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词诵读公开课景琪教案

古诗词诵读公开课景琪教案

古诗词诵读公开课景琪教案

教学主题:古诗词诵读公开课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2. 提高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帮助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情感、哲理和人生智慧。

教学内容:

1. 学生演唱《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词。

2. 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意义,领会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意义,领会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 学生如何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

2. 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表情来表达古诗词。

教学准备:

1. 电脑、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2. 《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词的课件。

3. 学生的个人资料卡。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两张画面:一张是一位身穿古装的文人坐在窗前吟诵诗词的

画面,另一张是一位现代人用手机浏览社交媒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思

考古代文人和现代人的生活和文化有哪些不同。

第二步:学习《静夜思》(10分钟)

1. 教师播放《静夜思》的课件,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古诗词的音乐和图像。

2. 教师逐句解读《静夜思》,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3. 教师示范诵读《静夜思》,引导学生模仿诵读,并纠正学生的发音、语调和表情。

第三步:学习《登鹳雀楼》(15分钟)

1.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课件,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古诗词的音乐和

图像。

2. 教接下来是第三步,教学实施。在这一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

诵读,同时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

内涵,并且提高他们的诵读技巧。

3.1 诵读练习

教师先在班级中示范朗读,并要求学生跟读,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然后分别指定学生依次朗读,最后整体齐读。

3.2 点评和指导

在学生诵读完毕后,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

和指导:

- 朗读准确度:针对学生的发音和语调进行评估,指导学生注意声调和语气的把握。

- 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并且让他们尝试通过语音、语调等方式表达出来。

- 诗词内涵: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等信息,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

- 诵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如节奏掌握、停顿处理等,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自信地进行朗诵。

3.3 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如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朗读练习等。并且在下一次课上进行回顾和点评。

四、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并且进行了适当的点评和指导,学生表现积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发音和语调不够准确,下一步我需要在这方面加强指导。

另外,在下一次教学中,我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意性的活动,如分组比赛朗读、互相评价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我也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课堂辅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诗歌朗诵教案

诗歌朗诵教案 诗歌朗诵教案1 一、活动目的: 1、结合学校的书香读书活动,在古诗的海洋中,领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在古诗中感受到了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2、通过开展“读经典美文,做少年君子”主题活动,努力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着力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情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4、充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作为班集体主人的意识。 5、检测班级的古诗的诵读情况和收集情况,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表演,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孩子的人文修养。 二、活动准备: 1、各小组综合实践收集整理诗词。 2、物色好主持人6人。 3、各小队组织熟练背诵古诗,根据诗意画好四季图,写好有

关古诗的书法作品。课件制作。 4、各类节目准备:相声、小合唱、小组诗等。活动分步: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三、活动过程: 揭示主题班会古诗词诵读开始。走进古诗词的世界,去感受诗人们朴质、真切的情思。徜徉在古诗词的长河中,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 第一部(闲情) 1、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带入诗境。 2、看图诵诗,春夏秋冬。 3、看图猜诗(放课件)。 第二部(亲情) 1、唱《游子吟》(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2、报答母爱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怎样去报答母亲的爱呢? 3、相声《慈母心》 4、一起来看看《七步诗》的创作过程。 第三部(友情)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同学背诵的有关友情的古诗多。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篇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孤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朋友之间的友 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 生平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同学们,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 历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预设:伤心、难过、依依不舍?? 2、引出送别诗 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 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指导读诗题 题目这么长,谁能读一读?指名读。师纠正节奏。范读。齐读。 2、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题目中哪个字表示是“去”的意思? 3、介绍写作背景

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出示课件。 4、了解黄鹤楼、广陵 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地名,黄鹤楼、广陵。谁去过黄鹤楼,你能给我们介绍下黄鹤楼吗?出示课件:黄鹤楼、广陵。 5、再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看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3、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4、学生评价。 5、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节奏 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老师用单斜线在诗中作出了停顿记号。谁来读? 6、师范读古诗。 刚才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带劲,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 7、指导学法 读顺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理解诗句的意思。你们有哪些弄懂诗句意思的好方法呢? 预设: 生1:看课下的注释。 生2:看插图,展开想象。 生3:查工具书,借助资料。 8、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9、你读懂了哪一句,谁来说说? 四、交流感悟,品读诗句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千年前的唐朝,去看看两个好朋友分别时的情景。谁来读读诗的前两句?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 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 2、“西辞”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下扬州”呢?

