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

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教学课题总课时:1 第1 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领会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战略方针及其根据,把握其决策的

准确性和科学预见性。

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领会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战略方针及其根据,把握其决策的

准确性和科学预见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导入新课,细数风流人物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

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同学们,相信大

家在小说和电视上都或多或少地

看过《三国演义》,里面确实出现

了不少的英雄,那么你能说说你最

喜欢的英雄是谁,为什么喜欢他?

(请两三个学生阐述自己意见)

课件展示杜甫的《蜀相》,同学们,

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三国里的哪

(生答)对,他就是诸葛亮。

课件展示概括诸葛亮功绩的对

联“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

纵八阵图”,并请学生对应说出

他的内涵。

学生认真倾听,仔细领悟文章

的写作背景

勾划生字词及难理解的字词,

说说什么是“对”

熟读课文,并试着用现代汉语

说说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不断

创设学习情

境,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通过背景资料

的介绍,让学

生能够更全面

地了解股市的

时代背景

让学生初步了

解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的小

3分

4分

8分

8分

8分

8分

5分

个人吗?诸葛亮出山之后鞠躬尽瘁地做出了很多卓有功勋的大事,那么他是怎么出山的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隆中对》会告诉大家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也来笑谈一回《隆中对》吧。

二、背景介绍,等闲识得当时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大家所熟悉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几乎统一了黄河流域。南方的孙权,因为已历三世经营,已经牢固地占有了长江下游地区。而帝室之胄刘备兵力甚少,又没地盘,他有心兴汉,却无计安邦,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

三、五读五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一)通读全文,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出处

(二)听读全文,注意朗读的字音、语气及感情,检查自己的字音预习,说说在这篇文章里,你又新学到了哪些字词。(教师播放视频朗读文件)去丰满这个故事

跳读课文,寻找比较难理解的

字词句,并在小组里大胆地说

出来,同时对小组其他同学提

出的问题也可以试着说出你的

见解

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同学说出课文里重要的地

学生讨论发言

指明发言

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问题

最后再次欣赏全文,说说此时

诸葛亮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

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是怎样

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

组合作能力

加深对文言词

语的理解

让学生学会品

读课文,探究

文章结构严

谨、主次分

明的说理方法

提高学生品析

语言的能力

解决文章的重

点与难点

(三)齐读课文,进一步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大意,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四、四抢四答,疾风方可知劲草

1 每个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或解答别的小组的问题,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能把其他同学都难倒,哪个小组解答的问题最多

2、把你们小组认为的课文里很重要的必须引起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说出来,看谁说的最好、最有水平,以证明你们小组在文言文学习上的不俗能力。

3、对着老师展示的课件,你是否能最快地反应过来那些红色字词的意思?能否说得出词的古今意思及本文的通假字、文言句式?

五、三品三探,不畏疑云遮望眼(一)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二)下面这些问题你有想过吗?品读课文的前半部分,让我们探出它们的答案。

1. 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2. 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三)品读课文中诸葛亮关于前景形势的分析部分,你能够探究出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吗?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六、二赏二析,重点与难点齐飞欣赏诸葛亮的隆中对策部分,分析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他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并结合课件上的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说说你觉得诸葛亮提出的政策准确吗?

七、课文小结,青山依旧在

诸葛亮的一番“隆中对策”,深刻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各方面形势,为刘备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统一天下的策略,向我们展示了诸葛亮如何“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

定乾坤”的远见卓识和过人才干

板书设计

隆中对

1. 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2. 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课后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多处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比如说阅读环节、抢答环节、探究赏析环节等等,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带动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以提升整个班级的成绩。但是,学习很大部分都是要靠自己完成的。所以在课堂上,我更多设置的是学生个人学习的时间,我们要知道,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更应该要交给他们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养成自学、探究的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诫子书》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把握读音、节奏和声调等朗读方法,读出文言的韵味; 2.能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及常见成语,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3.能运用字源、虚词、句式知识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课前学习任务】 1.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情感。 2.参考注释阅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与同学讨论交流或借助工具书,看看能否解决。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读标题、知背景,初步把握作品内容 1.看“诫”的小篆体,了解其本义。 2.用“诫”组词,理解“诫”的含义。 3.由“书”的含义入手,解读标题“诫子书”,明确诸葛亮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写下这篇书信。 4.看背景资料补充,初步领悟诸葛亮写下这篇书信时的情感。 学习任务二: 疏通文意,读出文言的韵味。 1.第 1 遍自读,力争读得准确流畅。 (1)学生根据教师展示多音字语义,选择在文中的正确读音。 (2)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的难字读音,自查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2.第 2 遍再读,结合《诫子书》注释及补充练习, 理解句子并划分节奏,力争读得节奏分明。 (1)完成重点词理解补充练习。

