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病原细菌鉴定实验指导

植物病原细菌鉴定实验指导

植物病原细菌鉴定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

了解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与鉴定方法,掌握分离、纯化、鉴定菌种方法,培养技术和

生化鉴定技术。

二、实验原理

细菌的鉴定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一般细菌的形态学特征,如

生长形态、荧光特性、大小观感、颜色、质地等特征对细菌种属的鉴定非常重要;生理生

化鉴定主要通过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代谢途径等指标;分子生物学鉴定主要

通过PCR扩增等手段,对细菌基因组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和比对,建立物种特异性的DNA

指纹。

三、实验步骤

1、样品收集和处理

收集可能感染病原细菌的植物样品,如叶片、茎、根等,通常选择表现症状明显的植

株或部位作为样品。将植物样品取出,进行表面消毒处理,可使用0.1%次氯酸钠、70%乙

醇等消毒液对样品进行表面消毒,去除植物表面微生物的影响。

2、分离与纯化

将消毒后的植物样品移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如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选用相应的富

营养培养基有利于分离病原菌。将培养皿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培养,通常选用28℃,相对湿度为60%左右为适宜。在植物样品污染细菌生长后,从单个菌落中分离纯化,将纯化后的菌株进行保存或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工作。

3、形态学鉴定

观察细菌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对细菌形态特征的精细观察非常重要。如

分泌物、粘质或胞外多糖的分泌,以及生物质塑性、溶胶的形成等细节观察是形态学鉴定

的重要参考标准。

4、生理生化鉴定

通过生理生化鉴定,了解细菌的生长特性和代谢途径,选用不同的培养基和筛选方法

可以判断病原菌的代谢类型。如选择碳水化合物代谢及活性酶的测定等手段,增加了进一

步分类和鉴定细菌的能力。

5、分子生物学鉴定

应用PCR技术,对从植物样品中提取到的细菌DNA进行扩增,基于特异性PCR产物筛选与目的DNA序列的核苷酸序列比对,可以非常准确地测定细菌所属属种。

四、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室要保持清洁,保证实验环境卫生。

2、植物样品取自已知病害株,避免误判。

3、消毒时严格按照消毒液浓度和时间执行,注意个人安全。

4、温湿度、灭菌条件等均需进行严密控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5、实验完毕后应对实验设备、材料和工作台面进行清洗和消毒。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采样统计和相关数据分析,对植物病原细菌进行分类鉴定,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培育能对抗植物病原细菌的生物农药,以及提高种植技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达到保护农作物的目的。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观察 植物得病后在生理和形态上均可以发生改变,患病植物外部形态的反常现象就是症状。症状是诊断植物病害的重要依据之一,可分为病状和病症两种类型,通常把植物体本身的反常表现称为病状,而把病原生物在植物受害部位所形成的特征性结构称为病症。由于病害种类、环境条件,发病部位和植物被害时期不同,病状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归纳起来包括五种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病症则直接暴露了病原物在质上的特点,如真菌子实体在寄主表面形成的霉层、黑点、粉状物等,细菌表现出来的菌脓和菌痂;而植物病毒、植原体、等无病症表现。 病状作为病变过程的表现,其特征也是较稳定和具特异性的,这是利用病状诊断植物病害的基础;病症出现的明显程度,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但一经表现出来却相当稳定,所以根据病症能够正确判断植物病害。 一、目的要求 本次实验目的在于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及多样性,认识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并掌握病症和病状的一般类型,以便在病害诊断中加以利用。 二、材料、试剂与仪器 按照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和病症(粉状物、霉状物、小黑点、白瓷状物、菌脓等)准备植物病害的盒装标本、瓶装液浸标本及新鲜标本。 各种症状挂图、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下列各种病害标本,按上述症状划分方法,注意观察病状和病症特点及其症状类型。 烟草花叶病黄瓜花叶病 甜菜黄化病毒病苹果绿缘褐斑病 马铃薯晚疫病桃细菌性穿孔病 蔬菜幼苗猝倒病白菜软腐病 甘薯线虫病棉花枯黄萎病 水稻恶苗病枣疯病 桃缩叶病马铃薯疮痂病 玉米丝黑穗病小麦白粉病 小麦秆锈病葡萄霜霉病 茄子褐纹病油菜菌核病 麦类麦角病苹果发根病 棉花角斑病苋菜白锈病 大豆菟丝子黄瓜根结线虫病 三、实验操作 病状类型: (一)变色Discolour:由于叶绿素发育受到破坏,而使叶片的颜色发生改变,这种变色可以是普遍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变色的细胞本身并不死亡。 1褪绿:叶片普遍变为淡绿色或淡黄色。 2黄化:叶片普遍变为黄色。 3花叶:叶片局部褪绿,使之呈黄绿色或黄白色相间的花叶状。 (二)坏死Necrosis: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引起坏死。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都能发生坏死, 1斑点:局部组织变色,然后坏死而形成斑点。 2枯死:植物组织连片坏死而呈现黄白色,褐色的或黑色,形成叶斑,叶枯、环斑、条斑或轮纹斑。 3穿孔:叶片的局部组织坏死后脱落。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原鉴定方法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原鉴定方法植物病原鉴定是植物病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针对植物受到的病害,科学家们致力于确定引起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病原鉴定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病害的防治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植物病原鉴定方法。 一、病原菌分离与筛选 病原菌的分离与筛选是病原鉴定的首要步骤。通过对受感染的植物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可以得到纯种的病原菌。常用的方法包括采样、处理、分离和培养等。从植物组织样品中采集病原菌,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将其分离在含有适宜培养条件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同时,还可以通过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初步筛选,以鉴定可能的病原菌。 二、遗传学分析 遗传学分析是病原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病原菌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和比对,可以确定其在系统发育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相关菌株的关系。常用的遗传学分析方法包括PCR技术、DNA测序、RFLP 等。PCR技术可以扩增特定基因片段以及鉴定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测序技术可以获取病原菌基因组的完整序列信息。RFLP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则通过识别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位点来进行病原菌的鉴定。 三、免疫学分析

