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多媒体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多媒体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详细配套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隆中对

陈寿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隆中对视频欣赏

文学常识简介《隆中对》选自: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的作者是:

陈寿

陈寿(233——297),字承祚(zuò),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写了为人称道的《出师表》。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文学常识当堂检测

《隆中对》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历史学家______________,著有《三国志》。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安汉人______________家,所著《______________》共______________卷,记载三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西晋

陈寿

陈寿

承祚

史学

三国志

65

魏蜀吴

关于《三国志》: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

《三国志》叙事从东汉末年开始,主要记述魏、蜀、吴三国时期六十年的历史,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划,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物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摇役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曹操:汉室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207年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牢固地占有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

(相继投靠孙瓒、陶谦、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次年因袁绍全军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送到新野小县屯兵——虽号称“帝室之胄”而二十余年流亡各地。)

下面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一对:《隆中对》;

二表:前、后《出师表》;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诸葛亮一生功绩,隆中对第一!

填歇后语(这也是知识积累)

诸葛亮用兵——

诸葛亮当军师——

诸葛亮的锦囊——

诸葛亮隆中对策——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草船借箭——

神出鬼没

名副其实

神机妙算

有先见之明

计上心来

神妙莫测

略施小技

用的是疑兵计

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他是我国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各地有许多关于他的纪念建筑

请欣赏——

成都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三顾堂

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

湖北襄阳

诸葛亮铜像

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

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

陕西汉中诸葛亮墓隆中对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lóng

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

回答,应对

诸葛亮的“建国方略”

“隆中”所在位置

隆中

听读课文

注意:

1、字音、语气及感情。

2、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3、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的名字和地名。

《隆中对》朗读1

《隆中对》朗读2

朗读,正音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lǒng

hào

wéi

zhòng

yuè

yǐng

shù

tún

wǎng

朗读,正音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suì

bǐng

duó

shēn

qīngtuí

chāngjué

朗读,正音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shèng

xié

朗读,正音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miǎn

kuài

dài

朗读,正音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

sài

zhāng

yīn

zhòu

lǎn

róng

jiàng jiàng

dān

jiāng

朗读,正音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wù

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亲自

耕作

田地

喜爱

长常常

自己

相比

与,和,跟

当时

没有

P194③

只有

P194⑥

当时

停驻

去见

器重,重视。

代词,他,指徐庶。

告诉,对……说。

指在深渊中潜伏还没有乘云飞天的龙。同“其”,句中语气词,表疑问。

P194(12)

P194(13)

应当

委曲

车马

拜访,看望

代词,他,指诸葛亮

关于“时人莫之许”

按现代汉语语序应是:时人莫许之——当时的人们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可以提前。

三国地图

请找出新野

新野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由是先主遂诣yì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因此

拜访

总共

于是、就此

避开

崩溃,衰落

盗用皇上的政令

蒙受风尘

估计

伸,通“伸”,伸张

介词,在于是,就

因此

失败

停止

认为

计策

怎么

产生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郡者不可胜数shŭ。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xié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通“以,表示时间的限制

一起

相比

与,和

全,尽

名声

而且,并且

但是

最终

战胜

凭借

战胜

不仅仅

而且

人的谋划

已经

挟持,控制

号令

的确,确实

争强,争胜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kuaì,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占据

地势

归附

德高望重的人

有才能的人

介,被

利用

作为,当作

谋取占据

物资

全部取得

连接

通往

地方

可是

大概

用来

资助,给予

同“其”,句中语气词,表疑问。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益州险塞sè,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

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x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地势险要

凭借

创建,成就。

昏庸懦弱

兴旺富裕

连词,表转折,却

爱抚;爱惜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

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jiàng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dān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后代

诚信仁义

传扬

广泛地罗致

如果

代,指荆益两州

形势险要的地方

和好

众,各

各个少数民族

安抚

国外

国内

修理;整顿

政治

变化

大将

带领亲自

出征

用箪盛

用壶盛

果真

这样

那么

复兴

三国地图

请找出荆州、益州

新野

益州

荆州

汉代十三州地图

知道荆、益二州的位置了吗?

