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学习中心:开县奥鹏学习中心[16]VIP 层次: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行政管理

年级: 2012年春季

学号: 121511326562

学生:代居东

指导教师:郭洁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06日

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内容摘要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治理结构、权力运行方式等存在的不足,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自行立法”,变相执行政策;隐瞒政策信息,神秘执行政策;逃避矛盾,消极执行政策;曲解政策原意,盲目执行政策等问题,导致政策目标难以甚至无法实现。这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权威,削弱了政策在基层的调控力。基于此,本文,把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总结归纳我国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使其执行行为偏离政策目标的。

关键词: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地方利益

目录

内容摘要 ............................................................ I 引言 . (1)

1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概述 (2)

1.1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概念 (2)

1.2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主要内容 (2)

1.2.1执行战略力 (3)

1.2.2执行主体优化力 (3)

1.2.3执行资源调配力 (3)

1.2.4执行环境支持力 (4)

1.2.5执行效力 (4)

2 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面临的问题分析 (5)

2.1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不佳的主要表现 (5)

2.1.1政策执行失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政策执行缓慢...........................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3政策执行乏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4政策执行呆板...........................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不佳的成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自利性是导致政策执行力不佳的深层原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执行机制缺损是政策执行力不佳的根本原因 (5)

2.2.3人员素质欠佳是政策执行力不佳的直接原因 (5)

3 优化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主要途径 (6)

3.1 塑造能动的政策执行双方 (6)

3.1.1 提高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 (6)

3.1.2 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的权力配置机制 (6)

3.1.3 建立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约束机制 (6)

3.1.4 建立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沟通协调机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培育执行力文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弘扬公共精神 (6)

3.4 拓展执行资源 (6)

3.5 提高执行能力 (6)

结论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7)

引言

从理论上说,国家目标、地方政权行动策略与基层社会利益诉求这三者具有一致性,政策执行应该是一种单向的“授权与执行”的复制关系。然而,在执行实践中却并非如此,严重损害了基层社会的利益,阻碍了政策目标的实现。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就有必要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在理性化、制度化的基础上构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新型模式。同时也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概述

1.1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概念

“政策执行力”是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浪潮从企业界引入到政府政策实践领域的新概念。有学者认为政策执行力是“指能够准确理解政策目标及方向,并通过精心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和对各种人财物、信息、法律、制度等资源进行集中调控和使用,从而达到有效调控政策、完成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也有学者把政策执行力定义为“公共政策执行力主体为了达到政策目标,通过对各种相关资源的调度、控制和使用,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总和”。本文认为“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主体准确把握政策目标及方向,有效集中和调度各种资源,从而有效地执行政策的行动力。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主体执行政策时把握的“向度”、“角度”、“尺度”、“力度”、“速度”。政策执行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机制、政策执行资源、政策执行环境等。

1.2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主要内容

地方政府的执行行为决定了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生成结构。对地方政府来说,不存在有没有执行力的问题,只有执行力优劣的问题。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体现在地方政府的执行行为过程中,“政府行为是一种组织的产物”,“是庞大组织依据标准的行为方式运作的产物”,它的执行行为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综合性的,因此它的执行能力也是综合的,是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各种力量综合而成的整合力。

地方政府执行行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的。同时,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整合政府内部的各种力量以及资源等多种要素。可以说,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是由若干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而生成的,这些因素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又直接影响着所生成的执行力的优劣。一般来说,不考虑各级地方政府的差异,生成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基本因素是执行战略、资源(包括组织、人员等)以及环境。执行主体是影响执行力的重要因素,执行主体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责任心、个人素质、工作能力等会对执行活动产生直接作用。然而执行主体并不是决定执行力的唯一因素,执行力不佳不能完全“归罪”于执行主体。除了执行主体外,执行资源、执行环境、执行方式、执行对象等都会影响执行力的优劣。当然执行的目的在于获得结果,任何组织或人的执行行为都是讲求绩效的,政府执行也不例外。地方政府的执行绩效是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成正比的,执行绩效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优劣,但是二者并不等

同。

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生成结构出发,就地方政府的共性而言,其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内容包括执行战略、执行主体、执行资源、执行环境和执行绩效五个维度所体现出来的能力。

1.2.1执行战略力

战略被用于统一行动、创造一致性或连续性,但最重要的是它赋予组织一个新的目标。好的战略意味着好的开始。美国学者利文斯说:“问题的挖掘和确认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对一个决策者来说,用一个完整和优雅的方案,去解决一个错误的问题,对其机构产生的不良影响比用较不完整的方案去解决一个正确的问题大的多”。地方政府良好的战略规划,首先要能够充分理解、认知上级政府政策的精神和实质;其次要从全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谋划执行工作需要对战略执行的各项问题投入很多精力。这一维度主要包括:执行意愿强度、执行方案规划力两方面内容。