免疫学分析是一种通过检测病原菌与植物寄主之间的免疫反应,来 进行病原鉴定的方法。常用的免疫学分析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SA以及免疫电镜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标 记病原菌的抗原,从而在组织中检测出病原菌的存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则通过检测特定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来鉴定病原菌。 四、分子检测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检测方法在病原鉴定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分子检测方法基于病原菌特定的基因序列,通过PCR扩增和 分析来进行鉴定。常用的分子检测方法包括引物特异性PCR、实时荧 光定量PCR、DNA条形码等。引物特异性PCR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特定的基因片段,以鉴定病原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可对扩增 结果进行实时监测,实现高灵敏度的检测。DNA条形码则利用特定基 因区域的差异来鉴定不同的病原菌。 总结起来,植物病原鉴定方法涵盖了病原菌分离与筛选、遗传学分析、免疫学分析以及分子检测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 可以对植物病害的病因进行准确鉴定,为病害的防治和管理提供科学 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多更精确的病原 鉴定方法被开发和应用。

植物病理实验

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及其他病原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各种植物感病后的各种症状,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学会识别五大类病状,观察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病原及其引起的病害症状。 2、了解症状观察在病害诊断中的意义,学习观察、描述症状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 用具: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扩大镜。 实验材料: 包含五大类病害症状的幻灯片、盒装标本及新鲜标本。 甜叶菊花叶病、番茄斑枯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芹菜斑枯病、白菜软腐病、番茄脐腐、小麦丛矮病、玉米瘤黑粉病、黄瓜霜霉病、小麦赤霉、番茄叶霉病、丁香白粉、小麦散黑穗病、向日葵锈病、菜豆锈病、大豆菌核病、苹果缺素、苹果黑星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菟丝子等标本;细菌形态固定装片、线虫形态固定装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病状 (1)变色 (2)坏死 (3)腐烂 (4)萎^ (5)畸形 2、病症 (1)霉状物

(2)粉状物 (3)粒状物 (4)脓状物 3、取标本仔细观察症状类型 4、制作装片或取固定装片观察病原的形态。 四、作业 1、将观察结果填入下表: 寄主名称病害名称观察部位病状类型病征类型 2、绘细菌的形态图。 3、绘线虫的形态图。 实验二卵菌门和接合菌门真菌及所致病害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了解卵菌门和接合菌门主要真菌的形态特征,掌握与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的形 态特征及所致的几种主要病害症状特点。 二、仪器与用具 显微镜、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显微电视教学设备,载玻片、盖玻片、挑针、 刀片、纱布、擦镜纸、蒸馆水、滴瓶等。 三、实验材料 十字花科根肿病、马铃薯(番茄)晚疫病、瓜类疫病(辣椒疫病)、葡萄霜霉病、黄瓜霜霉病、白菜霜霉病、菌苣霜霉病、十字花科蔬菜(或克菜)白锈病、根霉(装片)、毛霉(装片)。 四、观察内容与方法

实训8植物病害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实训8植物病害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实训8 植物病害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1(实训目标 通过对植物病原物分离培养方法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病原物分离培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植物病原物的鉴定及病害的正确诊断提供依据;了解各种病原物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为植物病害的有效防治打下基础。 2(实训材料 (1)材料新采集的植物真菌、细菌、线虫病害的典型症状植株、PDA培养基、牛汁胨平板培养基等。 (2)仪器用具超净工作台、显微镜、解剖镜、恒温箱、三角瓶、灭菌培养皿、解剖剪、小镊子、移植环、酒精灯、70%酒精、95%酒精、0.1%升汞水或7%漂白粉消毒液、5%来苏尔、灭菌水、滤纸、蜡笔、标签、胶水、火柴、玻璃漏斗(直径10,15cm)、铁架台、橡皮管、弹簧夹、尖嘴玻璃管、网筛、挑针、竹针或毛针、凹穴玻片等。 3(实训内容 (1)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2)植物病原细菌的的分离培养; (3)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培养。 4(操作步骤与方法 1)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对植物病原真菌通常采用的是组织分离法。此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创造一个适合真菌生长的无菌营养环境,促使染病植物组织中的病原真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使其成为纯菌种,以便为病原鉴定和病害诊断提供实物依据。

