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

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

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普遍内容空泛,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材料贫乏,是学生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是源于他们没有贴近生活,缺少厚重的文化积淀,不善于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所致。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是改变这种状况的突破点。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及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乡土文化是长期积淀延续下来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

地方文明的总和,包括本地区的地域风貌、文物古迹、乡风民俗、民间艺术等。乡土文化是独具优势的课程资源,也是作文教学的优质的源泉。新一轮课改强调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文化博大久远,丰富多彩,学生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乡土文化更容易亲近和接受。乡土文化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注重乡土文化的浸润,能让学生走向更深广的文化空间,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南通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这里江风海韵,风物潇

洒,南通是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具有“包容汇通,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拓宽学生选择作文素材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其作文的文化性和审美性;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南通的情感和创新精神。

二、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本土,让学生写熟悉的生活,才能走出困境。依托乡土文化资源,科学地进行作文教学,使二者达到有效融合,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

1.广泛阅读乡土文学作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感悟人生、积累作文材料、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乡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元素,是用带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写作手法,反应一定地域的民间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理想载体。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名家的乡土土文学作品,并以写为抓手,以读促写,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开展读写活动。教师可推荐作品给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进行今昔比较,追溯通州从五代移民开始的历史沿革、社会变迁,积累写作素材,写出有思想深度的读后感和书评等。再比如《千年流光》就是一部特殊形式的南通文学作品集,包括王安石的《收盐》、崔润的《捍海堰》、梅兰芳的《回忆南通》、张明的《元宵灯节忆故乡》等作品,是南通千年来

文化的具象体现。阅读这部作品,学生能增添文化意趣,培养创新思维,积累写作素材。

2.以乡土文化资源为写作对象

(1)描绘自然风光

一方山水自有一方风情,山的秀朗,海的湛蓝,花的鲜艳,树的繁茂……家乡处处充满着自然美。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近自然,用耳朵去聆听第一声婉转的燕语,用眼睛去观察第一片飘落的秋叶,从而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揣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寻找大自然的个性特征,挖掘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借助艺术手法,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

(2)状写名胜古迹

南通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不少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熟悉家乡的名胜古迹,有利于学生乡土文化的积淀。南通有曲溪茂林环抱的全国八小佛教名山狼山,有“春红夏绿波青镜,晓月夜灯弄曲池”的古护城河濠河,有近代实业家张謇的墓园啬园,还有古色古香的唐闸民居大院……教师平时可选择一些有关本地名胜古迹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假期里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家乡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蕴。

(3)叙写风俗习惯

南通传统的风俗习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南通有正月十五放烧火的习俗,清朝南通籍诗人李琦写道:“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诗中反映了古人丰富的农业知识,

以及对传统习俗的爱好。又如南通人崇尚茶文化,喝茶有讲究,敬茶有寓意。旧时南通还有“施茶”的习俗。每当酷暑来临,居民商家门口摆上一只大茶缸,里面放上佩兰、淡竹叶、茶叶,泡上一缸茶水,供过往的行人饮用,以之为善举。这些风俗习惯都是写作的典型素材,教师要结合材料布置相关作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收集、整理民俗习惯,集成选刊,供同学们传阅,以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4)记录当今人事

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深入生活,记录当今的人和事,获得第一手写作资料。首先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开掘美。例如,南通有位看车老人,他几年如一日,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坚持从清洁工人打扫不到的缝隙里捡拾烟头,他俨然构成了街上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又如南通市有一支自发组成的自行车队,在反恐斗争中积极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些平凡的人以奉献为荣,不求回报。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加以认真思考,写出带有自己独特思考的作文。其次应关注南通的热点话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

断深入,南通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学生写作也必须跟上家乡前进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研,让学生融入社会,关注民生,感悟家乡的巨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乡土文化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应将二者有效地融合起来。只有立足于学生生活的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构建张扬个性、充满创新活力的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小海中学。

