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新版鲁教版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学生通过对《水和溶液》、《我们周围的空气》两单元内容的学习,对空气、水的污染已有所了解,对污染防治措施也有所认识,只是比较肤浅。本节课通过“保护生命之源”、“还人类洁净的空气”、“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切实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强化绿色化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了解绿色化学的核心和目标。

2.过程与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方式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周前准备的“实验探究11-3”和网上下载的有关图片、音像。

一、导入新课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描绘出如诗如画美丽的大自然;然而,由于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随意向大自然排放或倾倒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已造成严重污染与破坏,防止环境污染已成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障社会持续发展的全球性大事。

二、推进新课

活动1 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及对农作物的作用

【板书】一、保护生命之源

【阅读】先阅读课本P108~109页,然后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讨论】列举你所熟知的污染现象,指出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交流】水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渣任意排放;农业废水任意排放;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讨论】水体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交流】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危害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并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形成赤潮和水华。

【讨论】如何防治水体污染?具体有哪些方法?

【交流】措施:依据不同的水质标准对水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加强水质监测;禁止污水任意排放;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力争实现无污染生产。方法: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禁止生产和使用含磷洗衣粉;农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利用化学方法处理废水(中和法、氧化法)等。

【投影】录像展示污水处理厂相关资料。

【活动天地】某工厂近期排出的废液有明显的酸味,经测定知水中含有大量的盐酸。先要将该废液调制中性,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哪一种方案最合理?

【提示】依据以前学过的“酸的化学性质”设计方案。最佳方案要综合考虑反应的难易程度和价格等方面。

活动2 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防护方法

【板书】二、还人类洁净的空气

【回忆】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中所学到的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并分析各种污染物产生的途径和来源。

【讨论】污染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交流】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讨论】空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交流】污染源:化石燃料燃烧;工厂废气、汽车尾气任意排放;森林面积减少等。

【讨论】空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交流】危害:有毒气体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还形成酸雨(pH<5.6),酸化土壤,污染水体,腐蚀建筑及文物古迹,加速金属制品的锈蚀等。【讨论】怎样防治空气污染?

【交流】措施:煤炭中加固硫剂如生石灰、石灰石制成型煤;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汽车使用无铅汽油,尾气安装催化转换器;植树种草;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新能源等。

【讲解】当今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都与空气的污染有关。

【汇报】实验探究11-3,课本P111页。(提前一周按要求准备实验,课外完成)

【欣赏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两段介绍“酸雨”的视频,了解酸雨相关的知识。

【讨论】二氧化硫等物质是如何形成酸雨的?

【展示】酸雨形成的图片。

【提问】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那么这样的雨水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危害呢?请同学们从我们学过“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小结】酸雨的危害

【讨论】我们国家也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既然酸雨有这么大的危害,那我们就要减少和消除大气的污染,那么有哪些方法和措施能防治大气的污染呢?

【小结】减少或消除大气污染的方法

【总结】(投影)

活动3 了解绿色化学观念

【师】老师急切的呼吁:通过“绿色化学”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板书】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讲解】化学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但在生产和使用这些化学产品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废物,污染了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讨论】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小结】环境污染的两个过程和环境防治的三方面。

【阅读】阅读课本P112了解“绿色化学”的核心和目标。

【强调】只有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让化学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师】你们都是未来的生产者或领导者,在此老师要求你们从现在开始做个环保小使者。

【生】宣誓:绿色环保宣誓词。

三、典例剖析

例我国科学家闵恩泽院士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表彰他在“绿色化学”等多个方面的开拓性贡献。试回答:

(1)“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是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下列措施:①少用或不用有害物质;②少排放或不排放有害物质;③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其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选填编号)。

(2)闵恩泽院士在“利用油料作物发展生物柴油”方面开展了积极的研究,这一产业的发展可以减少人类对燃料的依赖,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

【解析】(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2)目前人类主要利用化石燃料,如果可以利用油料作物发展生物柴油,那么就可以节省一些化石燃料,而且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答案】(1)①②(2)化石(或“石油、煤、天然气”等)

四、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感悟?

