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1.重要人物,观点

①施拉姆

②麦克卢汉

2.传播学的欧洲渊源,几个社会学家的观点

①孔德英国社会学创始人《实政政治体系》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②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用发明和模仿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生活现象,宣称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适应的循环过程,因而社会需要借助传播进行不断改革。

③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给以启迪。如何观察社会现象:(1)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2)观察要又外入内、由浅入深;(3)观察结果要能客观确切地表现;

③齐穆尔德国社会也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交流网络才能被彻底而正确地认识

和理解。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这位后来的传播学者分析人类的传播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3.美国传播学的孕育

①杜威信息的社会化责任共享工具

②库利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折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发展“镜中我”:自我形成的渠道

③帕克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换

④米德首创符号互动论;“自我体”和“客我体”的社会形成和传递。

符号互动论:对符号意义的共识和交换,强调语言、副语言等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1)“主体我”代表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着自我的社会一面——内在化了的社会环境要求的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2)人的自我是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在互动中体现。

(3)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4.传播学的产生于确立:

①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

五W模式:who谁 what说些什么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whom对谁说 what有什么效果

传媒的三大社会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

2)、勒温(卢因)美籍犹太人社会心理学家守门理论、把关人观点(来自经济学);团

体动力学;实验法;创立“场论”和“群体动力论”,以及一系列由实地试验(实验法)得出结论

3)、霍兰夫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态度说服理论(传播效果理

论)说明实验使传播研究朝着效果问题的研究方向发展,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理论奠定基础;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则构成了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4)、拉扎斯菲尔德美国《人民的选择》“有限效果论”;“两极(多级)传播论”;数理

(定量)研究;调查研究法

《个人影响力》不仅破除了“魔弹论”的“电台的威力”无比强大的迷信,发现大众媒介的直接效果十分有限的原因,而且还发现了信息传播的“中间站”——意见领袖这一特殊人物,从而导致了“有

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乃至“多级传播论”的问世,初步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

有魔力的子弹→电台的威力→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是强大的甚至无限的

5)、李普曼美国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里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

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或不完全相同);

《舆论学》提出“模拟环境”和“刻板模式”:

模拟环境:就是信息环境,人们常把“模拟环境”当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模拟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地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刻板模式:1、提供简便参考标准(固定化、简单化);2、具有社会控制作用;

②传播学的完善者:

传播学的完善着/创立者/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宣伟伯)贡献:

1)、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2)、将五大先驱各自的理论研究体系化加以整合;

3)、贡献众多理论成果:其中《大众传播》的出版则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诞生,而《传播学概论》的问世又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已初步形成;《报刊的四种理论》

4)、创建了调查中心和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施拉姆学派”;

传播学的时间表:20世纪20—40年代萌芽期40—50年代建立起 50—60年代发展期 60—80年代成熟期 80—至今调整期

5.传播的分类——大众传播(重要)

传播可分为→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

传播也可分为→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 (内向传播)

↘社会传播→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跨国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人际内传播(内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这些传播都是在人的内心完成的;

人际传播:一种符号互动;可以面对面,也可以借助简单传播媒介(听觉媒介

人际传播的特点:1、直接性2、随意性强3、保密性强4、反馈迅速5、可控性强、视觉媒介);

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

类型:1、按群体分:两个小群体公众

2、按效果和动机分:满足性交流手段交流

3、按符号分:语言和副语言

类语言:辅助语言的语气、音调、语速等。

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1、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

2、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3、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4、掌握良好的听说技巧

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传播的“数学模式”,由四个正功能单元(促进、帮助)和一个负功能单元(阻碍、影响)组成:信源(要传递的信息)→发射器(有将信息转变为信号的能力)→接收器(有将信号解释为信息的能力)→信宿(信息要传达的目的地——人或物);再加上噪音来源(各种干扰);

噪音:地理上的分割交流障碍文化差异信息混合缺乏反馈身份地位影响

大众传播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特点

(1)传播者既是个人又是团体,受过一定专门的传播训练;

(2)传播对象面广量大,分布广泛;

(3)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松散的;

(4)传播媒介日益复杂化和现代化,具有大量生产信息和复制信息的能力;

(5)对受传者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6.传播的革命

1)、语言传播革命

口头传播媒介语言 10万年前

口语传播的局限性:

①、人体的能量的限制,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和范围内交流;

②、信息流传的精确性不够;

③、记录性差,难于保存和积累;