1.2.2执行主体优化力

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落实公共政策目标、措施的人员和组织。在我国,绝大部分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属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范畴。执行主体是执行活动的重要因素和执行力的重要来源,在执行力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任何政策只有依赖良好的执行主体,才有可能顺利和有效执行。执行力的其他要素,包括资源、环境等都是通过执行主体才能发挥作用。政府执行主体能力的高低、运作的好坏,往往决定执行力其他要素能否有效运作。这一维度包括:组织合理度、人员适配度、组织协调度和过程监控度等四方面内容。

1.2.3执行资源调配力

在很多情况下实施的是同一项政策,但不同的地方政府取得的执行效果却往往大相径庭,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执行资源的差异所造成。正如美国一位负责防治空气污染的州政府官员曾指出:“执行计划的构想,设定流通空气的品质标准,以及建立计划的目的以配合那些标准,均是极佳的创意,但执行的成果有赖于执行人员所能得到的何种何量的资源为定。”如果缺乏必要的、充足的用于政策执行的资源,是很难通过政策执行以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的。地方政府所占有

的资源总量及地方政府调配资源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影响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优劣。这一维度主要包括:财力资源调配力、信息资源调配力和权威资源调配力三个方面内容。

1.2.4执行环境支持力

执行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政策执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也是影响执行力的因素之一。政府执行的投入和政府执行的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政府执行环境之中,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会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适宜的环境无疑有助于政府有效地执行政策,不适宜的环境必将妨碍政府顺利执行政策。每一项政策执行都是一个具体的系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执行环境,影响政府政策执行的环境主要有政治、经济、自然等方面,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或单一或综合地影响着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影响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优劣。这一维度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支持力、经济环境支持力和自然环境支持力三方面内容。

1.2.5执行效力

执行效力实际上就是执行的有效性。政策执行的绩效既是执行主体完成工作任务的标志,也是政策执行过程中诸因素效能的综合反映,是直接反映执行力大小的因素之一。这一维度主要包括:执行效度和社会满意度两方面内容。

2 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面临的问题分析

2.1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不佳的主要表现

政策的实际效果是人们评判政策的主要标准,也是政策是否具有执行力的具体体现。

2.2.2执行机制缺损是政策执行力不佳的根本原因

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由于一些必要的执行机制缺失严重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使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竞争,缺少沟通,政策主体得不到真实的执行信息,最终导致了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低下。

监督对于政策的高效执行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组织内部,政策执行有两个机构发挥监督作用:一是监察局,负责对行政机关实行监督,其具体监督对象是副科级以下干部。另一个是人大的监督。然而,在现行的体制安排下,监督机关在人事、财政、福利等方面与执行机关有着密切的利益依附关系,使监督机构难以正常运转。同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因其权力虚化而缺乏约束力,社会监督由于区域特殊的社会环境而压力重重。

2.2.3人员素质欠佳是政策执行力不佳的直接原因

3 优化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主要途径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得中央或上级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受到来自国家机器内部的具有自我利益、自我意识、自治权力日益增大的地方政府的挑战。它不仅会损耗政策效益,削弱中央政府权威,而且会破坏中央政府形象,妨碍社会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不力现象,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调节作用,在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3.1 塑造能动的政策执行双方

3.1.1 提高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

3.1.2 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的权力配置机制

3.1.3 建立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约束机制

3.3 弘扬公共精神

3.4 拓展执行资源

3.5 提高执行能力

3.6 加强执行监督

美国行政学者邓恩说过,“监测有助于确定项目执行人员、官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是否按照立法者、管理机构和专家组所制定的标准和程序开展行动”,因此,公共政策的执行要建立完整的监督体系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通过对地方政府的执行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使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受到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即时纠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偏差,以督促行。同时,强化责任追究,加大惩罚力度,对于政策执行不力、效率低下、执行失误,特别是违背政策、对抗政策等行为,要追究当事人、主管领导的责任,并给予严厉的惩处,使政策执行者直接对执行结果负责,促进其忠实而又创造性地执行政策。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4]宁骚,公共政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6.

[5]杨宏山,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与公正原则.中国行政管理,2004,(6).

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是指地方政府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各级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控制等活动,将公共政策观念付诸实施,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国家公共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公共政策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完善的政策方案设计,更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只有公共政策得到有效的执行,政策目标才能实现,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 (一)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 公共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而政策执行则是直接地、实际地、具体地解决政策问题的基本途径。正确的政策方案要变为现实,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如果没有政策执行,再好的政策方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政策目标得不到实现,政策也就失去了其存的意义。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首要的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二)促进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公共政策解决的是社会公众的问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也是将解决公众问题的对策行动化的过程。这种行为在社会公众眼中,就是地方政府为其辖区解决问题,造福一方,使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得到了更多公众的认同。因此,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三)保障地方社会秩序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内容不仅包括社会治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一般的社会和地区发展的事务。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关系到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本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是保障地方社会秩序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目的是解决其辖区内一般社会组织、团体、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本目的就是服务公众。有效的政策执行不仅是地方政府解决公共问题为民谋福利的过程,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得政府与公众间的关系更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陕西培训网考试提升政府执行力