“天下有变”进军路线图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

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从此

情意

一天天

高兴

劝解

他们

如同,犹如,好像

希望

从,各

不要

停止

巩固字词,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

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躬:亲自。

好为:喜爱吟唱。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作,喜欢唱《梁父吟》。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们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

原文: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友善:友好。

惟:只有。

译文: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元直与诸葛亮友好,说是确实这样。

原文: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屯:停驻。

时:当时。

岂:相当于“其”,句中语气词,表疑问。

译文:当时刘备停驻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十分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

原文: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屈致:委屈(他),招(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枉驾:屈尊

译文: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原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由是:因此。

译文: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原文: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信:通“伸”,伸张。

智术:智谋方法。

谓:认为。

安:怎么。

译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崩溃了,奸臣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上遭难出奔。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要想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是缺乏智谋,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看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原文: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并:一起。

于:与。

遂:最终。

克:战胜。

诚:确实。

译文: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杀死少帝刘辩,独掌大权以来,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占领州郡的人数也数不清。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气低微并且兵力薄弱。但是曹操最终能战胜袁绍,从弱者成为强者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的兵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以跟他争强争胜。

原文: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为:被。

以为:以(之)为,把(他)作为。

图:图谋,谋取。

译文: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地方,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利用,(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他。

原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所以:用来……

国:地方。

译文:荆州北面占据汉水中下游一带,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会,西面通往巴蜀,这是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不能守住,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您的,您愿意得到它吗?

原文: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险塞:地势险要。

因:凭借。

以:表结果,而

译文: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田野十分广大,这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的地方,高祖刘邦凭借它创建了汉朝的基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占据北方,人民兴旺国家富裕却不懂得爱惜。有智慧有才能的人想得到贤明的君主来治理。

原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信义:诚信仁义。

著:显明。

和:和好。

抚:安抚。

修:修明。

跨:占据。

译文:将军您是皇家的后代,诚信仁义传扬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人物,思慕贤人如饥似渴,如果占据荆、益两个州,守住形势险要的地方,西面和好各个少数民族,南面安抚各族人民,国外与孙权友好往来,国内修明政治;原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上将:上将军。

将荆州之军:率领。

身:亲自。如是:如此,像这样。

译文:等到天下有变,就命令一个上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洛进攻,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部队,出征到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用壶盛着浆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呢?果真像这样,那么您称霸的理想就可以实现,汉代就可以复兴了。

原文: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解:劝解。

犹:好像。

愿:希望。

译文:刘备说:“好啊!”从此跟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亲密起来。

关羽、张飞等不高兴,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孔明,就好像鱼有水一样。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停止(不说了)。

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理解文本:

1、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诸葛亮的谋略中最终目标是什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2)他提出的内政外交方针是什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3)占据荆州的必要性是什么?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4)占据荆州的可能性是什么?

其主不能守。

5)占据益州的必要性是什么?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6)占据益州的可能性是什么?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7)曹操军事集团的政治优势是什么?

挟天子而令诸侯

8)军事优势是什么?

已拥百万之众

9)诸葛亮对付曹操军事集团的前期策略是什么?

此诚不可与争锋

10)曹操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谋也

2、请概括诸葛亮计谋的核心内容

联吴抗曹占据荆益北伐中原

3、你认为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具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见解才能

深入理解回答问题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太狂?作者这样写是什么意图?

并不“狂”。实际上诸葛亮的才能远高于管仲、乐毅。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才能非凡。

2为什么“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将军宜枉驾顾之”暗示诸葛亮有大才,不会轻易投靠刘备;

“就见”才能表现出刘备的诚意,才有可能感动诸葛亮并赢得他的信任。

3先主“凡三往”,透露出什么信息?

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

从侧面烘托诸葛亮才能非凡。

4“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

“奸臣”是谁?“主上”是谁?

这句话指的是什么事?

“奸臣”——曹操;

“主上”——汉献帝。

这句话指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

5刘备的“信大义于天下”具体是指什么?

兴复汉室,统一中国。

6对曹操为什么“不可与争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或:曹操占有“以弱为强”的“天时”与“人谋”。

7对孙权,为什么“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8为什么要先“跨有荆益二州”?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有“地利”和“天时”两方面的有利因素。

“其主不能守”、“刘璋暗弱”属“天时”。

9“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属于什么描写方法?起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

烘托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

10史家称《隆中对》为“千古奇策”,老师认为这是诸葛亮制定的“建国方略”,请指出这一“建国方略”分为哪几个步骤。

跨有荆、益两州——建立根据地,形成鼎足之势。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积蓄力量,做好战略准备。

从宛洛、秦川二路伐曹——发起攻击,兴复汉室。11诸葛亮的“对策”可分为哪几个层?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分析形势——总说,以下分述。)

1.曹操比于袁绍,……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孙权据有江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北据汉、沔……将军岂有意乎?