【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2.课本P113“在线测试”。

3.课本P113“挑战自我”第1、2、3题。

教材习题解答

在线测试(P113)

方案(1)更合理。方案(1)与方案(2)比较,方案(1)不产生污染物SO2,产生等量的CuSO4时,实验方案(1)消耗的硫酸更少,节约原料。

挑战自我(P113)

1.C【解析】煤燃烧过程中能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环境,生石灰能够和生成的二氧化硫反应,从而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2.B【解析】机动车使用的燃料和煤气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3.D【解析】A中制取塑料的原料都来源化工产品,不能节省,故A错误。B中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都可便于加工,故B错误。C中使用范围没有扩大,和题意不相符,故C错误。D中开发可降解塑料是解决“白色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故D正确。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一、保护水资源

1.水体污染主要原因;2.水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还人类洁净的空气

1.几种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是:SO2、CO、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2.酸雨的危害;3.减少或消除大气污染的方法。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1.绿色化学的核心;2.绿色化学的目标。

1.本节教学属于了解性知识,若按常规教学,以讲为主,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接受。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采取阅读、讨论、总结、归纳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总结能力。

2.课堂上尽量将多媒体进行整合,通过实物、图表、多媒体课件等增加信息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获取信息。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新版鲁教版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学生通过对《水和溶液》、《我们周围的空气》两单元内容的学习,对空气、水的污染已有所了解,对污染防治措施也有所认识,只是比较肤浅。本节课通过“保护生命之源”、“还人类洁净的空气”、“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切实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强化绿色化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了解绿色化学的核心和目标。 2.过程与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方式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周前准备的“实验探究11-3”和网上下载的有关图片、音像。 一、导入新课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描绘出如诗如画美丽的大自然;然而,由于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随意向大自然排放或倾倒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已造成严重污染与破坏,防止环境污染已成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障社会持续发展的全球性大事。 二、推进新课 活动1 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及对农作物的作用

【板书】一、保护生命之源 【阅读】先阅读课本P108~109页,然后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讨论】列举你所熟知的污染现象,指出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交流】水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渣任意排放;农业废水任意排放;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讨论】水体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交流】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危害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并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形成赤潮和水华。 【讨论】如何防治水体污染?具体有哪些方法? 【交流】措施:依据不同的水质标准对水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加强水质监测;禁止污水任意排放;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力争实现无污染生产。方法: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禁止生产和使用含磷洗衣粉;农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利用化学方法处理废水(中和法、氧化法)等。 【投影】录像展示污水处理厂相关资料。 【活动天地】某工厂近期排出的废液有明显的酸味,经测定知水中含有大量的盐酸。先要将该废液调制中性,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哪一种方案最合理? 【提示】依据以前学过的“酸的化学性质”设计方案。最佳方案要综合考虑反应的难易程度和价格等方面。 活动2 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防护方法 【板书】二、还人类洁净的空气 【回忆】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中所学到的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并分析各种污染物产生的途径和来源。 【讨论】污染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交流】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讨论】空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交流】污染源:化石燃料燃烧;工厂废气、汽车尾气任意排放;森林面积减少等。 【讨论】空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交流】危害:有毒气体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还形成酸雨(pH<5.6),酸化土壤,污染水体,腐蚀建筑及文物古迹,加速金属制品的锈蚀等。【讨论】怎样防治空气污染? 【交流】措施:煤炭中加固硫剂如生石灰、石灰石制成型煤;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汽车使用无铅汽油,尾气安装催化转换器;植树种草;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新能源等。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教案-化学与社会发展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 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 1.通过分析氢气用作燃料的优点,认识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 2.明确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电能。 3.增强能源意识,强化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能源和氢能源 阅读课本第94-9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目前人类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在不断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2.通过阅读活动天地11-1,可知氢气燃料的优点有:燃烧产生的热量高;产物是水,无污染;原料是水,来源广泛。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 3.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消耗电能多,成本太高。最理想的制氢方法:寻找合适的光分解催化剂,使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分解产生氢气。 阅读理想的氢能源循环体系,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答:只要有光催化剂存在,将水放在太阳光下照射,就能得到氢气和氧气;在燃料电池中,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水和氢气可以循环使用等。 1.能源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2.氢气燃料的缺点:制取氢气的成本太高;储存困难;运输不安全。使用时,一旦与空气混合点燃,极易达到爆炸极限而引起爆炸。 1.一种新型“绿色电池”——燃料电池,是把H2、CO、CH4等燃料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发电站”,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的原因是(B) A.都是无毒、无害气体 B.都可燃烧,并放出大量热

