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试题中的利玛窦

高考试题中的利玛窦

高考试题中的利玛窦
高考试题中的利玛窦

利玛窦的传教“规矩”

葡葡萄牙人手持保教权的“令箭”,驾驶着三角帆船,来到了远东。在他们的船舰中,一般有3种人,商人、军人、传教士。商人是开拓生意的,军人是征服殖民地并保护商人的,传教士则是归化异教徒的。1578年,年仅26岁的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就是这样从里斯本出发的。

5年后,即1583年10月,利玛窦第一次来到广东。最初在肇庆,两广总督郭应聘批准在西城建“仙花寺”,匾额是肇庆知府王泮题写的。郭应聘是个清官,《明史》有传,在修身律己方面,与海瑞齐名。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公关能力。当时的肇庆是繁华之地,不仅有知府衙门,而且是两广总督衙门所在地。利玛窦初到中国,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是怎么迅速融入当地,并且为传教事业打开局面的?利玛窦在华前后27年,在华南(广东肇庆、韶州)居住了12年;在华东(南昌、南京)居住了6年;在华北居住了9年,最后终老北京。

利玛窦在华传教,有“三绝”,第一,他可以用汉语传教,写作汉文;第二,他学识渊博,利用自然科学传教,俘获了很多知识人的心;第三,他依靠士大夫传教,虽然最终也没有见到皇帝(万历皇帝根本就不上班),但是连徐光启这样的大学士级别高官,也接受他的洗礼。这些功夫都是他在广东期间打下的基础。

先说汉语汉文。利玛窦虽然在澳门也学习过汉语,但“初时言语文字未达”,他在肇庆及韶州,都请了家庭教师,帮助其学习语言和文字,以致能“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他广泛搜罗中文经典,并且下功夫研习。在向国人传教之前,先接受了国学的洗礼!

利玛窦利用科学传教。他介绍了这个世界的模样,为的是打破国人的中国中心主义;可是,他所绘的世界地图,中国处于天下之中(今日中国的地图就是如此),叫做《舆地山海全图》,为的是满足国人的中国中心意识。他展示了西方科技成就,自鸣钟、玻璃三棱镜、天球仪;欧洲印刷精美和封面烫金的书籍、数学计算法,教堂建筑的欧洲式风格,“天主圣母像”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色彩。无论在肇庆还是在韶州,利玛窦介绍的数学、地理、医药、钟表、音乐等先进科技知识和异域文化,都吸引了当地士绅的注意,使这位西儒成为茶余饭后的中心话题,使他的名声远远超越了广东省。

利玛窦在广东得到落魄士人瞿汝夔的鼎力相助。瞿汝夔因“叔嫂通问之奸”,从苏州南下肇庆,1589年偶然认识了利玛窦,后追随利玛窦到了韶州。开始,利玛窦以“西僧”面目示人,瞿也只是想向利玛窦学习“炼丹术”。其后,瞿汝夔接触到了利玛窦介绍的西方科学,服膺其学,劝说利玛窦改穿儒服。1592年秋天起,利玛窦不再称“和尚”。瞿翻译了利玛窦讲的“欧几里德几何”;还协助他撰写《交友论》,并为之作序;帮助他阅读和翻译《四书》。利玛窦从西僧到西儒的变化,反映了耶稣会传教方式的重大改变,即入乡随俗、尊重所在地区的传统;要改造对方,先要尊重和适应对方。这一政策,被康熙称为“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在肇庆、韶州的12年,为他后来入京提供了事业的基础。使得利玛窦在北京与明朝官方打交道,从容不迫,《明史·意大利亚传》说,“公卿以下重其人,咸与晋接”(都与他交往)。“玛窦安之,遂居留不去。”事实证明,他的入乡随俗、尊重中国文化的传教政策,符合文化交流的规律。可是,这一政策也埋下了此后耶教与儒学既融合又冲突的种子,从一个侧面,掀开了东亚格局翻天覆地的新篇章。

试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意大利人利玛窦是耶稣会传教士,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采用中国的服饰礼仪,主张将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教义相融合。他研读‘四书五经’,并作拉丁文释义和注释。他借用中国原有的敬神名称,将基督教会所敬拜的神译为‘天主’。他利用西方科学知识结交名流显贵,发展了众多的信徒。”

——岳麓版选修1 材料二“西学中源”说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

(2)林昌彝是近代前期的学者、诗人,根据他的记载,当时人们对“西学”是怎样理解的?(3)材料二中对西学的观点曾经是顽固派反对西学的武器,而在洋务派手中则成为倡导西学的依据。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

答案:

(1)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社会风俗、伦理道德)与天主教教义相融合;注重在社会上层(贵族阶层)传播;利用西方科技传教。

(2)“西学中源”,认为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明朝西方人在华传播科技,将其作为传播宗教的手段;近代伴随着列强侵华西学进一步传播,一些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救亡图存主动学习西方科技,但由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阻碍,传播过程艰难曲折

试题2

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利玛窦于1601年,应明万历皇帝之诏住进了北京,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他在中国传教历经艰辛,前后长达28年。利玛窦在华期间,用了很大的精力潜心研读儒家经典,李贽说利玛窦“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礼仪”是一个“中极玲珑,外极朴实”的“极标致”之人。

----摘自《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影响》材料二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摘自《启蒙运动与中国儒家学说的关系》材料三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材料四近百年来,中国人、东方人都公认,现代民主就是西方的民主,它起源于欧洲。学

习、借鉴,乃至全盘照搬西方的民主,也就成为许多近现代中国人的思想热点。近百年来,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文化上的障碍、精神上的阻力。然而,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西方人指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17一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近20年的飞速发展的历史,向世人显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文明,不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精神阻力,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源。

----摘自《儒学与世界》材料五: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利玛窦在中国认真研究中国儒家经典的主要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欧洲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的原困。(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儒家学说被肯定的主要原因。(6分)

(4)概括四段材料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儒学的认识。(4分)

(5)材料五为什么说“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4分)

试题分析:(1)利玛窦在华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传教活动。这一题材料基本没有提及利玛窦在中国认真研究中国儒家经典的原因,但是可以据此推论在当时中国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制时代,中国自上而下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只有通晓儒家文化才能得到中国人的认可,实现其在华传教的目的。由此回答即可。

