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阅读命题选文浅议

语文阅读命题选文浅议

语文阅读命题选文浅议

作者:徐宏燕倪宗红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8年第12期

关于阅读命题,一直以来都是广大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尤其是阅读命题的选文,要找一篇合适的选文,无异于大海捞针。笔者以本区第三学段语文阅读命题为例,就如何选文略谈一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选文原则

阅读命题中的选文不是“信手拈来”随意而为的,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匹配性

与什么匹配呢?其一,选文要与课标匹配。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与内容”了然于胸。比如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就对我们的选文长短有了一个指导性意见,选文太短,不行;选文太长,不仅卷面排版不允许,也不符合课标要求。一般情况下,第三学段阅读命题的选文字数控制在700~1000字比较合适,学生基本能用2~3分钟读完一遍,卷面排版也不至于太紧张。又比如,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到的文章体裁有“叙事类作品、说明性文章、诗歌、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时如果选用“文言文”“议论文”则拔高要求了,不适合。此外,教师还要认真阅读课标中的“评价建议”,其中关于精读的评价建议提到“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

了解领悟”,这就指导我们在选文时,要考虑选文作者所采用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是否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所能把握。

其二,选文还要考虑与教材匹配。不同学段的教材在选文上各有特点,阅读命题的选文也要考虑相应学段的教材选文特点。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下两册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体现出以下主题和语用学习的要点:

经梳理,我们发现,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都指向人物描写方法这一语用要点,可见,这是本学期的学习重点。因此,我们在六上期末阅读命题的选文上就需要选择有人物正面、侧面描写的文章。比如,在我区一次六上期末监测卷中,我们所选的《抓阄》一文首尾都是环境描写,文中还有多处人物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命题者基于选文特点设计了如下两道题目,旨在考查学生对正面描写(动作、神态等)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理解与评鉴。

(1)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①弟弟却伸出手嚷道:

“爹,我的草短……”话说得很激动,可他眼角分明含着泪珠。(弟弟为什么“嚷”?眼角为什么“含着泪珠”?)

②沉默了一会儿,父亲猛地站起来在老槐树上狠拍一掌。(从“猛地”“狠拍一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进行了环境描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

又比如,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文涉及到详写和略写、首尾呼应和前后照应的写法,我们在阅读命题选文时也要侧重关注这一点,让选文具有相应特点,以便能在命题中体现这一考查点。

2.适切性

何为适切的选文?其一,要与学生年龄适切。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文时既要考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如果选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指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那么学生就会更有亲切感,也会更有兴趣阅读。强烈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的专注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命题就能更加真实地考查出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笔者整理了本区近四年的五年级语文期末监测卷,其中说明性文章的选文有《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兔耳袋狸》《甜蜜毒药》《发光生物:萤火虫》《水禽航母——天鹅》《一切皆有可能》,都和动物有关。这样的选文就特别贴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受学生的喜爱。

其二,要与时代发展适切。课标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这对我们的阅读命题选文同样具有指导意义。阅读评价的意义不只在于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阅读命题的选文如果能关注时代的进步,反映社会的发展,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样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近些年来我区的高年级阅读命题选文,就出现了《雾霾的知识》《空气污染的惊人危害》《大自然的警钟》《生活中的核辐射》《Wi-Fi是如何工作的》等文章,反映的是当下人们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通讯工具,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3.典范性

阅读命题选文要向教材选文标准靠拢,教师还应该考虑选文的典范性。何为典范?通俗地讲,就是要文质兼美。文质,《辞海》的解释是文采和实质,文质兼美,就是文采和实质、形式和内容达到和美统一。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阶段,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这理应成为阅读命题选文的原则之一。就叙事类作品而言,文章主题要具有积极意义,语言表达要富有特色,谋篇布局要精巧别致;就说明性文章而言,文章内容要真实可信,语言表达要科学严谨、通俗易懂,行文结构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楚;就诗歌而言,主题要鲜明不隐晦,语言要优美活潑不晦涩。

二、选文类型

课标第三学段目标和内容提到的文体包括叙事类作品、说明性文章、诗歌和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因此,第三学段阅读命题的选文也应该不外乎这几类,否则就超出课标要求了。

1.叙事类作品

通过对第三学段教材选文的梳理,我们发现课标所提出的叙事类作品主要是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包括记叙文、微型小说、小说节选、剧本以及叙事散文等。教材中虽然也出现了议论文和剧本,如《为人民服务》《半截蜡烛》,但纵观课标,到第四学段才提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和“了解戏剧”的要求。因此,第三学段阅读命题还不适合出现议论文和剧本的阅读考查。基于课标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以及“评价建议”,叙事类作品应该成为第三学段阅读命题的必考内容,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针对叙事类作品的阅读,第三学段阅读能力点主要在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概括能力)、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效果分析、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谋篇布局的方法与特色鉴赏等。这些考查点都应该成为叙事类作品选文时的参考

依据。

2.说明性文章

从第二学段开始,教材出现了说明文,但课标直到第三学段才明确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要求。因此,说明性文章作为第三学段阅读命题的必选之一,所选文章必须要能满足“抓要点”“了解说明方法”这两个能力点的检测要求。

