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疫苗的制备(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疫苗的制备(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疫苗的制备(2)

2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分离病原菌的材料要求是具有典型患病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患病

生物,病原菌的分离方法如下。

体表分离:先将病灶部位表面用 70% 酒精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取病灶

部分小片或用经酒精灯灼烧的解剖刀烫烧消毒,再用接种环刮取病

灶深部组织或直接挑取部分深部患病组织,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增

菌或直接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划线分离。

内部组织器官:用 70 %酒精浸过的纱布覆盖体表或用酒精棉球擦拭,进行体表消毒,无菌打开病鱼的腹腔,以肝、肠、心脏等脏器为材料,先将拟分离病原的部位表面用 70% 酒精棉球擦拭或用经火焰上灼烧

后的解剖刀烫烧,以杀死表面的杂菌,随即在烧灼部位刺一小孔,用

灭菌的接种环(待冷 2 ~ 5 秒)伸向烧灼部小洞中,用手指将接种

环轻轻旋转两次,借以达到取足材料的目的。左手持握普通琼脂平板,并靠近火焰,右手持取材后的接种环在琼脂平板上分区划线接种。划

线时接种环面与平板表面成 30 ~ 40 度的角轻轻接触,在平板表面

轻快地移动,接种环不应嵌入培养基内,且不要重复,否则形成菌苔。划线完毕,盖上皿盖,接种环灭菌后放下,并在平皿底部用记号笔注

明接种材料、日期及操作者代号。也可对实质性脏器用无菌剪刀下一

小块,用镊子夹住病料使其剖面接触洁净的玻片,作多个触片,染色

后在显微镜下直接镜检,能快速获得结果。

鳃部:用无菌接种环刮取鳃上的分泌物划平板。

血液及体液:用无菌注射器吸取病鱼血液和体液,滴于平板涂布;或

用灭菌后的接种环挑取血液和体液后于平板上划线,分离细菌。

接种后的平板经30 ℃ 左右培养 24 ~ 72h 后,检查菌落生长情况,

对菌落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 1 )大小:其大小以 mm 表示,微小菌落:针尖大,直径小于 0 . 5mm ,如支原体菌落、猪丹毒杆菌菌落;小菌落:直径在 0 . 5 ~ 1 mm 之间,如嗜血杆菌、布氏杆菌菌落;中等大小的菌落:直径在

1 ~ 3 mm 之间,如巴氏杆菌、沙门氏杆菌菌落;大的菌落:直径大于 3mm ,如炭疽芽孢杆菌菌落等。

( 2 )形态:圆形,不规则形(根状、树叶状)

( 3 )边缘:整齐,不整齐(锯齿状、虫蚀状、卷发状)

( 4 )表面:光滑、粘液状、粗糙、荷包蛋状、漩涡状、颗粒状

( 5 )隆起度:隆起,轻度隆起,中央隆起,平升状、扁平状,脐状(凹陷状)

( 6 )颜色:无色、灰白色、白色、金黄色、红色、粉红色

( 7 )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 8 )溶血性:β -溶血(完全溶血),α -溶血(不完全溶血),不溶血

根据菌落数量和特征,挑选可能的病原菌菌落进一步划线纯化 1 ~ 2 次后,将经纯化的可能病原菌用于感染试验。

3 .病原菌的确定

将从患病材料中分离的所有可能病原菌经纯化和扩大培养后分别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目前最常用的人工感染接种方法有浸泡、口服和注射法等,究竟选用哪一种方法最合适,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和可能的侵入途径而定。如体表的病,可采用浸泡法(包括创伤浸泡);体内的疾病,可采用口服、注射法。由于绝大部分病原菌都是条件致病菌,因此在人工感染实验时还要注意感染菌的用量,接种量过大,即使该菌并不是引起实验材料致病的病原菌,也可能会因大量菌体裂解释放的大量内毒素而使感染生物死亡,为了量化感染菌的危害程度,可以测定感染细菌对接种动物的半数致死量( LD 50 ),根据 LD 50