提升政府执行力 宋世明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前言 今天,我跟大家探讨一个全新的题目,叫提升政府执行力。我们尊敬的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首次提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特别是2006年9月4号,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上有一个讲话,当中有一段: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政令不畅、执行不力;二是违法违规,失信于民。必须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再一次提出:“严肃法纪政纪,坚决改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提升政府执行力。借一句总理的一句话来说,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突出问题,其中突出问题之一那就是“政令不畅、执行不力”。 在公共管理这个学科当中,一般是从四个角度来解释提升政府执行力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当组织处于重大转折点的时候,战略是关键性因素;当战略已经确定,执行力就是关键性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有三个大的重要的战略转折点,一是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是一九九二年,三是二零零三年战胜非典之后。二零零三年战胜非典之后,我们的执政党,我们的国家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那么从这个角度上说,自从我们二零零三年战胜非典以来,我们执政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我们的战略已经确定。下一步,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全面创造性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第一个角度。 第二,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战略,易于复制;执行,不容易模仿。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我的敌人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我一瞬间敌人、包围敌人、消灭敌人,很可惜,我的敌人不知道我毛泽东在何时、何地、何种时机采用这种战略。”所以战略,易于复制;执行,不容易模仿。提出一个战略,绝不允许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培训落实培训。 第三,没有执行力,任何规则都是一纸空文。没有执行力,任何政策都将丧失公信力。决策是为了执行,出主意,想办法,是为了这个主意,这个办法能解决问题。所以,没有执行力就谈不上有效的决策,谈不上决策的有效,这是第三个角度。 第四,中国正在处于转折期,有若干新的制度、若干新的法规,若干新的规则。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提执行力有它独特的价值。我记马基雅维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什么事情比执行昔日的制度更加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旧制度的受益者都会把新制度看作是他们的敌人,而那些新制度的潜在的受益者都会对新制度报以笼络的支持。所以,我们的新的规章,新的制度,新的法律,新的规则的大量的出现的今天,我们强调执行力它有特殊的价值。 刚才是说执行力的价值,组织对执行力来说就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对组织当中的个人来说执行力就是个人的竞争力。简而言之,对组织来说,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对你我个体来说,没有执行力那就没有竞争力。

浅析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

浅析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 【摘要】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都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研讨本国政府的行为和职能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政府如何作出有效的行为才能既顺利地完成这一过度并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正确地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关系,这是我国现实社会需要加紧理论上研究、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也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沿问题。因此,对政府行为的特性、作用、范围及其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搞好宏观调控,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市场经济政府行为社会组织 【正文】 一、政府的特性及其作用的再认识

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政府就是指全部的国家机构,即包括全部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它可以视为等同于国家;狭义的政府,就只是包括国家的行政机关。本文在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为时,采用的是广义上的政府概念。 我们虽然可以在广义上把政府视为等同于国家,但这并不能因此而可以掩盖政府本身的特性。政府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及其相互联系(运行机制)所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整体(或称系统),政府自身具有一定的结构:在相互关系即运行机制上,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力结构,政府以国家的名义行使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表现出自上而下的垂直性和强制性;在组成形式上,政府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它包括:主要组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域层次结构,主要组成为不同部门或行业政府的部门(行业)职能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因各级各类不同职别的政府首脑、政府官员、一般公务人员所构成的官僚结构(在社会主义国家称为干部或公务员结构),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包括在部门(行业)职能结构之中。 政府结构对政府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运行机制和组成为政府结构的不同部分,都将产生不同的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政府的行为时,不但要分析权力的运行机制,还要分析政府系统的整体行为、分析构成政府系统的各个部分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不同部门(行业)的政府行为,甚至代表政府行事的政府官员的行为。弄清楚这一点,有助于界定政府行为的范围及方式。政府行为就是指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通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事务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的活动,是国家权力的运用和实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离开了市场的力量来侈谈政府的干预和控制,只能是原有体制复旧,或者是天真的幻想;也正是国为市场的巨大力量,才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适当的宏观调控,需要人文社会因素的参与和制约,我们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趋利弊害,不迷失方向。 从政府概念的分析中,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政府的特性:强制性和公共性即社会性。

