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词四首

学习目标

1.能区分词与诗的不同特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感受四首词的音韵美,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4.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了解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导入;导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步骤:

课文导入

和诗一样,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本单元中的《词四首》里所描述的“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观,那城外狩猎、沙场点兵的壮观情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鉴湖女侠的形象,一定会触动我们的悠悠情思。

一、导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一词。

资料助读(预习展示)

(一)介绍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

(二)了解背景。【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三)了解“词”的有关常识。【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

1.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被称作诗余、长短句。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如:本单元中的《渔家傲秋思》,“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标题。

3.词的分类:①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②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秦观等)两类。豪放派词的特点:意境壮美、感情豪迈、高远清新;婉约词派词的特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绪;语言含蓄、婉约,情调凄凉。

(四)了解“词"和“诗”的区别。【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

1.形式不同。

诗句式整齐,而词不整齐。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押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

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2.语言风格不同。

诗显得庄重,词显得妩媚。“诗言志",诗多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因为“词言情”,词则多写男女爱情、相思离别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3.题目方面不同。

诗是自由取题目的,而词必须有词牌名。我们看到的“忆江南"其实是词的词牌名,常见的词牌名还有“渔歌子”、“满江红"、“水调歌头”等。

词牌名就相当于今天歌曲的曲谱,不同词牌有不同的曲调,诗人拿到谱曲然后填词就是作词的过程。不同的词牌也有不同的感情基调。比如“忆江南"就是婉约的感情。

4.和音乐的关系方面不同。

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的最基本特征,是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

合作探究

1.提问:《渔家傲·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渔家傲》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诗人身处边塞异地,时时不忘家乡,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提问:“异"字有何作用?大雁为何“无留意”?

明确: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

3.提问:“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暗含对比,即把边塞之地与诗人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作对比,请想像一下,看着边塞之秋,诗人想到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看着雁去衡阳,就感到天气格外寒冷,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此时正是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听着此起彼伏的四面边声,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正是人欢马叫,笑语欢歌;看着长烟、落日和孤城紧闭,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正是华灯初上,人影幢幢。诗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4.提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明确:无数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随风袅袅飘扬的炊烟,隐于红霞之中的落日,早早关闭的孤城,这一切,给人以苍凉、萧索之感,使人陡生思乡之情。

5.布置:说说你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明确:本词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归、大功未建的凄怆情怀。

6.提问:《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

明确:《渔家傲·秋思》一词的突出特色是:质朴而凝练。本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是词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上片以白描的手法廖廖几笔勾画出一幅雄浑浓郁的“边塞关山图"。点染的手法使画面从概括到具体,逐层地围绕“异”字展开。词作抓住塞外风光的典型事物——大雁南飞。边声四起、长烟落日、层峦迭峰、孤城紧闭——来表达戍边将士思乡忧国,决心守边御敌这一主题。下片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行文起伏,跌宕有致,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二、导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

资料助读(预习展示)

(一)介绍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后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一再被贬。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

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二)了解背景。【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合作探究

1.提问:诗人此时不过40岁,为什么自称“老夫”?“卷平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40岁自称老夫,有自嘲之意。因正当壮年却不受朝廷重用,便生此说法。内心里壮志未酬,激情满怀,便调侃地说“聊发少年狂”。“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提问:词中“亲射虎,看孙郎”的用典有何作用?

明确:这里用孙权的典故,以射杀猛虎的孙权自比,呼应了首句的“少年狂"之语,表示自己有勇气去抵抗外敌。

3.提问: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化用冯唐的典故有何用意?

