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4《隆中对》知识讲解

24《隆中对》知识讲解

《隆中对》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争夺朝廷大权,地方军阀割据称雄,政治日趋黑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星星之火遍布全国。黄巾军起义就是一个代表。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地方割据势力却因此得到增强,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课文中刘备说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刘备也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但他的兵员既少,又没有地盘,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他很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曹操说他是“人中之龙”,而生平“未尝得水”,这是很恰当的评价。二十余年间他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他。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对:回答、应对。

2.躬:亲自。

3.陇亩:田地。

4.好.(hào):喜爱。

5.为:唱。(好为.《梁父吟》)

6.许,承认,同意。(莫之许.)

7.友善:友好,关系好。

8.谓:对……说。

9.信然:确实这样。(谓为信然

..)

10.屯:驻军防守。

11.器:器重,重视。

12.谓:对……说,告诉。(谓.先主曰)

13.俱:一起。

14.就:接近、趋向。就见:到那里拜访。

15.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16.枉.(wǎng):委屈。

17.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18.顾:拜访。

19.诣.(yì):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20.屏.(bǐng):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21.汉室:指汉朝。

22.倾颓.(tuí):崩溃、衰败。

23.奸臣:指董卓、曹操等。

24.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25.蒙尘:暗指皇帝被俘等皇权受到了损害的事,使皇帝蒙受风尘之苦,专指皇帝遭难出奔。

26.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27.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28.信:通“伸”,伸张。

29.智术:智谋,才识。

30.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31.已:停止,罢休。(然志犹未已.)

32.谓:认为。(君谓.计将安出)

33.计:计策。

34.出:产生。

35.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36.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37.克:战胜。

38.为:胜。(以弱为.强者)

39.谋:筹划

40.挟.(xié):挟持、控制。

41.令:号令。

42.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3.争锋:争强,争胜。

44.已历:已经经历。

45.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46.为:作为。(可以为.援)

47.援:外援。

48.图:谋取。

49.利:物资。

50.尽:全部取得。

51.连:连接。

52.通:到达。

53.资:资助、给予。

54.险塞.(sài):险峻的要塞。

55.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56.成:成就,创建。

57.暗弱:昏庸懦弱。

58.殷:兴旺富裕。

59.存恤.(xù):爱抚,爱惜。恤,体恤、体谅。

60.胄.(zhòu):后代。

61.信义:信用道义。

62.著:闻名。

63.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64.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65.西:向西。

66.和:和好。

67.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68.抚:安抚。

69.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70.政理:政治。

71.修:治理。

72.将:带领。(将.荆州)

73.身:亲自。

74.向:奔向(译为:向……进军)。(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75.川:平野。

76.箪食.(sì)壶浆:用箪筒(盛着)粮食,用壶(装着)美酒来迎接军队。形容人民群众热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爱戴的军队。“箪”和“壶”名词活用为动词。箪,用箪筒盛。壶,用水壶盛。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类似竹篮;食:食物;浆:美酒。

重点虚词

1.每:常常。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2.于:和、与。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时:当时。 (时.人莫之许也)

4.莫:没有人。 (时人莫.之许也)

5.之:代词,代“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时人莫之.许也)

6.惟:只有。(惟.博陵崔州平)

7.岂:是否。(将军岂.愿见之乎)

8.由是:因此。(由是

..先主遂诣亮)

9.遂.(suì):于是,就。(由是先主遂.诣亮)

10.凡:总共。(凡.三往)

11.乃:才。(乃.见)

12.因:于是、就此。(因.屏人日)

13.遂.(suì):终于。(遂.用猖蹶)

14.用:因此。(遂用.猖蹶)

15.犹:仍,还。(然志犹.未已)

16.安:疑问代词,怎么。(君谓计将安.出)

17.已来: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

18.非惟……,抑亦……:不仅仅……而且也……;非惟:不仅。抑:而且。亦:也。(非.