3.诗歌

从第一学段开始,课标就提出了诗歌的学习要求,到第三学段,尤其明确提出了“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要求。教材在六年级上册还专门安排了“轻叩诗歌的大门”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因此,诗歌也可以作为第三学段阅读命题的选考内容之一,选文可以侧重文质兼美、语言活泼的儿童诗,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意的把握、诗境的想象、诗情的体会以及诗歌语言的鉴赏。

4.非连续性文本

现行人教版教材并没有出现专门的非连续性文本,但课标已经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一目标要求,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与测评也应纳入我们的视野。当然,从考查的角度出发,选文应该选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比如简单的表格、统计图、地图、公交路牌、广告、食品包装袋、说明书等。

三、选文加工

综上所述,要想找到合适的阅读命题选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文章篇幅太长,有的文章内涵丰富可语言表达欠缺,有的文章文质兼美却不符合考查点的要求。怎么办?我们不妨参照教材的编写方法,对一些不适合拿来就用的选文进行适度的加工。

1.摘

到哪儿摘呢?可以到经典名著里摘,优秀文学作品里摘。比如五下教材中有《景阳冈》《猴王出世》等文章,六下教材中有《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精彩片段,都是从中外名著里摘录的。叙事类作品的阅读命题,我们也可以从名著名篇中摘录适合的片段,用作阅读命题的选文;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命题选文,我们则可以从优质的杂志以及通讯报道中摘取。

2.裁

選文时遇到篇幅过长的好文章是常有的事儿,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对原文进行适度裁剪。但裁剪要以不改变作者原意、不影响读者阅读为宜。

如我区五上2017卷《柔软的忧伤》选文便裁去了原文的结尾,为什么呢?原来命题者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这篇文章原来的结尾还有一段直抒胸臆、表达作者自我反省、赞叹儿子的文字。你是赞成到此收尾好,还是保留原文的结尾更好?请联系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所以,有时为了命题的需要,也可以适当裁剪相关内容。

3.改

很多时候,即便找到长短适宜的优秀选文,还是不能直接拿来用,这个时候还需要命题者对其进行适度、适当的修改。以我区五下2015年卷中的选文《最后的绝招》为例。该文选自聂鑫森的作品集《最后的绝招》。原文中有一些对话说的是“春点”,也就是江湖上的隐语,如原文中“面人雷”对半夜三更闯入家中来报复他的三个大汉说:“下排琴,总得让我穿上挂洒、登空子,戴上顶笼,摆丢子冷人哩。”这种表达对学生而言不好理解,我们对其稍作改动,换个通俗的说法:“兄弟,总得让我穿上衣服、裤子,戴上帽子,冷人哩。”这样,学生就易懂了。有时,我们还需要对选文中出现的生字标注读音,对生词进行注解;有时,考虑到文章篇幅或者理解难度,我们甚至需要对一些内容进行归并或删减,这些也属于改动范围。如我区五上2016卷中叙事性作品《父爱赤裸裸》,选文和原文比少了结尾。结尾去哪儿了呢?原来命题者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

《格言》和《知识窗》两本杂志刊载《父爱赤裸裸》一文时,对文章结尾进行了编辑。下面是A、B两段文字,分别是两本杂志不同的结尾,你认为哪个结尾更精妙?请联系文本内容,简要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A.这一刻,我眼里的泪没有流出来,却落在心里,雕刻成花。

——《格言》2010年第10期

B.有一种爱,是如此震撼人心!我眼里的泪没有流出来,却仿若瀑布,倾泻着,倒流进了心里。

——《知识窗》2009年第11期

把结尾放在考题中呈现,这样的改动也是基于命题的需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文章写法的思辨。

摘、裁、改不只是独立使用的选文加工方法,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它们。但不管怎么加工,都不能改变作品原有的风格,改变作者的原意,否则不仅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九莲小学/浙江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责任编辑田晟

语文阅读命题选文浅议

语文阅读命题选文浅议 作者:徐宏燕倪宗红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8年第12期 关于阅读命题,一直以来都是广大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尤其是阅读命题的选文,要找一篇合适的选文,无异于大海捞针。笔者以本区第三学段语文阅读命题为例,就如何选文略谈一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选文原则 阅读命题中的选文不是“信手拈来”随意而为的,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匹配性 与什么匹配呢?其一,选文要与课标匹配。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与内容”了然于胸。比如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就对我们的选文长短有了一个指导性意见,选文太短,不行;选文太长,不仅卷面排版不允许,也不符合课标要求。一般情况下,第三学段阅读命题的选文字数控制在700~1000字比较合适,学生基本能用2~3分钟读完一遍,卷面排版也不至于太紧张。又比如,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到的文章体裁有“叙事类作品、说明性文章、诗歌、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时如果选用“文言文”“议论文”则拔高要求了,不适合。此外,教师还要认真阅读课标中的“评价建议”,其中关于精读的评价建议提到“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