C .燃烧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D .均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2.将“嫦娥一号”送上太空的火箭推力巨大,因为它所使用的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则液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点燃 2H 2O ;液氢作燃料除了单位质量燃烧的热能最大以外,还有一个与环保有关的优点是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 化学电池 阅读课本第96页的实验探究11-1,完成下列填空: 1 2.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物质的化学能通常可以转化为哪些形式的能量?试举例说明。 答:化学能通常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机械能、电能等。 ①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如煤的燃烧;②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如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③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如炸药爆炸;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如铅蓄电池等。 化学电池的优点:体积小,电容量大,移动方便。 1.下列过程属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C) A .水力发电 B .电解水 C .化学电池 D .太阳能供热 2.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2021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课时训练)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知识点一保护生命之源 【自主学习】阅读P108~109后完成。 1.水污染: (1)污染源:水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2)危害:不仅破坏水生态系统,影响工农业和渔业生产,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及 生命安全。 2.处理措施:利用化学方法处理废水,如中和法、氧化法。 3.防治措施: (1)依据不同的水质标准对水资源进行分类管理。 (2)加强水质监测,禁止污水排放。 (3)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力争实现无污染生产。 知识点二还人类洁净的空气 【自主学习】阅读P110~111后完成。 1.污染源:工业的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得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烟尘大大增加。 2.酸雨的危害: (1)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与大气中的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酸,并降落到地面,便形成酸雨;酸雨的pH< 5.6。 (2)酸雨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它酸化土壤、污染水体、腐蚀建筑及文物古迹、加速金属制品的锈蚀。

3.减少污染的措施: (1)为了减少或消除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人们向煤炭中加入石灰石和 生石灰作为固硫剂制成型煤。 (2)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化器”,使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氮气。 知识点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主学习】阅读P112~113后完成。 1.污染的过程: (1)由污染源产生污染物。 (2)污染物经过各种转化或转移,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产生危害。 2.防治污染: (1)消除污染源。 (2)禁止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3)污染物进入环境产生危害前进行治理。 以上防治方法中较理想的是消除污染源。 3.绿色化学: (1)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2)目标:寻找可以充分利用的、无毒害的原材料和能源,且在各个环节都能实现洁净、无污染的反应途径和工艺。 考点一保护生命之源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一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作业设计 (新版)鲁教版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下列行为会增加空气中PM 2.5的是() A.治理工地扬尘 B.露天焚烧垃圾 C.使用公共自行车 D.禁止焚烧秸杆 2.随着去年年末北京地区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下列措施对PM2.5的治理能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①城市增加楼顶绿化;②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监管;③发展城市公共轨道交通和快速交通;④严厉查处焚烧垃圾、秸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监控项目的是() A.二氧化硫浓度 B.氮气浓度 C.二氧化氮浓度 D.PM2.5浓度 4.酸雨是绿色植物的“刽子手”。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A.甲烷和氧气 B.氮气和氧气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5.成都市正在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垃圾收集点通常放置“可回收垃圾”与“其他垃圾”两种垃圾桶。以下生活垃圾应放在其他垃圾桶内的是() A.废报纸 B.塑料瓶 C.果皮 D.易拉罐 6.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等。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硫 B.可吸入颗粒物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7.PM2.5是造成雾霾的原因之一,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大气中PM2.5治理的是() A.燃放烟花爆竹 B.研发新能源汽车 C.禁止焚烧秸秆 D.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 8.2011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 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 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开发》教案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氢气用作燃料的优点,使学生认识到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 2、通过知识回顾及实验探究,使学生明确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不仅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也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多种形式的能量。 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能力。 情感目标: 1、树立不同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 2、使学生初步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可以为人类提供能量,运用化学可以开发新的能源; 3、增强学生的能源意识,强化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氢能源的优点;化学电池。 教学难点 化学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媒体的选择 多媒体、废旧干电池(1号)、烧杯、电流计、锌片、碳棒、稀硫酸等 教学过程 片段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 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思考这些现象与什么有关? 【投影】 一组与能源有关的图片。 【教师讲解】 大家听说过吗?在2003年8月14日下午4点,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突然发生大面积停电,成千上万的人被困在黑暗的电梯里;随着交通信号灯的熄灭,还引起了

