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网络传播概论自考知识点汇总

网络传播概论自考知识点汇总

网络传播概论自考知识点汇总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重要分支。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最关键的是要为传播学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传播学的各个学科中,行为学、信息学是最接近的。它最突出的特征是“边缘化”。

传播的概念可划分为三大类型:第一,强调交流是信息的分享。二是强调沟通是有意的施加影响。三是强调沟通是一种交互的信息传递。

传播的一般作用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心理层面上对传播的个人或个人的作用进行分析。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和思想学的视角,对传媒的社会作用进行了研究。

传播学的研究方向为:多学科的理论探讨到调查、分析和指导传播实践的发展。传播效应是传播学研究的起点,也是传播传播的一条主线。传播学以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传播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传播过程及其影响进行研究。传播的先决条件是接受人。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 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 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 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 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 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 “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 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

二、网络传播 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低成本全球传播 4、检索便捷 5、多媒体 6、超文本 7、互动性 三、“新媒体”的界定P10 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 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 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类似“150”法则(MSN) 三、公共领域理论:通俗地说,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人类活动的现实世界区分为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具体形式。 例如: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美国总统的政治营销手段。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与收音机; 60年代约翰.肯尼迪与电视; 2008年的奥巴马与Web2。0。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媒介主导传播、消费主义蔓延、大众文化盛行.90年代以后,网络大规模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全球主导的文化模式。非中心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商品性和大众化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其功用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其专讲摧毁和否定;另一个认为其还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章: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 1.1946年2月ENIAC的揭幕,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最早) 2.第一台实用的计算器由帕斯卡于1642年制造。 3.莱布尼茨研制出“步进计算器”,可做四则运算。 4.査尔斯·巴贝奇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 5.Mark-I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机电式计算机。主要设计者:霍华德·艾肯 6.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形结构 7.互联网的技术特征:规模全球性、网址唯一性、规则统一性、功能服务性。8.CANET为我国第一个互联网国际电子邮件出口。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功能与特征 1.网络传播定义 人类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进行的数字化信息传播。网络传播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它提供的是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的交流、传播和共享的平台。 2.网络传播的大众传播功能(54页) ⑴作为大众媒介,其主要功能是监视环境、决策参与、文化传承和教育以及提供娱乐等。 监视环境功能,即及时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和最新变化的功能,被认为是大众传播媒介最基本的功能。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传统传媒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则大大增强了自己监视环境的功能。 ⑵决策参与功能,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因而也提供了更为畅通的渠道。⑶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网络传播以其特有的方式,带来了全新的网络学校。 ⑷娱乐功能,传统大众传媒所能提供的各种娱乐形式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网络游戏。 3.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 ⑴传递信息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的过程,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首先是信息传递、交换和分享的过程。计算机网络建构的初衷就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分享,而人们上网的最主要的目的也就是传递或获取信息。 ⑵协调人际关系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纷繁复杂,而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人们往往通过人际传播、交流意见,达成共识。在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这些限制因素不复存在,任何有特殊兴趣的的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知音,进行分享与交流,真正实现人际交流的平等。 ⑶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的功能。 网络传播所营造的虚拟环境,扩大了网民的交际范围。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上网者戴上了面具,放下了身价,不必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家长里短等等,全凭自己,不必考虑别人是否爱听,反正达到了心理上的满足。4.文化冲突日益加剧,我们该如何面对?(67页) 网络传播在促进不同文化传统的交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全球范围的文化冲突。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