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综述

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综述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和主要特征。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代 形成的“行政区经济”,以及近年来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则严重地阻 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在我国,区域合作主要是 政府推动的。地方政府作为行政区利益的主体代表,通常会基于维护地方利益而 与其他地方政府围绕经济合作与对抗进行博弈。 关键词: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0 引言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指的是自然人、法人、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地区政 府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和重新配置为主要内容 而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完成这一活动需要市场和政府共同推动。在我们 这样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地方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体制性根 源依然根深蒂固的现实背景下,尤其需要通过政府进行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和沟通 协调,打破传统体制的制度均衡,推动区域经济朝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国内 外都有其相应的观点和论著,现综述入下: 1 国外研究综述 上世纪60年代,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在《自由秩序理论》一书中指出市场不是一种由政府为了更高层次的效率和消费者满意而重新设计出来的事物, 而是自发地发展起来的一种自然现象,政府作为一种人为的秩序,其任务是保证 市场基本条件的稳定、消除市场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等。在地区经济中,地方政府 与市场经济中的其他主体一样是利己的,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为谋 求地区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会选择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决策;地方政府在决 策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遵守法治的原则,决不能使用强制力。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1990年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指出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 撑产业、企业战略与结构)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和机会)。形成区域产业集聚有 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区域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并非是保护或者运用补贴等优惠 政策,而应在强化四个竞争力的要素上下功夫,以强化本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 区域经济的繁荣。 奥斯本和盖布在1992年《重塑政府》中阐述了用企业家精神改革政府的观点,时提出了美国联邦政府和区域中的州际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应遵循的五条原则:①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②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③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公共服务中去。④有使命感的政府:改 变照章办事的组织。⑤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 奥克森在1999年出版的《治理地方公共经济》中强调地方政府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多样性的地理 和社会生态环境的联系更为密切。在区域合作进程中,地方政府被视为民主政治 训练的场所、公民道德和意识培养的基地、切合公民需要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 供者、中央政府集权倾向的制衡者之一。地方政府的角色是为社区确定应优先解 决的问题,在公共政策的发展和公共项目的执行中提供相应的信息,为区域发展 提供相关技术资源和在执行地方计划时提供帮助。

论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论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以山东金改22条为例 摘要: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和唯一途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指地方政府达成既定公共政策目标的能力与力度。在公共政策执行的实际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的态度、素质和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政权的巩固。因此研究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3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金改22条),明确提出加快金融改革,科学规划、协调推进、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大胆审慎探索,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与全省实体经济和企业创新相适应、市场化水平较高的现代金融体系。然而政策出台一年多,山东金改的步伐依然步履维艰。 关键字: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山东金改 加快金融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2013年6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67号),提出要把金融改革的目标聚焦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来。8月,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发〔2013〕17号),前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现任山东省省长郭树清率先在全国推动金融

中小企业融资中政府行为研究

中小企业融资中政府行为研究 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其问题原因,政府行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及影响和问题所在,再结合对企业家的调研和国外先进经验,以温州地区为例,思考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和目前政府行为对企业的影响情况,明确了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角色定位,并针对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政府行为,各提出了八点建议,以期真正实现政企共赢。 标签:中小企业;企业融资;政府行为;体系建设 1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中小企业成为了最活跃的经济组织,然而当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却令其陷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市场的萎缩,未来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我国相对于2009年挽救经济放出的四万亿投资而今不断收紧的金融业贷款,管理 方面又因为管理者素质、产品特性、信息不对称等多方面原因,不得不面对资金链的周转压力,宣布破产甚至经营者跑路的案例接踵而至,且有着向大企业、主要行业集中爆发等的趋势蔓延,资金短缺成为了影响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因素。中央积极应对企业融资风险,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更是亲赴温州等地开展调研,并于2012年3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政府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方面,应如何出好招,缓解“银企”互动的信息不对称,温州市各级政府开始重新考量各自在企业融资中应发挥的作用,希望借此政策创新机会,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2温州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政府行为现状 2.1政府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环境 首先,出台一系列扶工兴贸的惠企政策,通过“实行差别化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人才引进补贴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第二,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倡导从市场角度出发,一方面,通过政银企联动致力于减少信贷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的,另一方面鼓励企业股份制改造,扶持企业规范升级争取直接融资平台。第三,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专项资金补助、成立非盈利担保公司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成立担保公司,同时兑现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确保信用担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2.2成立专属机构面对融资风险 在温州金融风波爆发初期的2011年,成立了温州市企业风险应急处置办公室,各县市区亦根据文件成立相应机构。一方面,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前提,协调债权和中介金融机构的关系,帮助企业解开资金链,走出困境;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规制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规制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由原来单纯的中央计划的执行者和贯彻者,正日益转变为市场经济中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由于地方政府也具有“经济人”的特征,因而其管理行为和管理方式必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与中央政府、其他地方政府之间不断进行博弈。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而且使资源配置达不到最优。文章指出,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必须分析地方政府自身利益及其经济行为,从而为其规范提供思路。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地方政府市场秩序经济行为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地方政府作为参与市场的一个重要主体,按照资源具有稀缺性和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则,类似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围绕吸引具有流动性的要素展开竞争,其通过影响要素流动和相关市场主体的行为来介入市场活动,所以地方政府自身利益及其行为特征必然直接影响到市场秩序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行为对完善市场体制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思路。 地方政府自身利益的表现形式 地方政府作为参与市场的一个重要主体,其行为必然直接影响到