(2)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二和三,结合欧洲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来分析。根据材料二和三可以得出当时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中国的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法国出现材料二和三的现象的原因,就是适应了其需要,这就需要结合儒家思想的特点来回答。

(3)根据材料四中的“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近20年的飞速发展的历史,向世人显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文明,不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精神阻力,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源”可以知道,正是因为有东亚和中国发展的事实证明了以儒家思想为传统可以推动现代化进程。同时需要根据最近国际局势是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的角度,阐释儒家思想对于构建和谐世界也具有积极影响。

(4)核心内容:材料一反映的是古代明朝,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的影响,材料二三说的是明清之际以及近代中国儒家思想对世界尤其是对欧洲的影响,材料四说的是儒家思想对东亚及西方的影响。所以其核心是儒家学说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认识:可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最好从儒家思想的影响角度去谈我们如何理性对待儒家思想,为今天的现代化发展服务。

(5)材料五说“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其中的“火把”应该是指启蒙思想,确切说是卢梭的主张,所以这句话是强调卢梭的主张对法国乃至世界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卢梭的最主要主张是“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总动员,也激励着世界人民进行推翻专制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

答案:(1)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民众影响极其深远。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仪,便于融中外文化于一身,深入中国民众,利于传播基督教。(5分)

(2)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封建专制统治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资产阶级要求取得政治权利,实行民主政治。儒家学说主张“仁”、“礼”学说,力主“中庸”之道,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儒家学说的内容涉及哲学、伦理道德、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对西方启蒙思想家具有借鉴作用。程朱理学强调人性尊严,注重气节和品德,强调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利。(答出三点即可得分6分)

(3)主要原因:二战后,儒家学说推动了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的历史,儒家学说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是东方世界社会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儒家学说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分)

(4)核心内容:儒家学说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认识:儒家学说虽然有许多糟粕,但我们要运用其精华,发挥它在世界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应有作用。(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可得分。)(4分)

(5)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号召人民推翻违反民意和人权的封建统治,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总动员,也激励着世界人民进行推翻专制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4分)

广东省揭阳市2018年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揭阳市2018年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顾炎武认为“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柳宗元强调“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 此其所以为得也”。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都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制B.都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C.都强调圣人在制度构建中的智慧D.制度的更替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25.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 这一变化 A.加强谏官对皇权和相权独立监察的权力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D.有效的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 26.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 A.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 B.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D.“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27.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义理之学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考据之学是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盛极一时,嘉庆道光之际,义理之学崛起。影响这一学风变化的是 A.清朝思想控制逐渐放松B.清朝社会危机日趋严峻 C.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清朝洋务运动的开展 28.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行变通改革”,实行“新政”。这种现象反映 A.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B.维新变法成了时代主流 C.列强干涉中国内政D.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 29.清朝末年北京出现“近支排宗室(皇族近支),宗室排满,满排汉”的民谣,反映了当时A.清政府已经众叛亲离B.民族矛盾成了主要矛盾 C.清政府政治集权不断加强D.满汉官僚间矛盾尖锐 30.20世纪的二十、三十年代是中国文化人较为普遍地回归民族传统的时段,国学复兴运动兴起。“中医”改称“国医”,京剧改称“国剧”,“武艺”改称为“国术”等等,就在这个时期。与这一现象出现无关的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兴起B.对新文化运动的反省 C.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D.“一战”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31.1956年中共“八大”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中央作出这个新的论断是基于 A.新中国政权的巩固B.土地改革的全面完成 C.“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利玛窦传(古文版)

《利玛传》 利玛窦者,西域高僧也,别号西泰。与其弟僧天佑重九译而至粤之端州,寓古刹中,采石陶砖建巨塔焉,其色尚白,颜曰?银海世界?。岁己丑,予与浙东陈海楼公同守韶阳。以职事赴端,谒制府刘公,维舟塔下。议翌日取道三水,查盤连阳诸州,因有游七星岩之约。是夕宿舟中,步王龟龄韵,口占云:?白塔何僧舍,清灯此夜舟。遥从三水去,少为七星留。?诘旦,利僧登舟献茶,询之,知为欧罗巴国人也。其貌则突颡深目,苍颜紫髯,觉有异焉者。其茶则清香满室,啜之两腋风生也。见予案头诗,因以请,遂命吏录以遗之。 越两月,连阳事竣,复诣端境,盖以制府檄余谈兵务也。会间密语,曰:?近惠潮道报称,合浦大盗陈某者,连年勾引琉球诸国,劫掠禁地,杀人於货,大为边患。又香山澳旧为诸番朝贡舣舟之所,迩来法制渐弛,闻诸夷不奉正朔者,亦遄遄假朝贡为名,贸迁其间,包藏祸心,渐不可长。本院欲肃将天威,提楼舡之师,首平大盗,旋日一鼓歼之。第闻海南欧罗巴国,有二僧潛住我境,密尔军门,倘一泄漏,事体未便。该厅当以本院指召而谕之:‘韶州有南华寺,为六祖说法之所,中有曹溪,水味甚甘,与西天无异,曷徃居之?是一花五叶之后,又德积馀芳也。’即彼当年有建塔之费,本院当倍偿之。?余?唯唯?。出。是日诏僧,语之故,余尚未启口,辄曰:?大夫所谕,得非军门欲搜香山澳乎?此不预吾事,吾何敢泄。第皇明御世,如天覆地载,异域远

