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

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

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系统由ARPANET分布式结构和分散的TCP/IP组成

媒介融合(五个层面、表现)p9电子纸

电缆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带宽sgmlhtmlxml

msfrontpagedreamweaverpdf(优点)rssp18widget

新一代电子报纸(性能)新一代电子杂志(功能)telnetgosphere mail

usenet(网络新闻)ftp(文件传送)

BBS(电子公告板)P26聊天服务搜索引擎BT下载

博客播客维客

社交书签(互联网书签)社交网络服务(SNS)P30六度分离理论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渠道

第一节网络技术平台属性网络通信信道多属性网络技术特征。。。技术近视P34

技术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影响。。。第二节网络传播媒介属性网络传播的特性。。。

一、网络传播复合性(传播形态、具体形式)多媒体整合(融合)

“综合新闻”又称“多元化新闻”,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新闻传播活动,实现网络传播功能的多重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

公共领域(三要素)p39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模式、过程)三、网络传播的多层次性

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p47四、网络传播的连通性

第三节网络商务平台属性网络经济信息经济

信息产品(特点)长尾理论p53

商业平台网络5的特点是UGC(用户生产内容)p55是传统经济的延伸。。。体验经济P58

作为体验经济的网络经济(定义、特性、开发)网络情境

第四节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本质属性——虚拟社区

第三章

一、人际沟通的基本概念,人类沟通的基本形式。。。网络通信的基本形式。。。

人际传播(概念、方式、动机、特点、非制度化传播)

社会化p64

二、网路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电邮特点

聊天(双向,效果)博客播客在线游戏

三、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可匿名性

病毒式营销(六个基本要素)p71iadp72

四、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影响黑洞体验

网络空间的基本心理特征:9个网络成瘾群体、沟通群体和社区的社会化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乌合之众

非个性化P84集团极化组织通信内部网

金字塔―网络式互联网cisp90网络宣传大众传播第四媒体

第四章

第一节网站

ispiapicpp103网站的传播特点。。。网站规划

网站传播的编辑策略

第二节即时通讯即时通讯功能性能即时通讯通信特性即时通讯社会影响

ictp118

第三节网络社区传播

网络社区(虚拟社区)p123社区p122一社区含义及意义

二、网络社区的构成基础(技术平台、组织结构、维护点)

三、社区成员关系(需求。权力)四,网络社区管理(成员内容组织推广)五网络社区与个体的相互作用7个六案例分析强国论坛猫扑百度贴吧业主论坛豆瓣

第四节博客传播伪戏剧理论议程整合社会生态系统

公民新闻(公共新闻)p190

第五节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发展表现。。。搜索引擎传播特点。。。搜索引擎营销4目标搜索引擎优化搜索引擎广告

第六节RSS

创新与普及理论rss传播特点。。。rss传播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一节网络传播中的文字符号一、网络文字符号系统与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特点

网络语言周期性的成因2。网络语言的构成

三、网络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动力

直接权力社会权力

第二节网络传播中的图形、图像符号一、网络情绪的图形化运用场合

二、网络ID的图形化

三、网络文字符号的图形化四、网络图形符号的动态化

五、《华盛顿邮报》15条规则白宫摄影师协会的四项原则网络欺骗的社会背景欺骗的消极性

第三节网络传播文本的总体特点一、层次化文本一篇文章的完整层次影响信息消费的主要因素二、网络化文本网络话文本影响四、可进入性文本

第六章网络媒体中的专业新闻传播者p243传播者和受众

新闻机构的发展历程整合新闻p250传统媒体网站分层网络媒体竞争力

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模式、合作思路、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媒介形态变化的六原则p264

第三节新闻网站的任务和业务6新闻网站的任务

网络新闻业务的构成及特性6个网络新闻的快餐化和碎片化新闻网站的整体产品构成

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一、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

(一)传播效应与行动效应(二)微观效应与宏观效应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网络受众的五个代表性指标性别年龄教育收入地区数字鸿沟p294

受众的总体特征个体性社会性虚拟性自主性

控制指数情绪指数P309匿名心理学P310

角色与虚拟环境认知失调理论从众心理选择性心理

网民的阶段典型特征需求特征行为特征思维特征价值取向特征

解构性p323反传统反理性反中心泛政治化p336

第八章网络传播的结构

网络传播结构定义p355信息流意见流p355研究网络传播结构的意义第二节网络中信息传播结构(发布、扩散、循环)

