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疫苗的制备(1)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疫苗的制备(1)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疫苗的制备(1)

一、实验目的

熟悉水产细菌性病原的分离、培养、纯化与鉴定的基本方法,了解所

分离细菌性病原的形态特征及培养特点,了解细菌性灭活疫苗制备的

基本过程。

二、实验材料

患白内障病虎纹蛙(或其他患细菌性疾病的水产动物)、健康虎纹蛙、脑膜炎败血黄杆菌(虎纹蛙白内障病的病原)

三、实验药品、用具

2216E 琼脂平板、 2216E 琼脂斜面、福尔马林、无菌蒸馏水、生理盐水、磷酸缓冲液、接种环、解剖刀、剪刀、镊子、滴管、纱布、白瓷盘、酒精棉球、灭菌试管、 96 孔板、注射器、酒精灯、离心机(包

括离心管)、水族箱、记号笔、

四、实验操作程序

(一)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培养基的制备

( 1 )普通肉汤培养基:

按以下剂量称取各种试剂(先称取盐类再称蛋白胨及牛肉膏),置于

铝锅或搪瓷缸中。

牛肉膏 5g 磷酸氢二钾 1g

蛋白胨 10g 蒸馏水 1000ml

氯化钠 5g pH 7 . 4 ~ 7 . 6

初配好的培养基呈酸性故要用 NaOH 调整。将 pH 测定后的肉汤培养

基用滤纸过滤,将过滤好的肉汤分装试管、盐水瓶、三角烧瓶等容器,待灭菌。

( 2 )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

普通肉汤 1000ml

琼脂 20g

琼脂是由海藻中提取得一种多糖类物质,对病原性细菌无营养作用,但在水中加温可融化,冷却后可凝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琼脂 1 .

5 ~ 2 %即可固定培养基,如加入 0 . 3 ~ 0 . 5 %则成半固体培养基。

将称好的琼脂加到普容肉汤中,加热煮沸,待琼脂完全融化后,将 pH 调至 7 . 4 ~ 7 . 6 。琼脂融化过程中需不断搅拌,并控制火力,不使培养基溢出或烧焦,并注意补充蒸发掉的水份。

加热溶解好的培养基可用滤纸进行过滤,固体培养基要用 4 层纱布趁热过滤(切勿使培养基凝固在纱布上),之后按实验要求,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或三角瓶中,包扎好待灭菌,将培养基置于高压蒸汽锅内,121 ℃ 灭菌 15 ~ 30min ,趁热将试管口一端搁在玻棒上,使之有一定斜度,凝固后即成普通琼脂斜面,也可直立,凝固后即成高层琼脂。

盐水瓶中的普通琼脂以手掌感触,若将瓶紧握手中觉得烫手,但仍能握持者,此即为倾倒平皿的合适温度( 50 ~60 ℃ ),每只灭菌培养皿倒入约 15 ~ 20ml ,将皿盖盖上,并将培养皿于桌面上轻轻回转,使培养基平铺于皿底,即成普通琼脂平板。