政府机关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方式,地方政府自身利益有三种表现形式: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地方和部门的利益,地方政府机构的集团利益。 (一)政府内部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 一般来说,政府代表人民的利益,其政策取向应从全社会和整个国家的利益来考虑。因此,政府工作人员虽然理论上要求其必须从社会全局利益出发,以客观公正的第三者身份来考虑经济问题,但是政府工作人员同时作为一个社会人,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必然具有自身的利益取向和利益价值,他们在进行地方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同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地方和部门的利益 地方政府与本地方各部门的利益状况存在着较紧密的共同利益,从而造成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以实现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这是因为: 第一,改革开放后,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此,地方政府的压力不仅来自上级考评而且也来自当地居民和市场主体的意愿。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就会迫使地方政府相互之间围绕资源展开竞争,为本地方和本部门谋利益。 第二,国有和集体经济比重在大多数地方相对较高,这就给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平台。地方政府不仅可能通过各种补贴来帮助当地企业在市场上进行非正当竞争,而且还可能通过行政手段等直接限制或打击外来的竞争对手,这样就会破坏公平有序的市场秩

论提升中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策略选择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第27卷第6期□2005年11月 V OL.27N O.6□NOV.2005 118  GXMYXB 管理学   莫勇波论提升中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策略选择 论提升中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 策略选择 □莫勇波 [摘 要] 政府执行力的生长机理,是与政府执行要件、政府运行机制及执行环境密切相关的。构 建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执行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执行主体的素质建设、优化政府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构建规范有效的政府执行流程,同时还要优化社会的执行环境。 [关键词] 政府执行力;构建;机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 C93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887(2005)06-0118-04 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xecutive Ability of Local G overnments in China MO Y ong 2bo (Guang x i Dep artment of Ed ucation ,N anni ng 510275,Chi na ) Abstract :The growt h mechanism of t he government’s executive ability is clo sely related to t he element s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environment of govern 2ment execution.To build t he executive 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s in China ,ef 2fort s should be made in imp roving t he quality of t he executive subject s ,optimi 2zing t he organizational st ruct ur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 he government s ,setting up standardized and effective executive process and improving t he envi 2ronment of execution. K ey Words :executive ability ;building ;mechanism ;app roaches 一、政府执行力:一个不可忽视的 政府核心要素 近 年来,政府执行力问题逐渐成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 理领域研究的新亮点。“执行力”一词近年来主要被用于工商企业管理领域,特指“企业贯彻落实领 导决策和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1](P128) 而作为行政 管理学意义上的政府执行力,其一是指政府组织执行政策决策方面的执行力,其二是指政府组织执行日常事务方面的执行力。行政学家古德诺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理论,他指出,“政治与指导和影响政府的政策有关,而行政则与这一政策的执行有关。” [2](P7) 政府乃 负责行政的机关,政府的重要功能就是执行国家的意志,包括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古德诺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执行国家意志”乃是政府的主要功能和职责,为现代政府 组织理论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政府执行力的概念可解释为在政府组织内所存在的通过准确理解政府的目标及方向和精心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并对政府的各种组织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法例、制度等进行集中有效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执行实施政府的公共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以及完成政府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 关于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性,目前正逐渐为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和有关学者所重视。海南省省长卫留成在2004年2月26日召开的省人大三届二次会议上,就直接提 出必须重视政府执行力的建设。四川省委书记张学中也特别提出了政府执行力的问题,据报道,张学中针对该省高县原县委书记王邦兴、县长吴建华因对退耕还林政策执行不力而引咎辞职一事时指出:“各市州、各厅局的工作之所以有差距,往往不是战略问题、思路问题,而是工作中执行力 强弱的问题。”[3]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则针对实际工作中的

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政策执行力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政策执行力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着公务员在政策执行中曲解政策、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不完善、土地征收管理缺乏透明度和问责制等突出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路径,提高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政策执行力,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标签:地方政府;执行力;对策 一、政策执行力的概念界定 执行力这一概念最早被运用于行政法学领域,普遍被认为是指对具体行政行为予以强制执行的强制力或法律效力。罗豪才就认为: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如果是命令相对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则相对人必须执行。如果相对人不履行其义务时,行政机关可依法定程序强制执行,有时还可申请人民法院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强制执行,这里的行政行为执行力,即指其可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执行力这一概念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领域,美国学者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就指出: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够使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我国有学者认为,“执行力就是指组织执行战略,实现组织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在形成了决策、制订了具体的计划之后,达成目标的具体行为就是执行,而确保执行完成的能力和手段构成了执行力”〔1〕。企业管理领域的执行力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执行企业战略计划的能力及技术体系。近年来,我国已有学者将执行力这一概念引入政府行政管理领域。政策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它投入某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政策执行力的因素主要有:政策问题的性质,即涉及问题的相依性、动态性、时空性及受影响之标的人口的特性(包括标的人口的分殊性、标的人口的数目多寡、标的人口行为需要调适的程度);政策执行的资源,包括人员、信息、设备、权威等资源;政策执行人员的意向,一般来说,执行人员对政策目标的认同感越高,执行时的意愿及配合就越好;政府组织结构,政府组织结构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主要有标准作业程序和行政权责分散化两个方面;政策目标团体的顺服程度,要使政策有效执行,就需要目标团体顺服政策,采取合作态度,加以配合;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以及政策沟通状况等因素。本文从中选取一些因素为切入点,并以土地征收政策为视角,来研究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强弱状况。 二、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公务员在政策执行中曲解政策 地方政府公务员存在自利倾向,在执行过程中,曲解政策,将政策朝自己有利的方面理解并执行。就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政策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求,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而何为“公共利益”法律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使其在土地征用和转让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根据现行征地制度,全国各地征地得到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研究