湖南自考 绝对过关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版)最新打印-打印室补充-OK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协议?你平时上网时使用过哪些协议?它们对应着哪些服务? 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交换,与人们的日常交流是相似的,如果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即交流什么、如何交流、何时交流等。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这类规则统称为协议。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日常上网使用的协议及对应的服务: ①SMTP协议(E-mail信息格式和传递处理方式,使用专门的邮件软件) ②MIME协议(E-mail传送二进制数据或文件,使用专门的邮件软件) ③NNTP协议(Usenet网络新闻,是网络上成千上万的网络新闻组的集合。它通常使用NNTP协议,使用特定的客户端来阅读和发送讨论的内容。它讨论的话题不限于新闻,用户通过它可以与世界各地有共同爱好的人就任何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阅读网络新闻组中的信息或者在新闻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④HTTP协议(WWW万维网,HTTP协议是WWW中的通信协议,它能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以满足Web服务器与客户之间的多媒体通信需要。除了可以进行信息的浏览外,还可以实现E-mail(通过网站,不使用专门的邮件软件)、FTP、Gopher、BBS、聊天、搜索引擎等其他服务) ⑤TCP/IP协议(FTP文件传送,用于网络上两个主机之间的文件传输) 2.WWW与互联网的关系是什么?WWW技术对于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优点)? WWW与互联网的关系:WWW万维网是互联网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有人常把WWW与互联网混为一谈,事实上,WWW只是互联网的一种服务。 作用:WWW改变了互联网的命运,使它成为普通人都可以使用的一种网络。WWW 主要优点有: ①多媒体方式: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 ②超链接:将不同地点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可以从一个文献迅速转到另一个文献而无须用户对具体过程进行了解。 ③友好、易用的用户界面:这使普通用户无须记忆特别的命令,就可在图形化的界面上浏览信息。 3.网络带宽的不断提高将对新闻传播产生什么影响? 网络带宽是指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位数据。就好象高速公路的车道一样,带宽越大,好比车道越多。 网络互联技术直接关系到网络的带宽,而带宽是影响网络信息传输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信息传播者的愿望与意图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网络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也会受到限制。带宽决定着信息能否通畅迅捷地在网络中传输。+自己加话+ 4.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 ①新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IPV6、网格计算、P2P技术、语义网技术等 ②Web2.0:RSS、博客、播客、维客、社会化书签、SNS等。 ③三维技术:以三维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的结合,也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5.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对新闻传播产生哪些影响?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有两个指向:汇聚与分权。 汇聚是网络变革中不可遏止的一个势头,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势所趋。各种形式的汇聚不仅将引发互联网产业或传媒产业的革命,也会带来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分权使网络中的机器在信息传输方面拥有更为对等的权利与义务。而新一代的网络应用方式,也使平民借助互联网可以对传统媒体的“特许经营”地位发起挑战。当然,分权并不意味着权力的绝对平等。但是,它意味着对原有权力结构的冲击。 6.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两次飞跃: ①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②WWW万维网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变革。 7. 媒介融合体现为几个层面?媒介融合将对传媒业产生什么影响?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它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媒介融合体现为几个层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平台融合、市场融合以及机构融合。 媒介融合是目前传媒业发展的一个总体走向,尽管很多人对于媒介融合的前景仍有各种疑惑,但是,数字传媒技术发展使媒介融合景观日益明朗却是不争的事实。推动着各种媒体间业务的交叉、渗透、互动直至融合,并逐渐发展到媒体平台及市场的交汇、相融。 8. 搜索引擎发展。 搜索引擎服务在近年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从文字搜索向多媒体搜索扩展,从一般搜索向专业化搜索扩展,从单纯搜索向搜索与社区结合方向发展,从被动提供搜索结果向主动整合满足搜索需要发展。而未来搜索引擎的发展目标是实现智能化搜索,这依赖于语义网等技术的发展。而与此并行的是社会化搜索引擎思想,它试图通过人工力量的加入来优化机器搜索的结果。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本篇文章主要对《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一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涉及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网络营销等方面。 一、基本概念 1. 网络传播: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共享,实现人们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与社会交流的过程。 2. 网络化社会: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大规模、持续地变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可逆转的。 3. 媒介:指传播或传递信息的工具或途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例如书、报、电视、广播等。 4. 新媒体:指使用计算机技术作为媒介的传媒形式,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 5. 平台:指提供网络传播服务的基础设施,用于用户之间交换信息和进行互动。 6. 消费者生成内容(UGC):指消费者利用网络途径自主创 作或发布的各种内容,如照片、视频、音频等。

