析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的试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七、跨学科综合 试题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例如,有一道试题选用了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学术论文作为文本材料,要求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材料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试题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又检验了他们的

新高考文学性阅读的特点和备考策略

新高考文学性阅读的特点和备考策略 作者:肖玉洁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06期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以“情境”为载体,“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察要求”。新高考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考察语文关键能力。在特定情境中,根据任务解决问题,是对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考察重点,这就提醒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关注“情境”与“任务”。如何落实以上精神,大家一直在摸索。八省联考适应性考试中的文学类阅读题在这一点上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这次适应性考试中的文学类阅读题是由金克木的小说《国文教员》及作者写的评论构成的两篇“非连续性文本”,其设题“叛离”了传统考查方式及由此衍生的答题套路。传统的考试,无论题目怎样变,学生的思考范围和参考答案都离不开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结构和具体内容都基本一样。这都是出题思维和答题思路固化的结果。这显然不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悖于选拔人才的宗旨。这次适应性考试的的文学类阅读题设置了基于文本的独特情景与任务,学生必须真正理解文本,弄清“情景”才可答题,不能用固有知识和熟悉的“套路”应对。这样就很好的体现了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关键能力“是可以通过‘答题’来检测或推断学生应对复杂情境,解决非规则、不确定性真实问题的‘做事’能力”的思想。 作为小说的《国文教员》文本与以往典型的传统小说(或者叫“标准小说”)大不相同,它更像一篇小品文或散文。同时,材料还增加了一篇“实用性文本”(文学评论),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本组合成“非连续性文本”。这种选材上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服务于创设“情境”,其实这两篇材料本身也可说是某种特殊的“情境”设置。这就打破了学生的阅读和认知习惯,打破了惯常的答题思路,或者说万能的“套路”。 我们不妨看看它设置的两道主观题。 第8题: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4分) 本题的“任务”指向明确、新颖,答案完全不能从所学的小说知识中去寻找,任何“套路”也“套不上”,只能根据两个文本所提供的“情景”——两个文本的内容及其之间的联系去寻找答案。文本二中提到了传统小说的作者为稗官,内容多是记录人物言行,特点是传言较多、不记真假。题目提示我们“作者心目中”的“自评”,这就告诉我们文本二中的观点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它不一定符合文学界的定义,也不一定符合我们传统的认知。因此作者才会写道“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也提示我们《国文教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答案:①气派不大;②传闻居多;③体裁包罗万象。或者①作家出于稗官,气

高考全国卷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

高考全国卷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 方桦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年(卷),期】2017(000)001 【总页数】2页(P89-90) 【作者】方桦 【作者单位】四川营山双河中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一直占据着高考命题的半壁江山。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高三总复习时,老师也对散文阅读格外重视。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进行,散文阅读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小说阅读的比重相比过去明显有所增加,尤其是全国卷近几年都是考查的这种文体阅读。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对小说阅读不可忽视。只有在宏观上把握了高考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在平时的备考中才能有的放矢地复习,做到了然于胸。 1.考查内容:全国卷近五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都是考查的小说体裁。 2015年全国Ⅰ卷—李德霞的《马兰花》,全国Ⅱ卷—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塾师老汪》; 2014年全国Ⅰ卷—叶紫的《古渡头》 全国Ⅱ卷—刘庆邦的《鞋》; 2013年全国Ⅰ卷—[阿根廷]莱·马尔莱塔的《喂自 己影子吃饭的人》

全国Ⅱ卷—阿城的《峡谷》; 2012年全国卷—老舍的《马裤先生》; 2011年全国卷—林海音的《血的故事》。 2.试题样式: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一道5分选择题,3道20分主观题。分值共为25分。每道题的分值分别是5分、6分、6分、8分。尤其要注意:全国卷的多项选择题赋分规则比较特别。多项选择题是5选2,要求选“最恰当的两项”,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考查。赋分规则借鉴了国际上的PⅠSA测试,采用“分层级给分”的规则,即5个不同选项的分值是不同的,考生得到5分、4分、3分、2分、1分、0分的可能性都存在: 3分选项:能对全文进行宏观整体概括、分析正确; 2分选项:能对全文局部进行分析和概括正确; 1分选项:能对文章细节进行分析,并有部分内容概括正确; 0分选项: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均不正确。 全国卷的这种赋分规则,在一定程度上,能更真实地反映考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而且增加了得4分、2分、1分的可能性。 近五年考题样式: (1)作品结构分析,文章思路把握;(2011、2013、2014) (2)人物形象鉴赏;(每年考查,分值6分。) (3)小说题目作用;(2011) (4)小说主题探究;(2012、2015) (5)文中重要语句作用(2013、2015) (6)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2013、2014) (7)艺术手法的作用(2013、2014) (8)小说情节的概括和作用(2014)