了解领悟”,这就指导我们在选文时,要考虑选文作者所采用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是否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所能把握。 其二,选文还要考虑与教材匹配。不同学段的教材在选文上各有特点,阅读命题的选文也要考虑相应学段的教材选文特点。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下两册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体现出以下主题和语用学习的要点: 经梳理,我们发现,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都指向人物描写方法这一语用要点,可见,这是本学期的学习重点。因此,我们在六上期末阅读命题的选文上就需要选择有人物正面、侧面描写的文章。比如,在我区一次六上期末监测卷中,我们所选的《抓阄》一文首尾都是环境描写,文中还有多处人物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命题者基于选文特点设计了如下两道题目,旨在考查学生对正面描写(动作、神态等)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理解与评鉴。 (1)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①弟弟却伸出手嚷道: “爹,我的草短……”话说得很激动,可他眼角分明含着泪珠。(弟弟为什么“嚷”?眼角为什么“含着泪珠”?) ②沉默了一会儿,父亲猛地站起来在老槐树上狠拍一掌。(从“猛地”“狠拍一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进行了环境描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 又比如,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文涉及到详写和略写、首尾呼应和前后照应的写法,我们在阅读命题选文时也要侧重关注这一点,让选文具有相应特点,以便能在命题中体现这一考查点。 2.适切性 何为适切的选文?其一,要与学生年龄适切。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文时既要考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如果选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指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那么学生就会更有亲切感,也会更有兴趣阅读。强烈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的专注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命题就能更加真实地考查出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笔者整理了本区近四年的五年级语文期末监测卷,其中说明性文章的选文有《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兔耳袋狸》《甜蜜毒药》《发光生物:萤火虫》《水禽航母——天鹅》《一切皆有可能》,都和动物有关。这样的选文就特别贴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受学生的喜爱。

小学语文阅读命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语文阅读命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命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很严重,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可以作为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在阅读评价时要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时的价值取向和理解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方法。在语法和修辞方面不要作出过高的要求,可以根据考点合适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评价的要求。而在实际阅读命题的工作中,有些命题教师仅仅凭自己的感觉和教学经验来命题,缺少对命题的理论认识和对命题技能的掌握,导致阅读题的质量差强人意,难以达到传授阅读命题的能力。 一、对小学语文阅读命题的现状分析 1.题目设计时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是随意地编制题目,导致层次不清,没有循序渐进的思维 2.教师在给阅读命题时重在记忆忽略了运用能力 课内阅读题主要是教材中的课文,在平时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对阅读训练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很多老师对阅读的命题主要考查学生记忆拼音和句子等基础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地记住不变的结论,没有考查到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也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语感的培养。 3.命题的题型陈旧,没有创造性 有些教师在命题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就直接将教材上的题目照搬现抄下来,缺乏创造性,这样就不能真实地测 试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练习设计形式上也不够新鲜,大多题型是根据要求默写古诗,或者解释带点的字词并写出该诗句的意 思等。 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对策 1.教师在命题时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构造好阅读命题的骨架

2.教师在命题时要避免死记硬背,根据考点重点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严重内容,掌握语文知识的目的也都是为了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的命题要尽可能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避免考查知识点时过于繁琐,过于死板,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产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 3.在新课标中明确表示,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必须加强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皆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语文,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生活中得到积累和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语文练习时要倾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亲近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这样在学习和生活中,既有语文的学习氛围,又洋溢出了现实的生活味。4.在选文的体裁方面要多元化,避免单一,文学体裁的例外必然会有例外的特征,所以对学生考查的内容和方式也应该有所例外 单一的体裁并不能全面真实地考查出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能有用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难度上也要合适,对独立阅读题命题时要注意,对选文的难度和能力的要求应该和教材上的差不多,命题的要求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人文性,这也是课标对命题的要求。 教师在命题时对阅读材料的选择非常严重,这不仅要求体现出人文性,还要填塞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这些阅读材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引导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有促进的作用。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15篇(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浅议)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15篇 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浅议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学习内容,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因此,以课堂教学为基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延伸到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浓厚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读书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阅读论文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浅议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 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 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 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 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

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浅见: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指导:202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方略探究

202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方略探究2021年高考共有8套语文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了4套。 毋庸讳言,高考语文试题是引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是引领广大高中生学习语文的风向标。下面,笔者以2021年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三套试卷为例,谈谈笔者对202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特点和备考的认识和思考。 一、2021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整体特点探究 1.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选文内容看,一是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考生在答题时,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如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选取严佐之的《‹中国目录学史›导读》,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时代思考。二是注重专业性,新增对学科研究类文章的考查。如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摘编自王军的《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一文,涉及对“人文计算”“数字人文”相关学科专业的研究。从表层看是取材于大数据时代的新概念“远读”,实际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考点看,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此外,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综合性强,精准度高,特别注意对思维品质的考查,暗含推理、概括、辨析等理性思维要素;重视赏析,强调文化性和思辨性;理解概念内涵、厘清逻辑关系成为命题热点。 2.实用类阅读文本 从试题看,选文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关注国家重大决策或事件,通过贴近人类社会现实生活、关涉人类生存家园的热点选文的阅读,引导考生厚植家国情怀,激发考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如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的话题是“水”,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的话题是“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小学语文阅读题及命题意图

