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农村学生

生活在乡村,他们与土地息息相关,所以很有必要在地理课程中增加关于乡土地理的知识,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地区的景观,了解与其相关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地理

环境的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等等。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乡村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以及人文资源等等。

2、学习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3、学习乡村地区的历史人文背景和文化遗产。

4、激发学生对乡村地区的兴趣,有利于养成对乡村环境的保护意识。

5、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空间意识。

三、教学重点

1、乡村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

2、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与利用。

3、乡村地区的历史人文背景和文化遗产。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幻灯片讲授乡村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以及人文资源等。

2、实地考察法:

在课程中组织学生到乡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课堂问答法:

安排一些问题和答案,课堂上进行提问并让学生回答答案。

4、小组讨论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讨论一些与乡村环境保护和利用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乡村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

1、乡村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

2、乡村地区的气候特征

3、乡村地区的水文地理特征

4、乡村地区的土壤类型与特点

5、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

第二课: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与利用

1、农作物的种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2、森林资源的特点和利用

3、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4、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

5、能源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第三课:乡村地区的历史人文背景和文化遗产

1、中国传统农民文化的基本特征

2、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3、乡村地区原住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传统乡村民居建筑风貌及其保护

六、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问答、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乡村地理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和实地研究能力。另外,也要从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教育情感等方面评价其学习效果。

兰州乡土地理教案

兰州五中乡土地理教案

乡土地理教学概括 乡土地理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中学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进行乡土地理教学,首先应明确乡土地理的区域范围。“乡土”一词,按《辞海》的解释,是指“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可见,“乡土”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地域概念。乡土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学中的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乡土地理的教学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 本教案主要涉及的是甘肃省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 教学目的 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象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知识。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乡土地理的学习,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如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分析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地理因素、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这样的地理实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象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几个要素或某一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教学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讲述关于家乡甘肃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 采取幻灯片展示,举例法,对比法,讨论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农村学生 生活在乡村,他们与土地息息相关,所以很有必要在地理课程中增加关于乡土地理的知识,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地区的景观,了解与其相关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地理 环境的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等等。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乡村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以及人文资源等等。 2、学习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3、学习乡村地区的历史人文背景和文化遗产。 4、激发学生对乡村地区的兴趣,有利于养成对乡村环境的保护意识。 5、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空间意识。 三、教学重点 1、乡村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 2、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与利用。 3、乡村地区的历史人文背景和文化遗产。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幻灯片讲授乡村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以及人文资源等。 2、实地考察法: 在课程中组织学生到乡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课堂问答法: 安排一些问题和答案,课堂上进行提问并让学生回答答案。 4、小组讨论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讨论一些与乡村环境保护和利用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乡村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 1、乡村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 2、乡村地区的气候特征 3、乡村地区的水文地理特征 4、乡村地区的土壤类型与特点 5、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 第二课: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与利用 1、农作物的种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2、森林资源的特点和利用 3、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4、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 5、能源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第三课:乡村地区的历史人文背景和文化遗产 1、中国传统农民文化的基本特征 2、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3、乡村地区原住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传统乡村民居建筑风貌及其保护 六、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问答、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乡村地理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和实地研究能力。另外,也要从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教育情感等方面评价其学习效果。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乡土地理 ——以淄博地理为例 1、通过学习分析,了解淄博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2、能用地理视角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地形、气候、河流地理要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学习乡土地理过程中,感受家乡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视频背后的地理故事引入 屏幕手写“讲述一个视频背后的地理故事”——播放春游孝妇河视频,看到这个视频如果从地理视角去看这条河,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河流流向、流量为什么会这么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等)——分析影响因素(淄博的地形气候等)——以淄博为例,学习如何分析身边的自然地理要素, 二、目标定方向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淄博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2、能用地理视角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3、学会分析地形、气候、河流地理要素的方法。 三、合作学习 1、淄博在哪?——学生通过放大地图,在中国地图中找到淄博市。并向大家介绍家乡的位置。 2、淄博地形的探究: (1)选择地图:要想研究淄博地形,我们需要借助一工具?——地图,老师这里准备了很多地图,大家觉得我们选择什么地图用来研究比较合适。 (2)读淄博市地形图,你能从地形图中获取哪些有关地形的信息。(引导学生仿照我国地形的学习方式,不仅研究地形,也要去研究地形的影响及成因) (3)总结淄博地形的信息,形成分析一个地理要素的方法:第一步分析“它”的分布和特点;