古诗诵读(校本课程)教案

古诗词乐园 ——诗词班队活动之一 教学目的: 1、培养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积累古诗词,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2、培养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的意识,提高运用诗词的能力。 3、培养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 教学准备: 1、背景音乐。 2、每个学生办一期诗词归类手抄报,班级展示。 3、相关的图片影像。 4、要求每组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演一演一首诗词的情景,提前抽签准备,候选诗词《游子吟》《悯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小儿垂钓》,特别要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一、接龙导入 一上课,学生接龙背诵诗词三十首。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打小我们就与古诗词做亲密的接触,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词乐园,畅游一番。 二、诗词填空 诵读了不少诗词,看看你的收获有多少,准备纸笔,别忘了填写诗题与作者啊,每位同学都要单独完成。 1、填上重叠的词。 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_____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题作者() (2)小荷才露_____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题作者() (3)梅子黄时_____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诗题作者() (4)留连戏蝶_____舞,自在娇莺_____啼。诗题作者()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_____半江红。诗题作者() 2.填上表示方位的词。 (1)故人___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题作者() (2)王师___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题作者()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___风放纸鸢。诗题作者() (4)遗民泪尽胡尘里,___王师又一年。诗题作者() 3.填上表示数字的词。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_月春风似剪刀。诗题作者() (2)飞流直下___千尺,疑是银河落___天。诗题作者() (3)人间___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天。诗题作者() (4)春色满园关不住,___枝红杏出墙来。诗题作者() (5)欲穷___里目,更上___层楼。诗题作者() (6)烽火连___月,家书抵___金。诗题作者() (7)窗含西岭--秋雪,门泊东吴--里船。 (8)--山鸟飞绝,--径人踪灭。 4.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___于二月花。诗题作者() (2)日照香炉生___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题作者()

《古诗词诵读》(教案)-【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教案 【素养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积累文化常识。 2.初步鉴赏四首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3.准确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思想情感,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4.熟读成诵,完成相应的理解性默写任务。 【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一首诗歌: 《静女》 一、文化常识 1.了解《诗经》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六义” 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①《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②《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③《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④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⑤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⑥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姝(shū)俟(sì)隅(yú)踟蹰(chí chú) 娈(luán)贻(yí)炜(wěi)荑(tí) 2.解释词义 ①见:通“现”,出现。 ②爱:通“薆”,隐藏,遮掩。 ③说:通“悦”,喜爱。 ④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 ⑤匪:通“非”,不是。 ⑥姝:美丽漂亮 ⑦城隅:城角 ⑧踟蹰:徘徊 ⑨娈:美好 ⑩洵:确实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核心鉴赏 1.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2.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古诗词诵读公开课景琪教案

古诗词诵读公开课景琪教案 教学主题:古诗词诵读公开课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2. 提高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帮助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情感、哲理和人生智慧。 教学内容: 1. 学生演唱《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词。 2. 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意义,领会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意义,领会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 学生如何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 2. 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表情来表达古诗词。

教学准备: 1. 电脑、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2. 《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词的课件。 3. 学生的个人资料卡。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两张画面:一张是一位身穿古装的文人坐在窗前吟诵诗词的 画面,另一张是一位现代人用手机浏览社交媒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思 考古代文人和现代人的生活和文化有哪些不同。 第二步:学习《静夜思》(10分钟) 1. 教师播放《静夜思》的课件,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古诗词的音乐和图像。 2. 教师逐句解读《静夜思》,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3. 教师示范诵读《静夜思》,引导学生模仿诵读,并纠正学生的发音、语调和表情。 第三步:学习《登鹳雀楼》(15分钟) 1.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课件,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古诗词的音乐和 图像。 2. 教接下来是第三步,教学实施。在这一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多角度赏读,探究用词与写法之妙。 1课时 一、导入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诵读古诗词,可以让我们触摸古人的思想,体会古人的情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领略那个唯美、洒脱的诗意世界。 【设计意图】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用简洁的语言导入,直接明了。 二、了解写作背景 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师补充。 写作背景: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非常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1136)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作者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二十多年前,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此词可能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今江苏南京)。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养子赵眘(shèn)(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眘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作者上《美芹十论》,后反复陈说恢复旧国之事,但始终被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诉说自己的心愿。 4.《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性德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赴梭龙打虎山巡边,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诵读前了解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做准备。 三、诵读诗词,品味韵味 1.读准字音。 生自由诵读这四首词,读准字音,注意生僻、易读错的字。 料峭(liào qiào)姮娥(hénɡ)斫(zhuó) 2.读好节奏。 (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课件出示的节奏划分再次朗读,读好节奏。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古诗词诵读 教案-语文六年级下册