农村初中乡土作文及教学研究

农村初中乡土作文及教学研究 作者:蒋衍森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0年第6期 蒋衍森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受到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其中乡土作文教学受到师生的喜爱,对学生作文质量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乡土作文教学策略是新时期农村地区初中教学的主要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冲击了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讲是一种新的突破和创新。在具体实践中我认为要从现状入手分析,找到目前作文教学的弊端所在,掌握乡土作文方法的核心,从而改变作文教学现状,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农村学生作文内容空洞甚至不切实际,没有融入真情实感。一方面因为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有很大差别。农村学生能够使用的资源并不多,对于信息资源的敏感程度也较低,这造成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不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的现象,他们很少思考甚至不思考应该如何写好作文,很多学生写作文纯粹是为了应付老师,作文主题思想不明确,结构混乱,内容雷同等问题经常出现。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资源也相对缺乏。教学理念滞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水平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教学理念没有跟随教育发展革新的脚步,教学方法呆板。很多教师仍然采用先讲解范文再让学生模仿写作的教学方法,导致作文内容雷同率高,缺少创新。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师生缺乏沟通交流,学生无法从教师处了解写作方法,写作存在的困难导致他们对写作失去信心和兴趣。此外,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不恰当,他们在作文教学中没有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学生写完作文后希望得到教师的点评和反馈,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问题,但是农村作文教学中恰恰缺少完善的教师评价。不少学生作文内容比较空洞,缺乏内涵,同时不少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容易出现“流水帐式”作文等问题,在写作时候学生找不到素材,写作缺乏依据,作文整体质量和水平都比较低,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农村学生写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教师不重视写作教学。很多教师认为提高作文成绩困难,只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和语句就能够应付考试,因此不愿花费精力加强作文教学。还有一些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仅仅给予简单的点评,将课堂教学时间放在课文和基础知识教学上。 2.教师只重视讲解课文知识,不注重分析写作技巧。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都是中外名家的文章,如果学生能够了解其中的写作技巧,对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是很多教师都是只讲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和文章的主题思想,不重视写作技巧教学,最终导致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 3.教师不重视思想教育。一些学生的作文内容明显是胡编乱造的,但是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知道教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一些学校举办作文比赛或者一些报刊杂志举办征文活动,会出现教师给学生找范文甚至亲自代笔的情况。

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

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普遍内容空泛,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材料贫乏,是学生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是源于他们没有贴近生活,缺少厚重的文化积淀,不善于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所致。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是改变这种状况的突破点。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及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乡土文化是长期积淀延续下来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 地方文明的总和,包括本地区的地域风貌、文物古迹、乡风民俗、民间艺术等。乡土文化是独具优势的课程资源,也是作文教学的优质的源泉。新一轮课改强调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文化博大久远,丰富多彩,学生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乡土文化更容易亲近和接受。乡土文化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注重乡土文化的浸润,能让学生走向更深广的文化空间,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南通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这里江风海韵,风物潇

洒,南通是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具有“包容汇通,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拓宽学生选择作文素材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其作文的文化性和审美性;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南通的情感和创新精神。 二、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本土,让学生写熟悉的生活,才能走出困境。依托乡土文化资源,科学地进行作文教学,使二者达到有效融合,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 1.广泛阅读乡土文学作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感悟人生、积累作文材料、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乡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元素,是用带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写作手法,反应一定地域的民间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理想载体。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名家的乡土土文学作品,并以写为抓手,以读促写,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开展读写活动。教师可推荐作品给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进行今昔比较,追溯通州从五代移民开始的历史沿革、社会变迁,积累写作素材,写出有思想深度的读后感和书评等。再比如《千年流光》就是一部特殊形式的南通文学作品集,包括王安石的《收盐》、崔润的《捍海堰》、梅兰芳的《回忆南通》、张明的《元宵灯节忆故乡》等作品,是南通千年来