的大小来判断其致病力的强弱。只有 LD 50 相对较低、感染引起的死

亡与实验材料有相同症状、并且经回接实验还能分离到相同的细菌时,才能确定所分离的细菌为引起实验材料致病的病原。

在感染实验时,感染对象要求是没有患病史的同种生物,在感染前要

经过 1 ~ 2 周的暂养,感染数量要 30 尾以上(至少要 10 尾以上)。必要时,还要将温度控制在适合疾病爆发的水平。感染过程中

要定时投饵和换水,同时安排合适的对照组。

4 .病原菌的鉴定

分别观察病原菌的形态以及检测其各种生理生化指标,通过查阅伯杰

氏手册确定病原菌的种类;也可直接用细菌鉴定仪测定病原菌的种类。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疫苗的制备(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疫苗的制备(2) 2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分离病原菌的材料要求是具有典型患病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患病 生物,病原菌的分离方法如下。 体表分离:先将病灶部位表面用 70% 酒精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取病灶 部分小片或用经酒精灯灼烧的解剖刀烫烧消毒,再用接种环刮取病 灶深部组织或直接挑取部分深部患病组织,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增 菌或直接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划线分离。 内部组织器官:用 70 %酒精浸过的纱布覆盖体表或用酒精棉球擦拭,进行体表消毒,无菌打开病鱼的腹腔,以肝、肠、心脏等脏器为材料,先将拟分离病原的部位表面用 70% 酒精棉球擦拭或用经火焰上灼烧 后的解剖刀烫烧,以杀死表面的杂菌,随即在烧灼部位刺一小孔,用 灭菌的接种环(待冷 2 ~ 5 秒)伸向烧灼部小洞中,用手指将接种 环轻轻旋转两次,借以达到取足材料的目的。左手持握普通琼脂平板,并靠近火焰,右手持取材后的接种环在琼脂平板上分区划线接种。划 线时接种环面与平板表面成 30 ~ 40 度的角轻轻接触,在平板表面 轻快地移动,接种环不应嵌入培养基内,且不要重复,否则形成菌苔。划线完毕,盖上皿盖,接种环灭菌后放下,并在平皿底部用记号笔注 明接种材料、日期及操作者代号。也可对实质性脏器用无菌剪刀下一 小块,用镊子夹住病料使其剖面接触洁净的玻片,作多个触片,染色 后在显微镜下直接镜检,能快速获得结果。 鳃部:用无菌接种环刮取鳃上的分泌物划平板。 血液及体液:用无菌注射器吸取病鱼血液和体液,滴于平板涂布;或 用灭菌后的接种环挑取血液和体液后于平板上划线,分离细菌。 接种后的平板经30 ℃ 左右培养 24 ~ 72h 后,检查菌落生长情况,

实训8植物病害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实训8植物病害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实训8 植物病害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1(实训目标 通过对植物病原物分离培养方法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病原物分离培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植物病原物的鉴定及病害的正确诊断提供依据;了解各种病原物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为植物病害的有效防治打下基础。 2(实训材料 (1)材料新采集的植物真菌、细菌、线虫病害的典型症状植株、PDA培养基、牛汁胨平板培养基等。 (2)仪器用具超净工作台、显微镜、解剖镜、恒温箱、三角瓶、灭菌培养皿、解剖剪、小镊子、移植环、酒精灯、70%酒精、95%酒精、0.1%升汞水或7%漂白粉消毒液、5%来苏尔、灭菌水、滤纸、蜡笔、标签、胶水、火柴、玻璃漏斗(直径10,15cm)、铁架台、橡皮管、弹簧夹、尖嘴玻璃管、网筛、挑针、竹针或毛针、凹穴玻片等。 3(实训内容 (1)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2)植物病原细菌的的分离培养; (3)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培养。 4(操作步骤与方法 1)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对植物病原真菌通常采用的是组织分离法。此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创造一个适合真菌生长的无菌营养环境,促使染病植物组织中的病原真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使其成为纯菌种,以便为病原鉴定和病害诊断提供实物依据。

(1)分离材料的选择及处理 选择新鲜的典型症状植株、器官或组织,洗净,晾干,取新鲜病斑病健交界部分,切成,5mm见方小块用作分离材料。将分离材料置于灭菌的小容器中,先用70%酒精漂洗约2,3 3s,迅速倒去,以避免材料表面产生气泡;然后用0.1%升汞溶液消毒 1~2min(消毒时间因材料厚度不同而异;消毒剂也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漂白粉、次氯酸钠等),再经无菌水漂洗3,4次,最后用灭菌的滤纸吸干材料上的水。 (2)工具的消毒、灭菌 先打开超净工作台通风20min以上,用70%酒精擦拭手、台面和工作台出风口进行消毒;分离用的容器和镊子用95%酒精擦洗后经火焰灼烧灭菌。 分离也可在没有尘土而空气相对静止的室内进行,方法是擦净工作台,在台面上铺一块湿毛巾,地面洒水,然后在室内喷洒5%来苏尔熏蒸灭菌2~3h即可。 (3)平板PDA的制作 将三角瓶中的PDA培养基置于水浴锅或微波炉中融化,取出摇匀,自然降温至45?C左右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经无菌操作将培养基倒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厚度约2,3mm),并轻轻摇动,静置台面冷却即成。 (4)分离培养 在无菌操作下用镊子将消毒后的材料移入平板PDA培养基上,按一定距离排列整齐。一般病组织平板培养至少需要3个以上的重复,以增加获得致病菌的机会。在培养皿盖上标明分离材料、日期等。将培养皿底部向上放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置恒温培养箱中在室温 下培养,或置室内阴暗处培养2,5d即可检查结果。 2)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培养 (1)材料处理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疫苗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熟悉水产细菌性病原的分离、培养、纯化与鉴定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分离细菌性病原的形态特征及培养特点,了解细菌性灭活疫苗制备的基本过程。 二、实验材料 患白内障病虎纹蛙(或其他患细菌性疾病的水产动物)、健康虎纹蛙、脑膜炎败血黄杆菌(虎纹蛙白内障病的病原) 三、实验药品、用具 2216E 琼脂平板、 2216E 琼脂斜面、福尔马林、无菌蒸馏水、生理盐水、磷酸缓冲液、接种环、解剖刀、剪刀、镊子、滴管、纱布、白瓷盘、酒精棉球、灭菌试管、 96 孔板、注射器、酒精灯、离心机(包括离心管)、水族箱、记号笔 四、实验操作程序 (一)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培养基的制备 ( 1 )普通肉汤培养基: 按以下剂量称取各种试剂(先称取盐类再称蛋白胨及牛肉膏),置于铝锅或搪瓷缸中。 牛肉膏 5g 磷酸氢二钾 1g 蛋白胨 10g 蒸馏水 1000ml 氯化钠 5g pH 7 . 4 ~ 7 . 6 初配好的培养基呈酸性故要用 NaOH 调整。将 pH 测定后的肉汤培养基用滤纸过滤,将过滤好的肉汤分装试管、盐水瓶、三角烧瓶等容器,待灭菌。 ( 2 )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 普通肉汤 1000ml

