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1篇

一、学习目标《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

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i):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yu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

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画图)

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径:小路。坐:因为、由于。于:比。

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不适:不悦,不快。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2篇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理解成诵。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洞庭湖图片,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视频《白居易简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结合课文插图及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完成下列教学步骤: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板书设计:略。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

《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宁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慷慨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

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什么?

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2、《白马篇》塑造了怎样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通过认真阅读诗句,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少年英雄形象:身手敏捷,武艺高强,奋勇杀敌,忠勇报国。

要提示学生,作者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中,寄托着自已立志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3、《归园田居》是如何展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的?

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提高其鉴赏能力。

作者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烟、鸡鸣、狗吠等农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其中融入了诗人的高雅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4、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说你最喜欢哪首诗。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具体分析,谈出自己的某点看法,不要求全面,教师可适当点拨。

《短歌行》是四言诗,另两首是五言诗。四言诗秉承了《诗经》的创作形式和风格,两字一顿的节奏,古朴凝重。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灰飞烟灭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短歌行》以抒情为主,运用比兴、引用等手法,曲折细致地抒写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贤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调悲凉慷慨。

《白马篇》通过多角度描写和比喻、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塑造了一位勇猛忠贞的#39;少年英雄形象,刚健豪迈。曹氏父子的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归园田居》的风格与前两首截然不同。诗人以平常意象,朴素语言,在自然景物的描画中渗透浓郁的感情,风格平淡淳厚。

四、作业

1、熟读《短歌行》《白马篇》,背诵〈归园田居〉。

2、课外完成练习五并阅读“相关链接”。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课前准备】

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乡村四月。

师生谈话: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

(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师:作者用这些特有的景物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图,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述?

(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爱、高兴、赞美、欣赏)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

生2:从“才……又”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又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

生3: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

3、师小结全诗: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4、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

蚕桑昼耘绩

1、“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

2、“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又宽。

七、作业

1、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板书设计】略。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优质课获奖教案_0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诗的主要意思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感悟诗人在逆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提高鉴别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作者简介(预习提问)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写作背景 《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首诗。 诗中写仕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1)学生朗诵诗歌,读准字音。 (2)听录音,找节奏,悟情感。 (3)单个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4)两边学生PK,看哪边读得好(作出评价) (5)学生齐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自行理解。 (2)提问学生,检验合作情况。 五、赏析古诗 1.作者在诗歌开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李白离别长安,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欢乐的宴席场面:“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羞”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案第1篇 ●学习目标《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的相关情况; 2、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 3、了解词牌的相关知识; 4、领悟词中营造的意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5、学习苏轼旷达的胸襟,领悟他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6、记住词中的千古名句。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词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以及它在后世的意义衍射效应。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设想 (一)教学流程:按照“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1.采用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产生共鸣。 2.提供给学生较为丰富的相关资料,经过学生讨论、释疑等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并挖掘其深层内涵。 3.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4.提供例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写作赏析文章,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二)媒体设计:ppt课件。 (三)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步骤与教学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春江花月夜》,意境很美。古诗词中有很多是表达思念之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对家人思念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板书课题、作者。 (说明: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营造一个相对熟悉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调动相关的信息储备,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回顾词的知识和走进苏轼 “词”在古代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因为一首词中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辛弃疾有词集就叫《稼轩长短句》。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有什么区别呢?古人总结说,如果是苏轼豪放的词,那么必须要一个北方的山东大汉敲大鼓,然后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如果是柳永婉约的词,就只需要一个小姑娘拿一个快板就可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词都有词牌,词牌规定着词的句数、字数及音律。(展示课件“词牌”。) (说明:温故,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延伸,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本文的学习提供相关的知识基础。)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检查预习,让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老师提供相关补充(展示课件“作者”及“背景”)。明确: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准确认读多音字塞、行,理解羞、直、歧路、济等词义,初步理解诗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01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綉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凭借他卓越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粉丝。连杜甫也是他的超级粉丝,他曾在《饮中八仙歌》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魅力究竟有多大?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其一)李白 02 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视频了解作者,明确介绍作者应从字、号、称、人(家)、作、风等方面了解) 2.听朗读,明节奏,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

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是一首乐府诗。 围绕标题的中的“难"字,进行解读。 03 品读诗歌 (一)问世间“难”为何物 学生小组读,读的时候解决问题:诗人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结合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一诗句理解,联系背景进行分析,明确诗人遇到的困难不仅仅是路途艰难,还有仕途的艰难,并进一步通过前四句了解诗人由此表现出的苦闷心情。)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习惯。多次诵读有助于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直教人迎“难”而上 1.学生齐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结合给出的问题进行理解) (问题点拨) (1)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诗人想到了谁?在诗中用典要表达什么?(结合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并明确用典的作用。联系“行路难”句,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2)面对眼前困难,诗人态度如何?他到底找到出路没有?(结合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解读。) 2.学生小组内交流(小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小组内推荐发言,老师点拨引导。 3.小结:结合上面两个问题,老师归纳本诗的思想感情。(提示关注诗人的情感变化) 本诗抒发了诗人因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与积极向上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归纳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合理联想进而准确了解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有效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教案 13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研究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