适度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研究 摘要:本文将由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中必要性,通过对政府特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必要性,政府行为的方式及准则、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手段、政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等方面的分析,透彻了解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表现。从而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正常运行需要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同时来调节。政府适度的调节是保障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当今市场经济尚未发展完全的形势下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行为政府职能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33个年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劳动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档次,中国正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这不意味着政府会在短时间内淡出经济领域。在大部分情况下,市场机制能够很好的调整社会资源配置,能够使整个经济实现一般平衡。但是很多情况下,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也就是说,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会出现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干预,一价格调节和经济单位追求最优化的行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所以政府有必要对某些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发展,政府也需要适时调整政策,从而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关系。也就是实现各种市场经济主题与国家质检权利的调整与再分配。 一、政府职能与特性 政府是一个政治体系,于某个区域订立、执行法律和管理的一套机构。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狭义的政府仅指行政机关。一个国家的政府又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及其相互联系所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体(或称系统),其具有一定的结构,主要分成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由上而下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结构性。政府结构对于政府行为具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运行机制和组成为政府结构的不同部分,都将产生不同的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在运行机制上,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力结构,以国家的名义行使权利,

地方利益-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诱因

地方利益: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诱因 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地方利益。地方利益既包括地方公共利益,也包括地方政府利益,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地方利益的存在,对于地方政府的行为具有双重效应,有着双重影响。 标签:地方政府;地方利益;地方政府利益;地方政府行为 一、地方利益的涵义 全治平、江佐中认为,地方利益主要表现为地方的经济利益,并指出:“地方经济利益是指地方在经济上的好处”,“凡是在经济上对某个地方有利的东西,都属于该地方的经济利益”。〔1〕 程必定则是从这样定义区域利益的(笔者认为区域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有相似处,可以借鉴):“区域利益有两个含义,即广义的区域利益和狭义的区域利益。简单地说,广义的区域利益是区域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的发展中,由自己的贡献和地位所确立的各方面的总体权益;狭义的区域利益是指区域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由自己的贡献所确定的经济利益。”〔2〕 张可云认为,“所谓区域利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由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且构成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的彼此邻接的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的主体预先设定的或通过区域经济活动而实现的、能满足特定区域内主体(个人或企业或集团或地方政府等)或中央政府在特定区域内的需要的一定质与量的客观对象,它体现在区域竞争过程之中,通过区域经济联系实现。”〔3〕第一个定义比较通俗易懂,但作为定义稍嫌不足;第二个定义则未对区域内的主体进行明确指代;第三个定义力求从上面提及的“利益”概念的各个组成要素来定义区域利益,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笔者认为,要合理界定“地方利益”,首先必须明确“地方利益”的利益主体。一般我们认为,地方内的公众(包括个人和企业)应该是地方利益的当然主体,现在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是“是否承认(地方)政府利益的存在”。一种观点〔4〕认为,不存在所谓的“政府利益”,政府的所有利益都应该体现为对公共利益的追求,目前存在的政府自利现象不是政府的应有现象,它是政府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是一种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克服的现有现象。还有一种观点〔5〕认为,政府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应对政府利益给予承认。笔者认为,地方政府作为社会中一种客观存在的组织,是有其自身利益的追求的,应该予以承认。 故此,笔者认为,地方利益就是能满足一定行政区划内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生产活动(或社会交往活动)所实现的、具有一定质与量的客观对象。 二、地方利益的分类

