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3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 河中石兽 导学案(人教版)

2023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 河中石兽 导学案(人教版)

2 5.河中石兽

一基础达标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是,字晓岚,清代﹑。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

溯.流()臆.断()啮.()

3.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2.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三.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回答问题)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果得于.数里外

(2)如.是再啮

(3)如.其言

2.翻译句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

阅读并回答

“老头子”

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文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急)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纪

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磕头)谢(谢罪)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说。

1.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何?

2.熟读文章,积累实词。

3.纪昀的逸事广为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

27课答案

一.基础达标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学者、文学家

2. zhào yè yān sù yì niè

3.B 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4.D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是;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5.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二.设问导读

1.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

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2.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三.自主检测

1.(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

2.按照老河兵说的去找,果然在河的上游几里外找到石兽。

3.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四.1.机智幽默 2. 略3略

2023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 河中石兽 导学案(人教版)

2 5.河中石兽 一基础达标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是,字晓岚,清代﹑。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 溯.流()臆.断()啮.() 3.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2.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三.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回答问题)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果得于.数里外 (2)如.是再啮 (3)如.其言 2.翻译句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 阅读并回答 “老头子” 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文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急)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纪

七上第五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2课时)董家中学崔华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25课课题:《河中石兽》 (主备:董家中学崔华复备:崔华)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能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它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好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2.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分析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正误,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教学难点

文章层层铺垫、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的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不少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字词基础和翻译常识,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翻译出课文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在理解文章层层铺垫、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的写法方面可能存在问题,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纪昀及《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理解分析文章思路及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正误,初步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学习文章层层铺垫、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的写法。 3、通过拓展延伸,深入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动场 由《铁齿铜牙纪晓岚》引出对纪昀和《阅微草堂笔记》的介绍,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1、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读音。 2、出示重点字词,学生再读。 3、齐读。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中的“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2中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资料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 和想 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学展示 学前准备: (1)、主题解读 本文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2)、走近作者 张峰,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其诗作被称为“第三代诗歌”,反讽手法被广泛运用。代表作是小诗《本草纲目》,短诗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意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借用,解构了其中悠然的韵味,并对中国文化的阴柔缺乏阳刚之气表示不满的情绪。 (3)、相关资料 这首科学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十年动乱”刚结束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遍大江南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遍及全国,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国人的殷切希望。作者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这首科学诗,以此激励人们向科技现代化进军。 2、自主学习: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潜.行( ) 档.案( ) 躯壳.( ) 卓.越( ) 骸.骨( )猛犸. ( ) 葱茏..( )奇幻.( )思绪.( ) 裹藏..( ) 幽.雅( )逝. 去( ) (2) 理解并积累下列词语。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乌有:虚幻,不存在。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二、合作学习 1、用简洁的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亲切自然。 三、质疑导学 1.学生自由诵读1---6节 (1)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一句? 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河中石兽》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 2.熟读课文,通过分析对比讲学家及老河兵的话明确科学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3.诵读文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2.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通过分析对比讲学家及老河兵的话明确科学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重点:诵读文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出示学习目标 (屏幕显示) 过渡语:请同学们默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约1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首先请迅速默读学案“自主学习”的自学指导后开始学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和节奏。用红笔标出你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读完后查字典或课下注释,并在课本注音,有疑惑的圈出来做好标记。(温馨提示: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 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理解大意,重点字词做好批注(温馨提示:重点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不会的用红笔标注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投入,下面咱们来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请同学们迅速完成学案“自学检测”部分内容! 要求:7分钟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规X,不能乱涂乱画;做完后请举手示意老师;2分钟时间,同桌互相检查并纠错。 1.了解作家作品。本文作者是清朝的纪昀,字晓岚,学者,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一书,这是一部清朝短篇志怪小说,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 2.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意)。 ①读准字音、节奏。 河干(gān)棹(zhào)曳(yè)钯(pá)木杮(fèi)湮(yān)啮(niè) 坎(kǎn)穴遂(suì)溯(sù) 求石兽/于水中。 以为/顺流下矣。 尔辈/不能究物理。 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解释关键字词。

[学习资料]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25课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并背诵。 2.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以及老河兵的方法之所以正确的原因。 3. 培养实践出真知的学习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小目标: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课前预习 1、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 作者纪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2)、了解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记述狐鬼故事的志怪小说,题目是编者加的,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晓岚(1724—1805)和众人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文体知识 《阅微草堂笔记》是和《聊斋志异》一样有着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阅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圮()募()棹()柿()湮()啮()溯()欤() 2、解释下列句中加加粗的字词。 (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3)曳铁钯() (4)湮于沙上()(5)尔辈不能究物理()(6)如是再啮() (7)不更颠乎()(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二、预习反馈 1、检查、矫正课前预习。 2、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三、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一、读准字音 河干(gān)圮(pǐ )棹(zhào )曳(yè )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 ( yān )啮(niè )坎穴(xué )溯流( sù )臆( yì )断欤(yú) 二、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三、重点字词解释: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山门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阅(经过,过了)十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二石兽于水中,竟(终于,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 河中石兽》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文档资料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 一、选择题 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做本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词义. 2.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 上游.) 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答案】B 【解析】A.正确; B.“众服为确论”译为:众人信服其说法是确切的结论;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做本题时还要注意倒装和省略现象. 二、其他 3.《河中石兽》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人。 【答案】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朝 【解析】本题主要是靠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清朝人. 答案:《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朝 第 1 页

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七年级语文下25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方法:启发提问法、朗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检查预习正读音 1.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作者介绍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

