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拉斯韦尔“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不足之处: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即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4.社会对媒介的控制:查书

1、个人的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3、诉诸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5.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6.环境监测的功能:查书

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

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

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7.麦克卢汉的三论:

媒介即讯息。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冷媒介和热媒介。

8.社会责任理论原则:

(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9.符号的特点:查书

1、任意性

2、约定性

3、组合性

4、传授性

5、跨越性

10.受众的角色:

1.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2.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3.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4.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11.有限效果理论:

a.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仅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b.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对既有态度的强化;

c.大众传播产生的态度改变效果需两个条件—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d.传播效果的产生受某些心理生理因素制约;

e.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性质、内容组织)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2.传播的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这个功能准确的、客观的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这个功能把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各类因素整合协调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应付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13.如何理解拟态环境

是上个世纪20年代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著作中提出的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问题。

现代人很少能够直接的感知自然信息,这是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巨大化,而人们活动的范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自感知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去了解,而新闻媒介所提供的是一种拟态环境,这就是指新闻媒介并不是对现实环境镜子似的再现,而是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4.从人际传播角度分析,如何有效倾听

1、要与说话者建立信任关系,明确倾听的目的,选择和营造良好的倾听环境。

2、注意力集中。

3、反应积极。

4、既要善于倾听言语中的基本信息和话语中心,又要善于听弦外之音。

5、不要轻易打断对方讲话。

6、不要轻易得出结论。

7、倾听的回顾与反思。

15.如何做到人际系人

(1)平等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两个方面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

(2)相容原则。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

(3)互利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互助互利。可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相互依存,通过对物质、能量、精神、感情的交换而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

(4)信用原则。信用即指一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16.关于网络

优点: 1.互动性强,受众可主动的参与到网络活动中。2.媒体个性化突出 3.受众选择性增多 4.表现形式多样 5.信息发布实时。

缺点:(1)信息的选择困难。信息量巨大,甄别困难,不确定信息多。(2)对虚假信息和不利信息的处理非常棘手。(3)安全危机时刻出现。

17.信息量:查书

18.为什么会出现知识沟

(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19.从传播学角度,如何处理人际冲突

(1)审慎地选择要处理的冲突问题。

(2)分析冲突原因和根源。

(3)沟通协调一定要及时。

(4)善于询问与倾听,努力地理解别人。

三.论述题

1.分析网络谣言与网络流言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一般受众的信息传播地位,尤其是博客、论坛、微博等的兴起,为受众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平台,同时,网络信息量呈爆炸式的增长。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谣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谣言的大肆泛滥除了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快捷性、广泛性、互动性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更为深刻的原因。1. 造谣、传谣与受谣是网络谣言形成与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2. 社会公共信息不足。3. 网民的媒介素养低。4. 网络的虚拟环境。

那么如何遏制网络谣言及其传播呢?1.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社会透明度。2.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增强其独立、理性思考能力。3.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共性。4.加强网络监控管理,推行网络实名制。

2.分析受众行为

受众的心理选择过程包括三个具体环节: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1)选择性注意。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这么一种本能趋向。

(2)选择性理解。指受众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3)选择性记忆。指受众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更趋向于记住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

3.分析传播的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这个功能准确的、客观的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

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这个功能把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各类因素整合协调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应付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

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4.分析有限效果理论

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传播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在于传播媒介如何在社会中发挥实际作用,特别是传播媒介对于个人意见和态度的"说服性效果。"这一时期的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力有限,甚至十分有限,可以被称为"有限效果"模式。

中介因素: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3)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不足之处:1.贬低了大众传播效果。2.研究注重大众传播对于态度和意见的影响,如果探求其他方面,也许就会发现大众传播具有更大效果。(行动)3.只着眼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作用。4.没有摆脱“传者中心论”的局限。

5.分析群体效应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原因(1)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2)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3)缺乏抵御非正式团体和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

弊端1、个性的消失。2、个人获得了匿名感。3、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

6.分析媒体的社会责任

①面对重大事件,媒体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在重大事件尤其是突发的重大事件中,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在报道新闻和发布信息的同时,应该注意考虑是否符合新闻伦理,能否做到客观、公正,拥有人文关怀,同时肩负起新闻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受众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新闻信息时,也应拥有自己的看法,不能因沉浸在信息的海洋里,而忘记了自己的见解和判断。面对甲流,国家发表的人数统计数据,媒体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或者进行深入的调查与报道等。