2)、文字传播革命

文字约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但也有学者认为约6000年左右,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据推算至少有5000年历史

文字传播的贡献:

①、克服了音声的即逝性,可以保存信息,促进了知识的积累,不再单纯依赖人脑记忆;

②、突破空间局限;

③、使文化传承不再依赖神话或传说,产生了文献

3)、印刷传播革命

印刷前时期:

载体:兽骨、石头、木块、竹简(竹片)、纸等;

传递方式:信鸽、驿马等;

记录手段:手抄传播

原始媒体:中国古代官府用于传递朝政动态、政治情报的原始形态的“报纸”——《邸报》,就是以手抄文书的形式出现的。约于15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在这种生产方式活跃的意大利威尼斯等某些西方城市,还出现了报道商业、政治消息的手抄新闻或

手抄报纸——手抄新闻信札(newsletters)。

印刷后时期: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纸张,7世纪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1045年,宋代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5世纪40年代,1450年德国工匠古登堡在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1456年用手摇印刷机印刷了200本《圣经》带来书籍和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传播学界常把谷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

19世纪30年代,大众型的廉价报纸,每份仅以一便士的价格出售的“便士报”,首先在美国创办。此后,廉价报纸发展迅速,很快在西方其他国家中普及。此外,书籍、杂志、广告事业也得以发展。→价格促进了大众传播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电脑编辑和网络传输应用在新闻编辑出版领域。

4)、电子传播革命

电子传播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

有线:1837年莫里斯发明了电报机,1844年发出第一份电报。“上帝,你究竟创造了什么!”

1858 ,大西洋海底电缆完成。贝尔等人19世纪70年代研制的电话系统,有线广播,电视系统。

无线:地上波传输和卫星传输。意大利人马克尼1895年的无线电通信实验成功。无线广播电视和电话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标志人类进入卫星传播时代。

5)、网络传播革命(重要)

以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地世界第一台电脑主机“埃尼阿克”的诞生年,作为第五次传播革命的纪元;

1994年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计算机为媒体的传播:崭新特点:交互性、参与性、网民取代受众。

比尔.盖茨:信息高速公路对我们文化的转变就象古登堡的印刷术极

大影响中世纪文化一样,极大影响我们当代的文化。

6).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重点)

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

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

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

5、第五次飞跃:网络

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重要)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

类型。

1、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7.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的典范和评介(重点)

单向传播模式:拉斯韦尔 5W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双向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

互动传播模式; 罗杰斯京开德辐合模式

8.传播的功能——社会的功能(重点)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教育功能

4)文化功能

9.传播者——传播者的责任(重点)

1)契约型责任

2)社会性责任

3)法规性责任

4)国际性责任

10.守门人

①守门人和守门理论:守门人一词最先见于卢因(也译为勒温)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他

的学生怀特在《守门人:新闻选择的事例研究》中,揭开了“守门人”研究的序幕。

守门人取舍通讯社稿件的分类比例中,人情味和国际性的稿件采用比率较高。

把关方面:收集信息,加工制作信息,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影响把关的因素:

1)、政治法律因素例:我国宪法,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条款,行政法规,地方性条例,具体规章制度;

2)、经济因素例:美国:A、所有权;B、广告商;C、受众消费者;

3)、社会文化因素例:美国媒介竭力保护的神圣领域A、宗教B、家庭C、爱国主义D、社区

E、医疗

F、法律与正义

4)、信息自身的因素例:美国地方电视台选择新闻的标准:A、时效性?B、接近性C、重

要性?D、人情味?E、显著性?F、反常性?G、冲突性H、视觉冲击力?J、娱乐性。L、话题的热门程度

5)、组织自身的因素——媒介组织A、组织的所有者B、组织的价值观C、组织的目的D、组织的定位E、组织内部的群体

6)、受众因素A、目标受众群的确定B、受众的价值观C、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

7)、技术因素

8)、传播者个人的因素A、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B、个人的个性特征C、个人的传播方式

②守门人的角色与特征

角色:作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守门人,他实际是一个三重角色。

首先,他是一个接受者

其次,他是一个守门者

同时,他又是一个传播者

特征:隐形性、依附性、追加性、完善性

④守门人的功能和责任

功能:检查功能 \加工功能 \评价功能 \导向功能 \桥梁功能

责任: ·确定”编导”方针

·确保”产品”质量

·加强整体协调

·发现和培养传播人才

11.传播制度研究——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

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这部论著的主要观点是:自大众传媒诞生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四种大众传播体制,即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和苏联(式)共产主义.媒介体制理论:政治与媒介的亲属关系:媒介言论的自由度大小)

