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复习学案(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复习学案(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复习学案(一)

一、复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对”。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复习内容

任务一:结合课下注和参考书,完成下列填空。

1、作者和作品:

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朝人,家。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2、对及背景: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任务二:能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意,可结合课下注或查字典。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

..()()

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

..()()

..()()吴会

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

..()()箪.()食.()壶浆乐.()毅汉沔.()

任务三:会疏通、翻译课文。借助注解及工具书,解释以下重难点词语的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会背)。

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信然()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由是()遂()

诣()凡()乃见()因()屏()倾颓()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已来()

不可胜数()非临…,抑亦()谋()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

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总揽()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

古今异义

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拜访今义:照顾凡.三往:古义:今义:

孤.不度德量力:古义:今义:遂用.猖獗:古义:今义: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今义:遂用猖獗

..:古义:今义: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今义:

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炉桥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 教学设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多媒体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详细配套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隆中对 陈寿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隆中对视频欣赏 文学常识简介《隆中对》选自: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的作者是: 陈寿 陈寿(233——297),字承祚(zuò),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写了为人称道的《出师表》。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文学常识当堂检测 《隆中对》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历史学家______________,著有《三国志》。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安汉人______________家,所著《______________》共______________卷,记载三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西晋 陈寿 陈寿 承祚 晋 史学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 教材分析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便于学生掌握。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四)解释重点实词。 (五)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诸葛亮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六)作业:熟读文章。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实词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复习学案(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复习学案(一) 一、复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对”。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复习内容 任务一:结合课下注和参考书,完成下列填空。 1、作者和作品: 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朝人,家。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2、对及背景: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任务二:能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意,可结合课下注或查字典。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 ..()() 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 ..()() ..()()吴会 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 ..()()箪.()食.()壶浆乐.()毅汉沔.() 任务三:会疏通、翻译课文。借助注解及工具书,解释以下重难点词语的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会背)。 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信然()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由是()遂() 诣()凡()乃见()因()屏()倾颓()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已来() 不可胜数()非临…,抑亦()谋()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 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总揽()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 古今异义 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拜访今义:照顾凡.三往:古义:今义: 孤.不度德量力:古义:今义:遂用.猖獗:古义:今义: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今义:遂用猖獗 ..:古义:今义: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今义: 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9、诸君勿复.言古:今: 三、一字多义: 1、好:好.为《梁父吟》()与亮情好.日密() 外结好.孙权() 2、将:命一上将将 ..荆州之军()() 君谓计将.安出() 3、谓:君谓.计将安出()谓.先主曰() 谓.为信然() 4、国:用武之国.()国.险而民附() 5、然:然.志犹未已()谓为信然.() 秦王怫然.怒() 6、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7、已:然志犹未已.()已.历三世() 壮士不死即已.()已.拥百万之众()

自董卓已.来() 8、欲:欲.信大义于天下()从民欲.也() 9、隧: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 然操遂.能克绍() 10、为:谓为.信然()好为《梁父吟》() 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 此可以为.援() 11、而:而.智术浅短()国险而.民附() 而.不可图()而.其主不能守() 名微而.众寡()挟天子而.令诸侯()12、之:时人莫之.许()先主器之.() 岂愿见之.乎()已拥百万之.众() 孤之.有孔明()贤能为之用() 因之.以成帝业()天府之.土() 帝室之.胄()将军宜枉驾顾之.()13、于:自比于.管仲()欲信大义于.天下() 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 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14、以:以.弱为强者()此可以.为援() 以.迎将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5、身:将军身.率益州之众()身.长八尺() 16、比:每自比.于管仲()曹操比.于袁绍() 17、善:元直与亮友善.()先主曰:“善.!”() 18、因: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9、用:遂用.猖蹶()贤能为之用.() 20、犹:然志犹.未已()犹.鱼之有水也() 21、许:时人莫之许.()高可二黍许.() 22、诚:诚.如是()此诚.不可与争锋() 四、词性活用: 1、与亮情好日.密() 2、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复习学案

