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1.判断旬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③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④南冥者,天池也。

⑤妾.洞庭龙君小女也。

⑥吾君,龙也。

⑦道士,乃人也。

⑧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

2.被动旬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格式为“动词+于……”。)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用“见……于……”格式表示被动。)

③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

④今日见辱于长者。

⑤为夫婿所薄。

⑥女佳不幸.为顽童所辱。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而今安在哉(应为“在安”。)

②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句式。“兄嫂”是动词“依”的宾语,前置。范围副词“惟”(或“唯”)加在前置宾语的前面。“是”加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应为“尤何”。)

④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否定句中,代词“我”作宾语,置于动词“若”之前)

⑤水击三千里。(“击”的宾语“水”前置。)

⑥之二虫又何知(“知”的宾语“何”前置。)

⑦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天阀”的宾语

“之”前置。)

⑧洞庭君安在哉(“在”的宾语“安”前置。)

⑨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介词“以”的宾语“奚”前置。)

⑩是何可否之谓乎(“谓”的宾语“何可否”前置。)

(2)定语后置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少年”的定语“好事”后置。)

②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乡人”的定语“有客于泾阳”后置。)

③时有宦人密视君者(“宦人”的定语“密视君”后置。)

(3)介词结构后置

①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即“于星火急”。)

②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

④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其能名之”,意思是“用它的才能命名它(溪),所以叫它‘染溪…。]

⑤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徙”的状语“于南冥”后置。)

⑥问者燕香于鼎(“燕香”的状语“于鼎”后置。) .

⑦焚拜如前人(“焚拜”的状语“如前人”后置。)

⑧掭以尖草(“掭”的状语“以尖草”后置。)

⑨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牧羊”的状语“于道畔”后置。)

⑩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诉”的状语“于舅姑”后置。)

⑩既而得其尸于井(“得”的状语“于井”后置。)藉聋

⑩覆之以掌(应是“以掌覆之”。)

4.省略句

①从嫂归葬河阳(省略句,应为“从嫂归葬于河阳”。)

②未可以为信也(这句省略宾语“之”,指十二郎天亡之噩耗。)

③可以染也(这句省略宾语“之”,指溪水。)

④令以责之里正(“以”的宾语“之”省略。)

⑤折藏之,归以示成(“以”的宾语“之”省略。)

⑥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以”的宾语“之”省略。)

⑦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献”的宾语“之”省略.“公堂”前省略介词“于”。)

5.固定句式

其然乎?其不然乎?/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是……还是……”.是表示选择的复句常用格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必修四文言文实词、特殊句式归纳(教师版)

必修四文言文实词、特殊句式归纳(教师版) 《季氏将伐颛臾》 1、重点实词(解释下列字词) (1)是: 是社稷之臣也(这是,表判断)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正确,形容词)(2)疾: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厌恶,动词)君有疾在腠理(小病,名词)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急速地,副词) (3)夫: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指示代词,那)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成年男子的统称,“夫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句首发语词) (4)止: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5)过: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是谁之过与(过错,名词) 过犹不及(超过,动词) (6)相: 将焉用彼相矣(辅助者,名词)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助,动词) (7)固: 固而近于费(坚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8)事: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军事行动)天下事有难易乎(事情) 不事产业(从事) (9)辞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作动,编借口、找借口) (10)来、安 既来之,则安之修文德以来之(使动用法,使……来归顺,使……安定下来) 2、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结构后置) 译:季氏将对颛臾有军事行动。 (2)无乃尔是过与?(过尔)(宾语前置) 译:这恐怕要责备你吧。 (3)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译:这是鲁国的臣属啊 (4)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之为)(省略句) 译:从前先王让它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5)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词结构后置) 译:老虎犀牛从笼子里逃出,龟甲和宝玉在匣子里毁坏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字词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⑴可予不: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⑶拜送书于庭: ⑷召有司案图: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⑺设九宾于廷 ⑻肉袒伏斧质 ⑼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二、古今异义 1.指示: 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 古义:遵守约定;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 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 4.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 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 古义:扬言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 7.鄙贱: 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 9.因而 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11.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2.美人 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 13.布衣 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14.走 古义:跑;今义:行。 15.去