2020年高考语文 小说命题特点及分析教案

2020年高考小说命题特点及分析 2020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题中有9套试题考到了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阅读。本文试就今年的小说命题做一些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语料选择 从国别来看,中国的小说有5篇,分别是山东卷严歌苓的《审丑》、全国新课标卷林海音的《血的故事》、广东卷陈秉汉的《严冬海猎》、江苏卷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四川卷宗璞的《锈损了的铁铃铛》。外国的小说4篇,分别是安徽卷哥伦比亚的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江西卷亚美尼亚国埃·格林的《晚秋》、辽宁卷乌拉圭比亚纳的《怪人》、浙江卷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的《第9车厢》。中外小说的比例是5:4。 从小说的篇幅来看,除了江苏卷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是长篇小说《西征记》的节选外,其余8篇都是微型小说(个别的有删改)。说明2020年的小说命题基本以微型小说为主。微型小说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结构紧凑,讲究构思;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没有发展,考场上容易把握;微型小说还具备小说的其他要素;同时,这些小说大都是名家作品,因而受到命题人的青睐。 从时代来看,这些小说基本是现、当代作品,所写的生活内容和展示的生活世界以及所塑造的人物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近,易于为广大考生接受。 二、命题特点 这9篇小说阅读题目都扣紧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重点突出(比如都抓住了人物形象);题目能够抓住文本,不旁骛,不拓展;考点具体,设题角度小而巧,易于考生答题,没有从宏观上大的方面来为难考生,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在经过几年的热闹之后,探究类题目大大减少(只有三个),重新回归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命题技术上,尽可能多地覆盖文学类文本阅读(共8个考点)中的考点,考点相对分散,从不同方面和角度以及层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考点分布 (一)人物形象以及特征 小说从来以塑造人物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小说中的情节、环境等都是为塑造人物来服务的。今年的这9篇小说中有8篇的命题涉及到了小说中的人物。总的情况是:结合作品,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梳理人物的心理以及变化,探讨人物的情感活动及其变化,研究人物的行为及其形成的原因,等等。 这些题目虽然角度不同,思路各异,但是都紧紧围绕人物来做文章。说明命题人抓住了重点;题目基本一个,个别省区甚至命制了两个题目;在赋分上,所占分值也大,有两个省的分值达到了10分以上;可见对小说中人物分析的关注程度,因此,命制的题目是有效的。比如: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山东卷) 2.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山东卷) 3.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安徽卷) 4.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江西卷) 5.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江西卷) 6.“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全国课标卷) 7.“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辽宁卷) 8.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广东卷)

2023高考语文命题特点

2023高考语文命题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高考语文试题将继续全面考查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对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的辨识与修改,以及对古代诗文、现代文、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些题目旨在全面考查考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素养。 2. 强调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考查:高考语文试题将继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包括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将成为重点考查内容,包括对古代诗词、现代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突出对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高考语文试题将更加注重对考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评价和解决能力。在作文题目中,将更加注重对考生思维逻辑、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4. 注重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考查:随着社会对应用文写作需求的增加,高考语文试题也将加强对考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考查。包括书信、通知、计划、总结等应用文体的写作,旨在考查考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5. 强调科技与语文学科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高考语文试题也将注重科技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在阅读理解题中,将加强对科技文献、科普文章等内容的考查,以引导考生关注科技发展,提高科学素养。 总的来说,高考语文试题将继续保持稳定,同时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考查。在命题过程中,将更加注重科学性、公平性和规范性,以确保试题的质量和效度。同时,试题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注重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小说试题的命题内容和形式探微

高考小说试题的命题内容和形式探微 高考小说作为文学题材的一种,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深入性。因此,命题中需要注意的内容和形式也相应有所不同。本文将从命题内容和命题形式两个方面探微高考小说试题的命题方式。 一、命题内容 1. 面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 高考小说的命题需要从学生关心的方面出发,思考生活,思考成长,关注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写作,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探求,进而加强人文关怀和思辨能力。 2. 形式多样,思想深邃 高考小说的命题需要具备多样性和深刻性,突显作者思想深邃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命题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化性和人类性,探究生活的本质和思想的内涵。 3. 特色设计,创新命题 高考小说的命题需要具有突出的独特性和特色性,为学生提供一种新颖的文学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叙事能力。同时,命题应该借鉴现代文学的创新手法,启示学生探索新时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二、命题形式 1. 给出观点或主题,让考生自由创作 此种形式的命题需要给出一个观点或主题,让考生在这个框架内自由发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写作兴趣,激发创造力。 例如:“在突破生命禁锢的过程中,人们内心的挣扎是无孔不入的,请你以此为题创作一篇小说。” 2. 统一题材,考查叙述技巧 此种形式的命题需要给出一个或多个题材,考查学生表现能力和叙述技巧。这种形式可以突出作者的表达能力和叙事技巧,深入探究该题材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 例如:“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细腻的叙述,展现10年来全国各地的防疫工作所产生的感人事迹。”