第三节意见沟通结构(形成、冲突和流动)第四节把关人

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定义p381

一、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

传播效应(单一:放大、减弱、催化、裂变、多重:聚变、正反馈)和作用效应

微观效果与宏观效果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二、网络传播效果形成复杂性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第四节网络新闻传播效果含义

评价功能、模式与辩证认识

(三)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

二、网络传播效应形成的复杂性

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网络传播在效果形成方面,过程显得更为复杂,作用因素也更为多样。

第二部分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及议程设置理论研究了媒体报道内容与公众关注内容及相关态度之间的关系。尽管网络的“去中心化”似乎给媒体的议程设置带来了一些挑战,但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整体在议程设置中的作用仍然值得关注。

一、“议程设置”与“议程融合”理论(一)“议程设置”理论简介(二)“议程融合”理论简介

二、网络中是否有“议程设置”

当把议程设置理论与网络结合起来时,我们首先要考察的是:网络是否还存在议程设置的功能?目前的理论与实践,基本上对此都作出了正面回答。三、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

1.议程设置主题的多样化和受众地位的上升。

2.互联网在传统媒体议程设置中的动态作用。

3.网络中“垂直”和“水平”议程的交织。

4.网络议程设置范围的限制。

5.网络议程设置的全球化趋势。

四、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础作用机制

(一)话题形成——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点

(二)信息与意见的传播――网络议程设置的实施(三)议程融合――网络议程设置发生作用的内在动因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一、“沉默的螺旋”假说简介

二、网络中是否存在“无声螺旋”?第三,网络“无声螺旋”的形成机制

第四节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

在网络传播效果分析的实践中,对网络新闻报道传播效果的分析与评价是最重要、最典型的意义。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价的工作原理和方法也可以为网络中其他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价提供基本的启发和指导。

一、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含义

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考察了新闻报道对受众的作用和影响程度。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受众的新闻报道结果与传播者预期目标之间的一致程度。一般来说,重合度越高,效果越好。另一方面,它指的是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二、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作用

1.根据新闻传播效果评估新闻编辑工作。

2.根据新闻传播效果调整传播策略。

3.根据新闻传播效果把握受众脉搏。

4.根据新闻传播效果了解社会形势和舆论。

三、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方式

(一)从网民的新闻消费行为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1.从点击次数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2.从网站流量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

3.从网民搜索看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二)从网民的新闻生产行为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1.网民评论和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2.网民转发和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3.网民收集和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4.受众调查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3)从媒体1媒体转发量和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反应来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2.媒体的后续报道和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

四、对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辩证认识

1.对各项指标进行全面调查。

2.深入分析指标背后的相关因素。

3.避免使用治疗头痛和足部疼痛的简单方法。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2) 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3) 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5) 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7) 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9)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硬件A. 若干台计算机; B. 相关的通信设备; 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 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广域网和局域网 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 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 (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 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 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 (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2)从信息传输的角度看,衡量网络接入技术的一种重要指标就是带宽,即传输通道的传输能力。

《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18 课程名称:网络新闻传播(Network news media) 新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 《网络新闻传播》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和时代发展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在《新闻学理论》、《传播学导论》、《计算机基础》、《广告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8周,总课时数36学时。 本课程总学分数: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实验学时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网络应用基础 网页设计与制作 网络新闻传播 网站建设与经营 网络营销 网络中的传播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机动 4 2 6 2 2 6 4 4 4 2 2 合计36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地特点,特别是作为新兴媒体地网络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如何发挥自己地优势,在网络新闻的采写和发布中博采众长,整合其他媒体的优点,在新闻传播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如下: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网络传播概念、研究内容、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信息传播、网络传播、网络媒体“把关”、互联网 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彭兰 《网络传播学》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网络传播概论》、《点击美国在线》等著作,并主译了《网络新闻导论》、《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等著作。 目录上编网络传播实践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节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第四节互联网的接入 第五节IE浏览器的使用 第六节E—mail软件的使用 第七节在网上查找信息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第一节网站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HTML语言 第三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一——Frontpage的使用 第四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二——Dreamweaver的使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传播 第一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特点 第三节网络新闻的采集 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 第五节网络新闻的标题 第六节网络新闻的编辑 第七节新闻网页的设计 第八节新闻网站(频道)的规划 第九节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第十节现阶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补关系 第四章网站建设与经营 第一节网站的经营环境分析 第二节网站的规划 第三节网站的建设与推广 第四节网站的品牌建设 第五节网站的资本运营 第五章网络营销 第一节网络营销简介 第二节网络广告 第三节电子邮件营销