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 三、一词多义 1.负 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3.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4.幸 ①而君幸赦臣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则幸得脱 5.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6.徒 ①徒见欺 ②徒以口舌为劳 7.于 ①君幸于赵王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8.见 ①徒见欺 ②大王见臣列观 9.因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0.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③顾野有麦场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整理清单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整理清单 来源:一松柏 目录 一、判断句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二、被动句 (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A、靠“于”引进主动者。 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E、用“被”表被动。 (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三、省略句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四、倒装句 A主谓倒装。 B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五、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王》)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师》)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5、吾其还也。(《烛之武退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6、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7、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译:就可以占领的全境称王了。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一、判断句 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例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 2.“乃、为”系列 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例如: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无标志系列 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如: 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二、被动句 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

等。例如: ①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例如: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③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1.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用代词做宾语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例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2)疑问句中用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焉等)做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①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能“背”,意为“违背”。 ②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责”能“债”。 ③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 ④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形旁)来替代。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通“披”。 高中阶段所有的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清单(三)倒装句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清单(三)— —倒装句 一、状语后置句 1.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于晋〕无礼 2.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于楚〕贰 3.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于郑伯〕言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于君〕有益 5.常痛于骨髓(《荆轲刺秦王》)〔于骨髓〕痛 6.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于项羽〕言 7.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于)关中〕欲王 8.具告以事(《鸿门宴》)〔以事〕告(之) 9.良曰:“长于臣。”(《鸿门宴》)〔于臣〕长 10.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于此〕复见将军 11.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于台阁〕仕宦 12.亦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于庭树〕自缢 1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14.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于怀〕喻之 15.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于斯文〕有感

1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17.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于东山之上〕出 18.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于斗牛之间〕徘徊 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于江渚之上〕渔樵20.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于其址〕舍 21.转徙于江湖间(《琵琶行》)〔于江湖间〕转徙 2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2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琵琶行》)〔于上青天〕难 2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于邻国〕多25.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以孝悌之义〕申之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不〔于道路〕负戴 2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蓝〕取之,〔于蓝〕青 28.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于水〕寒 29.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过秦论》)非〔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尊 30.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非〔于九国之师〕抗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到很多的知识点,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女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的介绍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5)“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臣本布衣。(《出师表》) 2.被动句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有罪受罚,又焉移之?(《左传·哀公六年》) 这种句子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施动者则未能引出。如果需引进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用“为”引进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示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为……,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大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大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大总结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倾阖城户阖通“合”,全 7.昂其直直通“值”.价钱 8.手裁举裁通“才” 9.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 L0.飨德怀恩飨通“享”,受 11.景从云合景通“影”,影子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 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6.恶乎待哉恶:何 7.属而和者属:连续、跟着

8.信有时哉信:确实 9.靡计不施靡:没有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 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虽:即使啻:止 12.未几、斯须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 13.少年固强之固:坚持、一定 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但 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或:也许 16.宁可致意耶宁可:焉能、哪能 17.脱获回耗脱:倘 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将:方,刚才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 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知识归纳

请尊重原作,勿盗用 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字词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3.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 设九宾于廷/乃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 二、古今异义 1.请指示王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3.明年4.于是相如前进缶5.宣言曰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7.传以示美人左右8.王不行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廷斥之/卒廷见相如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③相如奉璧西入秦④怒发上冲冠 2.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②左右欲刃相如③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 ④乃前曰/蔺相如前曰/秦御史前书曰/于是相如前进缶 ⑥(令)赵王鼓瑟⑦臣乃敢上璧 3.使动用法 归璧于赵 秦王恐其破璧 宁许以负秦曲 毕礼而归之 臣请完璧归赵 大王必欲急臣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相如素贱人,吾羞/且庸人尚羞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6.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拜送书于廷(于廷拜送书) 而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 以勇气闻于诸侯 故燕王欲结于君 设九宾于廷 会于西河外渑池 2.宾语前置句 何以知之(以何) 何以知燕王 3.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三)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于,被)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 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苏武传》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武斧子亡功德/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着数十家亡:通“无”,没有。(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请毕今日之驩 二、古今异义 皆为陛下所成就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第四、五、六册)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倾阖城户阖通“合”,全 7.昂其直直通“值”.价钱 8.手裁举裁通“才” 9.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 L0.飨德怀恩飨通“享”,受 11.景从云合景通“影”,影子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 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6.恶乎待哉恶:何 7.属而和者属:连续、跟着 8.信有时哉信:确实 9.靡计不施靡:没有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 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虽:即使啻:止 12.未几、斯须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 13.少年固强之固:坚持、一定 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但 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或:也许 16.宁可致意耶宁可:焉能、哪能 17.脱获回耗脱:倘 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将:方,刚才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 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清单(四)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清单(四)——固定句式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以为”表示方式手段,译作“把……当作……” 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表示动作的方法,译作“有用来……的办法”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荆轲刺秦王》)“无以……”表示动作的方法,译作“没有用来……的办法”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荆轲刺秦王》)“所以……”表示原因,译作“……的原因” 5.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岂……哉”表示反问,译作“难道……吗?” 6.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所以……”表示原因,译作“……的原因” 7.然则将军之仇报(《荆轲刺秦王》)“然则……”表示假设,译作“既然这样,那么……” 8.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无以……” 表示动作的方法,译作“没有用来……的办法” 9.将军岂有意乎?(《鸿门宴》)“岂……乎”表示揣度,译作“是否……呢”