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 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 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 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情感的起伏中进行思考。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13

2019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参赛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上课班级: 单位地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理解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词的方法,通过朗读《水调歌头》,理解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赏析词的重点句子的能力。 (德育目标: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人生哲理。 (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走近新课 通过猜作者和交代写作背景导入新课,通过老师编写的“生于北宋间,家乡在眉山。此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此家竟占三。诗词与散文,苏黄辛欧阳。文学书画家,造诣堪称高。缘政见不同,贬

谪至密州。江城子记梦,无处话凄凉。熙宁九年间,明月几时有。”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字号、朝代、出生低、文学地位等等,了解写作背景,顺利导入新课。 二、预习汇报 通过预习《水调歌头》你都知道了什么?(温馨提示:词前小序、文题解读、文学常识(作者)、写作背景、字音字词等) 三、指导朗读 一)、先听读范文,通过听读和视觉感受,理解文章大意。 1、提要求: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要读准字音,读清句逗,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2、学生朗读。 二)、根据词义指导学生学会朗读。 1)、开篇问月,宜用升调来读,读出对月亮的向往。“我欲”句宜用升调读出期盼,“又恐”句宜用降调读出惊恐、孤独,“起舞”两句感情已升华,应读得缓慢一些,读出知足常乐的感情。 2)、“转朱阁”三句属于过渡句,应读得轻缓;“不应有恨”两句应读得急促写,读出反诘的语气;“人有悲欢离合”三句要读得缓慢一些,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最后两句诗蕴含着词人的美好祝愿,要读得慷慨高昂些。 三)、配音乐让学生朗读。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阅读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10

《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教课方案教课目的: 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苏轼的相关文学知识和写作背景,掌握要点 字词的音义,理解课文粗心;培育学生朗诵能力,以读促学,以读 促悟,领悟词中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经过频频朗读领会感情,指引学生理解作者旷达 的胸怀和美好祝福;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与现实生活接轨,培育学生踊跃、健康、 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课要点: 以读促学,培育学生朗诵能力,经过频频朗读领会感情。 教课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旷达胸怀。 教课方法:朗读法、情境教课法、沟通研究法。 教课课时: 1 课时 教课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作者(月亮代表“我”的心)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知道的同学请举手!大家都知道啊,很好。苏轼,北宋大文豪,一世写了 3000 多首词,此中写月的有 570 多首,苏轼写月常常和他的心境相连。我们一同来看他写月的诗词(幻灯片)。

第一句:元丰五年十二月,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三句: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苏轼写月,月寄望着他的友谊、爱情和亲情,月代表着他的心境。既然苏轼对月情有独钟,那么苏轼被贬密州时,又是如何的心情呢?我们一同来看今日的课文《水调歌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中秋月夜同思亲) 1、自由地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能够多读几遍!联合课本右半边的说明,认识诗词的粗心。 要点字词:琼楼玉宇、何似、绮(q ǐ)、婵娟 2、理清层次: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篇文章很短,不到一百个字,但老师仍是精简了一下,用四字词语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归纳,请看大屏幕,可是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次序打乱)请依据课文内容,把上边这几组词调整一下,与课文内容保持一致。 明月何时把酒相问 不知天年欲乘风去 恐高畏寒起舞人间 月影彷徨独我难眠 不该有恨分别月圆 月人相像自古难全 美好期盼千里婵娟

第14课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 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一往情深深几许诗情化作豪情语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4课《诗词三首》之一,诗中传达了刘禹锡在经历了二十三年的贬谪后,仍然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当遇到逆境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也与单元主题相契合。 《新课标》要求在古诗教学中,初中阶段要达到让学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教学从语言着手,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触摸古诗中的情感基调。古诗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要有效利用诵读、想象等手段,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备课。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积累,基本词汇、常见修辞等等都有了较为自如的把握,但对于诗文体的情感把握还不够精准到位。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拓展的环节,学生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围绕语文课程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3.体味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教学重难点

人教九年级上语文教案诗词三首

13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金樽、歧路”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展示课外资料,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深入了解作者,并学会对诗词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他是谁呢?(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诗风天真自然,豪放飘逸。有《李太白集》三十卷传世,存诗约一千首。