第四节网络数据库营销 第五节电子商务 下编网络传播理论 ★第六章网络中的传播 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第三节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四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七章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第一节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网络受众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网络受众的类型 第四节网络受众的心理 第五节受众参与网络传播 第六节网络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第七节网络传播模式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第八章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第一节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数字鸿沟” ★第九章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网络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亚文化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文化的同质化 第十章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一节网上不良信息传播 第二节网上诽谤 第三节网络传播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第四节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后记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个计算机网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涉及到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等一系列技术。这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界面、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等。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系统。 一、网络提供的服务文件服务、打印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服务、视频会议、新闻论坛、电子商务等。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 表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 表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网络协议 (1)网络协议的含义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 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 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

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系统由ARPANET分布式结构和分散的TCP/IP组成 媒介融合(五个层面、表现)p9电子纸 电缆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带宽sgmlhtmlxml msfrontpagedreamweaverpdf(优点)rssp18widget 新一代电子报纸(性能)新一代电子杂志(功能)telnetgosphere mail usenet(网络新闻)ftp(文件传送) BBS(电子公告板)P26聊天服务搜索引擎BT下载 博客播客维客 社交书签(互联网书签)社交网络服务(SNS)P30六度分离理论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渠道 第一节网络技术平台属性网络通信信道多属性网络技术特征。。。技术近视P34 技术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影响。。。第二节网络传播媒介属性网络传播的特性。。。 一、网络传播复合性(传播形态、具体形式)多媒体整合(融合) “综合新闻”又称“多元化新闻”,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新闻传播活动,实现网络传播功能的多重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 公共领域(三要素)p39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模式、过程)三、网络传播的多层次性 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p47四、网络传播的连通性 第三节网络商务平台属性网络经济信息经济 信息产品(特点)长尾理论p53 商业平台网络5的特点是UGC(用户生产内容)p55是传统经济的延伸。。。体验经济P58 作为体验经济的网络经济(定义、特性、开发)网络情境

第四节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本质属性——虚拟社区 第三章 一、人际沟通的基本概念,人类沟通的基本形式。。。网络通信的基本形式。。。 人际传播(概念、方式、动机、特点、非制度化传播) 社会化p64 二、网路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电邮特点 聊天(双向,效果)博客播客在线游戏 三、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可匿名性 病毒式营销(六个基本要素)p71iadp72 四、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影响黑洞体验 网络空间的基本心理特征:9个网络成瘾群体、沟通群体和社区的社会化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乌合之众 非个性化P84集团极化组织通信内部网 金字塔―网络式互联网cisp90网络宣传大众传播第四媒体 第四章 第一节网站 ispiapicpp103网站的传播特点。。。网站规划 网站传播的编辑策略 第二节即时通讯即时通讯功能性能即时通讯通信特性即时通讯社会影响 ictp118 第三节网络社区传播 网络社区(虚拟社区)p123社区p122一社区含义及意义 二、网络社区的构成基础(技术平台、组织结构、维护点) 三、社区成员关系(需求。权力)四,网络社区管理(成员内容组织推广)五网络社区与个体的相互作用7个六案例分析强国论坛猫扑百度贴吧业主论坛豆瓣

网络传播概论教案

读未来 编号: 学院教案 2018 ~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 分院(系): 教研室: 课程名称:网络传播概论 课程学分: 授课专业班级: 教师姓名: 职称: 使用教材:网络传播概论 作者及出版社: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学院教务处制