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对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正读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及预习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注音。(指名、齐读)河干圮棹曳铁钯木杮湮啮欤坎穴溯流臆断 三、整体感知 (一)划节奏 1.同桌、小组之间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课文接龙,学生点评,教师补充 3.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明文意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

良倾向出现。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走近作者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二)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该书是纪晓岚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三)扫清文字障碍,顺畅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范读 2.明确重难点字的读音 干(gān)圮(pǐ)募(mù)棹(zhào)曳(yè)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落实字音。 (四)理解文句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学生边读边译,划出疑难地方。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题(课前将以下内容印发好,上课发给学生。) 《河中石兽》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古今异义 ①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②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③是非木柿(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④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⑤但知其一(古义:仅仅,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⑥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2.一词多义 一老诃兵闻之(讲学者的观点) 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按照)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九中学李萍《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九中学李萍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 课标要求: 七年级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本单元文章都是与“科学”有关密切关系,本文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讲解文言文时尽量培养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用具: 1. 微课激趣导入。 2. 多媒体课件。 3. 动画演示。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分析: 本文节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故事的结局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3、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教学重点: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测字词落实情况) PPT展示 河中石兽 清.纪(ji)昀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 PPT展示 圮并阅棹设帐物理是携耳确论湮颠 二、字句落实 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 PPT展示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 如其言: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 PPT展示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3、再次朗读,整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记叙了(概括),得出了的道理(原文)。 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短文前面记叙,后面议论,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研读赏析,讨论人物 PPT展示

北大绿卡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

25《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第五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与“科学”有关密切关系,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熟读课文;(2)、把握文章条理;(3)、理清作者思路。 1. 学生处于好动思维活跃阶段但往往在学习上针对问题的思考方向会产生较大偏差,所以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答题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导学案,先行预习课文的文句,再通过熟记词句意义和熟读背诵激发学生兴趣。 2. 对于简易文言文,实词的释义不可小看,应该以学生初步接触的视角来耐心讲解,多结合古意,有趣味地讲述补充相关课外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布置简单的实词解释,简易文言文给学生练习。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课时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走进作者 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三、查学诊断: 1、给下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 (3)曳.铁钯()(4)湮.于沙上()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6)如是再啮.()(7)不更颠.乎()

江西省金溪县第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5 河中石兽(无答案)

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兵实践出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学习难点】理解为什么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是对的。 【知识链接】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点 【学法指津】《河中石兽》选自清代大学士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文章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自主学习】 一、课前准备 清代有一位著名学者,他曾任乾隆年间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和《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四库全书》把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 他自幼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乡试中解元(乡试第一名),公元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供职“庶吉士”。 清代有一位著名学者,他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遗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嘉庆帝御赐碑文—— 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他叫纪昀,字晓岚,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二、导语 由《铁嘴铜牙纪晓岚》电视剧中的人物开始,或播放该剧主题曲入手。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纪昀(1724~1805)()学者、()家。字晓岚,一字春帆。本文选自《》,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募.()棹.()柿.() 湮.()啮.()溯.()欤.() 曳.()钯. ( ) 臆. ( ) 3、解释下列词语 (1)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今义:) 阅十余岁(阅,古义:;今义:) 但知其一(但,古义:;今义:) 是非木杮(是,古义:;今义:) 求之下流,固傎(固,古义:;今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导学案(第一课时) 汉川市华严农场中学周伦懿 班级姓名分数 复习内容:第五单元字词基础复习 复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词语。 过程和方法:对本单元课文内容进行当堂检测,加深对词语的掌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单元人物的崇高精神和品格。 复习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准确理解词语含义;识记文中的重点语句和重要的文学常识。2.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复习难点:重点词语的拼写。 复习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课前复习情况 (三)合作交流、练习反馈 一、音汉互写(49分) 骸()骨潜()行躯壳()档()案霎()时弥()漫模(....... 糊谚()语狩()猎顷()刻哀号()窸窣()()...... ()哑吮()吸劫掠()里程碑()铁锹()月壤()..... ()像海域()匀称()山门圮()于河棹()小舟曳(..... 铁钯()臆()断溯()流奇 huàn()guǒ()藏葱 lóng(... zhuó()越峰 lu án()l íng()纱lín()波棉 xù() gōu()火喧 xi āo()静 mì() cuàn()夺 dù()忌piē()开贪 lán()bèng()跳 zhuó()米ji àn()步ji àn()落tuǒ()圆 ménglóng()() 二、解词:(8分) 乌有:海枯石烂:)喑.摄. ))

弥漫:弱肉强食: 津津有味:昂首挺立: 惊慌失措:更胜一筹: 三、填空简答(8分) 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中“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2、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左右”能否去掉?为什么?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观测摇远小心翼翼昂首挺立 B.轨道畅谈剧烈振动胜利着陆 C.精确故障缓缓上升手工操纵 D.溅落采集直指篮天一叶孤舟 四.根据所给意思,写出恰当的词语。 (1)远古的时代。 ()(2)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3)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4)指动物界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 (5)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6)即将出现的迹象。 ()(7)安静。 () 五.常识填空。 (1)《河中石兽》作者是 ________,清代文学家。本文选自《 ________________ 》。 (2)《绿色蝈蝈》的作者是 ________,法国著名 ________家,本文选自《 ____ 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 ,晚霞行千里。 4)________________ ,月晕午时风。 (5)东虹轰隆 ,____________ 。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___________ ?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最新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 河中石兽》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 一、选择题 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 一项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 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做本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词义. 2.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 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 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 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答案】B

【解析】A.正确; B.“众服为确论”译为:众人信服其说法是确切的结论;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做本题时还要注意倒装和省略现象. 二、其他 3.《河中石兽》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 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