(1)媒介集权主义理论:

统治者利益高于一切,为此,君主有权对任何信息的流通,包括新闻的传布、言论的扩散进行绝对的控制,始于15世纪的欧洲封建专制社会。

主要内容:

①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②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③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

④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2)自由主义理论:

主张实行自律的“观点的自由市场”和“意见公开的自由竞争”,17、18世纪对集权主义斗争中形成,1964年英国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名言“真理只有在自由而公开的斗争中才能战胜谬误。”

主要内容:

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它是合法的;

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受强制;

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媒介社会责任理论(英臂距离管理)

对自由主义的修正,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1947年《自由与负责的报刊》。

背景:

二次战争对自由的影响

20世纪传媒多元和垄断,资源集中少数人,发生了矛盾;

强调传播者的权利,忽视受众权利;

强调了传播内容的观点、言论,忽视了盈利性的传播媒介的低俗化趋向。

社会责任论主张:传媒(报刊)对社会有着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报刊要“供给真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要能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作为真正的职业传播者,还应当遵循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标准,不会为金钱而去做某些事,切实关心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

内容原则:

无绝对自由传媒机构,传媒机构必须对公众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

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符合真实、正确、客观、公正。把握事件的真实意义;

在法律和制度范围内的自我约束,不煽动犯罪,宗教或种族歧视;政府必要时应该干预新闻传播活动;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4)苏联(式)共产主义理论(意识形态与媒介的关系)

这是一种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介为对象而作出的概括。媒介完全是属于国家所有的,它是党的方针、政策、路线

的代言人

12.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

信息爆炸

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超越了媒介空间的容纳而产生的剧烈传播反应或社会影响信息匮乏

指大众传媒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

“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表现:①信息爆炸: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新的知识层出不穷;

②地球村和地球都市星城:信息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联系更加紧密;

③信息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信息已取代了物质和能源成为人类生产的核心;

13.信息污染与信息侵略

信息污染:

1)、“黄色新闻之父”是1833年创办《纽约太阳报》的本杰明和1835年创办《纽约先驱报》的詹姆斯。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经营与管理也有点趋向功利化和商业化。(公关时代)

3)、1933年美国出台了《电视暴力管理办法》;

加拿大在1993年10月通过了《反暴力法》;

1988年5月英国设立了负责监督媒介的广播标准委员会;

1996年8月巴西成立了专门机构审查电视节目;

澳大利亚采取对策限制;

信息侵略:

信息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上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专家和取代的目的。它与信息交流的根本区别在于,实施信息侵略的一方往往凭借其独特的经济实力和传播优势,有预谋的引诱和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信息交流的双方,

通常是善意平等的、自觉自愿的、是以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对方的精华信息。

了解信息侵略的性质与危害

14.传播与符号——语言的性质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计较高级和复杂的符号。语言是用一定的声音和文字形式去标记事物或思想,从而获得意义。可分解为语音形式、文字形式、语义内容三个方面。

15.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1)补充的功能

2)替代的功能

3)强调的功能

4)否定的功能

5)重复的功能

6)调节的功能

16.媒介的概念

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如广播。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发展史:早期的实物媒介、文字媒介→近代平面/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

17.媒介理论评述

①麦克鲁汉的媒介决定论

哥白尼式的任务——提出“地球村”

(1)媒介延伸论《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2)核心观点媒介即讯息论(媒介讯息论):形式大于内容

(3)媒介冷热论——媒介之热性与冷性

热媒介:指对某一感觉器官具有高清晰度夸张的一类传播媒介(照片、拼音文字、印刷品、收音机、电影);

冷媒介:指对某一感觉器官具有低清晰度抑退的一类传播媒介

(卡通画、象形文字、手稿、电话、电视、口语);

清晰度:讯息、资料完备、明确的状态(添加自我想象的多少照片—高漫画—低)

②梅罗维茨媒介情景论

(1)戈夫曼“拟剧论”

(2)主要观点强调场所的重要性和动态性

(3)大众媒体的介入对场所划分的影响——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

(4)优缺点分析

优点:1、媒介研究越社会研究的有机结合;

2、以动态的和可变的眼光分析情境与行为的关系;

3、将受众的概念纳入媒介情境的分析之中;

缺点:1、过分夸大了媒介科技的作用;