说明:1、本表原则上以每章为单位填写。2、此表后面为本次安排的授课内容的教案正文。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和时间分配 既然要学习网络传播概论这门课程,首先就应该知道什么是网络传播,为什么要学习网络传播,以及如何学习网络传播。(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都接触过网络传播,那么同学们理解的网络传播是怎样的呢? 第一节网络基本知识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2、网络的服务内容包括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广域网和局域网 2、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三、网络协议 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交换时制定的相应规则。 四、网络互联技术 1、网络互联的目的 2、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 第二节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互联网(Interne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可以说,它是一个网上网,即由大大小小的成千上万个网络连接而成。 一、互联网的诞生 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的一个实验性网络。 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两次飞跃 1974年,文顿·瑟夫和鲍勃·坎提出了TCP协议和IP协议。在TCP/IP 9协议提出10年之后的1983年,TCP/IP协议才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为所有的网络采纳,这意味着互联网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三、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 (一)新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 (二)Web 2.0 (三)三维技术 四、媒介融合的趋势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它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第三节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一、逐渐淘汰的应用技术 二、目前主要的应用技术 三、正在兴起的应用技术 本章小结导入新课新课讲授 总结归纳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 (1) 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1) 1.数据化生存 (1) 2.表演化生存 (2) 3.节点化生存 (3) 4.并发性生存 (4) 第二节网络用户的需求 (4) 1.关系需求 (4) 2.内容需求 (5) 3.服务需求 (5) 第三节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网络用户 (6) 1.“个性化”与“社会化”并存的用户 (6) 2.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网络用户 (6) 第四节作为新闻生产者的网络用户 (7) 1.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方式 (7) 2.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 (7) 第五节用户的群体互动及其影响 (8) 1.网络群体互动中的心理机制 (8) 2.群体互动带来的人群分化 (9) 3.“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 (9) 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 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1.数据化生存 (1)数据是个体思想与见解的记录,也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形态,数据成了个体的映射与化身。 (2)数据在记录个人行为的同时也记录了很多社会场景、社会活动,并传达出背后的社会情绪,与大众传媒的记录形成一种补充印证的关系。媒介组织根据用户生产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完成符合用户个性化的精准推送。同时,这样的数据化也会使个体暴露在更多的风险中。 (3)个体数据的类型 A. 从个体对数据的控制关系来看 a) 个体被动产生的数据内容,例如注册信息等; b) 个体主动生产的数据内容,例如微博等用户创造数据;

c) 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的数据,例如穿戴设备数据等。 B. 内容型数据和活动型数据 a) 内容型数据:用户行动的目的就是生产出直接在网络中发布的内容; b) 活动型数据:不是用户有意识生产的内容,而是用户活动的附属产物,是对行为的重要记录,甚至是研究用户个性的重要依据。 2.表演化生存 (1)“表演”:社会互动的基本策略 在网络中的人际互动中,人们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成分。头像、昵称、交流手段、自我披露程度等,都是表演的策略。表演不仅存在于人际互动中,在网络的群体互动和其他各种平台上,表演也是用户的一种常态。 (2)虚拟性:网络空间表演的前提 在数字化的虚拟空间里,很多时候人们可以不透露个人的真实身份,进入“匿名”状态。但由于网络应用的实名方式,很难做到完全无条件的“匿名”。因此,用户在网络空间中具有一定的身份自由度,这样的特性被认为是“虚拟性”。 A. 虚拟性意味着人们是用符号的方式来进入网络世界的。这个符号可以是他的本名,也可以是昵称。即使他不用任何名称,他的IP地址也是与其对应的一个符号。 B. 虚拟性意味着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之间存在多重映射的可能。也就是说,网络用户对自己的角色可以进行多重设定,自由分解。 C. 但虚拟并不等于“虚假”。人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仍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 (3)角色自由:网络空间表演的特点 相比现实空间,网络用户基于角色的表演要自由得多。这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角色获得的自由 网络用户的角色可以不受社会环境的限制。它的获得完全是出于个体的意愿。另外,人们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多重角色设置。不同的角色可以折射出现实心理状态与诉求的不同侧面。B. 角色表演中的自由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在观众面前表演,我们必须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在虚拟空间里,这种稳定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这一方面是因为在非实名的状态下,人们可以更多地表现出“人性化的自我”;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表演空间可以多样化,如果在一个表演空间里失败,人们可以转移到其他空间。 C. 角色转换的自由 角色获得的轻易性、角色的多重分化可能,都意味着虚拟空间中角色转换的自由。当然,人们是否会转换自己的角色,核心影响因素是某一角色对他们的意义。 (4)表演背后的心理动因心理学的“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们很多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提出的。 A. “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人们在观点、态度、行为等之间具有一种一致或平衡的趋向,即两个认知元素之间要达到一致的趋向。所谓认知元素,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对自己的行为及对环境的了解。两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无关、失调、协调。失调即不一致、矛盾、不合适。 B. 失调的原因包括如下几个: a) 逻辑上的不一致 b) 文化上的习俗 c) 观点的普遍性(一种观点包含在另一种更普遍的观点中) d) 过去的经验