4.益州险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将军既帝室之胄……若跨有荆、益……汉室可兴矣。(提出方略)

条分缕析,层次井然

12你怎样评价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千古奇策;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

切实可行的建国方略。

……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文字,

在了解大意的础上回答文后的问题

亮少有逸群(超众)之才,英霸(英雄)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表示诚意),厚相结纳(结交)。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听命)而备失势,众寡(兵力少)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一

向)服仰刘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称帝),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节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1这段文字中哪几句话是写隆中对策的过程?它的写法跟《隆中对》有什么不同?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详略不同。

2从这段文字看,“跨有荆、益”的方针是怎样实现的?亮……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一向)服仰刘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文言现象积累

⒈一词多义

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

君谓计将安出认为

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表示时间的限制。已历三世已经。

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信用。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但是,然而。

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运用。

此用武之国地方

国险而民附地势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国家

去国怀乡国都

好为梁父吟唱,呤唱。

谓为信然是

以弱为强者战胜

贤能为之用介词,被

此可以为援作为,当作

以弱为强者凭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表结果,而

以向宛、洛来

以迎将军者表目的,以便。

因屏人曰于是,就此

因之以成帝业依靠,凭借

好为《梁父吟》喜爱

外结好孙权友好

情好日密友好

然志犹未已还

犹鱼之有水也好像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大将率领君谓计将安出将要

出郭相扶将挟持

⒉古今词义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常的。有意

古义,有某种打算,想法,故意。

今义,故意。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孤不度德量力今义,孤立。

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危险。

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太阳。

遂用猖獗

古义:失败

今义:猖狂,凶猛而放肆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可能,能够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古义:南方近海地方

今义:南中国海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用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⒊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食),用箪盛(饭)。名词作动词。

壶(浆),用壶盛(浆)。名词作动词。

⒋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董卓已来

信,通“伸”,伸张。

已,通“以”,表示时间的限制。

⒌句式

⑴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⑵省略句。君与(之)俱来。

⑶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相当于“时人莫许之也”

(4)被动句。贤能为之用

(5)欲信大义于天下。状语后置(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

《隆中对》调查研究考试题

一、文学常识

本课出自哪里?作者是谁?什么朝代?

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陈寿

晋朝或西晋

二、给加红色的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乐毅颍川

徐庶

遂诣亮

因屏人

不度德量力信大义

hàowéi yuè

yǐng

shù

bǐng

duó

shēn

不可胜数挟天子

北据汉、沔此殆天

不知存恤帝室之胄西和诸戎箪食壶浆shèng

miǎn

dài

zhòu

róng

dān

三、解释文中加绿色的词语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亲自

田地

喜欢唱

经常

与,和

只有

当时的人

赞许

友好

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

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驾顾之。”

当时停驻

器重

同“其”,句中语气词,表疑问

接近,趋向

委屈招来

应当委屈

拜访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谓计将安出?”

因此

拜访

总共

于是

命人退避

崩溃

盗用皇帝的政令

蒙受风尘

估计

通“伸”,伸张

就因此失败

停止

认为计策

疑问代词,怎么。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

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通“以”,表示时间的限制

一起

占据

全,尽

战胜

而且

谋划

挟持

确实

争胜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已经经历三代

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归附被

作为外援

谋取

物资全部取得

连接

通往

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方)。

连词,表转折,可是

大概

用来

资助,给予

想得到它吗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

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险要的地方

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凭借

来,成就,完成

昏庸懦弱

兴旺富裕

连词,表转折,却

爱抚、爱惜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

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后代

诚信仁义

传扬

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占据

险要的地方

和好

安抚

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理

修理政治

带领

亲自

(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水

确实

这样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情意

一天天

解释

好象

希望

四、翻译:一网打尽2000——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隆中对》句子翻译题。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文:这个人只可以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2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译文: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要想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是缺乏智谋,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气低微并且兵力薄弱。但是曹操最终能战胜袁绍,从弱者成为强者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4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译文: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的兵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以跟他争强争胜。

5.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荆州北面占据汉水中下游一带,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会,西面通往巴蜀,这是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不能守住,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您的,您愿意得到它吗?

6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译文: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田野十分广大,这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的地方,高祖刘邦凭借它创建了汉朝的基业。

7.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译文:等到天下有变,就命令一个上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洛进攻,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部队,出征到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用壶盛着浆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呢?

