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六单元 第23课 隆中对(陈寿)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六单元 第23课 隆中对(陈寿)

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陈寿)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23 隆 中 对

23 隆中对 课前预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陇.亩( )/遂诣.亮( )/度.德量.力( )( )/帝室之胄.( ) 沔.( )/存(xù) /汉室倾(tuí) /箪.食壶浆( )/西和诸(róng) 因屏.人( )/乐.毅( ) 2.《隆中对》选自《》,作者,字,朝史学家。所著《》记载了、、三国的历史。 课内达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好.为《梁父吟》( )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3)谓为信然 ..( ) (4)先主器.之( ) (5)此人可就.见( ) (6)不可屈致.也( ) (7)将军宜枉驾顾 ...之( ) ( ) (8)凡.三往( ) (9)因屏 ..人曰( ) ( ) (10)孤不度.德量力( ) (11)遂用猖獗 ..( ) ( ) (12)名微而众寡 ..( ) (13)抑.亦人谋( ) (14)利尽 ..南海( ) (1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16)不知存恤 ..( ) (17)保其岩阻 ..( ) (18)内修政理 ..( ) (19)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20)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 )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 A.自董卓已来。 B.欲信大义于天下。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D.西和诸戎,南抚吴越。 5.下面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 B.时人莫之许.也。| 高可二黍许.。 C.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先主曰:“善.!” 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全石以为.底。 6.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选自陈寿所著《三国志》。 B.这篇文章是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 C.诸葛亮在对策中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确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D.文中写道“时人莫之许也”“关羽、张飞等不悦”,说明诸葛亮不善于与人相处,像杨修一样恃才放旷。 扩展阅读 (一)亮少有逸群之才 [晋]陈寿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②,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③,刘琮举州委质④。而备失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多媒体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详细配套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隆中对 陈寿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隆中对视频欣赏 文学常识简介《隆中对》选自: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的作者是: 陈寿 陈寿(233——297),字承祚(zuò),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写了为人称道的《出师表》。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文学常识当堂检测 《隆中对》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历史学家______________,著有《三国志》。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安汉人______________家,所著《______________》共______________卷,记载三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西晋 陈寿 陈寿 承祚 晋 史学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 教材分析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便于学生掌握。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四)解释重点实词。 (五)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诸葛亮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六)作业:熟读文章。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实词

教学设计1:第23课 隆中对

隆中对 一、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四、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四)解释重点实词。 (五)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诸葛亮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六)作业:熟读文章。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实词 (二)、上节课,我们把《隆中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大意做了一个基本疏通,同学们基本上能了解这篇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隆中对》这篇文章出自史书《三国志》,是《诸葛亮前传》的一部分文字,是节选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有的地方也作《草庐对》 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这篇塑造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光辉形象:诸葛亮。 要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当时刘备正在做什么呢?文中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时先主屯新野”同学们现在放飞自己的想象,让我们的心去贴近古人的心,设想研究一下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这个小地方的刘备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明确:“时先主屯新野”这简短的六个字,却含有丰富的内容,我觉得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的刘备他的心不应该像湖水一样平静,而应像海水一样波澜起伏,我觉得他很伤感、焦急、苦闷。 刘备和其他的割据势力一样也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起家的,他也有兵有将,但他兵少,只几千人,当时他算不上割据势力,为了生存,总依靠别人,他先投靠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后投靠刘表,刘表不能容纳他,把他派到荆州边塞的小城新野,他的前半生,到处流浪,一筹莫展,所以他很伤感,感叹自己一事无成,有几句诗比较贴切的勾勒了他前半生的经历,同学们听一下,老师读一下:“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做羁旅”他连家都没有了,混到了流浪汉的地步,所以他很伤感。 他也很焦急,心急如焚呀,因为他是有志向的人,曹操评价刘备是“人中之龙”,只是生平“未尝得水”他得志向在本文流露出来了:“欲信大义与天下”也就是要兴复汉室,可当时是是二分天下得形势,他想兴复汉室,希望很茫远。所以他又很苦闷。 他伤感、焦急、苦闷,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壮志难酬,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拜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得一翻言语让刘备豁然开朗,下面我们看诸葛亮说出了怎样得对策? (三)、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诸葛亮对策得核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这个对策得核心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参考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三课隆中对 一、整体把握 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这篇课文虽属节选,但仍可从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选材精当,详略分明。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炼。课文这个特点十分突出。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同步练习(3)(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同步练习(3)(含 解析)新人教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陇.亩( ) 屏.人( ) 倾颓.( ) 度.德量力( ) 吴会.( ) wǎng( )驾 wò( )野存xù( ) 猖jué( ) 帝室之zhòu( ) 2.解释句中加点词。 (1)此人可就.见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3)国险而民.附 (4)益州险塞 .. (5)总揽 .. ..英雄 (6)内修政理 (7)先主器.之 (8)因.屏人曰 (9)帝室之胄. (10)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今义: (2)遂用猖蹶 ..古义:今义: (3)此可.以为援古义:今义: 4.翻译下列语句。 (1)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4)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此诚.不可与争锋( )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2)遂用.猖蹶( ) 贤能为之用.( ) 此用.武之国( ) (3)然志犹未已.( ) 自董卓已.来( ) 已.历三世( ) (4)因.屏人曰(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5)则命一上将将 ..荆州之军 ( )( ) 6.填空。 (1)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最终的策略目标 是,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外交方面的方针是“”,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另一路是“”。(2)“时人莫小池中水,何妨浅处有卧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被称作“卧龙”,而刘

