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在整套教材中属第四个模块,供高中一年级下学期后半段使用。同其他各个模块一样,本册教材也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组成,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各部分的编写思路,并谈一谈教学设想。

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的四个单元是戏剧(包括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宋词、杂文和随笔、古代传记。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这四个单元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各有侧重。其中戏剧、宋词侧重于品味和赏析,杂文和随笔侧重于思考和领悟,古代传记则侧重于沟通和运用。而从选文的实际情况来看,古代传记这个单元的课文文学性强,在人物刻画和叙事上都表现出很高的技巧。因此,教学这个单元时也不应忽略了品味和赏析。

第一单元的戏剧选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王实甫的《长亭送别》、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窦娥冤》:以前教材选过第三折,因为它是全剧的高潮,人物的反抗精神表现得最突出,曲词也最为精彩。这次选了楔子和前三折,希望借此可以完整地看到人物(主人公窦娥)个性的发展变化,人物形象更合理、真实,因而也更感人;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这部剧作情节之紧凑、结构之巧妙。从学生学习戏剧的角度来看,这样节选应该是更为合适的。

《雷雨》是经典课文,主要内容是周朴园、鲁侍萍重逢相认以及周朴园、鲁大海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由于人物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而当事人有的对此心知肚明,有的还不甚明了,由此造成情节的张力,戏剧性很强。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GAOZHONG YUWEN PEIXUN ZILIAO高中语文培训资料《长亭送别》的曲词优美典雅、清新活泼,今天读起来也不觉得有什么隔膜,据网上调查的情况来看,这篇课文很受学生欢迎。

《哈姆莱特》这次是新入选教材。课文节选的部分是全剧的高潮和结局。其中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个场面,人物关系复杂,人物内心活动复杂多变,并直接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引发了剧中人物自己都不曾预料到的结果。这个场面气氛紧张,情势变化快,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选的都属于古典的或现实主义的戏剧,而没有选现代派戏剧,比如在上一套教材里选过的《等待戈多》。这是因为教材容量有限,像《等待戈多》这样的现代派戏剧固然在思想内涵独到、表现方式新颖上有它们的长处,而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又比不上传统的、古典的戏剧更能提供多种教学资源。当然,在配套的语文读本里,我们选文的视野会更开阔,选文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教材和语文读本结合着使用,就会相得益彰了。

那么教学这个单元时,有哪些基本要求呢?下面谈一谈我的想法。

1.介绍关于戏剧的一般知识以及元杂剧、话剧的知识,知识要以有用、能帮助学生阅读戏剧文学为准。比如,关于戏剧,要知道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情节的发展和推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人物性格的塑造,都主要靠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实现,剧作者则隐身于幕后。关于元杂剧,要知道它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由一人主唱到底,主要靠说白交代或推进故事情节,曲词只起辅助作用,曲词主要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等等。

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此,阅读剧本时要注意概括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另外,由于戏剧的人物语言潜台词丰富,富有性格化和动作性,因此分析、品味人物的语言也是阅读、欣赏的重点之一。要揣摩、想像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有什么言外之意,还要注意看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之间怎样的关系,怎样推动着情节发展,等等。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重逢、相认这个场面,开始是周朴园内心受到触动,有意打听往事,而鲁侍萍则压抑着感情,沉缓应对;接着周朴园的话引起她的激愤,她忍不住层层揭开事情真相,却还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周朴园先是震惊、痛苦,然后又冷静下来;最后周朴园急于从往事中脱身,将她打发走,鲁侍萍终于控制不住,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这个场面里人物的外部动作虽然不强烈,而凭着人物对话,就使这个场面很有张力,很有看头。

3.重视学生的文学欣赏活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认识。文学欣赏活动具有触动、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反思,乃至净化心灵,提高审美品位和情趣的功能。因此,教学时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的阅读、欣赏活动,而孤立地进行所谓的人文精神教育。

第二单元宋词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位全力创作词的人,他喜欢创制长调,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作以小令为主的面貌,扩大了词的容量,增添了词婉转曲折的韵味。应该说,他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独特风貌的确立和成熟起了不小的促进作用,对此后词人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里选的一首是《雨霖铃》,一首是《望海潮》;前者既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婉约一派的典型之作,后者则气象富丽宏大,与前者在风格上迥然有别,正可以看出柳永多方面的艺术才情。

苏轼拓宽了词的表现范围,丰富了词的题材,也使得词的面貌和风格进一步多样化。这里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般认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另一首《定风波》则是苏轼处事态度的鲜明表现。从这两首词中,读者可以体会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加深对苏轼其人其文的体会与理解。

李清照虽然在诗、文方面都有优秀作品传世,不过她的写作重心以及取得最大成就的领域是词。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词真挚、细腻、含蓄,而不流于柔弱、矫揉造作,在词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当之无愧的。这里选的两首作品,一首创作于早期,一首创作于晚期,情调有别而风格一致。

辛弃疾是南宋一大批爱国词人的代表。终其一生,他都在关心抗金大计,为之忧心、操劳,然而国事总也不能如他所愿。因此,倾吐不满与忧愤之情成为他的词作中常见的主题。这里选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即如此。此外,他的词喜欢大量使用典故,词的内涵因而显得丰富、深厚,是他作品的又一大特色。

这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各异,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读者能从中获得多种欣赏、审美体验。如《雨霖铃》和《醉花阴》都是偏于婉约、阴柔风格的作品,内容上也相近,都是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的,而前者尽力铺叙,抒情务透务尽,后者则点到为止,欲说还休。又如苏轼、辛弃疾虽然都被看作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而拿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两首词相比较,不难体会到,前者飘逸、洒脱,而后者沉郁、悲凉。

此外,从李清照前后期词作在感情基调上的较大变化及辛弃疾词作中贯穿始终的抗敌报国之情上,可以让读者深切地认识到,时代、社会的因素给予文学以多么大的影响!

教学这个单元,基本要求是:

1.介绍有关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一般知识,如词牌、词的题目等;还可以讲一讲宋词可以分为豪放、婉约两派以及宋词在不同时期的面貌。

2.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宋词。其一,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二,既注意词作中带有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也就是暗示着作者的所思所感)的形象性词语,也要注意直接表露作者情绪的词语,以便准确、细致地揣摩作者的感情,并进行欣赏、品味。比如《雨霖铃》的一开头,用了“寒蝉”“长亭”“晚”“骤雨”“都门帐饮”等形象性词语,设置出一个令人倍感凄凉、感伤的离别场景,从中读者不难体会到词中主人公痛苦、暗淡的心情。而与此同时,词人还运用了“凄切”“无绪”等直接表露作者情绪的词语,将这种心情明确化。《醉花阴》也是如此,只是其中形象性的、暗示性的词语多,而直接表达感情的词语少;《声声慢》则和《醉花阴》相反。

此外,对于词作上下片如何过渡也应注意。有的词作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情,而有很多词作并非如此,提醒学生注意每首词作是如何过渡的,对于提高阅读、欣赏词作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3.指导学生诵读。诵读时,要在努力传达词人所表达的感情的同时,处理好节拍与节奏,恰当地把握语调与旋律,减少诵读中的随意性。