惟.天时,抑亦

..人谋也)

19.诚:的确。(此诚.不可与争锋)

20.为:被。(贤能为.之用)

21.殆.(dài):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2.以:用来。(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3.因:依靠,凭。(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4.诚如是:果真像这样。(诚如是

...,则霸业可成)

25.日: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26.犹:好像。(犹.鱼之有水也)

27.乃:才。(羽、飞乃.止)

通假字

1.信: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2.已:通“以”,以。(自董卓已.来)

3.陇:通“垄”。(亮躬耕陇.亩)

4.父:通“甫”。(好为《梁父.吟》)

古今异义

1.用

古义:因此。(遂用.猖蹶)

今义:使用。

2.猖蹶

古义:失败。(遂用猖蹶

..)

今义:凶猛而放肆。

3.抑

古义:而且。 (抑.亦人谋也)

今义:压抑;或者。

4.可以

古义:可以把。 (此可以

..为援而不可图也)

今义:表示可能;表示许可。

5. 顾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6. 凡

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凡。

7. 孤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孤.不度德量力)今义:孤立。

8. 殆

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危险。

9. 日

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太阳。

10. 就

古义: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

今义:就是。

一词多义

1.为

唱。(好为.《梁父吟》)

结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是。(谓为.信然)

变为。(以弱为.强者)

表示被动,“被”。(贤能为.之用)

2.谓

说。(谓.为信然)

对……说。(谓.先主曰)

认为。(君谓.计将安出)

3.已

停止。(然志犹未已.)

已经。(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经。(已.历三世)

通“以”。(自董卓已.来)

4.遂

于是,就。(由是先主遂.诣亮)

终于、最终。(然操遂.能克绍)

最终。(遂.用猖蹶)

5.图

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地图。(图.穷而匕首见)

6.利

物资。(利.尽南海)

有利的条件。(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尽

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消失,没有。(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8.信

信用,诚信。(信.义著于四海)

确实。(谓为信.然)

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9.好

友好(hǎo)。(外结好.孙权)

喜爱(hào)。(好.为《梁父吟》)

10.将

将领。(则命一上将.)

率领。(将.荆州之军)

11.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名词。(一箪.食《鱼我所欲也》)用竹筐盛着,动词。 (箪.食壶浆)

12.因

于是、就此。(因.屏人曰)

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3.诚

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此诚.不可与争锋)

如果。(诚.如是)

14.然

这样。(谓为信然.)

然而,但是。(然.志犹未已)

15.用

因此。(遂用.猖蹶)

利用。(贤能为之用.)

运用。(此用.武之国)

16.以

凭。(以.弱为强者)

用。(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来。(以.迎将军者乎)

17.之

代词,代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代词,代徐庶。(先主器之.)

结构助词,“的”。 (此用武之.地)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孤之.有孔明)

18.身

身体。(身.长八尺)

亲自。(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19.于

为。(欲信大义于.天下)

跟……(比于.管仲)

到。 (至于.今日)

跟……(曹操比于.袁绍)

打出。(于.秦川)

20.而

表转折,但是。(而.智术浅短)

表并列。(则名微而.众寡)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日: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2)时:当时。(时.先主屯新野)

(3)西:向西。(西.和诸戎)

(4)南:向南。 (南.抚夷越)

(5)内:向内。 (内.修政理)

(6)外:向外。 (外.结好孙权)

(7)躬:亲自。 (亮躬.耕亩陇)

2.名词作动词

(1)箪、壶: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竹篮盛,用壶装。(箪.食壶.浆)

(2)信:名词作动词,讲信用。(信.义著于四海)

(3)器:名词作动词,器重。(先主器.之)

3. 形容词作名词

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思贤.如渴)

重点句式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因屏人曰。(省略了句子的主语:先主。)

(2)省略宾语

君与俱来。(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即“他”,指诸葛亮。)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时人莫之许也。(“之”是“许”的宾语,这里由于是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就要宾语前置。实际上应是“莫许之”。)

(2)状语后置

欲信大义于天下。(“于天下”是句子的状语,应放在动词“信”前,这里后置了。应是“欲于天下信大义”。)

4.被动句

贤能为之用。 (“为”是表被动的介词,“被”。)

成语

(包括暗含的成语)

1.箪食壶浆

2.如鱼得水

3.挟天子以令诸侯

4.天府之国

5.鼎足之势

6.三顾茅庐

考题例析

1.(2015•广东广州中考)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未至,道.