湖南自考 绝对过关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版)最新打印-打印室补充-OK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协议?你平时上网时使用过哪些协议?它们对应着哪些服务? 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交换,与人们的日常交流是相似的,如果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即交流什么、如何交流、何时交流等。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这类规则统称为协议。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日常上网使用的协议及对应的服务: ①SMTP协议(E-mail信息格式和传递处理方式,使用专门的邮件软件) ②MIME协议(E-mail传送二进制数据或文件,使用专门的邮件软件) ③NNTP协议(Usenet网络新闻,是网络上成千上万的网络新闻组的集合。它通常使用NNTP协议,使用特定的客户端来阅读和发送讨论的内容。它讨论的话题不限于新闻,用户通过它可以与世界各地有共同爱好的人就任何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阅读网络新闻组中的信息或者在新闻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④HTTP协议(WWW万维网,HTTP协议是WWW中的通信协议,它能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以满足Web服务器与客户之间的多媒体通信需要。除了可以进行信息的浏览外,还可以实现E-mail(通过网站,不使用专门的邮件软件)、FTP、Gopher、BBS、聊天、搜索引擎等其他服务) ⑤TCP/IP协议(FTP文件传送,用于网络上两个主机之间的文件传输) 2.WWW与互联网的关系是什么?WWW技术对于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优点)? WWW与互联网的关系:WWW万维网是互联网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有人常把WWW与互联网混为一谈,事实上,WWW只是互联网的一种服务。 作用:WWW改变了互联网的命运,使它成为普通人都可以使用的一种网络。WWW 主要优点有: ①多媒体方式: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 ②超链接:将不同地点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可以从一个文献迅速转到另一个文献而无须用户对具体过程进行了解。 ③友好、易用的用户界面:这使普通用户无须记忆特别的命令,就可在图形化的界面上浏览信息。 3.网络带宽的不断提高将对新闻传播产生什么影响? 网络带宽是指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位数据。就好象高速公路的车道一样,带宽越大,好比车道越多。 网络互联技术直接关系到网络的带宽,而带宽是影响网络信息传输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信息传播者的愿望与意图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网络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也会受到限制。带宽决定着信息能否通畅迅捷地在网络中传输。+自己加话+ 4.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 ①新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IPV6、网格计算、P2P技术、语义网技术等 ②Web2.0:RSS、博客、播客、维客、社会化书签、SNS等。 ③三维技术:以三维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的结合,也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5.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对新闻传播产生哪些影响?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有两个指向:汇聚与分权。 汇聚是网络变革中不可遏止的一个势头,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势所趋。各种形式的汇聚不仅将引发互联网产业或传媒产业的革命,也会带来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分权使网络中的机器在信息传输方面拥有更为对等的权利与义务。而新一代的网络应用方式,也使平民借助互联网可以对传统媒体的“特许经营”地位发起挑战。当然,分权并不意味着权力的绝对平等。但是,它意味着对原有权力结构的冲击。 6.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两次飞跃: ①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②WWW万维网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变革。 7. 媒介融合体现为几个层面?媒介融合将对传媒业产生什么影响?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它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媒介融合体现为几个层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平台融合、市场融合以及机构融合。 媒介融合是目前传媒业发展的一个总体走向,尽管很多人对于媒介融合的前景仍有各种疑惑,但是,数字传媒技术发展使媒介融合景观日益明朗却是不争的事实。推动着各种媒体间业务的交叉、渗透、互动直至融合,并逐渐发展到媒体平台及市场的交汇、相融。 8. 搜索引擎发展。 搜索引擎服务在近年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从文字搜索向多媒体搜索扩展,从一般搜索向专业化搜索扩展,从单纯搜索向搜索与社区结合方向发展,从被动提供搜索结果向主动整合满足搜索需要发展。而未来搜索引擎的发展目标是实现智能化搜索,这依赖于语义网等技术的发展。而与此并行的是社会化搜索引擎思想,它试图通过人工力量的加入来优化机器搜索的结果。