第三单元是杂文和随笔。按照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这种划分法,整套教材现代文部分有两个单元是属于论述类的,其中之一就是这里的杂文和随笔单元。这个单元中鲁迅的《拿来主义》是杂文,另外三课属于随笔。

《拿来主义》说理形象,语言尖锐而不乏诙谐,是杂文中的典范。它所阐述的“拿来主义”的原则和主张,不仅适用于在当时引进外来文化和继承文化遗产,直到今天,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拿来主义”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首次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它所阐述的是一个人从刚出生到长大成人这段时间里“爱”的能力的获得与发展,其中着重讲了父爱、母爱的不同特质以及它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意义与影响,这个主题对于高中生来说很新鲜,对于正在走向成熟的他们来说,思考这个问题也是很吸引人的,有价值的。此外,这篇文章阐述问题不枝不蔓,逻辑线索清晰,是培养学生阅读论述类文章能力的很好范例。

《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写的是人类使用语言的历史。它从文字的发明、国家共同语的形成、传声技术的发明、语文技术的信息化、国际共同语和国际互联网等五个方面来做介绍,分别追溯其变化和发展过程,使读者对人类使用语言的方式的动态变化获得全面的了解,并促使读者关注我们习焉不察的语言生活,对语言在未来的发展产生思考。

《短文三篇》选了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和富尔格姆的《信条》。它们表达的都是作者对生命、人自身、生活等大问题的思考和看法,而文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都是积极的。它们篇幅短小,所阐述的主题集中,见解新颖而不难理解,足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应该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学这个单元时,应注意的是:

1.介绍一些关于随笔、杂文的文体知识。结合文体特征进行教学,学生能很快掌握一种阅读这类文章的把手。

2.引导学生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提炼和概括文章的观点。高中生往往开始对论述类、哲理类文章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此时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但他们阅读思想性强的作品暂时还有困难,阅读这种类型的作品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潜心阅读、精研细思典范文本,通过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练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论述类文章往往有开启读者心智的功效,对读者的思想乃至行为发生影响。这些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和主张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它们有时有历史局限性,有的不一定完全合理、正确,有的在新形势下具有了新的意义,总之,都给读者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中,对于父爱、母爱的分析,又如《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文中,作者对于“思想”的重视和强调等,都是能引发出不同意见的地方。如果学生的

思考范围、思考深度仅限于理解文本本身,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就都不能得到快速提高。

第四单元是古代传记。其中前三篇课文分别选自《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都比较明显地带有个人著述的色彩,感情充沛,文学性也更强。而且,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这三篇课文语言典型、规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积累到大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接触到丰富的语言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第四篇课文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是一篇人物小传。这是一篇诗人为诗人写作的小传。它没有记述传主李贺一生的主要行迹,所选取的材料只意在突出李贺迥异于常人之处,而结尾更以大段文字尽情抒发写传记的人的感慨,让人体会到李商隐于李贺实在是“心有戚戚焉”,有着“同病相怜”的隐衷。这种写法与前三篇课文差别较大。在对比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传记的不同写法,而同时从这篇感情浓烈的文字中,学生对李商隐、李贺两人及他们的作品也会增添新的认识与体会。

教学这个单元,应注意的是:

1.介绍传记的基本知识。

2.介绍传记的读法。看看文章中选用了哪些材料,哪些材料是最主要的,从中可以看出传主是怎样的一个人,该怎样评价他?比如《张衡传》写了张衡在文学、自然科学及政治方面的成就,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地动仪的外观及工作原理,还用一个故事证明地动仪非常灵验,可见文章记叙的重心是他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确实如郭沫若所说,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过从文中叙述的史实和作者的评述来看,张衡性情温和谨慎,淡泊名利,更具有科学家的气质和风范。

3.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多样的叙事写人的手法。如蔺相如在读者心目中虎虎有生气,这得力于文章对他所作的动作细节描写。如写他在秦国朝廷上“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在渑池会上,他“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苏武传》在表现人物时则重视语言描写。文中花了不少笔墨写卫律、李陵两人先后劝降苏武,在言语交锋中,突出表现了苏武坚持气节,忠于国家,不为威逼利诱所动的崇高精神。同样是人物传记,《张衡传》的写法与前两篇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是,它多运用叙述,而少描写。此外,《张衡传》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常杂有作者的评论性的语言,如文章一开头就说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这使本文带有评传的色彩。

4.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表达交流

本册的写作教材是在模块3的基础上,继续训练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写作议论文,要求学生更多运用他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思维能力不够发达,社会生活经验有限,这就使他们写作的议

论文时常显得思路不开阔,分析平面化,不够饱满、丰富。经过模块3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写出比较规范的、基本符合要求的议论文了。本册的写作训练则意在要求学生写出有一定独创性的、较有深度的议论文来。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写作训练分别是“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所谓想得好才能说得好,写得好。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实际上分别要求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纵深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特点是由一个中心话题引发出多种不同的思考点。在这种训练中,应当注意把握两点:一是思考的辐射面要宽,各辐射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跳跃性,每一个辐射点都应该是可以独立展开论述的分话题;二是思考要有一定的深刻性。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这种思维方法,教师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比如有一个用“手”作为中心话题的训练,经过学生讨论、总结后,是这样的:

“手”

①手的最基本的动作是弯曲和伸展指头适时进退,能屈能伸

②手的五根指头长短不一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天生我材必有用

③握紧拳头,力量倍增团结力量大

④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要有平等意识

这四点之间是彼此相区别的,并且每一点都可以展开论述。

这次写作训练的话题是“解读时间”,“时间”这个对象本身很玄妙,难以捉摸。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话题探讨”部分和“写法借鉴”部分,将关于“时间”的一些说法加以概括,要提醒学生注意那些引起他们的兴趣、引发了他们进一步思考的说法,然后在班上交流、讨论,以此来活跃学生的思路。“写作练习”部分提供了五道作文题目,这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教师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道题目,组织学生在班上讨论,看看可以从哪些方面生发开去,从而给学生“写什么”提供参考。

纵向展开议论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纵深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这种训练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思维习惯。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时间”和“幸福”这两个话题都比较难以把握,让学生对它们作横向、纵向剖析可能会有困难,所以教学时可以灵活处理,让学生用别的话题来进行写作练习。正如写作教材的主编顾振彪老师说的那样:对于这个话题来说,用这种写法只是举例;对于这种写法来说,用这个话题也只是举例。学生在写作中,完全可以灵活处理话题与写法的关系。

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写作训练分别是“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不管是反驳,还是辩证分析,都建立在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独到、深刻的基础上。因此,教学时应继续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

本册的口语交际训练是辩论。辩论当然需要应用语言技巧,不过它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对高中生来说,辩论的要求不必太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是这样说的:“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重视的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及基本的论辩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辩论时,应重点要求学生对于辩题形成科学的认识,认识到正反双方各自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做到知己知彼,从而在辩论中能够最大程度的阐明己方的立场,反驳对方的“谬误”。