严重的交通阻塞。可见,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一旦没有了能源,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谁能说说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能源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讲解】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化石能源的缺点呢?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讲解】 化石能源存储量有限; 化石能源燃烧的产物对大气造成污染,“温室效应”、酸雨等就是化石能源在燃烧时放出的气体造成的……. 请大家再看教材P132中的图表,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阅读、讨论】 【教师讲解】 地球上的化石燃料最多只能使用200年左右了…… 那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没有新的能源被发现或开发出来,200年后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汽车、火车、飞机被废弃;电视、电话的使用将大大减少…… 为了避免那种可怕局面的发生,现在我们该做什么呢? 节约能源,不浪费能源;开发新能源…… 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也正是化学家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能源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化学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化学与能源开发。 【投影】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 片段二新课教学(清洁高效的氢能) 【教师讲解】 谁能说一说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呢?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5篇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5篇 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回顾一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1 一、说教材 《氧化还原反应》是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不同种类的化学反应,学习过大量的化学反应,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反应

九年级化学下册十一单元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下册十一单元教案5篇 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化学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下册十一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下册十一单元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

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 【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内容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一段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动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动画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教师引导】出示硫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式,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展示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二者结构上的不同。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案

11.4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酸雨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2.绿色化学。 【教学难点】 绿色化学观念形成。 【教学过程】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意向大自然排放或倾倒的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防止环境污染已成为保证人类健康生存、保障社会持续发展的全球性大事。 【新知探究1】保护生命之---水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08-109页,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一下问题: 1.水污染主要来? 2.水污染的主要危害? 3.水污染的治理方法? 4.你对赤潮和水华有哪些了解? 生 一、保护生命之 视频:天然水的污染 水是生命之,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水资却十分有限。同时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可能对水质造成破坏,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危机。 水污染主要缘于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水污染不仅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影响工农业和渔业生产,还会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如图是水污染导致鱼类死亡、石油泄漏使海洋污染。 交流共享:

列举你所知道的水污染现象和事例,指出污染主要有哪些。 [现象:运河泄油、水体的富营养化、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的滥用 污染:工业污水的排放、农药化肥的滥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利用化学方法(如中和法、氧化法等)处理废水是治理水污染的常用方法。 活动天地: 某工厂近期排出的废液有明显的酸味,经测定得知其中含有大量的盐酸。现要将该废液调至中性,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哪一种方案最合理? [1.加入活泼金属 2.加入金属氧化物 3.加入熟石灰中和 4.加入碳酸钠 5.加入石灰石 最合理的方案是加入石灰石] 目前世界各国对水污染普遍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依据不同的水质标准对水资进行分类管理,加强水质监测,禁止污水排放;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力争实现无污染生产。 拓展:节约用水 要树立节约用水的思想。 多识一点:赤潮和水华 某些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及生活污水中含有较多的氮、磷等植物营养成分,大量排入水体后,在水中富集,导致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过量繁殖,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显著减少,致使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赤潮和水华就是分别发生在海洋和淡水中的富营养化污染现象。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赤潮与水华频发,对环境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二、还人类洁净的空气 空气污染包括大气污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粉尘污染两大类。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大大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汽车发动机产生的氮氧化物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与大气中的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酸,随雨水降落到地面,便形成酸雨(pH<5.6的降水就称为酸雨)。 酸雨能酸化土壤、污染水体、腐蚀建筑及文物古迹、加速金属制品的锈蚀,已成为全球性灾害。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一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 同步练习(含答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达标测试 我夯基我达标 1.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植树造林 B.就地焚烧垃圾 C.汽车改用清洁燃料 D.工厂废气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2.目前,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SO2) B.二氧化碳(CO2) C.二氧化氮(NO2) D.总悬浮颗粒物(TSP) 3.下列情况一般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C.放养鱼类 D.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4.下列做法对人类生存环境有利的是() ①合理种植花草树木②利用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③控制含碳、硫元素的化石燃料的燃烧④禁止使用高毒性,难分解的农药 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④ 5.为保护优美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全面发展,你认为可向政府提出的建议是() A.大力发展燃油汽车的数量,提高城市现代化程度 B.加快烟草事业的发展,增加国家的税收 C.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工业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 D.推广使用卫生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方便居民生活 6.汽车作为曾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跃进的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给人生活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据统计,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99%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排放来源于汽车尾气,再加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有车在逐年增加,所以治理汽车尾气污染已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1)汽车尾气中的大气污染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出一例由于空气污染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 (3)请举出一例治理汽车尾气污染的实例。 (4)请提出一条从根本上治理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7.宝应是首批“全国生态示范县”,美丽富饶而又充满水乡灵韵。怎样才能继续处理好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呢?请你分别从保护水资源和保护空气的角度向全县人民各发出两条倡议:从保护水资源的角度: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保护空气的角度: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迅速。现在汽车的安全性增加了,尾气的排放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围绕这两项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为保证驾乘人员人身安全,增设了安全气囊,汽车的安全气囊在汽车发生一定强度的碰撞时,利用叠氮化钠(NaN3)发生分解反应,迅速产生氮气和固态钠,气体充满气囊,以达到保护驾乘人员的目的。 ①写出叠氮化钠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常温、常压下,要产生70 L的氮气,则需要完全分解_________g的叠氮化钠。(已知:常温、常压下,氮气的密度约为1.2 g·L-1) (2)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 ①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尾气中的CO、NO、NO2和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向大气中排放。催化转化器中通常采用铂等贵重金属作催化剂。请写出CO和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教案(全册 共118页 五四制)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教案(全册共118页五四制) 目录 第一单元溶液单元备课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1 课时)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 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1 课时)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2课时)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第1 课时)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第2课时)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第1 课时)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第2课时) 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 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第一节海水中的化学(第1 课时) 第一节水中的化学(第2课时) 第二节海水晒盐(第1 课时) 第二节海水晒盐(第2课时) 第三节海水制碱(第1 课时) 第三节海水“制碱”(第2课时) 第四单元金属单元备课 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第1 课时) 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第2课时)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金属的防护与锈蚀 第五单元化学与健康 第一节食物中的有机物 第二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第三节远离有毒物质 第六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 第三节化学与农业生产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第一单元溶液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地位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教学目标 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 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 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特征,水的净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方式和科学方法 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主要科学方法:——模型法、类比法 课时安排: 第一节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2课时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1课时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2课时 课题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课型:新授来源: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随堂练习新版鲁教版(含答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绿色化学”的宗旨是要求原料中的所有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 型中,肯定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是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2.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国家节水标志”的图标是 A.B. C.D. 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制衣服用的棉花、羊毛、蚕丝等属于合成纤维 B.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爱惜并保护水资源 C.粉刷墙壁用的乳胶漆的主要原料——乳液是乳浊液 D.氢氧燃料电池可用作汽车的驱动电源 4.环境和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是三种重要化石燃料 B.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 C.太阳能、水能、风能是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重要能源 D.地下水资源的大量开采可以为人类解除水危机,人类不必再为淡水缺乏而苦恼 5.“绿色化学”能实现零排放(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按照 不同的比例可以合成不同的化工原料。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下列物质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甲醇(CH4O)B.乙酸(C2H4O2)C.乙醇(C2H6O)D.甲醛(CH2O)

6.下列做法违背节水理念的是 A.防止水龙头滴漏B.采用大水漫灌农作物 C.使用节水器具D.循环利用工业用水 7.下列图标,属于“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A.B. C.D. 8.城市污水经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统称“中水”, 因为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的污水 (下水)之间,故名为“中水”, 说法正确的是 A.“中水”是一种饮用水 B.利用“中水”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C.“中水”中水分子的构成与蒸馏水中水分子的构成不同 D.将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成“中水”的过程中要过滤、吸附和蒸馏 9.在初中校园的学生洗手间内应该粘贴的图标是 A.B.C.D. 10.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端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B.为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C.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不能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D.明矾可把硬水转化为软水 11.水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11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 聚焦化肥的鉴别释疑解析素材 (新版)鲁教版