禹锡的《陋室铭》中也有“”的诗句。 7.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是驰名于世的三国鏖兵之地,有着深厚的三国文化积淀。下面以“说不尽的三国风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1)【吟三国华章】阅读下面语段,填写诗文。 昔魏武挥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其志宏阔如宇; 武侯临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其情沛然如注;孙权劝学,蒙曰,“,即更刮目相待”,其事流芳千古。太守出猎,狂书“,亲射虎,看孙郎”,托古以言志;英雄梦回,忽作“马作的卢飞快,”,用典以抒怀;书生论史,偏说“,铜雀春深锁二乔”,借题以讽今; 诗仙饯别,且吟“,中间小谢又清发”,激赏建安文风;稼轩登临,笑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总论三国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多少事,都在诗文中! (2)【说三国俗语】三国人物和故事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众多的口头俗语,如“说 曹操,曹操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能再说出一个吗? (3)【品三国人物】在荆州这个群雄角逐的大舞台上,各路豪杰俊秀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文韬 武略、胆识才智和思想品格,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现在荆州举办“三国文化节”,要选择一位三国人物作为“形象大使”,你认为选谁最合适?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自董卓已来……汉室可兴矣”,回答后面的问题。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挟.天子而令诸侯( )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9.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10.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他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1)曹操: (2)孙权: (3)荆州、益州: (4)诸戎、夷越: 11.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 么?请简要分析。 12.下列对文章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 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 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段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

广东省仁化县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 教学目标 (一)读一读、写一写,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陇: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的“陇”与“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好:喜欢。 颍:注意不要写成“颖”。 诣: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颓:崩坏,倒塌。 度:估计、衡量。 胜:尽。 数:计算。 挟:挟持,控制。 沔:水名。 会: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 殆:大概。 暗:昏暗,愚昧。 殷:富裕。 (二)积累常识 1、关于《三国志》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2、关于陈寿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蜀亡后,仕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课堂活动 第一课时 (一)积累知识 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是朝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2、文章《隆中对》中的“隆中”是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对”是的意思。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听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进行评议。 评议标准如下: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特别是句中语意停顿;③读出重音,特别是逻辑重音;④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2)概述课文大意。

2.字词句过关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欲信大义于天下。 董卓已来。 (2)辨析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今义:。 ②凡.三往。 古义:。今义:。 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今义:。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今义:。 ⑤抑.亦人谋也。 古义:。今义:。 ⑥此可.攀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①谓:A、谓为信然。( ) B、谓先主曰。( ) ②然:A、谓为信然。( ) B、然志犹未已。( ) ③信:A、谓为信然。( ) B、信义著于四海。( ) C、欲信大义于天下。( ) ④为:A、谓为信然。( ) B、贤能为之用。( )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D、好为《梁父吟》。( ) ⑤因A、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B、因屏人曰。( ) ⑥诚:A、此诚不可与争锋。( )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4)句子翻译 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君与俱来。 ③时人莫之许也。 ④欲信大义于天下。 ⑤孤不度德量力。 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第二课时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篇1 (一)教学背景分析 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 《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及确定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 传统的教案施教是施教前的精心策划,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 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不难看出,完整的教案应该是教学前 的预案工作方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再加教学后的反思。下面给大 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 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隆中对》课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 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 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_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 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 岂能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 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聚润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 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 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 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 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 2013年12月13 日上午第一节 《隆中对》