8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译文: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

1.徐庶怎样向刘备举荐诸葛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五.回答问题

2.诸葛亮怎样评价曹操、孙权?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诸葛亮怎样评论荆州、益州形势?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4.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略”是什么?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5.刘备说明和诸葛亮关系的比喻句: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六.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教案《隆中对》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教案《隆中对》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学生讨论回答: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五、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漳: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六、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曹操和孙权、刘表、刘漳、张鲁) 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人物,自己查阅相关历史书籍,了解当时的背景。找出文中的地名,画一张地形草图,能体现大致方位即可。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多媒体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详细配套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隆中对 陈寿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隆中对视频欣赏 文学常识简介《隆中对》选自: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的作者是: 陈寿 陈寿(233——297),字承祚(zuò),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写了为人称道的《出师表》。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文学常识当堂检测 《隆中对》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历史学家______________,著有《三国志》。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安汉人______________家,所著《______________》共______________卷,记载三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西晋 陈寿 陈寿 承祚 晋 史学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 教材分析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便于学生掌握。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四)解释重点实词。 (五)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诸葛亮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六)作业:熟读文章。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实词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隆中对及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 魏晋: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 1、课本简介:《隆中对》选自九年任务教诲四年制教科书第6册第五单位。本单位选编了《隆中对》、《出师表》、《越巫》《诗词曲四首》4篇古诗文,此中要求讲读的便是《隆中对》,以是这篇课文在这一单位中占据重要职位地方。这篇文章的焦点部门是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对策。由于对策的所在是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以是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炼的阐发了其时形势的底子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其时形势所做的准确阐发和预见,正所谓,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 2、凭据新课程尺度中课程目标要着眼于门生本质的全面进步的要求,联合课本的特点和门生的现实环境,我订定以下三个目标:知识方面:掌握部门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解释和东西书明白课文内容 本领方面:明白隆中对的课文布局,理清作者思绪 情绪方面:领会刘备礼贤下士、爱才如命的精力 3、此中的知识目标和本领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历程中,我将领导门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作为初三的门生,已经具备肯定的文言文底子知识,比较课下解释及东西书能根本明白课文内容,但是门生的生长是不屈衡的,他们的团体程度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我要分身各方面,以促进门生的团体生长。 新课程中要讨老师应有的讲授观是:讲授不是老师教,门生学,而是师生来往、积极互动、配合生长,讲授是老师和门生的双边运动,以是讲授中我遵照:老师为主导、门生为主体,门生是讲

堂的主人的引导原那么,在讲授方法上,重要接纳: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充实变更门生的学习积极性,快乐将当代学习的.方法的特点表如今讲堂学习的历程中,使门生从感知到明白,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门生既学到知识,又进步本领。 为增大讲堂讲授的容量,进步学习服从,我接纳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本领。 1、引发情绪,导入新课: 与诸葛亮有关的针言、故事、谜语许多,对这小我私家物,同砚们已经相称熟习,基于这个环境我方案的导语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谜语,如许将活泼讲堂气氛,引发门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用孔子的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配景简介及解题: 这篇课文距我们这个期间很迢遥,因此有须要对门生举行有关配景的先容,如许有助于门生对课文的明白和意会。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解的好,就象交给门生一把意会课文的钥匙,能使门生从团体上掌握课文内容。(板书:隆中对:隆中---诸葛亮的隐居地。对—答复、对策)以上两个内容将用4分钟时间。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这部门将接纳诵读法,以读为主,以读促学,可分为:门生自读,开端感知课文内容;老师范读,进一步明白课文内容;师生共读,挑生朗读,目标是范例字音、句读、语气。这三个关键一环扣一环使门生渐渐加深对课文的明白。这表现了语文课程尺度中对阅

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2隆中对1

23、隆中对 初三备课组主备课人:郭晓聪 审核人:李平 授课时间:第三周 教学目的: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翻译并掌握重点语句意义。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简析人物形象,认识诸葛亮的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翻译并掌握重点语句意义。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理清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及其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诸葛亮,一位历史上著名的谋臣,你们了解他多少呢?能否讲出与他相关的一个故事?(空城计、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发生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此故事密切关联的课文《隆中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顺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读音、书写。 2 疏通1-3段文意,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结合注释翻译重要语句。 三、了解《三国志》及其作者,事件背景: 1、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课本193页注释1和下列补充资料完成《全品·听课手册》79页作家作品,并自主了解《三国志》及其作者,还有事件背景。 时间:4分钟 补充资料: 1/本文选自晋朝史学家陈寿著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志》。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广东省仁化县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 教学目标 (一)读一读、写一写,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陇: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的“陇”与“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好:喜欢。 颍:注意不要写成“颖”。 诣: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颓:崩坏,倒塌。 度:估计、衡量。 胜:尽。 数:计算。 挟:挟持,控制。 沔:水名。 会: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 殆:大概。 暗:昏暗,愚昧。 殷:富裕。 (二)积累常识 1、关于《三国志》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2、关于陈寿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蜀亡后,仕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课堂活动 第一课时 (一)积累知识 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是朝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2、文章《隆中对》中的“隆中”是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对”是的意思。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听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进行评议。 评议标准如下: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特别是句中语意停顿;③读出重音,特别是逻辑重音;④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2)概述课文大意。