明确:此处是化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再展宏图。

4.提问:“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几句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明确:表述了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作者想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5.布置:说说你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明确:《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6.提问:《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

明确:《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突出的特色是:活用典故。本词是一首记射猎的词。词中活用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例如:用亲射虎的孙郎(三国时的英雄孙权)

自喻。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持节云中,何是遣冯唐”这个典故,委婉地表明了苏轼希望自己能像汉文帝时的魏尚一样,能够得到朝廷的重新信用,被委以重任,去卫国戍边。“射天狼",则见出苏轼立志杀敌的决心,传说“天狼”这种星主管“侵扰”,用它象征侵犯我国国土西北敌人,是很贴切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赏读了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首词。我们借助预习时查阅的资料,了解了两首词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分析了两首词的内容及其中蕴含的词人的思想感情。本课中另外两首词,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赏读。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气候之异

(渔家傲·秋思) 戍边图:风景异边声之异肃杀寂寥

(思乡忧国)___ 边城之异

浊酒——归无计

思归图羌管——人不寐夜夜思归

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___太守出猎

冬猎场面倾城随太守

(爱国思想) 亲射虎、看孙郎

心胸开朗:鬓霜何妨

雄心壮志自比魏尚:遣冯唐

报国壮志:射天狼

1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第1 篇 一、导入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简介作者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

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7、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1、知识介绍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

《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词四首 学习目标 1.能区分词与诗的不同特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感受四首词的音韵美,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4.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了解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导入;导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步骤: 课文导入 和诗一样,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本单元中的《词四首》里所描述的“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观,那城外狩猎、沙场点兵的壮观情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鉴湖女侠的形象,一定会触动我们的悠悠情思。 一、导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一词。 资料助读(预习展示) (一)介绍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 (二)了解背景。【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三)了解“词”的有关常识。【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 1.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被称作诗余、长短句。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如:本单元中的《渔家傲秋思》,“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标题。 3.词的分类:①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②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秦观等)两类。豪放派词的特点:意境壮美、感情豪迈、高远清新;婉约词派词的特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绪;语言含蓄、婉约,情调凄凉。 (四)了解“词"和“诗”的区别。【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 1.形式不同。 诗句式整齐,而词不整齐。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押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 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2.语言风格不同。 诗显得庄重,词显得妩媚。“诗言志",诗多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因为“词言情”,词则多写男女爱情、相思离别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3.题目方面不同。

12 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 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 设计 初中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次的艺术风格和豪放词派。 2.、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理解古人的情思,学习他们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敢于献身的传统精神和求真求美的创作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质疑解疑法讲授法提问法 课前准备 查阅与本课相关资料,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素材,紧扣教学目标制作体现教学流程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

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一)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出示相关图片) 1.按照创作时间梳理初中三年苏轼的作品,明确学习目标。 .梳理作者作品(请学生在PPT 1.简介苏轼生平留白处填写) 明确:1071年,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1074年调往密州任知州。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作《江城子·密州出猎》。1076年中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此期间写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初到黄州)《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082)《记承天寺夜游》(1083)等名作。 写作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有感情诵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赏析词作的能力。 结合作者生活经历以及写作背景,从具体词句,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乐观豁达的心态 教师强调:这是一首出猎词,是被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语气、节奏。请同学用一两个词语来谈谈听读感受。 2. 学生练习朗读(大屏幕展示节奏划分),进一步感知全文。 (三)研读苏轼的《江城子》(出示全词) 1.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理解诗意,题为此中的意蕴。 a.学生同桌间互相讨论,注意强调的字、词、句。请同学回答上片内容,教师补充:少年狂、卷、千骑、倾城、亲射虎,提示词人年龄。(出示《出猎图》)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的内容,学习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掌握意象,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流程: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二、写作背景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遨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朗读诗歌 1、听诗歌音乐版 2、学生自由歌唱 3、全班齐诵。 四、翻译诗歌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暮春时节,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亮堂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五、赏析诗歌 1、“杨花”“子规啼”这两个意象有何作用? 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