《隆中对》 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周莹 教材分析: 《隆中对》一文编入人教版语文课本九年级第六单元,着力写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对策,集中表现了他的精辟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本文较长,涉及人物关系、历史背景较复杂,理解时存在一定的障碍。 教学设想: 基于上述分析,拟以“读”贯穿课堂教学,落实文言字词,重点突破“隆中对策”一部分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借助相关注释疏通文意的能力; 2、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诸葛亮智慧超群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诸葛亮对天下形式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方针并感受诸葛亮的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而读一段充满着智慧思想的历史故事就更能让人受益匪浅。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释题:隆中对 PPT显示: 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所作的对策。 2、自由朗读,概括“隆中对策”以外的内容。 PPT显示: 对前——对中——对后 三、细读文段,理解文意: 1、一生读文章第四段,要求读准字音;正音识字。 PPT显示: 存恤(xù)吴会(kuài) 夷越(yí)险塞(sài ) 胄(zhòu)殆(dài ) 沔(miǎn)诣(yì)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清句读。 PPT显示: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PPT显示: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四、议读对策,感受智慧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全段,整理思路,思考:在诸葛亮的分析中,刘备面临哪些不利因素?又有哪些“可乘之机”? 学生读相关语句,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不利:曹操不可争;孙权不可图——两个“不可” 有利:荆州可谋;益州可取——两个“可” 1、师生共同分析“曹操不可争”的原因: 天时地利占尽、军事实力雄厚、政治手段有效 2、学生默读,尝试分析“孙权不可图”的原因: 家族背景深厚、民心所向、地理位置优势 3、同桌讨论、交流荆州、益州“可谋,可取”的原因: 地理位置优势,民殷国富,但“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五、课堂结语: PPT显示: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为刘备作“隆中对”; 建安十四年,刘表卒,刘备取荆州; 建安十四年,曹操溃败赤壁;

天津市葛沽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隆中对》学案 新人教版

隆中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2、积累有关的文言词汇。 【合作探究】 1、理清全文思路。 2、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 【当堂评价】 1、《隆中对》节选自__________(朝代)史学家__________的历史著作《__________》,题中“对”的意思是__________。我国史学上合称“四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部历史著作。 2、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根据自己的积累,说说有关诸葛亮或刘备的故事。 【拓展提升】 课后搜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或对联几首(幅)。 【课后检测】 完成《精英》23课基础部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自主预习】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如何评价诸葛亮及隆中对策。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二)体味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三)品味语言: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时人莫之许也”。 2、“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徐庶说:“诸葛孔明青,卧龙也……” 【当堂评价】 填空: ⑴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_______________”,最终的策略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__________,外交方面的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地人莫小池中水,何妨浅处有卧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被称作“卧龙”,而刘禹锡的《陋室铭》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拓展提升】 古今对话: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课后检测】完成《精英课堂》第23课。 【教学反思】

第23课隆中对

第23课隆中对 23 隆中对 教材分析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艺术演绎,它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历史佳话,着力写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对策,集中表现了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精辟分析能力和卓越政治远见。学习此文,除了疏通文言词句,读懂文章内容,还要善于激发学生探讨评价和拓展延伸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核心部分——隆中对策的分析,感受诸葛亮“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杰出才能,了解刘备与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品析陈寿裁减史料、突出重点、塑造人物的史家笔法,增加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加大文化积累,为《出师表》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文言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文章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2.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突破方法:隆中对策是阅读分析的重点,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知识颇多,学生读通、读懂有一定难度,可利用手绘地图弄清地理方位和地方领主的形式化难为易,饶有兴味地展开学习。总结隆中对策可引导学生利用原文词句提取概括,培养其提炼概括的语文能力。 难点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突破方法:本文塑造诸葛亮的形象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可运用寻找“亮点”的方式让学生捕捉一切表现人物的字句和细节,通过分析归纳解读写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话说诸葛,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陈寿《隆中对》原文与译文

陈寿《隆中对》原文与译文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记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衡量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几个城池的人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薄弱,但是曹操最终能够战胜袁绍,凭借薄弱的条件成为强者,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胜。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一带地方,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群文阅读《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教案新人教版