培养基中的某种成分,如血清、糖类、尿素、氨基酸等在高温下易于分解、变性,故应过滤除菌,再按规定的量加入培养基中。

病毒性疫苗制造技术

病毒性疫苗制造技术 任务一灭活苗的制造流程 菌种的选择(强毒株) → 菌液培养→ 灭活 ↓↓ 配苗(5份菌液+1份铝胶配苗) ←浓缩 工序一菌种与种子培养 选取毒力强、免疫原性好的1~3个品系菌株,按规定定期复壮和鉴定,将合格菌种增殖培养并经无菌检验、活菌计数达到标准后作为种子液。种子液保存于2~8℃冷暗处,在有效期内用于菌苗生产种子使用。大肠杆菌病的菌种应采集动物心血、腹水、肝渗出物、气囊附着物或正常动物的肠道内容物作为接种物。如用含大肠杆菌的病料,首先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符合要求方可作为菌种使用。 工序二菌液的培养 用于规模化细菌培养的方法很多,有手工式、机械化或自动化等方式。可供菌体培养的方法有:固体表面培养法、液体静置培养法、液体深层通气培养法和透析培养法。一般固体培养易获得高浓度细菌悬液,含培养基成分少,易稀释成不同的浓度,但生产量较小。因此,大量生产疫苗时常用液体培养法。 实例大肠杆菌的菌液培养方法 (1).将生化结果典型的菌种接种于伊红美兰琼脂平板或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置37℃温箱中培养18~24h,挑取单个典型菌落接种于琼脂斜面,置37℃温箱中培养18~24h,经显微镜检查无杂菌污染者,即可作为种子培养物。 (2).取5ml马丁肉汤加入琼脂斜面洗下菌苔作为一级种子,用灭菌吸管按5%的量将一级种子接种于马丁肉汤中,置37℃培养18~24h后作为二级种子。 (3).二级种子可以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或马丁肉汤中做进一步扩大培养。如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表面,37℃培养24~48h后,加入灭菌生理盐水,用灭菌接种环或特制的刮子将菌苔刮下,倾入灭菌的离心管中,低速离心5min (500r/min),使其中可能掺杂的琼脂块下沉。吸取上层细菌悬浮液加入盛有玻璃珠的灭菌瓶中,用手或振荡器振荡30min,使细菌均匀分散,取少量菌液装于灭菌试管中供计数用,其余细菌将灭活(强毒细菌须在杀菌后,再行计数)。如接种于马丁肉汤培养基,经37℃培养24~48h后,直接取少量菌液供计数用,其余细菌则灭活。 工序三菌数计算 采用活菌计数法或比浊计数法,以概略地计算出每毫升菌液中的细菌总数。 工序四灭活与浓缩 对大肠杆菌菌液应加入0.5%甲醛溶液,置37℃温箱作用48~72h,以达到杀死细菌的目的。灭活后需对菌液进行浓缩,常用的浓缩方法有离心沉降法、氢氧化铝吸附沉淀法和羧甲基纤维沉淀法。可使菌液浓缩1倍以上。 工序五配苗与分装 配苗就是在菌苗的制备过程中加入佐剂,以增强免疫效果。由于灭活菌苗所用的佐剂不同,所以配苗方法也不同。例如,大肠杆菌氢氧化铝菌苗细菌计数所得原菌液的浓度,用灭菌生理盐水将其稀释成最终浓度为100亿~400亿个/ml。按每5份菌液加入1份氢氧化铝胶配苗,同时加入0.01%硫柳汞,充分振荡,置2~8℃静止2~3d,抽弃上清液,浓缩成全量的60%。塞上胶塞,用固体石蜡溶化封口,贴上标签,注明菌苗名称。使用前充分摇匀。,整个制备过程都必须在无菌条件下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疫苗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熟悉水产细菌性病原的分离、培养、纯化与鉴定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分离细菌性病原的形态特征及培养特点,了解细菌性灭活疫苗制备的基本过程。 二、实验材料 患白内障病虎纹蛙(或其他患细菌性疾病的水产动物)、健康虎纹蛙、脑膜炎败血黄杆菌(虎纹蛙白内障病的病原) 三、实验药品、用具 2216E 琼脂平板、 2216E 琼脂斜面、福尔马林、无菌蒸馏水、生理盐水、磷酸缓冲液、接种环、解剖刀、剪刀、镊子、滴管、纱布、白瓷盘、酒精棉球、灭菌试管、 96 孔板、注射器、酒精灯、离心机(包括离心管)、水族箱、记号笔 四、实验操作程序 (一)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培养基的制备 ( 1 )普通肉汤培养基: 按以下剂量称取各种试剂(先称取盐类再称蛋白胨及牛肉膏),置于铝锅或搪瓷缸中。 牛肉膏 5g 磷酸氢二钾 1g 蛋白胨 10g 蒸馏水 1000ml 氯化钠 5g pH 7 . 4 ~ 7 . 6 初配好的培养基呈酸性故要用 NaOH 调整。将 pH 测定后的肉汤培养基用滤纸过滤,将过滤好的肉汤分装试管、盐水瓶、三角烧瓶等容器,待灭菌。 ( 2 )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 普通肉汤 1000ml

琼脂 20g 琼脂是由海藻中提取得一种多糖类物质,对病原性细菌无营养作用,但在水中加温可融化,冷却后可凝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琼脂 1 . 5 ~ 2 %即可固定培养基,如加入 0 . 3 ~ 0 . 5 %则成半固体培养基。 将称好的琼脂加到普容肉汤中,加热煮沸,待琼脂完全融化后,将 pH 调至 7 . 4 ~ 7 . 6 。琼脂融化过程中需不断搅拌,并控制火力,不使培养基溢出或烧焦,并注意补充蒸发掉的水份。 加热溶解好的培养基可用滤纸进行过滤,固体培养基要用 4 层纱布趁热过滤(切勿使培养基凝固在纱布上),之后按实验要求,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或三角瓶中,包扎好待灭菌,将培养基置于高压蒸汽锅内,121 ℃ 灭菌 15 ~ 30min ,趁热将试管口一端搁在玻棒上,使之有一定斜度,凝固后即成普通琼脂斜面,也可直立,凝固后即成高层琼脂。 盐水瓶中的普通琼脂以手掌感触,若将瓶紧握手中觉得烫手,但仍能握持者,此即为倾倒平皿的合适温度( 50 ~60 ℃ ),每只灭菌培养皿倒入约 15 ~ 20ml ,将皿盖盖上,并将培养皿于桌面上轻轻回转,使培养基平铺于皿底,即成普通琼脂平板。 培养基中的某种成分,如血清、糖类、尿素、氨基酸等在高温下易于分解、变性,故应过滤除菌,再按规定的量加入培养基中。 2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分离病原菌的材料要求是具有典型患病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患病生物,病原菌的分离方法如下。 体表分离:先将病灶部位表面用 70% 酒精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取病灶部分小片或用经酒精灯灼烧的解剖刀烫烧消毒,再用接种环刮取病灶深部组织或直接挑取部分深部患病组织,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增菌或直接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划线分离。 内部组织器官:用 70 %酒精浸过的纱布覆盖体表或用酒精棉球擦拭,进行体表消毒,无菌打开病鱼的腹腔,以肝、肠、心脏等脏器为材料,先将拟分离病原的部位表面用 70% 酒精棉球擦拭或用经火焰上灼烧