10.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岂……乎”表示反问,译作“难道……吗?” 11.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岂……乎”表示反问,译作“难道……吗?” 1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者……也”的判断句中套用了表示原因的固定句式“所以……”,译作“……的原因是……” 1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无所……,……无所……”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没有被……,……没有被……” 14.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孰与……”表示选择问,译作“……与……相比,哪一个更……” 15.何辞为?(《鸿门宴》)“何……为”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呢” 16.且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表示疑问,译作“把……怎么样” 17.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其……乎”表示反问,译作“难道……吗?” 18.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何……也哉”表示反问,译作“哪里……呢!” 1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此……也”的判断句中套用表示原因的固定句式“所以……”,译作“这就是……的缘故(原因)”。

高中语文必修四、五文言文通假和特殊句式总结

通假字 《季世将伐颛臾》:1.与,同“欤”,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吧”。 《寡人之于国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斑白,头发花白。)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同“勿”或“毋”,不要。)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敛”,收敛,积蓄。)《氓》1.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2.于嗟鸠兮(于,通“吁”。) 3.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言说。) 4.隰(xí)则有泮(pàn)(泮,通“畔”,边岸。 5.信誓旦旦(旦旦:同“怛怛”,诚恳的样子。) 6.士贰其行(贰:同“忒”,“貣”的误写,过失偏差。) 《离骚》1.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2. 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幽僻。) 3. 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引导。) 《逍遥游》1.其翼如垂天之云(垂:同“陲”,边际。) 2.其正色邪(邪:同“耶”,语气词。) 3.三餐而反(反:同“返”,返回。) 4.小知不及大知(知:同“智”,智慧。) 5.知效一官(知:同“智”) 6.此大小之辩也(辩:同“辨”,分辨。) 7.而御六气之辩(辩:同“变”,变化。) 8.而宋荣子犹然笑之(犹:同“繇”,喜。) 《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悟:同“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同“取”,取舍,爱好。) 特殊句式 《季世将伐颛臾》(1)判断句1. 是社稷之臣也。 (2)宾语前置句1.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 2. 何以伐为 (3)状语后置句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 虎兕出于柙 4. 龟玉毁于椟中 (4)省略句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寡人之于国也》(1)判断句1. 非我也,兵也。 2. 非我也,岁也。 3. 是亦走也。 4. 王道之始也。 (2)宾语前置句1. 未之有也。 (3)状语后置句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申之以孝悌之义 3.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4)省略句1. 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2. 七十者可以(之)食肉矣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字词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⑴ 可予不:(不,通“否”。) 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 ⑶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⑺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 ⑻ 肉袒伏斧质(质,通“鑕”,铁钻) ⑼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 二、古今异义 1.指示: 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 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 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今义:冒犯 4.明年: 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 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 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

7.鄙贱: 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卑鄙下贱 8.以往 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指以往十五都予赵);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 9.因而 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11.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2.美人 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 13.布衣 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14.走 古义:跑;今义:行。 15.去 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 三、一词多义 1.负 ①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使 ①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记忆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请认真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导语:文言文对有些同学来说可能很难,可是万变不离其宗,多看多读多记多些理解就会了。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2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 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