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

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

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
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

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马约标准与国际安全线

在当前关于我国财政政策的讨论中,欧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提出的赤字和债务标准(以下简称马约标准)经常被有关人员引为所谓的“国际安全线”或“国际警戒线”,实际工作亦在某种程度上受这一标准的影响。然而这是值得讨论的。

一、马约标准是九十年代欧共体成员国加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标准

欧共体马约,即《欧洲联盟条约》,因欧共体国家首脑于1991年12月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就条约内容达成协议而得名。根据马约规定,欧洲联盟有三大支柱,其一是经济货币联盟,其二是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其三是司法和警务合作。所谓马约标准,是就建立经济货币联盟而言的。

按马约规定,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并用统一的欧洲货币取代各成员国货币,实现使用单一货币。这一进程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1991年7月1日开始,主要任务是争取所有成员国货币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取消外汇管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第二阶段从1994年开始,其任务是要实现各成员国的“经济聚合(即在通货膨胀、利率和财政稳定性方面较差的成员国应当接近较好成员国的水平)”,为第三阶段做准备。第三阶段从1997年开始,是最后阶段,其任务是最终实现统一货币和建立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根据协议规定,在1996年底以前必须对各国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审查。如多数国家不能达到经济聚合的标准,则第三阶段推迟到1999年初开始,届时由达标国家实行统一货币,而没有达到聚合标准的成员国将被暂时排除在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之外,即不能将它们的旧货币兑换为欧元并对所有商品和服务以欧元标价,但以后可在达标时随时加入。

在三阶段中,第二阶段是关键。由于当时欧共体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明显,各国政策也不尽一致,在欧共体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德国认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匆忙进入联盟最后阶段,不但难以实施统一的经济货币政策,而且很可能弱国拖累强国。因此,德国竭力主张在步入联盟最后阶段之前,成员国必须实现所谓“经济聚合”,达到相应标准才有资格加入联盟,并一再强调这是它接受联盟的核心条件。当时虽然某些南欧成员国,如意大利、葡萄牙、希腊对此颇不情愿,担心可能被长期排除在经济货币联盟之外,但由于德国的坚持,同时这一主张客观上符合走向联盟的实际需要,因此最终为大多数成员国所接受。为此,马约规定,在最终步入经济货币联盟最后阶段之前,成员国应当实现“经济聚合”,并明确制订了判断某一成员国是否已实现“经济聚合”的四项标准:

1、价格稳定,即该成员国最近一年的通货膨胀率不应超出物价状况最为稳定

的三个成员国平均通胀水平的1.5%;

2、财政状况稳定,指成员国财政不应有“过度赤字”,一是赤字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应超过3%,二是政府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应超过60%;

3、汇率稳定,指成员国货币的汇率波动至少在两年内保持在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所规定的正常波幅内,未对任何其它货币贬值;

4、长期利率稳定,即成员国长期政府债券利率不得超过三个通货膨胀率最低的欧共体国家平均水平的3个百分点。

很显然,就其直接产生背景而言,马约关于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的标准与其它三项标准一样,都只是欧共体成员加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入围标准。尽管这一标准确是对财政稳定状况的某种度量,但其本身并不直接具有与财政可持续性,或与财政风险度相关的所谓“国际安全线”或“国际警戒线”的性质。

二、关于马约标准没有形成“国际安全线”的共识

鉴于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马约又第一次从财政稳定的角度提出了国际间财政状况比较标准,因此该标准在国际上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有一定的影响,也确实有研究人员用马约标准与本国财政状况进行比较,这是不难理解的。但应当明确指出的是,时至今日,国际经济界并没有形成将马约标准作为“国际安全线”或“国际警戒线”的共识。

第一、世界上主流经济学教科书都未将马约标准作为衡量一国财政状况的“国际安全线”或“国际警戒线”。例如在美国最新的一本流行公共财政教科书中,作者虽然对马约标准做了介绍和评述,专门指出关于政府预算赤字和债务的标准是要害,甚至谈到“美国在1997年就达到了该要求”,但还是没有就这一标准是否具有国际比较意义进行任何探讨。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曼昆等著名经济学家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虽然也都讨论了预算赤字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问题,但均未涉及马约标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里亚尼及其它一些经济学家在1998年还对马约的赤字标准提出了批评,认为财政政策的紧缩是欧洲高失业率的原因之一。这说明他们也没有将马约标准认同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安全线”或“国际警戒线”。

第二、世界银行等权威性国际金融组织也未将马约标准作为世界通用的、衡量一国财政状况的“国际安全线”或“国际警戒线”。例如在今年初世界银行对我国财政状况提出的研究报告中虽然提到我国财政赤字率从1998年1.8%.上升到1999年的4%,然后又降到2001年的3.2%(原文如此),同时也表示了对我国债务率的关注,并倾向于建议我降低赤字水平,但没有提到什么“国际安全线”或“国际警戒线”。

第三、即使在欧盟内部,似乎也没有经济学家将马约标准上升为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标准。如欧盟负责贸易事务的高级官员德弗莱涅先生就认为,欧盟各国为

了加入货币联盟强行把赤字降下来,实际上限制了财政的作用。又如对马约标准有深入研究的意大利教授Luigi L Pasinetti 1998年在《剑桥经济》发表了一篇题为“马约3%赤字率参数的神话与谬误”的文章。对人们所关心的3%的赤字率和60%的债务率这两个关于财政可持续性的参数,他明确指出没有人能够给出任何似乎合理的解释。在推测60%的债务率标准或许是来自当时欧洲各国的大致的平均值(其中法国和德国与之比较接近)时,Luigi L Pasinetti教授对3%的赤字率标准持明确怀疑态度,认为无法证明这一标准是财政与货币稳定的绝对必要条件。值得指出的是,按Luigi L Pasinetti教授依据其模型对OECD国家的实际数据进行检验的结果,至1996年末,欧洲国家中只有意大利和比利时的财政状况是在可持续区域之内,而当时这两个国家的债务率恰恰是最高的,分别达到126.8%和124%!。