《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的群文阅读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比较阅读文章的异同点。 3. 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把《隆中对》《出师表》以及课外的《诫子书》拿到一起与《三国演 义》相融会贯通进行比较性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鉴赏,让我们在 探究、思辨中提高欣赏、阅读能力。 课堂设计: 一、 根据预习,类比三篇文章,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的内容回答文章的共同点。 二、 阅读古诗《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1. 这首古诗是明代杨慎的作品,杨慎曾获得殿试第一, 1924年得罪世宗,被发配 到云南充军,等他走到江边的时候看到两个渔夫和樵夫在下棋和捕鱼, 突然他释 然了,这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写出了作者的博大的胸怀。 2.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作者: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 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武侯祠处的对联 武侯祠对联: 牧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 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辨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同学们看看对联里讲述了哪些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三、假期我们的研学去过湖北的武侯祠,请大家回忆一下武侯祠的布局。 课题:《群文阅读》 课时:一课时 课型 有无课件 新授研讨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中的重点 语段,让学生眼到、 口至I 」、手到、心至I 」, 让经典的句子 深入 到学生的心中。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凡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上,惯看秋月春风, 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3、青山常在、江水不变,沧海桑田,但是多少的英雄转瞬即逝,写出对世事沧桑变 阅读古诗,在阅读 中品味古诗深刻内 涵。 阅读相关的诗句, 同时知识迁移,回 迁的豁达。 三、三篇文章共同赞美的人物是谁? 蜀相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隆中对》

隆中对 陈寿《三国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隆中对策 2.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领会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欣赏和仰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原文“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导入本课第一个学习目标“隆中对策”。 1. 是谁在问?——先主刘备。 2. 问谁?————问诸葛亮。 3. 问什么?——“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的大计。 4. 为什么问?——A 有徐庶的推荐。 B 先主的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5. 是谁在回答?——诸葛亮。

6. 他答了些什么? 二、把握隆中对策 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他为什么要这样答?也就是他答话的依据是什么? 诸葛亮其实是在分析天下大势的基础上为刘备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 (1)看清对手——曹操抢占天时,孙权坐拥地势,因此应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2)在人和的基础上也要占有地利: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看清自己:“将军既帝室……”因为看清自己才能增强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相时而动,准确用兵:天下有变…… 由此观之,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九年级语文老师随笔 从《隆中对》里读出人生大智慧

九年级语文老师随笔从《隆中对》里读 出人生大智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古诗文单元《隆中对》一课,本来是编排在出师表之前。在讲本单元的时候,我先讲《出师表》,再讲《隆中对》,然后让学生去对两篇课文进行细细品读,反复体味作者简洁凝练的语言。学生经过对比观察,发现《隆中对》中好多词在出师表中曾经出现过。 例如《隆中对》中“将军宜枉驾顾之”“汉室倾颓”“此诚不可与争锋”与《出师表》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此所以后汉倾颓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里的“枉”“倾颓”“此诚”用法意义完全一样。说明作者陈寿在写《三国志》的之前,是反复的研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反复揣摩诸葛亮的写作风格和用词特点,所以《隆中对》里的诸葛亮说的每句话都真实可信。而且隆中对的语言简洁内容丰厚。 例如“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作者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具体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了出来。 以上这些足以说明作者陈寿文字功底了得。 再者,《隆中对》里诸葛亮的一番论对和他的相关作品,即使放

到今天也很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诸葛亮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例如谈到曹操时,他说“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说到孙权的“贤能为之用”,说到刘备的“总揽英雄”。诸葛亮之所以反复对刘备强调人谋的重要性,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谋划得当,才可以让“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变成现实。 第二、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隆中对里很多对策对国家治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例如选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等。 第三、诸葛亮作为历史人物,他的高贵品质千秋万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壮志未酬抱恨终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身正气受到古代先贤的尊敬推崇,也受到后人的景仰。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诸葛亮身上学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志当存高远,发奋学习,将来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第四、诸葛亮是为人父的楷模。在《诫子书》中说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为后来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结尾处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隆中对》说课稿

《隆中对》说课稿 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

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作者始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结构布局为清晰十分严谨,这是学生学习全文的一个关键,更是一个难点。 初三学生已完全具备搜集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但如何更好地解决调动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制定如下学法指导: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先通过《三国演义》主题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再出示三国挂图分析形势,导入新课。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隆中对

《隆中对》教案 一、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四、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四)解释重点实词。 (五)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诸葛亮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六)作业:熟读文章。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实词 (二)、上节课,我们把《隆中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大意做了一个基本疏通,同学们基本上能了解这篇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隆中对》这篇文章出自史书《三国志》,是《诸葛亮前传》的一部分文字,是节选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有的地方也作《草庐对》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这篇塑造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光辉形象:诸葛亮。 要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当时刘备正在做什么呢?文中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时先主屯新野”同学们现在放飞自己的想象,让我们的心去贴近古人的心,设想研究一下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这个小地方的刘备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明确:“时先主屯新野”这简短的六个字,却含有丰富的内容,我觉得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的刘备他的心不应该像湖水一样平静,而应像海水一样波澜起伏,我觉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