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地理_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 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 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

-----黄河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形状、流经的省区

和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

3、了解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4、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地理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学生讨论,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3、利用图片和视频,由学生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探究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心黄河、善待自然之情,进一步树立和谐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人们对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难点:黄河下游水患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六、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开始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听,有一种声音在吟唱:在中华的大地上,有一位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炎黄子孙,她就是-----黄河

【展示课题】黄河

【师】今天就让我们组队一起去黄河一探究竟吧!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我们本次的探险任务清单。(多媒体呈现)

【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黄河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而来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启第一篇章的学习。

【自主学习】

任务一:探源母亲河

(阅读课本P51前两段)思考:

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并观察它的形状像汉字中的哪个字?

2.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干湿地区?

参考P52页地图,完成下面问题:

1.在右图中标注黄河上中游分界(河口),

中下游分界(桃花峪)

2.大致标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位置.

3.(参考25页图2.2)找到并标出黄河流

经的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彩笔勾画出黄河的主要支流并记忆:汾河、渭水、湟水、洮河

(学生指图展示学习成果)

【师】一路走来,我们听到了当地许多人民对黄河的赞美。黄河自古以来被称作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她到底对我们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任务二:感恩母亲河

观看视频并根据图文信息归纳母亲河的贡献:

1.灌溉,塑造平原

2.丰富的水能资源

3.丰富的旅游资源

4.中华民族发祥地

【师】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中国的历史上,黄河也多次给沿岸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甚至有人称她为“害河”,让我们继续前行,探寻一下其中的原因!

【合作探究】

任务三:忧患母亲河

1.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

2.这些忧患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黄河忧患:

(1)上游:草场退化,荒漠化严重。原因(自然?人为?)

【角色扮演】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黄河的源头和入海口,从而引出黄河的泥沙来自

哪一河段呢?

(2)中游:多泥沙,水土流失严重。

原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遭暴雨大量

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3)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泛滥。

原因:黄河进入下游地区,河道变宽,流速变缓,泥沙沉积,河床抬升,成为“地上

河”。

【手势演示】同学们,请放下手中的笔,伸出你的双手,我们一起用手势来模拟一下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归纳概括】

【师】一路走来,我们感慨颇多,看着我们的母亲河饱受折磨,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呢?

任务四:保卫母亲河

阅读课本53页第三段并观看凌汛和水土流失的相关视频后进行归纳:

【师】生活中,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导致环境影响人类生存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人类的发展与保护环境不是矛盾的,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也祝愿我们的母亲河越来越好。

【课堂小结】

【我的课堂收获】

学生通过课堂小结的提示,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思考、讨论基础上在学案相应内容中完成自己对本节课知识框图的绘制,从而更加直观地反映本节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也便于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堂检测】

挑选你中意的气球,并回答其对应的问题

1、在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过程中,合理的是()

A.河套平原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成为“塞上江南”

B.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

C.下游“地上河”易发生洪水灾害,应开挖新河

D.黄河水运价值巨大,已成为北方地区东西运输的大动脉

2.下图中既是地上河又有凌汛现象的河段是()

A甲河段

B乙河段 C丙河段 D丁河段

3.读下图,对黄河干流各河段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流域无结冰期

B.①河段水流平缓

C.②河段有凌汛现象

D.③河段为地上河

4.黄河中游流经________高原,大量泥沙汇入。进入下游地区,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逐渐抬高,形成“______(地上或地下)河”。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中游地区宜大力____________(植树种草或开垦耕地),减少水土流失。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临淄因位于淄河河畔而得名。淄河,是咱们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咱们临淄人民的母亲河。但是,现在我们的母亲河也“病”了,请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实地走访,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详细介绍一下我们的母亲河有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帮帮她?