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的三个专题活动分别是“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张志公先生曾在一篇题为《需要学点逻辑逻辑不难学》的短文里说:“学一点逻辑知识,把它和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联系起来,是锻炼、提高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高中生一直没有专门学过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和语文学习中遇到的许多牵涉到逻辑知识的问题,他们凭借着语感和生活经验,往往也能解决,但在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就会有困难。这里设计这一项专题活动,意在从语文学习的角度,介绍逻辑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通过丰富的练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给高中生增添一种新的学习语文的有力工具。教学时应让学生基本理解一些逻辑学术语,如“概念”“命题”“推理”“同一律”“矛盾律”等。

“走近文学大师”意在让学生对某一两位文学大师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他们的著作,从中获得艺术的、精神的滋养,同时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品格,体会他们的人格魅力,乃至将他们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不少作家、学者都强调过某一位大师及其作品对他们为学、为文、为人方面的深远的、有益的影响。我们期望的目标也是如此。

“影视文化”是和阅读鉴赏部分的戏剧单元相呼应的。之所以设计这个专题,主要是因为影视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关注并分析它们,是语文学习不能脱离生活的要求。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莎士比亚戏剧和美学家朱光潜著的《谈美》。莎士比亚戏剧是和“阅读鉴赏”部分中《哈姆莱特》一课相呼应的,因此可以在教学完《哈姆莱特》后,就把这一项阅读任务布置下去。莎士比亚的剧作很多,教师可从他的有代表性的悲剧和喜剧(历史剧涉及到的背景复杂,高中生暂时可不读)中挑出几部来,再让学生选择阅读其中的两三部。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可主要放在

把握人物形象和欣赏剧作的语言上。

《谈美》是专为青年读者写作的。书中多用具体的实例来讲道理,用语平易亲切,精要好懂,完全适合高中生阅读。通过阅读这本美学小书,学生能够获得一系列基本的美学常识,在文学艺术审美活动中常常产生的困惑也顿时会解除,从而逐步形成纯正的、高雅的审美趣味,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运用作者的观点,教师可以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谈疑难问题,谈心得体会,也不妨让学生互相切磋、讨论。

我们的教材编写是直接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的,希望老师们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正确把握,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我们的教材,用教学实践给我们完善教材提供支持!

必修4第一单元

贺敏

这个单元所选的是戏剧,包括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在整套教材中,只编排了这一个戏剧单元,所以我们在选文时非常注意剧作的代表性、经典性。《窦娥冤》和《长亭送别》(节选自《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分别就四篇课文具体谈谈。

《窦娥冤》

1.把握剧中主要矛盾冲突。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对于古典戏剧和现实主义戏剧来说尤为如此。把握住主要冲突,对于理解剧作的主题、人物形象、结构安排等方面都有帮助。《窦娥冤》的主要矛盾冲突双方是窦娥昏官桃杌。桃杌是黑暗残暴的官府的缩影,他是剥夺了窦娥活的权利的关键性人物,因此可以说这部剧作主要表现了以窦娥为代表的善良、哀告无依的普通百姓和掌握着百姓生杀大权而草菅人命的封建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认识到窦娥所面临的对立面之强大,从而更深地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的强烈与彻底。

2.注意剧作的结构。“楔子”像是一个序幕,它交代了剧情的起因:窦娥被父亲抵给蔡婆做童养媳。到了第一折开场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期间,窦娥的命运又发生重大变故──丈夫早逝。不过,这一情节并未在剧中直接加以表现,而是通过剧中人物蔡婆之口让读者知晓的。这样,剧作既获得了故事发展的必要背景:窦娥寡居,蔡婆家中没有男人支撑门户,又避免了情节枝蔓、拖沓。第一折中,赛卢医和蔡婆的出场,一下子就使剧情紧张起来,并引出张驴儿父子出场,然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尖锐的矛盾冲突在张驴儿和窦娥之间产生,随即引出造成窦娥之“冤”的关键性人物──桃杌。这样,作者只用了三折加上一个楔子的

容量,就把剧情推向高潮,并让读者看到窦娥身世之苦、性格之美、反抗精神之强烈,看到恶棍流氓及昏聩官僚之可恨、官府之黑暗,足见结构之紧凑、巧妙。

3.欣赏人物的语言。剧中窦娥的唱词是通俗、泼辣,符合她市民女子的身份,表现出她直爽、有主见、口齿伶俐的特征。这一特征是贯穿始终的,我们从她讽劝蔡婆不要随便答应亲事、和张驴儿针锋相对以及在公堂上的申辩中,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因此,第三折里她指骂天地的形象才显得真实、不突兀,是人物在特定情境里的应有表现。

4.欣赏人物形象。领会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有的精神魅力,即她的“争到头,竞到底”的不屈的反抗精神。

《雷雨》

1.注意剧作的结构。周朴园年轻时和侍女侍萍曾相恋、同居过,并生有两个儿子,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情节,没有了它,后来周、鲁两家的人伦悲剧就无从发生了。作者将这个情节处理成“潜在情节”,由周朴园和鲁侍萍在三十多年后重逢相认时把它揭示出来。这种结构安排,使《雷雨》全剧(除去“序幕”和“尾声”外)的现实剧情在一天时间内发生、发展、结束成为可能。

2.认识课文节选的部分在全剧中的地位。课文是从第二幕里节选出来的,放在全剧里看,它只是剧情的开端和发展。不过,从这一部分里,读者得以获知周、鲁两家存在的特殊关系以及有关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因此,可以说,这一部分的情节即决定了剧情的悲剧走向。同时,周、鲁相认的情节也是对周朴园、鲁侍萍二人的一次很好的“画像”:周朴园的虚伪、自私,鲁侍萍的坚强、克制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3.体会人物语言的动作性,揣摩人物语言中蕴涵着的潜台词。话剧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阅读时如果一直平平地看下去,不去细细领会对话中的“机锋”,就很难体会到话剧的魅力所在。比如,鲁侍萍关窗户的动作让周朴园觉得很熟悉,一瞬间勾起了他的记忆,于是他脱口而出:“……你──你贵姓?”突然问一个身份地位悬殊的老妇人姓什么,是有些唐突的,可见周朴园在发问的时候是不假思索的,陈年往事如电光火石般亮了一下,吸引着他追寻下去,让他一时忘了自己的处境以及现实利害关系。鲁侍萍的回答是“我姓鲁”,他松了一口气,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姓鲁”,接着试探性地说:“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可见周朴园不愿就此将回忆的闸门合上。为什么呢?可能他隐隐约约意识到面前的这个老妇人来历不寻常,也可能家庭生活长期以来让他觉得腻烦、无趣……总之,对于这些细微传达人物内心活动,并推动着情节发展的地方,要注意品味。

《长亭送别》

1.认识崔莺莺和崔母在思想上的根本分歧所在。崔母叮嘱张生:“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而莺莺说的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两相对比,很清

楚,崔母注重的是面子名声、门当户对,莺莺眼里则只有两情相悦。在封建社会里,莺莺的爱情观无疑是进步的。

2.注意场面的变化带来的戏剧效果。在送别筵席上,莺莺和张生隔桌而坐,老母在旁,莺莺纵然满心里想和张生“举案齐眉”,也不能如愿,真可谓咫尺天涯!她全副心思都在张生身上,张生暗自垂泪而又竭力掩饰的样子都看在了她眼里,更加重了她的离愁别苦,也引发了她对妨碍了爱情的功名富贵的不满。可是,这些心思,她都是不可能直白表现出来的。筵席上,只有崔母单调的张罗倒酒的声音,这情景多么沉闷、难捱!然后,崔母先回家了,留下莺莺和张生话别,此时两人才好像一下子去除了束缚,得以倾诉衷肠。前后不同场面的对比很有戏剧性。