人,招之尚恐其不来,今欲逐之,则越裳白雉,不当献周庭矣。?余曰:?汝何以知之?豈军门将吏有私於汝者乎!?曰:?小僧舫海越都,走数萬里,豈人间念头尚不能前知乎?但欲我移居南华固所愿也。?及语以建塔偿金,乃曰:?军门用兵,无非欲加官荫子耳。和尚视中国四夷如一人,即此幻身究亦成空耳,须金何为?但人命至重,一观兵不无波及,大人若承望风,旨而行之,恐有鬼神司祸福者。?予闻其言,大骇。次早谒军门密请曰:?臺下曾以兵事询将吏乎??曰:?此事甚大,即府道亦未及询,直以该厅慎密,故厚讬之。?云云。是日,二僧亦赴军门叩辞,且治装行,塔中物一无所取,僅图书数匣,出之几上,方移人舟中。军门令人觇之,始知其所携者,皆《六经》《语》《孟》及《性鉴》《史记》诸书,而他不与也。益深喜,复遣篙师送之,而二僧竟辞不受。盖自是即入南华矣。 居数日,予有香山之行,声言查盤军饷,实是则物色澳夷也。香山尹徐君迎而问曰:?大人此行,豈军门令观兵乎??余曰:?惟查饷耳。?徐曰:?饷以饷兵,而特委大人,固知军门指矣。?次日,余偕徐尹,亲诣澳中,则见诸番皆鸟言卉服。即所称操萬赀者,多文身断髪,绝无他技。询之皆中国之人,勾引而来,利其所有耳。徐尹曰:?职矢以百口,保其无他,且军门军饷,取给广州者,每岁不下三十馀萬,皆自榷税中来也。倘必欲加兵诸夷,必疑畏而不至,则此饷何从取足?又朝贡诸番,假令藉口而绝中国,九重之上,将有辞於此举矣。窃以为寝之便。?余於是

利玛窦与记忆法

《西国记法》:一本介绍利玛窦本人如何能有过目不忘的能力的书 利玛窦与记忆法 1600年,徐光启和利玛窦的见面,时节当在春天,尽管双方对会面都有记载,但具体的日期已不可考,见面的情形现在也很难得知。他们见面的地点也有争议,一说在南京的天主教堂,一说在徐光启的老师焦竑家中。根据利玛窦的日记记载,他在南京的时间是在1597年7月到1600年5月之间。根据利玛窦日记整理出来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说,这是一次短暂的见面。徐光启主要向利玛窦讨教一些他(从郭居静那里)听说过的基督教教义。双方并没有深谈。 1600年,利玛窦在南京已享大名,高官显贵和名士文人都乐于与他交往。作为一个高鼻深目的蓝眼睛白人,利玛窦当时身着儒服,能够被有名的狂士李贽称作是“第一标致人”,想来是风度颇佳,当然,利玛窦汉语流利,还能用汉字写文章,这一点足已令人称奇;加之高明的社交手段,以及他随身携带的那些引人入胜的、代表着西方工艺水平的钟表和科学仪器,引得许多人登门拜访,想一睹西方的各种玩意为快。这些都对他的知名度有所增益。 利玛窦好学多识、博闻强记,尤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中国的知识阶层表演记忆术,将一张写有数百字的单子看一遍,随即就能复述,居然一字不差,人们纷纷称赞他过目不忘时,他又随意地将这张单子倒背出来,让人瞠目结舌。 这种神乎其神的记忆术并非利玛窦的天赋,其实也是刻苦训练的产物。耶稣会传教士受过严格的教育,对记忆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利玛窦1552年生于意大利的山城马切拉塔,1571年在罗马成为耶稣会的见习修士,在教会里接受了神学、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广泛训练,又在印度的果阿学会了绘制地图和制造各类科学仪器,尤其是天文仪器。 即使是在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士阶层里,利玛窦的记忆力也称得上惊人,史景迁认为他大概已经接近当时人类记忆力的极限。在他本人看来,这样的技术应该为传教事业服务:利玛窦希望中国人会对他神奇的记忆力感兴趣,从而跑来跟他探讨宗教问题——因为似乎只有宗教才能产生这样的奇迹。 他的记忆术的确在中国的士大夫中间很受欢迎。利玛窦在南昌传教的时候,江西巡抚陆万垓对利玛窦的记忆术颇有兴趣。两人初次相见就显得十分相洽。据《利玛窦中国札记》说,利玛窦本来打算跪拜行礼,但巡抚连称免礼,随即道了一番久仰,客气地说道,久闻利玛窦的德行和学识高超,尽管相见之下未及言谈,但已经深信不疑,因为从利玛窦的品貌和风度就可以看出来。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昙花一现”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在最初登陆中国的时候,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与僧侣一样的宗教工作者而披上了袈裟。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们在欧洲的时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而中国人,已经在“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之下受用了几千年,对一切的外来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顾。“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3],而当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走向空前的强化,正统儒家文化需要对中国社会保持一种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觉不容许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体系上打开哪怕是一个缺口——这一点从明朝末年对民间宗教的严格控制就可看出。如英 [1] 沈定平著:《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试与会通》,商务印书馆。2007 [2]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2卷:七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

论文:利玛窦与中国人的世界观

论文大赛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文化遗产方向 年级2014级历史3班 姓名马梦琪 论文题目利玛窦与中国人的世界观 指导教师史经霞职称讲师 2015 年 10 月 28 日 学号:

目录 一、利玛窦为中国人世界观改变所做的努力 (3) 二、中国人的天下观 (4) (一)天下观念形成的原因 (4) (二)天下观念的形成 (4) 三、中国人的世界观 (5) (一)《坤舆万国全图》 (5) (二)究天人之际 (6) (三)世界观改变 (7) 四、利玛窦对中国人世界观的影响 (7)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标题利玛窦与中国人的世界观 学生姓名马梦琪 学号 20145161329 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方向专业 指导老师史经霞职称讲师 【摘要】16世纪末17世纪初,明朝末年的中国在社会经济及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西交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利玛窦是“西学东渐”的先行者。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为了传教担当科学的传播者。传播科学知识、进行文化交流,这只是利玛窦传教的手段,传播福音、弘扬天主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最终以西方的基督教同化和取代中国固有的宗教。但是利玛窦——这位在中国度过了他后半生的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之时深深的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因为在近代以前的中外交往中,中国一直奉行“我族中心主义”的“华夷之辨”,形成了深厚的天下观念,自视天朝,自居世界的中心,中国人的世界观是盲目愚昧的。直到晚明,世界意识才在中国人中悄悄觉醒,使中国人明白天下万国林立,而非中国一国独尊,中国并非世界中心。所以利玛窦是中国人望向世界的窗口,开拓眼界的引路人。 【关键词】利玛窦;天下观;世界观;明末时期 【ABSTRACT】The late 16th and early 17th century, Ming dynasty of China in the areas of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profound and complex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mmunication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matteoricci was the forerunner of the "introduces". In 1583, Italian jesuitmatteoricci to China, in order to missionary bear science communicators. Spread scientific knowledge, culture communication, this is just a means of matteoricci missionary, spread the Gospel and carry forward the Catholic church is his real purpose, to the western Christian assimilation and, eventually, replace the inherent religion in China. But matteoricci, who spent his life in China, jesuit missionaries in the spread of Christianity in deeply changed the Chinese view of the world. Because in pre-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exchanges, China has always pursued "I race center doctrine"