附:黄河(导学案)

一、自学目标

1、记住黄河的概况。

2、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记住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

二、自学重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黄河的治理。

三、自主学习

任务一探源母亲河(阅读课本P51前两段)

1)黄河发源于______高原____________山脉,曲折向______流,注入______海,呈巨大的______字型。

2)黄河主要流经(干湿地区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参考P52页地图,完成下面问题:

1.在图中标注黄河上中游分界(河口),中下游分界(桃花峪)

2.大致标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位置.

3.(参考25页图2.2)找到并标出黄河流经的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彩笔勾画出黄河的主要支流并记忆:汾(fén)河、渭水、湟水、洮[táo]河

任务三感恩母亲河

1.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________平原________平原,

下游还是________平原的主要塑造者.

2.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________之利。

黄河的贡献(P51)

3.黄河________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

的_______。

4.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5.拥有壮丽的景观,提供了丰富的_______资源。

四、合作探究

任务四忧患母亲河

(阅读53页前两段以及55页图文资料分析出黄河有哪些忧患?原因?)

黄河忧患:(1)上游草场退化,严重。原因(自然?人为?)(2)中游多泥沙,严重。

,黄土高原土层,植被破坏

严重,一遭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3)下游形成“”易决口泛滥。

原因: 黄河进入下游地区,河道变宽,河水流速携带的泥沙

沉积下来,是河床逐渐,成为“”。任务五保卫母亲河

治理措施(53页第三段及54页阅读材料):

上游,

中游,

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黄河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的课堂收获

根据课堂小结的提示,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思考、讨论基础上完成自

己对本节课知识框图的绘制。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读

图、析图能力,同时学生已学过《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对河流的学

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前两节

地形、气候的学习中也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国

的“母亲河”——黄河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比较轻松。但学生对于“地上河”的成因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

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而对于学

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加以引导。

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资料说明和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教材分析

《黄河》是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的河湖概况之后,教材将河流的水文特征结合到黄河的学习中。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本节内容作为“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姊妹篇,继续贯彻河流与人类的关系这一主线,探索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在大致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的基础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第二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分析黄河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和由此带来的突出开发或防治问题。

一方面,突出河流对人活动的贡献,比如教材提到了黄河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黄河流域宁夏平原上的引黄灌溉,都生动地说明了河

流给人类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教材还考虑到了河流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比如黄河的泥沙问题、地上河、凌汛等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

评测练习

1、在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过程中,合理的是()

A.河套平原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成为“塞上江南”

B.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

C.下游“地上河”易发生洪水灾害,应开挖新河

D.黄河水运价值巨大,已成为北方地区东西运输的大动脉

2.下图中既是地上河又有凌汛现象的河段是()

A甲河段 B乙河段 C丙河段 D丁河段

3.读下图,对黄河干流各河段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流域无结冰期

B.①河段水流平缓

C.②河段有凌汛现象

D.③河段为地上河

4.黄河中游流经________高原,大量泥沙汇入。进入下游地区,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逐渐抬高,形成“______(地上或地下)河”。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中游地区宜大力____________(植树种草或开垦耕地),减少水土流失。

课后反思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点、难点处理恰当,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方式,并且十分重视地图的应用,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的培养,同学们在相互协作、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牢固掌握了新学的地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堂课教学设计严谨,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的启发提问,源自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感性上升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知识信息多、容量大、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为丰富。通过教学,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

需改正的地方: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评价方式单调了些。简单地说“不错”、“很好”的多,具体分析的少,不能兼顾全体学生。常有一问一答的现象,学生探究问题不够,缺乏广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自然环境的课程内容描述为: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另外,本专题还可以承载乡土地理的部分内容:

举例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省说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滔滔黄河》说课讲稿 (音乐)这段磅礴激昂的乐曲就是出自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今天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课时“滔滔黄河”,说课的程序按照“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五项基本内容展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在中国河流当中,它与前一节长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而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因此它是培养学生忧患意识、激发爱国情操的良好素材。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为学生终生发展有利的原则,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知道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②.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探究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培养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根据教学目标和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黄河上、中、下游问题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范围的限制,我的教学难点放在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初中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为此我采用“体验式学法”,营造活动空间,在活动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从而内化成学生认知体系,达到真正会学目的。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分析,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的框架进行教学,而是给学生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来体验、探究,质疑,在教学上我设计了四大板块:一、黄河知识知多少?用于了解黄河的基础知识。二、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了解黄河的给人类的奉献。三、黄河灾难多沉重?了解黄河的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四、关注母亲河。就是当我们认识事物本质后,如何克服负面影响,利用正面影响所作的努力。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法”和“启发探究教学方法”相融合。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图片,资料片,设置上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启发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手段及依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多媒体,小黑板,知识问答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先播放黄河的图片,配以歌曲,目的是创设情景,使学生对黄河有一感性认识,然后引入四大板块的学习。

初中地理_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 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 -----黄河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形状、流经的省区 和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 3、了解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4、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地理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学生讨论,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3、利用图片和视频,由学生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探究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心黄河、善待自然之情,进一步树立和谐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人们对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难点:黄河下游水患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六、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开始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听,有一种声音在吟唱:在中华的大地上,有一位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炎黄子孙,她就是-----黄河 【展示课题】黄河 【师】今天就让我们组队一起去黄河一探究竟吧!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我们本次的探险任务清单。(多媒体呈现) 【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黄河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而来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启第一篇章的学习。 【自主学习】 任务一:探源母亲河 (阅读课本P51前两段)思考: 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并观察它的形状像汉字中的哪个字? 2.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干湿地区? 参考P52页地图,完成下面问题: 1.在右图中标注黄河上中游分界(河口), 中下游分界(桃花峪) 2.大致标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位置. 3.(参考25页图2.2)找到并标出黄河流 经的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彩笔勾画出黄河的主要支流并记忆:汾河、渭水、湟水、洮河 (学生指图展示学习成果) 【师】一路走来,我们听到了当地许多人民对黄河的赞美。黄河自古以来被称作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她到底对我们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任务二:感恩母亲河 观看视频并根据图文信息归纳母亲河的贡献: 1.灌溉,塑造平原 2.丰富的水能资源 3.丰富的旅游资源

初中地理_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放诗歌朗诵《黄河颂》和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同时配上音乐和图片,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到黄河的意境中,激起学习的欲望 【学习新课】: 一、知黄河 (过渡)今天,让我们再次回到黄河母亲的怀抱,细细端详她的模样。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黄河水系图”,完成学案以下问题。限时3分钟。 1.请同学们描画黄河干流的形状,说出黄河干流呈现什么形状。 2.在图中填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地。 3.结合p24“中国地形图”,说出黄河沿途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 4.在图上填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主要支流。 3分钟后,学生代表上台填写黄河简图。其他同学小组内同桌互查并快速记忆。 教师采用“小组竟答”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自学、小组代表上台填图、同桌互查、快速记忆、小组竟答,多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绘图、填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 二、颂黄河 1.(过渡)黄河母亲用她的血肉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遥想当年,黄河母亲生下了我们所生所长的华北平原。大家来看,为什么说黄河生下了,塑造了华北平原呢?(学生独立思考) 2.(过渡):同学们再仔细观察“黄河水系图,黄河沿岸除了华北平原之外,还有哪些其他的平原呢? 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虽然他们深居西北内陆,降水很少,气候干旱,但是却形成“沃野千里,物产丰美”的景象,被誉为“塞上江南”!为什么呢?(学生独立思考) 3. 前面提到,黄河流经我国第一二三三大阶梯,由此同学们还想到黄河母亲的哪些贡献呢? 教师再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主要水电站,印证自己的结论。最后课件展示有关黄河水电站建设的图片。 4.(过渡):正如《黄河颂》中所说,我们热爱黄河,因为您有母亲的温柔!我们歌颂黄河,因为您有是无尽的激流。听,这是什么声音?——水流(瀑布)

初中地理_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流程图: 板书设计 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黄河