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这表达了李白对朋友被贬谪的悲哀。 2、诗人因为什么事情而“愁”呢? “闻道龙标过五溪”。“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困难。不着悲哀之语,而悲哀之意已见。 3、诗人的愁心托付与谁了呢?为什么? 明确:“明月” 因为:〔1〕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象征着亲情、友谊的纯洁。 〔2〕明月是圆的,象征团聚,引人深思。 〔3〕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小结: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听闻友人被贬所写的赠诗,诗中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关怀与同情。 六、名家点评 1. 毛先舒《诗辩坻》:太白“杨花落尽”与元微之“残灯无焰”体同题类,而风趣高卑,自觉天壤。 2.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即景见时,以景生情,末句且更见真情。 3. 沈德潜《唐诗别裁》: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4. 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太白绝句,篇篇只与人别,如《寄王昌龄》、《送孟浩然》等作,体格无一分相似,音节、风格,万世一人。 板书设计: 绘哀景——杨花落尽、子规哀啼 叙悲事——被贬龙标、远渡五溪 抒真情——寄情明月、与君相伴

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 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 学设计 〔教学设计〕《满江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重点) 2.学习词人借典故抒情的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女子,她被称为“历史上最豪气的女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巾帼不让须眉,抛夫弃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寻找民族振兴的方法,她就是秋瑾,今天我们就通过她的词来领略她的豪气。 二、认识作者 秋瑾(1875-1907)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她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在1907年7月15日凌晨从容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年仅32岁。 三、朗读诗词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出感情。 四、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我暂时居住在北京,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四面的歌声渐歇,汉军最终打败了楚军,结婚八年以来只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老天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女子,我很不甘心啊! 我虽不是男儿身,不能加入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却比男子的

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真诚的心,常因关心他人而热情高涨。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总是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找到知音呢?(想到这些,)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五、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此时的秋瑾已经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决心。 六、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一)品析上阙 自读感知: 1.上片写了什么内容? 2.词中用了哪些典故?作用是什么? 明确: 上片:中秋美景,内心苦闷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早又是",作者似乎对中秋节的到来并没有特别的欣喜,传神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画面: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拭":写出了秋色澄明,十分传神。 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用明丽的景色烘托了词人“国难心愁"的矛盾心理,这里以乐景写哀情,渲染悲伤气氛,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3))“四面歌残终破楚” 谁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十九世纪以来,列强环伺之下的中国)背景:这是作者第三次入京,四年前来到北京,遇到庚子事变:

第12课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词作大意。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把握塞外特殊的环境特点。 3.感受词人忧国怀乡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回顾学过的有关知识,想想词与诗有什么不同。 反复诵读这四首词,感受词的音韵美,并注意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新课导入】 同学们,咱们提起范仲淹,最容易想到《岳阳楼记》,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今天,老师想与大家分享有关他的另一句名言,“腹中自有百万甲兵",这句话出自当时与大宋交战的西夏敌军;由此可见,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将军。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他在戍边期间写下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他工于诗词散文,风格较为明健。现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 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积弱积贫之势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范仲淹到延州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

防御工事,始终处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孤城闭"三个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文学常识】 词 词是诗的别体,隋唐时兴起,成熟繁盛于宋,是诗演进与发展的产物。 词有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每一种词牌都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内容上也有大体规定,抒发的感情也有一定的讲究。 根据字数多少,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根据词作风格,词主要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派。 【朗读指导】 播放音频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诵读指导】朗读时,上片语调要平稳、悠长,略有一种凄凉感;下片应把握好词人悲怆、苍凉的心境,语调要低沉。 【诗文翻译】 译文:西北边疆秋天的风景十分奇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之意。 译文:四周边塞特有的声音与军中号角声一同响起,层峦叠嶂中,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译文:喝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外的故乡,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幽怨的羌笛声悠扬,秋霜满地,征人深夜不能入睡,将士的头发都白了,眼里流出思乡的热泪。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 教学目标 1.朗读词作,读准节奏,感知此词慷慨壮烈的基调,读出情韵。 2.与《天净沙·秋思》对比,品赏边塞之异景,感受诗词悲壮之风。 3.知人论世,感受范仲淹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与《天净沙·秋思》对比,以“异"立骨,通过品赏异景、解读异情、点评异人,了解边塞异域风光和边塞生活,体会词人的政治理想与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猜字导入 我们来看两个小篆书写的字,大家猜猜是什么字? 秋,形声字,从禾从龟。“禾”指谷物、收成。“龟"指龟验,古人以龟甲卜算秋天收成。本义:谷物收成时节、庄稼成熟季节。 思,会意字。字从田,从心。本义:“记挂谷物收成”“考虑吃饭问题"。 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天净沙·秋思》,“秋思”一词指秋天记挂着或考虑着,那么,在秋天都会记挂什么,考虑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范仲淹秋天会记挂,会考虑些什么。 二.知词作之意 (一)朗读“秋思",初读解意。 1.听读《渔家傲·秋思》,听准字音。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节奏。 2.PPT出示注释,自由朗读词作,自主理解词意,师生一起梳理文意。 3.师生齐读,读出感情。 双调62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