最新乡土作文教学的

乡土作文教学是以乡土资源、乡土文化为依托的一种作文教学模式。乡土作文教学拉近了新生代与乡土厚重历史文化的距离,把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长期以来存在对乡土认识的偏颇,对乡土作文主题理解的思维固化。乡土的不是农村的,城市也有它的乡土;乡土作文也不是单一的歌颂褒扬家乡美,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引导更多的教师去思考关于乡土的方方面面问题,这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思考,继承发扬乡土文化中的精华。 一、乡土作文提出的背景 广阔的农村蕴藏着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资源,千百年的乡土文化、乡土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这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是享之不尽的资源,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乡土并不是农村孩子特有的,每座城市都有他独有的乡土资源,这是本乡本土的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城市也有他的过去,有他的乡土情意,也有很多本土性的知识可歌可颂,不能忽视城市的本土文化。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理念:“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乡土取材,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提升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自己家乡的认同感。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而乡土作文无论是从取材还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大角度来说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土作文的阐释与写作 (一)乡土作文的含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乡土”就是本乡本土。本乡本土是指主体生存地域的本土性,但是这并不排斥城市的本乡本土性,并不是只有农村才有本乡本土的,城市也是有他的“乡土”。每个人生存的地域都有他的特殊性所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他特有的本土的东西,可以是风土人情,可以自然景观,可以是标志性的建筑物,可以是特定的节日,也可以是某位文化名人,只要是具有代表性的展现地域的特征的就是乡土的。乡土,就是具有典型性的地域特征;乡土,不是乡村和农村的代名词,它是地域独一无二的象征,城市也有他本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生态作文教学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生态作文教学 潞江镇坝湾小学魏再聪孔德军 内容概要:教小学语文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触,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太难了,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作文教学缺乏兴趣,作文素材匮乏,不能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写作,瞎编乱造,致使写出来的作文很多都不切合实际,内容虚假空洞。因此,教师应因地制宜,深入考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把乡土资源融进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乡村历史、风土人情中发现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地方文化底蕴为背景,了解地方历史文化,拓宽写作天地,增强作文内涵;在感受乡俗民情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趣,从而使学生乐于写作。 关键词:生态教学挖掘教材因地制宜乡土资源 何为生态教学呢?生态教学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着学生的天性而进行的教学。也曾有专家提到过:“国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那什么又是自然的过程呢?自然的即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会在和谐中自然地成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那咱们的课堂就应该还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还孩子心向自然的情愫。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驯技强化般的鞭打。自然,乡土资源的开发是符合生态教学要求的,是势在必行的。 其实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特色,自然景观、人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字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我们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

乡土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乡土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李丽霞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1期 内容摘要:乡土作文教学是指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并反映乡土文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策略,即试图从“乡土化”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乡土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给作文以灵性,克服作文虚假空洞的现象。 关键词:乡土作文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由此看,乡土作文是乡村学校作文教学必须选择的理念。 一.开发生活素材,丰富学生感受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作文”的源泉,虽然学生并不缺少生活,但很多孩子不善于感受生活。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的能力,让他们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色彩斑斓,真正明白生活就是作文。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与感受。儿童的生活经历是“作文”的源泉,虽然学生并不缺少生活,但很多孩子不善于感受生活。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的能力,让他们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色彩斑斓,明白作文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逐渐养成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 2.家校合作,创设更多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在学校里,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课内,开展动手实验,制作手工,扮演角色,游戏竞赛等,课外,开展春游、秋游等活动,或者根据节日开展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为学生打造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充分张扬个性魅力,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又让他们赢得了第一手习作材料。 二.自由表达,绽放心灵 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跟着《乡土中国》学写作

跟着《乡土中国》学写作 好的文章是从心底里发出的美妙乐章,让听的人如痴如醉,也让写的人熠熠生辉。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篇好的作文反映出一个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体现出的是他(她)所追求的生活理想和情感态度。那么如何让学生的一篇作文能够写的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中心明确、感情真挚呢?我认为有一些问题是有着共性的,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去谈一谈吧。 一、作文要写具体 善于观察。苏轼在他的诗句中有一句充满哲理性的名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写出了事物具有多个角度的特点。因此我们观察生活的时候,要相应的以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全面细致地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他当然不仅对静止的事物,对变化的事物整个过程也要看全,每个发展阶段也要看细。写作离不开创意,能打动读者的就是一篇文章的出彩之处。换而言之,创意对于一篇好的作文也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创意需要作者的构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更深层次的把握。费老师在写关于礼治秩序的内容里,他说西方大多数国家从古到今一直有法的存在,他们遵从的是用一个普遍的法律来维持一个国家的秩序,而这与中国古代的社会方式是大为不同的,古代社会是传统的礼法,乡土社会运用的就是礼制的人治社会。乡土社会的人和,展示了当时人民的信任与古朴。这样对比中西方的描写,让读者对礼法的认知程度也更近了一步,也不失为是增加了文章的创意。 勤于思考。写作文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调动起思维的活跃性。记事的作文,离不开事情的起始、发展、高潮和结果这一发展变化的过程。写人的作文也离不开具体事件的发生。《乡土中国》里不乏有对各种人物、事件和风俗习惯的介绍。费孝通先生说,土地就是农民的根本,正是世世代代的农耕生活养育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农民,所以中国人对土地的依赖,造就了一个这样的乡村社会。他从社会的发展脉络中讲起,看到了中国农民身上的淳朴和厚重,剖析的诸多乡村现象,看似与城市里车水马龙的生活格格不入,但却有着其中紧密的联系,让读者在读完文章以后依然保留思考的兴致,这就是文章的巧妙。 培养兴趣,提高自身修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一件事,如果没有兴趣,那就很难做好。对写文章来说不敢动笔去写,或者是漫不经心地去写也是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是指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文化习惯等。乡土文化资源丰富、独特,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充分应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作为习作题材的来源。乡村风景、农事活动、民间传说等都是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作为习作的题目可以是“我的家乡”,让学生写一篇描绘家乡风景的文章,通过描述山水田园间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独特之处;或者可以是“爷爷的故事”,让学生写一篇描述爷爷的本事或者乡土故事的文章,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作为习作内容的背景。在习作中加入一些乡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丰富习作的内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在一篇关于乡村生活的习作中,可以引入乡土文化中的某种民族服饰或者饮食,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把习作写得更加生动有趣。 乡土文化资源还可以作为习作写作技巧的培养对象。乡土文化中有着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技巧,运用到习作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进行一些乡土文化表达的训练,如用对仗的方式表达乡土人物的特征或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乡村的景色,都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中学会运用不同的修辞方式,提高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乡土文化资源也可以作为习作的评价标准。习作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而不仅仅是写作的技巧和格式。通过对习作内容和思想的评价,可以给学生正确的认识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要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乡土文化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采集和整理乡土文化故事,设计习作题目和材料,组织学生观察和体验乡村生活,开展乡土文化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