2、过分夸大媒介科技对社会的消极作用;

③布热津斯基媒介失控论

(1)《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

(2)内容的混乱:色情、暴力、贫富差距、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等

18.传播谋略的概念指媒介组织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指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整体性的规划。

19.受众的特点多杂散匿

20.意见领袖

概念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某种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

功能扮演“向导”与“桥梁”角色,负责将上一级传播内容中的“现实”“翻译”成当地群众的经验

决定意见领袖及其影响力的形成的因素价值信源知识面责任感人际交往社会地位

21.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

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它们引起→对大众媒介或其他信

源的期望,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最后导致需求的满足以及其他(往往是非有意的)结果

使用与满足理论

传播效果:指受众能从大众传播的讯息当中得到什么样的需求的满足。

22.传播与环境的关系

传播对环境的依赖环境既是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基础和条件

环境对传播的作用

(1)非定向

(2)自发而非自觉

(3)潜在的、渐进的和渗透性的

传播环境指存在与传播活动周围的缩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

23.传播效果

(1)魔弹论(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

20世纪40年代之前枪弹论的观念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效果研究成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火星人入侵地球》

研究者拉斯韦尔坎特里尔

缺点: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忽略个人差异

(2)有限效果论(强化效果论,最小效果论,无效果论)

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穷,传播者的意图经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态度的强化。

效果研究成果《人民的选择》

研究者拉扎斯费尔德等(两级传播论)

(3)适度效果论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

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4)强大效果论

20世纪80年代后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大众传媒的积累性、普遍性、和谐性的有机结合,就能够有力影响或塑造社会舆论.

24.议程设置论大众媒介或许无法只是我们怎样去思考,但它却可以决定我们看些什么、想些什么;

25.知识鸿沟论获得更多信息的群体和获得更少信息的群体之间的知识鸿沟越来越宽

26.沉默螺旋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如果这个过程有大众媒介参与,螺旋往往形成得更快、也更明显。

27.媒体依赖论德弗勒洛基奇

(1)媒介效果的产生不适因为全能的媒介和欣喜,而是由于媒介在特定社会中以特定方式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要;

(2)媒介效果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受众,取决于特定信息与受众的信仰、情感和行为等关键变量的相关程度,因此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决定了媒介的影响力;

(3)不仅需要依赖媒介理解社会、认识射虎,还需要依赖媒介知道我们做出选择和应对;(4)每个人受媒介的影响不尽相同;

教育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 传播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1、 注意点: 1) 传播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 2) 传播是一个过程。 3) 传播是一种互动。 4) 传播必带信息、必经通道。 5) 传播以符号、信号为中介。 6) 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音乐等手段传递。 7) 传播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互相影响。 8) 广义的传播还包括:自然、机器、动物传播等。 2、 构成要素: 1) 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2) 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3、 类型: 组织传播传 播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 机器的传播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教育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4、 功能: 1) 拉斯韦尔的传播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 监视环境(认识世界的功能) (2) 应付环境(改造世界的功能) (3) 传递遗产(教育功能) 2) 施拉姆的传播功能说: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

传播的各个方面(施拉姆)接受信息 解释,决定学习享受 寻求和传知信息劝说,指挥寻求知识,传授娱乐社会雷达操纵,决定-管理 指导 娱乐内向方面外向方面传播功能 3) 一般的传播功能说:沟通、协调、教育、娱乐(详见P5-P6) 二、 教育传播 1、 定义: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 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 1) 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 2) 不同点:①目的;②对象;③传者;④形式;⑤方向性;⑥信息选择。 3、 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 1) 明确的目的性 2) 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3) 受者的特定性 4) 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4、 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1) 二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 2) 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 3) 四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4) 五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 5) 六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教育 环境。 5、 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关系: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 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 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 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 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 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 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 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 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 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 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 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 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 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 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 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深入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应 用领域,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效果P172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环境认知效果 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 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 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 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 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 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 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 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传播学概论期末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期末知识点总结 1.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 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 2.口语最早是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开始的。 3.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非人自带的) 4.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 5.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6.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7.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 8.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9.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意义,即符号的字面意思;暗示性意义,即符号的引申意义。 10.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11. 赋予奢侈品的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就是意义的交流。而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而商家作为传播者赋予奢侈品的意义便是商家与客户作为受众之间精神内容的交流,商家不想与客户只是认为他们之间是金钱利益关系而是以情感的意义从而引起客户的情感共鸣,凝聚受众的向心力,是受众更加依赖和信任传播者,从而达到商家销售更多商品获取更多利益的目的。 12.拉斯韦尔的“5w”模式: ①who ②says what ③In which channel ④To whom ⑤ With what effect (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因为他没有提供反馈渠道。)13.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4.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15.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16.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这是最早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的系统研究。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而“主我”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映具体表现出来;而“客我”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米德认为,人的意识就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即“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可以改变“客我”。由此看出,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那么,“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介质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也是通过它来进行的。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题型:1.名词解释5*4=20′(第六、十一、十二章、库利、选择性原理、第八章麦克卢汉) 2.简答题4*8=32′(都是最后一堂课讲到的重点关注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涵化理论 米德、麦克卢汉、库利的研究风格和理论、使用与满足 理论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 3.案例分析题2*14=28′(1.用框架理论分析案例2.至少用三个维度解释一个传播事件) 4.论述题1*20=20′ 重点章节:14章 其他:把关人传播流容器人第九章媒介规范理论考一个自由主义理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中非语言传播的某一个概念(姿态) 传播学研究的五个要素:①一种观点一种态度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的代表方法 ②两个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 ③三个行为(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 控制理论) ④四大奠基人 ⑤五个阶段