一、黄河的概况: 1、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海洋:渤海 2、上中游分界:河口中下游分界:桃花峪 3、中游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4、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二、黄河的奉献: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河段问题具体措施 上游:荒漠化、凌汛合理放牧、种草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下游:地上河、断流、凌汛、决口加固大堤、疏沙清淤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理解能力,读图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前面学习了河流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学生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一定分析能力。通过对长江的学习对分析一条河流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学习难度大大降低。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本节课教师思路清晰,授课时条理清楚,课件切实结合教材内容,使得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不会出现脱节现象。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这节课中从黄河的概况、黄河的奉献、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存在的问题、黄河的治理措施等几个方面逐步下来,形成一条清晰的主线。 这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是有吸引力的一节课。教学设计、教学手段、课堂效果都体现教师良好的驾驭课堂能力,知识储备量大、专业功底扎实。课堂活力 十足,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好。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第三课时,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学习黄河。其内容包括黄河的概况、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黄河的治理等;主要内容包括黄河的源头和入海口,黄河流经的地形和省区等;黄河的奉献包括灌溉、塑造平原,蕴藏丰富水能资源、流域内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措施。教学重难点是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初中地理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八年级地理上册一节课。从七年级的世界地理到八年级的中国地理,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个深入认识的过程,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运用,理解和拓展的过程。《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河流的概况之后,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了两条河流,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在学习了长江的基础上,在学习黄河,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两条河流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长江侧重于开发,黄河侧重于水患治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这一节课,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对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让学生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从教材结构看,本节课既是河流这节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水资源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一整年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具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一课,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学生对黄河并不陌生,通过平常的所接触的诗歌、电影、歌曲等等,对黄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对本节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及其危害,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具体,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如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支流、流经的地形区及省区和干湿地区。 2、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取得的成就。 4、黄河各河段问题的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地理_中国河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河流(长江、黄河) 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区别。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归纳我国长江、黄河的概况、水文分布特征。 2.长江、黄河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综合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思维方法的形成。 教学工具: 三、课件 四、教学过程 A引入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带入本科任务,读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B、展示复习习目标,请同学们大声阅读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的学习有方向,学习目标明确) (一)展示课件:(自主复习一)我国第一大河,完成以下问题:(1)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读图,落实基本概况知识。 (3)学生活动,图上进行填充。(设计意图: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训练学生读填图能力) (自主学习二) 读课本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读图,落实基本概况知识。 (3)探究活动 C、通过学习我们应理顺如下逻辑关系:思考黄河的开发与治理。(设计意图:设问过渡) (自主学习三)治理与开发 充分阅读课本,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完成以下问题: (1)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读图,落实基本概况知识。 (3)探究活动 D、长江毕竟是养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她给与我们的还是很多,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黄河。(设计意图:过渡、达成复习目标) E、长江还有存在其它问题,请同学们阅读“长江洪涝灾害救援情景”(设计意图:过渡、完善学生对救援情景问题的整体认识,达成学习目标(三)长江的综合治理) H、让我们总结,学有所成,学有所想,学有所问。(设计意图:课堂总结)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河流》教学设计(第3课时)

《河流》教案(第3课时)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气候的延伸,又是下面学习水资源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学情分析】 一本节课主要面向初二学生,这些同学经过了初一一年的学习,学习能力和方法已经基本形成,从知识的角度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总结出黄河、长江开发的方向和治理措施。 【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探源母亲河: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了解黄河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2.感恩母亲河: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3. 忧患母亲河:通过地图、图片及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教学重难点】 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方法】 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