第四、近年来国际上对日本的经济状况讨论颇多,而且都注意到了其财政的赤字率债务率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还鲜见有直接以马约标准为国际通用尺度衡量其可持续性的。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以马约标准为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国际标准,则日本早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赤字率就已超过这一标准(1996年为7.4%),那么日本政府在最近几年所执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早就应该停止了。而这样的政策主张显然并不符合日本经济的运行实际:在需求不振,利率水平为零,投资收缩,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尽管其赤字率和债务率已远远超过马约标准(2001年末的债务率高达130%),日本的财政政策显然还应保持其扩张性。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日本政府“削日本经济之足,适马约标准之履”,在最近几年不是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是以超过马约标准这一所谓的“国际安全线”或“国际警戒线”为由,转而执行收缩性的财政政策,削减公共支出,其经济运行状况显然将更加恶化。实际上,当1997年日本的经济状况刚有所好转时,日本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随即调整了财政政策方向。其结果是对总需求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促使日本经济又一次进入萧条,这是应当引以为训的。

三、马约标准与财政可持续性“安全线”的关系

虽然马约标准不是财政可持续性的“国际安全线”,但该标准毕竟是第一次对不同国家财政稳定状况提出的一种统一要求。因此,当考察财政可持续性“安全线”或财政风险控制线问题时,马约标准的性质,或其与财政可持续性的“安全线”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一个不可回避、挥之不去的问题,要求人们做出回答。无论是现代经济实践还是经济理论都不能提供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科学的财政可持续性度量标准,这使得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很困难,但我们可以从马约标准产生的背景特征中找到某种研究线索。

第一、马约标准本身具有相当弹性

在明确地将3%的赤字率和60%的债务率作为衡量成员国财政赤字是否“过度”的参考值的同时,为保持一定的灵活性,马约又提出了一些变通条件,使得马

约标准本身具有相当弹性。例如对赤字率标准,条约规定,如果成员国赤字率高于3%,但明显地持续下降并接近3%,或仅是例外地或暂时地略高于3%,则不应被视为“过度”。但对什么是“明显地持续下降”,什么是“例外”、“暂时”或“略高”,条约均没有给出明确的数量界限。应当承认,尽管如此,赤字率标准在实践中执行得很好,1997年以来还没有哪一个成员国的赤字率超过该标准的。债务率标准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由于一些欧共体国家,特别是意大利和比利时的债务率与马约标准相差甚远,要求其很快降下来不现实,因此条约也提出了一些变通条件,即当某一成员国的债务率高于60%时,只要“有足够的降低并正以令人满意的速度趋近参考值”,则也不应被视为“过度”。同样地,对什么是“足够的降低”和“令人满意的速度”,条约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数量界限。于是乎,比利时的债务率从1992年的129%“以令人满意的速度”降至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最后阶段开始的1999年的115%;意大利1992年的债务率为108.7%,1994年为124.9%,1999年为114.5%,虽比1992年还有所上升,但比1994年还是有了“足够的降低”,最后比、意两国都顺利过关,成为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成员。由此可见马约标准的弹性之大。

另外,还应指出一点,即马约规定在判断成员国财政赤字是否“过度”时除实际数值外,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包括该成员国的财政赤字是否超过了政府的投资支出和其它相关因素,如成员国中期的经济和财政状况。马约对此虽然没有给予更多的阐述,但其含义是明确的,即如果财政赤字都是用于政府资本支出的,如果成员国的其它指标均令人满意,中期发展前景很好,则欧盟在判断该国赤字是否“过度”时将持宽松态度。显然,这种额外考虑又赋予了马约标准更大的弹性。第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立是现代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其困难是空前的。马约标准就是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为达到特殊目的提出来的。为把欧共体中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历史上恩恩怨怨不断的十多个国家在较短时间内整合成一个经济整体,各方面利益相对平衡,不留后遗症,使之能够在正式成立后正常有效运转,欧盟的建设者们不得不遵循“治乱世,用重典”的原则,在准备阶段即设立一个较严格的入围标准。这从当时欧共体中不少成员国因经济状况与马约的各项标准相差甚远,不得不付出巨大努力甚至牺牲以争取按期达标;60%的债务率标准过于严格以至不得不设一个附加条款予以变通;以及希腊在进入第三阶段时仍未达标以至被欧盟按“宁缺毋滥”的原则拒之门外的情况即可见一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就实现财政可持续性来说,马约标准是一个具有相当安全系数的标准。

第三、按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当期的赤字率和债务率水平本身,而是未来时期财政的偿付能力,而偿付能力又是由未来时期的利率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经济学家们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度量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把经济增长状况作

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因素。经济增长速度高,财政对赤字和债务的承受能力就高,反之,如经济增长速度很低,财政对赤字和债务的承受能力就很低。经济增长状况如此重要,却被排除在马约的各项聚合标准之外,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当时世界经济正处于七十年代以来的最低点,1991年的产出仅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同时欧共体各成员国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差很大,整体水平也不高,而且前景不明,即在第三阶段能达到什么水平难以预料。在这种不乐观情况下出台的马约标准,自然也应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特点,但同时也给该标准打上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

第四、在欧共体讨论建立经济货币联盟时,因欧洲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1974-1983年平均高达10.6%,1984-1992年有所降低,但仍达5%,均远高于美国和日本同期的通货膨胀率,因此抑制通货膨胀一直是一个最重要的核心问题。要求成员国财政状况稳定之所以被欧共体列为加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标准之一,就是从抑制通货膨胀的角度出发的。

在这一标准的提出进程中,德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上曾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整个金融体系被摧毁,战后德国中央银行在法律上一直具有独立地位,不受政府干扰,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反通货膨胀。这种模式成为德国货币政策稳定,马克长期坚挺的重要原因。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德国担心如果成立后的欧洲中央银行不能抵御各国政府的种种政治性考虑的影响,就很难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德国首先坚决主张欧洲中央银行必须以德国模式为准,用法律形式明确保障其独立性,并以此作为同意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先决条件。欧共体原先曾将注重抑制失业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与德国中央银行并列为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参照模式,但由于德国的坚持,经过讨论,大多数成员国接受了德国的主张,把保持物价稳定作为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

德国认为,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仅有了独立的、把稳定物价作为首要目标欧洲中央银行还不够,还必须同时控制各国财政赤字。因为如果听任赤字国大量举债,则有可能导致市场利率水平上升,最终形成要求欧洲中央银行放松货币政策的压力,引起通货膨胀。为此,德国坚决要求确立财政纪律,明确对财政赤字“约束规则”,并力主制定对赤字国的具体“制裁措施”。对德国的这一主张,意大利、希腊等高赤字成员不愿接受,法国也曾认为难以界定赤字水平合理与否的标准,英国更是直接反对由欧共体出面直接控制各国财政。然而,经过长时间争论,成员国最终接受了德国的建议,同意在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最后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对各国财政实施某种监管权,成员国应定期向欧委会报告财政情况。如果欧盟财长理事会以特定多数认定某国财政赤字确属“过度”,可以通知当事国采取措施消减赤字。这里所谓的“度”的标准也就是马约标准。若对方置之不理,欧共体有权实行制裁。