小学语文阅读题及命题意图 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阅读技能,理解文字,拓展知识面。然而,要搭配好教学内容,提出恰当的阅读题目也是很有必要的,从而确保存在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来看看小学语文阅读题及命题意图。 一、小学语文阅读题按照不同类型可分为: 1、地和事文言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提取文中提到的地点等信息,用中文描述。 2、诗词题:要求学生提取文中的诗词的含义,理解其中的蕴含 意义,还可以运用到文中的文言文当中。 3、情节解析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表现文章的中心脉络,重点 关注文章的情节发展,以及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关系、转折点等。 4、关键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文中关联出重要的词语,解释其词义,并用它们解释文章的主题。 5、推理判断题:要求学生推理判断文章的收尾,全文的情节发展,以及人物形象之间的联系。 6、作者等写作意图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去揣测作者或叙述者 写作的意图,以及文章整体的写作目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命题的意图 1、让学生理解文字的内容,学会思考和推理:学生从小学语文 阅读题中可以提取出一定的信息和思考导向,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髓,理解语文精髓,建立联系,准确把握细节,理解文意,推断作者意图。

2、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文水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把握文章的精髓,并发现文章的更多的意义。 3、培养学生用中文表达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题所要求的是学生有利用所读到的文字去表达自己的理解,因此学生需要利用中文明确自己的意思,从而培养学生用中文表达的能力。 总结:小学语文阅读题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旨在让学生理解文字的内容,学会思考和推理,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用中文表达的能力,都是命题意图的一部分。只有在这样一个有效的阅读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地了解文字,积累知识,拓展学识,提高学习成绩,为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考语文学习专题提升课堂: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高考语文学习专题提升课堂: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一、考点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43中指出:“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做出自已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晶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阐释,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I探究类试题在命题时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解读,从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等方面切人探究,从中解读出文本的价值。 二是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三是在文学鉴赏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挖掘作品的价值、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命题特点 1.真题呈现 (2020年新高考I卷)第8题: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2020年新高考II卷)第9题: 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祥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2021年新高考I卷)第9题: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1年新高考I卷)第9题: 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

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2.命题分析 近两年新高考探究类试题更具创新性,命题者会在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命题创新,在解题思路上设置陷阱,这就让那些平日只顾埋首刷题.不认真思考的考生在考试时手忙脚乱.所以考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多关注知识本身的逻辑和内容,多思考,以不变应万变,考试时务必以文本为依据,善于转变思路,勇于突破常规。 从上面四道探究题的设题特点上看,新高考探究題越来越注重贴近号生生活,体现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应用性.创新性,越来越注重引导考生从“关注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从“机械训练”向“理解创新”转变,反套路化越来越明显。 三、解題策略 结合上述《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II相关考点的解读,以及对近两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I探究类试题命题特点的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这类试题时,可将题千关键词作为解题突破口,从中分析出答案要点及作答层次。以2021年新高考I卷第9题 为例: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此题考查小说中“门”的含义,需要考生梳理文本,由浅入深地思考,探究作品的思想意蕴或写作意图。考生要先在文本中找出几处写门的地方:“石门阵摆退鬼子兵”“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一石头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 户”“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接着,考生需将这几处写门的地方进行分类梳理,文中的“门”可分为三类:木门、石头门、没有门(夜不闭户)。 最后考生再结合题干关键词.分别探究这三类门的作用或深层意义。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特点及应试策略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特点及应试策略 江苏秦葆 近几年来,高考试卷中“探究性”试题有愈来愈红火的趋势。继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份新课标试卷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探究性试题后,2008年好多省份(包括江苏省)也都设置了这样的试题,分值为 6分。 就文学作品阅读来说,探究题考查的具体要求为: (l)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 通过探讨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获得价值取向和审美愉悦,正是新课标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那么,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考试大纲》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项考查。 一、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总体来说,探究性试题命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拓展性。 二、探究性试题的命题类型 依据上述特点,“探究性”试题一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命题: 1、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但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相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规范、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试题命题的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规范、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试题命题的 探索 把握目标开放视野 ——规范、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试题命题的探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第23条也指出:“测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一致。”教学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应是语文教学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作为小学语文考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试题的命题,该如何有效落实目标进行编制呢?笔者通过对目前许多阅读试题命题现状的透视,作了一些思考和实践性的探索。 阅读试题命题现状透视 【试题传真】 翻开目前常见的阅读训练教辅用书或同步练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规范的命题: 如二年级试题《我爱我的家》,文后编制了三个题目:(1)看拼音写词语;(2)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错别字,并修改在横线上;(3)把文中带问号的句子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 又如五年级试题《小鸟,我亲爱的朋友》,文后的部分题目是:(1)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问题?现在解决了吗?请选择一个已解决的问题写下来。问题:?答案:。(2)小鸟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小鸟吗?如果喜欢,请完成以下练习:①写出几种自己喜爱的鸟的名称:、、。 ②请为“爱鸟日”活动写两条宣传标语(多写不限)。 【透视思考】 新课改以来,随着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文试题命题的研究也随之跟进,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就试卷的整体而言,大多数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冷面孔”、“单一面孔”,