(1)分离材料的选择及处理 选择新鲜的典型症状植株、器官或组织,洗净,晾干,取新鲜病斑病健交界部分,切成,5mm见方小块用作分离材料。将分离材料置于灭菌的小容器中,先用70%酒精漂洗约2,3 3s,迅速倒去,以避免材料表面产生气泡;然后用0.1%升汞溶液消毒 1~2min(消毒时间因材料厚度不同而异;消毒剂也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漂白粉、次氯酸钠等),再经无菌水漂洗3,4次,最后用灭菌的滤纸吸干材料上的水。 (2)工具的消毒、灭菌 先打开超净工作台通风20min以上,用70%酒精擦拭手、台面和工作台出风口进行消毒;分离用的容器和镊子用95%酒精擦洗后经火焰灼烧灭菌。 分离也可在没有尘土而空气相对静止的室内进行,方法是擦净工作台,在台面上铺一块湿毛巾,地面洒水,然后在室内喷洒5%来苏尔熏蒸灭菌2~3h即可。 (3)平板PDA的制作 将三角瓶中的PDA培养基置于水浴锅或微波炉中融化,取出摇匀,自然降温至45?C左右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经无菌操作将培养基倒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厚度约2,3mm),并轻轻摇动,静置台面冷却即成。 (4)分离培养 在无菌操作下用镊子将消毒后的材料移入平板PDA培养基上,按一定距离排列整齐。一般病组织平板培养至少需要3个以上的重复,以增加获得致病菌的机会。在培养皿盖上标明分离材料、日期等。将培养皿底部向上放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置恒温培养箱中在室温 下培养,或置室内阴暗处培养2,5d即可检查结果。 2)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培养 (1)材料处理

植物病原细菌鉴定实验指导

植物病原细菌鉴定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 了解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与鉴定方法,掌握分离、纯化、鉴定菌种方法,培养技术和 生化鉴定技术。 二、实验原理 细菌的鉴定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一般细菌的形态学特征,如 生长形态、荧光特性、大小观感、颜色、质地等特征对细菌种属的鉴定非常重要;生理生 化鉴定主要通过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代谢途径等指标;分子生物学鉴定主要 通过PCR扩增等手段,对细菌基因组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和比对,建立物种特异性的DNA 指纹。 三、实验步骤 1、样品收集和处理 收集可能感染病原细菌的植物样品,如叶片、茎、根等,通常选择表现症状明显的植 株或部位作为样品。将植物样品取出,进行表面消毒处理,可使用0.1%次氯酸钠、70%乙 醇等消毒液对样品进行表面消毒,去除植物表面微生物的影响。 2、分离与纯化 将消毒后的植物样品移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如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选用相应的富 营养培养基有利于分离病原菌。将培养皿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培养,通常选用28℃,相对湿度为60%左右为适宜。在植物样品污染细菌生长后,从单个菌落中分离纯化,将纯化后的菌株进行保存或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工作。 3、形态学鉴定 观察细菌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对细菌形态特征的精细观察非常重要。如 分泌物、粘质或胞外多糖的分泌,以及生物质塑性、溶胶的形成等细节观察是形态学鉴定 的重要参考标准。 4、生理生化鉴定 通过生理生化鉴定,了解细菌的生长特性和代谢途径,选用不同的培养基和筛选方法 可以判断病原菌的代谢类型。如选择碳水化合物代谢及活性酶的测定等手段,增加了进一 步分类和鉴定细菌的能力。 5、分子生物学鉴定