3.欣赏人物的语言。虽然关汉卿和王实甫的剧作有所谓的“本色派”和“文雅派”的区分,可是就课文所节选的这一部分看,除了“端正好”“一煞”“收尾”等有限的几支曲词堪称典雅蕴藉外,莺莺的大多数唱词活泼、口语化、不做作,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她的离情别绪。

《哈姆莱特》

1.把握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哈姆莱特》一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在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展开,在课文里出场的另外几个主要人物中,霍拉旭属于哈姆莱特一方,雷欧提斯只是被克劳狄斯暂时利用,并不完全属于克劳狄斯阵营,王后则不属于任何一方,她还天真地希望双方能握手言欢,和睦相处。正是由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才使得哈姆莱特在克劳狄斯精心布置下的“比剑”圈套中不至于完全落败,而最终能够和克劳狄斯同归于尽。

2.欣赏紧张激烈、变故迭生的场面。课文里主要情节是“比剑”,它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双方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这个情节的发展偏离了克劳狄斯预设好的轨道,结局出乎所有人意料:本来雷欧提斯为了给父亲和妹妹报仇,决意要杀死哈姆莱特,可是在比剑开始前,哈姆莱特的坦诚的表白让他犹豫了起来,这种犹豫不定的心理直接影响了他事先和克劳狄斯定下的阴谋的尽快实施;王后执意喝下克劳狄斯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延缓了哈姆莱特的死;雷欧提斯临死前揭露克劳狄斯的毒计,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时机惩罚了克劳狄斯。

3.初步了解哈姆莱特这一形象。从课文所节选的部分里,难以把握哈姆莱特的全貌,不过可以初步了解这一形象:他机敏,无所畏惧,而又有挥之不去的天命思想;他高傲,尖锐,而又能低下高贵的头,真诚地向别人道歉,剖白自己的心迹。总之,这是一个呈现出一定矛盾性的人物。

关于这个单元的教学,还有几点提出来供参考:

第一,介绍必要的文体知识。如戏剧的文体特征,它和其他文学样式(尤其是和小说)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特征;元杂剧以及话剧的知识。所介绍的知识要有益于学生理解、欣赏作品。

第二,抓住戏剧的特点进行教学,不要把教学重点完全放在对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的静态分析上。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如果在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那么讨论的结果也只是让学生对周朴园这个形象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对周、鲁相认过程中人物心理和感情的碰撞与变化缺少体会,而这正是品咂戏剧之“味”时不可忽略的。

第三,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入、广阔的思考。如王国维称赞《窦娥冤》“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因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主人公意志”,对于王国维的评价应该怎样理解?又如,侍萍是当年始乱终弃故事中的女主角,明明是受害者,而结局是她和周朴园一同遭到难以承受的打击,这和传统的小说、戏曲里常见的“善恶终有报”的故事模式大不相同,从这个角度看,《雷雨》剧情给人怎样的思考?

第四,恰当利用音像资料。在学生比较充分地理解、欣赏剧作后,可播放相应的录音带或录像带,要求学生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注意朗诵者或演员对台词的处理是否和自己所理解的一致,然后在班上交流、讨论。

必修4第二单元

聂鸿飞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中的领军人物。教师教学本单元时,不要只局限于对某一篇作品、某一个作家的讲解、分析,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史中观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作家的感情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在了解词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

一、词的发展脉络

词兴起于隋唐,到了宋代,城市商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新兴的“胡夷、里巷之曲”和勾栏、瓦舍迅速增多。在这样的条件下,逐管弦而歌的曲子词就开始兴盛起来。起初多是民间艺人为了演唱的需要而自己填词,同时,也有一些文人应歌伎之请为她们填写歌词。很快,文人们在诗、文创作之外,发现了这个可以供他们施展才华的文学领域。于是,按谱填词很快地就形成了一种风气。由于词的创作是供宴饮娱乐之需,是由歌伎演唱的,所以歌词的内容就要适合她们的身份,语言要符合她们的习惯。这样的词多写离别相思,风花雪月,格调上多是委婉、柔媚的。在词史上这种作品曾被认为是“正宗”、是“本色当行”的。但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情感和审美趣

味有差异,其创作必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人把两宋时期的词人和创作,从总体上分成“婉约”和“豪放”两派,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尽管宋代词人众多,作品丰富,各个时期的情况也很复杂,但在对两宋词史的研究中,这种说法一直被沿袭着。

二、四位词人的贡献

这里所选的四位作家中,柳永和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则主要活动于南宋,他们的创作时间跨度大约有二百年。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代表。

柳永擅长以纤细婉丽之笔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但他常常能把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经历和仕途蹭蹬的情感体验纳入词中,这比那些假借女人之口的“代言体”作品要真率得多。而且他知音晓律,其词韵律谐婉,俚俗自然,深受下层群众喜爱。比如《雨霖铃》一词是写作者将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清幽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秀淡幽清的词境。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利用时间的跨越,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吞咽,充分表现了柳词的艺术特色。

柳永大力创制和写作长调,为宋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平台。陈振孙就曾经评价柳词:“音律婉谐,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望海潮》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把杭州的“承平气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宛在目前。读《望海潮》应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优美、城市经济之繁荣。词人在上片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具有繁盛的历史传统。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的铺叙。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词作最后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升平的含义,却也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人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直到一位词人的出现使“闺怨词”的面貌为之一新,她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她作词不但总能创意出新,而且造语奇妙,善于化俗为雅。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只的灾难与不幸。她才思敏捷、文笔卓越,

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词。她的生活变迁和情感起伏,都是和她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期之作,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留守家中。这时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充实自己的空虚生活,于是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无时或忘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惨、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诗、文大家,也是词的革新与解放的高手。他的词是高度个性化的,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题材范围、格律规范和语言习惯,他的词用来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怀古、悼亡和寄人,被称作是“无事不可入”。他自觉地要在创作上区别于柳词,而另立别调。他作词摒弃了裁红剪翠,做到了裸露自我,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清疏、刚健的独特风格。本单元选取的这两首词都是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是三国时周瑜战胜曹操的地方。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青年时期就建立功业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目的。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这种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却借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逆反心理和愤懑之情。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炼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神情自若,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光辉人格。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一世坎坷,饱受排挤。辛弃疾21岁时,金主亮举兵南侵。他乘机召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朝廷用他任江阴签判、建康府通判等职,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80岁赍志而殁。辛弃疾因报国无路而悲愤不平,所以把词当成了宣泄工具。他的“壮词”中始终洋溢着一派爱国激情,蕴蓄着对投降派和世俗小人的鄙视与痛恨。辛词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他以大量的、连续的典故构成了一种“博喻”,借古人、古事去揭露、抨击和讽刺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悲痛与愤怒。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早、晚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满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之处。《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当时在镇江任上。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北固亭时,联想起曾在这里活动过的古人和发生过的古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弃疾的用典总是很