Ⅰ.能联系以前所学,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Ⅱ.能联系成语,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Ⅲ.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意。 Ⅳ.能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 (2)结合注释, 理解句意,划分节奏。 Ⅰ.能根据例子归纳文言文节奏划分依据。 Ⅱ.梳理虚词含义,借用虚词理意群。 Ⅲ.能借用句式(对偶句、四字句)理意群。 (3)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的节奏划分,自查节奏读得是否分明。 3.第 3 遍又读,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指导,跟读第三层各分句最后一个字,力争读得抑扬顿挫,并能通过音调的变化体会情感。 【学习资源】 1.《説文解字》: 敕也。从言,戒聲。左“舌”上加一小横,表示从口出,由 舌头发出的声音。作偏旁多与说话等语言行为有关。右“戒”下部两只手,拿着武器“戈”,表示手拿着武器警戒的意思。 2.《诫子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这一年 2 月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8 月病逝于北伐征程中的五丈原。北伐前他放心不下朝廷,写下了呕心沥血的《出师表》;北伐中 54 岁重病的他放心不下儿子,写下言辞谆谆的《诫子书》。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与兄瑾言子瞻书》 【作业设计】 古文都是没有标点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课文标点是后人加的,除了课文中这种加标点的方法,这篇文章的标点还存在其他的版本。请将下面的标点方式与教材比较,说说你的看法。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⑤。

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教学课题总课时:1 第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领会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战略方针及其根据,把握其决策的 准确性和科学预见性。 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领会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战略方针及其根据,把握其决策的 准确性和科学预见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导入新课,细数风流人物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 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同学们,相信大 家在小说和电视上都或多或少地 看过《三国演义》,里面确实出现 了不少的英雄,那么你能说说你最 喜欢的英雄是谁,为什么喜欢他? (请两三个学生阐述自己意见) 课件展示杜甫的《蜀相》,同学们, 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三国里的哪 (生答)对,他就是诸葛亮。 课件展示概括诸葛亮功绩的对 联“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 纵八阵图”,并请学生对应说出 他的内涵。 学生认真倾听,仔细领悟文章 的写作背景 勾划生字词及难理解的字词, 说说什么是“对” 熟读课文,并试着用现代汉语 说说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不断 创设学习情 境,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通过背景资料 的介绍,让学 生能够更全面 地了解股市的 时代背景 让学生初步了 解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的小 3分 4分 8分 8分 8分 8分 5分

个人吗?诸葛亮出山之后鞠躬尽瘁地做出了很多卓有功勋的大事,那么他是怎么出山的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隆中对》会告诉大家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也来笑谈一回《隆中对》吧。 二、背景介绍,等闲识得当时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大家所熟悉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几乎统一了黄河流域。南方的孙权,因为已历三世经营,已经牢固地占有了长江下游地区。而帝室之胄刘备兵力甚少,又没地盘,他有心兴汉,却无计安邦,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 三、五读五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一)通读全文,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出处 (二)听读全文,注意朗读的字音、语气及感情,检查自己的字音预习,说说在这篇文章里,你又新学到了哪些字词。(教师播放视频朗读文件)去丰满这个故事 跳读课文,寻找比较难理解的 字词句,并在小组里大胆地说 出来,同时对小组其他同学提 出的问题也可以试着说出你的 见解 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同学说出课文里重要的地 方 学生讨论发言 指明发言 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问题 最后再次欣赏全文,说说此时 诸葛亮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 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是怎样 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 组合作能力 加深对文言词 语的理解 让学生学会品 读课文,探究 文章结构严 谨、主次分 明的说理方法 提高学生品析 语言的能力 解决文章的重 点与难点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多媒体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详细配套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隆中对 陈寿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隆中对视频欣赏 文学常识简介《隆中对》选自: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的作者是: 陈寿 陈寿(233——297),字承祚(zuò),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写了为人称道的《出师表》。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文学常识当堂检测 《隆中对》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历史学家______________,著有《三国志》。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安汉人______________家,所著《______________》共______________卷,记载三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西晋 陈寿 陈寿 承祚 晋 史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9、诸君勿复.言古:今: 三、一字多义: 1、好:好.为《梁父吟》()与亮情好.日密() 外结好.孙权() 2、将:命一上将将 ..荆州之军()() 君谓计将.安出() 3、谓:君谓.计将安出()谓.先主曰() 谓.为信然() 4、国:用武之国.()国.险而民附() 5、然:然.志犹未已()谓为信然.() 秦王怫然.怒() 6、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7、已:然志犹未已.()已.历三世() 壮士不死即已.()已.拥百万之众()