高考试题中的利玛窦

利玛窦的传教“规矩” 葡葡萄牙人手持保教权的“令箭”,驾驶着三角帆船,来到了远东。在他们的船舰中,一般有3种人,商人、军人、传教士。商人是开拓生意的,军人是征服殖民地并保护商人的,传教士则是归化异教徒的。1578年,年仅26岁的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就是这样从里斯本出发的。 5年后,即1583年10月,利玛窦第一次来到广东。最初在肇庆,两广总督郭应聘批准在西城建“仙花寺”,匾额是肇庆知府王泮题写的。郭应聘是个清官,《明史》有传,在修身律己方面,与海瑞齐名。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公关能力。当时的肇庆是繁华之地,不仅有知府衙门,而且是两广总督衙门所在地。利玛窦初到中国,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是怎么迅速融入当地,并且为传教事业打开局面的?利玛窦在华前后27年,在华南(广东肇庆、韶州)居住了12年;在华东(南昌、南京)居住了6年;在华北居住了9年,最后终老北京。 利玛窦在华传教,有“三绝”,第一,他可以用汉语传教,写作汉文;第二,他学识渊博,利用自然科学传教,俘获了很多知识人的心;第三,他依靠士大夫传教,虽然最终也没有见到皇帝(万历皇帝根本就不上班),但是连徐光启这样的大学士级别高官,也接受他的洗礼。这些功夫都是他在广东期间打下的基础。 先说汉语汉文。利玛窦虽然在澳门也学习过汉语,但“初时言语文字未达”,他在肇庆及韶州,都请了家庭教师,帮助其学习语言和文字,以致能“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他广泛搜罗中文经典,并且下功夫研习。在向国人传教之前,先接受了国学的洗礼! 利玛窦利用科学传教。他介绍了这个世界的模样,为的是打破国人的中国中心主义;可是,他所绘的世界地图,中国处于天下之中(今日中国的地图就是如此),叫做《舆地山海全图》,为的是满足国人的中国中心意识。他展示了西方科技成就,自鸣钟、玻璃三棱镜、天球仪;欧洲印刷精美和封面烫金的书籍、数学计算法,教堂建筑的欧洲式风格,“天主圣母像”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色彩。无论在肇庆还是在韶州,利玛窦介绍的数学、地理、医药、钟表、音乐等先进科技知识和异域文化,都吸引了当地士绅的注意,使这位西儒成为茶余饭后的中心话题,使他的名声远远超越了广东省。 利玛窦在广东得到落魄士人瞿汝夔的鼎力相助。瞿汝夔因“叔嫂通问之奸”,从苏州南下肇庆,1589年偶然认识了利玛窦,后追随利玛窦到了韶州。开始,利玛窦以“西僧”面目示人,瞿也只是想向利玛窦学习“炼丹术”。其后,瞿汝夔接触到了利玛窦介绍的西方科学,服膺其学,劝说利玛窦改穿儒服。1592年秋天起,利玛窦不再称“和尚”。瞿翻译了利玛窦讲的“欧几里德几何”;还协助他撰写《交友论》,并为之作序;帮助他阅读和翻译《四书》。利玛窦从西僧到西儒的变化,反映了耶稣会传教方式的重大改变,即入乡随俗、尊重所在地区的传统;要改造对方,先要尊重和适应对方。这一政策,被康熙称为“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在肇庆、韶州的12年,为他后来入京提供了事业的基础。使得利玛窦在北京与明朝官方打交道,从容不迫,《明史·意大利亚传》说,“公卿以下重其人,咸与晋接”(都与他交往)。“玛窦安之,遂居留不去。”事实证明,他的入乡随俗、尊重中国文化的传教政策,符合文化交流的规律。可是,这一政策也埋下了此后耶教与儒学既融合又冲突的种子,从一个侧面,掀开了东亚格局翻天覆地的新篇章。