以上分析表明,马约标准的提出与抑制通货膨胀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

当一个经济运行在通货收缩期时,以抑制通货膨胀为己任的马约标准就成为了一个具有很高保险系数的财政可持续性标准。换句话说,在通货收缩的情况下,财政不仅应当,而且是可以承受比马约标准更高的赤字率和债务率的。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之内,各成员国不仅因统一货币的实现完全丧失了单独实行某种货币政策的权力,而且因马约标准的制约还部分地丧失了施行更加灵活的财政政策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均已“沦为”“准地方政府”。对我们所关心的马约标准的性质来说,这是一个最具有实质影响的因素。一般的财政理论认为,在分层次的政府结构中,稳定职能应当归于中央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因为如果一个地方政府企图通过赤字政策刺激地方需求时,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例如,由于地方经济是开放的,地方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很可能因进口渗漏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又如,地方政府为赤字融资所负的债毫不含糊是要还的,但其本身的融资渠道和所掌握的资源往往又十分有限,因而其财政风险往往比较大。比起拥有货币发行权、掌握重要税收大权和其它重要资源的中央政府来,地方政府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即使与中央政府相当,二者的财政风险程度也是有天壤之别的。当中央政府没有义务为地方政府偿债时更是如此。在实践中,许多国家对地方政府均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财政风险控制标准,如我国预算法根本不允许地方政府出现财政赤字,美国对州及市、镇等地方政府也规定了严格的控制线,但对中央财政却往往给予大得多的活动空间,其原因就在这里。正因为如此,我们说中央财政所拥有的可持续能力或稳定能力要远远高于地方财政,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安全线”或“警戒线”应当是完全不同的。从马约标准产生的进程看,该标准是为在某种程度上已“沦为”“准地方政府”的欧盟成员国制订的,自然也应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综合以上几点分析,我们认为,如果一定要用赤字率和债务率来描述财政状况的可持续性的话,那么马约标准是一个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针对“准地方政府”制定的、安全系数很高的风险控制标准。这个标准的安全系数是如此之高,以至欧盟自己也无法完全严格执行,不得不采取一些变通做法。因此,对社会经济条件各不相同的其它国家而言,该标准显然难以成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国际标准。对一个大国的财政整体来说,其适用性更值得考虑。

财政赤字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财政赤字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08级会计一班高飞2008041106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本人通过分析我国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以及财政赤字的三种重要的弥补方式,初步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的历程中,财政赤字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整体上起到了积极地影响。 关键词: 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的口径历年滚动结余公债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一、财政赤字 (1)财政赤字的概念 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在总量上的三种对比关系之一,通常被定义为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 (2)财政赤字的不同口径 不同口径的财政赤字或财政结余有着不同的涵义,也会对国家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产生不同的看法,一般情况下,计算财政赤字或财政结余有两种不同的口径: ①口径一:财政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这种口径,政府的债务收入不列入政府的正常财政收入,相应的债务支出也不列为政府的正常财政支出。这种口径下,财政赤字或结余仅表现为政府经常性收入与经常性支出之间的差额,这种口径的赤字成为“软赤字”。 ②口径二:财政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 - (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这种口径下,政府债务收入计入当年的财政收入,而债务的还本支出也计入政府当年的正常财政支出。由此计算出来的赤字称为“硬赤字”。 二、我国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的资源配置方式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占主体转变为市场经济占主体。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都是国家说啥是啥,国家统一管理经济的运行,不准私人经济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之后,自由经济的贯彻,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载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财政赤字也较多地受到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综合看来主要受两大重要方面的影响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原因很简单,改革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为主,改革后是市场 经济为主。改革前,一切经济运行都是国家说了算,并且有国家统筹大局,不准 个人私办工厂之类的影响计划经济运行的机制,并且国家一直贯彻“当年收支平 衡略有结余”的方针,这也就使我国在改革前极少出现财政赤字。但是经济制度 转变以后就不同了,市场经济的实施使赤字成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普遍的现 象,从1979-2004年的25年间,我国只在1981和1985年出现了财政结余,其余 各年都是财政赤字。 ②财政政策运用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进 行宏观调控成为影响我国财政赤字的最重要因素。这个也不难理解,改革开放以

我国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商学院班级:2010级市营一班姓名:李谭学号:201042350115 课程论文题目:我国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分析 课程名称:金融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我国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分析 学生:李谭 (商学院市场营销一班,学号201042350115) 摘要:财政赤字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对我国财政赤字的一系列分析,主要是发现财政赤字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上起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经济效应; 引言: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它反映着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财政赤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积累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财政赤字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不过,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了解会计常识的人知道这种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用红字写,这也正是“赤字”的由来。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财政”或“赤字预算”,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另一种情况,即预算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 一国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降低税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则因为政府管理不当,引起大量的逃税或过分浪费。当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累积过高时,就好像一间公司背负的债务过多一样,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该国货币亦属长期的利空,且日后为了要解决财政赤字只有靠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项措施,对于经济或社会的稳定都有不良的影响。一国财政赤字若加大,该国货币会下跌,反之,若财政赤字缩小,表示该国经济良好,该国货币会上扬。 二、财政赤字的重要性和作用 1.重要性 在经济萧条时期,赤字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这样就必然出现财政