渴而死 (《夸父逐日》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 (《陋室铭》)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

喷以烟 (《童趣》) (5)夫不能以游堕.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满井游记》)

2.(2015•哈尔滨中考)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羽——单刀赴会 (《三国演义》)

B .孙悟空——大闹五庄观 (《西游记》)

C .武松——倒拔垂杨柳 (《水浒传》)

D .鲁滨逊——烧制陶器 (《鲁滨逊漂流记》)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汇的掌握。文言词汇的解释题目,着重考查文言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这需要学生平时的积累。

(1)道:在路上(2)信:通“伸”,伸张。(3)劳:使……劳累。(4)徐:慢慢地。(5)堕:坏、耽误。

2.C 考查文学名著的识记。文学名著需要注意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倒拔垂杨柳”的是鲁智深,武松打虎。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文章通过诸葛亮为刘备“问计”所作的回答,深刻地分析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形势,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刘备制定了一套统一天下的政策和策略,表现了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过人的才干。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本文语言概括精炼,达到了相当完美的高度。

例如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应,只用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而当关、张“不悦”时,刘备仅用“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个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而其中似尽未尽的深刻内容,留待读者去寻思玩味。再就全文来看,篇幅也极为有限,然而却能把对策及其前前后后写得那么广阔,分析得那么透辟,论述得那么周详,也是难能可贵的。足见本文言简而意赅、文省而深刻的特色。 自比管仲、乐毅(正面表现) 朋友“谓为信然” “不可屈致” 诸葛亮其人 徐庶举荐 (侧写才干) 避曹锋芒、交结孙权 夺取荆州、占领益州 隆中对策 茅庐问计 刘备感受:如鱼得水(侧写才干) 三顾茅庐 隆中对

2.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围绕“隆中对”这个中心,先写“对”前,次写“对”时,后写“对”后。写“对”前,先正面概述,再侧面烘托;写“对”时,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后写“争”与“图”的具体计划。

把握重点

1.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

诸葛亮:雄才大略。刘备:从谏如流。

2.先主为什么三顾茅庐?(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4. 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1)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诸戎,联合孙权,整顿内政,然后俟机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统一中国。(2)根据当时“天下大势”。

5.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高清课堂:史传文学(上)——《陈涉世家》PPT3-5】

在线阅读

电子课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参考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在新野驻军。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你)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遭难出奔。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

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是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拓展阅读

《隆中对》赏析

姜涛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在东汉统治阶级调兵遣将,分路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地方官吏和地方豪绅,借镇压农民起义之机各自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曹操和孙权在镇压农民起义,削平割据势力的过程中,分别统一了中国的北部和东南部。而刘备则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和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到处流落,一筹莫展。

《隆中对》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这时军阀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对此,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而且颇有争霸诸侯,统一中国之雄心的刘备,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于是他便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济大事。《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文章开头写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就颇耐寻味。“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于此读者可以想到,一个负有卓越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而“好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说明他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身长八尺”,是外貌描写。但从这堂堂仪表的外貌描写里,不仅为了显示人物的魁伟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作者接着写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就更看出他不同于芸芸众生。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的显赫一时的豪杰。乐毅,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的国相,曾率五国之师伐齐,拿下齐国七十余城,迫使齐王狼狈出奔的英雄。诸葛亮“自比于”他们,说明他和他