韵谐婉。朗读时,上片语调要平稳悠长,略带凄凉,下片要把握好词人悲壮苍凉的心境,语调要低沉。 三.诵读“秋思”,赏“异"域秋情 诵读《天净沙·秋思》《渔家傲·秋思》,对比两首题为“秋思”的作品,请你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两首词的秋景特色,你会用哪两个字? 明确:凄、异。 “秋思之祖"马致远让我们感受到了秋思之“凄”,今天我们跟随范仲淹一起来感受秋思之“异"。 1.寻读意象,品赏异景 《天净沙·秋思》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勾勒出一幅萧瑟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小组合作,说说《渔家傲》里,词人描写了哪些边塞特有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异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描写了秋色、大雁、千嶂、长烟、落日、边声、号角声、孤城、浊酒、羌管、霜等景物。这些异声、异寒、异景勾勒出一幅萧瑟荒凉又充满肃杀气氛的塞外战地秋景图,给人一种苍凉又紧张的感受。 2.品赏意境,解读异情 《天净沙·秋思》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的内心世界,那么词人又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下《渔家傲·秋思》的? 请品读“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三句词,感受词人内心世界的辗转。 明确: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闭”既写出了边境戒备森严的景象,又体现了词人抵抗外敌的坚守之心。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及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泪”字既是词人思念家乡之泪,亦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3.知人论世,点评异人

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公 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作者,理解诗词大意,能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词主旨。 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和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激发爱国意识。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有一个人却例外,他就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辛弃疾,18岁就考中进士的他,一心要继承岳飞遗志——北却金兵,恢复中原。曾经,他横刀立马带50人突击小分队夜袭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大营绑走叛贼,并千里奔驰赶回当时的首都临安,当众将叛徒斩首示众。真正是“百万军中取敌首级犹如探囊取物"啊!如此剽悍勇猛,吓得只想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连忙将其召回,委以文职,让他闲居江南二十多年。公元1188年的一天,他在居所迎来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促膝长谈,彻夜不眠,甚是尽兴。友人走后,心绪难平的辛弃疾挥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二、诵读体悟1、观看微课动画,了解作者并给词句划分节奏。节奏划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和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三、研读赏析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找到“破阵

12课《词四首》整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课《词四首》整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豪放词里看英雄——初中语文九下12课《词四首》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教材与课标分析 《词四首》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第12课。单元导读指出“本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动,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词这一文学体裁是初中生学习的重要文学样式,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这样的目标——“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综合以上,学习本课需要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特点,能够品读出词作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获得人生启示。 (二)学情分析 关于词,九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不少,但大多是零散学习或为课外古诗词作品,对词的发源、发展以及流派等缺乏系统认识。本课是初中学生集中地在课内学习“词”这一文学体裁的唯一一课,有利于较为系统地学习与积累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特点。另外,本课四首词都是属于豪放词,学生在诵读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感知,但豪放词特点的把握还需要教师作进一步引导和分析。 鉴于本课四首词是每个时期豪放词的代表以及作者本人的代表作品,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综合学生基础与理解能力,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完四首作品后所进行的关于豪放词的整合性教学与总结。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结合本课作品,积累词的相关文学常识(起源、发展和流派),诵读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熟悉内容、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豪放词的特点,把握作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等奖创新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学段:初中年级九年级 教材书名:九年级上语文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 年7 月 设计者授课班级授课时间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中学语文课标对古诗教学的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单元要求:1、了解诗词及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悠远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3、把握课文的主旨,研讨重点难点问题。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授课方式,鼓励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4、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江城子密州出猎》学生情况:班级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有10个左右的学生能通过预习自主学习、理解一部分内容,并能提前背诵课文,有10个左右的学生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并当堂背诵课文,有10多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需要老师不断地课上课下督促,还有4个学生学习非常困难。教学方式:自主开放式,任务驱动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手段:手机微信录音,PPT,学案技术准备:手机,多媒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并背诵本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抓住“狂”,通过朗读、品味相关词句,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其豪放的词风。 3、学会初步鉴赏古诗词,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重难点1、通过诵读并背诵本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2、抓住“狂”,通过朗读、