我国财政赤字综合分析

财政赤字问题是现代财政分析的中枢,也是我国当前财政理论中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以1979—1988年期间我国的财政赤字作为分析对象,置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分析财政赤字与诸多经济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财政赤字的综合性成因,并力图贯彻理论为现实服务的原则。提出相应的综合治理的对策。一、财政赤字作为一种世界性现象存在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国家中。表面上财政赤字都是政府财政支大于收的差额。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面临普遍性的经济难题。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赤字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赤字有着本质的区别。财政赤字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产阶级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固有的矛盾决定了财政赤字客观存在的必然性。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财政赤字具有本身的特殊性。我国在指导思想上历来对实际赤字政策。财政赤字也绝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制度下财政赤字,无论是产生的原因、发出的过程,还是弥补的方式、以及形成的后果,都明显地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赤字。严格地区别两种不同制度下的财政赤字,是分析我国财政赤字的理论前提。在我国,财政赤字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许多经济学论著中列为专题加以论述,。有关财政赤字的专著也陆续出版。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财政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马克思主义原则指导下我国财政赤字理论研究,一直与综合平衡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结合我国的实践,对赤字的成因、后果、弥补方式及治理对策等多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从中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在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现实服务中使财政赤字理论不断向前推进。然而,目前的赤字理论研究,仍存在种种不足之处,诸如:仅限于政府财政收支范围或至多把财政银行关系当作分析的重点;由于财政赤字分析中的“顾虑”颇多,理论研究中的极端化、定式化的倾向时常出现,甚至以政治定论取代经济分析;侧重宏观分析,缺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忽视企业和家庭部门货币收支对政府财政活动的影响;赤字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薄弱,等等。因此,拓展财政赤字理论研究的视角,转换思路,并确立和选择一种较为科学与全面的赤字理论研究方法显得尤其重要。主要是:跳出单纯的财政收支框架,把财政赤字作为内生经济变量,置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之中,对财政赤字进行全方位的、多视角的考察;运用实证描述的方法,从国民经济四大主体部门入手,着眼于整个社会资金的流动与平衡,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对财政赤字进行综合分析并探寻相应的基本对策;对西方的赤字理论采用批判吸收的态度,借鉴其中对研究我国财政赤字有用的研究成果。本文最终的基本结论是,以短缺为基本特征之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抛弃“财政赤字幻觉”,不能寄托财政赤字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任何“通货膨胀红利”,从指导思想上树立反赤字政策的思想。财政赤字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政府财政收支差额问题,连年的巨额的赤字是国民经济运行出现偏差的结果,是经济生活中诸多的深层矛盾在财政上的综合反映,是宏微观经济效益严重下降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集中表现。因此,抑制和消除财政赤字的根本出路,在于从调整国民经济运行机制入手从事综合治理,通过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尽快确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秩序,将国民经济导向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empirenews.page--] 二、从政府部门入手分析财政赤字,首先剖析了财政赤字的特征,提出时间上多年持续、数额呈扩大趋势、弥补方式单一和赤字债务化是目前我国财政赤字的基本特征。进而分析了财政赤字的成因及其有关的财政问题。(1)政府的支大于收是形成财政赤字的直接原因。 1979年以来,国家财政面临着建国以来罕见的日益增大的支出压力,支出规模刚性增长,支出结构僵化,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而且增幅波动较大,收支增长趋势的综合结果就是赤字的扩大。因此,坚持紧中有活的方针,控制支出规模,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完善税收制度,加强征管,保持经常性收入的适度增长,是逐步缩小以至消除财政赤字的主要财政政策措施。形成财政赤字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宏微观经济运行的不均衡,经济结构各种内在矛盾相互交织和加剧,国民收入超额分配,“双包干”与“双比例”的冲突,财政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因此,逐

我国政府财政赤字率究竟是多少

我国政府财政赤字率究竟是多少 财政赤字率是衡量财政风险最基本的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远低于欧盟安全警戒线3%,是否说明我国不存在财政风险?我们在对我国隐性债务赤字和透支收入赤字分析的基础上,对财政赤字率、政府收入赤字率Ⅰ、政府收入赤字率Ⅱ等三种口径的赤字率进行了推算,试图揭示我国转轨时期真实的财政风险。自1980年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都在3%之内,但政府收入赤字率Ⅰ围绕10%波动,政府收入赤字率Ⅱ围绕15%波动,存在较大的财政风险。 三种赤字的含义 转轨国家由于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不完整、不规范、不统一,往往可以通过隐性债务和透支收入来转移财政支出压力。隐性债务收入和透支收入成为除国债之外的两种赤字融资方式。隐性债务赤字是指财政应支未支、应付未付的政府开支,比如社保的欠账、国有银行呆坏账的处置,这些支出迟早要由财政负担。透支赤字是指不应收而征收的收入,比如土地出让收入、体制外收入等。真实赤字应该包括隐性债务赤字和透支收入赤字。为此,可用三种口径的赤字来衡量财政风险。(1)政府财政赤字。它是指最后由发行国债弥补的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缺口的部分,等于国家财政支出减去国家财政收入之差。(2)政府收入赤字Ⅰ。它是政府财政赤字和隐性债务赤字之和。隐性债务是对特定人群的赤字融资。隐性债务主要包括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国有经济隐性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等三部分。(3)政府收入赤字Ⅱ。它是最广义的政府收入赤字,包括政府收入赤字Ⅰ和透支赤字。政府在现有法律法规之外获取的收入,均相当于对特定人群不合理的征税,是对政府未来收入的提前支取。透支赤字主要包括土地出让收入和体制外收入,它们抑制了创业就业和部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以牺牲政府现有的税收和未来税收为代价获取的,相当于一种以牺牲未来收益换取现在收益的赤字,是一种对未来收入的透支,是一种时间置换赤字。政府收入赤字才是反映转轨国家真实赤字的有效指标,其含义与国际上通用的财政赤字率的含义基本相同。 三种赤字的规模及其构成 从赤字融资方式来分析政府收入赤字,既能对各种赤字进行划分,又能解决由于政府收入和支出数据不全面不能对政府收入赤字直接计算的问题。我们结合各种已有的研究,对各种赤字融资规模进行了推算,并且采取一定方式,对这些融资进行年度化,进而得出三种口径的赤字率。各种赤字融资额与GDP的比重,就是赤字融资率。图1是1980—2008年三种赤字率的变化情况。 1.政府财政赤字及其赤字率。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最重要的方式。我们假定1980—2008年期间政府财政赤字全部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即国债赤字融资额等于政府财政赤字,国债赤字率等于政府财政赤字率。改革开放以来,只有1981年、1985年和2007年存在财政盈余,其他年份均是财政赤字。在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除极少数年份外财政赤字率都在1%之内。从1998年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逐年上升,2002年到达2.62%。随着从2002年开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周期,财政赤字率逐渐下降,2007年实现财政盈余0.60%。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财政赤字率上升到0.37%。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低于国际警戒线3%。 2.政府收入赤字Ⅰ和政府收入赤字率Ⅰ。政府收入赤字Ⅰ是政府财政赤字与隐性债务赤字之和。在转型国家,隐性债务是减轻财政开支压力的主要方式,政府收入赤字Ⅰ远远大于同期财政赤字。比如,2006年隐性债务高达1.9万亿元,是当年财政赤字的11.4倍。政府收入赤字率Ⅰ是政府收入赤字Ⅰ与同年GDP之比。在图1中,政府收入赤字率Ⅰ与财政赤