利玛窦在中国的概况

在近代以前,中国学术思想和外界的大规模接触只有两次,一次是魏晋以来的佛学,一次是明清之际的“天学” 第一个进入中国内地并且深入宫廷的传教士 他是通晓中西方文化并为之传播的使者在中国生活了28年——游历重要省份、和中国的贵族、高官以及杰出学者友好交往,会说本土的语言,他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专心攻读过了中国的古代的儒家经典 1582年受教会委托前往中国传教 因为欧洲的葡萄牙人在澳门获得居住权,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们先停留在澳门 1584年利玛窦获准与罗明坚神父入居广东肇庆在肇庆建立了第一个传教驻地,肇庆,广东总督府的所在地。 他们对中国官员自称来自“天竺”,致使中国人以为他们是佛教徒。为什么要自称为僧?关键是他们急于与声名狼藉的葡萄牙商人保持距离,朝廷是姓闭关锁国的政策、同时葡萄牙商人在广东、福建一带表现恶劣,他们害怕传教士会把葡商带入内地, 他们身穿佛教僧侣的服饰,认为这样能够博得人们的好感,而且他们也觉得这与天主教神父的装束相差不大。这也使中国人更加相信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僧人。 以便获得定居内陆的机会 他们在这里所强调的主要有三点:是僧人而不是商人;来自西方而不是澳门;为了与世无争的侍奉上帝而不是给他人增添麻烦 僧人、天竺之说纯属借用,前者为了表达西士的非世俗性后者则为了表明其故里的遥远 对于把守国门、控制人员进出的封疆大吏来说,只有把这些西士当做僧人来看待,才能为他们入华定居找到勉强说得过去的理由。因为僧侣们即使在最保守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也得以享有进出国门的相对自由,在官员开来,僧人是与世无争的,不会给国家的安全和政治的稳定带来麻烦,反而还会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有证据表明,在1595年利玛窦改穿儒服之前,中国官员均认为他们是佛教僧侣,充其量是一个新教派的僧侣 第一座教堂:仙花寺完全按照佛教的风格建造 但是他们的目的,终究是为了传播天主教的教义。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科学来沟通,因为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趣的东西,利玛窦就成了一个文化大使 为了传教,他们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机械钟、地图等并做演示如何运用这些先进仪器。其中还有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利玛窦带来的各种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众多好奇的中国人。特别是他带来的地图,令中国人眼界大开。 利玛窦开始派发罗明坚撰写的《天主实录》,以中文解释天主教的教义。许多中国人都对这部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是无论如何,无论是“仙花寺”的创立,还是《天主实录》的发行,中国人始终是把它当作佛教流派而已,中国人对于基督教还没有多少实质的认识。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记忆法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香港名《记忆宫殿》、内地名《记忆有一座宫殿》称房间法(The Roman Room System)(大量数据的记忆法)又叫《罗马房间法》(The Roman Room System)主要用来当成图像的存放处,原理就是让要记忆的东西来跟已知的东西做连接。 此法用于大量数据的记忆,其目的是为了让右脑的各个图像间能够有所区隔开来,不 致溷淆。记忆宫殿是最强大的记忆技巧。它不仅有效,还有趣——而且学起来完全不难。该书是对利玛窦《西国记法》的重新摹写,透过对于利玛窦建立记忆之宫方法的 分析,讲述彼时东西文化接触下的个人遭际与命运。作者引用的利马窦的话,说:“世上的万事万物在萌芽状态时外观都十分淼小和难以辨认,人们很难相信它们会最 终发展成为标志着伟大时代的伟大事物”,于是即如此讲述初期来华耶稣会士们的信仰、记忆。 何谓记忆之宫,须知西方人理精神极盛,是故相信“按照事物的顺序进行记忆,通常 而言极为简便的学习方法”,以这种方法来存储记忆,就是利玛窦所谓“以本物之象,及本事之象,次第安顿于各处所”(《西国记法明用篇》),细分起来,有寻常日用 的知识,有切要但不常用的专名;有现实经验,亦有想像臆测以及真假参半的记忆。 因此如何恰当实现次第安顿于各处所,其实即如同建筑房屋一般,而且其规模境界, 也因人而异:考虑到利玛窦所具有的横跨中西、纵贯古今(指古典学问、中古神学与 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世界)学识背景,就理应称其心灵世界为宏伟的记忆宫殿了。 房间记忆法是罗马人在希腊人的研究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记忆术,对我们记忆对象特别 有帮助。我们只要以家里的房间或任何熟悉的地方为连接纽带,然后在脑子里把要记 住的东西放进去。例如,你想记住三件东西:面粉、牛奶、面包,那就想象自己走进 前门,看见鞋柜里的鞋子撒满面粉;然后走进大厅,想象牛奶倒在波斯地毯上;继续 前行,想象走廊的墙上黏着一片片的面包。 脑子里出现的形象越是荒谬,就越容易记住。"做完这一步,再想象自己在家中巡视一次,以增强印象。由于这些奇妙联想,都是你脑袋的,故不容易忘掉。在记大量的数 据时,不可以把图像无限制地连结下去。一来是回忆速度慢,二来是一但中间忘了, 后面的图像就回想不起来了。所以要分段。而房间法就是因这个目的而产生的。

浅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浅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摘要: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利玛窦;传教士;中西交流;科技与文化;西学东渐 16、17世纪之交,欧洲的一批耶稣会士联翩而至,到中国沿海和腹地开展传教活动,与此同时,他们对西洋的科学、哲学、艺术作了相当广泛的翻译介绍。在这批耶稣会士中,利玛窦的名望最高,影响最大。长期以来,人们对利玛窦等人的在华活动评价不一。赞誉者赋予其“圣洁的布道者”、“西洋文明的伟大传播者”等名号;贬斥者呼之为“西方海盗向东方侵略的先锋军”。本文试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在华事迹,来分析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一、利玛窦生平及其传教的历史背景 16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日益壮大,而伴随着是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引起了罗马教廷和整个旧教的恐慌。在此关头,以扶助教皇为宗旨的耶稣会成立,起而与新教相抗衡。为了从深得民心的新教那里争取群众,耶稣会十分注意培养博学的牧师,并大力向东方发展,向印度、东南亚、中国等地派遣了大批的传教士。 利玛窦于1552年10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中部城市马塞拉塔(Macerata)城,少年时曾就学于故乡的耶稣会书院,以后进入罗马神学院,1571年加入耶稣会。在研究神学的同时,他还多方请教,相当广泛地涉猎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1577年,利玛窦被派往东方传教,来到了西班牙里斯本。1578年利玛窦从里斯本出发,9月13日到达印度果阿,继续学习神学,并在果阿和柯枝的寄宿学校教授学生人文科学。1580年利玛窦被授予神职神父,他接到命令前往澳门,开始进入中国的尝试。 当利玛窦进入中国大陆时,正值明代末年。这时的中国属于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东南一带已在滋长。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于西洋文明,尤其是它的自然科学,已有一定的需要。如在天文历法方面,自元代以来沿用三百余年的“大统历”差误颇大,需要重订;又因明朝内忧外患,兵力不足,急需西洋武器以增强武备。在这种东西方的时代大背景下,颇有学术造诣的利玛窦,肩负着罗马教廷向东方实行宗教殖民的使命,开始了在中国的行动。