2.字词句过关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欲信大义于天下。 董卓已来。 (2)辨析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今义:。 ②凡.三往。 古义:。今义:。 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今义:。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今义:。 ⑤抑.亦人谋也。 古义:。今义:。 ⑥此可.攀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①谓:A、谓为信然。( ) B、谓先主曰。( ) ②然:A、谓为信然。( ) B、然志犹未已。( ) ③信:A、谓为信然。( ) B、信义著于四海。( ) C、欲信大义于天下。( ) ④为:A、谓为信然。( ) B、贤能为之用。( )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D、好为《梁父吟》。( ) ⑤因A、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B、因屏人曰。( ) ⑥诚:A、此诚不可与争锋。( )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4)句子翻译 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君与俱来。 ③时人莫之许也。 ④欲信大义于天下。 ⑤孤不度德量力。 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第二课时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 传统的教案施教是施教前的精心策划,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 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不难看出,完整的教案应该是教学前 的预案工作方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再加教学后的反思。下面给大 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 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隆中对》课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 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 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_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 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 岂能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 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聚润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 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 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 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 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初中语文_群文阅读:《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的群文阅读备课人:

大的胸怀。 2.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凡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3、青山常在、江水不变,沧海桑田,但是多少的英雄 转瞬即逝,写出对世事沧桑变迁的豁达。 三、三篇文章共同赞美的人物是谁? 1.诸葛亮 2.在武侯祠写着杜甫的《蜀相》这首诗 蜀相 作者: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武侯祠处的对联 武侯祠对联: 牧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阅读相关的诗句,同时知识迁移,回想去过的武侯祠有哪些对联、古诗。 联系《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思考对联中涉及到哪些事件。

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辨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同学们看看对联里讲述了哪些与诸葛亮有关的故 事? 三、假期我们的研学去过湖北的武侯祠,请大家回忆一下武侯祠的布局。 到处都是赞文,到处都是牌匾,武侯祠写着诸葛亮是忠臣的楷模,是智慧的化身。 四、出示《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三篇文章各讲了什么内容? 《隆中对》,写到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身在草庐之中,明察千里之外,一番隆中应对,既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也给后世留下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 《出师表》,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他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对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 阅读《诫子书》梳理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

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 》教案

隆中对 自读要求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 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2.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 (解说: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知”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提高能力,学以致用。通过本文学习,指导说理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自读程序]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隆中对》知识讲解

《隆中对》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争夺朝廷大权,地方军阀割据称雄,政治日趋黑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星星之火遍布全国。黄巾军起义就是一个代表。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地方割据势力却因此得到增强,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课文中刘备说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刘备也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但他的兵员既少,又没有地盘,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他很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曹操说他是“人中之龙”,而生平“未尝得水”,这是很恰当的评价。二十余年间他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他。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对:回答、应对。 2.躬:亲自。 3.陇亩:田地。 4.好.(hào):喜爱。 5.为:唱。(好为.《梁父吟》) 6.许,承认,同意。(莫之许.) 7.友善:友好,关系好。 8.谓:对……说。 9.信然:确实这样。(谓为信然 ..) 10.屯:驻军防守。 11.器:器重,重视。 12.谓:对……说,告诉。(谓.先主曰) 13.俱:一起。 14.就:接近、趋向。就见:到那里拜访。 15.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16.枉.(wǎng):委屈。 17.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18.顾:拜访。 19.诣.(yì):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20.屏.(bǐng):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21.汉室:指汉朝。 22.倾颓.(tuí):崩溃、衰败。 23.奸臣:指董卓、曹操等。 24.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隆中对》

通过对隆中对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怎样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当时形势,推断未来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帝业的政策和策略,从而认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教学过程中注意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新课 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 其中声势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 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 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 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