网络传播概论 第四版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 引言 网络传播是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数字技术来传达信息、传播观点、交流和互动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本文将介绍《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该书是网络传播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涵盖了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内容概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覆盖了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涵盖了不同的主题。 第一部分: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网络传播的起源、定义、特点以及与传统媒体的比较。通过对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的解释,读者可以对网络传播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传播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传播媒介理论等。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部分:网络传播的技术与工具 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中常用的技术和工具,包括社交 媒体、博客、微信公众号等。通过学习这些技术和工具,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网络传播,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第四部分:网络传播的案例分析 这一部分通过对实际的网络传播案例进行分析,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网络传播的实践方面。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作者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五部分:网络传播的管理与战略 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战略问题,包括网络品 牌建设、危机公关、网络口碑管理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制定网络传播的战略和管理网络传播的过程。

这一部分探讨了网络传播的未来趋势,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通过对未来趋势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网络传播的方向和发展。 结论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网络传播领域的学生、从业者以及对网络传播感兴趣的人士都是一本必备的教材。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网络传播工作中。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业发展中,了解和掌握网络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1、1948年,美国数学家克劳特·香农(C. E. Shannon)发表了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1948 年,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 Wiener)也发表了题为《时间序列的内插、外推和平滑化》的论文以及专著《控制论》。 2、196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伦纳德.克兰罗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发表了分组交换技术的论文,该技术后来成了互联网的标准通信方式。分组交换也称包交换,它是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一定的长度,每个部分叫做一个分组。在每个分组的前面加上一个分组头,用以指明该分组发往何地址,然后由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将他们转发至目的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 3、1969年,美国国防部起动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阿帕网络( 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Network。ARPANET是互联网的始祖。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设计开发,ARPANET在洛杉矶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犹他州大学的4台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相互连接。起初是为了便于这些学校之间互相共享资源而开发的。70年代,协议成功的扩大了数据包的体积,进而组成了互联网。 4、1971年,位于美国剑桥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师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开发出了电子邮件。 5、1982年,美国国防通信局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为ARPANET 建立TCP/IP协议,这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 6、1989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

网络传播01网络传播概述复习资料

第一章网络传播概述复习资料 1.1有关传播及媒介的几个基本概念 ?传播 ●概念 ?①即传布。如:传播消息。②在传播学中,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以此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换的过程。{《辞海》1999 年版P.258} ?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P.21-22} ?所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出版社20011年版P.4} ●渊源 据考证,“传播”一词在我国出现于1400多年前,始见于《北史·突厥传》中的“传播中外,咸使知闻”一语。{方汉奇:《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新 闻与传播研究》第一卷第1期} ●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口头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手机传播时代 ?传播媒介 ●概念 ?传播活动中承载、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广义包括语言、文字、电话、电报、传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一切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手段;狭义指新闻媒介。{《辞海》1999年版P.259} ?广义的传播媒介是指实现人类信息传递的所有中介物。我们课程中所指的是狭义的概念,即指经常性向社会大众传递众多新闻和信息的各类手段与 工具,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和手机。 ●传播媒介的演变 言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以及手机媒介 1.2传播的类型 ?按信息的特质划分 从信息角度看,传播实质上是信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流动变化。因此,根据信息的特质,传播可以划分为:新闻传播、舆论传播、广告传播、文艺传播、科技传播、教育传播、文化传播等类型 ?按信息的表达形式划分 信息只有被各种符号系统组织为不同形式的符号序列(也即信息)才能进行传播。 因此,根据信息的表达形式——符号,传播可以划分为:言语传播(或称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传播(或称非言语交流)两种类型 ?按传播媒介的特质划分 人类传播离不开承载着信息的物质工具——传播媒介。根据媒介特质的不同,人类传播可以划分为: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三种类型 ●人际传播 广义概念,指面对面的交流以及运用个人性技术媒介所进行的交流,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内向、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层次 ●大众传播 指以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为主的交流 ●网络传播 指以计算机、手机等为终端,以互联网为平台 ?按传播的行为主体划分 传播是人类的一种实践行为,离开了行为主体,传播就无从谈起。从传播的行为主体来看,存在着以个人、组织和国家这样三个有着本质区别的信息发布者。因此,人类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十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1) 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 (1) 第二节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3) 第三节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 (7) 第四节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 (9) 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 1.舆情与舆论的关系 (1)舆情的概念 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 (2)舆论的概念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 (3)二者的关系 舆论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而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反过来,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 2.网络中舆情、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 网络中的舆情是通过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信息体现出来的。从“信息”这个角度来看,舆情可以在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这两种信息中得到体现。 (1)事实性信息是对事实的描述,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见没有直接呈现出来。 (2)意见性信息则是主观意见的直接表达。 (3)了解网络中的舆情,不仅应该注意在各种渠道中表现出来的意见性信息,还要关注那些事实性信息中所隐含的意见与情绪。 3.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1)网络中舆论的形成 A. 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事件引起关注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的。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引发网络舆论的直接动因。另外,一些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发布,也可能引起舆论热潮。 B. 网络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讨论扩散的过程,是事实与意见的共同传播过程。事实的传播与意见的传播绝非泾渭分明,传播什么事实、如何传播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意见。而很多时候,网民在传播事实时,也直接加入了自己的评价。 C. 网络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舆论最终达成的标志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产生。对于某些问题或事件,人们的意见并不一