琼脂 20g 琼脂是由海藻中提取得一种多糖类物质,对病原性细菌无营养作用,但在水中加温可融化,冷却后可凝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琼脂 1 . 5 ~ 2 %即可固定培养基,如加入 0 . 3 ~ 0 . 5 %则成半固体培养基。 将称好的琼脂加到普容肉汤中,加热煮沸,待琼脂完全融化后,将 pH 调至 7 . 4 ~ 7 . 6 。琼脂融化过程中需不断搅拌,并控制火力,不使培养基溢出或烧焦,并注意补充蒸发掉的水份。 加热溶解好的培养基可用滤纸进行过滤,固体培养基要用 4 层纱布趁热过滤(切勿使培养基凝固在纱布上),之后按实验要求,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或三角瓶中,包扎好待灭菌,将培养基置于高压蒸汽锅内,121 ℃ 灭菌 15 ~ 30min ,趁热将试管口一端搁在玻棒上,使之有一定斜度,凝固后即成普通琼脂斜面,也可直立,凝固后即成高层琼脂。 盐水瓶中的普通琼脂以手掌感触,若将瓶紧握手中觉得烫手,但仍能握持者,此即为倾倒平皿的合适温度( 50 ~60 ℃ ),每只灭菌培养皿倒入约 15 ~ 20ml ,将皿盖盖上,并将培养皿于桌面上轻轻回转,使培养基平铺于皿底,即成普通琼脂平板。 培养基中的某种成分,如血清、糖类、尿素、氨基酸等在高温下易于分解、变性,故应过滤除菌,再按规定的量加入培养基中。 2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分离病原菌的材料要求是具有典型患病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患病生物,病原菌的分离方法如下。 体表分离:先将病灶部位表面用 70% 酒精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取病灶部分小片或用经酒精灯灼烧的解剖刀烫烧消毒,再用接种环刮取病灶深部组织或直接挑取部分深部患病组织,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增菌或直接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划线分离。 内部组织器官:用 70 %酒精浸过的纱布覆盖体表或用酒精棉球擦拭,进行体表消毒,无菌打开病鱼的腹腔,以肝、肠、心脏等脏器为材料,先将拟分离病原的部位表面用 70% 酒精棉球擦拭或用经火焰上灼烧

病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发布日期:2009-05-09 浏览次数:827 字号:[ 大中小 ] 一、实验目的 系统学习兽医临床病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技术,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类病原细菌的基本特性与实验诊断技术,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的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控问题的能力,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畜禽病原微生物,保障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知识背景 细菌分离是细菌学检验中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正确的分离有助于很快得到可疑的致病菌,对疫病的诊断与防控至关重要。在细菌分离时应注意的事项: 1.病料采集 (1)病料的种类主要决定于疫病的性质,一般方法为: ①全身感染→血液及内脏; ②局部感染→病患部位; ③特殊病例→特殊处理。特殊情况的正确处理与操作者的专业知识有很大关系。无论全身或局部感染,均应采含菌最多或病变明显的组织 (2)病料的采集时间也应特别注意: ①活体病料→应考虑病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部位的变化; ②患畜死后→应立即采集病料,越早越好。 2.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是指在微生物研究过程中,既要避免各种外界的微生物进入操作对象又要杜绝操作对象污染周围环境的操作技术。 无菌操作是对微生物学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才能形成无菌操作素养。不论何种情况下,头脑中都应该有这个概念。 无菌操作贯穿于整个分离过程,例如:病料的采集、器材的准备、具体的操作。所用器械及物品均应事先灭菌备用,金属器具包装后高压灭菌或煮沸30min,玻璃器皿可高压灭菌也可干热灭菌,胶皮塞、培养基等则要高压灭菌。