努力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呈现于学生眼前。但是,就阅读测试命题的核心本质来看,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水平测试缺乏实证性的研究,阅读测试普遍存在以下两种现象: 一、目标不够明确,试题重面面俱到缺语文之味 由于缺乏目标意识,目前许多阅读试题的命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套路:选用一两篇文章,从字词句段、标点符号、语法修辞、理解感悟等方面命题,按部就班,面面俱到,什么都考。另外,一些阅读试题未能准确把握学段目标,区分度不够明显。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几乎三至六年级都有,却没有关注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 如上述二年级试题,看拼音写词语、修改错别字、改换句式,这些题目完全 可以脱离短文的语言环境独立进行测试,没有从真正的阅读能力视角出发进行考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由此可知,阅读测试的命题出发点,必须是考察学生的“阅读力”——搜集力、解读力、思考力、评价力。比照这一评价目标,目前的许多阅读测试普遍存在缺乏“语文味”的现象。 二、命题不够规范,试题重形式翻新轻实质研究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一些花样翻新的题型借着“人文化”的口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阅读测试亦是如此。形式不断翻新,命题教师的深入思考却没有及时跟进,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命题。 如上述五年级试题,让学生提问,应是阅读教学承担的功能,阅读测试有必要吗?况且这样的命题缺乏相对的统一标准,不能真正衡量学生的质疑能力,缺乏“效度”。又如为“爱鸟日”活动写宣传标语,命题创意不错,能从应用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但由于命题重视了形式而忽略了实质,没有提出明确的表达要求,比如表现手法、字数多少等等,要求过于宽泛,因而也不能真正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规范、有效进行阅读试题命题的探索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高考文言文试题一向被大家认为是最稳定的题型,选文单一、题型固定、知识点如一,但从2021年开始逐渐在选文、命题上出现了改变,而今年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试题的变化更大。所以在这里针对今年高考乙卷文言文试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备考建议。 一、选文的变化 在选文上,今年全国乙卷相较以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说苑·贵德》,此次选文不再是以往的人物传记、纪事本末体,而是选取了西汉刘向的《说苑》。这是一次全新的开启,体现明显的创新性,有益于拓宽考生的阅读视野,指引他们欣赏、鉴别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作品,从而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1.在文本呈现形式上,试题材料选择原文中的不同段落,删减组合成“篇”,在逻辑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将阅读材料设置了五段,每一段分别代表一个论述要点,明显不同于以往高考文言文材料仅仅设置一段的形式,这也正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角度的多样性。 2.在文本结构上,不同于前几年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某一传主的生平经历形式,而是先后选取了魏武侯、武王、景公与晋平公这几位主人公的事情组合成篇,同时删去了其中晏子请景公喝酒时要求饮酒的器具崭新、齐桓公北伐山戎氏、景公探爵鷇等事件,一个人物对应一个事件,文本结构层次一目了然。 3.在表达方式上,以往高考文言文选文侧重于叙事,主要叙述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而此次选文以记述众人言行为主,即以议论为主。第一段出示了评论性的语句,讲述圣人对于百姓的作用。第二段出示了魏武侯感叹江山险固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表明国家之宝在于德政。第三段出示了武王询问群臣如何处置殷商的官员、民众,太公、邵公、周公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四段出示了景公令官吏供养穷困的老人,晏子肯定其做法。第五段出示了晋平公计划在春天修筑游观台,而叔向进言不可。可见今年选文以记录人物对话为主,围绕一件事情提出各自的观点。 4.在主人公身份上,以往高考文言文的主人公主要是文人、文臣、名将,而此次选文中人物众多,主人公主要是魏武侯、武王、景公与晋平公,这些人物的身份都是君王。 5.在选文主题上,前几年高考文言文选文主要通过多件事情来反映单一主人公身上的刚直、廉洁、仁厚等性格特点和品质,而本次选文通过多个人物、多个事情来反映一个集中的主题,从表现个人的特点上升到彰显国家治国理念与主张。本次选文中通过展示魏武侯和吴起关于国家之宝的看法,武王和群臣关于处置殷商的官员、民众的意见,景公对于没能力之人的同情、帮扶,晋平公不再坚持春天时修筑游观台这些内容,来表现圣明的君主应该施行德政,即国之宝“在德不在险”,这既契合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思想,也符合现代治国精神,切合“以德治国”的执政理念,同时有利于考生从传统思想中领悟“德为善政,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进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照当代社会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试题走向及备考策略--高考语文专题备考