亲近乡土文化,优化语文教学

亲近乡土文化,优化语文教学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追求,乡土文化在中国地区逐渐受到 重视。乡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地理和自然资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优化语文教学也必须结合乡土文化的教育,促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 和理解。本文将探讨如何亲近乡土文化,优化语文教学。 第一点:注重乡土文化教育的培养 教育者应该注重乡土文化教育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和尊重本地的文化底蕴。在语文教 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本地文化元素来教授语法、修辞和作文等知识。例如,在写作中,学 生可以参考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写出更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文章。在阅 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更好地了解本地 的文化历史和精神。 第二点:加强地方文化的传承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诸如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等乡土文化活动,加强地方文化的传 承和推广。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地,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特色。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第三点:开展多元文化的教育 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语文教育可 以涉及到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字、语言和文学作品。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和文化 的认知上得到扩展和提高。 第四点:注重文化价值取向的传承 乡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爱国主义、责任感和民间自信心。基于此,教育者应该注重文 化价值取向的传承,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特殊价值,并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学作品和民间文化传说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真谛,使他们自觉去了解和学习文化传统,加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关注。 总之,优化语文教学需要注重乡土文化的教育培养,加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并 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价值取向的传承。这样的做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本 地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地理资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浅谈乡土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

浅谈乡土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 乡土资源是指某个地域特有的自然、人文等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语 言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乡土资源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 解家乡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等,增强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一、利用乡土资源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利用家乡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为学生讲述故事、撰写作文。例如,教师 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或 者以家乡的名胜古迹为素材,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家乡美好的赞美之词或感性的描述。这些 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增强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 魅力。 二、利用乡土资源促进道德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家乡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为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聪明能干的阿凡提》为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和道德观念, 让学生学会感恩、尊重、关爱他人。这种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尊重他人 的意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国情怀和家族情感。 三、利用乡土资源增强学生情感认同 教师可以利用家乡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等为学生进行浸润式教学,让学生在亲身体 验中感悟家乡的山水风光、习俗文化等,建立起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认同。例如,教师可以 带领学生到乡村采摘野果、了解古老的民间传说或参加节日庆典等,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家 乡的文化底蕴,增强其家乡认同感和文化意识。 四、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家乡的特有资源为学生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 和成长。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乡文化调查、文献整理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到历史文化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这种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乡土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道 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同时也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全面发 展提供帮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家乡的乡土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语 文的同时,增强对家乡的认知,提高语文素养,塑造高质量的人格和品格。

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 (2)

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前言 乡土文化是指地区性的文化,是每个地方所独有的文化特色。这种独特的文化特色,可以通过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了解本地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个人语言表达的能力。本文将从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这一角度,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二、论文主体 1.乡土文化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宝贵资源 乡土文化资源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了解本地文化。通过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并将地方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寻找学习语文的乐趣和实用性。 举个例子,如果学生遇到写作文的难题,可以通过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关注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提高语文素养。此外,通过实际生活的案例分析,教师可以有效地将乡土文化资源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 2.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 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在提高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了解。通过采用地域性的语言、习惯和风俗等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与书面语对话中,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文化特色,并借助相关的文化背景进行语言表达,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当地的话题和热点事件,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从中获取更多的写作灵感。 3.例子分析:如何将乡土文化资源应用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以“民间艺术”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及其特点,并讨论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然后让学生描述所见所闻,反映对这种文化的感受与体验,并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篇文章。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并增加学生的自信和写作能力。 另一个例子是“地方美食”。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美食文化,并让学