2.背景资料 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 歧.路(qí) 济.沧海(jì) (2)通假字 玉盘珍羞.(xiū)直.(zhí)万钱(“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三、朗读指导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金樽:对酒杯的美称。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形容酒美价贵。 箸:筷子。 歧路:岔路。 长风破浪:比喻远大理想得以实现。 云帆:高高的帆。 济:渡。 沧海:大海。 2.重点句子翻译

9 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 学设计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课前解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本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喜欲狂”的表现和原因,从而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摩"等5个生字,读准多字音“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朗读技巧,在自主吟诵中加深对古诗意境的体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三首古诗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激发兴趣 师: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九课《古诗三首》,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9 古诗三首】齐读课题:第九课,古诗三首。通过预习,同学们对三首古诗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先来汇报预习成绩,看大屏幕,谁来给这些生字分类? 生汇报。 师:预习很充分。生字我们掌握了,那课文呢?我们在三、四年级的学习中学会了带着问题去读和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的阅读策略。谁能谈一谈你提出了哪些问题呢?生自由谈。 二、初步自读,整体感知 师:评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我们五年的学习过程中每学期都有《古诗三首》《古诗词三首》等等,为什么这些诗可以放在一起学呢?既然在一课中出现,它们必然有共同点。请同学们默读三

首古诗,结合你手中的资料,想一想这三首诗有何共同点。 预设:都和战争有关,表达的都是诗人的爱国之情。 【板书:战争、爱国】 从内容和思想感情上我们感知到了三首诗的共同点,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呀,远比这紧密。从类型来看它们都是格律诗,也叫近体诗。这三首古诗中前两首是我们最熟悉的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我们学的第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八句四联,分别是首、颔、颈、尾。而且押韵也有严格的要求,在二、四、六、八句押韵,还得压平声韵,看【裳、狂、乡、阳】压ang音,三个阳平就是二声,一个阴平一声,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重点研读,领悟方法 (一)合作研读,点拨深化 1.明白了律诗的特点,就让我们深入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大声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借助注释和你查阅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并和同桌交流。预设:喜欲狂。师:抓住了诗眼。那喜欲狂什么意思? 生:高兴得快要发狂了、十分高兴.......你能读出这种喜悦吗?生试读。 师:评价,同学们注意本单元的阅读目标是通过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圈画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说一说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谈。 预设:涕泪:喜极而泣。却看:太高兴了,沉浸在喜悦中,回过神来才想起来妻子和孩子。愁何在:不再忧愁。漫卷:诗书对于诗人如同生命,却随意收拾起来。放歌:高声歌唱;纵酒:肆意喝酒。 诗人都五十多岁了,在古代人活七十古来稀,这个岁数基本上就是老爷爷了。你如果看到地亲人这样不顾一切地高声歌唱,肆意喝酒,你会怎样劝他呢?(师生互动表演)还乡:这么高兴是因为河山收复,终于可以回家了。(适时引出古今异义词,加强理解的准确性。)师:同学们带着这种喜悦想象着人物的动作、神态,再读诗文,一会儿老师找同学起来读。