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学习这一单元,可以将柳、苏、李、辛的作品互相比对着欣赏,这将有助于学生领悟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配套的《语文读本》中的其他作品,还可以找一些宋词的选本来读,如北宋的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南宋的张孝祥、陈亮、姜夔、刘克庄、吴文英等人的词作,都有各自不同的成就,读读这些作品将会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两宋词史的概貌。

三、单元教学建议

词的教学可以有不同的课型:或以串讲大意为主,加上名句赏析;或以诵读指导的方式为主,带动对诗词内容和主要写法的赏析;或将诵读和鉴赏交互使用,由教师讲解分析作品价值;或让学生提前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解一篇作品或一个作家……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先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教学本单元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练习,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而教学任务的另一半就是通过分析、鉴赏,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境界。下面介绍几种教学方式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1.从词的章法入手。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如《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就为全词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二是利用过片(即下片的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如《永遇乐》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是从前面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词人的忧愤做了铺垫。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如《定风波》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用最后一句概括了词人宠辱偕忘、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2.详细分析词中关键性的语句。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中的重点语句的讲解、鉴赏,拓展学生想像和联想的空间,补充词意的空白,从而更好地把握词中营造的艺术境界。

3.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中国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4.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赏析文章。好的鉴赏文章可以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无形中学会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它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必修4第三单元

顾振彪

在整套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中,议论文只有两个单元(文言文除外),这是第一个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其中文艺学安排在另一个单元)的随笔和杂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从应用的角度说,都是议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人们一般把记叙能力、说明能力和议论能力,看做是中学生重要的语文基本能力。鉴于初中生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相对较弱,而高中生在初中基础上逻辑思维逐步增强的心理特征,初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和说明能力,而高中在继续培养学生记叙、说明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记叙、说明和议论能力,在中学阶段获得协调发展。从审美的角度说,这些课文都属于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具有文学性、形象性,富于理趣和语言美,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人们一般认为文学作品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这是不错的。然而,应该看到,在这三个功能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审美功能,其他功能只有在审美功能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来。文学的各种功能只能以审美为媒介。文学具有认识功能,但是它实现的是对世界的审美认识。只有通过审美认识,它才能够实现其他认识,如对社会规律的理解。文学具有教育功能,但是它实现的是对读者的审美教育。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它才能够实现其他教育,如道德品质的培养。从探究的角度说,这些课文阐述的社会人生问题都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课文的层次结构和语言文字都各有特色,值得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并进一步去探究这些问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这类文章,应在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部分,“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还应“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为达到上述教育目标,这个单元精心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一篇是杂文,三篇是随笔。杂文是鲁迅的《拿来主义》。这是一篇传统课文,阐述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虽然这篇杂文写于上世纪30年代,但今天读来依然觉得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因为70年来,被这篇战斗檄文指责为“孱头”,怒骂为“昏蛋”,鄙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冒出来。这篇课文精巧的构思,精彩的比喻,严密的论证,辛辣的讽刺,也值得学生好好学习。

随笔《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一文,其实是说明文。按照现在的文体分类法,可以归入学术文化随笔。它的主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也在不断发展,文字、传声技术和计算机提高了语言的传播功能,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扩大了语言的流通范围,人类的语言生活还在更快地前进,中国的语言文字必须

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这篇文章的写法很有特点。条理清楚,语言是精炼的口语。这篇文章不仅供看,而且供听,类似广播稿,人们一听就懂,它是“文体口语化”的范例。

随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伦理学方面的文章。过去教科书选用的议论文,大都是政论、思想评论和时事评论,关于母爱、父爱之类的议论文章,似乎从来没有进过课本。选用这篇文章就算开了一个先例。实际上,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学生都是在父母的爱的阳光下成长的。学生从小学起已经读了不少关于父母之爱的文学作品和一般记叙文,现在读这篇议论文章,就可以上升到理论高度,重新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作者是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西方思维方式,他的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

《短文三篇》中《热爱生命》一文,是典型的随笔。它是一段哲人语录,朴素而又深刻。它告诉读者,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言的,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同样,“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热烈丰盈的生命形式的终极状态,人们如果能够充分地享用生命所赋予的所有快乐,就不会留意死亡的降临。针对现在中学生中浪费生命、漠视生命、戕害生命的现象,学习这篇《热爱生命》,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只是几个片段,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这几个片段大致有序,并且它的含义深刻而丰富,足以引发学生的深思。它告诉人们,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能思想,人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比能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能囊括吞没人的宇宙。道德的原则要求人“努力好好地思想”。学习这篇课文,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要维护人的尊严,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信条》看似浅显或绝对,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他之所以能获奖,主要原因就是他牢记并实践了在幼儿园就学过的那些信条。这篇课文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高高兴兴去实践。希望在学生身上,也能达到这个效果。

那么,对于这个单元的教学,有什么建议呢?

第一,注意结合文体特征进行教学。

这个单元的课文,按照一般的文学作品分类法,都应该属于散文。但与一般散文相比,随笔、杂文又有自己的特点。刘锡庆先生说过随笔与散文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引自刘锡庆《“随笔”随谈》)杂文和随笔尽管十分相近,但也有区别:“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取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是‘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

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其次,表现在‘笔调’区别上:杂文‘犀利’,常常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则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引自刘锡庆《“随笔”随谈》)不过杂文和随笔的共同性远远大于差异性,它们都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可以说杂文是硬性“随笔”,随笔是软性“杂文”。除了注意随笔、杂文与散文的区别,随笔与杂文的区别以外,三篇随笔在文体上也有一些差别。《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固然是说明文,与其他两篇不一样,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与《短文三篇》都是典型随笔,但也不一样。即使《短文三篇》中的三篇,不也是各有特点吗?因此,结合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第二,这个单元的课文大体上属于议论文,以说理为主,因此适用于“理性分析”的解读方式。建议要求学生这样读(引自张志公先生《怎样锻炼思路》):1 先粗读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有少数地方不懂,暂时由它去。2 再想一遍,想文章的大意和梗概。文章谈了什么问题?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后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3 再去细读课文,使自己的思路同作者的思路合拍,知道文章的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当深入揣摩。4 再细读一遍,目的在于咀嚼、消化。验证第一遍读过之后,所得的印象对不对。对的,加深它,巩固它;不对的,纠正它。要求透,懂得不清楚的,要思考;前前后后的联系,要弄明白;主次轻重,要搞清楚。要有全面理解,也要获得一部分一部分的理解。要求深,要体会含蓄蕴藏的意思,要玩味精微细致的情境,要领略论断臧否的分寸。当然,学生的上述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

第三,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里说的探究,不同于科学院的研究,也不同于大学的研究,而是指中学生学习中的探究。这个单元的课文,每一篇都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中,对于母爱、父爱的分析;《热爱生命》一文中,对于死亡的看法;《信条》一文中,对于某些信条的认识;《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一文中,对于文体口语化的意见,等等。即使是鲁迅《拿来主义》这篇名文,70年过去了,社会大大发展了,“拿来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是也应有所发展。诸如此类,都值得探究。这里要指出的是,对这些课文内容方面的探究,必须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就是说,结合文本探究问题,切忌离开文本搞架空分析,甚至把语文课上成其他课。在探究中,要突出过程和方法,既注意探究出什么结论,也要注意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所应用的方法,使探究的过程和结论统一起来,藉此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第四,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相关资料阅读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大都是几十年前乃至几百年前写的,又都是以说理为主,诉诸学生的理性思维,阅读难度较大。因此,需要一些相关资料来辅助阅读课文。例如,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对课文的评论,等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如有困难,可以把资料印发给学生。