7. 微博:指一种基于微型博客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通过用户发布短小的消息实现信息共享。 8.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9. 互联网思维:指以开放、共享、创新的态度,基于多元化的信息、多级的沟通、自由的访问和自主的交互,通过互联网与网络技术进行全面协作、开放创新和全球化交流的新型思维方式。 二、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 1. 社交网络: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通过分析用户信息和网络行为,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 2.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3. 群体互动:指利用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多人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提高交互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参与感和主动性。 4. 社交媒体营销: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等活动。 5. 群众参与:指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促进群众、民众、公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一节网络的多重属性 (2) 1.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2) 2.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2) 3.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4) 4.网络的社会形态属性 (5) 第二节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7) 1.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7) 2.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8)

第二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第一节网络的多重属性 1.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1)技术进步与网络功能的良性互动 世界各国在网络技术上的人力与物力投入带来了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反过来,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进一步拓展网络应用的广度与深度,这就更加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力量对于网络的关注以及在网络中的投入。 (2)网络技术的特点 它与很多技术相互关联,其发展脉络更复杂。它不仅是大众传播的手段,也是人与人沟通的手段,来自用户方面的驱动力,对于技术发展起着明显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种传媒技术,更涉及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它的发展动力更为多元、强劲。(3)防止“技术近视”和“技术决定论” 当我们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时,不能忽视技术在它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更要时刻关注技术对于未来传媒业走向可能起到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陷入“技术近视”的沼泽。但在看到技术可能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技术因素只是媒介发展的一个动力,而政治力量、经济力量的力学关系,对于媒介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 2.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1)网络传播的复合性 A. 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 a) 网络是一种复合性媒介,所承载的传播形态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织、渗透与互动关系。 b) 从传播形式来看,网站、客户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相互连接、渗透,形成了立体的传播网络。 B. 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多媒体融合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a) 一是指网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信息; b) 二是指在有关某一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 C. 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在不同层面,其功能侧重点有所不同。 a) 个人层面:人际交流、个人情绪的调节、“人脉”资源的积累、自我形象的塑造、个人生活平台、个人学习平台、个人工作平台等。 b) 群体层面:已有群体的维系、新群体的发展、群体文化的形成与维系、群体间的互动等。 c) 组织层面:组织的工作平台、组织内的信息沟通、组织文化的形成与维系、组织外的信息传播、组织的对外公关等。 d) 社会层面:社会信息的传播、社会舆论的形成、社会环境的监测、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社会服务等。 D. “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TCP/IP :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 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 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的说,TCP 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 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 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 索。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 Web1.0 , Web2.0 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与此相关的技术有 RSS 、博客、维基、 SNS 、微博、微信等。 Web2.0 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 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 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 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 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 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 (UCC ):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

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 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 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 “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 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 的途径。社会化媒体也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 带来了重大打击。 AR :增强现实技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集成在一起的技术。通过数字技术模拟某些实体信 息(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信息等)将其与现实世界叠加在一起,并形成与人的互动。 VR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数字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 设备与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进行实时互动,从而获得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MR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 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物联网也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处理任务自动拆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由多部网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信息焦虑: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找却不能对其访问时都会产生焦虑,这就是信息焦虑。 2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3网络媒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移动电话为终端,以文字,声音, 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广义:借助于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的站点。 狭义:我们认为只有在互联网上主要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才能被认为是网络媒体。 5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物,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起的讨论,以各种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地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媒体行为。 6网络广告:从广义上讲,一切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信息方法与过程都是网络广告。从狭义上讲,网络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的电子广告。 7虚拟社区:又称网络社区,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组成,成员可以分布于各地,以知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核心功能: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等) 8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的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V)撰写博客文章的行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博客门的行为价值。 (N)具有博客行为的人群,他们将其生活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社区实现其价值。 9、网络隐私: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0、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得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多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13、中国网络媒体: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国