一、名词解释 1.第六章:群体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感情 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 流言和谣言 组织组织传播 2.第十一章:传播效果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传播流有限效果论 诉诸理性诉诸感情警钟效果 意见领袖 3.第十二章: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 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 知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 第三人效果 4.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电视人和容器人(P118) 二、简答题 1.经验学派/批判学派 2.涵化理论 3.米德

4.麦克卢汉 5.库利 6.使用与满足理论 7.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 背诵内容 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 合体。 2.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3.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5.群体暗示:群体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表情、 行动或某种符号,使群体成员在无批判、不自觉的情况下盲目接受某一意见、观点并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 6.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 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7.流言和谣言: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 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陈述或话题。(流言是信息,不一定是假的,谣言一定是假的) 8.组织: 9.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10.传播效果: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期末复习汇总

1.教育传播学是什么? 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人们之间的传播现象有几种?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师生在学习中发生交流,人们会收看电视节目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 4.传播的功能有:教育,协调,沟通,娱乐。 5.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在于:媒体通道的多样性,明确的目的性,受者的特定性,内 容的严格规定性。 6.教育传播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7.“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有哪些? 教学活动得到重塑,教学富媒体化和技术智能化,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学习泛在化和移动化,教学生态更开放。 第二章 1.传播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2.媒体的选择依据有哪些? 是否符合经验,准确呈现,是否容易取得,付出的代价的大小。 3.贝罗的S-M-C-R模式中涉及的传播要素有:受播者,通道,信源,信息。 4.奥斯古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解释了人们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的性质。 5.教师给学委发了一条消息“请通知同学们及时交作业”学习委员回复“好的,知道了”这个小 小的现象中,包含着教育传播的哪个要素? 信源,信息,通道,受传者。 6.选择影响深刻的一节课,详细描写教学过程,并用本节课的教学传播模式说明和解释。 在家里上网课,老师直播授课。老师授课过程中,会让我们把问题发在消息区,老师便可以 随时了解我们的学习进度,对讲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信源是学生,信息是学生的问题, 通道是信息的方式,受传者是老师。运用了奥斯古德-施拉姆的传播方式,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第三章 1.八角形的停车标识属于非语言符号。 2.听到狗,人们会想到“狗腿子,狗奴才”等负面形象,有人则会想到“勇敢,朋友”等,这体 现了“狗”这个符号的内涵意义。 3.符号的外延意义是符号与事物之间的代表性关系。 4.字典上所标明的,能为大家共同认可的意义,是该符号的外延意义。 5.字典上对狗的解释“一种家畜,听,嗅觉敏锐”这是“狗”这个概念符号的外延意义。 6.老师在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解说性动作。 7.符号的本质:符号代表事物,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间而异,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8.“眉目传情”用传播学解释,说明非语言符号也携带大量信息。 9.信息的产生是信息体作用于信源物留下的痕迹。(错) 10.共享性是教育信息的特点。(对)

传播学复习重点

传播学复习重点 张亚军 1、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他又是一种双向的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持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传播隔阂: (1)指由于社会信息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