第二步分析谁影响了“它”;第三步分析“它”影响了谁。 仿照地形要素的学习方式,根据小组的喜好选择地图对淄博的气候和河流进行研究。3、淄博气候的研究:读图分析淄博气候特点,降水和气温的分布规律。小组代表展示淄博 市的气候特点、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气候对家乡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影响。 4、淄博河流的研究:分为两部分,一个展示淄博河湖总体分布情况;一个展示孝妇河和淄河两条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河流等河流概况(仿照学习黄河、长江的方式)。 5、知识应用 在学习淄博地形、气候、河湖等要素过程中,不仅仅学会了如何去分析一个地理要素,更找到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接下来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给出的图片,找出图片背后的地理信息。展示沂源苹果、临淄蔬菜大棚、高清特产——高清大米。 四、小结 今天我们从地图上了解了我们的家乡,在课的最后老师想带领大家穿越四季,从空中去俯瞰我们的家乡。播放《大好河山——淄博》。这是个有山有水有四季,有城有乡有文化的城市,也许十年后你因为求学或者工作,离开家乡,老师希望无论你将来走到哪,你都能透过眼前的景象,讲述这个城市或者乡村背后的地理故事。 五、课后作业 根据今天学习的方式,你能不能讲讲这组图片背后的地理故事。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次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为“我们的村庄”。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村庄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 2. 了解村庄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 3. 掌握村庄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变化。 4. 了解村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让学生看一组村庄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发表看法,他们喜欢哪个村庄,为什么喜欢, 其中有哪些地方好看,颜色、形状等方面,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介绍村庄的地理位置,包括所在省份、地级市、县、乡等信息,并通过图表形式展现 人口、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村庄的概貌。 介绍村庄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包括传承和发展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建筑风格等,让学生感受到村庄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通过采访村民、观察村庄现状和历史变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村庄的发展历程、生产 生活方式和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心 得。 介绍村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村庄的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村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6. 总结 以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让 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得到最大化的收获。 四、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将采用多种方法:

1. 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展示村庄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让学生对村庄有直观感受。 2. 观察法:通过观察村庄的现状和历史变迁,让学生了解村庄的发展历程和变化。 3. 采访法:通过采访村民、相关工作人员等,让学生了解村庄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势态。 4. 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和点评等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提高交流和思辨水平。 五、教学评价 教师将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提问和回答等,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言能力。 2. 书面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所在村庄的文章,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和体验村庄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等,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亲身体验感受。 4. 诊断测试:对于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核查和测试,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答题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班级展示墙:用于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和收集的村庄信息,呈现学生交流互动和展示成果的平台。 4. 电子资源:包括视频、图片、音频等,用于在课堂上展示村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信息。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乡土地理案例 教学目标: 1. 了解乡村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分析乡村地理在不同地域的差异; 3. 学习运用地理知识解读乡土案例。 教学内容: 1. 乡土地理的概念和特征; 2. 分析不同地域乡村的地理差异; 3. 运用地理知识解读乡土案例。 教学步骤: 一、导入(约5分钟) 1. 利用图片、地图或幻灯片展示不同地区的乡村风光,激发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兴趣; 2. 引发学生思考:你对乡土地理有何了解?乡村地理有哪些特征和不同之处? 二、理论讲解(约15分钟) 1. 介绍乡土地理的概念和特征,如地形地势、土地利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 2. 分析不同地域乡村地理的差异,包括山区、平原、沿海地区等; 3. 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约25分钟) 1. 分发或展示一份乡土地理案例,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应问题;