6381_网络传播概论 湖北自学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网络传播概论课程代码:638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网络传播概论”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传播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视野开阔、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等特点,它以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阐述网络传播的发展环境与历史、基本功能、社会影响与发展对策,力求使自学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网络传播观点,为进一步深入网络传播专业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网络传播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试,要求考生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并能联系网络传播实践进行分析判断。具体说,本课程的目标是: 1)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使考生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和功能、网络媒体的优势、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展与现状、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网络传播相关法律与法规等主要内容; 3)提高考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能利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来分析纷繁的网络传播现象,并正确对待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网络传播概论”是网络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介绍网络传播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学习网络传播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它又以“传播学概论”为基础,“传播学概论”为其先期课程。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总论网络时代的传播环境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网络传播的传播模式、传播功能与特点,认识网络传播带来的新环境。应全面掌握第一、二、三、四节的内容,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说明。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对第四媒体的承认;广播、电视、因特网的用户发展到5000万所用时间;强国论坛的开办 理解:第四媒体与第四媒体的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模式与基本功能;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模式与基本功能;“把关人” 应用:网络传播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融为一体的表现;第四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和特征;第四媒体的人际传播功能和特征;网络传播自由的表现;网络传播 中“把关人”的特点 (二)次重点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 一、填空,选择和名词解释 1. 传播的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也是本质) 2. 传播类型: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 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5w: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2)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4.控制论模式 1)德弗勒控制论【加入反馈机能】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传播单位概念】 3)竹内郁郎传播单位模式 4)丹斯螺旋上升模式 5.社会系统模式 1)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社会总系统】 2)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6.传播四大功能:检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社会遗产、调解身心 7.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5w】、勒温【把关人、群体动力、场论】、霍夫兰【劝服研究】、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意见领袖】、李普曼【舆论学】8.1946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拉斯韦尔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9.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第一人、第一个拥有传播学教授头衔 10.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个学派,经验学派和以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最有实力的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学中的主要流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 1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网络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了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基本是信息的单向流动。 12. 传播学在中国起步里程碑事件:第一次手中调查【1982】、施拉姆访华【1982年4-5】、第一次西方传播学座谈【1982年11月】 13. 1983年《传播学简介》是第一本在中国出版的关于传播学的著作 14.人类传播经历5个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5.网络传播:以电脑为主题、以多媒体为辅助、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发挥包括捕捉、操作、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特点:处传播的特点外还有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和操作性 16.媒介偏向:媒介的时间偏向和孔家偏向。前者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石头,能长久保存。后者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草纸等客服空间障碍。 17.反馈:原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8.麦克卢汉的媒介凉热之分:热媒介指传播的信息明确,接受者参与度相对低。如广播、电影、书籍、演讲、报纸。凉媒介指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及手指参与度提高的媒介,如电视、电话、交谈、讨论会。 19.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是由社会系统模式完成的。20.施拉姆等人的报刊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 (2) 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2) 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 (2) 2.网络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 (3)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 (3) 1.“议程设置”与“议程融合”理论 (3) 2.网络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 (4) 3.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 (4) 4.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础作用机 (5)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 (6) 1.“沉默的螺旋”假说简介 (6) 2.网络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 (6) 3.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机制 (7)