9 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 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 古诗三首—《从军行》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有感情的读古诗,把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节奏; 学生能理解诗句含义,能用自己的话翻译古诗大意; 学生能通过关键字词的赏析,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关键字词的赏析,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1.教师引导:通过两句边塞诗引出学生对边塞的印象,再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再次走进那荒凉之地感受战士们的边塞生活。 2.齐读课题并找学生解读诗的题目。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 预设:(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3.了解诗人。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4.了解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了解题目、诗人及创作背景可以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加深理解和学习。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整体通读,把握诗境。教师范读后学生再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谁来说一说这首古诗字面上的意思。预设: (1)“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 (2)“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 (4)“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古诗,运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这首诗的大意。 (三)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教师小结过渡: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已经弄明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体会诗的深层含义吧。课件出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2)追问:什么样的雪山?请仔细观察文中这首诗上面的插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 (3)理解“遥望"一词,战士们为什么要遥望?从孤城能望得到玉门关吗?既然两地相隔千里根本望不到,那为什么还要遥望呢?(遥望是否有外族的入侵者),对玉门关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理解战士们都时刻准备着,时刻保持警惕,借机引导学生感悟战士们的责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意,体会意境,感受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通过改写练习,提高习作能力。 3、激发艺术想象,增强学生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美的感悟。 【教学重点】 感受意境,改写练习。 【教学难点】 诗意理解。 【教学设计】 一、诗人生平介绍,激趣导入 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观看视频,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被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名家示范朗读,品读韵律 聆听名家示范朗读,体会磅礴的气势和情感。 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 í路;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整体感知,通晓大意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理解诗意——凡人李白的失意心酸 1、问:请大家看诗的前面三句,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读完之后,你认为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了诗人空有一身才华无处施展的抑郁、悲愤之情。 2、结合全诗内容,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试试绘制诗人心路历程图吧! 苦闷忧思——希望期待——凄凉无奈——茫然无措——自信昂扬 五、感受诗味——诗人李白的浪漫飘逸 1、引用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对李白的评价,明确他的性格:洒脱豪放、无拘无束,“自称臣是酒中仙”。 2、欣赏李白诗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 3、请同学们再读全诗,从表现手法、修辞、句式等角度绘制思维导图。 运用了夸张、比喻、反衬、用典、反复、反问等手法,虚实相生,先抑后扬。 六、领悟诗魂——仙人李白的自信倔强 1、思考:为什么要写姜太公和伊尹这两人?这句话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思考:同学们认为,已过中年的李白还会坚持理想吗? 3、小结:多舛的命运并没有磨灭诗人昂扬的斗志,他在短暂的沉郁过后,重新振作起来,坚信自己终会乘风破浪,实现宏愿! 七、课外延伸,拓宽知识眼界 1、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2、推荐两本课外书:《李白全集》《你当像李白长风破浪》。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3 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大家对大诗人李白又有哪些了解呢?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读中感悟 (一)吟读——读出节奏 1.播放诗朗诵。(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二)诵读——读出情感 1.分小组朗读并展示。 2.大家推荐学生朗读。 (三)品读——读出意境 古诗赏析方法:1.品味语言——“炼字” 2.品味语言——用典传情达意 3.品味语言——修辞、句式的变化 4.品味语言——感受警句、体味意境 在这最后两句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三、领悟诗情 简要概括作者的情感脉络,从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明确:苦闷茫然→向往希望→歧路迷茫→乐观自信 悲愤中不乏豪迈之情,失意中仍满怀信心。 四、写作特色 1.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 ①“金樽清洒”、“玉盘珍羞”——欢乐 ②“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冰塞川”、“雪满山”——内心苦闷抑郁。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教案_1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

的思想境界。 五、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PPT显示李白的图片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二)走进诗人 1、说说你心中的李白。 2、完善李白档案。 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一心想“稷,济苍生”,建功立业。 (三)诵读诗歌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教学气氛。(设计意图: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吟诵还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读准字音,亮开嗓门读。 2、自读:揣摩诗歌情感。 3、竞读:男女生比赛。 4、听范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 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友人的劝勉之情,颈联更是千古名句。全文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哲理和复杂情感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悟等方式,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二、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品味、感悟等方式,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的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 品味和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深刻哲理和象征意义。 2. 感悟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法: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和鉴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刘禹锡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刘禹锡(772 年-842 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字梦得,号玉山道人,汉族,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白居易、元稹、柳宗元并称“唐代四大诗人”,其诗歌风格明快清新,富有哲理和趣味,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如《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等,其中《陋室铭》被誉为“天下第一铭"。 除了诗歌和散文,刘禹锡还在文学理论方面有所建树。他提出了“惟歌生民病”的文学创作主张,认为文学应该关注人民的疾苦和社会问题,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同时,他也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提倡“为情而造文",反对无病呻吟的文风。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深远,他的作品不仅在唐代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介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创作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年)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时所作。唐文宗开成二年(837 年),刘禹锡被罢为太子宾客,由洛阳返回长安,途经扬州,与罢官后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写了这首诗回赠白居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两课时)_1

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感受诗人王安石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查找有关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个传统节日习俗的资料;查找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揭题,理解诗题 1.游戏:看图猜节日。(出示图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 师:每位同学都能猜出不同的节日。今天让我们走进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古诗——元日。请同学们,跟一起读。 2.释题: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课件出示: 师:没错这就是“元"字。“元”是“头、初、首"的意思。“元日”

就是正月初一。 3.介绍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了不少反映百姓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主要作品:《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等。 4.师: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首古诗吧。(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元”字的演变,理解诗题,从而引出有关春节习俗的交流,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准字词。结合提示,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2)强调“屠苏"“曈曈”的读音。 2.读出节奏。 (1)古诗很有节奏感。你能尝试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古诗吗? (2)学生练习读。 (3)教师生共读。(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 课件出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伴着音乐打节拍齐读《元日》。 3.了解大意。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句,读完以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意思。 (2)朗读理解诗意。 (3)交流探究。 ①理解“一岁除"。(除:除去,逝去) ②理解“屠苏”。(了解“屠苏酒",课件出示有关屠苏酒的资料) 屠苏酒 屠苏酒,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一种药酒,又名岁酒。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是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扬光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 (2)词语释义 金樽:金酒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