②主流媒体要找到有效行使新闻采访权利的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迅速,人人都可以是新闻发言人,传统的新闻报道光发布官方信息,或者只去除“假大空”是不够的。随着微信、微博、微视频的崛起,传统媒体应该用更及时和更深入的客观报道,去说服民众,甚至去影响事件的走向。权利和责任的共生,才是新闻媒体的未来发展之道。

③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的准则。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报道,是新闻媒体起码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媒体人的道德底线。虚假新闻报道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使得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大打折扣,成为新闻事业的“毒瘤”。毋庸置疑,媒体凭借自身拥有的资源,在传播新闻、发布信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引导公众正确、客观、理性地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闻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因为,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

7.分析传播的情境依赖性:查书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 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 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 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 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 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 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 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 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 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 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 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 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 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 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 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深入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应 用领域,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传播学概论期末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期末知识点总结 1.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 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 2.口语最早是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开始的。 3.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非人自带的) 4.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 5.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6.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7.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 8.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9.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意义,即符号的字面意思;暗示性意义,即符号的引申意义。 10.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11. 赋予奢侈品的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就是意义的交流。而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而商家作为传播者赋予奢侈品的意义便是商家与客户作为受众之间精神内容的交流,商家不想与客户只是认为他们之间是金钱利益关系而是以情感的意义从而引起客户的情感共鸣,凝聚受众的向心力,是受众更加依赖和信任传播者,从而达到商家销售更多商品获取更多利益的目的。 12.拉斯韦尔的“5w”模式: ①who ②says what ③In which channel ④To whom ⑤ With what effect (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因为他没有提供反馈渠道。)13.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4.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15.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16.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这是最早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的系统研究。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而“主我”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映具体表现出来;而“客我”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米德认为,人的意识就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即“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可以改变“客我”。由此看出,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那么,“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介质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也是通过它来进行的。

传播学概论重点__郭庆光版_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 1、信息 (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 (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 (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 (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 (1)象征行为 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②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即它们之间必须具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并不是直接的和绝对的,而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和想象。 ③特性:a.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b.社会性和约定性。总是一定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并且需要得到较多社会成员的认同。 c.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象征行为包含了人们对“真善美”和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部。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

1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本章重点) 一、环境监测功能。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二、社会协调功能。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三、三、文化传递功能。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 四、娱乐功能。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 2 传播的定义传播:既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一共享说~该定义强调传播者与受众者对信息的分享 二交流说~强调传播是互动的活动 三说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达到说服的行为。 3简述传播的四种基本控制形态?—— 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4传播契约的定义 传播契约: 参加传播的人带着可以支配他们的表现的契约进入传播关系,他们进入传播关系以遵守某种规定性为前提,这种契约,这种规定性,我们即称之为传播契约。 6把关人理论:大众媒介是信息在社会流通过程中的主要把关人。他们对信息进行取舍,决定传播内容的重点,并企图以此给受传者造成某种预期影响。而在当代大众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中,把关行为的难点在于在苛刻的时间限制中对及其大量的讯息进行取舍 7两级传播理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致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这就是两级传播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受众的分化,也强调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协同作用。在传播学中第一次依赖定量研究说明,受众成员是各个不相同的其中有些人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8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传者的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一项研究。他通过分析受传者的媒介接触冬季或者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心里带来的心里和行为上的效用。 9舆论领袖:并非指提出思想的人,而仅是在思想传播过程中起到较大作用的人,他们较多的使用大众媒介。扮演者作为指导的特定角色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拉斯韦尔“5W模式”:查书