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 (1)传播效应与作用效果 A. 传播效应 传播效应,衡量的是特定对象的传播范围与影响面。 仅看单一传播对象时,网络传播的效应包括放大、削弱、催化和裂变等。 a) 放大效应 网络传播可能将一件小事或一个小话题的影响不断放大,最后在整个网络甚至是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b) 削弱效应 有些对象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面,但网络可能对它产生一种削弱效应。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通常说明媒体的选择判断与网络受众的选择判断发生了偏离。 c) 催化效应 在网络传播中,它不仅意味着广泛的传播面,同时意味着事物的属性在人们眼中会发生变化。 d) 裂变效应 一个话题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分解,衍生出大量新的话题,从而产生强大的传播能量。 对于多个传播对象,网络传播的效应常常体现为两种,即聚变效应和正反馈效应。 a) 聚变效应 网络传播可以将一些弱小的话题或声音聚集起来,将它们汇聚成一种强大的声音。通过这一过程,每一个弱小的声音的能量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b) 正反馈效应 当几个对象同时传播时,网络传播会产生一种使强者更强、使弱者更弱的正反馈效应。 B. 作用效果 传播效应,只是反映了传播活动本身是否引起关注。作用效果,则是指所传播的事物在受众那端引起的反应。作用效果包括以下几种。 a) 引起受众注意的程度 在网络中,这种注意程度可以通过页面访问量、点击率、转发量等来衡量。 b) 激发受众获取的程度。 在网络中,受众的获取程度可以通过下载量、搜索量、评论量等来衡量。 c) 影响受众态度的程度。 受众态度的变化可以通过网络的各种意见表达渠道进行分析,但这种分析应该是动态的比较,而不是静态的评价,也可以通过各种调查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d) 影响受众行为的程度。 有些影响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这更多体现的是网络对于多数人的短期作用结果。但是,对于个体行为的长期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2)微观效果与宏观效果 A. 在单一传播活动中,受传者所产生的反应,是微观的。微观效果更多是从受众反应这个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 表). (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 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 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 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问答: 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 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作用:(1)克服新闻碎片化现象;(2)体现网络媒体竞争力; 特点:(1)以某一稿件为主干,其他稿件为其服务、报道线索明确;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 .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考试题型 1.填空题 2.名词解释3简答题 4.论述题 5.综合应用题 一、名词解释 互联网(internet):又译因特网,是全球性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通过TCP和IP协议把数以万计的计算机网相互连接,以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万维网是互联网的一种友好的界面,使用者可以利用浏览器,通过和跳转随心所欲地阅读、聆听、观看、打印和保存自己得到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和文档。 阿帕网: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的计算机网 互联网定律: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和迈特卡尔定律。其中最早也是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众所周知的摩尔定律了。 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精神在终极追求上是自由、共享的精神,在过程的表现上是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即万维网 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NIC)是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于1997年6月3日组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 ICP:网络内容服务商英文为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简写为ICP,即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 ISP: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即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 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又名网络通讯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 ATM:ATM是一种异步传输模式。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是一个数字网络国际标准,是一种典型的电路交换网络系统。 