启发式讲授和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通过阅读地图、运用综合比较的分析方法,了解河流的概况,掌握河流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开门见山 教师:关于黄河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朗诵诗词。 教师:这句诗词描述的是黄河的哪个特征? 学生回答预设:源头和入海口。 教师:回答得很贴切,我们首先来找一下诗句中的“天上”和“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任务1 、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了解黄河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第一篇章:探源母亲河 【教师】承转:几千年来,黄河一直孕育中华灿烂文化的母亲河,我们的祖先对其源头进行长期的探索,唐代诗人李白有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而后,人们猜测,考察,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底从何而来,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对母亲河的源流概括也了如指掌。 【教师】组织探究,引导自学,可结合“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 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 2、黄河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3、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和地形区? 【学生】阅课本50页《黄河流域水系图》自学,回忆学长江时老师给的读图方法。小组交流整理,然后组织汇报并适当点评。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 2.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桃花峪为界;主要支流游有渭河、汾河等。

初中地理_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播放视频,激趣引入 播放黄河录像,将《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以雄壮的黄河景象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黄河雄壮磅礴的气势,在增强视觉感观的同时,也对黄河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二)学科整合,丰富情感 (导语)师:提到黄河,我们总会想起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那么,为什么我们把黄河叫做“母亲河”呢? 生1: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的原始祖先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 生2:那里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生3: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 生4: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文学艺术等也产生在这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从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让学生领略到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气势和英雄气慨,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师:“母亲河”的称呼倾注了人们对黄河的一往深情,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诗客为了表达对黄河的这份感激,写下了许多隽永的诗句,你能说出其中几句吗? 生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生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生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争相回答,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设计意图:在地理教学中整合语文学科,体现民族精神,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文 素养都得到一次升华。 (三)师生合作,探究交流 (过渡)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上来吗? 接下来便向同学们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并 用课件展示发源地景观图和发源地的标志,然后用FLASH动画展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 (播放课件的同时,让学生说出每个省区和地形区的名称)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使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整体 上的认识;同时,复习和巩固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展示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 师:我们国家在黄河上已经建成了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同学们知道都有哪些吗? 生1:龙羊峡 生2:刘家峡 生3:八盘峡 生4:青铜峡…… 师:其中最大的水电站是…… (话音未落) 生5:龙羊峡,它高178米。 (四)实践探究,激情表演

初中地理_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标分析】 根据课标,在知识方面,可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概况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黄河水文特征的分析,学会河流水文特征的一般分析方法;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和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体会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对策。在情感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滔滔黄河”的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及立志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2、运用材料和视频,理解黄河中游多泥沙,下游形成“地上河” 的原因。 3、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了解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 感悟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理解黄河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措施。【教学难点】 利用视频,探究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通过歌曲,我们听到了黄河的迂回婉转,也听到了惊涛澎湃,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下黄河的风采。板书:滔滔黄河 二、出示教学目标它的 找同学朗读教学目标,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出重、难点。 三、讲授新课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黄河,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在地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的支流;干流流经的地形区、省区。教师在黑板上板图。 5分钟后,请同学们在黑板上把板图补充完整。老师在多媒体出示地形区和省区的图,帮助同学们记忆。并指出,黄河为我国第二长河。出示中国干湿地区图,小组讨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长江的水文特征,通过对比,说出黄河的水文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讲解。 过渡: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把它称为“母亲河”吗?出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提供水源、塑造平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图片,通过欣赏图片,引导学生感悟黄河的奉献。 师: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出示黄河主要水电站示意图,补充完整,了解小浪底水电站是黄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 过渡:“母亲河”的称呼倾注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无限深情,同时也有许多牵挂。

初中地理_长江和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记住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支流、湖泊、水电站,流经省区和地形区。 2.知道长江、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3.知道对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问题、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使学生体会黄河、长江自然概况的异同以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图表等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培养读图、用图和整理、综合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长江、黄河的利与害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使其树立人 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长江、黄河的流域概况。 教学难点: 长江、黄河进行综合治理采取的措施。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探究式教学法、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由歌曲导入:刚才我们听到的《长江之歌》,它赞美了长江的雄壮,歌颂了我们的中华民族同时也激励我们要向长江一样“伟大坚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的两条著名河流——长江和黄河。(板书:长江和黄河) 出示“全国水系图”,指出长江和黄河的位置。 二、根据提示,学生自主完成下列任务: (一)黄河: 1.基本特征: (1)发源地、注入海洋:_________山,_____海。 (2)河段划分:源头——_____——_______——入海口。 (3)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___________、_________、华北平原。 (4)流经省区:_____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_______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_____省和_____省。(青川甘宁内蒙古、山西、陕西和豫鲁) (5)主要支流:_____、洮河、_____、渭河。