(2)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间的隔阂则包括个人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3)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4)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的解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5)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5、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6、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7、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8、人类传播活动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9、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10、符号意义的分类:诗学和语义学中分为“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 11、符号意义的暧昧性:(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3)语言符号具有暧昧性与多义性,这种暧昧性和多义性有时会成为人们之间沟通意义的障碍,但是这种障碍不是难以克服的,人们可以借助传播过程中的其他条件和情境来消除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不仅如此,人类还能积极地利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1.重要人物,观点 ①施拉姆 ②麦克卢汉 2.传播学的欧洲渊源,几个社会学家的观点 ①孔德英国社会学创始人《实政政治体系》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②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用发明和模仿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生活现象,宣称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适应的循环过程,因而社会需要借助传播进行不断改革。 ③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给以启迪。如何观察社会现象:(1)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2)观察要又外入内、由浅入深;(3)观察结果要能客观确切地表现; ③齐穆尔德国社会也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交流网络才能被彻底而正确地认识 和理解。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这位后来的传播学者分析人类的传播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3.美国传播学的孕育 ①杜威信息的社会化责任共享工具 ②库利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折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发展“镜中我”:自我形成的渠道 ③帕克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换 ④米德首创符号互动论;“自我体”和“客我体”的社会形成和传递。

符号互动论:对符号意义的共识和交换,强调语言、副语言等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1)“主体我”代表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着自我的社会一面——内在化了的社会环境要求的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2)人的自我是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在互动中体现。 (3)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4.传播学的产生于确立: ①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 五W模式:who谁 what说些什么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whom对谁说 what有什么效果 传媒的三大社会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 2)、勒温(卢因)美籍犹太人社会心理学家守门理论、把关人观点(来自经济学);团 体动力学;实验法;创立“场论”和“群体动力论”,以及一系列由实地试验(实验法)得出结论 3)、霍兰夫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态度说服理论(传播效果理 论)说明实验使传播研究朝着效果问题的研究方向发展,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理论奠定基础;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则构成了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4)、拉扎斯菲尔德美国《人民的选择》“有限效果论”;“两极(多级)传播论”;数理 (定量)研究;调查研究法 《个人影响力》不仅破除了“魔弹论”的“电台的威力”无比强大的迷信,发现大众媒介的直接效果十分有限的原因,而且还发现了信息传播的“中间站”——意见领袖这一特殊人物,从而导致了“有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拉斯韦尔“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复习重点

传播学复习重点 一、单选题 1.凡是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探讨,都可称作:传播研究 2.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施拉姆 3.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提供、制作、编辑和报道能够采取“疏导”与“抑 制”行为的关键人物是:把关人(守门人) 4.观念总是先从传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有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 么活跃部分的假设是:两极传播(媒介—意见领袖—受众) 5.社会活动中有较多机会接触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即是“消息灵通人士”,对于 某一领域有丰富知识与经验的专家,即“权威专家”,其态度和意见对广大公众影响较大的那一部分人是:意见领袖(舆论指导者) 6.把控制实验引入传播学研究的是:霍夫兰 7.传播的本质是:传播者与受众对话 8.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的是:自我传 播 9.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在内的是:人际传播 10.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群体传播 11.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的是:组织传 播 12.传播组织通过现代的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 网络和手机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是:大众传播

13.传播学学科体系的核心是:理论传播学 14.传播学学科体系的资源是:历史传播学 15.传播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应用是:应用传播学 16.传播学学科体系的相关学科是:边缘传播学 17.与传播活动有联系的整体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 因素(政、经、文、科)。这些因素设计的领域广泛,主要是从宏观上对传播活动发生影响的是:传播的一般环境 18.传播活动直接发生的地域环境,他体现了一半环境因素在特定地域的综合 作用的是:传播的特殊环境 19.由传播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物质条件所构建而成的环境是:传播的硬环境 20.由传播活动多需要的各种非物质条件构建而成的环境是:传播的软环境 21.人类自身皮肤之外的种种行为或活动组合而成的情况和条件的是:行为环 境 22.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内的种种心理活动所构成的情感状态是:心理环境 23.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24.传播赖以进行的一切物质条件所构成的整体:物理环境 25.由人类主体聚集、汇合后所形成的社会状况和条件的环境是:社会环境 26.“大众媒体→意见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是:二级传播 27.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意图的方向发生变化的是:说服效果 28.研究受众如何对待和利用媒体信息,以受众个人接触媒介信息的动机和目 的是否得到满足,来判定传播效果的大小和好坏的是:使用与满足理论29.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作用或效能的是:传播功能