2. 学生针对案例提出问题和观点,班级共同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案例,讨论相关的地理知识和解决方案。 四、总结归纳(约10分钟) 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案例分析中的重点内容和地理知识; 2.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或体会,分享学习心得; 3. 教师提供扩展案例或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拓展活动(约15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当地乡村地理案例进行观察和调研; 2. 学生通过采访、问卷等方式,了解乡村地理的实际问题和发展现状; 3. 学生撰写调研报告,总结乡村地理案例的地理特征和问题。 六、作业布置(约5分钟) 1. 要求学生继续关注乡土地理,可以选择有关乡村地理案例进行深入 研究; 2. 建议学生利用图书馆、学校资源或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和 学习; 3.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调研报告,并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分享研究成果。 教学评价: 1. 案例分析中学生的问题和观点是否切合实际,有无地理逻辑; 2. 学生课后调研报告的撰写质量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乡土地理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资源:乡土地理案例、图片、地图、幻灯片、调研报告范例等。

【地理】人口迁移地理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人口迁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人口迁移”一课的相关课标要求是“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在本节课中,学生要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从概念中得出人口迁移涉及人口在地球表面上发生的空间性移动,思考人口为什么要迁移,从而得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与人口的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影响强弱程度是不一样的,探讨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讲解“人口迁移”一课时,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地理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学习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相关知识,掌握了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其中机械增长指迁入人口的增加值。学生对人口的空间分布有了初步了解,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综合思维 通过学习人口迁移相关知识,学生能够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并准确判断哪种人口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二)区域认知

学生能够根据福泉市牛场镇五新社区相关材料,分析影响五新社区人口迁移的因素,增强运用地理知识探究身边事物的意识。 (三)地理实践力 学生能够运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析福泉市牛场镇五新社区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感受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培养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推拉理论的原理及其运用。 五、现场考察及教学过程 (一)考察工具 手机、笔记本、签字笔、福泉市牛场镇行政区划图。 (二)考察线路(见表1) 表1考察线路表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地理的教学也变得愈发重要。乡村地理教学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乡村的地理环境与资源优势,增强对乡村的情感认同,培养学生的乡村情结与责任感,促进学生的乡村意识的培养。乡土地理教学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做好铺垫。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乡土地理教学设计,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乡村地理特点,明确乡村地理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2.认识乡村资源,了解乡村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情况; 3.培养乡村情感认同,激发对乡村的关注和责任感; 4.促进地理思维与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5.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振兴,培养对乡村建设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二、教学内容 1.乡村地理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了解乡村地理的基本概念、范围和特征,认识乡村与城市的差异,从地理学的角度对乡村进行科学论述。 2.乡村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情况:介绍乡村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情况,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分析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乡村环境与生态:探讨乡村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了解乡村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乡村社会与经济:了解乡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特点,探讨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5.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介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建设的成果,展示乡村发展的新气象。 三、教学方法 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当地乡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情况,亲身感受乡村的魅力和挑战。 2.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乡村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从具体实践中领悟乡村地理的本质和规律。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乡村地理的问题与挑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乡村地理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乡村地理的魅力与挑战。 5.互动体验: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亲身体验乡村地理的乐趣与挑战,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真实感。 四、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乡村地理图册:为学生准备一些乡村地理图册,让学生通过图册来了解乡村地理的特点和魅力。 3.教学实验器材:为学生准备一些教学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索乡村地理的规律和特点。 4.户外装备:为学生准备一些户外装备,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和体验感。 5.教学游戏道具:为学生准备一些教学游戏道具,让学生通过游戏来体验乡村地理的魅力和挑战。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地理的基本概念,掌握乡村地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乡村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乡村地理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乡情乡愁情感。 二、教学内容 乡村地理的概念、内容和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乡村地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乡村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真实素材引入乡村地理的概念和内容。 2. 实践探究法:组织学生到乡村实地考察,进行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 1. 预先准备好乡村地理的教材、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源。 2. 找到一个乡村地理实践考察的地点,并联系相关单位准备好必要的条件和工具。 3. 准备好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内容和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典型的乡村地理场景,激发学生对乡村地理的兴趣,引出乡村地理的概念和内容。