传播学概论重点郭庆光期末考试版

1、传播(de)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de)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de)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de)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de)体现;一种双向(de)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de)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de)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de)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de)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de)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de)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de)资源,整个社会(de)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de)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de)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de)操作者而是信息(de)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de)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de)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de)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de)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de)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de)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de)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de)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de)头脑中). 4、传播过程(de)直线模式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过程和影响的社会科学。以下是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指人类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和分享的过程。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非面对面交流。 2. 传播的基本模式:传播的基本模式包括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施拉姆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等。这些模式描述了传播行为的基本过程和要素,对于理解传播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传播的类型:传播可以包括多种类型,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每种类型的传播都有其特点和功能,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交流和信息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渠道,包括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等。每种媒介都有其特点和优缺点,对于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影响。 5. 受众:受众是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群,包括大众受众、分众受众等。受众是传播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对于传播效果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影响。 6.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包括认知效果、行为效果、态度效果等。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理解和改善传播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而跨文化传播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重要现象。跨文化传播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对于理解和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知识点涵盖了传播的定义、类型、媒介、受众、效果以及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等方面。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对现代社会的信息流动和交流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 第一节传播的定义 一、共享说 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 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 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 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节传播的类型 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 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 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 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 1、人内传播 即一个人的传播。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3、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即团体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其目的是稳定、密切成员间的关系,疏通内外环境,维持和发展组织的生命力。 特点:传者是以组织名义说话;信息大多有指令性、教导性和劝服性;在有组织有领导的情况下进行;参加者有一定的规模。 4、大众传播

(完整版)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推荐文档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和一位集大成者: ①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的泰斗、“所有社会科学的大 师,各领域的先锋”。 贡献:他和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和舆论》,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提出了 5W 模式,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开ft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 驱,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 会历程。 贡献:关于群体动力的研究; 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 ③卡尔·霍夫兰: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 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贡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是最具综合性和学术性,深入探讨了说服策略的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课题。 ④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贡献:对广播进行研究,分析广播的内容和形式对听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先河;提出“二级传播论”,成为大众效果传播的转折点,“意见领袖”的提出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和“多级 传播论”的问世。 ⑤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 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 头衔的人。其中《大众传播》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诞生,《人类传播概论》的问世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已初步形成。

第一章、传播。 1、传播的专业内涵:传播的双向性;传播的内容是信息;传播的目的性。 2、传播的特点:①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分类: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1)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自我传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②代表人物:乔治·赫伯特·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主我:主观愿望的我;客我:社会赋予主体的我,反映社会的需要)和 布鲁默(自我互动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 2)人际传播(真正意义上的全息传播) ①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 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②人际传播的特点:☆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是一种全息传播。 ☆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性传播。 ☆人际传播的关系是不平衡的。 ☆适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 ③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镜中我”、“社会模仿”) 其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传播学概论 期末重点.doc

1.传媒 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媒介 媒介,又称为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工,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递的工具(施拉姆),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生活中媒介多种多样,常用的有:由B政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有线/无线电话系统。 3.符号 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符号是使我们能想起现实不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的事物,-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 性质:符号具有指代性; 符号具有社会的共有性; 符号的发展性。 4.编码 编码又称为符号化,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的首先表现之一。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5.舆论 传播学中的"舆论”,不仅仅是的"公共意见”或"社会合意",其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众意识, 是公开意见。即被认为是多数人的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表达的意见才可能成为舆论。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6.把关人 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筛选、整理、加工并传播信息产品的人。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 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即面对大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新闻素材时,传播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 ",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7.拟态环境 即“信息环境",或“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8.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网络,为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制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即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组织与环境间的信息互动过程。 要素:1)信息2)相互依赖3)网络4)过程5)环境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 1、信息 (1)广义得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就是物质得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得物质运动形式。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得东西都就是信息。 (2)信息得构成:社会信息就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得统一,主体与客体得统一,符号与意义得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得就是人类得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得就是人类社会在生产与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得信息。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她们可能得行为选择之概率得物质—能量得型式。从功能角度瞧,信息就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得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得一种度量。) 2、传播 (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人类传播就是一种交流与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与社会互动得行为。 (2)库利得传播观:传播指得就是人与人得关系赖以成立与发展得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得手段。 (3)传播得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得关系。 (4)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得科学。 (5)人类传播就是一种交流与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与社会互动得行为。 3、符号 (1)符号就是信息意义得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就是事物表述与传播中不可缺少得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就是携带与传达意义。 (2)符号得构成:符号分为信号与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得基本功能:一就是表述与理解功能;二就是传达功能;三就是思考功能。 4、意义 (1)概念:意义就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得认识,就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得含义,就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与交流得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得关系:符号就是意义得载体与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 (1)象征行为 ①含义:指得就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得行为。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象征符就是具有双层意义得符号,第一层就是符号得字面意义,第二层则就是符号得类比或联想意义。 ②特点:就就是使象征符得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得类比关系,即它们之间必须具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并不就是直接得与绝对得,而就是基于社会生活得联想与想象。 ③特性:a、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b、社会性与约定性。总就是一定社会实践与社会文化得产物,并且需要得到较多社会成员得认同。 c、价值性、动机性与行为取向性。象征行为包含了人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判断,包含着肯定或否定、称颂或批判得成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doc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 1,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人类传播的介质。 3, 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4, 受众:又称受传者、信宿,既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5,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6.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 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互相连接组成的新的信 息传播系统。 8. 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9. 群体传播: 10.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 组织外传播。组织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有明确领导结构和分工体制的社会体系。 11.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 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2, 四大奠基人(可以单独出现):P248 (教材页数,下同) 13, 5W 模式:P248 14, 把关人:P249 15, 两级传播:P249 奠基者 16.意见领袖:P189 17. 施拉姆:P250 18. 李普曼:1889年生于纽约,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议程设置的早期思 想、刻板印象以及拟态环境等概念。 19. 拟态环境: 20. 刻板印象: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复习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 (一)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1、媒介背景: 〔1〕政治:①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X、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②在战争时期,媒介对群众的发动、对士气的鼓舞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变得十分突出。 〔2〕经济:①媒介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美国的广告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中的大 多数业务由媒介承当。 ②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成为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 丰厚的利润。市场经济离不开媒介的协作,媒介也离不开市场经济的 滋养。 〔3〕社会: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①一方面,大量实用信息快速传播,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各 种娱乐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 社会繁荣。 ②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某某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 儿童,这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学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 决问题的方案。 2、背景: 〔1〕美国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得学术气氛以与雄厚的物质与技术力量的