3. 文学批评,考查文学素养 此种形式的命题需要提供一篇文学作品,并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对该作品的文学素养,进行文学批评。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文学素养的掌握程度。 例如:“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变化,谈谈你对这种文学现象的思考。” 结语 高考小说命题需要充分体现语言艺术性和思辨性,强调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既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思维能力,注重对学生困惑和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探究和创新的文学空间。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指导:202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方略探究

202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方略探究2021年高考共有8套语文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了4套。 毋庸讳言,高考语文试题是引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是引领广大高中生学习语文的风向标。下面,笔者以2021年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三套试卷为例,谈谈笔者对202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特点和备考的认识和思考。 一、2021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整体特点探究 1.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选文内容看,一是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考生在答题时,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如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选取严佐之的《‹中国目录学史›导读》,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时代思考。二是注重专业性,新增对学科研究类文章的考查。如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摘编自王军的《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一文,涉及对“人文计算”“数字人文”相关学科专业的研究。从表层看是取材于大数据时代的新概念“远读”,实际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考点看,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此外,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综合性强,精准度高,特别注意对思维品质的考查,暗含推理、概括、辨析等理性思维要素;重视赏析,强调文化性和思辨性;理解概念内涵、厘清逻辑关系成为命题热点。 2.实用类阅读文本 从试题看,选文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关注国家重大决策或事件,通过贴近人类社会现实生活、关涉人类生存家园的热点选文的阅读,引导考生厚植家国情怀,激发考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如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的话题是“水”,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的话题是“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高考语文学习专题提升课堂: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高考语文学习专题提升课堂: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一、考点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43中指出:“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做出自已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晶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阐释,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I探究类试题在命题时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解读,从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等方面切人探究,从中解读出文本的价值。 二是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三是在文学鉴赏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挖掘作品的价值、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命题特点 1.真题呈现 (2020年新高考I卷)第8题: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2020年新高考II卷)第9题: 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祥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2021年新高考I卷)第9题: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1年新高考I卷)第9题: 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

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2.命题分析 近两年新高考探究类试题更具创新性,命题者会在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命题创新,在解题思路上设置陷阱,这就让那些平日只顾埋首刷题.不认真思考的考生在考试时手忙脚乱.所以考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多关注知识本身的逻辑和内容,多思考,以不变应万变,考试时务必以文本为依据,善于转变思路,勇于突破常规。 从上面四道探究题的设题特点上看,新高考探究題越来越注重贴近号生生活,体现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应用性.创新性,越来越注重引导考生从“关注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从“机械训练”向“理解创新”转变,反套路化越来越明显。 三、解題策略 结合上述《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II相关考点的解读,以及对近两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I探究类试题命题特点的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这类试题时,可将题千关键词作为解题突破口,从中分析出答案要点及作答层次。以2021年新高考I卷第9题 为例: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此题考查小说中“门”的含义,需要考生梳理文本,由浅入深地思考,探究作品的思想意蕴或写作意图。考生要先在文本中找出几处写门的地方:“石门阵摆退鬼子兵”“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一石头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 户”“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接着,考生需将这几处写门的地方进行分类梳理,文中的“门”可分为三类:木门、石头门、没有门(夜不闭户)。 最后考生再结合题干关键词.分别探究这三类门的作用或深层意义。

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启示

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启示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在能力考查中浸润着中华优秀文化,不仅体现了高考语文的选拔性、引导性功能,而且彰显了高考应当承担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功能,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建立民族文化自觉上充分发挥出语文试题的特有优势。 下面以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为例来分析其命题特点及给我们的备考启示。 命题特点 1.注重考查综合能力 2022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继续探索,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引导学生用有效的学习方式提升自己的成绩。 在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阅读材料的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多样;试题考点更加灵活,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如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主观题为“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考生在答此题时,不仅要弄清楚两首诗中画眉鸟的形象特点,还需要分析相同意象传达出的不同情感以及通过何种技巧造成的不同等问题。如果学生探究的点仅局限在某一个考查层面上,那么面对这种综合性的题型时将无从下手。《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