自董卓已.来() 8、欲:欲.信大义于天下()从民欲.也() 9、隧: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 然操遂.能克绍() 10、为:谓为.信然()好为《梁父吟》() 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 此可以为.援() 11、而:而.智术浅短()国险而.民附() 而.不可图()而.其主不能守() 名微而.众寡()挟天子而.令诸侯()12、之:时人莫之.许()先主器之.() 岂愿见之.乎()已拥百万之.众() 孤之.有孔明()贤能为之用() 因之.以成帝业()天府之.土() 帝室之.胄()将军宜枉驾顾之.()13、于:自比于.管仲()欲信大义于.天下() 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 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14、以:以.弱为强者()此可以.为援() 以.迎将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5、身:将军身.率益州之众()身.长八尺() 16、比:每自比.于管仲()曹操比.于袁绍() 17、善:元直与亮友善.()先主曰:“善.!”() 18、因: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9、用:遂用.猖蹶()贤能为之用.() 20、犹:然志犹.未已()犹.鱼之有水也() 21、许:时人莫之许.()高可二黍许.() 22、诚:诚.如是()此诚.不可与争锋() 四、词性活用: 1、与亮情好日.密() 2、所以资.将军()

初中语文_群文阅读:《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的群文阅读备课人:

大的胸怀。 2.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凡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3、青山常在、江水不变,沧海桑田,但是多少的英雄 转瞬即逝,写出对世事沧桑变迁的豁达。 三、三篇文章共同赞美的人物是谁? 1.诸葛亮 2.在武侯祠写着杜甫的《蜀相》这首诗 蜀相 作者: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武侯祠处的对联 武侯祠对联: 牧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阅读相关的诗句,同时知识迁移,回想去过的武侯祠有哪些对联、古诗。 联系《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思考对联中涉及到哪些事件。

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辨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同学们看看对联里讲述了哪些与诸葛亮有关的故 事? 三、假期我们的研学去过湖北的武侯祠,请大家回忆一下武侯祠的布局。 到处都是赞文,到处都是牌匾,武侯祠写着诸葛亮是忠臣的楷模,是智慧的化身。 四、出示《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三篇文章各讲了什么内容? 《隆中对》,写到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身在草庐之中,明察千里之外,一番隆中应对,既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也给后世留下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 《出师表》,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他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对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 阅读《诫子书》梳理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

广东省仁化县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 教学目标 (一)读一读、写一写,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陇: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的“陇”与“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好:喜欢。 颍:注意不要写成“颖”。 诣: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颓:崩坏,倒塌。 度:估计、衡量。 胜:尽。 数:计算。 挟:挟持,控制。 沔:水名。 会: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 殆:大概。 暗:昏暗,愚昧。 殷:富裕。 (二)积累常识 1、关于《三国志》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2、关于陈寿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蜀亡后,仕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课堂活动 第一课时 (一)积累知识 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是朝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2、文章《隆中对》中的“隆中”是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对”是的意思。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听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进行评议。 评议标准如下: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特别是句中语意停顿;③读出重音,特别是逻辑重音;④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2)概述课文大意。

2.字词句过关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欲信大义于天下。 董卓已来。 (2)辨析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今义:。 ②凡.三往。 古义:。今义:。 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今义:。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今义:。 ⑤抑.亦人谋也。 古义:。今义:。 ⑥此可.攀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①谓:A、谓为信然。( ) B、谓先主曰。( ) ②然:A、谓为信然。( ) B、然志犹未已。( ) ③信:A、谓为信然。( ) B、信义著于四海。( ) C、欲信大义于天下。( ) ④为:A、谓为信然。( ) B、贤能为之用。( )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D、好为《梁父吟》。( ) ⑤因A、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B、因屏人曰。( ) ⑥诚:A、此诚不可与争锋。( )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4)句子翻译 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君与俱来。 ③时人莫之许也。 ④欲信大义于天下。 ⑤孤不度德量力。 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第二课时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 传统的教案施教是施教前的精心策划,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 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不难看出,完整的教案应该是教学前 的预案工作方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再加教学后的反思。下面给大 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 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隆中对》课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 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 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_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 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 岂能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 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聚润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 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 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 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 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 2013年12月13 日上午第一节 《隆中对》