作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应用

作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应用 作者:杨辰 来源:《江西教育C》2020年第10期 摘要:中国的乡土文化渊源已久,农村是乡土文化生成的阵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乡土文化,为学生提供开放性话题,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逐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朴实性,提高学生写作的质量。 关键词:乡土文化; 作文教学; 策略 目前,写作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写作效果的提升,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农村地区,资源的缺乏成为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乡土文化是根植于农村发展的独特文化元素,在当今社会可以解释为民俗建筑、传说故事及家乡情怀等。因此,教师可以发挥乡土文化的价值,让学生以此为写作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利用乡土文化,创建开放性话题 “一千个读者就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经验,所以当学生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时,也会表现出差异性。因此,在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别,结合乡土文化为学生创建开放性的写作话题,让学生更好地结合乡土文化元素进行写作。 为了更好地打开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结合乡土文化资源,设定开放性的写作话题。例如,教师向学生提出话题:“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房屋中,但不同地方房屋的结构和外观并不完全相同,请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写一写对家乡房屋的认识。”让学生在这一开放性的话题中,主动地分析自己家乡房屋建筑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基于家乡的房屋建筑文化,创作出带有乡土文化色彩的文章。同时,教师也可以单纯地提出“房屋”的话题,不对学生做具体的创作要求。这也能够有效地打开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自由创作的乐趣。 二、抓住文化特点,增强观察能力 在小学阶段开展写作活动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但是,在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即学生所创作的文章缺乏真实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脱节现象。与其他文化相比,乡土文化具有朴实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与人们的生活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开展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从乡土文化的特点出发,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内容,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提高文章的真实性。

巧用乡土文化开展作文教学剖析

巧用乡土文化开展作文教学 六盘水盘县第三小学韩魏 摘要:乡土文化,指的是地方的自然资源,民间故事传说,民族民俗文化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乡土文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能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能利用乡土文化,开展作文教学。“文章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之道,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说真话,诉真情。“一切物语皆情语。”让学生写身边的事物,身边的景物,身边的人物,这样学生就有物可写,有情可抒,让学生的作文更加鲜活,可以独抒灵性,真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作文要抒发真情实感”的要求。 关键词:乡土文化开展作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有无奈的感叹:学生的作文有的空洞无物,有的像记流水账,有的无病呻吟,有的甚至从作文书上抄袭应付老师的检查,这样的文章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创新,没有了真情,没有了作文的真正意义!这就让师生为作文感到头痛:老师怕教,学生怕写。通过调查,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作文写不好的原因是学生缺少生活体验,或者是阅读太少;而学生却认为教师布置的

作文题目他们很难写,很陌生,找不到作文的切入点。以下这2份问卷调查表反映了以上问题: 问卷调查表一(语文教师) (问卷人数:40人) 通过以上的问卷调查表,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学生习作作品较为普通,不尽人意,学生的作文普遍没有真情实感,或是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大部分学生作文缺少创新或者深度,教师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感到困惑。 问卷调查表二(学生) (问卷人数:40人)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文,对自己的作文不满意,对写作的技巧不太了解,对乡土文化知之甚少,但大部分学生想写好作文。所以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的二课活动写作项目中,很少有学生报名参与。 “文章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如果我们多让孩子走近生活,体验生活,再加上孩子对写好作文有浓厚的兴趣,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再稍作写作方法的指导,那孩子的作文能力就会显著提高,作品质量将得到快速提升。让孩子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包括家乡的矿产资源,民族迁徙、家乡演变历史等等乡土文化,这些不但能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唤起孩子的民族自豪感,让孩子学会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孩子写作的素材问题,让鲜活、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融入到语文的作文教学