《隆中对》复习学案 初三语文备课组 2010、 12 课前复习 请依据课本及其他资料进行复习复习(从文学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方面) 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文学常识 2、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 3、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隆中对》节选自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朝人, _______家,所著《_______》是一部。记载三国时期_______、______ 、_ _ __三国的历史。“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指《》、《》、《》和《》。 二、解释词语 (一)重点词语解释 1、隆中对对: 2亮躬耕陇亩躬: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每: 4、时人莫之许也许: 5、谓为信然谓:信然: 6、先主器之器: 7、将军岂愿见之乎岂: 8、此人可就见就: 9、不可屈致也致: 10、将军宜枉驾顾之顾: 11、由是先主遂诣亮诣: 12、凡三往,乃见凡:乃: 13、因屏人日因:屏: 14、总揽英雄揽: 15、君谓计将安出计:出: 17、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胜: 18、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非惟:抑: 19、挟天子而令诸侯挟: 20、利尽南海利:尽:21、国险而民附国:附: 2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存恤:(二)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通,音,义 (2)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通,音,义 (三)一词多义 ①信:②因: 谓为信然:因屏人曰: 欲信大义于天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信义著于四海: ③遂:④已: 然操遂能克绍:自董卓已来: 遂用猖蹶:已历三世: 由是先主遂诣亮: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⑤诚:然志犹未已: 诚如是: 此诚不可与争锋: (四)古今异义词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遂用猖蹶:将军宜枉驾顾之: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抑亦人谋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复习练习(1) 新人教版

一、划分节奏 1、句中停顿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2、句间停顿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好为《梁父吟》() 2、莫之许也() 3、先主器之( ) 4、此人可就见( ) 5、宜枉驾顾之() 6、先主遂诣亮() 7、凡三往() 8、因屏人()9、汉室倾颓() 10、然志犹未已()11、遂用猖蹶() 12、国险而民附()13、亮躬耕陇亩() 14、不可胜数()15、欲信大义() 16、帝室之胄() 17、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18、谓为信然( ) 19、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句子翻译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7、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8、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四、内容理解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怎样的?近期目标又是什么? 2、诸葛亮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什么?外交方面该如何做? 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1)曹操(2)孙权 (3)荆州、益州(4)诸戎、夷越 4、诸葛亮为刘备制定对策的依据是什么? 5、对刘备来说,荆州、益州有哪些有利条件? 6、综合看来,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7、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任意写出2个。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参考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三课隆中对 一、整体把握 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这篇课文虽属节选,但仍可从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选材精当,详略分明。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炼。课文这个特点十分突出。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

广东省仁化县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 教学目标 (一)读一读、写一写,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陇: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的“陇”与“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好:喜欢。 颍:注意不要写成“颖”。 诣: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颓:崩坏,倒塌。 度:估计、衡量。 胜:尽。 数:计算。 挟:挟持,控制。 沔:水名。 会: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 殆:大概。 暗:昏暗,愚昧。 殷:富裕。 (二)积累常识 1、关于《三国志》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2、关于陈寿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蜀亡后,仕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课堂活动 第一课时 (一)积累知识 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是朝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2、文章《隆中对》中的“隆中”是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对”是的意思。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听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进行评议。 评议标准如下: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特别是句中语意停顿;③读出重音,特别是逻辑重音;④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2)概述课文大意。

2.字词句过关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欲信大义于天下。 董卓已来。 (2)辨析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今义:。 ②凡.三往。 古义:。今义:。 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今义:。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今义:。 ⑤抑.亦人谋也。 古义:。今义:。 ⑥此可.攀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①谓:A、谓为信然。( ) B、谓先主曰。( ) ②然:A、谓为信然。( ) B、然志犹未已。( ) ③信:A、谓为信然。( ) B、信义著于四海。( ) C、欲信大义于天下。( ) ④为:A、谓为信然。( ) B、贤能为之用。( )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D、好为《梁父吟》。( ) ⑤因A、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B、因屏人曰。( ) ⑥诚:A、此诚不可与争锋。( )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4)句子翻译 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君与俱来。 ③时人莫之许也。 ④欲信大义于天下。 ⑤孤不度德量力。 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第二课时