传播学复习重点

1,传播:一词“共享”的基本内涵,表明其本意是双向、互动的,它是指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2,传播五要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3,传播模式简介:(1)线性传播模式;(2)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3)社会系统模式;(4)网络传播模式4,“5W”模式: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1948年,他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5W。“5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被视为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研究中的经典式模式,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原因是:(1)“5W”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简洁、直观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反映了传播过程的基本面貌。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2)“5W”模式注意到了传播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依次作用并显示出其社会问题意识。“谁”提出了信息的控制权问题;“说什么"提出了传播的内容问题;“何种渠道"提出了媒介的问题;“对谁”提出了受传者的问题。线性模式 5,香农--韦弗模式:1949年,即“五W“模式”问世后的第二年,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从信息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是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的单向过程类比人类的传播过程;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了。该模式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6,施拉姆模式: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传播循环模式.(编码译码)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释码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他们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是往复循环、持续不断的。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的出现,意味着同拉斯韦尔线性模式的彻底决裂。 7,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符号是运载信息的载体,是传播的工具. 8,符号分类:(1)语言符号:a.有声语言符号(口语):可分对话和独白;b。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文字、乐谱等。(2)非语言符号:a。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如仪式和习惯;b。类(副)语言:如声音的粗细、大小、字体的工整、潦草等;c. 体态符号,如动作、姿势、表情和视线等,也叫体态语言。9,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简单地说,信号具有以下特点:⑴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具有自然因果联系,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⑵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一具有一一 对应关系。象征符则具有不同的性质,其特点是:⑴是人工符号。⑵也可表示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⑶后天习得.⑷与事物关系随意,不具必然联系。 10,非语言符号的功能:1)表达超语言的意义,暗示传播的情绪和态度,构成语境和情境.;2)具有否定作用;3)具有补充(辅助)作用;4)具有代替作用;5)具有强调作用 11,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即信息的发出者通过符号所要表达的意义. (2)受传者的意义.是信息的接收者从传来的符号中读取或理解的意义。(3)情境意义。情境意义是指由一系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意义,情境是由参与传播的时间、地点、人物、场景、氛围等附随性情境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可以理解为情境符号,它们所携带的意义对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12,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行为。* 13,传播学的形成(选择题):工业革命促成了传播手段和传播对象的社会性结合。 工业革命开拓的城市化进程促使信息需求增加。1940年代自然科学领域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论”)渗透到传播研究中.作为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一般包括欧洲源流与美国源流两个方面。(欧洲源流)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1890年出版《模仿律》,成为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的创始人,《舆论与群集》;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他是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美国源流)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查尔斯·霍顿.库利,美国社会学家,他主要关注人的社会化问题,并提出“初级群体”和“镜中我”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帕克,美国社会学家,“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米德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提出的“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自我传播(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H·G。布鲁默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定名人,1920年《电影和品行》。 14,传播学派划分:“两个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三个学派”: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 15,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的奠基者: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第一,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第二,提出“社会传播”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和传播(“三功能说").第三,倡导“内容分析法”.代表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被称为传播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他提出和运用了“焦点小组访谈”方法,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概念和思想。卡尔·霍夫兰,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社会交往以及态度和信念改变的先驱,代表作有《传播与说服》。勒温(卢因、莱文)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和体动力学而著名,“把关人”概念. 16,韦尔伯L。施拉姆:传播学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 17,经验功能学派主张从外部环境的变量出发来揭示事实和行为的原因或规律,依赖自然科学方法的精确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简介 在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回顾一下传播学的概念和重要知识点。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到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和效果等方面。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知识点回顾 1、传播模式:传播学中有很多经典的传播模式,例如5W模式、循环模式、直线模式等。这些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播活动的结构和过程。 2、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每一种媒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劣势,对信息传播的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和作用。传播学研究 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分析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如何提高传播效果。 4、大众传播与社会:大众传播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够塑造 舆论、传承文化、提供娱乐等。同时,社会环境也会对大众传播产生