第12课 词四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公开 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词作大意。 2.体会词人所写军营生活和战斗场面,感受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 在语言方面,辛词善用典故,托古喻今,冲破音律限制,大量吸收口语、古语入词,多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使宋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著有《稼轩长短句》,代表作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因积极主张抗金北伐,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诬陷,被免官,闲居在江西上饶。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两人私交很好,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送给陈同甫的。 【文学常识】 豪放派 豪放派为宋词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 内容上多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朗读指导】 播放音频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诵读指导】朗读时,上片描写军旅生活、阅兵场面的内容,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下片读抒发豪情的内容时,语调要高昂,气势要豪迈,最后一句气势陡转而下,语调应低沉悲愤,要读出无奈、失落之感。 【小贴士】 破格 突破“过片"这种程式,下片的词意紧承上片而来,看不出“转”的意味。这样的过片,称为“破格"。词人有意而为之。本课后两首词皆如此。 【解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选自《稼轩长短句集》 【诗文翻译】 译文:醉意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着号角声的军营。 译文: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军中的乐器演奏着悲壮粗犷的军乐,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 译文: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射箭时弓弦的声音响雷一般使人心惊。我一心想着替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博得生前身后美名。可惜(我壮志未酬,)已白发丛生! 典故 【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k ǎi)有良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 【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课文精讲】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 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边声、千嶂、燕然未勒”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②品味边塞苍凉之景,感受诗词悲壮之风,理解范仲淹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补充课外资料,引导学生学会对知人论世,深度把握诗词情感,走近词人内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此词慷慨壮烈的基调,与《岳阳楼记》对照互补,更深入地了解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解读全词,以“异”立骨,通过解读异景、异情、异人,逐层深入,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2.结合过往所学以及课堂拓展,深入了解并体悟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与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点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到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几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充满忧乐情怀的范仲淹,面对大漠的荒凉和艰苦,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把九下的《渔家傲·秋思》拿出来,和《岳阳楼记》整合,更立体地感受范仲淹其人。

二、诵词——读出一点诗词的韵味 1.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懂诗意; 2.请生范读,读准节奏; 3.齐读,读出情感。 三赏“异”——品出一点诗词的深意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评价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秋景,你会用哪个字——“异” 主问题: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词句,感受秋思之“异” 1、身临其境赏异景 引导问题一:请小组合作,赏读上阙,说说边塞秋景“异”在何处?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 异是什么意思?——景色之差异 塞外有何差异?——环境恶劣、荒凉 “衡阳雁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无留意”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 此处从听觉写景,那么让我们闭上双眼,倾听来自边塞遥远的声音……有何感受? 【背景】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李陵《答苏武书》) 李陵在《答苏武书》中也描绘了这种边声,说到“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四面边声连角起。”渲染出一种苍凉且紧张的氛围。连角起——声声撞击,凸显战争的紧张。 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同学们想象一下,塞外边疆,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明确】两句话有何差异? 不同:王诗景象开阔;本词沉重紧张。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 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 从表现手法的 角度赏析诗歌 (1)衬托: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2)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的特征鲜明突出。 (3)渲染:仔细描摹以加强效果。 (4)抑扬:不从正面平铺直叙,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真实意图。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先扬后抑,所要强调突出的都是后者。抑扬的使用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5)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的描摹、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 (6)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来反映重大的主题。 (7)以动写静:通过描写“动"来体现“静”,更显其“静"。 (8)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感伤现实。 (9)虚实结合:虚写和实写相结合。可大大丰富意象,开拓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1.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意蕴。 2.思维发展: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审美鉴赏: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4.文化传承:体悟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作者在景物中寄予的情感。 体味诗歌意境,体悟作者的情感。 诵读法、提问法、分组讨论法。 第1课时 观沧海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现在,我们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板书课题) 二、简介常识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读古诗 (一)品读诗歌——感诗韵 1.读准字音。 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文,一起来读一读。读完后举手示意老师。这位同学你来读。(你读得很流畅,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碣、澹、竦峙、萧瑟、幸、甚)同学们,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再来读一次。 2.读出节奏。 同学们已经可以把这首诗流利地读下来了,那大家看看它和我们以前学的诗歌一样吗?(是的,不一样,我们平时学的都是五言或者七言,而今天学的这首却只有四言) (二)品读诗歌——知诗意 1.默读古诗,圈出全诗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哪一句和全诗联系不大。 点拨:是围绕“观”字来写的,由“观"字展开,写登山之所见。最后一句和全诗联系不大。