华农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汇总

实验一、植物病害的认识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室内、外观察,对什么是病害,病害的病状表现,病害发生原因及条件,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等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病害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为病害的诊断打下基础。 二、内容及方法 症状是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病状和病征总称为症状,病状是指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疾病状态(如植株矮缩、黄化、萎蔫、坏死、斑点等),病征是指植物病部上病原物所构成的。宏观外貌(如霉状物、粉状物、溢脓等)症状是诊断病害的佐证,也是病害命名的依据之一,有的病害病状显著(如花叶病等),有的病害则病征显著(如白粉病等),有的病害则二者都显著(如黑穗病、甘薯软腐病等),不少病害就是以病状(如水稻徒长病、花生丛枝病等)或 病征(如小麦黑穗病、锈病、白粉病等)命名的。通过下列病害症状的观察,初步掌握植物病害症状的主要类型。根据病害的表现,可把病状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五类:(一)变色类: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称为变色。.黄化——植物绿色部分的叶绿素形成受抑制呈退绿或被破坏呈黄化。1.花叶——植物绿色部分局部的叶绿素受抑 制或破坏,呈现黄绿相间。2.条纹——黄色部分呈条状称为条纹。3.红叶——叶绿素形成 受抑制,花青素形成过旺,叶片变成红色或紫色。4(二)班点状: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病原物的破坏而死亡,形成各式各样的病斑。由于病斑的颜色不同,有黑斑、褐斑、灰斑、白斑等。病斑的形状不一,有圆形、椭圆形、棱形、不规则形等。有时具有轮纹或花纹,有的病斑受叶脉限制而形成角斑。有的沿叶脉发展而形成的条纹或条斑。. 有的病斑周围有明显的边缘,有的边缘不明显。在根、茎、叶、叶柄、果和穗等部位都可以发生坏死性病斑。 (三)腐烂类:植物组织细胞受到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而发生腐烂。如根腐、茎基腐、块茎和块根腐烂等。1.软腐和干腐——含水分较多的软柔组织,有的细胞间的中胶层被病原物所分泌的酶所分解,导致细胞分离,组织崩溃,造成软腐或湿病,组织腐烂后,水分散失而干硬收缩,成为干腐。2.立枯及猝倒——幼苗的根或茎基腐烂、幼苗直立枯死而不倒伏,称为立枯,幼苗迅速整株倒伏称为猝倒。(四)萎蔫:植株的根或茎部的维管束受病原物的侵害,大量菌体堵 塞导管或产生毒素,阻碍或影响水分运输,使枝叶失去膨胀状态而下垂,叶片枯黄,凋萎,以致植株死亡。(五)畸形:植物受害后,发生增生性或抑制性的病变,造成不正常的形态结构的状态,称为畸形。.肿瘤——植物受害后,组织细胞增生,生长发育过度,病部膨大而形成 肿瘤。1.丛枝和发根——枝或根过度分枝,产生丛枝或发根现象。2.矮缩、皱缩——植物 受病后,发生抑制性病变,生长发育不良,使植株或器官萎缩、皱缩。34.畸形、卷叶、线叶和叶变——病部组织发育不均匀,呈现扭曲畸形、卷叶、叶片畸形变成细线状,称为线叶。有的器官转化为叶状,称为叶变。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在植物病部上的宏观结构,称为症征,主要有下列几类:①霉状物——真菌的繁殖体或营养体在植株病部上表现为明显的霉层,因颜色不同,有绿霉(柑桔青绿霉病),黑霉(甘薯软腐病),灰霉(稻瘟病),赤霉(小麦赤霉病,水稻徒长病)等,有些呈。白色或灰色如霜状,则称为霜霉(霜霉病)②粉状物——真菌的繁 殖体在病部上表现各种粉状结构。. .白粉状物——在病部上呈白粉状,如白粉病。12.黑粉状物——在病部上呈黑色粉状,如黑穗病。 3.锈色粉状物——自病部表皮下泡状病斑破裂后,散出鲜黄色或深褐色粉末,状如铁锈。如锈病。 ③小黑粒或小黑点——病原真菌的繁殖体在植物病部产生表面较粗糙的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研究的是农作物疾病的发生与预防。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病理实验操作能力,本文将提供一份简单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1. 实验一: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实验目的:掌握分离与鉴定植物病原菌的方法,理解病原学的基础概念。 实验原料:感染有病征的植株、消毒剂、无菌玻璃棒、琼脂、静置培养皿、荧光显微镜。 实验步骤: 1. 从感染病株中取样。用无菌玻璃棒在感染病株的表面轻刮几次,然后在无菌培养基上划一条线。 2. 将无菌玻璃棒沾上感染样品,并将其划到无菌培养基上,将其密封,将其放入37℃的温室中培养3-5天。 3. 检查接种坛中的细菌单个斑点,清除任何后来发现的杂细菌,然后进行细菌鉴定,以识别不同的菌株。使用荧光显微镜和其他实验技术来确定不同的菌株。 实验结果: 1. 获得了可研究的植物病原菌。

2. 学生理解了病原学的概念和关键技术。 2. 实验二:植物病害综合鉴定 实验目的:应用综合鉴定法确认植物病害。 实验原料:受感染的植物样品,显微镜、手镰、组织切片、滴定管、生长瓶、测试器。 实验步骤: 1. 阐述农业病害发生的原因和病害的分类。培养出病原 菌后,学生将初步考虑在何种植物病害范围内进行综合鉴定。 2. 制备切片,利用显微镜查看组织细胞的变化,以确定 该病是有效的。 3. 测试样品以确保它是含有特征性病原体的。除了使用 显微镜查看组织切片外,还可以使用滴定管和生长瓶来测试样品的pH、氧含量、有机成分等信息。 4. 将所有数据纳入综合考虑,从而确定植物病害的类型、发展和所需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实验结果: 1. 确定了植物病害的类型和发展。 2. 学生掌握了植物病害检测的重要步骤。 3. 实验三:生物防治法 实验目的:为学生提供基本原则和技术,了解生物防治如何减少植物病虫害的损失。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实验一植物病原症状观察(3学时)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室内外观察,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及多样性,掌握主要症状类型,深刻理解植物病害概念和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并掌握病症和病状的一般类型,学会记载方法,以便在病害诊断中加以利用。此外掌握常用临时玻片制作及病原菌检查方法。 二、学时分配 讲授和观看教学录像:0.5 学时;田间实际观察1.0学时,学生动手操作: 1.5 学时。 三、材料准备 多种盒装蜡叶标本,液浸标本,新鲜标本: 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下列各种病害标本,按上述症状划分方法,注意观察病状和病症特点及其症状类型。 小麦赤霉病桃细菌性穿孔病蔬菜幼苗猝倒病大白菜软腐病甘薯线虫病棉花枯、黄萎病水稻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水稻叶黑粉病枣疯病桃缩叶病马铃薯疮痂病马铃薯癌肿病玉米丝黑穗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秆锈病葡萄霜霉病茄子褐纹病油菜菌核病麦类麦角病苹果发根病棉花角斑病苋菜白锈病菊花菟丝子黄瓜根结线虫病柑橘溃疡病梨黑斑病梨轮纹病 四、重点与难点 1. 掌握植物病害的病症和病状类型,使学生对植物病害有初 步的认识。 2. 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3. 病症类型:粉状物、霉状物、小黑点、白瓷状物、菌核、菌脓和菌痂 五、本章教学(方式)手段 1.教师讲授病症和病状概念,及其分类状况。 2.通过实物标本,让学生较直观地区分不同病症及病状类型。 六、作业 选择上述病害标本中的10种的发病部位,病状类型和病症类型,填于下表: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表 病害名称发病部位病状类型病症类型 七、思考题 1.植物病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症状在病害诊断上有什么作用?