利玛窦对中西文化的贡献及影响

利玛窦对中西文化的贡献及影响 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号西泰,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中国人尊称其为“泰西儒士”。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东部小镇马切拉塔的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1571年加入了耶稣会,在耶稣会办的罗马大学学习神学、哲学、天文地理。1578年奉命东赴果阿,1582年来到澳门,1583年,利玛窦进入内地,在肇庆定居。在这之后,他先后定居于韶关、南昌和南京,1601年进入北京,并获得在京的居住权,直到1610年他去世。 利玛窦以毕生的精力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全方位地将欧洲的地理学、天文学、数学、机械学等科学文化介绍到中国。 一、刊印世界地图, 宣传地圆说 1583 年利玛窦从澳门来到广东肇庆,为了扩大天主教的影响, 他在仙花寺里举办了一个西洋天文仪器展览, 其中一幅用洋文标注的世界地图最引人注目。中国历代绘制的华夷图或天下图都只是附带邻近夷狄的中国地图。在这一幅的世界地图上, 显示的中国只是其中一小块而已。利氏学过绘图技术, 在中国翻译的帮助下, 制成山海舆地全图。1602 年, 他应邀再次修订了旧图,扩充内容绘成6条合幅的坤舆万国全图。全图宽361 cm, 高171cm, 这是我国最早的世界地图。可以说, 中国人面向世界, 从这里开始了第一步。 二、制作天文仪器, 传播天文知识 利玛窦在刊印山海舆地全图之后, 便着手用金属材料制作天球仪和地球仪, 向来访者讲解地球的位置和各星球的轨道。他还多次准确地预报日月蚀,比皇家的钦天监还高明。利玛窦在南京、

北京等地讲授天文学时, 依据的教材是他的老师克拉维斯所著的萨克罗博斯科天球论注释一书。此书详细解说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宇宙论和托勒密的行星运行轨道模型, 是当时天文学的百科全书。1601年利玛窦定居北京后与中国学者李之藻合作摘译了 西方天文学著作《乾坤体义》三卷。书中介绍了西方天文知识, 如地球是圆形的; 太阳大于地球; 月球本身不发光, 只反射太阳光,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四元行论和一些天文仪器的构造等。 三、翻译《几何原本》数学著作 利玛窦决定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几何原本》是公元前4 世纪到公元前3 世纪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教本, 书中所表现的那种严格的定义,完整 的结构, 前后一贯的演绎法, 以及不依赖于数例的纯几何证明和 作图可行性的要求等, 都是我国传统几何学中缺少的。1606 年秋, 由利玛窦口述, 徐光启记录, 合作翻译取得成功。由利玛窦 带来的数学对我国明代的历法修订和几何体测量等方面确实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数学形成于汉朝, 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 明代的数学注重于商业化的应用, 理论研究缺失, 此时《几何原本》的传入, 它的证明和新奇使一批学者为之钦服, 以 至出现了晚明、盛清的数学家言必称几何的情景。 四、传入记忆术, 编中西文字字典 应江西巡抚陆万垓之邀, 利氏撰写了《西国记法》16 卷, 1599 年刻印。讲述了表象设位, 立象设位等。用现在的话来说, 对于每一件我们希望铭记的东西, 都应该赋于一个形象, 并给它 归纳分派一个场所, 这样我们可以借助记忆的方法来使它们重现。另外, 利玛窦还首创用拉丁字母注汉字语音, 1605 年撰《西字奇

利玛窦在肇庆的传教经历[1]

利玛窦:用公关手段打开传教局面 胡祥鸿 14世纪以后,资本主义文化在欧洲萌生,并渐次向东方扩展其影响。以基督教传教士为媒介,“西学”——西方近代意识形态、科学知识输入日显停滞、衰落的中华帝国,在沉闷的学术思想界激起阵阵涟漪。由于明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之前的传教士都未能进入中国内陆传教,而只能停留在澳门。利玛窦等人费尽心机,采取公关艺术,冲破古老中华文化对于异域、异质文化的排拒阻力,打开了传教局面。 一、教士兼学者 晚明,中国人孤芳自赏时,在欧洲,新文明崛起了。葡萄牙航海家开通了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道,随后占领了果阿;接着又以帮助明军剿灭海盗和行贿等手段,得到了一块可以落脚的地方——澳门。于是,手擎十字架的传教士接踵而来,多次试图进入中国定居传教。1552年,耶稣会创办人之一的圣方济各由印度卧亚到广东上川,这是西洋教士直接进入中国之始。1583年,耶稣会士利玛窦和罗明坚进入广东肇庆,并在肇庆建立起传教据点。以此为端绪,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法国、瑞士等国传教士竞相来华。其中最为著名者为利玛窦。 460年前,即1552年10月6日,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中部偏东的马尔凯州,取名Matteor,家里经营利氏药房,是当地的名门。母亲是个虔诚的教徒,幼年的利玛窦常跟着诵经,做弥撒。

利玛窦少年时代便立志献身于“上帝的事业”,曾在一所耶稣会开办的中学学习。而他的父亲一直很担心他加入耶稣会。利玛窦16岁来到罗马,于1571年加入耶稣会,1572年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第一年学习数学;第二年学习《欧几里德几何学》前四卷约四个月,应用数学一个半月,天文学两个半月,地理学两个月,学年末剩余时间学习《欧几里德几何学》五、六两卷;第三年学习星盘两个月,行星原理四个月,透视学三个月,剩余时间学习钟表的制造和教会历。”得到了著名数学家克拉维乌斯等名师的指教。利玛窦来华后一直与克拉维乌斯保持书信往来,曾赞誉其恩师“是继欧几里德之后最伟大的数学家,欧几里德的真正继承者”。利玛窦不仅广泛地涉猎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还学会了拉丁文、希腊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因而,在他身上,既有教士的虔诚,又具学者的渊博,而他毕生的事业,也充分体现出他所特有的教士兼学者的性格特点。明朝万历年间,他旅居中国,士大夫们尊称其“泰西儒士”。利玛窦曾在写给耶稣会的报告中解释了他在中国出名的理由:一是因为当地从没有见过外国人;二是他的记忆力非常好,以至于许多中国人都想学习,他也因此用汉语写了一本《西国记法》的书来介绍他的记忆方法;三是他能够运用四书五经来宣讲基督教的教义;四是他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五是传说他会炼金术;六是有人向他求教基督教。另外为了练习用汉语写文章,他写了一部谈论友情的著作《交友论》而意外地获得士人的欣赏。