确定养殖场病原菌的科学方法

确定养殖场病原菌的科学方法 养殖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养殖场病原菌的存在是养殖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病原菌的存在会导致养殖动物患上疾病,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及早确定养殖场病原菌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将介绍一些科学方法来确定养殖场病原菌。 1. 病原菌鉴定 确定养殖场存在的病原菌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鉴定病原菌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包括: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病原菌的生理特性观察,包括耐温、耐酸碱等;病原菌的生化特性观察,包括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等;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可以通过特定的引物扩增出病原菌的DNA片段进行比对鉴定。 2. 病原菌菌株的分离和培养 分离和培养病原菌菌株是进一步研究和治理病害的前提。通常,可以将病原菌从养殖场内的病害样品中分离出来,比如患病动物的組織、血液、尿液、粪便等,然后将其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培养的条件包括适当的温度、湿度、培养基的配方等,以促进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3. 病原菌的病理学研究 了解病原菌的病理学特性对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至关重要。通过观察病原菌对宿主的深入感染过程,如入侵机制、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分布等,可以了解病原菌的病原能力和传播途径。 4. 采样和监测 养殖场的病原菌监测是预防疫情爆发的重要措施。定期进行采样,并对样品进行分析,可以及早发现病原菌的存在及其数量变化。采样可以包括空气样品、动物

体表物品样品、环境样品等。对样品的处理和分析常采用细菌培养、酶标记、PCR 等方法。 5. 养殖场卫生管理 养殖场的卫生管理是防控病原菌传播的重要手段。养殖场应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清洗养殖设施、消毒饮用水、排泄物处理等。此外,养殖场应合理规划,避免养殖密度过大,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6. 疫苗预防 对于已知的病原菌,疫苗预防是有效的控制手段之一。根据已鉴定的病原菌, 科学家可以研制出相应的疫苗,通过免疫养殖动物,增强其免疫力,减轻疾病发生的风险。 7. 抗生素应用 当发生病原菌传播导致大规模疾病爆发时,抗生素的应用可能是必要的措施之一。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病原菌的增殖,减少宿主动物的死亡率。然而,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谨慎,避免出现耐药菌株的产生。 在确定养殖场病原菌时,科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鉴定、分离培养、病理 学研究、采样监测、卫生管理、疫苗预防及抗生素应用等手段,可以有效确定病原菌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方法的应用将帮助养殖业提高抗病能力,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微生物学中的病原菌研究

微生物学中的病原菌研究 微生物学是对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研究,其中病原菌的研究 尤为重要。病原菌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其研究对于预防和 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病原菌的研究一直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就病原菌研究这个主题展开一些思考。 病原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其引起的疾病给人 们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病原菌的研究显得非常 重要。病原菌的种类非常多,人们只有深入研究其中一些重要病 原菌,才能取得更好的医学成果。 病原菌的研究需要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在微生物学中,要对病 原菌的种类、形态、生长习惯、营养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 研究结果对于防止病原菌扩散、发现病原菌的病情等均非常有用。此外,在生物学、化学、生物工程等其他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 都有助于病原菌的研究和治疗。 病原菌的研究并不容易,这需要科研人员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病原菌研究中,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比如,对于一些重要的病原菌,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进行分离、鉴定,确定其病原性;对于病原菌的致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了解其进入机体、侵袭宿主、致病产生的过程等;探索病原菌的防治手段,包括制备疫苗、开发新药等等。 在病原菌研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尤为突出。比如,病毒的检测和诊断方法由传统PCR技术发展到了数字PCR技术;快速测序技术的应用则使生物菌株的鉴定、进化关系的分析等工作变得更为快速、准确。相信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病原菌的研究将会有更多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病原菌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课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病原菌的研究将会更为深入、准确、高效。希望科学家们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做出更多的工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奶牛猝死症的流行及其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奶牛猝死症的流行及其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概述 奶牛猝死症(Bovine Sudden Death Syndrome,BSDS)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奶 牛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的综合病症。目前,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且病例呈逐年增多趋势,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BSDS的病原菌有多种可能,这些病原菌 的分离鉴定对于BSDS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 BSDS的流行范围主要包括北美、欧洲、南美、亚洲和非洲等地区。研究表明,该病在高产牛、产后马上减产的牛、亏损偏瘦的牛中发病率较高。此外,气温、饲料、环境、管理和疫苗等因素均可影响BSDS的发病。 据统计,BSDS的死亡率约为1%~5%,严重影响了奶牛饲养业的发展和农民 的收入。同时,在BSDS的治疗和预防方面亦存在诸多挑战,因此,对BSDS的病 原菌进行分离鉴定,进而加强其预防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病原菌 BSDS的病原菌尚未完全明确,一些研究表明,其中一些可能的病原菌包括心 肺线虫、吉氏菌、曲菌、变形杆菌、布氏杆菌、巴氏杆菌等。但是,从各种病例中分离到的病原菌种类和数量远未达到BSDS的传染病学和病原学研究的要求。因此,对BSDS病原菌的进一步分离鉴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BSDS的病情病理过程和病原学研究,可以发现病原菌播散的途径非常 复杂和多样。病原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水源污染、病媒昆虫传播、食物感染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因此,在BSDS的预防和控制中应严格落实消毒、换草、散热、隔离染病牛等措施,以便有效地防治BSDS的发生。 分离鉴定 BSDS的病原菌分离鉴定需依靠现代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进行。常用的 为PCR技术、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多重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等。在实时PCR技术确诊的情况下,需进行原株分离和鉴定。分离病原菌至关重要,能够提 供病原菌特异性检测技术的基础和数据支持,便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BSDS病原菌,为其防治提供更为有效和准确的措施。 对于BSDS的病原菌分离鉴定,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分离鉴定技术和流程。该技术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避免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对于符合BSDS发病 特点的疑似病例应尽早采集样品,同时应注意采样部位和采样时间,加快分离鉴定