初中地理_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课前准备 导学案;谷歌地球软件;学生模拟实验材料:培养皿、粉笔末、针管、装有泥沙和水的矿泉水瓶;

【学情分析】 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知识基础:从知识层面看,“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在“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一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河流源流概况、水文特征以及河流带给沿岸人民的利益、危害、治理开发对策的探究性活动。由于学生进行了长江源流概况、水文特征以及开发治理等问题的探究学习,并且基于第一、第二节关于中国地形和中国气候的学习,所以学生对于黄河的基本概况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在黄河的水力之利、灌溉之源、洪涝之灾等都是通过问题引领和实验中完成。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表达交流的能力。同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时,多让学生活动、思考,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思维。 生活经验准备:关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如何治理,学生非常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我在进行本节课之前,正好有阴雨天气,我鼓励学生去观察小区附近的护坡,观察现象及护坡上都采取了什么措施,让学生有初步了解。这样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实验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在加之谷歌地球浏览黄土高原的实景来验证我们的推测。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观察—质

疑—实验—实际验证的探索思路。 【效果分析】 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知识评价 几经实践、反复研讨,本节课我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实现“两转变一构建”的教学目的。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打造和谐高效的课堂。 在新课导入中,从山东省的面积在不断增加为切入点,而土地面积增加是海陆变迁的原因,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点,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会让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摸不着头脑,符合认真规律,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状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由身边事物的表面现象从地理角度来探究深层次原因”的习惯。 通过体验教学,学生在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等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描述性文字演化成实验现象,并自己归纳总结出来,将知识真正的内化于心。二.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在课堂表现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整堂课思维对话中充分体现出条理性和创造性,涌现出很多精彩的发言。学生经常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学生能够踊跃的说出小组的发现和问题,并对问题能够进一步的评价,选择操作性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够在制定计划的环节中,转变角色。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的同时能够回答出大家的质疑,并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进一步的减少误差接近真实值。 【教材分析】 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选自山东省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是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第三节《河流》的第三部分,概括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课主要与前一节长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长江”一节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水利开发,而“黄河”一节侧重于水患的治理,使学生深入了解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与矛盾并存的典型教学案例之一,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从教材体系上看,本节与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联系紧密,也为后面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提供基础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初中地理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执教者指导教师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识记黄河的基本概况。 2、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黄河上、中、下游的概况。 2、黄河的治理。 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黄河,利用学生对黄河了解的已有知识介绍。 二、新授知识 (一)首先走近黄河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自学指导一: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回答。 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2、划分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 3、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 4、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5、说出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 6、说出黄河的主要支流。 学生读图自学 教师利用课件明确学生的自学成果: 1、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教师引用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说明) 2、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是怎样划分的(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桃花峪) 3、黄河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

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说出黄河干流依次流经哪些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黄河流域流经哪些干湿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 6、有哪些重要支流?(汾河、渭河) 指导学生画黄河简图,记忆黄河的概况。 (承转)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二者兼有?(二)、评价黄河的功与过 .观察图中显示的黄河上中下游不同的景观,总结黄河对我们的巨大贡献有哪些? 教师点拨: 一要点拨根据我国地势的特点来判断黄河流向及最后注入的海洋。二要重点点拨黄河上游因地势问题所以水能资源丰富等,从而引出黄河的贡献,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师小结;