天津市葛沽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隆中对》学案 新人教版

隆中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2、积累有关的文言词汇。 【合作探究】 1、理清全文思路。 2、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 【当堂评价】 1、《隆中对》节选自__________(朝代)史学家__________的历史著作《__________》,题中“对”的意思是__________。我国史学上合称“四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部历史著作。 2、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根据自己的积累,说说有关诸葛亮或刘备的故事。 【拓展提升】 课后搜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或对联几首(幅)。 【课后检测】 完成《精英》23课基础部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自主预习】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如何评价诸葛亮及隆中对策。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二)体味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三)品味语言: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时人莫之许也”。 2、“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徐庶说:“诸葛孔明青,卧龙也……” 【当堂评价】 填空: ⑴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_______________”,最终的策略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__________,外交方面的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地人莫小池中水,何妨浅处有卧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被称作“卧龙”,而刘禹锡的《陋室铭》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拓展提升】 古今对话: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课后检测】完成《精英课堂》第23课。 【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隆中对

《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

初中语文_22隆中对23 出师表整合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上《隆中对》《出师表》整合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 2、拓展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复习过程: 一、导入复习: 二、文言积累 (一)自主复习 (二)自我检测 1.生难字注音。 屏.()人度.()德量力箪.()食壶浆驽.钝.( ) 裨.( )补阙.()漏崩殂.( ) 妄自菲.( )薄陟.() 罚臧否 ..() 2.重点实词解释。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名句默写 (1)孤之有孔明,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 (3)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翻译句子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三、阅读提升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①则不能励精②,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迟,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③,悲守穷庐,将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导学案(人教版)

23《隆中对》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查资料,简介背景。 2、初读课文,依照注释正音。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 信.大义猖.獗.吴会.殆.存恤. 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 ..汉沔. ..箪.食壶浆乐毅 课堂探究 3、再读课文,依照注释译文。 重点句: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3、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4、箪食壶浆 5、自董卓已来 6、遂用猖蹶 4、课内精读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

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 (9.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10.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11.“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 1、《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南阳卧龙岗或襄阳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28 文言文 九上《隆中对》(讲练)(含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 九上—《隆中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作者陈寿,晋朝安汉人,史学家。隆中,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 二、重点字词 【重点词语】 为:唱 许:承认、同意 信然:确实这样器:器重、重视 就见:到那里拜访顾:拜访 诣:拜访 凡:总共 屏:屏退 猖蹶:失败已:止 谓:认为安:怎么 克:战胜 非惟:不只是 抑亦:而且也 挟:挟持 令:号令 诚:确实 援:外援 图:夺取、谋取 殆:大概资 资助、给予 暗弱:昏庸懦弱 存恤:爱抚、爱惜 胄:后代 著:闻名_ 身:亲自 信:通伸,伸张 已:已通以 【一词多义】 信谓为信然确实欲信大义于天下伸张见此人可就见拜见凡三往,乃见见面_ 因因屏人曰于是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于欲信大义于天下向 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到 之将军宜枉驾顾之他 孤之有孔明结构 助词_ 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的 辍耕之垄上到、往 【词类活用】 陈胜王王:名作动,当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作动,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分别指铁甲和武器。尉果笞广笞: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古今异义】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内:对外外:对内,名词作状语 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用箪盛饭壶:用壶盛浆,名词动用 三、内容要点 【文意概括】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重点问题】 1、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给刘备分析了当前的形势? 答:①曹操占据北方,“此诚不可与争锋”;②孙权“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③, 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 2、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答: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3、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哪两条?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策略? 答:(1)人谋(2)恤民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谋。(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 4、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答:“成霸业”“兴汉室”。(或: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四、阅读题典 【题源】浙江海宁市初中第三教研片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九年级语文试卷 隆中对(节选)(7分)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

23、隆中对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 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作者介绍,解题 1、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 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 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 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 《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 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 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 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 生字。 陇亩lǒng mǔ好(hào)为父 fǔ颍yǐng 乐(yuè) 毅庶 shù屯tún 卧wò枉wǎng诣(yì)屏(bǐnɡ)人倾颓(tuí)度(duó)德量力 欲信(shēn 通“伸”)大义于天下猖獗(chāngjué) 胜shēng数抑yì挟xié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篇1 (一)教学背景分析 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 《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及确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