们一样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一流。对诸葛亮的自许,客观上也有不同的反响,对此作者也着意作了交代。“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里说的“时人”,自然是指当时社会上的一般人。他们“莫之许”,并不说明他才能低下,平生无大志,恰恰说明他深沉的性格特征,说明他不是那种夸夸其谈,锋芒毕露的人,而是一个声闻不彰,谨慎从事的人。因而不被“时人”真切了解,那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了解他的,与他“友善”的崔州平和徐庶,则完全承认诸葛亮的自许是符合实际的,决非妄自尊大。接着写徐庶向刘备推荐他,更见出他的神采非凡。徐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他用“卧龙”一语,对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评价。在封建时代,“龙”是被神化了的四灵之长,用“龙”来比喻诸葛亮,在当时可算是最高不过的评价了。然而又用一个“卧”字,说明他虽有卓绝的才干,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与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作了有机地呼应。“思贤若渴”的刘备听得有这样一个“卧龙”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于是便脱口说出“与君俱来”。可是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决不奉迎以求闻达的为人,所以徐庶接着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刘备屈驾求见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刘备“三往”,旨在讨计问策,以成就大业。问策之前,刘备先“屏”去左右人等,这就进一步说明,他们虽然只是初次相见,但决非一般的往来酬酢,弄得如此机密,想必有大事相商。事实也正是这样。刘备“屏”去左右之后,首先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天下政治形势说起,表露他对汉室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忧伤,以及对奸臣(主要指曹操)窃取政柄的强烈不满。接着又以十分谦逊的口吻和坚定的态度述说了自己“兴汉除奸”,“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平生抱负。最后诚挚恳切地提出咨询,向诸葛亮求教,从而引出诸葛亮的对策。诸葛亮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集中刻画诸葛亮这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形象的重点。从文章的层次看,又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至“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先从形势分析入手,指出“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但在长期的割据混战中,许多军阀都相继失败了,而今只有既成集团势力的曹操和孙权,但是又“不可争”与“不可图”。为什么不能与他们“争”和“图”呢?就曹操来说,从过去看,“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但经过官渡一战,曹操却打败了袁绍。曹操之所以转弱为强,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谋”得当。这里所说的“人谋”,包括用人和用计两个方面。在用人上,曹操能够使用像郭嘉、许攸等足智多谋的人才;在用计上,能够针对袁绍不恤内政,不能用人等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从现在来看,“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军队实力空前强大,并且挟持了汉献帝,打着堂堂正正的旗号,来号令天下了。对这样的劲敌,暂时是“不可与争锋”较量的。再就孙权来说,“孙权据有江东”,从孙坚到孙权“已历三世”,有牢固的统治根基,国势险要,人民归附,又有张昭、周瑜、鲁肃、程普等贤能之士为之效力,这是难以动摇的。因此,只能同他结成同盟,而不能去打他的主意。中原的曹操既“不可与争”,江东的孙权又“不可图”,到底该怎么办呢?

第二层,从“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至“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就“可争”和“可图”的荆益两州加以陈述剖析。从荆州来看,北边有汉水和沔水之利,南边直到南海,可取得资财。东边和浙江相接,西边直通巴蜀,地处东西南北要冲,“此用武之国”,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据此即可控制吴、魏,保住巴蜀。况且对荆州取而代之也是完全可能的。荆州的统治者刘表昏庸无能,既不懂军事,又不能知人善用。对此,投奔刘表长达七年之久的刘备是深为了解的。荆州虽然是战略要地,但易攻难守,因此只能作为外围,不宜作为建立政权的基地。所以诸葛亮又进而谈到益州。从益州来看,地势险要,土地广阔,物产富饶,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凭借这个地方的有利条件,建立了帝业。言外之意,益州同样可以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而且就目前来看,益州同荆州一样,也是“其主不能守”的情势。刘璋身为益州刺史,但同刘表一样昏庸无能,在北边占据汉中的张鲁,时刻都在威胁着他。益州、汉中虽然“民殷国富”,但他们都不体恤百姓,所以那些“智能之士”,都“思得明君”,也同样

可以取而代之。既然荆益二州具备地利、人和的条件,那么刘备能否据为己有,以及据为己有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第三层,从“将军既帝室之胄”至“汉室可兴矣”,说明刘备完全具备取得荆益二州的条件,并进而申明取得荆益二州之后应采取的措施及其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天下”。这是说刘备作为皇帝的后代,起而发难,是名正言顺的正义之举,是有足够的声望和号召力的。再加上“总揽英雄,思贤若渴”的美德,就一定能够上下团结一致,取得荆益二州。等到“跨有荆、益”,就要“保其岩阻”。“保其岩阻”,是就军事方面说的,它包含着坚守阵地,蓄积力量,作好准备,待机而动等内容。要保住这块基地,还必须对西南少数民族做好“和好”和“安抚”工作,以巩固后方,解除北伐中原时的后顾之忧。在对外政策上,要“结好孙权”,采取联孙抗曹的政策;在内政上,要“修”,也就是要修明政治,这包含抑制豪强,施行耕战,举贤任能等一系列措施,以革除刘璋的弊政。这些对内对外政策,倘能付诸实行,力量就会不断壮大,政权就会得以巩固,自然就能对付曹操这个劲敌了。然而曹操毕竟势力强大,要想消灭他,也决非轻而易举之事,因而又不可鲁莽从事。要待“天下有变”,也就是要等待曹操集团内部发生变乱或对外发动战争,这时即可乘虚而入,分兵北进,沿着两条军事路线,发动钳形攻势。一条是“将荆州之军”向宛、洛挺进,直捣敌人的心脏洛阳;一条是“将军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攻其首脑长安。如能照此办理,就会受到百姓的拥护,那么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目的即可达到。刘备听了这番对策,极口称善,并“与亮情好日密”。这说明他对诸葛亮的高明对策如获至宝,是欣然接受的。文章的末段,写隆中对策后的反响。从关羽和张飞等人的“不悦”,又可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器重的程度,以及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特别是他对关羽和张飞等人的劝阻和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就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说明诸葛亮智识的卓绝,以及在成就蜀汉大业中将要起到的巨大作用。