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110506224 张留春) 一、财政赤字含义: 赤字财政(deficit financing),赤字是财政年度内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的差额,赤字财政指国家制定赤字财政政策,实行赤字财政计划。在制定国家预算时,国家有意将当年预算支出安排得大于当年预算收入,不足的预算资金,依靠发行国债、向银行透支、发行财政性货币的办法来应付。资本主义国家经常使用的一种财政政策。 二、财政赤字起源: 赤字财政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1929~1933年,发生了世界经济危机,为解释和解救危机,赤字预算论纷纷出现,其中,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的理论最具代表性。他们认为,财政收支平衡不是国家理财的原则,负债多少也不是衡量一国财政稳定的尺度。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陷入了长期萧条和危机,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国家为了促进就业和消除危机,应该积极进行经济干预,采用扩大国家预算支出的方式,举办公共工程,增加政府投资,增加军事订货,支付出口补贴等。国家在实行这些政策中难免会出现赤字,但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就业,从而增加国民收入,缓解或消除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许多国家使用了这种政策。但是,赤字财政未能真正消除危机,反而又引起不断的通货膨胀。70年代以后,就业不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的严重问题。 赤字,意即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即政府的支出额度比收入的部分多,多花的这一部分预算,就会随着国库的支出流入国内社会当中;贸易赤字,即进口总额比出口总额多,又称入超,多花的这一部分钱,就随着国际贸易流入国际社会当中。因纪录亏损皆是用红笔记录,故名。 三、中国的财政赤字: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中长期仍应以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为宜。赤字财政政策作为市场失灵时政府对市场的补救,只能作为启动力量来使用,以期由政府投资带动社会力量、民间力量,从而恢复市场活力。如果超过启动力量的定位,变成政府代替市场,则有可能事与愿违,产生挤出效应。美国的赤字财政政策本是应对大危机的短期政策,但政府却不自觉的使之长期化,给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足以作为中国的前车之鉴。 中国与美国相比,有许多劣势决定了中国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会更大。首先,中国所处环境与当时的美国不同,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动荡不安,国家失去债务偿还能力,由此带来的金融崩溃危险对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忽隐忽现的阴影。作为通货,美元赤字使美国在国际经济中渔利,而中国只有保持充足的财力才能抵御各种可能的国际风险。其次,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美国,许多配套政策措施的运行和操作尚不成熟和完善,面对赤字财政可能带来的危害,缺乏应变能力。经济资源的有限性也决定了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只能是短期的。这是因为赤字财政政策以国民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为前提,中国储蓄率高于投资率,银行资金存大于贷,财政用发债方式筹集适量资金,专项用于基建,可直接增加社会需求,使闲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国民收入增加。

财政赤字的利弊及其经济影响

财政赤字的利弊及其经济影响 ××× [摘要]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把财政平衡,没有赤字,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一条指标。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国家所做的就是努力的消灭赤字。但改革开放以后,财政赤字却又成了我国经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国家建国来对财政赤字的态度,及其中的利弊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初步分析,财政赤字对我国经济起到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赤字经济效益危害 一、财政赤字 (一)财政赤字的概念 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它反映着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 (二)我国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 自建国以来,国家奉行财政平衡,没有赤字,这一信条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改革开放前实践似乎也证明了一旦出现赤字往往是国家经济中出现了问题,因此“赤字有害”这一看法在中国财政界不是一年两年。那么像中国这么个奉行财政平衡的国家,为什么会产生赤字,甚者在2009年,中国更括增财政赤字至9500亿创造了建国60年之最。综合看起来我国赤字产生的的原因主要受2大重要方面的影响 ①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影响:我们都知道在改革前国家一直都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经济的运行由国家统一管理,私人经济根本无法插足。在由国家统筹大局,并贯彻收支平衡的方针的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在改革这前很少出现财政赤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以1978年为风水岭,在这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次年邓小平的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自此市场经济大行其道,市场经济的实施使得赤字成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普遍的现象,从1979-20011年的25年间,我国只在1981年出现了财政结余,其余各年都是财政赤字。 ②国家政策运用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成为影响我国财政赤字的最重要因素。这个也不难理解,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由直接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转变为通过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影响经济的运行,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就是使社会总需求等于社会总供给。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并不相等,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国民经济处于萧条之中,这时财政应该形成赤字,以增加流通中货币量并提升社会总需求,缓解经济的萧条状态;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生通货膨胀,这

财政赤字与国债规模适度

财政赤字与国债规模适度 我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适度性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焦点,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出现可喜变化的情况下,更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回避的话题。一、对我国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适度性问题的分析论文网 关于我国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适度性问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必须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指标入手进行分析。从国民经济大范围看,我国的债务负担率和与国际比较同口径的赤字率都在国际公认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仍很大;从财政收支角度看,由于国债依存度较高,财政债务规模偏大,进一步拓展的余力十分有限。二是研究赤字与债务适度性问题,没有必要考虑有关财政性指标,只要将赤字率与债务负担率控制在3%和60%范围内即可。绝大多数国家也正是依据总量指标制定财政和债务政策的(在我国,3%和60%两项财政风险预警指标已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推崇)。三是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因经济紧缩采取的“反周期”调控措施,其出台之时财政已面临了多年困境。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不断持续,中央财政赤字增加较多。从长远看,如果继续扩大赤字和国债规模,将损害经济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考虑从现在起逐步淡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中长期目标仍应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毕业论文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道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赤字与债务问题在我国财政乃至经济全局中的重要性。但关于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适

度性的预警指标问题,既不宜单纯就财政论财政赤字与债务,也不宜单纯考虑宏观需要而忽视财政面临的困境。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即使依据上述指标计算我国的赤字与债务指标,目前仍得不出赤字与债务规模不适应的论断。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 1.从历史的角度和财政与经济的辨证关系认识赤字和债务问题财政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将财政状况放在整个经济中加以权衡并制定财政政策,很少单纯就财政论财政,在具体分析赤字政策与债务政策利弊时,也着重从财政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来分析,这种置财政问题于宏观经济范畴内的政策选择方式,与这些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强的状况基本吻合。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普遍保持在45%左右;其债券市场较为成熟,管理规范,债券的发行、流通比较顺畅,有助于赤字与债务问题的缓解。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尽管财政赤字年年有,政府债务规模也不小,但不仅未对其经济造成太大影响,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支撑了其经济发展。简历大全/html/jianli/ 我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总体经济发展实力上的不足,更反映在政府财力尤其是中央政府财力的薄弱。其主要原因在于,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体制改革的每一步推进,相伴而生的是财政收入的相对减少,财政“两个比重”的逐年下降。这种局面并未因新的财税体制改革而根本扭转。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000年为15.0%,比1994年仅提高3.8个百分点,而同期的中央财