必修4第四单元

顾之川

一、编选意图

在本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中,只有这一个传记单元。所以,在编选本单元时,我们主要考虑,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要让学生了解传记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同时,又要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培养文言语感。

本单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作为高中语文课文的一般属性,二是作为文言文学习的特点,三是作为文学作品的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这三个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比如,对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有人文性方面的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作为文言文的学习来说,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作为文学作品来说,要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编选了四篇古代人物传记,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范晔的《张衡传》和李商隐的《李贺小传》。这四篇传记的传主,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衡是科学家,李贺是文学家。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慕。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约略反映出中国古代传记的大致面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记文学的丰富多彩。

二、课文说明

《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直接写人物的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是“世家”和“列传”。“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是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史记》的文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它原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合传,选作课文时,只节录了廉、蔺两人的主要事迹。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蔺相如的胸怀广阔、才干卓绝,廉颇的心地正直坦荡、勇于改过,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

池会、将相和等几个著名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这篇课文也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直入选的传统经典篇目,有助于学生了解《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同时也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期间230年的历史。唐代刘知几评价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就文学成就而言,《汉书》总体上不如《史记》,但其中的某些篇章完全可以和《史记》中的优秀之作媲美,《苏武传》就是其中的出类拔萃之作。作者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形象璀璨夺目,跃然纸上。“苏武牧羊”也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苏武传》过去也曾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这次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考虑重新选入此篇。

范晔是很有才华的史学家。他的《后汉书》简明而周详,叙述中间杂以议论,颇富文采。他自己曾说:“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而《张衡传》的传主张衡是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还是当时有名的画家,郭沫若曾评价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张衡传》过去也曾入选过高中语文教科书或课外读本,这次入选,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当不无裨益。《李贺小传》是一篇文学家写文学家的传记,作者李商隐和传主李贺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不少他们的作品,对他们两人及其作品并不陌生。《李贺小传》这次是首次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相信也会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两位著名文学家的了解和认识。

编选本单元,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落实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本套教科书中,文言文占全部选文的45%左右。《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它们可以说是典范的文言文,其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常见的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在文言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李贺小传》代表着唐代文人书面语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点。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言语感都会起着很切实的作用。

三、关于练习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练习设计应有一定的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这套教科书的“研讨与练习”设计,我们强调少而精的原则,精读课文一般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喜爱读书、善于读书,扩大阅读面,增加书卷气,在名著经典中徜徉熏染,这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_赤壁怀古》名师教学设计

《苏轼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①梳理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字词知识。 ②积累、体验古代诗词用词技巧和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 ①解读意象,感受形象,感悟作者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②感受两首词的情感脉搏,体会苏轼旷达、弃世的人生态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 欣赏苏词豪放高古之美,感悟作品反映出的作者的价值追求及人生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 ①感受并理解宋词不同于唐诗浪漫主义的理性之美。 ②理解中唐至宋代期间,文学作品反映出的士大夫入世追求与弃世精神的矛盾。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建议 1.诗歌欣赏,诵读是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教学时,老师切不可脱离读而析,亦不可为读而读,而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赏。 2.这两首词是典型的苏词,一词豪放,一词旷达。若学生诵读时忽略情感或偏离了作品的情感走向,老师一定要用示范来加以引导。 3.这两首词内涵丰富,意蕴深刻,蕴涵着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学生诵读时,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精神世界,深悟其“隐秀”,切不可局限于解读表面词意。4.教学思路和方法方面,可以“矛盾”二字为教学切入点,以苏轼的思想变化为线索,追本溯源解读课文。 5.依据苏轼“归去”思想的变迁,我们可以先教《定风波》,再教《赤壁怀古》 (二)教学示例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选篇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首宋词。《赤壁怀古》是东坡将诗的题材和情感融入词,使词从“艳科”变为一种诗

体的标志性作品,有承前启后之意义。通过学习本词,学生可进一步感知“词”作为诗体的特点极其美感所在。 从内容上看,《赤壁怀古》写景气势磅礴,写意高古悲慨,开豪放之风,又承魏晋风骨,是了解、研究苏轼文风、思想的窗口。 《定风波》可以说是苏轼退避思想的发端,人生际遇的无常,从“有”到“无”的因缘,让苏轼有了“归去”之意。《赤壁怀古》是苏轼弃世思想逐渐发展、成熟的体现。结合《定风波》,我们能在《赤壁怀古》中更进一步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的个性、豪迈疏野的文风以及其退避弃世的处世态度,从而发现苏轼“心隐”态度发展的脉络,把握住宋代士大夫思、行矛盾的特点,体验苏轼作品率真、自然之美。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1)积累字词知识。 (2)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拓展探究苏轼的入世理想与弃世态度之间的矛盾。 3.审美鉴赏与创造 (1)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2)欣赏苏词豪放、高古、疏野、自然的风格,分析其表现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 (1)感受宋词之美,能背诵课文。 (2)分析、概括苏轼在两首词中的观点、态度。矛盾产生的原因、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读懂诗意,分析概括苏轼在两首词中表达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2.教学难点: 探究苏轼的入世理想与弃世态度之间的矛盾。 【教学方法】 自学法、诵读法、对话法、电教法、研究法等方法综合运用 【计划课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2.介绍元杂剧: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在整套教材中属第四个模块,供高中一年级下学期后半段使用。同其他各个模块一样,本册教材也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组成,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各部分的编写思路,并谈一谈教学设想。 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的四个单元是戏剧(包括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宋词、杂文和随笔、古代传记。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这四个单元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各有侧重。其中戏剧、宋词侧重于品味和赏析,杂文和随笔侧重于思考和领悟,古代传记则侧重于沟通和运用。而从选文的实际情况来看,古代传记这个单元的课文文学性强,在人物刻画和叙事上都表现出很高的技巧。因此,教学这个单元时也不应忽略了品味和赏析。 第一单元的戏剧选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王实甫的《长亭送别》、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窦娥冤》:以前教材选过第三折,因为它是全剧的高潮,人物的反抗精神表现得最突出,曲词也最为精彩。这次选了楔子和前三折,希望借此可以完整地看到人物(主人公窦娥)个性的发展变化,人物形象更合理、真实,因而也更感人;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这部剧作情节之紧凑、结构之巧妙。从学生学习戏剧的角度来看,这样节选应该是更为合适的。 《雷雨》是经典课文,主要内容是周朴园、鲁侍萍重逢相认以及周朴园、鲁大海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由于人物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而当事人有的对此心知肚明,有的还不甚明了,由此造成情节的张力,戏剧性很强。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GAOZHONG YUWEN PEIXUN ZILIAO高中语文培训资料《长亭送别》的曲词优美典雅、清新活泼,今天读起来也不觉得有什么隔膜,据网上调查的情况来看,这篇课文很受学生欢迎。 《哈姆莱特》这次是新入选教材。课文节选的部分是全剧的高潮和结局。其中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个场面,人物关系复杂,人物内心活动复杂多变,并直接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引发了剧中人物自己都不曾预料到的结果。这个场面气氛紧张,情势变化快,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选的都属于古典的或现实主义的戏剧,而没有选现代派戏剧,比如在上一套教材里选过的《等待戈多》。这是因为教材容量有限,像《等待戈多》这样的现代派戏剧固然在思想内涵独到、表现方式新颖上有它们的长处,而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又比不上传统的、古典的戏剧更能提供多种教学资源。当然,在配套的语文读本里,我们选文的视野会更开阔,选文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教材和语文读本结合着使用,就会相得益彰了。