1.阅读古诗词,大体把握古诗词的意思。 2.想象古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件。 一 学习《采薇(节选)》 1.了解题目。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薇(节选)》就选自《诗经》。《诗 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根据内容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板书 : 风 雅 颂)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采薇(节选)》。[板书:采薇(节选)] 你们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 你们见过“薇”吗?(出示课件1)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雨:多音字,解释为“下(雨、雪)”,在这里应该读yù。 (3)齐读,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词要咬文嚼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理解诗词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示课件2)“杨柳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们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表达) (2)理解“昔我往矣”。

(教师提示: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戍边返乡的战士)回想“我”离开家乡时,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即将出征的“我”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呢?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但是“我”能回家吗?兵役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 (3)理解“雨雪霏霏”。 要回家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地走在归乡的路上。同学们从这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战士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的情感) (4)理解后四句诗的意思。 诗的后四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短短16个字就讲述了一位戍边战士,在回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从中我们也可以感悟到诗人复杂的心境及沧桑的心声。 4.同学们能试着背一背吗?指名背,全班背。 设计意图:想象画面,从诗中悟情。引导学生不断诵读,增强理解与记忆能力,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知诗人。(出示课件3)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兼通音乐,精绘画。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推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有《王右丞集》。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生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对于作者的介绍必不可少。 2.解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 (2)交流、解惑、答疑。 教师重点点拨。(出示课件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诗意:渭城早上的雨润湿了路面的尘土,客舍旁的柳树显得格外青翠、清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意:劝你再干了这一杯酒吧,等一路向西出了阳关,那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3.入诗境。 (1)想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景象。 ①用词或短语概括景色特点。 ②用笔画一画美景。 (2)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可以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 读一读,想象诗人当时的语言、神态、动作。 (3)用语言把心中这一感人的画面描述出来。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

诗歌朗读教案

篇一:诗歌朗诵教案 新湖镇大闸小学 诗歌朗诵社团活动教案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 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 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 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 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把握词作大意,感悟词人表达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鉴赏词的技巧。 2.诵读品位,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悟词人表达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鉴赏词的技巧。 2.教学难点: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词的作者及其赏析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第13课我们学习了五首唐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飞扬着轻灵,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板书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1) 二、学习宋词 浣溪沙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教师:布置预习这首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首词的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3) 晏殊(991—105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同叔,谥号元献。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今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听读这首词,注意停顿、语调,然后疏通本词,

注意画线词的意思。 预设:(出示课件4)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语解释:【落】凋落。 【香径】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大声朗诵一下,然后疏这首词的意思。 (学生朗读词句,出示翻译词句。) 预设:(出示课件5) 【译文】吟罢一曲新词饮一杯酒,(往事涌上心头,)(眼前)还是和去年一样的天气,亭台也和去年毫无二致。夕阳虽然美好,但终归要西沉下去而不能返回。 花的凋落和时光的流逝,都是令人惋惜而毫无办法的,只有归来的燕子,似乎是去年的旧相识。(真是无可奈何啊,)(我)独自在弥漫着花香的小路上走来走去。 (三)赏析词句,精读细研 (学生默读词句,分析赏析词句。) 预设:(出示课件6) 首句以听歌、对酒开篇,格调娴雅,欲抑先扬,构思独特。接着品读下去,情绪就不由自主地蒙上了些许淡淡的哀愁。虽然眼前还是与去年一样的时节,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但是“夕阳西下几时回”点破了其中蕴含的深意——时光易逝难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似曾相识燕归来”看似可聊以自慰,实则使词人内心的愁苦更加强烈。词人面对落花归燕,触目伤怀,抑郁难解,孤独寂寞之中,只能独自徘徊在花园的小路上,在记忆中寻找逝去的年华。 采桑子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篇1 古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诗歌基本常识 三教学方法:讲解 四教学过程:1诗歌的历史从人类开始有了劳动就有了诗歌人类最初的劳动号子就是诗歌的雏形,所以诗歌可以成为歌,因为可以配乐而歌

2诗歌划分的阶段是从西晋谢灵运的山水诗开始的 3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唐朝有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仙和诗圣 4诗歌分类:诗歌 2诗歌规则:押韵和平仄 押韵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首诗的偶句的结尾一个字必须押韵即韵母相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问:四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律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多才多艺,能诗能画,精通音乐,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独具特色。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觉敏锐,体物细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散译: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犹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有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查的骑兵,告知我都户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三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为什么成为名句:一“大”一“直”,一“长”一“圆”虽随意而直白却把雄浑而壮观的景象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出来。寓意境与明白如画的语句中。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次北固山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023年人教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含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学重难 点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 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 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某ī)矣(yǐ)依(yī)雨(yù)霏(fēi)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 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薇:薇菜,植物名。昔:从前,指 出征时。往:指当初去从军。迟迟:迟缓的样子。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将自己联想到的诗句或情景写一写。 (联想到的诗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想象到的情景:一位战士出征离开家乡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板书 采薇(节选) 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优美的写景的句子。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过程: 庭中有奇树 一、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古诗十九首》组诗。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二、诗歌解读 三、诗句品读 四、主旨归纳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龟虽寿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 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代表作品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