本文就是沿着如上的故事情节来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历史的实践雄辩地证明,诸葛亮的预见非常英明。只是由于刘备、关羽曾一度没有坚定地执行联孙抗曹的外交政策,结果遭到了孙、曹两面的夹攻,而失去了荆州。特别是吴、蜀彝陵一战,西蜀元气大伤,再加上刘备和诸葛亮相继死去,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西蜀每况愈下,致使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规划完全落空。

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不仅表现在他为建立蜀汉政权,统一中国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而且也表现在他深知治国之本。他分析政治形势,除考虑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而外,还特别突出地强调恤民和用贤两事。他在论述东吴“不可图”时,指出“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论述益州“可图”时,指出益州、汉中“民殷国富”而其主刘璋、张鲁“不知存恤”,致使“贤能之士思得明君”。他把能否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从是否恤民和举贤着眼,这就更加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见。

诸葛亮的崇高智慧和科学预见,并非天性而来,而是建筑在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历史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

从写作上看,本文的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作者自始至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作者先写“隆中对”前,次写“隆中对”时,后写“隆中对”后,结构布局一目了然。写“隆中对”前,采用了正面叙述的方法,写出了人物的生活、思想、交游及其社会声誉,这就粗略地勾勒出了诸葛亮其人的与众不同。继而又从侧面加以叙写,通过徐庶的荐举和刘备的屈驾“三往”,进而衬托出诸葛亮的才质非凡。这就为诸葛亮对策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先有刘备之请,而后有诸葛亮之对,自然是顺理成章。如果说隆中对前,是通过作者的叙述和他人的反响来突出诸葛亮的高明的话,那么隆中对时,则是让人物自己登场现身说法,进行具体论述,从而更雄辩地展示人物的高明。基于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深刻观察和科学分析,把自己的对策作了有条不紊地论述。如前所述,他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具体步

骤和规划,沿着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由近及远,层层递进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写来,既精辟地论述了当前形势,又推断了将来的发展趋势。在论及建立根据地时,什么地方适宜,什么地方不适宜;什么地方先“图”,什么地方后“图”,谈得一清二楚。在论及统一大业时,先谈对内、对外等多方面的准备,后谈如何进攻,思路也十分清晰。而文中所写隆中对后的反响,不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从文章的结构来看,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语言的概括精练,也达到了相当完美的高度。诸如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而当关、张“不悦”时,刘备仅用“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个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而其中似尽未尽的深刻内容,留待读者去寻思玩味。再就全文来看,篇幅也极为有限,然而却能把对策及其前前后后写得那么广阔,分析得那么透辟,论述得那么周详,也是难能可贵的。足见本文言简而意赅,文省而深刻的特色。《三国志》被时人誉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于此可见一斑。

(选自《古代散文名作欣赏》,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隆中对》原文及译文

《隆中对》原文及译文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①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是确实这样。②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③刘备说:“您和他一起

《隆中对》全文翻译

《隆中对》全文翻译 隆中对 陈寿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

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隆中对》原文和翻译

隆中对 《隆中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 作品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yǐng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yì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xié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x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wǎn、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dān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古诗文原文及翻译

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古诗文原文 及翻译 23、《隆中对》(陈寿)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