必修四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 石晓丽 一.基本结构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1.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是必修教科书的主体,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阅读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时代特色的作品。此版块共四个单元,分别由单元提示、范文选读、研讨与练习等内容组成,个别篇目后还有相关拓展阅读。人教版必修4“阅读鉴赏”板块介绍:第一单元(性格与冲突),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所选篇目有关汉卿《窦娥冤》、曹禺《雷雨》、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第二单元(情思与意境),鉴赏宋词,所选篇目有柳永词《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第三单元(观点与材料),阅读随笔、杂文,所选篇目有鲁迅《拿来主义》、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蒙田《热爱生命》、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富尔格姆《信条》);第四单元(风格与手法),研读古代人物传记,所选篇目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2.表达交流 表达交流分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主要训练学生的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人教版必修四写作训练侧重议论文,有“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注重将“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有机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和谐统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写作训练分别是“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所谓想得好才能说得好,写得好。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实际上分别要求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纵深思维的训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写作训练分别是“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不管是反驳,还是辩证分析,都建立在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独到、深刻的基础上。因此,教学时应继续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 本册的口语交际训练是辩论。辩论当然需要应用语言技巧,不过它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对高中生来说,辩论的要求不必太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是这样说的:“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重视的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及基本的论辩能力,侧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训练。 3. 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人教版必修四所选的三个专题活动分别是“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梳理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张志公先生曾在一篇题为《需要学点逻辑逻辑不难学》的短文里说:“学一点逻辑知识,把它和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联系起来,是锻炼、提高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高中生一直没有专门学过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和语文学习中遇到的许多牵涉到逻辑知识的问题,他们凭借着语感和生活经验,往往也能解决,但在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就会有困难。这里设计这一项

高中语文_《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2017年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学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和指导意见。要求在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群,并在其中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具备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成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该单元收入了《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包括《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信条》。)综合单元的设计来看,所选文本都是语言精粹、主旨深邃、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包含随笔、杂文等。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在鲁迅先生这篇杂文中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另外,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外来文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来对待这种影响,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让我们获得启发。 三、学情分析 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学习高中语文需要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应课改的期待,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辩证思维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校一直倡导“一案三学四步”导学案引导学习法,学生已经在这样的模式中学会了预学、导学、固学三步走的学习模式。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高一年级平行的B层班级,学生成绩分布在中考及格线左右,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探究能力较为薄弱。在上半个学期的学习中,学生虽然没有接受关于杂论文的系统学习,但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比较认真的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能够尝试对文本进行探索,具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在不断提升。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高考考纲及教学文本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为: 1.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学习文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反复朗诵和讨论,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

高中语文 2.4《柳永词两首》《望海潮》赏析一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望海潮》赏析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词作鉴赏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何实现对教材的宏观把握非常重要,纵观人教版语文教材,凡有体例,对内容加以分析,总结出文本规律和学法特点,从而便于施教。 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 必修一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现代诗歌单元) (单元提示: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作品的真情)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3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6 再别康桥.............................................徐志摩8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10 第二单元(文言文)(反复朗读,悉心体会,学习提要钩玄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脉络,训练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6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18 6.*鸿门宴............................................司马迁22 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透过人与事的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的评价,在叙事中表现情感。圈点批注文章中最触动你心灵的地方。) 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27 8.小狗包弟..............................................巴金32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36 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抓住有用信息;学习报告文学,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学会关注社会。)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39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41 11.包身工...............................................夏衍44

第6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必修4第二章第6节的内容。本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学习柳永的婉约词作《雨霖铃》和苏轼豪放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已经初步感知了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的学习不仅为学习《京口北固亭怀古》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更是为学生在学习完李清照的婉约词作后,能在互相对比中,进一步领悟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色做铺垫。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是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中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写景、用典等艺术手法。此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一篇佳作。 【二】教学内容分析 模仿北京学习工作坊的模式,让学生吟咏诗词,写出自己想从这首词中学习什么,认为的疑难点是什么等,根据学生学习意愿,分组探讨完成学习目标。以此为主导,将课堂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全班分享。然后,适当拓展,加深对辛弃疾爱国情的理解。 教师主要对学生做适时的引导启发,及时点播,让学生通过个人努力以及和同学探讨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好想象,准确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透过字句细心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初中及高一以来对一些诗词的学习和鉴赏,此时期的学生以具备一些基本的诗词鉴赏能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个人努力以及和同学探讨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分析 1、诵读全词,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2、感受用典在诗词中的妙用 3、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 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初步品味诗词情感。 2、研习典故,深刻理解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使用典故表达情感的的的手法。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讨论探究、研习典故,体会情感等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精选5篇)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目标: 1、领会宋词的艺术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 3、初步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词八首》中的一首词。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名家名篇,而《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词八首》中又特意选了婉约派与豪放派两相对照的词篇,我选择这首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一个比较性的体会,因此本节课在单元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平行班与美术班的学生,其语文基础

较差。经过上一首词《雨霖铃》的学习,他们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主要针对教学重点)、合作探讨式教学法(主要针对教学难点)、多媒体演示法(主要用于诵读部分)。 四、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 运用对比的思维方法,掌握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人生如梦”。 五、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知识。 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第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通过比较,认识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第三、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

说课稿 人教版 语文 高中 必修4 《雨霖铃》

《雨霖铃》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2单元柳永词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上片写词人和心爱的人长亭分别时的不舍情景;下片写想象别后生活的情状。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本单元是主要鉴赏宋词。《雨霖铃》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学习这首词对提高鉴赏评价古典诗词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宋词,对词也有了基本的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对于一些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也有所了解,但对于鉴赏品味诗词的方法还不是掌握得很到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的学阅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兴趣。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身心发展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本课的重点是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而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同样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时的现场效果,即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比如在反复朗读环节,会鼓励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大声朗读,在语音情感更方面即使给予表扬和鼓励。

