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五课河中石兽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知道本文作家作品。

3、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作家作品】

1、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四库全书》的总篆官。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故卒后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

2、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自主探究】

一、填空

1、本文选自《》一书,这是()所作的一部()小说。

2、本文作者是()朝的(),字(),学者,是()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山门圮.于河()僧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

..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逆上()可据理臆断

【拓展延伸】

一、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当堂反馈】

“老头子”

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署,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文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急)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磕头)谢(谢罪)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说。

1、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何?

2、熟读文章,积累实词

【整理评价】

反思一下我这节课的表现:

A、学习状态()①很认真,自我表扬②还可以③还要加油

B、参与程度()①展示了__次②质疑、补充了__次③板书了__次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并能无障碍翻译课文。

2、清楚课文中人物捞石兽所用的方法不成功或者成功的原因。

【作家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他有意模仿亚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展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自主探究】

1、一起讨论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人物寻找地点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2、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拓展延伸】

掌握古今异义词:

1、干:(古)岸(今)不潮湿

2、阅:(古)经历(今)看

3、物理:(古)事物的道理(今)一门学科

4、是:(古)这(今)判断动词

5、已:(古)停止(今)已经

【当堂反馈】

纪昀的逸事广为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

【整理评价】

反思一下我这节课的表现:

A、学习状态()①很认真,自我表扬②还可以③还要加油

B、参与程度()①展示了__次②质疑、补充了__次③板书了__次

【教师小结】

七上第五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2课时)董家中学崔华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25课课题:《河中石兽》 (主备:董家中学崔华复备:崔华)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能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它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好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2.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分析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正误,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教学难点

文章层层铺垫、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的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不少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字词基础和翻译常识,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翻译出课文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在理解文章层层铺垫、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的写法方面可能存在问题,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纪昀及《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理解分析文章思路及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正误,初步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学习文章层层铺垫、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的写法。 3、通过拓展延伸,深入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动场 由《铁齿铜牙纪晓岚》引出对纪昀和《阅微草堂笔记》的介绍,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1、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读音。 2、出示重点字词,学生再读。 3、齐读。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中的“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2中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5课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 【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旨在启发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翻译课文,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翻译课文,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一案两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熟读课文,给加点字的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三、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

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四、分析课文,质疑解难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明确: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明确: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河中石兽》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 2.熟读课文,通过分析对比讲学家及老河兵的话明确科学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3.诵读文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2.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通过分析对比讲学家及老河兵的话明确科学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重点:诵读文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出示学习目标 (屏幕显示) 过渡语:请同学们默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约1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首先请迅速默读学案“自主学习”的自学指导后开始学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和节奏。用红笔标出你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读完后查字典或课下注释,并在课本注音,有疑惑的圈出来做好标记。(温馨提示: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 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理解大意,重点字词做好批注(温馨提示:重点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不会的用红笔标注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投入,下面咱们来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请同学们迅速完成学案“自学检测”部分内容! 要求:7分钟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规X,不能乱涂乱画;做完后请举手示意老师;2分钟时间,同桌互相检查并纠错。 1.了解作家作品。本文作者是清朝的纪昀,字晓岚,学者,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一书,这是一部清朝短篇志怪小说,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 2.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意)。 ①读准字音、节奏。 河干(gān)棹(zhào)曳(yè)钯(pá)木杮(fèi)湮(yān)啮(niè) 坎(kǎn)穴遂(suì)溯(sù) 求石兽/于水中。 以为/顺流下矣。 尔辈/不能究物理。 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解释关键字词。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河中石兽》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五课河中石兽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知道本文作家作品。 3、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作家作品】 1、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四库全书》的总篆官。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故卒后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 2、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自主探究】 一、填空 1、本文选自《》一书,这是()所作的一部()小说。 2、本文作者是()朝的(),字(),学者,是()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山门圮.于河()僧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 ..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逆上()可据理臆断 【拓展延伸】 一、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当堂反馈】 “老头子” 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署,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文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急)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磕头)谢(谢罪)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说。 1、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何? 2、熟读文章,积累实词 【整理评价】 反思一下我这节课的表现: A、学习状态()①很认真,自我表扬②还可以③还要加油 B、参与程度()①展示了__次②质疑、补充了__次③板书了__次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答案 河中石兽 一、1.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的错误。石兽掉进河里,庙僧以为水能漂物,石兽一定被冲到下游去了。讲 学家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兽深陷河沙里。只有老河兵凭借着多 年治河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石、沙、水三者的关系,得出石兽 逆流而上的结论。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实践出真知。 2.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庙僧的嘲讽和自信;老河兵的笑是对讲 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 二、1.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2.阅十余岁 阅:经过,过了 3.求石兽于水中 求:寻找 4.竟不可得 竟:终于,到底 5.凡河中失石 凡:凡是 6.如其言 如:按照,依照 三、示例(1)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成语故事尖锐的讽刺了那是些不顾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知变通的愚蠢之人;告诫我们不要静止的看问题,不要拘泥而不知道变通。 (2)《河中石兽》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寻找市售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观臆断。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深思,注意寻求不同事物的特殊规律,不要拘泥于一般的道理主观臆断。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的。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然后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标志性事件发展的语句:“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我顿时有了信心”“我又照着做了”“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等。 复述略。 二、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在这一事件中心理上的变化。 “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我搜索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这似乎能办得到”“我的信心大增”“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等。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 河中石兽》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文档资料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 一、选择题 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做本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词义. 2.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 上游.) 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答案】B 【解析】A.正确; B.“众服为确论”译为:众人信服其说法是确切的结论;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做本题时还要注意倒装和省略现象. 二、其他 3.《河中石兽》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人。 【答案】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朝 【解析】本题主要是靠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清朝人. 答案:《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朝 第 1 页