二、诗歌解读 三、古诗今译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槽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保持心情愉快,也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四、主旨归纳 本诗表明了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的道理,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全诗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赠从弟(其二) 一、作者简介 刘桢(?-217),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二、诗歌解读 三、古诗今译 高高的松柏,屹立在高山之上,承受着来自山谷中的瑟瑟寒风。不论寒风刮得多么强大,松枝总是那么劲挺!即使面临着悲惨凄凉的冰雪景象,松柏依旧端正挺拔,痴心不改。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四、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诗人如此赞颂松之品格,其用意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另外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樑甫行 一、作者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 第八单元 《古诗词诵读》 教案

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艺术风格 2.品读吟诵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3.学会作者的诗词写作手法,领悟诗词内涵 4.品味诗词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对诗词的鉴赏方法的学习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在这灿烂的文化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一古诗文。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它虽然篇幅短小,却含义深刻。寥寥几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赏心悦目,令我们回味无穷。今天我们通过对几首古诗词的诵读学习,来感受一下古代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新课教学 (一)《静女》 1.简单介绍:《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但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2.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静女》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诵读时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 。彤管/有炜 △ ,说怿/女美 △ 。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 3.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得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感情。 4.参考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4.诗歌共分三章,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语调或语速? 第一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语速稍微轻快一些。 第二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语速稍慢一些。 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语速稍快且语气加重一些。 5.说说“彤管”与“荑”在诗中有什么象征作用。 “彤管”与“荑”指的是同一类的小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怿”是男青年对荑草外在美的欣赏;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小草的“洵美且异”,是因为“美人之贻”。郎情妾意全都在一株小草上表现出来了。所以,“彤管”“荑”显然指的是有爱意的草,象征着一种清丽脱俗的爱情。况且,初生荑草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还含有爱情将更进一步发展的象征意义。 6.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反复、逆转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先“俟我于城隅”,又“爱而不见”。诗歌采用逆转的手法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一位俏皮、可爱的女子形象。“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让有情人反复借“彤管”和“荑”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写出了一个大胆勇敢地追寻自己幸福的女子形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2课时 第1课时 1.有感情地诵读《竹里馆》和《春夜洛城闻笛》。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竹里馆 一、导入新课 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从王维的诗歌独具特色的角度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识作者。(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 2.知背景。(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 师小结:对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的详细了解,既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王维诗歌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 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后,再明确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

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古筝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师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志趣做铺垫。 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 1.读出意境画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作者写了哪些景?在这些景物衬托下,人做了哪些事?这景与人之间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3.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目标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各种体式中是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从简短介绍七言绝句导入,让学生大略知晓七言绝句的历史及特点,快速明确学习内容的大体定位及方式。 二、读四首诗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诗歌,是解读诗歌的途径,也是理解诗歌的前提。看看谁能将这四首诗吟诵出诗的味道来! 1.读准字音 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 课件出示: 寂寥.(liáo)春朝.(zhāo)碧霄.(xiāo)戍.(shù)夜阑.(lán)潼.关(tónɡ) 2.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七言绝句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一夜征人/尽望乡”。也可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等。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 (4)齐读,体会节奏。 3.学习吟诵 古人吟诵是先有曲调的,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我们应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1)标注韵脚。 课件出示: ①用“○”标示出这四首诗的韵脚。 ②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 ③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试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 预设 课件出示: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

静女 《诗经.邺风》 教学目的: 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 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 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 二、教学新课(30分钟) (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 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兼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米、风米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 “雅” “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静女》就选自《诗经•郝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一联想 4、相关文化常识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u),俟(si)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chichu)o静女其娈(ludn),贻(yi)我彤(tong)管。彤管有炜(wei),说怪(yi)女美。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班级:课时:课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课外古诗词既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教育,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学会读诗、赏诗、品诗的方法。 PPT 展示王维的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积累和拓展: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王维诗歌特点: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走近作者 王维 (701—761)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 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写作背景 《竹里馆》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是对诗人生活态度及作品特色的绝佳表达。 1.听读课文,明确字音和节奏。 竹里馆 王维 独坐/ 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意生字:篁(huáng) 2.细读诗歌。 王维 独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