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

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 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 财政赤字是影响一国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但财政赤字并不一定必然导致货币供给增加,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是由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及其规模决定的。在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不外三种:增加税收、增发政府债券和变动基础货币。1、增加税收。属于紧缩性措施。增加税收包括开增新税﹑扩大税基和提高税率。从短期效果来看,它并不会直接缩减货币供给,因为从个人、公司征收到财政的货币必然要支出,用于转移性支付,最后又会流到个人、公司,货币的总量不变。增加税收会降低投资的积极性,降低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可能成为控制货币增长的因素。 2、增发货币。增发货币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方法,通常情况是:财政部发行债券,中央银行直接收购。财政部用出售债券的收入支付商品、服务或其他支出。公司、个人收入货币存入银行,银行则相应增加了在央行的准备存款。债券出售给公司或商业银行,从而造成银行准备金的减少,但这些债券或抵押或出售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购买债券的支出又会补足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而财政把出售债券的收入再支出,则仍然成为准备金增加的因素。 3、发行公债。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如果债券的购买者是公众或商业银行,并不直接产生增加供给的效应。因为政府取得货币后,流通中的货币虽以同等金额减少,但是政府将这笔货币再用于购买支出时,这些流通的货币又会回到流通系中。具体过程是:公众开出商业银行的支票或是商业银行开出自己支付的支票,这都使各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减少。但财政支出后,这些准备金又会恢复。准备金不变,创造货币的规模也不会变。居民或企业的购买资金不同,具体的货币效应也有所不同。一是用现钞或活期存款购买,意味着M1相应缩减,财政再用于支出,又形成M1的供给,因而M1的供给规模不变;二是用储蓄或定期存款购买,意味着M2中的准货币减少,而财政支出形成M1时,虽然货币供给总规模不变,但M1的规模增加,对市场均衡必将产生一定影响。一、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 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是指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实现的国际收支调节,即在政府没有干预的情况下,由市场经济中的其他变量与国际收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国际收支调节。通常,国际收支的失衡会引起汇率、物价、国民收入、利率的变化,而后者的变化又会改变国际收支的失衡。 1、汇率机制 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实际经济因素之一。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对汇率的预期和资本流动的决策等,都要把国际收支状况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另一方面当汇率发生变动时,不仅一国商品的进出口、服务的贸易会受到显著的影响,而且资本的跨国流动也会出现大规模的变化。 2、价格机制 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最早注意到物价变化同国际收支状况之间的关联,休谟指出,在国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赤字概述 财政:也就是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 财政赤字即预算赤字,指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总会制定一个当年的财政预算方案,若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赢余,支出小于收入的经济现象。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不过,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这决不是长久之计。 了解会计常识的人知道,这种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用红字书写,这也正是“赤字”的由来。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财政”或“赤字预算”,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另一种情况,即预算并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 一国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降低税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则因为政府管理不当,引起大量的逃税或过分浪费。当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累积过高时,就好像一间公司背负的债务过多一样,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该国货币亦属长期的利空,且日后为了要解决财政赤字只有靠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项措施,对于经济或社会的稳定都有不良的影响。一国财政赤字若加大,该国货币会下跌,反之,若财政赤字缩小,表示该国经济良好,该国货币会上扬。 在美国,财政部一般在每月的第17个政府工作日会公布上个月联邦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美国政府一向以财政赤字而闻名,前总统克林顿时代赤字转为赢余,但小布什上台后,适逢经济衰退,又对外连续用兵,导致再次出现高额赤字。 财政赤字的大小对于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是至关重要的。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而财政赤字则是衡量财政政策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正确衡量财政赤字对于制定财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常遗憾的是,对于如何正确衡量财政赤字,经济学家并没有达成共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目前通常意义上的财政赤字并不是财政政策状况的一个好指标。这就是说,他们认为按照目前公认的方法衡量的财政赤字既不能准确地衡量财政政策对目前经济的影响,又不能准确地衡量给后代纳税人造成的负担。 [编辑本段]各因素对财政赤字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利率对财政赤字的影响 当研究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时,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通货膨胀起什么作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应该按实际值而不是名义值衡量财政赤字和公债,所衡量的赤字应该等于公债实际值的变动,而不是公债名义值的变动。 将公债的名义值调整为实际值公式: 如果D是公债余额的名义值,P代表价格水平,那么实际公债余额就是D/P。将财政赤字的名名义值调整为实际值相对复杂。因为实际的财政赤字(RDEF)等于实际公债余额每年的变化值,因此, RDEF=D(D/P)/Dt=(DD/Dt)/P-[(DP/Dt)/P](D/P) 由上述数学表达式可见,实际赤字就是经过价格调整的名义赤字减去通货膨胀率乘实际公债余额。等式右边的第二项[(DP/Dt)/P](D/P)代表了以前国家债务的贬值额,通货膨

财政赤字与利率的关系

政府赤字与利率的关系 摘要:众所周知,政府赤字的根源是支出大于收入,而利率是可贷资金市场上可贷资金的供求均衡所决定的。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因此当税收数额额小于支出数额时便出现了政府赤字。政府赤字是一个国家的重大经济问题,它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利率水平问题。而利率的变化也将对政府财政造成影响,或增加政府赤字,或减少政府赤字。 财政政策中政府购买的增加是导致政府赤字增加的原因之一。在短期,我们可以用总需求模型的IS—LM模型分析这种情况所造成的结果。当政府购买增加时,会导致计划支出函数E=C+I+G向上移动,并导致了和实际支出交点的右上方移动,由此导致了IS曲线的向右移动,当IS曲线右移时,我们就会发现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利率相应的上升。因此,短期中,我们得到了政府赤字增加导致利率水平提高的结论。如果从长期核算的话,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Y=C+I+G,由于Y和C不变,G的增加必然会由I的等量减少作为抵消,这也就意味着政府购买的增加减少了投资。由于投资和利率负相关,这就导致了利率的上升。同理,如果政府使用减税的财政政策,我们也会得到和增加购买相同的结论。至此,我们从IS—LM模型和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得到了相同结论——财政赤字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虽然适当的财政赤字会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政府常年赤字的话将对国家经济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例如:财政赤字可能增加政府债务负担,引发财政危机;赤字财政政策孕育着通货膨胀的种子,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当代的财政赤字必然由后人承担,这样会减少下一代人的福利水平。因此政府应控制财政赤字,如果减少政府赤字,那么利率水平必然也会跟着发生变化。由于政府收支是由税收和支出决定,因此,要想减少财政赤字的一种办法是通过