植物病理实验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目录 1 水稻病 实验一水稻病害(一) (2) 实验二水稻病害(二) (6) 实验三水稻病害(三) (12) 实验四麦类病害(一) (17) 实验五麦类病害(二) (21) 实验六旱粮作物病害 (25) 实验七棉花病害(一) (30) 实验八棉花病害(二) (35) 实验九油料作物病害(一) (40) 实验十油料作物病害(二) (46) 实验十一烟草、糖料作物病害 (51) 实验十二果树病害(一):柑橘病害 (57) 实验十三果树病害(二):梨病害 (60) 实验十四果树病害(三):桃病害 (63) 实验十五果树病害(一):葡萄及其他果树病害 (67) 实验十六蔬菜病害(一):十字花科蔬菜病害 (70)

实验十七蔬菜病害(二):茄科蔬菜病害. 73实验十八蔬菜病害(三):葫芦科蔬菜病害 (77) 实验十九蔬菜病害(四):豆科及其他蔬菜病害 (80) 实验一水稻病害(一) 一、目的要求 熟悉水稻叶部真菌性病害的症状及其病原物的形态特点,重点掌握叶瘟与胡麻斑病,褐色叶枯病以及叶黑粉病的区别。 二、实验内容 (一)稻瘟病(Rice blast) 1、症状 (1)观察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症状的特点,注意区别急性叶瘟、慢性叶瘟和马鞍形的节稻瘟。 (2)叶瘟有4种症状类型,即急性型、慢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在一定的条件下,这4种类型的症状可以相互转变,应掌握它们相互转化的条件。 (3)用典型的慢性型叶瘟新鲜标本做徒手切片

镜检,注意其层次发展、色泽、病理过程和坏死线的有无。 2、病原物 稻瘟病病菌为Pyricuiaria grisea Sacc,用挑针挑取少量霉体或培养菌制片镜检,观察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观察时注意分生孢子基部的足胞和曲膝状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3—5根成束或单生,不分枝,有2—3个隔膜,顶端曲膝状,分生孢子梨形,通常具2个隔膜,基部有足胞,单个孢子无色,密集时呈灰绿色。(二)稻胡麻斑病( Rice brown spot) 1、症状 (1)观察叶片、穗颈、枝梗和谷粒上的症状,注意叶片、穗颈、枝梗和谷粒上的病斑与稻瘟病的区别。 (2)比较普通型病斑与大型病斑的形状、大小和色泽。 2、病原物 稻胡麻斑病菌为Bipolaris oryzae(Nisik. Miyake)Shoem。用挑针挑取谷粒上的黑色绒毛状霉体或培养菌制片镜检,观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注意蠕虫状的分生孢子在不同

植物病害显微镜诊断技术实训报告

植物病害显微镜诊断技术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植物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与技术。 2. 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 3. 了解常见的植物病害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与鉴定方法。 二、实验设备 1. 显微镜:采用高清晰度的LED光源显微镜,配备10x、40x、100x的目镜和4x、10x、40x、100x的物镜镜头,具有高分辨率和聚焦能力。 2. 切片刀:用于制取植物材料的薄片。 3. 盖玻片、载玻片:盖玻片用于盖住制好的切片,载玻片则是制备薄片的基板。 4. 酒精灯:用于加热和固定切片。

5. 染色剂:如甲苯酚、苏木精、伊红等。 三、实验步骤 1. 取患病的植物材料,切下约2-3cm长的幼嫩枝条或叶片。 2. 将切下的植物材料放在载玻片上,用切片刀制成薄片,并用酒精灯加热固定。 3. 在盖玻片上滴上适量的甲苯酚或苏木精,静置10-15分钟使材料充分渗透。 4. 把盖玻片盖住载玻片,并用酒精灯轻微加热加压。 5. 将制好的植物切片放在显微镜上,先使用10x的目镜来初步观察其细胞结构和组织形态。 6. 选择合适的物镜镜头,如40x或100x,进一步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数量和分布情况。 7. 如果需要,可使用染色剂如伊红进行染色,以增强显微图像

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注意显微镜的对焦,以及样品的预处理和染色操作。 2. 对于常见的植物病原菌,要熟悉它们的形态特征和显微镜观察技巧,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病原微生物。 3. 仪器设备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保养,以保持其正常的使用状态和精度。 五、实验结论 本次实验通过显微镜技术对植物病害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了解了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观察方式,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为今后更深入地进行植物病害检测和防治提供了实验基础。