植根乡土文化开展作文审美教学

植根乡土文化开展作文审美教学 作者:吴小红郭永军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5年第3期 浙江省温岭市实验学校吴小红郭永军 【摘要】 温岭乡土文化丰富多彩,它们都是作文审美教学的取之不尽的宝藏,教师可以从作文命题 素材积累入手,运用乡土文化进行多方面的作文审美教学,培养学生写作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 乡土文化作文审美教学 乡土文化是在特定地域内繁衍的,打上地域特色和地方个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 们智慧的结晶。它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养成的源头,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绍兴的乡土文化孕 育了鲁迅作品中的江南水乡之美,湘西的乡土文化催生了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之美,山东高密这 方乡土让莫言的小说有了独特的地域风光之美。 温岭是一个历史悠久海滨小镇,人杰地灵,不仅有优美的山海白然风光,更有夏商周东瓯 文化源远流长,文物古迹遍布乡村各地,风土人情颇具特色。追寻着乡土文化的视审美意趣与 精神境界也就成为作文审美教学的途径之一。 1.亲近乡土风光,采撷自然之美妙 大凡美文一般都来白“自然”,与白然的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情境来源于白然;吴均“白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 独绝”的赞叹来白白然的美景。学生朝夕生活在家乡的白然美景中,成为他们生长的元素、心 灵的侬托。 在我们温岭的青山绿水中,如果学生登过“巍然耸立姿影婆娑”的石夫人;观赏过长屿硐 天云雄、险、奇、巧、幽的石洞景观;涉足过清幽澄碧,层峦倒映的花芯水库;领略过龙勥门 清幽、秀丽的山谷风光景;见识过方山四季滴翠的树木、危峭兀立的山峰、飞流奔涌的瀑布、 古拙道劲的石刻,一定会深深地感到震憾,自然就会陶醉其中,会调动他们的听觉、嗅觉、视 觉等去体会感悟。 原来美就是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学生真正地领悟“一水一天空,一花一世界”的妙处,就会不白禁地去吟咏、歌颂家乡的山水之美。 2.参观乡土历史景观,抒发历史沧桑之美 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让学生在参观乡土历史景观中感受体味乡土历史文化的幽远,它不同 于历史教科书上刻板的教条化的知识传授,是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切可感的美。 温岭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温岭大溪挖掘出战国时期徐堰王古城遗址和附近唐、宋时期的七座古窑址,学生可以触摸到温岭的文明起源,探求温岭的历史文化渊源,让学生真 切领略那份悠远的历史沧桑之美。

作文范文之乡土题材作文

乡土题材作文 【篇一:乡土作文和乡土文化】 乡土作文和乡土文化 作者:聂长河 乡土作文教学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作文教学模式,它依托 乡土文化进行作文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 效率,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反过来,它对乡土文化也具 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两者可谓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笔者近年进行乡 土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究,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 思考。 一.乡土作文教学的源泉 乡土作文教学离不开“乡土”二字,“乡土”为教学者提供教学文本资源, 为学生提供习作资源。教师编写教学文本必须依赖乡土素材,学生写 作也离不开乡土素材。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内容或形式,“乡土”一以 贯之。“乡土”是特定地域的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特定地域的物质和 精神的总和。通俗地说,是这个地方世世代代人们生活的积淀和延续。这些积淀和延续实质上就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 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当今人事等,无不涵括其中。它们有如甘霖,滋养和繁茂着乡土作文教学这棵新的绿化树。可以说,乡土文化就 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源泉。有了源泉,乡土作文教学之树必然茁壮成长。例如,笔者近年在佛山南海任教,课余时间经过搜寻、走访、查阅等,整 理了大量的佛山文化资源,编写出多册校本教材,涉及了佛山文化的诸 多层面,如《带你游览佛山名胜》《带你触摸佛山文化》《南风古灶 与佛山陶瓷》等等,这些校本教材激发了学生认识佛山、思考佛山的 强烈兴趣,也成了他们在作文活动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调查表明,学生最喜爱最积极参与的语文课程中,乡土作文课程遥居第 一名。 二.乡土作文教学的核心 乡土作文教学绝不是为乡土而乡土,仅仅对乡土文化进行简单地描述 或观照,那是对乡土作文教学的歪曲。乡土作文教学也不只是为作文 而乡土,旨在改变学生作文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作文 水平,这种说法过于片面。笔者认为,乡土作文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现 代语文教学形式与乡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教师依托乡土文化,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活动,从而提升学

课堂乡土文化案例@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中,教材是重要的中介和有力的凭借。所以自从我申报《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中乡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以来,我在课堂上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利用它来有效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学生语文阅读深度、广度,成为我语文课堂的另一翼,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在我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乡土文化进行片段展示: 第一课《窃读记》 片段一:在教学“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段话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师:你有过和作者一样的经历吗? 学生回忆并举手回答 片段二: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片段分析:这里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把课堂或者说作者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为生活积累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第四课《我的“长生果"》 片段:在教学本课时当同学们都明白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之后,我提出问题两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 (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 (2)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