整体性。这在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表现得很明显。 命题组在命制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时着眼于鉴赏分析,努力去模式化,重视对诗歌本身的研读,重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试题简答题中多出现“分析”一词,命题者更注重对古诗形象、手法、思想感情等的综合考查。 2.注重考查比较阅读 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它是以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在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中,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考量,命题组在设计考题时多选取有关联点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如全国甲卷考查了欧阳修的《画眉鸟》和文同的《画眉禽》,比较阅读的关联点在相同的意象;全国乙卷考查了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关联点在相同的作者;浙江卷考查了王建的《楼前》和《过勤政楼》,关联点在同一古迹。而在2021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中,命题者大都是选一首诗进行设题考查。 今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中,形式为比较阅读的题目与去年相比有所增加,设题比较的角度更加丰富:有对诗歌意象所起作用的不同进行分析(如全国甲卷),有比较表达离愁的不同方法(如全国乙卷),还有比较诗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如浙江卷)等。此类考题可以从不同层面考查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和“审美鉴赏与创造”。 3.注重思想价值引领 在选材上,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以唐宋诗词为主,学生容

文学作品阅读选择题干扰项命题特点分析

文学作品阅读选择题干扰项命题特点分析文学作品阅读选择题干扰项命题特点分析 一、感情色彩错误 文学作品类的文章一般都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赏析文学作品就应该准确把握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的色彩基调,不能犯褒贬错位、轻重失误的错误。 北京卷第18题C项: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文章史铁生有着特殊的经历,在这一经历中,他的母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母亲采取了一切在她看来是可能的办法来医治儿子的病。爱子心切使母亲认为合欢树第三年头的复生是一个好兆头,这是母爱使然,不能理解为是一种迷信。C项表述为在暗示母亲有点迷信了,这就把原本对母亲的赞美、感激之情变成了批评母亲迷信,违背了的本意。 二、任意拔高 赏析文学作品容易犯任意拔高文章立意的错误,文章未表达某种立意或立意未达到立意的某种高度,但由于受特定或作品的特定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习惯地认为作品有这样的立意。 高考全国甲卷第21题A项: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两篇文章相同,创作时间相同,时代背景相同,考生容易产生二者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也相同的认识。命题者正是利用这一点,把原本并不具有相同点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得出错误的结论。其实,《白杨礼赞》采取的是象征手法,讴歌了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大地山河》则以写景为重点,借景抒情,但并未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错解表现手法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赏析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考生应该对有关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区分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判断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对于这一考点,命题者经常采用的办法是: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简单敷衍等。 高考天津卷第21题E项: E.文章最后一段中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文章最后哲人的话是这样说的: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其中的关键词是像,这表明哲人的话采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告诉人们,要像树那样地活。命题者把采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简单敷衍,将本体喻体混为一谈,导致错解了原文。 四、牵强附会 理解文章主旨情感,要结合行文中所记的事、所写的景、所说的理、所提的人,但不是文章中所有提及的内容都和文章主旨情感相关,如果生拉硬扯,胡乱,则容易犯牵强附会的错误。 高考全国乙卷第21题B项: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孙犁对老家有着浓烈、缠绵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是不受时代背景影响的,文章虽然提到文化大革命,但这只是点明回过两次老家的大概时间段,把这种简单的时间交代理解为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则属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Ⅱ高考新题型特点

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Ⅱ高考新题型特点近几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题每年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一则是体现了命题者在落实新课标新理念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二则“命题的变化趋势必然对教学产生或明显或潜在的影响”,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一、归类整合题型,把握试题特点 研读近五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Ⅱ的阅读题后,发现在选材上现代文阅读Ⅱ突破了原先囿于单一文本的考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群文阅读考查形式。往前溯源,群文阅读的考查始于八省联考卷金克木先生的《国文教员》及其自评文段。尔后落地,“2021年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Ⅱ选用的是废名的散文《放猖》和其自传小说《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形成了‘散文+自传小说’的群文考查样式”;2022年全国甲卷现代文阅读Ⅱ选用的是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节选)》和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形成了“小说+纪实作品”的群文考查样式。 而在单一文本的命题中也体现出群文阅读的影子,2019年全国卷Ⅰ现代文阅读Ⅱ选用的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理水(节选)》一文,考查“故事”与“新编”的联结;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则沿袭了《理水》的故事新编的文本样式,切口更小,改编历史故事中人物的身份又推陈出新。二者皆以史实为叙述框架