动植物检疫 实验指导书

《动植物检疫》实验指导书 苏立新编

实验二粗氨的测定 1.原理:氨和胺类化合物是肉变质腐败时所产生的特征产物,它能够与纳斯勒氏试剂在碱 性环境中生成不溶性的复合盐沉淀——碘化二亚汞铵(橙黄色),颜色的浓淡和沉淀物的多少取决于肉中的氨和胺类化合物的量。该反应对游离氨或结合氨都能进行测定。反应式如下: 2HgCl2+4KI→2HgI2+4KCl 2HgI2+4 KI+3KOH+NH3→HgOHgNH2I+2H2O+7KI 2.纳斯勒氏试剂:称取10g碘化钾,溶解于10ml热蒸馏水中,陆续加入饱和氯化汞溶液 (HgCl2在20℃时100ml水中能溶解6.1g),不断振摇,直到产生的朱红色沉淀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向此溶液中加入35%氢氧化钾溶液80ml,最后加入无氨蒸馏水将其稀释至200ml,静置24h后,取上清液作为试剂。移于棕色瓶中,塞上橡皮赛,置阴凉处保存。 3.仪器:试管、吸管、试管架、棕色瓶 4.操作方法: (1)肉浸出液的制备:用挥发性盐基氮测定时所制备的(1:10)肉浸出液。 (2)具体操作:取2支试管,1支加入1ml肉浸出液,另一支加入1ml煮沸2次冷却的无氨蒸馏水做对照,然后向其中各滴入纳斯勒氏试剂,每加1滴振摇数次,并观察颜色的变化。一直加到10滴为止。 5.判定标准:纳斯勒氏试剂反应结果判定如下: 实验三球蛋白沉淀反映 1.原理:肌球蛋白也称肌凝蛋白,是构成肌纤维的主要蛋白质,他易溶于碱性溶液中,在 酸性环境中则不溶解。当肉腐败变质时,由于肉中氨和盐胺类等碱性物质的蓄积,肉的酸度减小,pH值升高,使肌肉中球蛋白呈溶胶状态,在重金属盐(如硫酸铜)或者(如醋酸)的作用下发生凝结而沉淀。 2.试剂: (1)10%醋酸溶液:量取10ml醋酸,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 (2)10%硫酸铜溶液:称取五水硫酸铜(CuSO4·5H2O)15.64g,先以少量蒸馏水使其溶解,然后加蒸馏水稀释至100ml。 3.仪器:试管、试管架、吸管、水浴锅 4.操作方法 (1)肉浸液的制备:同挥发性盐基氮所用的肉浸出液(1:10) (2)具体操作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疾病的 发生机理、病原菌的侵染方式以及植物的抗病机制。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病原 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植物的侵染能力以及植物的抗病能力。 实验一:病原菌的侵染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见的一种病原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水稻白叶枯病菌)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将病原菌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包括富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和缺乏营养的琼脂培养基。结果显示,病原菌在富 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得更好,并且形成了菌落。而在缺乏营养的琼脂培 养基上,病原菌的生长受到了抑制。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病原菌在富含营养的环境中对植物的侵染能力更强。我们 将病原菌接种在水稻叶片上,发现在富含营养的环境中,病原菌能够迅速侵染 并引起病症。而在缺乏营养的环境中,病原菌的侵染能力明显减弱。 实验二:植物的抗病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水稻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抗病能力。我们将病原 菌接种在不同品种的水稻上,并观察病症的发展情况。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 水稻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一些品种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病症发展 缓慢,甚至没有明显的病症出现;而另一些品种则容易被病原菌侵染,病症发 展迅速。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免疫系统的活性有关。我们通过测定 不同品种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发现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具有更

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这表明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富含营养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 2. 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免疫系统的活性有关,抗病性较强的植物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 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植物病理学以及培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了解植物病原菌的侵染机制以及植物的抗病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植物疾病的发生,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常见植物病原菌物形态观察

实验一常见植物病原菌物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认识和掌握常见植物病原菌物的分类特征。 二实验内容 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菌物形态 (1)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孢囊梗、孢子囊 (2)盘梗霉属(Bremia):孢囊梗、孢子囊、孢囊孢子 (3)霜疫霉属(Peronophythora):孢囊梗、孢子囊 (4)根霉属(Rhizopus):假根、匍匐丝、孢囊梗、孢囊孢子、接合孢子(永久玻片) (5)单孢锈菌属(Uromyces)冬孢子,夏孢子 (6)镰刀菌属(Fusarium):分生孢子 (7)壳二孢属(Ascochyta):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 示范片: (1)核盘菌属(Sclerotinia)子囊盘,子囊,子囊孢子(永久玻片) (2)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 三实验方法 1.培养菌 (1)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 (2)用镊子或挑针从培养皿中取少量的霉状物置于载玻片上水滴中; (3)用镊子和解剖针将霉状物分散开; (4)盖上盖玻片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2.浸泡标本 (1)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 (2)用镊子或挑针从病斑处取少量霉状物置于载玻片上水滴中; (3)用镊子和解剖针将霉状物分散开; (4)盖上盖玻片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3.病征为粉状物的浸泡标本: (1)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 (2)用镊子或挑针从病斑处取少量粉状物置于载玻片上水滴中; (3)用镊子和解剖针将粉状物分散开; (4)盖上盖玻片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4.病征为粒状物的浸泡标本: (1)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 (2)用镊子取一小块有病菌生长的病斑组织,或在病斑处取明显的粒状物置于载玻片上水滴中; (3)用镊子和解剖针将病斑组织分散开后,盖上盖玻片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4)然后轻轻敲击盖玻片,压迫分生孢子器以释放分生孢子,放到显微镜下再次观察。 四病原菌的主要形态特征 1.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黄瓜霜霉病菌 孢囊梗无色,无分隔,不对称状分枝,有限生长,分枝末端尖锐;孢子囊褐色椭圆形,顶端有乳状凸起,着生在孢囊梗顶端或已脱落。 2.盘梗霉属(Bremia):生菜霜霉病菌 孢囊梗对称状分枝有限生长,分枝末端膨大成盘状,边缘生小梗,上生孢子囊;孢子囊无色椭圆形,顶端有或无乳状凸起;