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5、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传播学与许多学科都有交叉点,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了解这些学科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播学。 三、重点分析 1、传播模式中,重点掌握5W模式和循环模式。理解这两种模式对于理解传播活动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传播媒介中,重点掌握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优劣势,尤其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和发展趋势。 3、传播效果中,重点掌握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如媒介的性质、传播技巧、受众的个人特征等。同时,要了解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和方法。 4、大众传播与社会中,重点掌握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舆论的塑造和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要了解社会环境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制约。 5、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重点掌握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点,如态度转变和说服理论等。同时,也要了解传播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的关系和交叉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 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 它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 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 (二)发展(1)早期阶段 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 1.所谓沟通,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际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力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五位创始人 (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是通信的“5W模式”和基于“5W”的直线通信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虽然5W模型很简单,但它指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传播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 列文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传播理论中“守门人”理论的创始人和群体动力学的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1、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六字方针:积累、批判、创新 2、传播学的知识层次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 3、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1)哲学方法2)专项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语言学方法)3)横向方法 (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4)具体方法 4、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 1)拉斯韦尔(1902-1977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提出5w传播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即控制分析、传播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及效果分析),内容分析法,主要研究《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术》。 2)勒温(1890-1947年)美籍犹太人,传播学中“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著有《群体生活的渠道》 3)霍夫兰(1912-1961年)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者,他将心理实验法带进了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效果,著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劝服》,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主要针对传播效果、宣传、说服性进行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年)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著有《人民的选择》,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传播效果及机制研究),“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制造者”,创立了数理(定量)研究方法。 5)李普曼(1889-1974年)德国犹太人,著有《舆论学》,提出拟态环境及刻板印象概念。 5、传播学的研究现状: 1)传播学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地(传播学的优越性、适应性及伸缩性)2)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层出不穷3)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4)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5)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纷纷创办6)设立传播专业,培养传播人才 6、传播学的研究趋势: 1)鲜活化趋势(新的学说和观点以及分析丰富多彩)2)融合化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自独立的母体、主干学科相互融合)3)科学化趋势(积极探索传播规律、构建理论体系、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4)操作化趋势(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5)分支化趋势(要素研究、层级研究、领域研究、交叉研究、比较研究、影响研究)6)本土化趋势(迎中有拒,拒中有迎) 7、传播的五种概念(即五说): 1)共享说(传播是信息共享的过程)2)影响说(传播是影响受传者行为的过程)3)反应说(传播是是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反应)4)互动说(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与沟通)5)过程说(传播是传递信息、思想及观念的过程) 8、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题和轴心;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9、传播的特点: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10、传播的分类:(传播范围的大小分)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群体传播) 1)内向传播即人内传播,指每个人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一个思考的的过程,内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 2)人际传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3)大众传播指职业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传播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过程。 11、传播的革命:语言传播革命(约十万年前)——文字传播革命(公元前3500年)——印刷传播革命(公元前620年)——电子传播革命(1844年)——网络传播革命(1946年) 12、五次传播革命的意义:第一次传播革命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第二次使得人类文明得以记录下来,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传播;第三次革命使文化和教育普及;第四次由大众传播带进跨国传播;第五次让人类进入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13、优秀传播模式的五个因素(标准):呈现性、整体性、超陈性、启发性、实用性 14、优秀传播模式:1)单项传播模式即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谁(传播者控制分析)——说什么(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分析)——对谁(受众受众分析)——取得了什么效果(效果效果分析)2)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信源(要传递的信息)——发射器(有将信息转变为信号的能力)——接收器(有将信号解释为信息的能力)——信宿(信息要送达的目的地—人或物);再加上噪音来源(在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的各种干扰) 15、传播的功能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过程和影响的社会科学。以下是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指人类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和分享的过程。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非面对面交流。 2. 传播的基本模式:传播的基本模式包括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施拉姆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等。这些模式描述了传播行为的基本过程和要素,对于理解传播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传播的类型:传播可以包括多种类型,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每种类型的传播都有其特点和功能,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交流和信息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渠道,包括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等。每种媒介都有其特点和优缺点,对于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影响。 5. 受众:受众是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群,包括大众受众、分众受众等。受众是传播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对于传播效果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影响。 6.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包括认知效果、行为效果、态度效果等。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理解和改善传播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而跨文化传播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重要现象。跨文化传播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对于理解和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知识点涵盖了传播的定义、类型、媒介、受众、效果以及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等方面。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对现代社会的信息流动和交流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传播学概论重点郭庆光期末考试版

1、传播(de)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de)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de)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de)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de)体现;一种双向(de)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de)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de)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de)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de)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de)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de)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de)资源,整个社会(de)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de)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de)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de)操作者而是信息(de)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de)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de)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de)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de)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de)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de)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de)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de)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de)头脑中). 4、传播过程(de)直线模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