初中地理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据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2、了解黄河的开发和利用状况; 3、掌握黄河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的措施; 4、培养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黄河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教学难点]黄河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互动: 一、1、用古诗词中描述黄河的诗句,导入新课:“黄河之水天上来”“三万里河东入海”“用欲渡黄河冰塞川”等诗歌,让学生从中初步了解黄河的水文特征。 2、播放ppt的视屏,感受黄河的壮阔气势 下来,我们一起走进黄河,了解黄河,欣赏黄河。 二、ppt出示学习目标(略)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学习第一模块:黄河的概况 1、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2、在下图中找出(1)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桃花峪; (2)黄水:洮河、湟水, 渭河、汾河 3、干流流经的省区(9个)的简称 4、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二)学生交流自主学习的情况 (三)ppt探究 通过黄河与长江长度和年净流量的比较,得出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主要图片:两河的长度和年径流量图,黄河流经中国干湿地区图。 (四)学习第二模块:黄河的开发 1、通过ppt,了解黄河塑造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以及华北平原,进而了解农业生产的引黄灌溉的悠久历史,了解黄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用水,提供水源的重要作用。 2、ppt展示黄河流经的三级阶梯图片,了解黄河中上游水能丰富的特点,了解黄河的几个大型水电站,体会黄河另一方面的贡献。 3、黄河流域灿烂的文化。 总结:奉献之一:“发电”──用水库大坝的图片来引导学生。 奉献之二:“旅游”──用壶口瀑布的图片来引导学生。

初中地理_八上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第3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八上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第3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 1.运用黄河流域图,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支流以及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和省区等河流概况。 2.知道黄河的水文特征,说出黄河的凌汛、含沙量、地上河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综合治理的基本措施。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模式】“学、导、练当堂清”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读图分析,启发诱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精彩展示 精当点拨 复习:长江为什么称为我 国第一大河?明确黄河是我 国第二大河。 2.板图:画出长江干流图 和黄河干流图 (1)指图引导学生复习: 长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洋、 上中下游的分界城市以及主 要支流。 (2)请生在课本P45图 2-3-5“黄河流域”图中标记 黄河相对应的地理事物。 动态闪烁呈现:黄河的发 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 分界点、主要支流等。 3.黄河流经的省区、地形 区和干湿地区 【提问】黄河流经哪些省区、 地形区和干湿地区? 请学生指板图介绍黄河 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和干湿 地区。 动态闪烁黄河流经的省 区、地形区和干湿地区。 总结: 长江长度最长,流量最 大,流域面积最广。 黄河长度和流域面积居 我国第二位,但流量较小。 读图齐答: (1)回顾说出长江的相关 知识点。 唐古拉山脉、东海、宜昌、 湖口、岷江、嘉陵江、汉江、 湘江和赣江等。 (2)识记“黄河流域”图 中的巴颜喀拉山、渤海、河 口、桃花峪、汾河、渭河。 请各组代表在板图中填 出上述地理事物。 完成填充图册P24五1、 3(④⑤) 观看大屏幕,复习识记 重点知识。 看地图册P3“中国的行 政区划”图,找出黄河流经 的省级行政区。 看地图册P11和课本 P35找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和干湿地区。 学会分析 图表,利 用比较法 获取地理 信息。 温故而知 新,利用 类比法引 导学生了 解黄河概 况。 引导学生 读图、填 图,提高 学生的地 理智能。 通过动态 呈现,强 化知识 点,利于 学生理解 掌握,增 强学生的 学习兴 趣。

初中地理_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河流》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与教材 课标: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课标分解: 概念体系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 教材分析:《中国河流》在版教材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以外流河为主、长江和黄河。从知识体系的设置来看,第一部分是首先从总体上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基本状况,接着介绍了我国最重要,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两条河流——长江、黄河。 在教学中,为达到课程标准要求。首先,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动笔、动脑,调动多种感官来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快乐学习、有效学习,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从相关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的河流》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河流》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课时的内容在本节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地位。所谓承前,是要在我国地势、地形、气候等知识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节课内容。所谓启后,我国的河流与湖泊的概况,为学习黄河长江的水文特征做重要的铺垫,乃至也会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以外流河为主、长江和黄河。从知识体系的设置来看,第一部分是首先从总体上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基本状况,接着介绍了我国最重要,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两条河流——长江、黄河。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和利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法。 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在逐渐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二是根据“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 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 学生更容易理解。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 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掌握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划分和分布; 3、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记住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和位置; 4、理解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学习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原因; 2、通过广泛读图、识图和填图,掌握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河湖与人类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的协调