病原生物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观察 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 目的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以便能娴熟应用油镜观察细菌材料标本。 原理细菌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必须使用油镜,将其放大1000倍左右才能看到。如光线直接从标本玻片经空气层进入油镜头时,由于介质密度不同发生折射现象,因此进入物镜中的光线很少,结果视野暗淡,物像不清晰。如在标本玻片上加上折光率和玻片(n=1.52)相近的香柏油(n=1.515),就可避免光线的分散,加强视野的亮度,获得清晰的物像(见图1)。 材料附有油镜头的普通光学显微镜一架,染色标本片,香柏油,擦镜纸,二甲苯,消毒缸。 方法步骤 (一)使用法 1.油镜的识别 油镜头上都有标记,标有90×或100×;镜头前端有黑、白或红色的圆圈:刻有“HI”或“oil”等,其孔径也较其他物镜小,约帽针头大。 2.油镜的使用 (1)用油镜观察标本时应将显微镜直立,勿将镜臂弯曲,以免镜油流散。 (2)以天然光线为光源时,使用平面反光镜,如以灯光为光源,使用凹面反光镜。 (3)将聚光器升到最高位置,再将光圈完全打开,增大射入光线的强度。 (4)标本固定在载物台上,标本面上加镜油1小滴,用标本移动器夹紧标本。 (5)先用低倍镜将视野调至最亮时,并找到标本的适当位置,然后换用油镜。 (6)用眼从侧方看着物镜,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物镜头浸于油滴内,并几

乎与玻片接触为止,但切勿使两者相碰,防止损伤镜头或压碎玻片;然后从目镜观察,轻轻转动粗调节器,看到物像时,再调换细调节器,使物像清晰。未能看到物像时,再重复上述操作。 (7)油镜头使用后立即用拭镜纸擦净镜头上的油。如油已干,可在试镜纸上滴少许二甲苯擦试,并随即用干的试镜纸擦去二甲苯,以防镜片脱落。 (二)油镜的保护 1.显微镜是贵重精密仪器,使用时要精心爱护,不得随意拆散和碰撞。 2.取送显微镜时,应右手持镜臂,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然后轻放于台面上或柜箱内。 3.防止与强酸、强碱、乙醚、氯仿、酒精等化学药品接触。 4.擦镜头时,用试镜纸擦,切忌使用粗糙的纸片或布片擦试等。擦镜时应顺其直径方向擦,不要转圈擦。 5.不用时,将物镜转开呈八字,使其不正对聚光器,以免物镜与聚光器相碰撞。将聚光器下降,罩上镜套或盖布,对号归位。 思考题 1.怎样操作才能使显微镜的视野最亮?标本最清晰? 2.使用油镜应注意哪些主要事项? 二、细菌材料玻片标本制备(操作) 目的细菌材料需涂布固定于玻片上,然后经染色才能观察其形态、结构及染色反应。 原理细菌为胶体原浆蛋白为主,涂布在玻片上经火焰温热后可固定于玻片,再经染色冲洗既可被染上颜色,且不易被水冲洗掉。 材料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培养物、玻片、生理盐水、接种环、酒精灯、火柴、消毒缸。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1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病害症状观察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进行症状的观察,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在田间,观察田间作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一部分在室内,观察室内所提供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通过实验,使同学们认识植物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初步掌握正确地描述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 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子实体显露可分为病状与病征两种。本实验主要进行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 (一)病状类型 病状就是在植物病部所看到的不正常的状态。通常分为五种类型。 1.变色植物受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主要表现有: (1)褪绿或黄化: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如小麦黄矮病、植物的缺铁、缺氮等。 (2)花叶与班驳:如烟草花叶病、菜豆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等。 (3)变红色或紫色:如玉米或谷子红叶病、植物缺铁等。 2.坏死是由于感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1)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如玉米大、小斑病、烟草赤星病、白菜黑斑病等。(2)枯死:芽、叶、枝、花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 (3)穿孔、落叶和落果:在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是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