3.培养基 培养基是指由人工方法配合而成的,用于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别、研究和保存菌种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1)制作培养基的基本原则 依据细菌的物质代谢要求和营养需要,必须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碳源、氮源、矿物质以及生长环境条件。 (2)制作培养基的基本要求 ①适宜的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 ②适宜的酸碱度与渗透压; ③不含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 ④应均质透明; ⑤应彻底灭菌; ⑥对某些微生物必须提供一些特殊物质。 (3)培养基的种类 ①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基本营养物质;可作为一些特殊培养基的基础成分。 ②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如血液/血清、酵母浸膏或生长因子等);用以培养对营养要求高的微生物。 ③选择培养基:利用细菌对某种或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这类物质,利于所需分离的细菌生长,而抑制不需要的细菌生长,从而达到分离某种微生物的目的。 ④鉴别培养基:是一类含有某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的培养基。某种细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培养后,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能与这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发生某种明显的特征性反应;从而达到区分不同的微生物。 ⑤厌氧培养基: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去除氧气后的培养基;可用于厌氧性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4.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奶牛猝死症的流行及其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奶牛猝死症的流行及其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概述 奶牛猝死症(Bovine Sudden Death Syndrome,BSDS)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奶 牛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的综合病症。目前,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且病例呈逐年增多趋势,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BSDS的病原菌有多种可能,这些病原菌 的分离鉴定对于BSDS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 BSDS的流行范围主要包括北美、欧洲、南美、亚洲和非洲等地区。研究表明,该病在高产牛、产后马上减产的牛、亏损偏瘦的牛中发病率较高。此外,气温、饲料、环境、管理和疫苗等因素均可影响BSDS的发病。 据统计,BSDS的死亡率约为1%~5%,严重影响了奶牛饲养业的发展和农民 的收入。同时,在BSDS的治疗和预防方面亦存在诸多挑战,因此,对BSDS的病 原菌进行分离鉴定,进而加强其预防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病原菌 BSDS的病原菌尚未完全明确,一些研究表明,其中一些可能的病原菌包括心 肺线虫、吉氏菌、曲菌、变形杆菌、布氏杆菌、巴氏杆菌等。但是,从各种病例中分离到的病原菌种类和数量远未达到BSDS的传染病学和病原学研究的要求。因此,对BSDS病原菌的进一步分离鉴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BSDS的病情病理过程和病原学研究,可以发现病原菌播散的途径非常 复杂和多样。病原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水源污染、病媒昆虫传播、食物感染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因此,在BSDS的预防和控制中应严格落实消毒、换草、散热、隔离染病牛等措施,以便有效地防治BSDS的发生。 分离鉴定 BSDS的病原菌分离鉴定需依靠现代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进行。常用的 为PCR技术、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多重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等。在实时PCR技术确诊的情况下,需进行原株分离和鉴定。分离病原菌至关重要,能够提 供病原菌特异性检测技术的基础和数据支持,便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BSDS病原菌,为其防治提供更为有效和准确的措施。 对于BSDS的病原菌分离鉴定,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分离鉴定技术和流程。该技术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避免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对于符合BSDS发病 特点的疑似病例应尽早采集样品,同时应注意采样部位和采样时间,加快分离鉴定

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效果研究

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效果研 究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水产养殖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保证水产养殖业的生产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热门研究领域。本文将围绕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效果展开探讨。 一、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制备 水产生物健康疫苗是一种预防性医学措施,能够提高水产生物的免疫力,预防和控制水产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制备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菌株分离与鉴定 首先需要将具有代表性的病原菌分离出来,并进行鉴定,以确定其致病性和病原特征。 2.病原学特性分析 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深入的病原学特性分析,包括病原菌的生长、毒力、传播途径和宿主范围等方面的研究。 3.疫苗菌株筛选 通过对各种病原菌进行研究,筛选出适合制备疫苗的病原菌菌株,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筛选。 4.疫苗制剂研发 通过对筛选出来的病原菌进行疫苗制剂的研发,包括病原菌的灭活、毒素水平的调节和辅助免疫物质的添加等方面的研究。 5.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对疫苗制剂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以确定其是否适合用于水产生物健康疫 苗的制备。 二、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生物学效果研究 水产生物健康疫苗能够增强水产生物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从而预防和控制 水产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水产生物健康疫苗的生物学效果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免疫效果评估 通过对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的免疫效果进行比较,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通过 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和细胞免疫指标等生物学参数,科学评估疫苗的免疫力。 2.保护效力评估 对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的保护效力进行比较,评估疫苗的保护效力。通过对疫 苗接种组和对照组的感染情况和病原微生物负荷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估疫苗的保护效力。 3.免疫机制研究 通过对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和分子免疫机制进行比较,深入研究疫苗的 免疫机制和作用效应。通过检测相关细胞因子和免疫信号通路等方面的生物学参数,揭示疫苗的免疫机制。 4.免疫持续时间研究 通过对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的免疫效果和保护效力进行长期观察和比较,评估 疫苗的免疫持续时间。通过检测抗体水平和细胞免疫指标等生物学参数,探究疫苗的免疫长效性。 结语

确定养殖场病原菌的科学方法

确定养殖场病原菌的科学方法 养殖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养殖场病原菌的存在是养殖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病原菌的存在会导致养殖动物患上疾病,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及早确定养殖场病原菌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将介绍一些科学方法来确定养殖场病原菌。 1. 病原菌鉴定 确定养殖场存在的病原菌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鉴定病原菌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包括: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病原菌的生理特性观察,包括耐温、耐酸碱等;病原菌的生化特性观察,包括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等;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可以通过特定的引物扩增出病原菌的DNA片段进行比对鉴定。 2. 病原菌菌株的分离和培养 分离和培养病原菌菌株是进一步研究和治理病害的前提。通常,可以将病原菌从养殖场内的病害样品中分离出来,比如患病动物的組織、血液、尿液、粪便等,然后将其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培养的条件包括适当的温度、湿度、培养基的配方等,以促进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3. 病原菌的病理学研究 了解病原菌的病理学特性对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至关重要。通过观察病原菌对宿主的深入感染过程,如入侵机制、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分布等,可以了解病原菌的病原能力和传播途径。 4. 采样和监测 养殖场的病原菌监测是预防疫情爆发的重要措施。定期进行采样,并对样品进行分析,可以及早发现病原菌的存在及其数量变化。采样可以包括空气样品、动物