财政赤字与利率的关系

财政赤字与利率的关系 政府赤字与利率的关系摘要:众所周知,政府赤字的根源是支出大于收入,而利率是可贷资金市场上可贷资金的供求均衡所决定的。政府的收入主要税收,因此当税收数额额小于支出数额时便出现了政府赤字。政府赤字是一个国家的重大经济问题,它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利率水平问题。而利率的变化也将对政府财政造成影响,或增加政府赤字,或减少政府赤字。财政政策中政府购买的增加是导致政府赤字增加的原因之一。在短期,我们可以用总需求模型的IS—LM模型分析这种情况所造成的结果。当政府购买增加时,会导致计划支出函数E=C+I+G向上移动,并导致了和实际支出交点的右上方移动,此导致了IS曲线的向右移动,当IS曲线右移时,我们就

会发现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利率相应的上升。因此,短期中,我们得到了政府赤字增加导致利率水平提高的结论。如果从长期核算的话,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Y=C+I+G,于Y和C不变,G的增加必然会I的等量减少作为抵消,这也就意味着政府购买的增加减少了投资。于投资和利率负相关,这就导致了利率的上升。同理,如果政府使用减税的财政政策,我们也会得到和增加购买相同的结论。至此,我们从IS—LM模型和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得到了相同结论——财政赤字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虽然适当的财政赤字会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政府常年赤字的话将对国家经济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例如:财政赤字可能增加政府债务负担,引发财政危机;赤字财政政策孕育着通货膨胀的种子,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当代的财政赤字必然后人承担,这样会减少下一代人的福利水平。因此政府应控制财政赤字,如果减少政府赤字,

我国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分析

编号(学号):

我国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我国财政赤字的因素,我国财政赤字产生的经济效应,以及财政赤字的几种重要的弥补方式。初步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的历程中,财政赤字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整体上起到了积极地影响。 关键词:财政赤字,历年滚动结余,公债,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Fiscal deficit in the economic effect is analyzed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budget deficit become China's socialist economic life of a widespread economic phenomen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fiscal deficit factors, Chinese fiscal deficit economic effect, and the budget deficit to make up for the three important way, it was considered that, in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30 years of history, the fiscal defici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operation, on the whol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Keywords:fiscal deficit, and the rolling balance, bonds, economic growth and inflation

财政赤字与积极财政政策

关键词:财政赤字;宏观调控;积极财政政策对于财政赤字的是非利弊,历来有着不同的评价。新中国建国后,奉行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原则。从1951~1978年的28年间,仅有10个年份出现财政赤字,赤字数额比较小,一般在2亿~20亿元之间,只有大跃进和三年灾害期间赤字数额较大,1960年赤字最大,是81 8亿元。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分配制度,分配政策发生重大变化,除了1985年外,年年有财政赤字。改革开放之前发生财政赤字,主要是中央政府追求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安排的建设规模过于庞大,财政支出脱离实际以至形成赤字。改革开放之后发生财政赤字,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向单位和个人倾斜,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下降,中国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比例也持续下降;然而在财权分散时事权并未同步下放和减少,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以及财政收支结构未能适应经济形势转变而同步转变,财政支出有增无减,其结果是财政捉襟见肘,虽然一直强调财政收支安排适度从紧却难以之间现收支平衡。不过,那时候是有财政赤字而在数量上无论是绝对量还是来字占财政收和的比重,以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与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相比都是比较小的。这也就是说对赤字是控制得比较紧的。虽然年年有赤字,但并非主动实行赤字财政政策,而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收入分配改变快与政府职能转变慢,彼此不够协调而形成的被动无奈的结果。1998年以后发生重大转折,正是从被动无奈的有财政赤字,转变为主动利用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在1982年,为17 65亿元,虽有赤字,为数不大。到1997年时财政赤字为582亿元,而到2002时财政赤字达到了098亿元,如此大幅度地增强财政赤字力度,其目的是应对紧缩压力,弥补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缺口,在有可能出现经济下滑威胁时刺激经济,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国家应该不应该以财政赤字来满足其支出的需要?一般认为,国家在面临战争等非常情况的时候,国家应该运用赤字手段,但在和平建设时期,存在“是”和“非”两种不同的看法。是和非的问题,实质上是好不好的问题。“好”还是“不好”,这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由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对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财政赤字,或者同一社会制度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财政赤字,都会形成不同的判断。其中,最主要的判断的评价尺度是财政赤字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财政赤字究竟是促进经济发展还是阻碍经济发展,国内理论界对此大致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赤字有害论,认为财政赤字必然损害经济发展;二是赤字无害论,认为财政赤字只会促进经济发展,无论如何都不会影响经济增长;三是适度财政赤字论,认为财政赤字是否影响经济发展,关键要看财政赤字的规模,不能绝对地说赤字有害或赤字无害。在1998年之前,理论主流是赤字有害论。探究它的原因,又和财政赤字会不会造成国民收入超分配相联系。财政赤字会造成国民收的超分配,是指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权力和职工工资高低都由国家直接控制,财政收支的绝对界限接近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那时候财政不能打赤字预算,一旦财政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赤字,便意味着原来安排的国民收入在政府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已经作出平衡的分配后政府部门又另外增加一块支出;然而当时城乡居民的收水平很低,并无余钱可供储蓄。政府增加的这一块支出没有相应的资金来源,这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过了头,出现了超分配,造成了不平衡。这会给当时的短缺经济增添很多麻烦,在价格不能变动情况下会加剧短缺,给经济运行造成紊乱,导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从传统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的过渡,可是在普遍的投资饥渴下,社会总需求过旺,在已经安排的国民收分配计划之外再扩大财政赤字,便会加剧求大于供的矛盾,在价格已经放开的情况下便于会刺激物价上升,形成通货膨胀。那时候得出财政赤字有害的价值判断,是实践的总结。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部门倾斜,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余钱日多,储蓄存款日长夜大,政府的财政赤字不一定会引起国民收入的超分配,财政赤字也并非必定有害了。[!--empirenews.page--] 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一般有三种:动用历年财政结余、借债(包括内债和外债)、向银行透支。而财政向银行透支的弥补又有三种方式:压缩一般性贷款、增