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七年级语文下25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方法:启发提问法、朗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检查预习正读音 1.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作者介绍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

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对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正读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及预习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注音。(指名、齐读)河干圮棹曳铁钯木杮湮啮欤坎穴溯流臆断 三、整体感知 (一)划节奏 1.同桌、小组之间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课文接龙,学生点评,教师补充 3.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明文意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分析: 本文节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故事的结局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3、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教学重点: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测字词落实情况) PPT展示 河中石兽 清.纪(ji)昀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 PPT展示 圮并阅棹设帐物理是携耳确论湮颠 二、字句落实 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 PPT展示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 如其言: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 PPT展示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3、再次朗读,整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记叙了(概括),得出了的道理(原文)。 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短文前面记叙,后面议论,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研读赏析,讨论人物 PPT展示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二)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该书是纪晓岚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三)扫清文字障碍,顺畅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范读 2.明确重难点字的读音 干(gān)圮(pǐ)募(mù)棹(zhào)曳(yè)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落实字音。 (四)理解文句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学生边读边译,划出疑难地方。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题(课前将以下内容印发好,上课发给学生。) 《河中石兽》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古今异义 ①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②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③是非木柿(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④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⑤但知其一(古义:仅仅,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⑥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2.一词多义 一老诃兵闻之(讲学者的观点) 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按照)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重庆市云阳盛堡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

《河中石兽》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 木柿.()湮.()没啮.()沙溯.()欤.() 2. 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课堂思辨: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1、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 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7、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分段: 第一部分(段—段):写 这部分以(填表达方式)为主。 第二部分(段):。 这部分以为主。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而要。 当堂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后特征为洛阳令 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果得于数里外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21,25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21,25课】 做七年级语文练习册习题一定要认真,马虎一点就容易出错。再好的种子,不播种下去,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X 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21课答案人教版:化石吟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25课:河中石兽 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散文诗两首 1、A 2、(1)偷偷地笑 (2)向神祈求保佑 3、(1)拟人 (2)比喻 (3)比喻、反问 4、表现一家人对莲的喜爱,同时也为下文中 把莲比作自己作了铺垫 5、强调雨势之大,更能反衬荷叶对莲的庇护之情重 6、作者看到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景象。