和历史背景,但在艺术手法上各有风格地重塑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基于群文阅读的选材特点,命题也相应出现新格局,两种新题型应运而生。一种新题型是比较类题型:或是比较同一内容不同文体之间创造出的艺术效果差异,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九题;或是比较同一内容改写前后的艺术效果差异,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九题和2019年全国卷Ⅰ第九题。 另一种新题型是“命题人把中外某个文学理论、某种文艺思潮或者某位名人的观点嵌入题干,把它们作为理论支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从而要求学生‘据理解文’”,以此强化理论与创作的互证。互证类题型可分为两种,一种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九题,试题要求根据某一理论主张分析另一文本中的现象及艺术效果,即“以文释理”;另一种试题则要求结合某一文本中的现象阐释说明某一理论主张,即“为理找佐证”,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九题。 上述试题的考查形式体现了命题上的探索和突破,也反映了全国卷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的落实,为备考策略以及教学改革指引方向。

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 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连续几年来考察的大都是小说,仅仅2017年的2卷和3卷考的是散文,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对散文的考查要多于小说,笔者认为,如果高考试卷总是考一中文体,就会误导中学的语文教学,所以高考文学类文本很有可能要有改变的,因而高中语文教学不能不做这方面的准备。本文高考就散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及应对技巧做一番探究,以与各位老师交流。 (一)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 1.词语理解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常见的命题形式。一般来说,散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根据文意写出某词语的含义。这就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种类型的词语:(1)体现作用思想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3)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及移情、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词语; (4)体现文章主旨及作者意图的“文眼”及“居要”的“片言”; (5)展示文章脉络及过渡衔接的词语; (6)表示指代性的词语。 2. 句子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散文阅读主要的命题形式。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是指以下几种语句: ①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 ②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④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3.筛选整合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散文阅读的主打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是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或者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4.技巧分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和应试策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和应试策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 点和应试策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和应试策略 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张绍宏 一个有文化的人,终身伴随的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阅读,可以说阅读现代文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每天都有要从事的一项基本活动。对于高考语文而言,如果说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的灵魂,那么阅读就是其脊梁。然而我们发现好多学生面对现代文阅读不知如何下手,答题时乱写一气,得分情况也是不尽如人意〔这次市统测此题均分12.2分〕。随着新课改到来,现代文阅读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值出现加大的趋势,由17分增到25分(江苏22分);二是大阅读的考查内容发生了变化,变成选考了,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是出现了探究性试题。如何才能提高现代阅读题的分值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近年高考现代文命题特点 表一:18套试题选料分布、命题形式及赋分情况。 序号省市题目文体赋分 1 广东《泥泞》〔迟子建〕散文15分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访谈录15分 2 山东《灯火的温情》〔叶延滨〕散文18分 《梦碎雅典》〔杨明马小 林〕 新闻18分 3 海南、宁 夏 《林冲见差拨》小说25分《叶圣陶在四川》传记25分 4 全国卷I 《总想为你唱支歌》散文22分 5 全国卷II 《海南杂忆》〔茅盾〕散文22分 6 北京《湿湿的想念》散文18分 7 天津《雪野里的精灵》散文18分 8 上海有关杭州西湖散文23分 9 辽宁《炉火》散文21分 10 江苏《麦天》(雷抒雁) 散文22分 11 浙江《泰山之思》〔蔡家园〕散文18分 12 福建《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 成玉〕 散文17分

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命题分析: 特点: 1.选材范围。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试题样式。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1个选择题,2个主观简答题,分值为15分。 3.考题特点。(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3)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集中于探究题。 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形象。人物与事件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人物一般地说是组成艺术形象的主体、核心。叙事性文艺作品大多是通过对人物和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义、展现人生理想的。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应当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习惯上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小说的主题 也叫“主题思想”。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重点.docx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重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头戏之一,所占分值仅次于作文,而从历年来考试的结果看,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都比较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体考虑到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得分率普遍偏低,很多考生答题时绞尽脑汁、下笔洋洋洒洒,可就是很难拿满分,有的甚至写了数百字却没有写到一个得分点。对于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首先要关注的是命题重点是什么。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虽然强调的是“中外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但实际上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小小说越来越受青睐,且外国小说越来越多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其命题不外是三个方面八个考点,分析综合主要聚焦结构、主题,体裁特征、表现手法;鉴赏评价主要体会重要语句含意、品味精彩语言,欣赏形象、赏析内涵、领悟艺术魅力,评价其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探究则包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题的能力要求最高,需要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体现良好的阅读素养,具有“个性”色彩。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型主要有三种,即选择题、简答题和表述题,简答题和表述题是主流题型,选择题己日益式微。从题量上看一般是4-5道题,分值一般在20分左右。 散文取材主要是两大类极为常见,一是带有哲理性或象征性的,一是纪实性的,质朴自然类的;小说取材也主要是两类的,一是情节简单、故事性强的,▲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