DNS: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 HTTP: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 是一种通信协议,它允许将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文档从Web 服务器传送到Web 浏览器。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也被称为网页地址,是因特网上标准的资源的地址。 WAP:无线应用协议,是一项全球性的网络通信协议。 门户: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搜索引擎(全文、目录、元搜索、垂直搜索):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搜索引擎包括全文索引、目录索引、元搜索引擎、垂直搜索引擎、集合式搜索引擎、门户搜索引擎与免费列表等。 网络伦理:网络伦理是指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网络伦理原则有三条:无害原则、共享原则、自主原则。 网络恶搞:"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网络大众消费文化现象,它风行一时,在网络上呈现出一种全民狂欢的姿态。它颠覆传统,标新立异,用一种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看所谓的传统和经典。 虚拟社区: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 1、网络结构 集中型------安全 分散型------可靠 分布型------去中心化 2.、互联网对人类最大贡献:扁平式(扁平化造成互联网“无中心”和“去中心化”) 3、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4、万维网和internet的关系:万维网只是internet提供的一种服务,internet包含万维网。 5、IP和域名的区别: 1)IP地址:为标识Internet上主机位置而设置的,具有唯一确定性。 2)域名地址:字符型地址,和IP地址一一对应,可重名。 6、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广域网和局域网 2)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7、媒介和媒体: 1)媒介:传播的介质、通道或载体(报纸、广播、电视)。 2)媒体:从事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或实体(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 8、解释网络是第四媒介: 网络是前三者(报纸广播电视)的集大成者,和前三者并不并列,以时间角度看可以作为第四媒介。 9、.超链接使互联网开始走向民间。 10、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1969诞生于美国 互联网技术核心:无中心、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结构使得网络中得任意节点被破坏之后都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之间的通信。 11、互联网技术的两次飞跃: 1)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2)万维网的技术构想的提出从根本上位互联网成为一种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这是互联网 技术发展的第二次变革。 12、互联网目前主要使用技术: 1)电子邮件 2)Usenet(网络新闻) 3)www 万维网(优点:多媒体方式、超链接、友好易用的用户界面) 4)FTP 文件传送 5)BBS 电子公告板系统(多对多交流形式) 6)聊天服务(一对一或多对多交流):即时通信 7)搜索引擎( 杨致远yahoo) 13、正在兴起的使用技术: 1)BT下载 2)博客weblog 3)播客 4)维客wiki百科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 (1) 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1) 1.数据化生存 (1) 2.表演化生存 (2) 3.节点化生存 (3) 4.并发性生存 (4) 第二节网络用户的需求 (4) 1.关系需求 (4) 2.内容需求 (5) 3.服务需求 (5) 第三节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网络用户 (6) 1.“个性化”与“社会化”并存的用户 (6) 2.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网络用户 (6) 第四节作为新闻生产者的网络用户 (7) 1.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方式 (7) 2.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 (7) 第五节用户的群体互动及其影响 (8) 1.网络群体互动中的心理机制 (8) 2.群体互动带来的人群分化 (9) 3.“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 (9) 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 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1.数据化生存 (1)数据是个体思想与见解的记录,也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形态,数据成了个体的映射与化身。 (2)数据在记录个人行为的同时也记录了很多社会场景、社会活动,并传达出背后的社会情绪,与大众传媒的记录形成一种补充印证的关系。媒介组织根据用户生产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完成符合用户个性化的精准推送。同时,这样的数据化也会使个体暴露在更多的风险中。 (3)个体数据的类型 A. 从个体对数据的控制关系来看 a) 个体被动产生的数据内容,例如注册信息等; b) 个体主动生产的数据内容,例如微博等用户创造数据;