论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提升

2009年第2期下半月 ·总第422 期学术园地 XUESHUYUANDI 政 策执行是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和唯一途径。地方 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指地方政府达成既定公共政策目标的能力与力度。政策执行力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政权的巩固以及统治的合法性。 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政策没有及时准确的得到落实。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弱化主要表现为: (一)执行失真。“公共政策是具有立法权的政治家制定出来的由公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1](4)政策具有权威性和规定性,保证政策执行的全面性、准确性,是政策执行的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则。但实践中,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扭曲、改变政策本身的内容,导致政策失真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具体表现为:曲解执行,指地方政府对政策原来的精神实质或内容有意曲解,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解释;替换执行,即地方政府制定与上级政策表面相一致,实际相违背的实施方案,替换原有的政策;附加执行,指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常附加一些原政策目标所没有的内容,将本不可行的事情变为可行之事,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执行乏力。把工作落到实处,追求效果和成功,是政策执行的又一重要原则。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停留在口头上,是否虎头蛇尾,是否到位,都关乎着政策执行力度。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力度不足主要表现为:拒不执行:即软拖硬抗,故意不执行;象征性执行:即对政策执行采取消极态度,只是开开会、发发文,做做表面文章,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截留政策:即政策在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过程中,被中途截留,政策的精神和内容层层递减,传达不到政策对象和相关利益关系人那里去;运动式执行:即政策 执行缺乏长效措施,主要靠领导或上级推动,领导重视和检查时,就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突击执行,其它时间则任其自然。 (三)执行低效。公共政策的创立者拉斯韦尔认为,公共政策是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的学问,是对特定时空环境中政策问题的解决方案,一旦超出特定的时空范围,即使再科学再完美的 政策在效力上也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失效。因此,政策执行的速度也是衡量政策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公共政策一旦出台,就要求立即贯彻执行。但现实中,由于政策执行过程繁琐,执行者缺乏时效观念、官僚主义严重、效率低下等原因,政策执行疲沓、实施缓慢在某些地方可常常见到。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门在执行政策中存在依赖意识和惰性心理,“上级推推、下级动动”,“上级不推、下级不动”,甚至有的畏难、畏险,推也推不动,政策执行缺乏时效性。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不足的原因:一是主观上无心执行,即对公共政策执行重视不够或出于对地方利益的保护不愿意执行或是缺乏执行的决心和毅力。二是客观上无力执行,表现为缺乏政策执行的条件和能力。具体来说,主要有五个方面原因: (一)“执行”的理念缺乏。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政策执行者有执行的勇气和决心,排除障碍、克服困难。但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犹豫观望、拖泥带水,见责任就推见困难就绕,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组织缺乏“视执行为使命”的理念,执行人员的执行责任心不强,执行意识淡薄,对执行根本不放在心上。同时,我国各级政府组织内普遍存在着不利于提高执行力的官僚 组织文化,自我保护、不负责任、怕负责任,凡事都要“请示汇报”“研究研究”,消极应付,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使得一些执行任务久拖不决,严重影响了政 策的执行力。 (二)地方利益至上。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政府也是“经济人”,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乃至政府工作人员与政府部门之间都存在着各自的利益追求。在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中,政策的参加者都力求获得最大利益,把自己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利益”就成为政策运行过程的驱动力,地方政府总从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最大化出发,对待公共政策。正如学者张金马所说:“由于利益的至上性,使得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之间出现一个利益‘过滤’机制。下级对上级政策往往以自己的利益和损益值作为对策参考,得益越多,越乐于执行;受损越多,越不乐于执行,乃至抵制、变换”。 [2](433) 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矛盾以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是导致地方政府不愿执行某些政策、执行不力的深层原因。 (三)执行资源短缺。公共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充足的资源是政策执行的基础和保障。政策执行中,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政策执行就会捉襟见肘,难以维继;缺乏必要的足够的信息资源,政策执行者不仅很难制定出正确可行的行动计划和实施策略,也难以对政策执行过程实施必要的控制。政策执行资源不足是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客观因素,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资金和人员的短缺严重影响着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发挥。 (四)执行能力平庸。政策执行是由解释、组织、实施等一系列行动构成的,执行者需要认识、分析、判断、组织、决断、协调等综合的能力。政策执行者的能力水平与执行力成正比,能力水平高的 ◆杨 芳 一、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不足的表现 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 执行力不足的原因 9

【范文】关于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分析检查报告

关于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分析检查报告政府执行力是由“政府”作为决策主体,“执行”作为作用过程,“力”作为效率程序所构成的互为条件、互为作用、互为因果的对立统一体。关于一系列政府执行力问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于政府决策的准确度、人之精神的作用度、客观条件的适应度三方面,而影响政府执行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于政府管理。 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关键在于创新政府管理。所谓创新政府管理,就是探索政府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新现实的要求,其本质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管理模式,从而确保社会公共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确保国家资本更好地用于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简而言之,创新政府管理,就是要求政府创新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行为等各个方面,打造服务政府、法制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围绕简政放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不断变革,但是必须看到,政府管理体制还远远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由此造成了当前一系列突出的政府执行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落后、观念滞后。由于客观存在的部门单位之间苦乐不均,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相差悬殊,职务、级别的权利差异等原因,一些干部官本位思想突出。有的干部一旦任用不如意,则思想消沉、工作消极;有的即使照顾换了岗,待“兴奋期”一过,就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工作随大流、一般化;有的业务不熟、能力不强、作风不实,难以胜任本职工作,造成“一把手”难以为计,力不从心;甚至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本部门、本单位没钱、没权、没地位,而产生见异思迁、厌倦其职的思想和情绪;有的则无心事业、用心营私,盼到调整盼升迁,思想动荡不定,工作安心不下。不仅自己无所顾忌,而且影响他人工作积极性。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构成影响执行力的思想根源。 二是机制不全、体制不顺。近年来,政府不断创新机制体制,破解了不少难题。但是,部门、单位之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考评机制的科学性、中心工作任务分配的合理性、奖惩机制的有效性、评先评优的公认性、项目指标的可行性、用人机制的导向性都还存在着与客观实际不相适应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同时,目前部门、单位普遍存在的官多兵少、头重脚轻、人满为患、人浮于事、忙闲不均、死水一潭的状况,也给部门、单位工作造成极大影响,这些多年来形成的问题,凸显机制不全、体制不畅不活的弊病,