网络传播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411850 课程名称:网络传播概论(Outline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学时:32(含课外学时)学分:2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开课学期:2 开课部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彭兰著,《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四版 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彭兰主编,《网络传播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钟瑛主编,《网络传播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网络传播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新闻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新闻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是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课。本课程重在使学生了解当前网络传播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理解网络传播环境下新闻生产和传播活动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释分析不断更新的网络传播现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分网络传播实务与网络传播理论两个部分:重点讲授网络传播的特点、功能及网络新闻的采集、写作、编辑以及新闻网站的建设等基础知识, 同时研究了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传播者及网民特点、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网 络互动组织及网络公关和广告等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网络传播中的实际 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及其基本规律; 2、掌握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以及网络新闻的加工; 3、了解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传播者、网民以及网络传播的效果和社会影 响; 4、熟悉网络传播中的典型形式以及网络具体操作层面的公关与广告; 5、针对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具体问题,具备一定的研究和解决能力。 1)学时分配

《网络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传媒学院的学生未来将担负着利用各种媒介进行传播工作的任务,互联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乃至生活中都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通过开设此门课程,可能帮助学生们了解互网络传播的基本特点,网络传播对现代传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看待和利用这些影响。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网络环境中的新传播现象 1.1网络传播中接近权与话语权的变化 1.2网络传播中把关人与议题设置的变化 课程目标2:网络舆情管理与网络道德自律 2.1网络舆情管理 2.2网络道德自律 课程目标3:网络媒介新格局与新经济现象 3. 1网络媒介新格局 3. 2网络经济新现象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网络传播发展历程与现状 1.教学目标:掌握相关知识 2.教学重难点:网络传播的流变 3.教学内容:流行的网络传播方式 4.教学方法:案例法 5.教学评价:未发现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 第二章网络环境中的新传播现象 1.教学目标:掌握相关知识 2.教学重难点:网络传播中接近权与话语权的变化 3.教学内容:网络传播中把关人与议题设置的变化 4.教学方法:案例法 5.教学评价:未发现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 第三章自媒体与自媒体人 1.教学目标:掌握相关知识 2.教学重难点:自媒体与网络公共领域

3.教学内容:自媒体人与公民新闻 4.教学方法:案例法 5.教学评价:未发现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第四章网络舆情管理与网络道德自律 1.教学目标:掌握相关知识 2.教学重难点:网络舆情管理、 3.教学内容:网络道德自律 4.教学方法:案例法 5.教学评价:未发现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第五章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与产权保护 1.教学目标:掌握相关知识 2.教学重难点:网络信息产权保护 3.教学内容: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4.教学方法:案例法 5.教学评价:未发现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第六章网络媒介新格局与新经济现象 1.教学目标:掌握相关知识 2.教学重难点:网络媒介新格局 3.教学内容:网络经济新现象 4.教学方法:案例法 5.教学评价:未发现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第七章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1.教学目标:掌握相关知识 2.教学重难点:网络文化与亚文化现象 3.教学内容:网络传播符号与“网红”现象 4.教学方法:案例法 5.教学评价:未发现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第八章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承与数字鸿沟 1.教学目标:掌握相关知识 2.教学重难点:数字鸿沟与网络命运共同体