疫苗设计的科学原理与技术

疫苗设计的科学原理与技术 疫苗是人类在抗击疾病过程中的得力工具,能够激发人体自身 的免疫系统产生对抗病原体的免疫性,从而达到预防各种传染病 的目的。疫苗的制备从最初的人工注射抗毒素开始,经历了长达 几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稳定和安全的生物制品。在疫苗制备中,其科学原理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 来探讨疫苗设计的科学原理与技术。 I. 疫苗设计的基本原理 疫苗的主要作用是诱导人体产生免疫抗体和免疫记忆,有针对 性地对抗感染病原体。所以,疫苗制备的基本原理就是寻找到与 感染病原体高度相似的材料,来刺激人体对其产生对应的抗体和 免疫细胞。疫苗的制备主要包括4个方面,分别是病原体的选择、病原体的刺激方式、疫苗的途径和免疫诱导的方法。 1. 病原体的选择 疫苗是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特征和资料来选择的,其中包括它的 性质、感染途径、病因、并发症、传播途径等等。疫苗的实验基

础往往是通过感染动物,通过观察和分析其产生的免疫反应来得到。 2. 病原体的刺激方式 疫苗有许多种制备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病原体的失活和减毒。病原体失活制备方法是将活病原体失活或灭活,使其保留生物学 活性,但无法引起感染的能力。减毒疫苗则是通过一系列科学技 术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处理,以减少其毒性,但仍可激发人体免疫 系统产生反应。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脱毒疫苗、基因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等。 3. 疫苗的途径 疫苗非常重要的是注射途径。疫苗有三种典型途径,分别是皮 内注射、肌肉注射和口服。皮内注射常用于接种病毒性疫苗,肌 肉注射则是适用于细菌性疫苗,口服是一种常见的流感疫苗。这 些不同的注射途径可以影响疫苗产生免疫反应的效果。 4. 免疫诱导的方法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引言: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研究人类和动植物的免疫系统以及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侵袭和致病机制。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实验一:细胞免疫学实验 细胞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中各种细胞的类型、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细胞的表型和功能。 实验步骤: 1. 采集小鼠外周血,离心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2. 使用荧光标记的抗体,对细胞进行染色。 3. 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的分析和检测。 实验结果: 通过流式细胞仪的分析,我们成功地鉴定了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 细胞和巨噬细胞,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它们的功能和表型特征。这对于深入了解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各种传染病的致病因子,研究其培养和鉴定技术对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细菌,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致病机制。 实验步骤:

1. 采集疑似感染的样本,如血液、尿液或分泌物。 2. 进行细菌的培养,包括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条件。 3. 使用不同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菌进行鉴定。 实验结果: 通过对细菌的培养和鉴定,我们成功地确定了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致病特征。这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疫苗和抗生素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实验三:免疫反应的检测和分析 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重要防御机制,研究其检测和分析方法对于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ELISA实验检测和分析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和细胞因子。 实验步骤: 1. 准备样本,如血清或细胞培养上清液。 2. 使用ELISA实验进行抗体或细胞因子的检测,包括制备试剂盒、反应液和检测方法。 3. 分析实验结果,包括抗体或细胞因子的浓度和活性。 实验结果: 通过ELISA实验的检测和分析,我们成功地确定了免疫反应中的抗体或细胞因子的浓度和活性。这对于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免疫疗法和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结论:

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效果研究

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效果研 究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水产养殖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保证水产养殖业的生产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热门研究领域。本文将围绕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效果展开探讨。 一、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制备 水产生物健康疫苗是一种预防性医学措施,能够提高水产生物的免疫力,预防和控制水产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制备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菌株分离与鉴定 首先需要将具有代表性的病原菌分离出来,并进行鉴定,以确定其致病性和病原特征。 2.病原学特性分析 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深入的病原学特性分析,包括病原菌的生长、毒力、传播途径和宿主范围等方面的研究。 3.疫苗菌株筛选 通过对各种病原菌进行研究,筛选出适合制备疫苗的病原菌菌株,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筛选。 4.疫苗制剂研发 通过对筛选出来的病原菌进行疫苗制剂的研发,包括病原菌的灭活、毒素水平的调节和辅助免疫物质的添加等方面的研究。 5.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对疫苗制剂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以确定其是否适合用于水产生物健康疫 苗的制备。 二、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生物学效果研究 水产生物健康疫苗能够增强水产生物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从而预防和控制 水产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生物学效果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免疫效果评估 通过对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的免疫效果进行比较,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通过 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和细胞免疫指标等生物学参数,科学评估疫苗的免疫力。 2.保护效力评估 对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的保护效力进行比较,评估疫苗的保护效力。通过对疫 苗接种组和对照组的感染情况和病原微生物负荷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估疫苗的保护效力。 3.免疫机制研究 通过对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和分子免疫机制进行比较,深入研究疫苗的 免疫机制和作用效应。通过检测相关细胞因子和免疫信号通路等方面的生物学参数,揭示疫苗的免疫机制。 4.免疫持续时间研究 通过对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的免疫效果和保护效力进行长期观察和比较,评估 疫苗的免疫持续时间。通过检测抗体水平和细胞免疫指标等生物学参数,探究疫苗的免疫长效性。 结语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第四章植物病原菌分 离与纯化 植物病原菌 一、植物病原菌分离流程 二、分离的准备 分离的准备工作 无菌室操作前保持清洁无菌 接种工作准备 培养基的准备 分离材料选择 以收获的材料从病健交界处采样 果实腐烂从开始腐烂处分离 根腐和枯萎层可能从离土较远处分离 有些枯萎如野火病被固定在局部,从病斑边缘分不到等 有些材料污染严重时可先接种再分离:即将病组织接种到健康材料 等发病后分离 组织表面消毒 ⑴升汞:1‰ ◆升汞1g HCl(浓)25ml 水1000ml ◆升汞先溶于盐酸中,加水后稀释,也 可用NaCl 5g/L 代替盐酸,但易沉淀 ◆作用:盐酸,NaCl增加溶解度,HCl 能增强杀菌能力。 ◆处理时间:30’S-30min不等,常3- 5min;所需时间因材料不同而异,消 毒后灭菌水3-5次 附在组织表皮的气泡,含使消毒剂不能与寄生表面直接通气影响