西人眼中的利玛窦

西人眼中的利玛窦 日期:2012-05-14 作者:史景迁来源:文汇报 ? 西人眼中的利玛窦 史景迁 对利玛窦而言,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宽容的。1552年,利玛窦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直到他1610年逝世于中国之前,他在中国的27年岁月里,曾居住在三个不同的地区。无论是在中国大陆或是台湾,当提起他的中文名字——利玛窦,人们都会点点头,面带微笑说,他真的是中国的朋友。尽管他是基督教传教活动的先驱者,而传教事业在帝国主义和西方强权之下曾做过伤害中国的事情。 利玛窦留给今日多元的文化资产,最主要的是他那详细又令人着迷的日记。日记追溯了他在中国的岁月以及耶稣会中国传教区的发展。金尼阁在利玛窦过世之后,将他的日记译成拉丁文出版,之后又转译成其他欧洲语言,成为17世纪前10年的畅销书。另一个资产则是,利玛窦到中国之后寄给他的同学、罗马学院的师长和耶稣会总长Claudio Acquaviva的书信。另外,利玛窦还留下许多重要的中文著述,主题相当多元:有针对实际宗教生活和教义的详细说明和问答,有发行多次并附有注释的世界地图,有关于友谊、记忆术和伦理的人文学著作,有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天文、数学等著作,有指引品德、基督徒生活的灵修作品,还有批评佛教和当时受到佛教影响的儒家经典著作。整体来说,这些作品关注文化交流、翻译和旅游等领域,又加上了他个人充沛的精力和好奇心,这使利玛窦成为思想界的先驱者之一。利玛窦作为学者的地位,在1942-1949年德礼贤出版利玛窦日记的三大册注释时,达到了顶点。这三册注释呈现了利玛窦在当时中国和欧洲的人际网络。此后,在全世界档案中找寻有关利玛窦的数据成为了一项与各种语言相关的事

利玛窦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和成就

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和成就 10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班15号劳淑宜摘要: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一大批传教队伍涌入中国,在中西方的航道上掀起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殖民地传教的热浪。但说到能久留在中国,一直受到中国人民和耶稣会敬仰的早期耶稣会会士,利玛窦则首屈一指。他不仅结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天主教教义,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同时也将东方的文化传播到西方国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程中,利玛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字:中西文化交流利玛窦传教贡献成就 背景 利玛窦,字西泰,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马拉切培,1571年加入耶稣会,1582年(万历十年)应范礼安之命,泛海到澳门学习汉语,为到中国内地传教作准备。1583年与罗明坚同赴肇庆,开始了传教活动。先后居住在肇庆、韶关和北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伟大的贡献。1610年,利玛窦因病去世,年仅59岁,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传教生涯。 14—16世纪,欧洲社会和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在一些新起的民族国家里开始萌芽,使得当时文化变得昌盛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加上新航路的开辟为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新兴的欧洲同古老的东方之间的文化特别是宗教上的交流提供了新机遇。面对欧洲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天主教会抱残守缺,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保守势力。人们越来越反对天主教会,因此导致了宗教改革的爆发。面对宗教改革带来的冲击,罗马天主教会积极寻求发展、改造的道路。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产生了一个后来对中国天主教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修会—耶稣会。为谋求发展,耶稣会积极向海外派出传教士,在初步制定中国传教策略后,利玛窦坚决执行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由此获得成功。 利玛窦以前的传教士曾经试图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的种种努力都完全落空,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中国严禁传教士入境传教。另一方面与天主教会自身的传教策略有关,当时在澳门的传教士都不会说中国话,对于中国的历史知之甚少,也不懂得多少中国礼节。他们认为西方天主教高于亚洲文化,

著名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2.1.2著名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1“泰西学士”利玛窦 利玛窦(中文名)(1552年-1610年),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在“东学西渐”的历史上,其名字同马可·波罗一样响亮。他30岁时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直至去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颇受士大夫的敬重,被尊称为“泰西儒士”。他的著述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1)利玛窦28年的中国行 1582年,利玛窦到达中国的第一个地点——澳门。为什么? 由于明朝的海禁政策,之前的传教士都未能进入中国传教。因为欧洲的葡萄牙人在澳门获得居住权,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们只能停留在澳门。传教士们想通过汉语著述天主教义来吸引中国人,“练习用他们的语言写作,作为一种吸引捕捉他们心灵的手段。”因此传教士常常先在澳门努力学习汉语,再图传教。利玛窦亦是自澳门开始学习汉语的,并对迥异于拼音文字不同的汉字感到很兴奋,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1584年利玛窦与同伴获准入居广东肇庆,身穿佛教僧侣的服饰,对中国官员自称来自“天竺”(今印度和巴基斯坦),致使中国人以为他们是佛教徒。为了传教,他们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圣母像、地图、星盘和三棱镜等。利玛窦带来的各种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众多好奇的中国人。特别是他带来的地图,令中国人眼界大开。利玛窦利用解释各种西方事物的机会,传入的现代数学、几何、世界地图、西洋乐等西方文明,还同时偷偷地介绍了他们的天主教信仰。 除带来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外,他还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文明非常称赞:除了还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他感叹“柏拉图在《共和国》中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在中国已被付诸实践。”而且他还发现中国人非常博学,只重视道德学科而忽视其他学问,尤其是自然科学。 通过与许多中国上流社会人士的接触,利玛窦发现自己先前的佛教僧侣装扮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受到尊重,社会地位也比较低下。从1594年起,利玛窦开始蓄发留须,并穿起了当时儒士的服装。 穿儒服的利玛窦 同时,还出版《交友论》,分赠当地的达官贵人。《交友论》是利玛窦用中文写作的第一部著作,收入了古罗马西塞罗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爱拉斯谟(Erasmus,1469-1536)等人友谊的格言上百则。也有利玛窦根据他对中国人的思想了解而编写的。 并开始撰写《天主实义》,采用“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选择适合中国人伦理观的西方伟人语录加以刊行,对基督教义进行儒化,使其更易于为中国人所信服和接受。他放弃建造教堂,公开传教的方法,进一步用中国自古就有的“上帝”偷换“天主”概念,把基督教的“原罪说”与儒学的“性善说”相对应等。 1596年9月22日利玛窦在这里成功的预测了一次日食,使他很快成为了一

