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

河中石兽

七上第五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2课时)董家中学崔华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25课课题:《河中石兽》 (主备:董家中学崔华复备:崔华)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能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它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好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2.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分析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正误,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教学难点

文章层层铺垫、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的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不少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字词基础和翻译常识,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翻译出课文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在理解文章层层铺垫、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的写法方面可能存在问题,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纪昀及《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理解分析文章思路及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正误,初步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学习文章层层铺垫、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的写法。 3、通过拓展延伸,深入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动场 由《铁齿铜牙纪晓岚》引出对纪昀和《阅微草堂笔记》的介绍,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1、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读音。 2、出示重点字词,学生再读。 3、齐读。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中的“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2中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河中石兽》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 2.熟读课文,通过分析对比讲学家及老河兵的话明确科学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3.诵读文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2.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通过分析对比讲学家及老河兵的话明确科学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重点:诵读文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出示学习目标 (屏幕显示) 过渡语:请同学们默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约1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首先请迅速默读学案“自主学习”的自学指导后开始学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和节奏。用红笔标出你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读完后查字典或课下注释,并在课本注音,有疑惑的圈出来做好标记。(温馨提示: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 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理解大意,重点字词做好批注(温馨提示:重点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不会的用红笔标注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投入,下面咱们来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请同学们迅速完成学案“自学检测”部分内容! 要求:7分钟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规X,不能乱涂乱画;做完后请举手示意老师;2分钟时间,同桌互相检查并纠错。 1.了解作家作品。本文作者是清朝的纪昀,字晓岚,学者,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一书,这是一部清朝短篇志怪小说,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 2.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意)。 ①读准字音、节奏。 河干(gān)棹(zhào)曳(yè)钯(pá)木杮(fèi)湮(yān)啮(niè) 坎(kǎn)穴遂(suì)溯(sù) 求石兽/于水中。 以为/顺流下矣。 尔辈/不能究物理。 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解释关键字词。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河中石兽》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五课河中石兽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知道本文作家作品。 3、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作家作品】 1、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四库全书》的总篆官。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故卒后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 2、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自主探究】 一、填空 1、本文选自《》一书,这是()所作的一部()小说。 2、本文作者是()朝的(),字(),学者,是()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山门圮.于河()僧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 ..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逆上()可据理臆断 【拓展延伸】 一、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当堂反馈】 “老头子” 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署,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文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急)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磕头)谢(谢罪)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说。 1、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何? 2、熟读文章,积累实词 【整理评价】 反思一下我这节课的表现: A、学习状态()①很认真,自我表扬②还可以③还要加油 B、参与程度()①展示了__次②质疑、补充了__次③板书了__次

辽宁省东港市小甸子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学法指导: 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自主预习: 1.通假字 曳铁钯.“____”通“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众服为确论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 (3)是.非木柿 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是 (4)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_ 今义:阅读 (5)盖.石性坚重 古义:_____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6)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河中石兽》课堂展示学案 合作探究 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黑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北大绿卡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