消 毒效果,除气泡抽气、70%酒精浸 2-3秒 ⑵漂白粉 ◆常用表面消毒剂适用于病组织表面消 毒,也可处理种子 ◆成分:漂白粉10g,水140ml,过滤后 使用。 ◆最好现配现用,放久失效,有效成分 CaClO次氯酸钙 ◆好的消毒液易使有色纸褪色,且产生氯 气有强烈臭味。 ◆一般3-5min,时间长短因材料不同而 不同。处理种子5-10min,长的可达20 -30min。 优点:杀菌能力强,具有挥发性,不会遗留在组织上影响分离结果,其杀菌能力小于升汞。 (3)酒精:70%,浸很短时间(几秒到1min)灭菌水洗。 ◆较大的材料在酒精中浸或棉花 擦,然后在火焰烧去。 ◆幼嫩的病组织,表面用药剂消毒 时可能会同时杀死其中的病原真 菌,消毒时间应尽量缩短。比较 安全的方法是不用药剂消毒,而 以灭菌水换洗八九次。 培养基的准备 ●分离失败的原因,有时是由于培养基不适宜。 寄生性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要比腐 生性细菌严格。 一种适宜于纯培养的培养基不一定

传染病的细菌鉴定实验报告

` 实验三、细菌的分离鉴定 虞加丽 一、实验目的: 1.通过从禽类病变器官中分离纯化菌株,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筛选、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2.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染色方法,掌握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3.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二、实验原理: 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此次实验采取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b.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2.平板划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是指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通常把这种单菌落当作待分离微生物的纯种。有时这种单菌落并非都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可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3.革兰氏染色:G+、G-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和结构不同。G+的细胞壁主要有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在染色过程中,当用95%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细胞壁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蓝紫色。G-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容

细菌性疫苗制造技术

细菌性疫苗制造技术 任务一灭活苗的制造流程 菌种的选择(强毒株) → 菌液培养→ 灭活 ↓ ↓ 配苗(5份菌液+1份铝胶配苗) ← 浓缩 工序一菌种与种子培养 选取毒力强、免疫原性好的1~3个品系菌株,按规定定期复壮和鉴定,将合格菌种增殖培养并经无菌检验、活菌计数达到标准后作为种子液。种子液保存于2~8℃冷暗处,在有效期内用于菌苗生产种子使用。大肠杆菌病的菌种应采集动物心血、腹水、肝渗出物、气囊附着物或正常动物的肠道内容物作为接种物。如用含大肠杆菌的病料,首先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符合要求方可作为菌种使用。 工序二菌液的培养 用于规模化细菌培养的方法很多,有手工式、机械化或自动化等方式。可供菌体培养的方法有:固体表面培养法、液体静置培养法、液体深层通气培养法和透析培养法。一般固体培养易获得高浓度细菌悬液,含培养基成分少,易稀释成不同的浓度,但生产量较小。因此,大量生产疫苗时常用液体培养法。 实例大肠杆菌的菌液培养方法 (1).将生化结果典型的菌种接种于伊红美兰琼脂平板或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置37℃温箱中培养18~24h,挑取单个典型菌落接种于琼脂斜面,置37℃温箱中培养18~24h,经显微镜检查无杂菌污染者,即可作为种子培养物。 (2).取5ml马丁肉汤加入琼脂斜面洗下菌苔作为一级种子,用灭菌吸管按5%的量将一级种子接种于马丁肉汤中,置37℃培养18~24h后作为二级种子。 (3).二级种子可以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或马丁肉汤中做进一步扩大培养。如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表面,37℃培养24~48h后,加入灭菌生理盐水,用灭菌接种环或特制的刮子将菌苔刮下,倾入灭菌的离心管中,低速离心5min (500r/min),使其中可能掺杂的琼脂块下沉。吸取上层细菌悬浮液加入盛有玻璃珠的灭菌瓶中,用手或振荡器振荡30min,使细菌均匀分散,取少量菌液装于灭菌试管中供计数用,其余细菌将灭活(强毒细菌须在杀菌后,再行计数)。 如接种于马丁肉汤培养基,经37℃培养24~48h后,直接取少量菌液供计