体表物品样品、环境样品等。对样品的处理和分析常采用细菌培养、酶标记、PCR 等方法。 5. 养殖场卫生管理 养殖场的卫生管理是防控病原菌传播的重要手段。养殖场应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清洗养殖设施、消毒饮用水、排泄物处理等。此外,养殖场应合理规划,避免养殖密度过大,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6. 疫苗预防 对于已知的病原菌,疫苗预防是有效的控制手段之一。根据已鉴定的病原菌, 科学家可以研制出相应的疫苗,通过免疫养殖动物,增强其免疫力,减轻疾病发生的风险。 7. 抗生素应用 当发生病原菌传播导致大规模疾病爆发时,抗生素的应用可能是必要的措施之一。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病原菌的增殖,减少宿主动物的死亡率。然而,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谨慎,避免出现耐药菌株的产生。 在确定养殖场病原菌时,科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鉴定、分离培养、病理 学研究、采样监测、卫生管理、疫苗预防及抗生素应用等手段,可以有效确定病原菌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方法的应用将帮助养殖业提高抗病能力,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第四章植物病原菌分 离与纯化 植物病原菌 一、植物病原菌分离流程 二、分离的准备 分离的准备工作 无菌室操作前保持清洁无菌 接种工作准备 培养基的准备 分离材料选择 以收获的材料从病健交界处采样 果实腐烂从开始腐烂处分离 根腐和枯萎层可能从离土较远处分离 有些枯萎如野火病被固定在局部,从病斑边缘分不到等 有些材料污染严重时可先接种再分离:即将病组织接种到健康材料 等发病后分离 组织表面消毒 ⑴升汞:1‰ ◆升汞1g HCl(浓)25ml 水1000ml ◆升汞先溶于盐酸中,加水后稀释,也 可用NaCl 5g/L 代替盐酸,但易沉淀 ◆作用:盐酸,NaCl增加溶解度,HCl 能增强杀菌能力。 ◆处理时间:30’S-30min不等,常3- 5min;所需时间因材料不同而异,消 毒后灭菌水3-5次 附在组织表皮的气泡,含使消毒剂不能与寄生表面直接通气影响

消 毒效果,除气泡抽气、70%酒精浸 2-3秒 ⑵漂白粉 ◆常用表面消毒剂适用于病组织表面消 毒,也可处理种子 ◆成分:漂白粉10g,水140ml,过滤后 使用。 ◆最好现配现用,放久失效,有效成分 CaClO次氯酸钙 ◆好的消毒液易使有色纸褪色,且产生氯 气有强烈臭味。 ◆一般3-5min,时间长短因材料不同而 不同。处理种子5-10min,长的可达20 -30min。 优点:杀菌能力强,具有挥发性,不会遗留在组织上影响分离结果,其杀菌能力小于升汞。 (3)酒精:70%,浸很短时间(几秒到1min)灭菌水洗。 ◆较大的材料在酒精中浸或棉花 擦,然后在火焰烧去。 ◆幼嫩的病组织,表面用药剂消毒 时可能会同时杀死其中的病原真 菌,消毒时间应尽量缩短。比较 安全的方法是不用药剂消毒,而 以灭菌水换洗八九次。 培养基的准备 ●分离失败的原因,有时是由于培养基不适宜。 寄生性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要比腐 生性细菌严格。 一种适宜于纯培养的培养基不一定

微生物学中的病原菌研究

微生物学中的病原菌研究 微生物学是对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研究,其中病原菌的研究 尤为重要。病原菌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其研究对于预防和 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病原菌的研究一直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就病原菌研究这个主题展开一些思考。 病原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其引起的疾病给人 们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病原菌的研究显得非常 重要。病原菌的种类非常多,人们只有深入研究其中一些重要病 原菌,才能取得更好的医学成果。 病原菌的研究需要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在微生物学中,要对病 原菌的种类、形态、生长习惯、营养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 研究结果对于防止病原菌扩散、发现病原菌的病情等均非常有用。此外,在生物学、化学、生物工程等其他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 都有助于病原菌的研究和治疗。 病原菌的研究并不容易,这需要科研人员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病原菌研究中,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比如,对于一些重要的病原菌,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进行分离、鉴定,确定其病原性;对于病原菌的致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了解其进入机体、侵袭宿主、致病产生的过程等;探索病原菌的防治手段,包括制备疫苗、开发新药等等。 在病原菌研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尤为突出。比如,病毒的检测和诊断方法由传统PCR技术发展到了数字PCR技术;快速测序技术的应用则使生物菌株的鉴定、进化关系的分析等工作变得更为快速、准确。相信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病原菌的研究将会有更多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病原菌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课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病原菌的研究将会更为深入、准确、高效。希望科学家们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做出更多的工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病原实验报告