高中语文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材分析素材1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材分析素材1新人教 版必修4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当时66岁,在镇江任知府。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在南宋时期,金国和南宋的国界线是淮河,京口在长江南岸,离淮河这一前线已经很近了。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怀古”二字,则明确了本词的类型,所抒写的一定是怀想古代的人和事,从而寄寓自己的感怀。这首词一共怀想了六位古人,上阕两位:孙权、刘裕,下阕四位:刘义隆,霍去病,拓跋焘和廉颇。一首一共104个字的词中,就出现了六位古人,出现的程度如此密集,对于读者来说,想进入这首词的审美境界是很困难的。因此,想读懂这首词,必须先了解清楚这六位古人的事迹。 词的上阕所写的两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之处?因为作者是在“京口北固亭”怀古,自然会联想到当地的历史人物,所以,孙权和刘裕(寄奴)的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跟京口有关。孙权作为吴国的国君,始置京口镇。而刘裕生长于京口,并于京口起兵北伐。第二,两人都是“英雄”,孙权北抗曹魏,开疆辟土,和魏蜀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而刘裕灭了北方的南燕、后秦,建立了刘宋。因此,两人既都是一国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背景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属于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材。该篇文章以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一文为引子,讲述了一个人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对生活的迷茫和对自由的向往。 2. 教材内容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主要围绕主人公在结婚前夕内心的挣扎展开。主人公对于即将来临的结婚生活感到迷茫,他思考着自己是否愿意放弃自由,过上与众不同的生活。通过主人公的思辨和内心矛盾的描写,文章深入探讨了婚姻、自由与责任等主题。 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感知文章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培养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概括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 度分析问题。 三、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分析并把握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理解并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文本基础上进行思考和 思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 你们对于婚姻有怎样的认 识和看法? 2. 梳理知识点(15分钟) •介绍《拿来主义》的作者、背景以及文章所属的教材; •对文章的基本情节进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 阅读理解(30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拿来主义》; •提供阅读指导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和分享对于文章的理解。 4. 主题讲解与讨论(30分钟) •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于婚姻、自由和责任的思考; •学生讨论小组进行主题深度思考和讨论。 5. 写作训练(20分钟) •要求学生就自己对于婚姻和自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 •提供写作指导和写作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组织文章结构; •学生互相交流、修改和提出意见,提高写作质量。

2020学年高中语文 2 雷雨教材分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2 雷雨教材分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辨识媒介信息》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辨识媒介信 息》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之三《辨识媒介信息》。第四单元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媒介索养“。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理性面对全媒体时代,善于运用各种媒介与人交流沟通,获取信息;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辨别真实与虚假,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学习本单元,重在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要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方法;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其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逐步形成独立判断;还要学会正确面对海量信息,恰当筛选利用。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学习任务群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1)了解常见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的特点。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

问题,形成独立判断。” 二、教材分析 社会的进步与媒介的发展相互促进,已经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各种传播媒介的互补与融合,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如何利用多种媒介来沟通交流,传播文化、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其中“学习活动”提供了以下几种: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介信息;“学习资源”提供了三篇。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 2.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3.学会通过媒体来获取信息。 4.辨识媒介信息。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交流。

《拿来主义》教案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教案 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杂文。因为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属于议论文范畴,所以学习本文我们可以用论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鲁迅的杂文具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所以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另一方面,学习鲁迅的杂文最重要的是体会其中的思想,故学习本文可以重点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三大要素已经有所掌握,也初步开始学习写议论文,对本文基本的观点和论证方式还是有一定的把握,但是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还只停留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需借助课文稍加讲解。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对中学生而言,向来谈鲁迅色变,对鲁迅文章尤其是杂文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多加分析讲解、引导。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3.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深刻内涵,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 3.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讲授法、提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人教高中必修4《谈美》董金岩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视频下载

《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设计 海林市高级中学董金岩 一、教材分析 《谈美》是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阅读鉴赏中名著导读中介绍的作品,是美学大师朱光潜暮年的心力之作。本书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是写给青年读者的美学佳作。朱光潜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玄妙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阅读本书不仅能让青年学生认识美,欣赏美,感悟生活与人生,而且能净化人心,培养审美情趣,提升精神境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学情分析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00后就诞生与成长于这样的环境。功利主义、考分教育已是常态,精神追求、审美教育缺失。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没有诗和远方。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新课标将审美纳入语文素养之中,与和“语文”直接相关的语言、文化、思维三要素并列在一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审美能力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对语言文化的理解

与吸收,因此审美教育至关重要。《谈美》就是一部研究美学的专著,它能告诉我们美是什么,怎样审美等等,它能对学生进行一次美的教育,让学生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设计名著导读这一课,重在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走进美学世界,享受艺术人生。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1、了解《谈美》的相关内容,认识朱光潜及美学,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2、理解导读涉及的美学思想,发现生活之美 3、理解“人生艺术化”的涵义,体味人生之美 教学重点:解读美学思想,认识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研究“人生艺术化”的涵义,体味人生之美 五、教学流程(一)导入 在中国语言文字中,我最喜欢的字就是美。你看字形,它纤柔窈窕、袅娜多姿;你听读音,它是上声,婉转悦耳;你解词义,它悦纳一切美好,喜乐善赞。今天我们就谈谈“美”这一话题。(二)、文本研读 1、了解《谈美》其书,认识美学大师及美学 (1)从阅读材料中,你了解了《谈美》哪些信息?(学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课程安排 高中语文课本包括 5 本必修和13 本选修。 高一上:必修1 必修2 高一下:必修3 必修4 高二上:必修5 选修 高二下:选修 高三:复习(选修是穿插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学习其中两本) 二、教材的特点和结构 (一)题材 教材以单元来对题材进行分类,必修课本每一册包括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题材来展开学习。如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古代记叙散文、古代抒情散文,新闻和报告文学等;每个单元选取3到4篇相关文章进行该文体的学习。选修课本是每本围绕一个主题来学习,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外国小说欣赏》等。 这些题材的内容会涉及到各个时代,各种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历史性的、戏剧性的、人文情怀的、现实性的等等。 (二)基础教学 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基础部分与初中相比,词汇量增加了很多,对字形部分难度也相应的加大。对每个文体的理解也要更高一个水平。高中语文更多的是以教材为翘板,更多在课外阅读和训练中进行知识的延伸与积累。 (三)能力提升 高中语文要求学生在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有很大提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能在读懂课本内容的同时,理解古今中外大部分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文章,要有独自对文本内容进行赏析和鉴赏的能力,进而达到有高水平写作创新能力,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四)考试注重的考擦方向 1、基础部分字、词、句的书写与辨析能力 2、阅读鉴赏与理解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本每个单元内容 必修一:第一单元现代新诗 (新诗的基本常识、写作手法、感情特点)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 (古代散文分析能力,文言知识积累) 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 (写人散文和记事散文的特点,写作方法,自己会写)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 (题材了解、文章特点分析) 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的方法、步骤、特点) 第二单元先秦、南北朝诗歌 (古代诗歌的特点,文学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_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的第一首词。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本单元选取了宋词史四个代表性的人物,本课前为柳永词,后为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作,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篇课文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背诵词。 能力目标: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2,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3,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这课,我主要采

取了诵读法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了新课标的要 求。这种学法,有助于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经过上一首词《雨霖铃》的学习,学生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初步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合作探讨式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方法。 在学习方法,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1、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 2、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苏轼为何钟情于周瑜。 3、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人生如梦”中体现的词人的情感。 评测练习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 B.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 C.针砭(biǎn)粗糙(cāo)差别(chā)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炽烈(chì)对称(chèng)万箭攒心(c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