疫苗药物的研究及其制备技术

疫苗药物的研究及其制备技术疫苗是一种预防疾病的药物,广泛被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其 作用机制是通过引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定的抗体来对抗特定病 原体,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疫苗的研究与制备技术也在不 断发展进步,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疫苗药物的研究及其制备技术。 一、疫苗研究的主要手段 疫苗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离、培养、鉴定和研究疾病的病原体、分离其抗原、以及进行动物实验等手段来开展的。 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研究者将从病人体内或者实验室 中获取的病原体进行培养和繁殖,通过分离技术提取纯净的抗原,以及进行病原体定序等研究。这些工作是研究疫苗的必要基础, 也是研发新型疫苗的基础。 动物实验:研究者对特定动物进行研究,观察在其体内接种疫 苗后,疫苗的免疫效果。这是疫苗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可 以进一步检验新型疫苗的有效性,剂量,保护范围和长期效果。

二、疫苗药物的制备技术 疫苗药物的制备技术是研究与开发新型疫苗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主要的技术手段包括以下几种: 1.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使用一种灭活病原体的方式制备获得的疫苗,通过使用不同的灭菌程序或化学灭菌工艺对病原体进行灭活。这种疫苗不存在再次感染的风险,但因为其体内抗原生成较慢,需要加强接种。常见的灭活疫苗包括华支睾丸炎灭活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2.毒素类疫苗 毒素类疫苗是一种利用细菌分泌或释放出的毒素研制而成的疫苗。制备这种疫苗的关键是将毒素的毒性削弱或消除,同时保留其免疫原性。此类疫苗是一种安全稳定的疫苗,常见的毒素类疫苗有白喉疫苗、破伤风疫苗等。

3.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将病毒或细菌中的免疫原蛋白亚单位部分提取出来,并将其注射到人体中,直接引起人体免疫反应,从而获得免疫效果。此类疫苗安全性、稳定性高,且不含任何抗生素,但免疫效果相对较弱,常见的有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4.口服疫苗 口服疫苗是通过口腔直接给药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免疫效果,使其产生更加强大的免疫反应。此类疫苗常见的制备工艺是将对细胞毒性较弱的进口病毒进行培养和收集,去除菌体,在体外生产大量病毒,以此获得高效的口服疫苗,常见的为轮状病毒口服疫苗、腺病毒口服疫苗等。 总结 疫苗药物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各类疫苗的免疫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为人们预防、控制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随

病原实验报告

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病原物的分离和纯化 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用对辣椒炭疽病或柑橘炭疽病病菌的分离和在pda培养基中对炭疽病菌消毒后做无菌培养然后转移到斜面培养的实验过程观察炭疽病菌的生长情况,了解分离与纯化病原物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并掌握培养基的制作和无菌操作技术。 关键词:分离培养、炭疽病、pda培养基、灭菌 前言 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又称柯赫氏假设(kochs postulates)或柯赫氏证病律,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按柯赫氏法则的四个步骤来完成诊断与鉴定。诊断是从症状等表型特征来判断其病因,确定病害种类。鉴定则是将病原物的种类和病害种类同已知种类比较异同,确定其科学名称或分类上的地位。有些病害特征明显,可直接诊断或鉴定,如霜霉病或秆锈病。但在许多场合难以鉴定病原物的属、种。如花叶症状易于识别,要判断由何种病原物引起,就必须经详细鉴定比较后才能确定。柯赫氏法则表述为:“(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 【1】状与接种物相同”。 如果进行了上述四步鉴定工作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其病原物。但有些专性寄生物如病毒、菌原体、霜霉菌、白粉菌和一些锈菌等,目前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可以采用其他实验方法来加以证明。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病原物的鉴定都必须按照柯赫法则来验证,每个医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 都应能熟练地运用。柯赫氏法则同样也适用来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只是以某种怀疑因子来代替病原物的作用,例如当判断是否缺乏某种元素而引起病害时,可以补施某种元素来缓解或消除其症状,即可确认是某元素的作用。 1. 材料、仪器与用具 1.1实验材料 柑橘炭疽病或辣椒炭疽病病害部位、pda培养基(自制) 1.2仪器用具 超净工作台、培养箱、培养皿、试管、接种铲、接种针、70%酒精、0.1升汞、电炉等 2. 内容与方法 2.1培养基的配制 “培养基按成分及对成分了解程度分为天然培养基、半组合培养基、组合培养基三类,从物理性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两种,培养基不同,配制方法 【2】不同。”本实验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简称pda培养基。 pda培养基是植物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主要用于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下面介绍pda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首先准备优质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10-20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ml。 将马铃薯切成小块,加水1000ml煮沸约半小时,煮沸过程中要不断搅拌,然后用双层纱布滤去薯块,补足水量,加入小块琼脂,加热融化,再加糖,待完全溶化后,趁热分装于三角瓶和试管中,注意每个三角瓶不宜装太多,以少于1/2为宜,试管中用于制备斜面培养基,也应较少,1/3左右为宜,然后将三角瓶和试管塞好棉塞以备灭菌。 由于pda略带酸性,适于真菌生长,因此不用调节ph值。 2.2灭菌

禽巴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以发表)