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 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 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 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 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 对,对策。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1学生默读。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隆中对》课件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隆中对》课件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弄准字音。 陇亩(lǒng)倾颓(tuí)猖蹶(chāngjué)存恤(x ù)夷越(yí)胄(zhîu)殆(dài)沔(miǎn)诣(y ì)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学生讨论回答: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四、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刘漳: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五、利用课文注释或《教材全解》弄清课文大意。 六、再次朗读体会。 七、作业:将自学或抽查中重点的字词解释在作业本上。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隆中对》教案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欣赏MP3《滚滚长江东逝水》。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文眼”是哪句话?为什么? 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教师出示古三国军事地图,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当诸葛亮为台下的刘备(由同学们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策略应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这样的句子是好找的,但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了,这时,老师应适时点拨。隆中对前,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为文章的“蓄势”内容; 隆中对时, 诸葛亮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隆中对后,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要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 四人小组在台下练习,然后派几个代表上台说,同学们结合课文点评代表们的优劣所在。) 四、品读课文,揣摩妙点 同学们精读课文,就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详略、战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品读仅供参考: A.结构:蓄势——高潮——余波 B.条理:隆中对话的条理性,不可争、不可图——可争、可图——“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按照这个条理指导背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 2013年12月13 日上午第一节 《隆中对》

《隆中对》 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周莹 教材分析: 《隆中对》一文编入人教版语文课本九年级第六单元,着力写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对策,集中表现了他的精辟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本文较长,涉及人物关系、历史背景较复杂,理解时存在一定的障碍。 教学设想: 基于上述分析,拟以“读”贯穿课堂教学,落实文言字词,重点突破“隆中对策”一部分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借助相关注释疏通文意的能力; 2、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诸葛亮智慧超群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诸葛亮对天下形式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方针并感受诸葛亮的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而读一段充满着智慧思想的历史故事就更能让人受益匪浅。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释题:隆中对 PPT显示: 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所作的对策。 2、自由朗读,概括“隆中对策”以外的内容。 PPT显示: 对前——对中——对后 三、细读文段,理解文意: 1、一生读文章第四段,要求读准字音;正音识字。 PPT显示: 存恤(xù)吴会(kuài) 夷越(yí)险塞(sài ) 胄(zhòu)殆(dài ) 沔(miǎn)诣(yì)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清句读。 PPT显示: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PPT显示: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四、议读对策,感受智慧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全段,整理思路,思考:在诸葛亮的分析中,刘备面临哪些不利因素?又有哪些“可乘之机”? 学生读相关语句,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不利:曹操不可争;孙权不可图——两个“不可” 有利:荆州可谋;益州可取——两个“可” 1、师生共同分析“曹操不可争”的原因: 天时地利占尽、军事实力雄厚、政治手段有效 2、学生默读,尝试分析“孙权不可图”的原因: 家族背景深厚、民心所向、地理位置优势 3、同桌讨论、交流荆州、益州“可谋,可取”的原因: 地理位置优势,民殷国富,但“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五、课堂结语: PPT显示: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为刘备作“隆中对”; 建安十四年,刘表卒,刘备取荆州; 建安十四年,曹操溃败赤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说课稿 第一部分、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简介:《隆中对》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教科书第6册第五单元。本单元选编了《隆中对》、《出师表》、《越巫》《诗词曲四首》4篇古诗文,其中要求讲读的就是《隆中对》,所以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篇文章的核心部分是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对策。因为对策的地点是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的分析了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当时形势所做的正确分析和预见,正所谓,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 2、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方面:理解隆中对的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情感方面:体会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 3、其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带领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对学生的分析: 作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我要兼顾各方面,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教法、手段的运用 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应有的教学观是: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学中我遵循: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指导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将现代学习的方式的特点体现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我采用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手段。 四、教学过程 1、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故事、谜语很多,对这个人物,同学们已经相当熟悉,基于这个情况我设计的的谜语,这样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孔子的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背景简介及解题: 这篇课文距我们这个时代很遥远,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有关背景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解的好,就象交给学生一把领悟课文的钥匙,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板书:隆中对:隆中---诸葛亮的隐居地。对—回答、对策)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 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人新课: 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学生讨论回答: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

关羽、张飞 五、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九年级《隆中对》优秀教学设计

九年级《隆中对》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 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

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f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

2023年《隆中对》语文教案

2023年《隆中对》语文教案 2023年《隆中对》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__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时】:两课时 【教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__来了解他。

二、解题: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四、新课讲授: (一)、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 [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