落下来,形成穿孔, 如桃细菌性穿孔病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感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4)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如柑桔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等。 (5)溃疡: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症状。如杨树溃疡病、柑桔溃疡病、番茄溃疡病等。 (6)猝倒和立枯:大多发生在各种植物的苗期,幼苗的茎基或根冠组织坏死,地上部萎蔫以致死亡,如番茄立枯病、瓜苗猝倒病等。 3.萎蔫植物整株或部分枝叶萎垂死亡,病株茎、根常见维管束组织变黑、变褐;如植株迅速萎蔫死亡,而叶片仍保持绿色的成为青枯。引起植物萎蔫的原因有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两种。如瓜类枯萎病、棉花黄萎病、茄科植物青枯病等。4.腐烂是较大面积植物组织的分解和破坏的表现,根据症状及失水快慢有分为干腐和湿腐。如玉米干腐病、苹果腐烂病、甘薯茎线虫病都是干腐的症状;湿腐如大白菜软腐病、柑桔贮藏期青霉病、甘薯根霉软腐病。 5.畸形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植物病害的畸形症状很多,常见的有: (1)徒长:如水稻恶苗病。 (2)矮化、矮缩和丛生:矮化湿植株各个器官的长度成比例变短或缩小,病株比健株矮小得多,如玉米矮化病。矮缩则主要是节间缩短茎叶簇生在一起,如水稻矮缩病、小麦黄矮病等。丛生是枝条或根异常地增多,导致丛枝或丛根,如枣疯病、泡桐从枝病和小麦丛矮病。 (3)瘤肿:病部的细胞或组织因受病原物的刺激而增生或增大,呈现出瘤肿,如桃树根癌病、烟草根结线虫病等。 (4)卷叶:叶片卷曲与皱缩,有时病叶变厚、变硬,严重时呈卷筒状,如马铃薯卷叶病和蚕豆黄化卷叶病。

林木病理学实验指导书

森林病理学实验指导 伍建榕编 (林学专业用) 二00九年八月

目录 实验一森林病害症状观察 实验二病原真菌形态观察 实验三叶部和果实和枝干病害病原及症状观察实验四杀菌剂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的配制

前言 实验课的操作是从事林木病理工作的基本训练,为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养成实事求是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中必须按所要求的程序进行,同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一、实验前要求预习实验指导书及课堂上讲授的有关章节,并将个人实验用品(如2H 或3H绘图铅笔、铅笔刀、软橡皮、直尺、报告纸等)准备齐全。 二、实验课按时进行,实验报告要求简明扼要,字迹清楚,绘图要准确清晰,比例恰当,若有不认真草率从事者要求重做,有事不能参加者应事先请假并与指导老师联系另行安排时间补上。 三、操作中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使用火、电及毒品等要注意安全,仪器、材料应加以爱护,如有损坏应登记并立即报告指导老师。 四、实验过程中保持室内肃静和清洁,实验完毕后仪器、作业经指导教师检查许可后方得离开。实验室分小组轮流清扫。

实验一森林病害的症状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了解森木病害的多样性和危害性,具体识别各种不同病害的症状类型,并弄清林林病害病状和病症的概念及区别。 二、内容和方法: 我们把植物生病以后,在外部形态、颜色、气味及组织等各方面产生的一种不正常的病态表现称为病状;而把病原物各种结构体在植物上的显现称为病症。病状和病症合称为症状。植物病害的症状往往随病害种类的不同而表现为多样性。有的病害具有明显的病状和病症,而有的则只具其一或不明显。植物病害常常根据其所具有的特征性病状和病症而得名。根据症状特点将森林病害划分为若干类型: (一)白粉病类由真菌中的白粉菌引起。多发生于叶上,有时也见于幼果和嫩枝。受害部位有白色粉层,后期白色粉层上出现黑色小点。观察桑白粉病;朴树白粉病; 紫薇白粉病。 (二)锈病类由真菌中的锈菌引起,发生于枝干、叶和果等地上部分。病部有锈黄色粉堆或泡状物及管状物等,观察滇杨叶锈病;桧柏梨锈病; (三)煤污病类由真菌引起。多发生于叶、果和小枝上。受害部位有黑色烟煤状物。观察缅桂煤污病;桂花煤污病。 (四)发霉由真菌、细菌引起。多发生于贮藏中的种子和果实上,受害部位出现霉状物,颜色为绿色、黑色、粉色或灰色等。观察油橄榄果实发霉,华山松种子发霉;板 栗发霉等。 (五)斑点病类由真菌、细菌、生理因素引起。多发生于叶和果实上。病部通常变褐色,形状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有时还具有轮纹。由真菌引起的病斑具有明显 病症。发生在叶部的称叶斑病;若坏死部位脱落的即穿孔;大面积叶片上的坏死 叫叶枯。通常在病斑上出现绒状霉层,黑色小颗粒或粘液等病症。观察油桐叶斑 病;杨树褐斑病;油橄榄孔雀斑病。 (六)炭疽病类由真菌引起。多发生于叶和果实上,通常在局部组织坏死而凹陷的病斑上有孢子堆所构成的轮纹状黑点。观察杉木炭疽病;油茶炭疽病。 (七)溃疡病类由真菌、细菌、生理因素引起。多发生于枝干的皮层,病部形成周围稍隆起的凹陷病斑,中央的组织坏死而干裂。观察杨树溃疡病,柑橘溃疡病;油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