禽巴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 ***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禽巴氏杆菌病又叫禽霍乱和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禽类的一种常见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类型的禽均可感染并导致死亡。其特征表现为急性败血过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低毒感染或急性发病之后,可出现慢性的、局部性的疾病。 (一)、病原 1、形态染色 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为卵圆形的短小杆菌,少数近于球形,长约0.6~2.5 um(微米),宽约0.2~0.4 um,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多呈单个或成对存在。在组织,血液和新分离培养物中的菌体用美蓝、瑞氏、姬姆萨氏法染色均可着色,菌体呈明显的俩极着色,中间部分着色较浅,很像许多并列的两个球菌,所以又叫两极杆菌。血清型菌株有荚膜,用印度墨汁等染料染色时,可以见到清晰的荚膜。人工培养后及弱毒株,荚膜不明显或消失。 2、培养特征 巴氏杆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37℃培养18~24h (小时),可见灰白色,半透明,光滑,湿润,隆起,边缘整齐的露滴状小菌落,直径约1~2 mm(毫米)。本菌在鲜血琼脂,血清琼脂或马丁琼脂平皿上培养,生长良好,不溶血。在肉汤中培养时,初期呈均匀混浊,24h后上清清亮,管底有灰白色絮状沉淀,轻摇时呈絮状上升。新分离的细菌接种到马丁琼脂平皿上,通过45°折光观察,可见菌落有荧光,呈橘红色带金光,边缘有乳白色光带,结构细致,边缘整齐,称为Fo型菌落,对鸡等禽致病

力强;另一类菌落呈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红黄色光带,称为Fg型菌落,对鸡等禽致病力较弱。 该菌可利用果糖,甘露糖,蔗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利用肌醇乳糖,靛基质,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和硝酸盐还原阳性,尿素酶阴性,不液化明胶,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普通琼脂上发育不良或不发育。 3、种类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抗原结构比较复杂,分类方法有很多种,Garter在1955年用间接血凝试验根据细菌荚膜将其分为A、B、D、E四个型。Rimler 于1987年又发现一种新的荚膜血清型F,[17]Namioka用盐酸除去荚膜做交叉凝集试验,将该菌分为1~12个菌体血清型。至此,本菌的血清型可以用荚膜血清型和菌体血清型合并表示,以阿拉伯数字表示菌体抗原,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荚膜抗原,如5:A。禽巴氏杆菌多属A型,少数见于D型。经我国学者对禽巴氏杆菌分型研究表明,我国流行的禽源巴氏杆菌大部分均为5:A、8:A及9:A。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与其毒力有关,有致病力的菌株如果失去产生荚膜的能力,可导致其毒力的丢失。已有研究表明多杀性巴氏杆菌在体内繁殖可以产生毒素,内毒素是其主要的毒力因子,引发病理过程。 (二)、禽巴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1)、病料采集: 无菌操作采取死亡鸡肝脏、脾脏、心脏,采病料时用烧红的刀片烧烙组织,而后用灭菌棉拭子或接种环通过烧烙表面插入组织或心脏内取样。 (2)、涂片镜检: 将肝触片和心血涂片,滴加几滴甲醇,作用2~3 min,自然干燥,然后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和美兰染色,镜检。 (3)、禽巴氏杆菌分离与纯化: 无菌取急性死亡的鸡的心血、肝分别接种血液琼脂平板、麦康凯培养基

病原微生物设计性实验

对猩红热病原菌的研究 研究内容摘要 目的:初步设计实验对猩红热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研究其药敏实验,了解对该病的预防及治疗。 方法:从咽拭子获取并分离培养得纯种病原菌,通过直接涂片镜检、触酶试验、胆汁溶菌试验、糖发酵试验、杆菌肽敏感试验、链激酶试验、PYR试验等进行鉴别,最后进行药敏试验分析。 结果:触酶试验、胆汁溶菌试验、糖发酵试验阴性;杆菌肽敏感试验、链激酶试验、 PYR 试验阳性。 结论:猩红热的病原菌是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关键词: 猩红热;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小儿;分离鉴定;药敏试验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后脱屑等,且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并发症,对人体危害十分严重。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猩红热发病多见于小儿,且以2—8岁儿童居多,因此极易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传播流行。在这些范围内一旦有病例发生流行,将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及生活秩序,极易引发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对猩红热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了解猩红热的症状与类型、病原学特点、临床诊断、并发症及治疗方法等,进而能初步设计实验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同时研究并掌握其致病力及药敏实验,了解该病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希望对以后的临床实践有所帮助。由于猩红热更易在冬春季节且在幼儿、儿童中传播,因此针对该病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并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对其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控制,如及时隔离患者并进行有效治疗,讲究室内卫生和注意通风等。同时,对猩红热病原学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做到精确诊断、对症下药、正确治疗、及时解除患者病痛。因此,我们小组选择了这个课题,并认真分工合作,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完成了此次报告。 二、国内研究现状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beta.haemolytic group A Streptococcus isolates,GAS)又称为酿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化脓性革兰阳性球菌,经常侵犯上呼吸道黏膜上皮表皮等浅表部位,引起咽扁桃体炎、猩红热、肺炎及脓疱病等疾病;少数情况下可致坏死性筋膜炎、败血症、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及患者生命的侵袭性疾病;迟发性GAS感染后非化脓性疾病,如急性风湿热及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也很常见。近年来严重侵袭性GAS感染在欧美一些国家再次增多,人类开始重新关注GAS感染问题(1,2) 。 GAS的外毒素包括红疹毒素和细胞溶解毒素(链球菌溶血素s和0),红疹毒素除了与各种免疫反应及细胞反应有关外,还能通过增强机体对链球菌各种产物的超敏反应引起致热反应及皮肤红斑反应(3) 。 猩红热分三型:①普通型,在流行期间95%患者属于此型,近年来症状更见轻微,大部