25《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第五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与“科学”有关密切关系,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熟读课文;(2)、把握文章条理;(3)、理清作者思路。 1. 学生处于好动思维活跃阶段但往往在学习上针对问题的思考方向会产生较大偏差,所以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答题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导学案,先行预习课文的文句,再通过熟记词句意义和熟读背诵激发学生兴趣。 2. 对于简易文言文,实词的释义不可小看,应该以学生初步接触的视角来耐心讲解,多结合古意,有趣味地讲述补充相关课外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布置简单的实词解释,简易文言文给学生练习。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课时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走进作者 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三、查学诊断: 1、给下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 (3)曳.铁钯()(4)湮.于沙上()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6)如是再啮.()(7)不更颠.乎()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分析: 本文节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故事的结局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3、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教学重点: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测字词落实情况) PPT展示 河中石兽 清.纪(ji)昀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 PPT展示 圮并阅棹设帐物理是携耳确论湮颠 二、字句落实 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 PPT展示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 如其言: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 PPT展示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3、再次朗读,整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记叙了(概括),得出了的道理(原文)。 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短文前面记叙,后面议论,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研读赏析,讨论人物 PPT展示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九中学李萍《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九中学李萍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 课标要求: 七年级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本单元文章都是与“科学”有关密切关系,本文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讲解文言文时尽量培养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用具: 1. 微课激趣导入。 2. 多媒体课件。 3. 动画演示。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二)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该书是纪晓岚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三)扫清文字障碍,顺畅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范读 2.明确重难点字的读音 干(gān)圮(pǐ)募(mù)棹(zhào)曳(yè)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落实字音。 (四)理解文句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学生边读边译,划出疑难地方。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题(课前将以下内容印发好,上课发给学生。) 《河中石兽》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古今异义 ①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②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③是非木柿(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④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⑤但知其一(古义:仅仅,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⑥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2.一词多义 一老诃兵闻之(讲学者的观点) 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按照)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彭州市敖平中学上课班级:七年级一班备课教师:任强联系电话: 一、设计理念: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无论是你抗拒还是接受,各种真假虚实,良莠不齐的信息都会无孔不入。因此我们尤其需要科学的判断力,择善而从。对于三观尚未定型的初中生而言,更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质疑精神,领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河中石兽》一文,围绕石兽的去处,写了三类人的不同态度与看法。通过对比正好凸显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分析了三类人寻求石兽的不同态度与方法,并运用生活中多个类似现象进行思维延伸,旨在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 的道理,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二、教材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都有着其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去作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河中石兽》一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再去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事实上,做任何事都应当如此。只有在理性的王国里驾驭你的思维,才能让必然王国变成自由王国。 这篇短文通过和尚、讲学者和老河兵推求沉入河底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的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各有其特殊的性质原理,应区别不同的对象、环境和条件而作出具体分析,切不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就轻率地作判断、下结论。否则,真会闹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大笑话。 三、学情分析: 进入初中后,学生才开始正式接触文言文。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对农村初中的孩子来说更是一个挑战。有些文言句子晦涩拗口,很难读懂,不易理解,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又因为他们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平时生活中几乎不大能接触到文言文,而仅仅依靠课堂来学习文言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农村初中学生喜欢上文言文,特别是初学文言文者,从而更有效地学好文言文,能从文言文的学习中汲取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华,这是每个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所要思考关注的问题。 七年级学生此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文言文,所以对此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主要培养他们自主探究意识,把握较好的快速理解方式,大声朗读、理解,培养语感。 四、教学目标(三个:知识、能力、情感各一个):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

第二十五课《河中石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三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教学重难点 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纪晓岚轶事,理解其机智的性格特点。】 清朝时,大臣和坤贪婪成性。一次他新修了一座竹园,知道纪晓岚墨迹珍贵,便要他题个亭额。纪晓岚略加思索,挥笔在纸上写了“竹苞”两个大字。和坤赶快让工匠刻成匾额,悬挂在亭台上。一天,乾隆皇帝来游园子,见到亭台上“竹苞”的匾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和坤在一旁陪着笑,谁料皇帝说道:“好一个纪晓岚。这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是个草包嘛!”可以看出,纪晓岚是一个机智的人。 课堂实录 一、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事件本质。 【设计意图:讨论寻找石兽的方法,分析判断的依据。】 1.故事中主要人物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

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侧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依据: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质疑: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二、分析讨论,把握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从阐述道理入手,理解主观臆断的危害。】 1.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以显示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2.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遇到问题要具体考虑,不能想当然。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七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5 河中石兽(讲)(提升版,教师版) (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要点】 古今异义词 ☆课堂探讨☆ 要点一:古今异义词 【探究活动】 1.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 3.盖.石性坚重 【教师释疑】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讨论明确】 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古义:经过;今义:阅读) 3.盖.石性坚重(古义:可以为大概,原来;今义:有遮盖作用的器物) 【课堂提升】 一.积少成多,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1)俄而雪骤.(1)撒盐空中差可拟.(3)太丘舍去.(1)去后乃.至 【答案】(1)急(2)比拟(3)离开(4)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高缭仕(1)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2)之人也,四维(3)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4)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1)仕:旧称做官为仕。(2)仄陋:狭窄浅薄。(3)维:维系。引申为扶助。(4)弼:纠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A. 坐.盗() B. 圣人非所与熙.() C. 左右 ..谏曰() D. 高缭之事.夫子三年()【答案】(4分)⑴犯罪⑵同“嬉”,开玩笑(3)近侍,近旁的人(4)侍奉 【解析】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坐.”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面句中加点的“之”与其它三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齐之习辞者也B吾欲辱之C晏子逐之 D 四维之然后能直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为助词,其他的都是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4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答案】只是叶子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徒”“其实”每个得分点) (2)如今,这个人辅佐了我三年,没有纠正过我的过失,因此赶走了他(“事”“弼””是以” 每个得分点0.5分)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综合与延伸。(4分) (1)甲文中“楚王笑曰”中的“笑”有什么样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2)假如你是乙文中的高缭,听了晏子的解释后有什么想法?(2分) 【答案】(1)(2分)我认为这是楚王想侮辱晏子结果却被晏子侮辱后一种自我解嘲的尴尬窘态。(2)(2分)关于为人、为官之道的一些思考(如:对人要坦诚,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包庇不是一种爱,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等)”。 【解析】 试题分析: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四川省华蓥市明月镇小学七年级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 课题《河中石兽》课时第二课时课型讲读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时的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就容易多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学法指导朗读法、分析法、自学法、探究法、测试法、讲演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 的问题) 补救 三、古人大智慧 9、古今异义 11、译文 13、、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14、、课文是怎样结构9、老师启发。 10、老师提问。 12、老师分配任务到小 14、学法指导。 15、老师给出题目 16、老师给出主题并提 9、学生找出并归纳。 10、学生自学、交流、班级展 11、学生做笔记、并质疑、答 汇报比赛,各抒己见。 13、学生结合原文分析。 14、学生再读课文后谈启示。 9、可能遗漏 10、一定有不懂的或 11、应该有不准确或 13、可能不全面。 14、应该不够精细。 15、可能答案不一 9、老师 10、对不 11、老师 运动前行 13、老师 示。