作用下,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方沃土,各地区优秀人才 纷至沓来。 〔2〕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 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 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二)传播的类型 1、符号角度:分为口语、文字、图像、实物等类型。进一步划分为语言传播〔包括口 语、文字〕和非语言传播〔包括图像、实物〕 性质角度:人类、非人类、社会、非社会 2、划分人类传播: • •二分法: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以传播的技术、手段为着眼点。〔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 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传播的X围、规模〔即参加者的多少、空间的大小〕为着眼点。 •〔P16重点〕 (三)各种传播与其比拟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 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 它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 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 (二)发展(1)早期阶段 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 1.所谓沟通,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际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力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五位创始人 (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是通信的“5W模式”和基于“5W”的直线通信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虽然5W模型很简单,但它指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传播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 列文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传播理论中“守门人”理论的创始人和群体动力学的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一、引言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 传递与交流。它涉及到众多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践中。 二、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 传播学起源于古代希腊,但其系统化研究始于20世纪初。传播学的 发展与技术与媒介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 出现,传播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大量 的数据,以验证相关理论与假设。 2.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相关的 理论和经验。 3.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媒体内容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特征和 趋势,探究相关问题。 4.个案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一些具体案例,了解其背后的传播过 程和影响因素。 四、传播学的主要理论 1.传播模型:代表有传统的线性模型、交互式模型和参与式模型。线 性模型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由发送者向接收者传递信息;交互式模型强调 了接收者的反馈和参与;参与式模型更加强调了接收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治。

2.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其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影响。凯特勒和亨威特提出了有关传播目标受众的认知过程的五个阶段模型,即 关注、理解、信任、接受和决策。 3.生态学理论:强调了传播与其社会和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生态学理论认为传播是一种社会系统,其发展受到人口、经济、技术等多 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4.线索复杂性理论:认为传播会受到信息的复杂程度和受众的认知能 力的影响。信息过于复杂或者受众认知能力不足,会导致信息的接收和理 解的困难,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 1.媒体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为代表,研究新闻媒体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广告传播:研究广告的设计、定位和传播策略,探究广告对消费者 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3.政治传播:研究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以及政治行为和决策的影 响因素。 4.健康传播:研究如何通过传播手段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5.社交媒体与网络传播:研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 果的影响。 六、传播学与实践 1.传播政策与管理:研究如何制定和管理传播政策,以及如何进行有 效的传播管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