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全

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

目的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优秀教案,方便教师备课和教学。

教案一:《探索古代文明之旅》

目标

-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与差异

- 探索古代文明的遗址和遗迹

教学内容

1. 概述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点

2. 分组调查古代文明的遗址和遗迹

3. 分享并展示调查结果

4. 回顾总结,复学到的知识

教学重点

- 分辨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差异

- 理解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资源

- PPT幻灯片:展示古代文明的图片和信息- 地图:标注古代文明的遗址和遗迹

教案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目标

- 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 分析古代文明融合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教学内容

1. 回顾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差异

2. 探究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分析古代文明融合的影响和意义

4. 分组讨论古代文明融合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教学重点

- 理解古代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 分析古代文明融合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资源

- PPT幻灯片:展示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 图表:用于分析古代文明融合的影响

...

(继续编写其他教案)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一份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优秀教案,涵盖了全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并使用其中的教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1.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

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带领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起义经过;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体会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对革命烈士人物事迹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材分析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从历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中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旧版教材而言,新教材中增加了革命志士的奋斗一幕的内容,更加直观和严谨的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呈现出来,也让学生更加感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而更加理解和崇敬辛亥精神。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使学生直观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前因后果,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通过对电影精彩片段的品评,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理解五四精神,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激励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2.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 (二)解读学习目标 1.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意义。

2. 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 3、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勾画出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四)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播放电影片段一:《巴黎和会的召开》 品出历史味儿:1919年1月-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这场远在万里之外的会议却让中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巴黎和会有什么关系呢? 展示电影截图图片,陈独秀与李大钊对话:“如果谈判成功,举国欢腾;如果失败,那积压了近百年的民族情绪,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得出结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拓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弱国无外交,重点强调综合国力的弱! 过渡:当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入国内的时候,举国沸腾,从而引发了这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爱国运动,接下来我们继续欣赏。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过程和意义 品出历史味儿:在这场运动中大家提出了什么口号?两个阶段的主力分别是什么人?最终取得了什么成果?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列强侵华与晚清时期的救亡图存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6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严厉禁烟)(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 “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本课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一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性问题为主线,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喜欢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华民国建立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讲述,让学生明白实现民主 政治的曲折性,从而让学生树立实现民主制度化的远大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反映的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场景。那么,中华民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建立之后有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 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 2.教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学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3.教师提问: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为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5.教师展示史料: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作为文明国家,中国此时也是文明的国家,因此,西方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地位,同世界各国都要相互尊重,互利同赢,为实现世界大同而共同努力。这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足,对帝国主义国家依然抱有幻想。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教师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为此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 提问:清宣统皇帝是什么时间退位的?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1912年2月12日。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3.教师讲述:清帝宣统退位后,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提问: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条件。 教师提问:袁世凯会答应这些条件吗?他又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不会。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教师提问:这一过程,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弱小,不敢同袁世凯进行抗争。 4.教师强调:1912年4月,孙中山正是解除临时大总统职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目标导学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教师强调: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以法律的手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维护民主革命成果。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国家主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3.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重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我们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有关? 二、新课讲解 模块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2)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3)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但战后主权仍然遭到侵犯,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根本原因:当时的中国国力太弱! 启示: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增强综合国力。 2.爆发 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六三大逮捕 从右图内容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五四”青年学生的什么精神? 忧国忧民, 不屈不挠, 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模块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导入: 周恩来说: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一、主题阐释: (介绍洋务运动背景时把清政府比喻成一个病人,提出问题怎么去拯救这个病人呢?)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内 容 主 要 代 表 创办人 军事 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创建 海军 北洋、南洋、 福建 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李鸿章 湖北织布局 张之洞 ◆从内容、企业结构、企业分布、创办人等信息看看洋务运动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呢? 二、主题视角: 通过医生(代表人物)医治后的清政府效果如何?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 结果:洋务运动破产(标志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 学习内容 第5课 洋务运动 学习目标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重难点 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 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原因:①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请分析教材P36材料列强是怎么样阻挠中国近代化的) ②顽固派的破坏 ③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孙中山说:洋务运动终因“舍本图末”,“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 (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 三、主题升华: 1、如何从近代化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积极方面: ①军事方面: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 ②经济方面: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③科技和教育:推动中国教育科技近代化 局限: ①目的: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②结果:甲午战争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并没有富强起来。 ◆请大家结合洋务运动的评价谈谈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应把握哪些原则呢? 生产力标准、论从史出原则、辩证原则等。 四、现实思考:我们今天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能从洋务运动中获得哪些借鉴(引进西方最先进技术、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科教兴国、坚持政治经济改革协调进行等) 五、总结: 根据“代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失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成就”四幅图,构建一个主题进行一次总结。 我说:“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从中体西用到三个代表;从甲午海战的屈辱到神州“五号”一展国威;中华民族经历了千山万水,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选择了我们的党,是人民创造着今天的辉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❶教学分析➷ 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近代杰出思想家的爱国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还 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 养?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一所?今天著名的 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 堂有哪些。有何作用?(展示课件) 学生回答: 时期 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 时期 同文馆、福州船政学 堂等 甲午战争之后 北洋西学堂、南洋公 学 百日维新期间 京师大学堂 学生回答: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 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科 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 学生回答:公元605年,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 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

表。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出现的。 4.教师强调: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5.教师提问:这些新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 学生回答:这些新式报刊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政的喉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6.教师提问: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主要有商务印书馆;还有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 学生回答: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教师引导:列表说明20世纪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展示课件) 学生回答: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性质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五四精神)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和会,但提出的合理要求却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过的拒绝。这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电影《我的1919》顾维钧演讲(片段))

观看视频,感受民国外交才子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的不懈努力。 4.展示图片:展示五四运动的剧照图片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相关图片,归纳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时间、地点、主力等。 提示: 五四运动的爆发 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主力学生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口号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6.教师提问: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提示: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处于被列强宰割的地位。 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教师讲述: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1919年6月,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大到上海。 2.出示图片和材料: 材料一“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工人罢工 材料二“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商人罢市 材料三图为上海商人罢市游行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和重要的外交事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外交事件回顾,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习题演练,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源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而得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启示,树立为国奋斗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几个时期的外交事件。 教学难点: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课堂训练 1.1971年10月25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是我国外交史上一次伟大的胜利。这一天发生的事件是( C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签署《联合公报》 2.新中国成立以后,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历史事件是( D ) A.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乔冠华开怀大笑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外交史上的什么事件? 答案: 中国重返联合国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二︰中美关系的历史性缓和推动了中日关系的解冻、回暖。为了 迅速抓住中日关系解冻的这一机遇,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中国外交部 和中日友协精心工作、认真布置,为中日两国首脑的复交谈判做了大 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徐行《周恩来与中日关系的历史性转折》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回答,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什么?这对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有什么影响? 答案: 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 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影响:推动了中日关系的解冻、回暖,加快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一、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如古代国家的兴衰、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等。 2、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其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理解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形成积极的历史观念。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设计涵盖了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全部内容,包括古代国家

兴衰、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等。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难易程度适中,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主要知识点。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古代国家的兴衰:包括古代埃及、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等文明的发展和兴衰历程。 2、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涉及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进程,以及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3、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包括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重要事件、文化特色和历史遗产。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解、图示、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PPT教案和视频素材,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历史学习资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案例分析或情境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知识: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通过讲解知识背景、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