夺优胜。 五、今人小舞台 16、演讲比赛 17、课外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18、阅读小故事,领略大智慧。 19、布置作业 得。 18、学生自读自感,然后分享。 19、和老师商定后独立完成。 不高的。 16、老师 台竞技提 17、监督 18、学生勉。 19、监高。 板书设计 ① 辛辣嘲讽 :像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② 指 明: 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 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要三思而后定) ③ 哲 理: 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 参考书目及 推荐资料 《阅微草堂笔记》、《高效课堂导学案》 教学反思 1、 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并学会总结。 2、 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性的光辉。 3、注重课堂演练,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备注:教学设计的标题为宋体4号,正文为宋体小4号,单倍行距。课件版本为2003的版本 主 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河中石兽》优质课教案_19

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水平,引导总结文言翻译方法与技巧。过程与方法: 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借助多媒体,协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协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学难点】协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

学生各抒己见。 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2、解题 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作者简介 4、纪晓岚趣事 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文章,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 老师引导学生正音 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同时注意句子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 3、学生再读,赛读 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难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和困惑之处。 引导学生对文言翻译技巧实行总结: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5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读正其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板演生僻字)圮木杮 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 2. 指名朗读,读出提高。 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 正音:看黑板 划一划: 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僧/募金重修 是/非木杮 盖/石性/坚重 棹(zhào)/数小舟 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3.齐读 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以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 4.感知文意。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三、译读明其意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河中石兽》(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新版

第25课《河中石兽》【资料链接】 1.作者名片 作 者纪昀 朝 代 清代 评价学者、文学家。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 作品有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图解课文【学海拾贝】 1.通假字 曳铁钯.“____”通“____”,_________ 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2.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众服为确论(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答案:被/认为/成为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柿 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是(4)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_ 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 古义:_____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6)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6)只,仅仅 4.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_______)答案:划船 5.文言句式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被动词“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顺流下矣(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6.走进文本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吴健英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第一课时 一、以故事引出本文作者 1、纪晓岚学识渊博且机敏诙谐。乾隆举办“千叟宴”,席间有一位141岁高龄老翁。乾隆得知,便以此为题出一上联,命众人答对。联曰:“花甲重逢,又添 三七岁月。”纪晓岚稍加思索后,答道:“古稀双庆,再添一度春秋。”(60 岁称花甲,70岁称古稀) 2、作者简介 二、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河干(gān)圮(pǐ)棹(zhào) 曳(yè) 铁鈀(pá)木杮(f 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臆(yì) 欤(yú) 三、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注释: 河干(hégān):河岸。干,水边。 山门:寺门。圮(pǐ读第三声):崩塌。 阅:经历。 设帐:讲学,教书。

木柿:木片,木屑。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啮(niè读四声):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固:固然。 颠(diān读第一声):通“癫”,疯狂。 欤(yú读第二声):呢,语气词。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募:)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坎穴:)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然则:但:) 3、用自己的话复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四、问题探究 1、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2、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2013新人教版语文七(上)25《河中石兽》教学用书

2013新人教版语文七(上)25《河中石兽》教学用书 第一篇:2013新人教版语文七(上)25《河中石兽》教学用书河中石兽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人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数十年后寺僧准备打捞。先从哪里找起呢?按照常规思维,人们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再接下来,人们又根据水流的情况做了推测——“以为顺流下矣”,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 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他的“笑”,显然是在嘲笑庙僧“不能究物理”。什么是他所认为的“物理”呢?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因此石兽自然也应当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直觉,看似很有道理,因此“众服为确论”。 然而不然。第3段写了老河兵的“笑”,“笑”的对象则变成了讲学家——“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他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继而解释了其中原因。原来是水流受阻产生的强大反冲力,将石兽身下的河沙掏空,石兽就会往前倒,经年累月如此,就将石兽神奇地“搬运”到上游去了。 作者最后写了结果: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看来,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推断。作者由此感叹道:“天下之事,但知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