利玛窦《交友论》

友论引 窦也,自大西航海入中华,仰大明天子之文德,古先王之遗教,卜室岭表,星霜亦屡易矣。今年春时,度岭浮江,抵于金陵,观上国之光,沾沾自喜,以为庶几不负此游也。远览未周,返棹至豫章,停舟南浦,纵目西山,玩奇挹秀,计此地为至人渊薮也。低回留之不能去,遂捨舟就舍,因而赴见建安王。荷不鄙,许之以长揖,宾序设礼欢甚。王乃移席握手而言曰:“凡有德行之君子,辱临吾地,未尝不请而友且敬之。西邦为道义之邦,愿闻其论友道何如。”宾退而从述囊少所闻,辑成友道一帙,敬陈于左。 吾友非他,即我之半,乃第二我也,故当视友如己焉。 交友论 友之与我,虽有二身,二身之内,其心一而已。 相须相佑,为结友之由。 孝子继父之所交友,如承受父之产业矣。 时当平居无事,难指友之真伪;临难之顷,则友之情显焉。盖事急之际,友之真者益近密,伪者益疏散矣。 有为之君子,无异仇,必有善友。(如无异仇以加儆,必有善友以相资。) 交友之先宜察,交友之后宜信。

虽智者亦谬计己友多乎实矣。(愚人妄自侈口,友似有而还无;智者抑或谬计,友无多而实少。) 友之馈友而望报,非馈也,与市易者等耳。 友与仇,如乐与闹,皆以和否辨之耳。故友以和为本焉。以和微業长大,以争大業消败。(乐以导和,闹则失利。友相和则如乐,仇不和则如闹。) 在患时,吾惟喜看友之面。然或患或亲,何时友无有益?忧时减忧,欣时增欣。仇之恶以残仇,深于友之爱以恩友,岂不验世之弱于善,强于恶哉! 人事情莫测,友谊难凭。今日之友,后或变而成仇;今日之仇,亦或变而为友。可不敬慎乎! 徒试之于吾幸际,其友不可恃也。(脈以左手验耳,左手不幸际也。) 既死之友,吾念之无忧,盖在时,我有之如可失,及既亡,念之如犹在焉。 各人不能全尽各事,故天主命之交友,以彼此胥助。若使除其道于世者,人类必散坏也。 可以与竭露发予心,始为知己之友也。 德志相似,其友始固。(友[注:原文为古“友”字,上下两“又”叠]也,双又耳,彼又我,我又彼。)

明清之际儒耶对话模式探析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人文教育 明清之际儒耶两种对话模式探析—以利玛窦、龙华民的传教 模式为例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交通、通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技术越来越进步,人们的交往沟通也更加方便频繁,但是在当今世界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仍然不断,甚至爆发了局部战争。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市由于文化的冲突。异质的文化之间缺乏起码的了解和尊重,一些人用粗暴的方式推行自己的文化霸权,剥夺别人的话语权,这必然引起对方的强烈反弹、对抗和冲突。 当前,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面临着与外来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我国现代文化的建设与现代化进程应该是同步的,二者相辅相成。因此,要把握我们文化的趋向,一方面需要积极融入到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充分参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还要把握当前时代的需要、中国实际的具体需要,根据这种需要中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意义:本文主要以探析儒耶之间的文化交流模式,从而了解异质文化交流背后的冲突,这将对我们今后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文化或宗教上我们应该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实现全球文化和谐发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利玛窦传教模式 ①利玛窦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 ②根据利玛窦的了解以及总结前人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儒教文化对话的模式 ③利玛窦适应性对话模式的表现,主要包括“合儒”和“补儒”两个方面 ④利玛窦适应中国文化模式下的儒耶对话产生的结果 ⑤利玛窦的对话模式的实质。

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理解的独到与不足

利玛窦对中国整体认识的独到与不足 摘要: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华传教,此后在中国生活了28年直至逝世。他在开展传教工作的同时,也考察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情况,涉及到政治、地缘、文化、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对当时中国在这些方面的特点,利玛窦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并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在总结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对利玛窦的这些看法进行探讨,分析了其独到之处与不足之处,并重点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就政治制度、自然科学、宗教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例证分析。 关键词:利玛窦中国形象中西交流 1 问题提出 14世纪基督教耶稣会在西方兴起,后逐渐扩大其宗教范围,广泛传播其上帝信仰。在我国明代末期的万历、天启和崇祯年间,一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到中国沿海和内地进行传教活动。在这批耶稣会士中,以利玛窦影响最大[1]。传播基督教义的同时,利玛窦也对西方在科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做了相当广泛的翻译和介绍工作,为中西方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利玛窦也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整体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利玛窦在1582年首先到达澳门,并进行了对中文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辗转肇庆、韶州等地,并在1595年到达南京,在这里传教的过程中,他受到一些王室成员与政府官员的热情接纳,并同时被意大利籍传教士范礼安任命为耶稣会中国教区的负责人,全权管理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他在1601年达到北京觐见明神宗万历皇帝,并得到皇帝信任,被允许在此常住,直至1610年逝世。大体来说,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28年。在这期间,他开展了相当活跃的传教活动,而且成果颇丰,使得当时许多人皈依天主教门,其中不乏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这样的当朝大臣。他对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入,也涉及到各个方面,他带来的西洋物品,如地图、星盘、三棱镜等,以及翻译的一些西洋著作,如《几何原本》、《万国图志》等,都引起当时中国人的很大兴趣[2]。此外,他在中国生活多年,学习汉语,研读并翻译中国典籍,而且在被允许的地方四处游历,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状况产生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理解,其中涉及到政治、宗教、文化等的方方面面,集中记录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虽然利玛窦这本书的初衷并不在于说明自己对中国整体的感悟理解,而是为了向欧洲人介绍有关中国的真实情况以及他本人在中国的传教经历,并使得其他的天主教众和传教士等从中获得教益[3],但不可否认的是,利玛窦在书中关于中国社会的叙述以及他对此提出的一些看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那么,利玛窦对中国整体形成的认识和看法到底是怎样的?或说,他的这些看法是否是全面的、中肯的、系统的?本文主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在阅读并总结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不同的看法,以期对利玛窦本人及他对中国整体情况的理解,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 文献分析 纵观《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描写和叙述,这些内容或褒或贬,详尽可读,而之后学者们对利玛窦看法的研究,也主要采取认同的观点,认为利玛窦对中国情况的看法褒贬有据,鞭辟入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景象与风貌。 2.1 中国的优越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