传播学复习大纲

传播学复习大纲 传播学复习大纲 传播学内容: 1.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一级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法(2)内容分析法(3)实验法(4)个案调查法(5)定性研究方法 3.学习与研究传播学的意义:(1)有助于推动传播学学科建设(2)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3)有助于提高船舶决策的科学化水平(4)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5)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4.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首先诞生美国。(1)政治:美国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2)经济: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3)学术: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5.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拉斯维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6.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传播的形式:(1)符号和信号时代(2)口语时代(3)文字时代(4)印刷时代(5)大众传播时代(6)网络传播时代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新闻学和传播学都属于文学类专业,但是二者初试考 试科目有三科相同,即政治、英语、综合考试[新闻传播类],另外一门有差异的学科为:

新闻学——新闻学基础 传播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 研究重点不同 传播学重理论研究,其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的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 新闻学重业务研究,其研究路线是:实务-历史-理论。 研究方法不同 新闻学沿用传统的人文学科的思辨定性的分析方法; 传播学则以新兴的社会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多采用试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传播学研究范围更广;新闻学是大众传播的一种现象,是传播学的母体之一。 传播模式(什么是线形传播?) 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Who(谁);Say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whom (向谁说);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④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彭兰新媒体导论思考题答案

一、为什么要从多重属性角度认识网络? 答: (1)网络传播的复杂性,源于网络并存的多重属性和相互交织的多种传播形态。从多重属性了解网络,是认识网络传播特点的重要基础。网络具有技术平台、传播媒介、经营平台、社会形态等多重属性。这些属性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交叉作用。 ①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启示我们要跟踪技术变革的轨迹,及时关注其所带来的影响。 ②网络传播的特性突出表现为复合性、连通性、开放性、多级性与网状化,这些特性对指导媒体网络传播实践有重要作用。 ③认识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是利用互联网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 ④了解网络的社会形态属性是把握当下现实社会本质特征和问题的重要环节。 (2)网络传播是一种复杂的传播,对它的认识与研究不能局限于大众传播视角。从多重属性角度认识网络可以为网络传播的研究提供更为宽阔的视野。 二、结合网络技术发展谈谈你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 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影响广泛的媒介观,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1)媒介即讯息”的含义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其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2)媒介即讯息”的表现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还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3)网络技术对媒介即讯息”的诠释 在新媒体交互发展的时代下,“媒介即讯息更加清晰地显示出科技进步与社会文明的程度,更加说明了媒介技术的运用比媒介所承载的内容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深刻、更彻底。最具价值的意义不是新媒体所承载的内容和思想,而是伴随着新媒体产生的新媒介体验、新传播模式、新文化、新环境、新生活方式。例如,网络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包括:①

网络传播学概论彭兰读后感

网络传播学概论彭兰读后感 化繁为简 这本教材共十章,猛地一看,你可能会觉得这完全是十个独立的专题。确实是,单独拎一章出来看并不妨碍阅读,每一章都可以当一个大专题来整理。 我们先看一下这十章内容的构成: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二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第四章网络媒体与新闻媒体 第六章网络信息的整合形式 第七章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新闻及可视化传播 第八章社会化媒体应用 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 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我们梳理一下,可以按照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和“主要问题”分为两大板块,目的在于可以帮你形成知识结构,快速实现知识定位,以更好地进行内容消化。“基本问题”版块主要讲述网络传播是从何而来、如何传播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传播学中的5W来整理,即网络传播关注的议题:从媒体、用户、内容、效果、其他五个维度来总结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变化与新特点。于是,这本书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纳为:

(图像) 展开讲述 1 基本问题:从何而来、如何传播 (图像) ①从何而来(第1章) 网络传播从何而来?教材围绕技术基础和发展逻辑展开,也就是互联网的演进。 • 发展基础 网络技术是网络传播的基础,对于网络技术的探讨属于工科生的事儿,但是,我们要对社交媒体、自媒体,以及Web3.时代的数据化、智能、交互、个性化和高度虚拟化这种概念进行掌握。 • 发展逻辑 从发展逻辑来看,网络媒体的演进包括业务形态、分发平台以及传播模式三个维度,和传统媒体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业务形态和生产机制从独立走向了融合;第二,价值坐标的变化,包括新闻价值和质量标准;第三,思维由“内容”转变为“产品”;第四,传媒产业体制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在这一部分最后,作者论述了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和对传媒业的影响。教材有大篇幅的论述,我们要把握两个核心名词:大数据、智能化媒体。 ②如何传播(第2-3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