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病原物的分离和纯化 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用对辣椒炭疽病或柑橘炭疽病病菌的分离和在pda培养基中对炭疽病菌消毒后做无菌培养然后转移到斜面培养的实验过程观察炭疽病菌的生长情况,了解分离与纯化病原物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并掌握培养基的制作和无菌操作技术。 关键词:分离培养、炭疽病、pda培养基、灭菌 前言 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又称柯赫氏假设(kochs postulates)或柯赫氏证病律,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按柯赫氏法则的四个步骤来完成诊断与鉴定。诊断是从症状等表型特征来判断其病因,确定病害种类。鉴定则是将病原物的种类和病害种类同已知种类比较异同,确定其科学名称或分类上的地位。有些病害特征明显,可直接诊断或鉴定,如霜霉病或秆锈病。但在许多场合难以鉴定病原物的属、种。如花叶症状易于识别,要判断由何种病原物引起,就必须经详细鉴定比较后才能确定。柯赫氏法则表述为:“(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 【1】状与接种物相同”。 如果进行了上述四步鉴定工作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其病原物。但有些专性寄生物如病毒、菌原体、霜霉菌、白粉菌和一些锈菌等,目前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可以采用其他实验方法来加以证明。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病原物的鉴定都必须按照柯赫法则来验证,每个医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 都应能熟练地运用。柯赫氏法则同样也适用来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只是以某种怀疑因子来代替病原物的作用,例如当判断是否缺乏某种元素而引起病害时,可以补施某种元素来缓解或消除其症状,即可确认是某元素的作用。 1. 材料、仪器与用具 1.1实验材料 柑橘炭疽病或辣椒炭疽病病害部位、pda培养基(自制) 1.2仪器用具 超净工作台、培养箱、培养皿、试管、接种铲、接种针、70%酒精、0.1升汞、电炉等 2. 内容与方法 2.1培养基的配制 “培养基按成分及对成分了解程度分为天然培养基、半组合培养基、组合培养基三类,从物理性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两种,培养基不同,配制方法 【2】不同。”本实验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简称pda培养基。 pda培养基是植物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主要用于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下面介绍pda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首先准备优质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10-20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ml。 将马铃薯切成小块,加水1000ml煮沸约半小时,煮沸过程中要不断搅拌,然后用双层纱布滤去薯块,补足水量,加入小块琼脂,加热融化,再加糖,待完全溶化后,趁热分装于三角瓶和试管中,注意每个三角瓶不宜装太多,以少于1/2为宜,试管中用于制备斜面培养基,也应较少,1/3左右为宜,然后将三角瓶和试管塞好棉塞以备灭菌。 由于pda略带酸性,适于真菌生长,因此不用调节ph值。 2.2灭菌

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一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检测

综合性实验一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检测 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细菌的目的是为了查找与疾病有关的病原菌,这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调查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在分离时应掌握以下原则,以便指导检出病原菌,避免漏诊误诊。1.了解微生物在人体的分布。人体的很多部位与外界相通,存在正常菌群,分离时应注意 标本中的菌群是正常菌群的污染,还是致病菌。另外,机体的某些部位(如血液、骨髓)是 无菌的,如检出细菌,应视为致病菌。 2.了解标本来源及临床情况,以便有目的地检出病原菌。 3.根据标本来源和可能存在的病原菌确定选用各种分离培养基,以提高检出率。如血平板 可用于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等的分离。 常见的化脓性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结核杆菌、 假单胞菌、流感杆菌等。脓汁标本在做细菌分离培养的同时,均须直接涂片检查,观察是否有典型形态的菌体,芽胞有无,为临床提供最初的诊治依据。 粪便标本中常含有很多杂菌,应根据检验目的菌的不同而选择培养基(如SS、伊红美蓝平板,碱性蛋白胨水),尽可能地抑制杂菌,以利于病原菌的检出。粪便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有 志贺氏菌属、致病性大肠杆菌、弧菌属、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艰难梭菌等。粪便标 本中因各种正常菌群含量甚多,仅以染色性和形态无法分辩是否为病原菌,因此,粪便标本 一般不作直接涂片检查,只有检查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疑似葡萄球菌或艰难梭菌引起的伪 膜性肠炎,以及菌群失调时,才作直接涂片检查。 细菌鉴定工作的原则及基本方法是: 1、必须用纯的细菌培养物作鉴定。因为不同的细菌生化反应结果相差较大,而反应结果是 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一旦用混合菌做生化反应,结果不可分析。 2、鉴定方法的选择。测定细菌特征的实验方法很多,应根据鉴定目的选择有价值的、快速 简便的试验项目,既能完成鉴定,试验项目又尽可能少。 一、培养基的制备 Preparation of Culture Media 【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生长的基本营养条件。 2熟悉培养基的种类。 3掌握培养基制备的原则和一般方法。 【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用人工方法将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按比例混合配制而成的营养 制品,其主要用途是分离培养纯种微生物,传代或保存微生物,鉴别微生物的种属,研究微

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必要性及检验方法

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必要性及检验方法 关于微生物检测,大家可能都只是听说过,但是对于这个方面并没有一个正确或者是科学的认知,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微生物检测的相关知识,主要从微生物检测的必要性和相关检验方法两个方面开展。 第1点,微生物检测的必要性 在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会侵犯人体,在人体中生长繁殖并且释放毒性物质,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机体病理变化。病原微生物检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衣原体、支原体等。关于病原微生物检测,并非是一个新的领域,而基于病原学证据的抗感染治疗一直都是临床上开展诊疗的金标准。通过尽早识别致病病原微生物从而采取合适的抗感染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病情以及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重症感染患者而言,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测对感染的判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由于医院感染与微生物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通过加强医院的微生物检测,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空气作为微生物传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合适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以及相对密闭的室内空间为各种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创造了条件。通过检测微生物含量才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避免人的身体不受微生物的危害。