从“为人生”到“人啊,人!”——浅谈现代文阅读试题走向及备考策略 日前,“四省联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透视新高考现代文命题趋势的官方性绝佳范本,并流出了《四省高考调研会议纪要》,无疑是我们可依循和借鉴的资源。 首先,四省会议纪要强调“近几年近代文学(勘误:现代文学)的作品是主流,但不代表着就一定是这样。所以,形式上的东西都不会固定,重点在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①纵观三年新高考,已经连续考查了两年的现代文学;2020年新高考山东独卷考查当代文学作品;四省联考考查现代文学作品。②三年考查文体以小说为主,四省联考考查的矛盾作品《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为叙事类散文文体,从题干呈现上与小说无过多区别。综上,考生需更多关注小说/叙事类散文,从题干来看,注意培养概括能力,尤其是对情节的概括。 其次,就高考命题而言,“去套路化”显著,我们有必要了解的是高考文本倾向的文学流派和时代背景,并着重对重点作家(已考过冯至、卞之琳、废名、李广田、茅盾等文学史中的重要人物)的主要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其意义在于把握文学背后的意识形态色彩;同时,四省联考提出高考文本有回归课文的趋势,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课文中的作者所关联的文学流派及具体作家的风格有大体上的了解。譬如,课文选取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考生有必要联系其所主导的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的创作风格,并了解与之关联的一些作家,如西戎、马烽、孙谦、胡正、李束为等。 此外,考生有必要有意识、有倾向性地了解自1917年始至今的现当代文学发展逻辑和文学史路径。以下,我们简单地叙述1917年至今(1966—1976除外)的文学发展脉络。 以1917年文学革命为发端,中国文学从近代发展到了现代。贯穿现代文学始终的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为人生而艺术”,另一条是“为艺术而艺术”。“为人生”强调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在最初表现为启蒙意识,茅盾、鲁迅、胡适、周作人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李泽厚看来,启蒙最终被救亡压倒,从批判国民性的个性张扬转移到了一种集体意识上去(当然此观点一直有学术争议)。“为艺术”是王尔德提出的,并被沿用到中国文学流派之中。“为艺术”强调文学的独立性,认为文学并非一定要表现社会生活,这类作品倾向于彰显作者内心的主观世界,洋溢着浪漫主义的幻想,代表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但他们也不自觉地流露出了某种对社会现实的观照,表现出了“为人生”的一面,并以“创造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浅析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浅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中考、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2010年全国及各地市中考、高考试题,结合具体实例,通过对阅读内容与形式的分析,探究了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趋势、常见误区及具体的解题方法,总结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标签:语文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趋势解题技巧 一、引言 我国普通学校招生的主要方式是考试,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制度。在中学教学中,中考、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它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影响着中学的教学方向。语文作为高考的一部分,指导着语文教学的方向。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试题的重要部分,对现代文阅读的研究能促进语文内容与形式的科学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成绩,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阅读教学。 笔者主要以2010年的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从内容和形式、解题方法、意义等方面,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进行了分析。 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内容的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包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此类文章一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语言简洁,表达准确,涉及领域广泛。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涉及自然科学及技术研究的论文,这类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但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背景,给考生阅读带来一定难度。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最大的特点是新,即紧跟时代,关注各个领域的最新成就。 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形式的分析 研究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不仅要研究它的内容还要研究它的形式。从题型上来看,纵观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主要以选择题为考查题型,如2010年全国卷、山东卷、辽宁卷、安徽卷等;还有一些地区的试题包括主观题,如2010年湖北卷第7题,广东卷第14、15题填空题。从题量上来看,从近十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量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四、语文论述类文本的命题依据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不仅要测出考生已具备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也要测出学生是否具备大学需要的阅读能力,这就决定了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必须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语文教材为依据。

高中语文考试分析与反思:小说阅读命题规律与备考指要

高中语文考试分析与反思:小说阅读命题规律与备考指要 从2019年的《理水(节选)》《小步舞》到2021年的《秦琼卖马》《石门阵》,近年来,小说阅读的考查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文本特点看,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更具可读性与易读性;从题目设置来说,小说阅读题的命制更具灵活性。 一、分析选文,明确特点 紧扣课程标准要求,以“立德树人”为主要选文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树人"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要求高中语文阅读选文侧重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各地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小说的选文内容与《课程标准》保持了方向上的一致性,牢牢扣住了时代精神,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自然地融人考题之中,让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充分感悟中国文化、中国精神。2021年的《秦琼卖马》《石门阵》,2020年的《书匠(节选)》等就是其中的典型。 2.选文主题相对集中,突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由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组成。