24《隆中对》知识讲解

《隆中对》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争夺朝廷大权,地方军阀割据称雄,政治日趋黑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星星之火遍布全国。黄巾军起义就是一个代表。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地方割据势力却因此得到增强,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课文中刘备说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刘备也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但他的兵员既少,又没有地盘,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他很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曹操说他是“人中之龙”,而生平“未尝得水”,这是很恰当的评价。二十余年间他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他。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对:回答、应对。 2.躬:亲自。 3.陇亩:田地。 4.好.(hào):喜爱。 5.为:唱。(好为.《梁父吟》) 6.许,承认,同意。(莫之许.) 7.友善:友好,关系好。 8.谓:对……说。 9.信然:确实这样。(谓为信然 ..) 10.屯:驻军防守。 11.器:器重,重视。 12.谓:对……说,告诉。(谓.先主曰) 13.俱:一起。 14.就:接近、趋向。就见:到那里拜访。 15.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16.枉.(wǎng):委屈。 17.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18.顾:拜访。 19.诣.(yì):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20.屏.(bǐng):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21.汉室:指汉朝。 22.倾颓.(tuí):崩溃、衰败。 23.奸臣:指董卓、曹操等。 24.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鲁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知识。 3、学习文中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辨力。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介绍“对”的 有关知识及三国文化。 2、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教学难点: 1、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本课的主人公诸葛亮应该已经有所了解。对《三顾茅庐》还有多少印象呢?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国志》、《史记》、《前汉书》与《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作家作品简介: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三国志》的扩展、充实。 三、学生阅读课文,辨析音、形、义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óshēn chāngjué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òu zhū róng dān 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

文言文《隆中对》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隆中对》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隆中对》译文及注释 《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隆中对》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隆中对》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隆中对》原文: 作者:陈寿(魏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 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 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 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注释: 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许,同意。 友善:关系好。口:认为。 信然:确实这样。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 枉: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顾:拜访。

初三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初三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以下是“初三隆中对原文及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隆中对 【作者】陈寿【朝代】魏晋 译文对照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注释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陈寿和《三国志》。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4、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结合课文的注释,借助有关的工具书通读课文。 2、进行朗读教学,重点讲解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诸葛亮自尊自重、谨慎持重和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课文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 1、理解*是怎样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 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隆中对》原文及欣赏

《隆中对》原文及欣赏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隆中对》原文及欣赏,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隆中对》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yǐng)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bǐng)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g)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jué),至于今日。然志犹(yōu)未已,君谓计将(jiàng)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kuài),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jiàng)将(jiāng)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shū)敢不箪(dān)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翻译/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

《隆中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隆中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武松打虎》《隆中对》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武松打虎》《隆中对》北师大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武松打虎》《隆中对》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坠.下zhuì迸.出bèng棒橛.jué肐.gē撺.cuàn láng yá 醲.nóng哨.棒shào寅.yín颖.川yǐng 琅琊 .. chāng jué汉沔.miǎn挟.天子xié殆.dài 存恤.xù 猖獗 .. 陇.亩lǒng倾颓.tuí夷.越yí 2. 多音多义字 鸟niǎo鸟兽liàng 踉跄xià吓唬xīng兴盛鸟踉吓兴 鸟diǎo鸟话liáng跳踉hè恐吓xìng酒兴3. 词语 恁地:那,那样。 鸟话:骂人的话。 兀自:仍旧,还是。 醇醲:酒味醇厚,酒性浓烈。 霹雳:强烈的雷电现象。 枉送:白白地,毫无价值地送掉。 那厮:对男子轻慢的称呼,相当于“那杂种”。 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 俊杰:才能出众的人。 伏龙凤雏:隐藏着的龙和未成年的凤。比喻隐居的能成就大事业的非凡人物。 智术浅短:知识与能力不足。 志犹未已:宏图大志还未实现。 情好日密:友好感情日益加深了。 4. 作者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兴化人(今属某某)。他根据民间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写成长篇小说《水浒传》。内容描述北宋末年当政者横征暴敛,以致官逼民反的情形,描写