从这浓浓的爱意中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之情 7、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战胜人生路上的坎坷和磨难的人 8、第一节:“我”立志做船夫开拓新的世界。 第二节:“我”立志做船夫探索自然,改造自然 第三节:“我”立志做船夫为村民服务,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 9、本诗表现了“我”甘愿做一名船夫,为探索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村民服务,报答养育自己的母亲、 祖国的深恩的思想感情 10、不可以。“对岸”是诗人追求的目标,要达到理想的对岸,诗人立志从一名普通的船夫做起。 甘愿把追求理想对岸的人先送到目的地,同时也实现自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如果改为“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过于直白,缺乏深意和内涵 11、“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长草白花与月光一同涌动的画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及原文《河中石兽》课文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作者纪昀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ù)? 《河中石兽》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精品K12学习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25课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并背诵。 2.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以及老河兵的方法之所以正确的原因。 3. 培养实践出真知的学习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小目标: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课前预习 1、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 作者纪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2)、了解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记述狐鬼故事的志怪小说,题目是编者加的,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晓岚(1724—1805)和众人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文体知识 《阅微草堂笔记》是和《聊斋志异》一样有着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阅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圮()募()棹()柿()湮()啮()溯()欤() 2、解释下列句中加加粗的字词。 (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3)曳铁钯() (4)湮于沙上()(5)尔辈不能究物理()(6)如是再啮() (7)不更颠乎()(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二、预习反馈 1、检查、矫正课前预习。 2、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三、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及原文 《河中石兽》课文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作者纪昀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ù) 《河中石兽》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第一部份: 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答案:《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朝 解析:这种题目主若是靠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__________ 曳铁钯__________ 湮__________ 啮__________ 溯流__________ 臆断__________ 答案:zhào|yè|yān|niè|sù|yì 解析:注意“棹”的韵母是ao,不是uo,“啮”不要读成“齿”,“溯”的声母是s,不是sh。 3.阅读明白得全文后填空。 关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定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定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定其在,是因为。 答案: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解析:读懂文章,能够依照课文内容填空。每一个自然段交代了一个观点。 4.说明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 ②阅十余岁__________ ③曳铁钯__________ ④湮于沙上__________ ⑤一讲学家设帐寺中__________ ⑥如是再啮__________ ⑦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 ⑧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_________

答案:倒塌|多,余数|拖着|埋没|讲学,教书|侵蚀,冲洗|通“癫”,疯狂|依照 解析: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古今异义,如“讲学家”古意是讲学、教书的人,“如”在那个地址是依照、依照的意思。第二还要注意通假字,“颠”通“癫”,是疯狂的意思。 5.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六、明白得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 ②众服为确论_____________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_ 答案:被|以为|成为 解析:(1)表示的是被动,指的是石兽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所带走呢?(2)的意思是世人信服并以为是正确的言论。(3)在那个地址离表示为坎穴形成的原理。 7、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妥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觅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世人佩服他的话,以为是正确的判定。)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依照老海员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竟然没有找到。) 答案:B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应为,世人信服他的话,以为是正确的判定。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第5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

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答案:《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朝 解析:这种题目主要是靠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__________ 曳铁钯__________ 湮__________ 啮__________ 溯流__________ 臆断__________ 答案:zhào|yè|yān|niè|sù|yì 解析:注意“棹”的韵母是ao,不是uo,“啮”不要读成“齿”,“溯”的声母是s,不是sh。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答案: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解析:读懂文章,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个自然段交代了一个观点。4.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 ②阅十余岁__________ ③曳铁钯__________ ④湮于沙上__________ ⑤一讲学家设帐寺中__________ ⑥如是再啮__________ ⑦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⑧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_________ 答案:倒塌|多,余数|拖着|埋没|讲学,教书|侵蚀,冲刷|通“癫”,疯狂|依照 解析: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古今异义,如“讲学家”古意是讲学、教书的人,“如”在这里是依照、按照的意思。其次还要注意通假字,“颠”通“癫”,是疯狂的意思。

5.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6、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 ②众服为确论_____________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_ 答案:被|认为|成为 解析:(1)表示的是被动,指的是石兽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所带走呢?(2)的意思是众人信服并认为是正确的言论。(3)在这里离表示为坎穴形成的原理。 7、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答案:B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应为,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答案:①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