聚焦化肥的鉴别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对化学肥料的考查内容已经趋于多角度、全方位、多元化,涉及化肥的种类、作用、鉴别、利弊分析、以及与化肥有关的计算题等。下面和同学们就化肥的鉴别作一分析与说明。 一、鉴别化肥的简易方法 一看:外观呈液态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是氨水;像白色小球状固体的一般是尿素;而外观为白色晶体的则可能是其他氮肥或钾肥等;外表呈灰白色固体的一般是磷肥。 二闻:有明显氨味的是碳酸氢铵,其在常温下即可缓慢分解释放出氨气;加入少量熟石灰研磨,有氨味产生的是铵态肥料。 三溶:一般氮肥和钾肥都易溶于水,而磷肥不易溶于水。 二、化学方法鉴别化肥 对于常见的氮肥、磷肥和钾肥,除了采用简易方法进行鉴别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化学方法进行具体的鉴别。例如,对于常见的氮肥,我们还可以按下列方法进行鉴别: 用化学方法鉴别化肥,利用的是化肥的典型性质。化肥的主要成分一般都是由金属离子(或者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根据化肥中铵根离子或者酸根离子的性质去选择合适化学试剂与之反应,然后再根据反应的典型现象对不同的化肥进行鉴别。在上述图表所示的氮肥的鉴别过程中,涉及到了铵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鉴别,也涉及到了复分解反应的相关规律,一点多面,同学们应深刻理解。 备注: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1. 铵根离子(NH4+) 取样,加入熟石灰研磨,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样品中含有铵根离子;或者取样品,加入氢氧化钠浓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样品中含有铵根离子。 2. 硫酸根离子(SO42-)

取样,先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滴入氯化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硫酸根离子。不能加入氯化钡来检验硫酸根离子,因为硝酸银与硫酸都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aCl2+2AgNO3==2AgCl↓+Ba(NO3)2 , BaCl2+H2SO4==2HCl+BaSO4↓。 3. 碳酸根离子(CO32-) 取样,加入盐酸,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考虑HCO3-),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4. 氯离子(Cl-) 取样,加入硝酸银与稀硝酸,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氯离子。

【精选】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测试卷(含答案)

【精选】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测试卷(含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天丝”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兼具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优势,在高新科技方面应用广泛。以下领域一般不使用“天丝”的是( ) A.航空航天 B.新型材料 C.纯棉制造 D.轨道交通 2.我国水稻产量大幅提升主要归功于我国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的问世。当然也少不了农药、化肥的保障。下列四种化肥,不属于复合肥的是( ) A.NH 4HCO 3 B.NH 4 H 2 PO 4 C.KNO 3 D.KH 2 PO 4 3.2023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旨在强调:关注地球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增加植树造林面积 B.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 C.将农田中的秸秆就地焚烧 D.出行尽量步行、骑自行车等,少开私家车4.为把恩施建设成为美丽湖北绿色崛起重要一极,全州大力推进、落实河长制,并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落实并建立河长制长效机制 B.允许小微企业污水直排河流 C.禁止使用农药和含磷洗涤剂 D.在饮用水源地发展水产养殖 5.化学变化创造物质。下列物品的材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 B.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蚕丝素纱单衣 C.“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的宣纸 D.“冰墩墩”的聚碳酸酯塑料外壳6.海洋酸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并称“邪恶双子”。迄今为止,人类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三分之一左右被海洋吸收。海洋酸化可能会损伤诸如贝类、珊瑚类等海洋生物形成钙质骨骼和外壳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减缓海洋酸化的是( ) A.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替代汽油车 B.减少一次性塑料袋、泡沫饭盒的使用 C.积极植树造林 D.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减少火力发电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9.4化学与环境保护教案鲁教版

第九单元第4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导思想:了解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给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认识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危害,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关键信息: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开发、使用教材,将教材作为出发点,作为素材来呈现。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三废、人们日常生活等对环境的污染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国水、大气的污染情况及治理情况和措施,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以学生的辩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能初步认识化学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空气污染及污染来源:空气污染主要是空气中存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和烟尘,目前计入空气污染的项目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而这些物质主要来自于燃料的燃烧、化工厂产生的废气等。 水资源污染及污染源: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学生已经具备了查阅资料、对所查资料进行简单整理的能力,部分学生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合作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当今社会合作精神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师生合作作为走向成功的起点,把生生合作作为尚未开发的重要教学资源。生生合作是师生合作走向成功教育的起点,智慧常常在相互交流、撞击中产生,在相互启发、补充中完善。在相互交流中促进学生不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采用预先进行阅读调查(查阅书籍、报刊、上网、参观访问等),课上交流学习的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基本环节设定为:设置问题情境→提出讨论话题→表达与交流→总结和评价。 3、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一定的激励性,要善于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也可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用于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所搜集的材料。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本节课为教材第九单元“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计划安排1课时(需45分钟)。 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