c) 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的数据,例如穿戴设备数据等。 B. 内容型数据和活动型数据 a) 内容型数据:用户行动的目的就是生产出直接在网络中发布的内容; b) 活动型数据:不是用户有意识生产的内容,而是用户活动的附属产物,是对行为的重要记录,甚至是研究用户个性的重要依据。 2.表演化生存 (1)“表演”:社会互动的基本策略 在网络中的人际互动中,人们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成分。头像、昵称、交流手段、自我披露程度等,都是表演的策略。表演不仅存在于人际互动中,在网络的群体互动和其他各种平台上,表演也是用户的一种常态。 (2)虚拟性:网络空间表演的前提 在数字化的虚拟空间里,很多时候人们可以不透露个人的真实身份,进入“匿名”状态。但由于网络应用的实名方式,很难做到完全无条件的“匿名”。因此,用户在网络空间中具有一定的身份自由度,这样的特性被认为是“虚拟性”。 A. 虚拟性意味着人们是用符号的方式来进入网络世界的。这个符号可以是他的本名,也可以是昵称。即使他不用任何名称,他的IP地址也是与其对应的一个符号。 B. 虚拟性意味着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之间存在多重映射的可能。也就是说,网络用户对自己的角色可以进行多重设定,自由分解。 C. 但虚拟并不等于“虚假”。人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仍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 (3)角色自由:网络空间表演的特点 相比现实空间,网络用户基于角色的表演要自由得多。这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角色获得的自由 网络用户的角色可以不受社会环境的限制。它的获得完全是出于个体的意愿。另外,人们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多重角色设置。不同的角色可以折射出现实心理状态与诉求的不同侧面。B. 角色表演中的自由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在观众面前表演,我们必须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在虚拟空间里,这种稳定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这一方面是因为在非实名的状态下,人们可以更多地表现出“人性化的自我”;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表演空间可以多样化,如果在一个表演空间里失败,人们可以转移到其他空间。 C. 角色转换的自由 角色获得的轻易性、角色的多重分化可能,都意味着虚拟空间中角色转换的自由。当然,人们是否会转换自己的角色,核心影响因素是某一角色对他们的意义。 (4)表演背后的心理动因心理学的“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们很多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提出的。 A. “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人们在观点、态度、行为等之间具有一种一致或平衡的趋向,即两个认知元素之间要达到一致的趋向。所谓认知元素,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对自己的行为及对环境的了解。两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无关、失调、协调。失调即不一致、矛盾、不合适。 B. 失调的原因包括如下几个: a) 逻辑上的不一致 b) 文化上的习俗 c) 观点的普遍性(一种观点包含在另一种更普遍的观点中) d) 过去的经验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十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1) 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 (1) 第二节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3) 第三节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 (7) 第四节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 (9) 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 1.舆情与舆论的关系 (1)舆情的概念 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 (2)舆论的概念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 (3)二者的关系 舆论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而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反过来,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 2.网络中舆情、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 网络中的舆情是通过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信息体现出来的。从“信息”这个角度来看,舆情可以在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这两种信息中得到体现。 (1)事实性信息是对事实的描述,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见没有直接呈现出来。 (2)意见性信息则是主观意见的直接表达。 (3)了解网络中的舆情,不仅应该注意在各种渠道中表现出来的意见性信息,还要关注那些事实性信息中所隐含的意见与情绪。 3.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1)网络中舆论的形成 A. 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事件引起关注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的。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引发网络舆论的直接动因。另外,一些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发布,也可能引起舆论热潮。 B. 网络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讨论扩散的过程,是事实与意见的共同传播过程。事实的传播与意见的传播绝非泾渭分明,传播什么事实、如何传播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意见。而很多时候,网民在传播事实时,也直接加入了自己的评价。 C. 网络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舆论最终达成的标志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产生。对于某些问题或事件,人们的意见并不一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选择 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9——1986年(用于科研及高校), TCP/ IP协议,互联网标准协议的产生,标志互联网正式产生。 Internet一词在1986年正式使用。 第二阶段从1986——1995年,商业机构发布广告,并开始面向普通百姓。 第三阶段从1995年至今,多媒体出现,政府企业纷纷上线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4——1995年,只限于部分高校 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今,开放性的商业网络阶段 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 1)1995——1998年,网络媒体开始进入,传统媒体上线 1997年人民网上线1996年搜狐建立 2)1999年至今网络成为传媒形态 网络自生媒体分为两类:新闻媒体和非新闻媒体 非新闻媒体分为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个人网站三类 人际传播特点:双向交互性,非制度化,私密性强 网上人际传播形式:E-mail,即时通讯(QQ,MSN,飞信,ICQ),网上聊天室特点:文字符号为主,匿名性,复杂性 电子邮件的类别:POP3邮箱,纯Web邮箱,具有上述两种功能的免费邮箱

网上群体传播的表现形式:BBS,网络社区,usenet(新闻组) 群体非常态事件传播条件:结构性压力,非常态传播机制活跃, 触发事件 组织传播,纵向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横向组织之间 网络传播主体:企业,媒体,个人,政府,机构,ISP 社会控制与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把关人形式:政府把关,网站把关,行业组织的把关,网络自我的把关 受众群体分类:基本群体,参照群体,偶然群体; 按现实的工作生活状况,可分为:工作关系群体和生活关系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 按规模大小 1)大众传媒能覆盖的特定区域的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 2)对特定传媒和特定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 3)不但接触了传媒信息,而且在态度和行为上受实际影响的人 信息侵入的特征:侵入成本低(最具本质性的特征),侵入隐秘性,侵入后果无法设想 网络传播的伦理意义:人性社会和现实社会的需要 网络传播伦理的特点: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 网络传播的伦理原则:全民原则,兼容原则,互惠原则,自由原则 网络新闻内容特点:广容性,多样性,快捷性,综合化,个性化,交互性,全息性 中国网络新闻业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95-1998年),激活阶段(1998-2000年),管理与创新阶段(2000-2005年),网络公民新闻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