《词四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词四首》教案 一、文本分析 《词四首》所选篇目为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及秋瑾《满江红》。这四首词都是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背诵的篇目。所选的四首词中有三首宋词,一首晚清词。其中《渔家傲·秋思》为范仲淹所作,是宋代词人对豪放词的尝试,开豪放词创作的先声。《江城子》和《破阵子》两首词的作者苏轼、辛弃疾则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满江红》作者秋瑾为近现代革命先驱,是“一代女侠”“女中豪杰”。 这四首词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很强,都具有刚劲豪放的特点,大体都可归于豪放派之列。其抒情方式不仅与诗不同,与宋词另一大派别婉约派也大相异趣。学习本课四首词作,既可以了解“词”这一文体的独特特点,又能接触不同文人的独特风格,还能够品味其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和爱国情怀。 范仲淹为北宋政治家,庆历三年(1643)出任参知政事,是“庆历新政”的领军人物。后新政受挫,被贬地方。在出任参知政的前几年间(1040—1043),范仲淹曾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负责镇守西北边疆。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这一时期所作。 范仲淹词作很少,《全宋词》仅存五首,本课所选《渔家傲·秋思》是其代表,尤为人所称道。本词写塞外秋景、军中苦乐。风格刚劲峭拔,自然浑朴,词学大家夏承焘认为其“下开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确为至论。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所处时代稍晚于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出任知州之时。该词是苏轼创作豪放词的最早尝试,一改多表现婉转细腻、儿女情长的宋词风貌,在题材和意境上对宋词具有开拓意义。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地位。其“以诗为词”的态度也为词“自是一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奠定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辛弃疾是苏轼之后,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他生于金国,后在金国发起起义,抗金归宋。北伐中原、收复故土,一直是辛弃疾的梦想。但无奈与当政的主和派意见不合,屡遭弹劾,最终无奈退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作者回忆早年在部队中抗金经历所作,意境开阔苍凉,充满英雄气概,却又落寞无奈。题目中的陈同甫是辛弃疾的好朋友陈亮。陈亮为人豪迈,同样积极主张抗击金朝,与辛弃疾志同道合,却又双双失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12词四首教研公开课教案

12 词四首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

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词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新课导入 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其散文鲜明刚健。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

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 《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和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羌. 管(qiānɡ) 勒.(lè) 寐. (mèi) 擎.苍(qín ɡ) 貂裘.. (diāo qiú) 酒酣.(hān ) 鬓. (bìn) (2)古今异义词 会⎩⎪⎨⎪⎧ 古义: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今义:聚合;合在一起。 (3)词类活用 ①将军白发征夫泪. (名词作动词,流泪) ②左牵黄.,右擎苍. (均为形容词作名词,黄犬,苍鹰) ③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均为名词作动词,戴着锦帽,穿着貂裘) 三、朗读指导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塞:边界要塞之地,文中指西北边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