《隆中对》 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周莹 教材分析: 《隆中对》一文编入人教版语文课本九年级第六单元,着力写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对策,集中表现了他的精辟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本文较长,涉及人物关系、历史背景较复杂,理解时存在一定的障碍。 教学设想: 基于上述分析,拟以“读”贯穿课堂教学,落实文言字词,重点突破“隆中对策”一部分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借助相关注释疏通文意的能力; 2、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诸葛亮智慧超群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诸葛亮对天下形式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方针并感受诸葛亮的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而读一段充满着智慧思想的历史故事就更能让人受益匪浅。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释题:隆中对 PPT显示: 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所作的对策。 2、自由朗读,概括“隆中对策”以外的内容。 PPT显示: 对前——对中——对后 三、细读文段,理解文意: 1、一生读文章第四段,要求读准字音;正音识字。 PPT显示: 存恤(xù)吴会(kuài) 夷越(yí)险塞(sài ) 胄(zhòu)殆(dài ) 沔(miǎn)诣(yì)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清句读。 PPT显示: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PPT显示: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四、议读对策,感受智慧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全段,整理思路,思考:在诸葛亮的分析中,刘备面临哪些不利因素?又有哪些“可乘之机”? 学生读相关语句,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不利:曹操不可争;孙权不可图——两个“不可” 有利:荆州可谋;益州可取——两个“可” 1、师生共同分析“曹操不可争”的原因: 天时地利占尽、军事实力雄厚、政治手段有效 2、学生默读,尝试分析“孙权不可图”的原因: 家族背景深厚、民心所向、地理位置优势 3、同桌讨论、交流荆州、益州“可谋,可取”的原因: 地理位置优势,民殷国富,但“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五、课堂结语: PPT显示: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为刘备作“隆中对”; 建安十四年,刘表卒,刘备取荆州; 建安十四年,曹操溃败赤壁;

福建省漳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校本作业本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第二十三课隆中对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好.()为乐.()毅屏.()人度.()德量力 存恤.()胄.()屯.()新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莫之许.也()(2)先主器.之() (3)此人可就.见()(4)宜枉驾顾.之() (5)凡.三往()(6)欲信.大义于天下() (7)不可胜.数()(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3.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 自董卓已来 B 欲信大义于天下 C 故患有所不辟也 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5-8题。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X璋暗弱,X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5.指出下面句子中两个“将”字的不同之处。 则命一上将(A)将(B)荆州之兵 A.读音________,词性________,词义________。 B.读音________,词性________,词义_______。 6. 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B 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 C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D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8.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关词句。 (1)曹操能打败袁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当前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替X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回答9-14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X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温习教案2

第24课《出师表》温习教案2 教学课题总课时:2第2课时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教学准备相关复习资料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导入 二、复习文学常识 1、关于“表”: 2、作者简介 三、合作学习 1、诸葛亮分析当前形势的不利的客观条件的 语句。 2、诸葛亮分析当前形势的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 3、《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 是:。 4、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 ; 倾听。 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 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 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等。“表’’的一般内容是 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 情色彩。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 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年轻时,隐居隆中, 刻苦攻读史书。刘备三顾 茅庐后,诸葛亮出山辅助 刘备。刘备死后,他受遗 明确学习目 标。 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了 解诸葛亮的 治国主张。 学习本文融 情于议论、 叙述,以情 动人的写作 方法。深切 感受诸葛亮 对蜀汉的忠 1分钟。 2分钟。 10分钟。 30分钟。 1分钟。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6、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四、课文内容探究 1、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2、课文全文着眼于以情感人,这个“情”是怎样的“情”? 3、本文与《隆中对》在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4、课文中先后13次提到先帝,有何作用? 5、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6、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的典型事例有哪些? 五、小结诏辅助后主刘禅。 反复诵读文本,小组内互 动检测,看谁背得最准 确。根据小组成员的表 现,评选出优秀组员。 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 罚分明,亲贤远佞。 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 核心。因为“亲贤远佞” 是前两条建议的思想基 础,“广开言路”是前提, “赏罚分明”是关键,只 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 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 做到察纳雅言。 报先帝,忠陛下。 《出师表》以议论为主, 兼用记叙和抒情。《隆中 对》以记叙为主。 勉励后主“光先帝遗德” “深追先帝遗诏”,以完 成先帝未竟的“北定中 原”“兴复汉室”的大业。 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知 诚,增强责 任感、使命 感,做一个 对社会有用 的人。

初中语文课文《隆中对》

初中语文课文《隆中对》

初中语文课文《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九年级语文上册 《隆中对》资料诸葛亮简介

《隆中对》资料 资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隆中对历史背景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几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通假字+文中成语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通假字+文中成语梳理》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