高考小说阅读选文相对集中的主题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如2019年的《小步舞》、2021年的《石门阵》《麦子》。这些小说不仅引导我们去读懂故事、品味语言,更让我们感受其中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3.文本特色鲜明。阅读难度适中,使考生既能读得懂又能有深人的思考 高考小说选文都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并且为了达到“为国选材"的目的,小说文本的阅读难度一般并不大,所以“读懂"不是问题,“读透"才是难点。如2019年的《理水(节选)》,对于高中生来说,大禹治水的故事一定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在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小说对历史和现实进行观照,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大禹身上展现出的新时代品质,因此,对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抓住要素,探究文本 深人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因此,探究小说也就是探究文本中“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然而从小说命题的特点与方向来看,仅仅从这“三要素"层面来分析还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从内容与手法两个层面分析小说。内容层面包含了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四个要素:手法层面包含了语言手法、结构手法两个要素。可以绘制如下关系图: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趋势及复习设想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趋势及复习设想 台州初级中学谢慧君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内容,占试卷四分之一的分值,同时又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部分。我们现在处在实行新课改,使用老教材的尴尬境地,中考现代文复习成了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常常感叹现代文阅读“看得见”但却“摸不着”。(意思是说每一张试卷上都能看得到现代文阅读,但要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律和方法却非常困难。)因此,分析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思路,采取合理可行的复习方法,尤为必要。 近两年来,为与新课改接轨,台州市中考语文命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现代文阅读考查变化最大,其中渗透了不少新课改的思想。因此,我们有必要去看一下课改地区的《考试说明》,它较之我们手头的《考试说明》,更能体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科学评价,也更契合语文的性质。课改《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这一版块的考试目标中,一共有六条目标阐述: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 6、赏析和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 我想,参考这一说明将会对我们的复习起到指明方向的作用。 一、下面我结合2005年的现代文阅读命题来简略的谈一下2006年的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 (一)阅读材料稳中求新 以往的台州市现代文阅读材料一般为三篇,文体比较稳定,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中一则材料是课内语段,另两则为课外材料,文段篇幅一般都不长。05年台州市中考,就是以这种形式选材的,那么今年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我们都知道我们是非课改地区,所以可以进行这样的预测:如果从稳定出发,从今年是老课程的“最后一班车”考虑,选材上会基本保持不变。至于其中一则是课内还是课外,我们其实无须太多关注,因为我们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好了,课内与课外还不都一样吗? 另外,在这三篇材料内容的选择上,更注重选文的时代感,更呼唤选文的新鲜气息。例如去年台州市中考阅读材料《人生准则》《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临海第一次调考中的《风能》《对财富的态度》《爱如茉莉》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在平常训练中,可以将那些古旧的选文去掉,删繁就简,以提高复习效率。 (二)考查重点由侧重文体阅读转向文章整体理解体悟的检测,有淡化文体的趋势。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 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语文考试对阅读理解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其 中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点之一,阅读的难度也在不断提高,而如何应对阅读命题成为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现代文阅读题目的特点、命题考点及阅读教学建议三个方面 展开议论。 一、现代文阅读题目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题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多篇文章组合题:现代文阅读常常出现多篇文章组合题,要求考生 根据文章内容、结构及语言特点,通过归纳、提炼、综合等方法,理 解文章的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 2. 题干重词呈现:现代文阅读题通常在题干中选取了关键词汇,并采 用加粗或者下划线的方式进行强调。考生需要认真审题,弄清楚这些 关键词的作用和意义。 3. 考点细分明确:现代文阅读命题往往会将考点进行细分明确,考生 需要对各个考点进行仔细分析、理解和掌握。 二、现代文阅读命题考点 现代文阅读命题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文章主旨: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和写作意图。 2. 词语理解: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生词或难词,并掌握其含义, 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句式理解:要求考生理解长难句的构成和作用,从而掌握文章的脉 络和结构。 4. 运用细节理解文章:要求考生通过深入细节的呈现和分析,理解文 章的细节所描绘的人物、情境和描述手法等内容。 5. 综合运用:要求考生从文章整体、语言特点和作者态度等多个方面 进行综合考虑和评价,形成整体性的理解,或者掌握文章的关键信息。 三、阅读教学建议 针对现代文阅读的考试命题和考点,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1. 突出阅读教学的方法论和策略: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 策略和思维方法,比如提高学生的细节关注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解能 力等。 2. 强调归纳和总结的重要性: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 能力,指导学生习惯性地进行分析总结,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个人特有 的总结思想。 3. 加强写作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从中考的命制考点中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密切相关,因此阅读教学要充分运用写作教学 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选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选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选文 《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科书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而语文课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大体局限在不同文体规范性的样板之内。所以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选文也应遵循《语文课程标准》,选择文质兼美、文体多样,文体要素清晰、中心明确、结构严整、语言准确、难易适度的阅读材料考查学生阅读能力。下面就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选文谈谈我的浅见。 一、阅读材料的选用要有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阅读评价中指出: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 比如六年级课内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选段: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个片段选自《十六年前的回忆》,是课内阅读,是叙事性作品选段,语言朴素自然,感情色彩浓厚,外貌、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细腻,表现了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的品质和积极乐观的 革命精神。选择这样的材料,能够体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的要求,引导学生净化心灵,追求崇高。而且还体现了叙事性作品较完整的情景性,体现文体了特点,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充分表现人物特点,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 这种阅读材料不仅考查了学生理解的能力,还让学生在感悟语言魅力的同时得到人生启事,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二、阅读材料的选用要有生活性

近三年小说阅读命题规律探析及应对策略

近三年小说阅读命题规律探析及应对策略作者:长孙永健 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第12期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高考试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试题更加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师生穿着新鞋走老路,在备考方式和备考思维上并没有出现显著的调整,于是导致备考效率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此,笔者以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为主体,参照个别省份的试卷,探索小说阅读的命题规律,以期对 2022 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一、探索试题变化,寻找命题规律 通过研读近三年的试题,我们发现,高考小说阅读更加侧重于落实核心素养,侧重于考查学生真正阅读能力,于是在试题命制上更加侧重关于文本本身,更加体现文本的具体特征,打破了以往的以文体为核心的命题原则。具体表现如下:

除关注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外,我们再看看另外两套试卷: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2021年浙江卷红柯《麦子》) 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做分析。(2021年浙江卷红柯《麦子》) 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2021年“八省联考”卷川端康成《秋雨》) 通过上述表格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规律: 1.考查小说的频率较高。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只考过2篇散文,其余年份均为小说阅读。如果再放宽视野,我们会发现即使近十年,也只有4篇散文阅读。为什么热衷于考查小说?笔者以为,散文更加侧重于个体,而小说或许更有利于表现宏大主题,同时小说或许有更多的命题视角,而散文的命题相对较为单一。 2.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近年来的考题改变了以往的以环境、情节、人物、主题为核心的小说命题,更加关注于“人物的心理变化”。如2020年的“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2021年的“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这一变化,就需要考生更加关注文本的细节,真正去阅读文本。 3.逆推式思维的呈现。对于人物形象而言,以前的考查大多是“分析概括人物形象”,2020年变为了“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这一变化呈现出逆推的特点,目的在于指引考生要重视阅读的过程,而只有关注考生的思维过程,才能促使考生真正地去阅读文本。 4.解题思维上的“去模式化”。面对小说阅读,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大要素。从解题上看,更是总结出了“环情人主”四位一体的解题原则和解题方法,小说阅读表现出突出的模式化特点。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考生很难再用模式去套作,必须真正阅读文本才能较为正确地书写出答案。 5.命题方式上的“这一篇”。就命题方式来看,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具有关注“这一篇”的特点,命题人立足于文本的具体特征去命题。如谈歌的《秦琼卖马》基本特点就是关于戏曲的唱段。而这些文本所具有的核心特点在具体命题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6.命题思想上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从命题的角度来看,命题人在选取文本上遵循“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旨在弘扬古今中外的优秀品质,同时运用批判性思维,揭示人性的弱点及劣

高考语文阅读题复习备考:探究命题特点,有效答题夺分——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

高考语文阅读题复习备考:探究命题特点,有效答题夺分——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 一、命题特点 (一)小角度切入,答题指令明确 一直以来,语文阅读存在所谓套路试题,指的是有固定答题模式的试题,比如小说考人物怎么考、情节怎么考,哪怕不看原文,都能大概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类试题好处是让学生能有规范的答题意识,但缺点是让试题变得死板,束缚语文学科的发展。好在这几年高考试题作出很大的变化,不断探索创新问法,命题切入角度很小,题干限制较多,指令明确,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要求高。 例:2022年广东一模第8题,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上的讽刺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又如:①2022年深圳一模第9题,潜台词是指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小说结尾处萝拉与哥哥劳利的对话就有丰富的潜台词,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已经明确告诉你什么是潜台词,分析的对象是结尾处萝拉与哥哥劳利的对话,解读其中隐含在话语背后的丰富含意,涉及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把握。 ②2021年适应性测试第9题,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什么叫“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就是说题目给了你,题目就是中心观点;什么是“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即文体是“小评论”,评论的对象是《国文教员》;什么是“列出评论要点”?就是不用写成文章,列出评论要点即可,换句话说,就是写出分论点。

通过分析以上考题,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高考题已经不再是“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某个情节的作用效果”等之类题目直接对接考点的类型,而是转为小角度、反模板、指令明的新题型,更能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情景设置,解读能力要求高 在高考评价体系下,高考语文试题的创新性指向的是试题条件与试题要求,借助情境化的设计理念,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一套试卷就是一个大情境,一道试题就是一个小情境。通过设计开放性和探究性的情境与设问,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综合运用直觉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在开放性的综合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性的结果或结论。 例:①2022年广州一模第9题,本小说脱胎于清代文人笔记,该笔记以王石谷与恽南田相约同去寻找“《秋山》真本”为结尾,确定王府的画是假的。而本小说关于《秋山图》故事的结尾具有“不确定性”,这样的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②2022年深圳一模第8题,在司考特家,萝拉为什么要说“原谅我的帽子”?请结合文本分析。 ③2022年八省八校第二次联考第9题,本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请以⑽-⒀段的内容为例,简要说明并分析其效果。 这些题设置情景化,立足立德树人,依托文本情景,重点考查开放探究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突出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如果没有读懂文本,没有读懂命题意图,生搬硬套,如“首尾呼应”“丰富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脱离了文本情景,不顾题目特点,就会答非所问,不得要领。 1、文本特征明显,体现学科素养 好的阅读命题不以考查考生是否掌握考点为目标,而是以考生是否能把握文章的个性特征为指归,更倾向于考查语言特色、结构思路、表现手法等言语形式方面的东西。它要求考生用真正有用的知识而非仅为考试而准备的套路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强调对“给定文本”即“这一篇”艺术特征和外在形式的把握。 例:①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