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 温州经济的崛起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说明了温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不墨守成规照搬照抄,而是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与温州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适合温州水土的发展路子。 研究认为,温州经济快速发展是政府与企业、政府与老百姓,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良性互动演进的过程及齐心合力推动的结果。在推进过程中,政府、企业、老百姓扮演的角色不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但政府、企业、老百姓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是政府施政技巧,将上级政府的意志和地方实际有机结合,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二是政府施政艺术,将党和政府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敢为天下先的拼搏勇气相结合,积极响应、“顺势而为”的施政。 “温州模式”下的政府行为 温州经济既是“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起导向作用的经济。温州之所以能够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市场化探索,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政府的有为、政府的无为)做了正确的事情。一是温州政府的有为和无为顺应了

时代,有为――保护、支持、增进;无为――默许、纵容、认可。走出了一条从政府无为而治到有力推动的路子。二是温州政府放大所有可以放大的政策空间,促进温州市场化的发展进程,期望激励创业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扩大地方政府可分享的剩余额。 地方政府的“无为”显然是温州的经济改革能够“自下而上”的发育出一个近似纯粹的市场经济重要因素之一,当然,地方政府并不仅仅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严格地“无所作为”,还是通过默许、放任等一些颇有成效的施政艺术,最大限度地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绩效 1987年11月,温州市政府颁发了全国第一个关于股份合作制的地方法规。温州创造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质上是合伙企业,当时大批以父子、兄弟、夫妻、亲戚、邻里分别持股的企业,均被工商部门注册为集体性质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此种“股份合作制企业”与“劳动者的劳动合作和劳动者的资本合作有机结合”的有关股份合作制企业标准定义相去甚远。这种股份合作制企业,不仅使分散的生产要素有机联合起来,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而且有效地

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地方政府的行政和管理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问题。 地方政府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层次,处于“宏观之末、微观之首”,既是公共政策执行者,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对象,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也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但是,用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行政效率”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来衡量,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反映在八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地方政府职能还未根本转变。政府机构虽然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仍然存在着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执法主体不明确、监督与执行混为一体等现象,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到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进行社会管理、开展公共服务上来,政府管了许多应该由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去管的事情,而该管的一些事情却没有管好,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况仍有发生。二是依法行政方面有差距。突出反映在有的地方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民主作风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规章制度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工作方法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导致不依法办事、执法违法、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等现象发生。三是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有的地方政府不能准确领会国家宏观政策和判断把握市场经济形势,作决策订措施时不遵循客观规律,执行公共政策时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得不够,不能充分发扬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政策缺乏连续性,存在着“朝令夕改”的现象。四是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之间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有的地方政府及领导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注重可持续发展,不能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不少地方政府重视经济目标优于社会目标。把自己当做经济建设的主体,看轻自己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天然提供者的角色,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把GDP作为政绩的考评指标,把主要精力放在围绕人均GDP增长的经济建设上,直接筹划和投资竞争性项目,特别是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经济发展几乎成为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的代名词,经济政策几乎成了压倒一切的基本政策,由于政府职能在经济建设上偏强,而在公共服务上偏弱,致使大量社会问题、重重社会矛盾难以得到及时的缓解,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五是城市与农村在政策执行上存在着严重差别。自从中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了城市,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差距就逐渐被拉大。各地的城市在迅速地变大、变高、变美,市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而广大的农村,却反而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教育、劳动就业、日常生活、税收等方面所享受的公共政策待遇远远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不仅享受不到同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政策,而且还要在许多政策方面承受一些特别的支出。在税收方面,同城市居民不同的是,农村居民不分年龄、不分收入的多少,都必须交纳税收。据统计,现阶段全国农民人均税额高达146元,而城镇居民人均税赋只有37元;在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已达农民实际收入 6倍的情况下,农民缴纳的税赋反而是城镇居民的4倍。此外,农民还要承担名目繁多的各项社会负担。这些政策上的差别已经成为一种不平等的社会问题,成为一种对农村居民构成明显歧视的公共政策。六是公共政策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过大。“应然”的公共政策即公共政策的基本取向、基本目的以及“理想化”的内容。“实然”的公共政策则是指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现阶段,地方政府的许多公共政策往往得不到落实,有关公共政策方面的法律法规执行程度很低。一些基本的或“次基本”的公共政策往往缺乏相应配套和一致的具体办法来实施,因而这些基本的公共政策便程度不同地流于一纸空文,“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自然拉开。许多具体的政策同社会政策诸如宪法、劳动法之间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