宋江起义和失败的经过,以及众多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宋江等。其中武松打虎、江州劫法场等故事,更是引人入胜。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某某人。他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故事,把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书中塑造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典型人物,例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勇猛粗犷的X飞、机智好胜的周瑜等等。内容虽然不尽符合历史事实,但作为文学作品则十分生动引人。《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杰作,流传极广。 司马光(1019~1086),中国北宋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宋神宗即位,授翰林学士,主持编辑《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司马光极力反对,其意见不被采取,乃求外任。居某某15年,六任闲职,皆专意编纂《资治通鉴》,元丰七年(1084)书成。元祐元年(1086)病死,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学识渊博,史学之外,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名著”等古典文学作品。 2. 品味精美语句或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三)写作能力目标 学习课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四)思想教育 感受人物性格的魅力。 三. 教师建议: 学习《武松打虎》首先要了解《水浒传》,《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根据宋金元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编成话本,200多年后,施耐庵根据话本、民间故事、戏曲写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一批聚集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的独特性格和各人被逼上梁山的成长道路。108个英雄好汉,每人有每人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人物的迥异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李逵的心粗胆大、率直忠诚,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通过他们的语言,无不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全书大故事套小故事,长篇中蕴含短篇,至今仍然影响着众多文艺作品。小说语言生动活泼,高潮迭起,可读性极强,是中国长篇侠义小说的鼻祖,明清侠义小说,以及当代武侠小说,都可以看到《水浒传》的影响。除了对文学的影响,《水浒传》的故事和人物涉入了许多艺术领域,500年来,各门类艺术家都对《水浒传》进行着一次次

浙江省中考语文 复习第六篇文言 知识梳理 九上隆中对讲解

隆中对 1.重点词语解释 (1)亮躬.耕陇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为 ..《梁父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人莫之许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谓.为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主器.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谓.先主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将军岂愿 ..见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君与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人可就.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不可屈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将军宜枉驾顾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由是 ..先主遂诣.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凡.三往,乃.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因屏 ..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汉室倾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孤不度.德量.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欲信.大义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遂用猖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然.志犹.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君谓计.将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自董卓已.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则名微而众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然操遂.能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挟.天子而令.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国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民附 (29)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利尽 ..南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隆中对》知识点归纳整理附原文以及翻译

一、字音辨析。 1、诣(yì)沔(miǎn)璋(zhāng)胄(zhòu) 恤(xù)箪(dān)殆(dài)戎(róng) 二、重点词汇 1、对:回答、应对。 2 躬:亲自。 3 好:喜欢。 4 每:常常。 5于:和、与。 6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7许,承认。 8惟:只有。 9信然:确实这样。 10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11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 12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 13由是:因此。 14遂:于是,就。 15 凡:总共。 16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17 倾颓:崩溃、衰败。 18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19信:通“伸”,伸张。 20遂:终于。用:因此。 21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22犹:仍,还。 23 已来:已,通“以”。 24克:战胜。 25 非唯…,抑亦:不仅仅……而且也;非唯:不仅抑:而且亦:也 26挟:挟持,控制。令:号令。 27 通:到达 28殆:大概。 29著:布。 30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招致的意思。 31 修:治理。 32将荆州将:带领 33身:亲自。 34犹:好像 35诚如是:果真像这样。 36食壶浆:用箪盛,用壶装。“箪、壶”名词活用为动词。箪,用箪盛。壶,用壶盛。箪:古盛饭的圆竹器,似竹篮;食:食物;浆:美酒;迎接军队。形容人民群众热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爱戴的军队。 三通假字 1.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2.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 四1、一词多义 ①信: 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隆中对》阅读答案

《隆中对》阅读答案 《隆中对》阅读答案「篇一」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4分) ①豪杰并起()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③利尽南海()④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小题2】.翻译下列语句(4分)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 B.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文: 【小题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①曹操: ②诸戎、夷越: 【小题4】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2分) 【小题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4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两个即可)

答案【小题1】①起兵、起事②图谋③物资④爱抚、爱惜 【小题2】A曹操于是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各国,(我们)的确不能与之争强夺势。 【小题3】此诚不可与争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小题4】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小题5】诸葛亮舌战群儒,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锦囊妙计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起图恤”根据语境即可推断出意思。“利”是注解中的重点字,也是极需注意的字,此句中是名词用法,即“物资”之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非惟”“抑亦”‘ 争锋’等。“非惟”是不仅,不只的意思,“抑亦”是而且的意思,和前面的“非惟”是固定搭配。‘争锋’是争强,争胜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原文中的“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可知,句子前半部分分析曹操的状况,最后提出对待曹操的策略,即“此诚不可与争锋”。根据语句“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可知,对待诸戎、夷越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