初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中国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一黄河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

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课标,在知识方面, 可要求学 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概况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并能比较长江和黄河 的差异。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黄河水文特征的分析,学会河流水文特 征的一般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 【教学过程】

4.利用资料,说出黄土 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 因。 4.出示材料,学生分析黄土高 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过渡:“母亲河”的称呼倾注了中 华儿女黄河的无限深情,同时也有 许多 牵挂。 1.出示图片,展示黄河下游 “地上河”。 1.读图了解“地上河” 的特点。 2.通过资料,“痛苦的 “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僦””感知“地上河” 通过图片 展示,让学 生了解“地 上河”的特 点,激发探 究成因的 欲望。 合作研讨 “忧黄河” 害。 过实验,观察黄河 南游淤积的过程, 牛地上河”形成的 2.通过材料“痛苦的回忆”展 示“地上河”的危害。 3.合作研讨:“地上河”的形 成原因危害。 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黄河 流经下游淤积的过程,体会“地上 河”形成的原因。 利用图示总结“地上河”形 成的原因。 分析“地上 河”的成因 这一难点。 通过材料 分析,培养 学生利用 地理资料 归纳总结 的能力。

初中地理_河流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世界主要河流的水系结构图。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水文特征与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以长江、黄河为例,初步认识河流的利用价值,简要分析河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会结合黄河、长江水系图及相关资料,初步分析其自然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知识的整合,提高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综合习题训练,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理解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互学和展学,激发学习积极性,保障参与度。 2.通过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学习,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逐步养成关心爱护资源、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方法,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案例和典型例题的解析,认识河流的开发利用价值,了解我国河流主要灾害及其成因,树立保护意识,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 难点:1.分析长江、黄河的利用价值,了解灾害成因及综合治理措施,简要分析河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所有河流,熟悉它们的水系结构。 四、教学过程: 古诗词导入: 利用古诗填空的形式,考考大家对于古诗词的掌握和理解,引入河流。 师:最近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大家都看过没有?老师这里也有几个题目要考考大家,请看题! 题目1:,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流向) 题目2 量) 师:诗人眼中的河流,有的磅礴大气,有的温婉恬静,那地理人眼中的河流是怎样的呢?品诗,说说从地理的角度,你看到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借助《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兴

初中地理_《河流》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复习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识别长江、黄河的概况(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分界、支流、湖泊、主要水利枢纽、流经地形区)。 2.运用流域图和地形图、气候图、干湿地区图、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表等资料,分析黄河、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水量、水位、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 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的开发利用价值、防治问题。了解长江航运与水能开发在三峡段的矛盾化解方法。比较黄河的水土流失问题,分析长江的水土流失原因。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办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黄河、长江流域水系图,培养学生认识一条河流概况的基本方法。 2.通过根据流域图和地形图、气候图、干湿地区图、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表等资料,分析黄河、长江的水文特征,学会根据资料分析水文特征的方法。 3.通过探讨黄河、长江开发利用价值及防止问题,掌握河流开发与防治的思路方法。 4.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组间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比分析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2.对比分析长江、黄河各河段的忧患,形成人地和谐观、区域联系观。 3.通过家乡河流的探究分析,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加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河流。 4.通过国学《弟子规》赏析,感染学生在学习时专注、珍惜时间、合作、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根据流域图和地形图、气候图、干湿地区图、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表等资料,分析黄河、长江的水文特征,学会根据资料分析水文特征的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