病毒及其疫苗的生产制备技术

第25章病毒及其疫苗的生产制备技术 第一节病毒的生产制备 病毒需在活的敏感细胞中才能增殖,在细胞培养技术不成熟之前,人们为研究病毒,往往采用鸡胚接种或动物接种的方法来分离、鉴定病毒或制备一定量的病毒液,但这种方法因个体和种属差异,不仅许多病毒难以找到合适的敏感动物,而且即使在敏感动物中繁殖,往往个体差异大而影响结果的判定,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首先在病毒学研究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为病毒的繁殖、鉴定提供了来自不同动物(包括人)、不同组织的细胞来源,通过敏感性筛选,目前绝大多数病毒均可有相应的敏感细胞,为病毒的分离、鉴定和增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病毒的大量生产提供了细胞来源,随着细胞大量生产技术的发展,因此对病毒来说只要有敏感的细胞,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 一、病毒生产的目的和用途 1、为了制备大量的病毒抗原,以制备病毒的亚单位疫苗或表面抗原疫苗,或用病毒抗原制备免疫血清(抗体)。 2、为了制备病毒的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的死疫苗,以用于预防接种。 3、为了生产基因改造后或重组有其它多肽因子的病毒,以用于基因治疗或杀肿瘤治疗及基因疫苗的预防接种。 4、为了制备干扰素的病毒诱生剂(NDV、仙台病毒等),用于干扰素的生产。 5、生物战用的病毒生物战剂。常选用毒力强、抵抗力强、对不同国家人群最敏感的病毒,又能通过气溶胶或昆虫和污染的水土进行传播的病毒。这是战争狂们正在开展的研究,应警惕。 二、病毒生产制备的方法 1、动物接种,如狂犬病毒、脑炎虫媒病毒采用鼠、兔脑内接种后收取脑组织制成悬液。 2、鸡胚、鸭胚接种: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NDV-F)、仙台病毒等,目前尚无敏感细胞,常采用9~10日胚龄的尿囊腔接种,37℃孵育72小时收获尿液,用鸡红血球测定血凝效价。Q热用7日龄鸭胚进行卵黄囊接种收获卵黄囊,马脑炎病毒常采用10日龄鸡胚体接种,收获全胚体液等。 3、细胞培养法(详见第二篇第18章) 不同的病毒选用相应的敏感细胞,采用转瓶培养、多层培养、微载体培养或悬浮搅拌培养等方法,先大量增殖细胞,然后接种一定量的病毒,继续培养适当时间时,冻融细胞后,离心收获上清。 以上病毒大量生产后可制作病毒疫苗(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也可用来作干扰素诱生剂或提取病毒表面抗原成分,但反对用作生物战剂,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 第二节病毒疫苗的生产制备 病毒疫苗的生产制备与病毒的生产制备基本相同,目前进行人工主动免疫,用于病毒病预防的疫苗有灭活疫苗(Killed Vaccine),又称死疫苗,减毒活疫苗(Live Vaccine),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基因缺失的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重组牛痘多价疫苗。

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一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检测

综合性实验一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检测 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细菌的目的是为了查找与疾病有关的病原菌,这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调查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在分离时应掌握以下原则,以便指导检出病原菌,避免漏诊误诊。1.了解微生物在人体的分布。人体的很多部位与外界相通,存在正常菌群,分离时应注意 标本中的菌群是正常菌群的污染,还是致病菌。另外,机体的某些部位(如血液、骨髓)是 无菌的,如检出细菌,应视为致病菌。 2.了解标本来源及临床情况,以便有目的地检出病原菌。 3.根据标本来源和可能存在的病原菌确定选用各种分离培养基,以提高检出率。如血平板 可用于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等的分离。 常见的化脓性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结核杆菌、 假单胞菌、流感杆菌等。脓汁标本在做细菌分离培养的同时,均须直接涂片检查,观察是否有典型形态的菌体,芽胞有无,为临床提供最初的诊治依据。 粪便标本中常含有很多杂菌,应根据检验目的菌的不同而选择培养基(如SS、伊红美蓝平板,碱性蛋白胨水),尽可能地抑制杂菌,以利于病原菌的检出。粪便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有 志贺氏菌属、致病性大肠杆菌、弧菌属、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艰难梭菌等。粪便标 本中因各种正常菌群含量甚多,仅以染色性和形态无法分辩是否为病原菌,因此,粪便标本 一般不作直接涂片检查,只有检查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疑似葡萄球菌或艰难梭菌引起的伪 膜性肠炎,以及菌群失调时,才作直接涂片检查。 细菌鉴定工作的原则及基本方法是: 1、必须用纯的细菌培养物作鉴定。因为不同的细菌生化反应结果相差较大,而反应结果是 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一旦用混合菌做生化反应,结果不可分析。 2、鉴定方法的选择。测定细菌特征的实验方法很多,应根据鉴定目的选择有价值的、快速 简便的试验项目,既能完成鉴定,试验项目又尽可能少。 一、培养基的制备 Preparation of Culture Media 【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生长的基本营养条件。 2熟悉培养基的种类。 3掌握培养基制备的原则和一般方法。 【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用人工方法将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按比例混合配制而成的营养 制品,其主要用途是分离培养纯种微生物,传代或保存微生物,鉴别微生物的种属,研究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