第2点,微生物检验方法 关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方法,除了传统的检测方法包括:涂片染色、培养分离、免疫学技术、核酸检测等,还有基于先进技术而诞生的二代测序技术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哪一种检测方法,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能够正确选择利用病 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并做到对检测结果的正确解读才是临床中的重点。 (1)涂片技术:该技术是细菌、真菌检查中最经典的方法。这种检验方法 其操作简单且快速,还具有一定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涂片技术作为形态学检 查的一种,对于临床中判定感染,快速获得病原学依据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2)病原培养分离:在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病原培养分离仍然 是其核心方法之一。虽然这种方法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且检出阳性率较低,获 得病因证据也相对困难,但是其优势也十分明显。其能够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对于确定致病病原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检验方法与核酸检测等分子生物 学技术相比,不容易受到DNA气溶胶的污染,假阳性出现的可能性较低。通过利 用这种方法培养能对阳性病原微生物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从而提供药物敏 感或耐药以及最小抑菌浓度等信息,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开展抗感染治疗,有效 避免无效治疗或者过度治疗。 (3)组织病理诊断:如果在组织切片中发现有真菌菌丝和孢子,则可以考 虑为真菌感染。在组织细胞中如果发现有酵母细胞,则提示组织胞浆菌或马尔尼 菲蓝状菌感染。通过开展组织病理诊断,一旦在组织病理中发现抗酸杆菌、肉芽 肿以及干酪样坏死性病变,则需要高度警惕为结核感染。 (4)免疫学技术:其主要包括抗原和抗体检测,具体又进一步划分为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检测、免疫印记法等等,主要用于病毒、细菌和真菌的 检测。通过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抗原检测,能够发现病原微生物。而抗原法 是目前临床上用于呼吸道病毒检测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其灵敏度较低,因此在 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有限。 (5)聚合酶链式反应:该技术能够用于真菌、细菌、病毒、支原体和结核 检测。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通过利用多种引物,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病原微生

痰液标本细菌学检验(二)

痰液标本细菌学检验(二) 痰液标本细菌学检验(二) 关键词:细胞库菌株培养中心 atcc 对照品标准品北京标准物质网 1.鉴定直接涂片或染色镜检的目的是推断病原菌,制定分离培养和鉴定方向。遇危重患者或发现形态特征明显的病原菌时,可以先发出一级(初步)检验报告。必要时可与临床医生沟通探讨,做出更具针对性的鉴定方案。分离培养和鉴定的目的是,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或疑似病原菌的优势生长菌株,并在此基础获得明确的鉴定结果。 (1)形态学鉴定:对标本进行湿片观察(最好用相差显微镜)和染色镜检(革兰染色是最基本的染色,必要时进行细菌的特殊结构染色、抗酸染色、金胺“O”荧光染色等)。例如在痰中发现了抗酸分枝杆菌,需要做出一级(初步)检验报告。疑似放线菌,如查见中间部分的菌丝为革兰阳性,而四周放射的末端为革兰阴性,抗酸染色为非抗酸性者,则可疑似放线菌。抗酸染色为弱阳性,则疑似诺卡菌。分离培养生长的不同特征菌落要逐一进行染色镜检,以此验证标本培养前后观察到的细菌种类是否吻合。 (2)生理生化鉴定:在形态学检查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分离培养方案。获得纯培养菌株或疑似病原菌优势生长菌株后,进行系统的生理生化实验鉴定。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细菌的种类和型别。自动化检测技水主要依据的是细菌的牛物化学反应特征。 (3)免疫学鉴定: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可初步判断细菌的科属类别,再利用血清学实验鉴定其种和型。敏感性较高的免疫学标记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可对患者的呼吸道标本或血清等体液标本中的病原菌抗原物质或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4)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杂交、核酸测序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直接对各种取白患者的标本或分离培养后的菌株进行检测。例如,进行16sRNA序列扩增测序,可以将病原茵鉴定到型。 (5)药物敏感试验:分离培养获得纯培养或判断出疑似致病菌菌落

培养基的制备与细菌的接种的实验报告

培养基的制备与细菌的接种的实验报告 篇一:细菌的分离纯化和接种实验 环工综合实验 细菌的分离纯化和接种实验 实验报告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篇二:微生物实验报告细菌 微生物实验报告 题目 年级专业 实验者 学号 小组 成员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检测 2021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1.了解细菌生长的基本营养条件,熟悉培养基的类型,学习并掌握培养基的原则与方法。 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掌握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方法。 3.了解并比较细菌在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的生长特征。 4.学习并掌握空气及人体细菌检测学方法。 5.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以及革兰染色法,熟悉不同类型细菌的基本形态。

6.掌握糖发酵实验、抗菌素敏感性实验和血浆凝固酶实验的原理与方法。 7.从脓汁和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和检测出病原体。 二、实验器材 1.培养基的制备:干粉培养基、天平、蒸馏水、称量皿、药勺、锥形瓶、量筒、电炉、试管、洗耳球、试管筐、移液管、棉塞、牛皮纸、橡皮筋、手套、石棉网 2.空气与人体体表细菌学检查:琼脂培养基、酒精、碘酒 3.细菌的分离培养:脓汁标本、粪便标本、伊红美蓝平板、营养琼脂平板、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 4.细菌的纯培养: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中性笔、斜面培养基 5.细菌的形态学检测:斜面培养物、营养肉汤、生理盐水、镜油瓶、拭镜纸、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中性笔、革兰染色试剂、液体培养基 6.细菌的生化试验:葡萄糖发酵管、乳糖发酵管、接种针、酒精灯、打火机、中性笔、菌液、营养琼脂平板、接种环、药物纸片(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曲松)、玻片、兔血浆、生理盐水 7.细菌的血清学试验:玻片、福氏志贺菌诊断血清、生理盐水、接种环、酒精灯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培养基的制备