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单元测试 2023-2024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S—32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天丝”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兼具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优势,在高新科技方面应用广泛。以下领域一般不使用“天丝”的是() A.航空航天B.新型材料C.纯棉制造D.轨道交通 2.我国水稻产量大幅提升主要归功于我国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的问世。当然也少不了农药、化肥的保障。下列四种化肥,不属于复合肥的是() A.NH4HCO3B.NH4H2PO4C.KNO3D.KH2PO4 3.2023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旨在强调:关注地球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增加植树造林面积B.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 C.将农田中的秸秆就地焚烧D.出行尽量步行、骑自行车等,少开私家车4.为把恩施建设成为美丽湖北绿色崛起重要一极,全州大力推进、落实河长制,并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落实并建立河长制长效机制B.允许小微企业污水直排河流 C.禁止使用农药和含磷洗涤剂D.在饮用水源地发展水产养殖 5.化学变化创造物质。下列物品的材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B.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蚕丝素纱单衣C.“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的宣纸D.“冰墩墩”的聚碳酸酯塑料外壳6.海洋酸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并称“邪恶双子”。迄今为止,人类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三分之一左右被海洋吸收。海洋酸化可能会损伤诸如贝类、珊瑚类等海洋生物形成钙质骨骼和外壳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减缓海洋酸化的是() A.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替代汽油车 B.减少一次性塑料袋、泡沫饭盒的使用 C.积极植树造林 D.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减少火力发电

(九年级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____年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教案 第十一单元(章)教材分析 [本单元结构] 盐的概念已经在第十单元酸、碱的化学性质中提出,本单元是对盐的相关知识作进一步拓展:课题1是从生活中的食盐拓展到化学意义上的盐类化合物,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课题2通过介绍化肥拓展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两课题都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实际例子展现化学的魅力。 本单元还是初中阶段无机化学知识的最后部分,在介绍盐和化肥的同时,也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供选学)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提高、延伸。 本单元的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于实际应用中,学用结合融为一体。 [本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 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作用和简易鉴别方法 (3) 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4) 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5)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6) 记住“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并学会在复分解反应中使用 (7) 学会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事例,加深对盐类概念的理解,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学习化学知识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2)结合已有酸、碱、盐知识,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复分解反应条件。 (3)根据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实验,能较熟练地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与能源开发课后作业—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课后作业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如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氢元素在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B.燃料电池系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回收使用 D.水的分解反应需要吸收能量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仅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想得到热量,只能通过燃烧来实现 C.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但沼气属于可再生能源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来自化学反应 3.氢气是一种理想的新能源,目前只在火箭发射等少数情况下使用,其主要原因是()A.燃烧时产生能量低于同质量的其他燃料 B.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原料匮乏 C.氢气燃烧产物对环境有污染 D.制氢气耗能大,成本高 4.我国南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分布带.目前发现的可燃冰储量大约是化石燃料总和的2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H2O).请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B.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C.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固态水 D.可燃冰由四种元素组成

5.太阳是人类的“能源之母”,属于可再生能源,下列能源中均属于可再生能源的一组是() ①风能②水能③煤④石油⑤核燃料. A.①②B.①②⑤C.③④D.③④⑤ 6.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煤油燃烧产生火焰和黑烟,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光能 B.干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能量 D.给电池充电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7.许许多多的事实表明,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下列化学变化过程需要吸收能量的是() A.煤油燃烧B.干电池放电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 8.下列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料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并放出热量 B.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C.使用电池时电能变成化学能 D.过氧化氢分解时放出热量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含有氧气 B.催化剂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C.干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面粉、蔗糖灼烧后都变成炭黑,说明它们是相同的物质 10.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动力,也是持续发展不竭的源泉。在多样化的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煤B.风能C.天然气D.石油 11.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下列能源不属于新能源的是()A.氢能B.核能C.石油D.风能 12.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风力发电B.潮汐发电 C.电灯照明D.干电池作电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