通过理解财政赤字的含义

通过理解财政赤字的含义,说明2013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班级:11国贸1班姓名:张雅萍学号:20114071026 财政赤字的含义是指在某一财政年度,财政计划的收支是平衡的,而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不可预测性因素,致使决算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所以财政赤字这个概念强调的是语段的执行结果,说明的是一种事实。我国2013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考虑到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形势是:消费物价将因食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而出现小幅反弹,但总需求仍相对不足,而产能相对过剩,因此,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切合当前形势的。 我们要从财政赤字的含义入手去分析我国2013年的宏观经济政策首先对于财政政策来说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际内容必然要落实于增加赤字、减少税收和扩大支出三个方面。因为财政赤字指支出大于收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必须扩大财政支出,这就必然会导致财政赤字。减税和增支也是增加财政赤字的一种方式。一笔特定数额的财政赤字可以支撑减税,也可以支撑扩支,还可以同时支撑减税和扩支。这取决于对积极财政政策扩张力度的把握。鉴于税收和支出的乘数差异,一般而言,扩大支出较之减少税收具有更大、更直接的扩张性效应。然而,考虑到兼顾双重需要、锁定多重目标的当下宏观经济政策格局并权衡各方面利弊得失,则可以判断,2013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应以实施结构性减税为重心。 扩大政府支出,对于实施财政扩张无疑也是必要的。在以往的宏观经济政策格局中,扩大政府支出也是会增加财政赤字的一个因素,但是鉴于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重要变化,鉴于宏观经济政策格局已经作出重大调整,特别是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需要已经日趋凸显,2013年的扩大政府支出操作将不能不有所节制。各级政府不仅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不要把支出都花在所谓的“三公经费”上,反而是要更注重在民生上注重社会保障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这样才能让财政赤字真正发挥到它的作用。在2013年的财政预算赤字中,用于支撑扩大政府支出的部分应少于往年,起码要少于用之于支撑结构性减税的数额。而财产赤字具有一定的作用,以财政赤字来解决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是许多国家爱和地区采取的主要的经济政策。主要理由是,通过政府的支出,

“财政赤字货币化”说白了就是政府在缺钱的情况下直接印钱

“财政赤字货币化”说白了就是政府在缺钱的情况下直 接印钱 马光远 “财政赤字货币化”居然成了最近经济学学术圈争论的热点,这让我的确大吃一惊。因为我一直认为,中国没有几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基本没有什么原创性的东西,除了知识搬运和政策诠释,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这栋大楼并没有贡献多少砖瓦。 尽管如此,但当我看到对“财政赤字货币化”这种东西居然展开热烈的“学术讨论”的时候,我对中国经济学界的水平和层次真的有了更新的认识。“财政赤字货币化”,乍一听特别学术,特别高大上,其实是用貌似很学术的词汇描述一件特别“不堪”的事,那就是在政府缺钱的情况下,政府究竟是通过正常发行国债向老百姓借钱,还是直接给央行说,你给我印几万亿的钱。如果央行直接“印钱”弥补政府赤字的缺口,那就是“财政赤

字货币化”。 为什么不说直接印钱,或者说“直升机撒钱”,而是用了一个感觉极其高大上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词汇呢,因为这样显得很高端啊,一般老百姓还不敢发表意见。大家要知道,在人类历史上,很多见不得人的事都要被包装成一个非常高端的外衣,“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这样的东西。 在人类经济史上,政府在缺钱的情况下偷偷印钱的多了去了,但明目张胆的真还不多。关于这方面的案例和历史,以及导致的灾难性的结果,书籍和文献资料特别多。一般的人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拉斯·特维德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这本书一开始就讲了一个名叫约翰·劳的聪明的赌徒如何把纸币引入了法国,并且向这些国家的管理者灌输一种思想:要繁荣,就需要纸币。法国的摄政王奥尔良大公在缺钱的情况下,就疯狂印钱,最终导致纸币大贬值,差点搞垮法国的故事。拉斯是个讲故事的高手,经济周期如此高深的经济学理论被他用最通俗的故事讲了出来。在这本书里,还谈

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

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马约标准与国际安全线 在当前关于我国财政政策的讨论中,欧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提出的赤字和债务标准(以下简称马约标准)经常被有关人员引为所谓的“国际安全线”或“国际警戒线”,实际工作亦在某种程度上受这一标准的影响。然而这是值得讨论的。 一、马约标准是九十年代欧共体成员国加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标准 欧共体马约,即《欧洲联盟条约》,因欧共体国家首脑于1991年12月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就条约内容达成协议而得名。根据马约规定,欧洲联盟有三大支柱,其一是经济货币联盟,其二是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其三是司法和警务合作。所谓马约标准,是就建立经济货币联盟而言的。 按马约规定,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并用统一的欧洲货币取代各成员国货币,实现使用单一货币。这一进程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1991年7月1日开始,主要任务是争取所有成员国货币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取消外汇管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第二阶段从1994年开始,其任务是要实现各成员国的“经济聚合(即在通货膨胀、利率和财政稳定性方面较差的成员国应当接近较好成员国的水平)”,为第三阶段做准备。第三阶段从1997年开始,是最后阶段,其任务是最终实现统一货币和建立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根据协议规定,在1996年底以前必须对各国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审查。如多数国家不能达到经济聚合的标准,则第三阶段推迟到1999年初开始,届时由达标国家实行统一货币,而没有达到聚合标准的成员国将被暂时排除在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之外,即不能将它们的旧货币兑换为欧元并对所有商品和服务以欧元标价,但以后可在达标时随时加入。 在三阶段中,第二阶段是关键。由于当时欧共体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明显,各国政策也不尽一致,在欧共体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德国认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匆忙进入联盟最后阶段,不但难以实施统一的经济货币政策,而且很可能弱国拖累强国。因此,德国竭力主张在步入联盟最后阶段之前,成员国必须实现所谓“经济聚合”,达到相应标准才有资格加入联盟,并一再强调这是它接受联盟的核心条件。当时虽然某些南欧成员国,如意大利、葡萄牙、希腊对此颇不情愿,担心可能被长期排除在经济货币联盟之外,但由于德国的坚持,同时这一主张客观上符合走向联盟的实际需要,因此最终为大多数成员国所接受。为此,马约规定,在最终步入经济货币联盟最后阶段之前,成员国应当实现“经济聚合”,并明确制订了判断某一成员国是否已实现“经济聚合”的四项标准: 1、价格稳定,即该成员国最近一年的通货膨胀率不应超出物价状况最为稳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