常见病原菌分离方法

常用的几种典型的病原菌分离方法 1.斑点病原菌的分离从病斑部分切取每边3~5 mm的小块组织,在70%酒精中浸数秒钟后,移入0.1%的升汞水溶液中处理3~5 min,以灭菌水冲洗3次,移置培养皿的培养基中,然后培养。 2.维管束组织内病原菌的分离从根茎维管束组织分离病菌,可先将寄主病部表面用70%酒精擦拭消毒,将表皮组织用灭菌的解剖刀削去,然后切取其中小块变色的维管束组织,用升汞或漂白粉液消毒后。,用灭菌水冲洗几次,移置培养基面上。 3.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根腐或基腐病的分离,由材料的大小决定。材料小的可仿照斑点病的分离法,材料大的则可以用维管束组织内病原的分离法。 4.肉质组织中病原菌的分离多肉的根、茎及果实等,可以采用维管束组织内病菌分离法除去表面组织,切取小块病组织分离。如有杂菌感染可采用“直接接种”法,待出现症状后,用此法再行分离。 5.种子内病原菌分离将整个种子或者种子的一部分进行表面消毒(升汞或漂白粉),用灭菌水洗涤后,移置培养基上。 6.孢子分离法能产生大量孢子的病菌如青霉素、链格孢等,则可配制成孢子悬浮液以稀释法或划线法分离之。 7、土壤带菌分离法为了研究一些真菌在土壤中存活和分布的情形,从有病的土壤中分离它们是必要的。分离方法是将土壤取出少许,配制成悬浮液,然后用稀释法或划线法分离。 附录2 真菌单孢子分离技术 一、目的要求 了解单孢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简便实用的单孢分离方法。 二、基本原理 单孢分离的方法很多,如振落法、稀释法和直接挑取法。振落法和稀释法的共同点都是采用某种方法,使真菌孢子较稀疏地分散在水琼脂平板上,然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寻找在水琼脂平板表面的单个孢子,一旦找到理想的单个孢子,就通过无菌操作将其(连同一部分培养基)移植到PDA斜面培养基上,置适温下培养,形成的菌落即为单孢系菌株。直接挑取法是在实体解剖镜下直接挑取单个孢子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 三、材料、用具与仪器 1.材料(依本地资源情况进行选择,下列材料供参考) (1) 稻瘟病叶、病节、病穗颈(Pyricolaria oryzae)。 (2) 玉米大斑病叶(Exserohilum turcicum)。 (3) 玉米小斑病叶(Bipolaris maydis)。

动物(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实践)报告

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实践实验报告 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的猪病料病原菌的 分离与鉴定 专业:动物医学 班级: 组别:第一组 指导教师: 二○一○年六月

目录索引 一培育基的制备 (4) 二病料接种、培育及细菌抹片的制备和G染色 (5) 三细菌的纯培育、移植和细菌抹片的制备及G染色 (6) 四 TSI培育基培育及生化鉴定 (7) 五实验结果 (10) 六讨论及结论 (11)

一培育基的制备 ﹝目的要求﹞ 把握一样培育基的制备原那么和要求;熟悉一样培育基的制备进程;把握培育基酸碱度的测定。 ﹝实验材料﹞ (1)器皿:量筒(100ml两个)、烧杯(100ml和1000ml各一个)、漏斗(两个)、三角烧瓶(100ml 两个)、试管(七支)、玻璃棒(两根)、玻璃平皿、刻度吸管(1ml和10ml各两个)、PH试纸、纱布、脱脂棉、天平、电炉、试管塞、扎绳、包装纸、洗耳球、酒精灯。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磷酸氢二钾,琼脂条或粉,0.1mol/L和1mol/L的氢氧化钠、0.1mol/L的盐酸溶液、蒸馏水、麦康凯琼脂粉、三塘铁琼脂粉。 ﹝方式内容﹞ (1)按下表计量称取各类试剂(先称取盐类再称取蛋白胨及牛肉膏),置于铝锅或搪瓷缸中。 (2)一般琼脂:原料称量(按配方)—→溶解—→调剂PH—→塞棉塞和包扎—→灭菌 麦康凯琼脂:原料称量(按配方)—→溶解—→装入盐水瓶—→塞棉塞和包扎—→灭菌 三塘铁琼脂:原料称量(按配方)—→溶解—→分装入试管—→塞棉塞和包扎—→灭菌 (3)培育基的分装:用玻璃漏斗、橡皮管、小玻璃管及弹簧夹制作分装装置—→选用15×150 平面试管或300ml锥形瓶—→分装(每管约10ml) (4)棉塞的制作及试管、锥形瓶的包扎别离制作试管和锥形瓶的棉塞并塞好,再用干洁的报纸将其头部包扎好。 (5)培育基的灭菌将培育基置于高压蒸汽锅内,121℃灭菌15至30min。 (6)TSI斜面、普琼和麦康凯琼脂平板的制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