2. 理论学习(15分钟) 通过教材讲解乡村地理的概念、内容和特点,并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 研究方法。 3. 实地考察(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带领学生到乡村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 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特点,并帮助学生收集相关数据和现象。 4. 数据分析和讨论(20分钟) 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他们在乡村考察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深入分析乡村地理中的问题和挑战。 5. 小组合作学习(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之前的考察和分析,完成一份小组任务,如制作乡村 地理的PPT、设计乡村发展规划等。并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各组的成果。 6. 总结提高(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乡村地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 活中关注和热爱乡村地理,并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七、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乡村地理的心得体会,总结自己对乡村地理的认识和感悟,并参 考之前的考察和分析,提出自己对乡村地理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八、教学反思 通过实地考察和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地理的实际情况,提高了自 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今后 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乡村地理素养。

基于乡土地理的教学设计-山西省

基于乡土地理的教学设计-山西省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地理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人地协调观是指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综合思维是指运用综合的观点来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是指运用空间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核心素养是仅通过地理学习与掌握知识才能习得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土地理在《地理学辞典》中的解释为一定范围的综合地理,其研究范围可以大到一个省、市或地区,小到一个县、区、乡。乡土地理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乡土地理教学是借助学生熟悉或周围的地理环境,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学生通过与自身生活环境相联系,既能对地理知识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及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 本文选择新人教版必修1“地球的历史”一课,以赤峰市宁城道虎沟古生物化石保护馆为载体,创设教学情境,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将赤峰地区的乡土地理与地理课程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本地区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设计

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地理学习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在经过地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预期学习目标,而不是平时教学中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因此正确分解课标是把握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关键。只有通过分解,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标准;只有合理地分解,才能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地理课标分解读是将宏观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微观的、易实现的学习目标,即由难变易、由深变浅。完整的学习目标应该包括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作、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实际上就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拆分或组合概括性的内容标准,补充为完整学习目标的过程。 本节课的课标表述为“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其行为条件是“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行为动作是“简要描述”,行为程度是“地球的演化过程”,属于认知目标的了解水平。通过对四要素的分析,可知道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能够使用地质年代资料用文字或语言说出地球的演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以及地理思维;第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地理综合思维,加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反思 3.1结合学情选择乡土地理课程素材 乡土地理课程素材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地理课程中与教科书中内容结合作为地理教学案例供学生学习。地理教师在备课时,应

乡土地理教案

乡土地理教案 课题:乡土地理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乡村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通过讲解和实地考察,加深对乡村地理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重点: 1.乡土地理的基本概念; 2.乡村地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2.筹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利用一幅乡村地图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乡村地理的特点,引发学生对乡村地理的兴趣和思考。 2.提问:你知道什么是乡土地理吗?请简单描述一下。

步骤二:概念讲解 1.向学生讲解乡土地理的概念:乡土地理是研究乡村地理环境、现 象与问题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乡村地理的基本概念、乡村地貌、农田 格局、乡镇发展等内容。 2.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对乡土地理有更加直观 的了解。 步骤三:特点探究 1.与学生一起探究乡村地理的特点,如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交通 不便等。 2.引导学生思考乡村地理特点背后的影响,如农业发展、生活习俗、乡村环境保护等。 步骤四: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活动,选择一个附近乡村地区,带领 学生实地观察和体验乡村地理的特点和现象。 2.在实地考察中,引导学生观察乡土地貌、农田格局、农民生活等,并结合所学的乡村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 步骤五:总结 1.请学生进行小结,回顾并总结乡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想,加深对乡土地理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延伸: 1.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究不同地区乡村地理的差异,并进行展示交流。 2.可以邀请当地的农民、农业专家等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了解乡村地理的实际应用和发展。 评估方式: 1.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课后布置相关习题,检查学生对乡土地理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注意事项: 1.确保安全,组织实地考察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 3.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乡土地理知识。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引言 地理学作为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方式与内容 是非常重要的。在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能够提 供丰富的实践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本文 将探讨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研究。 乡土地理资源的特点与价值 乡土地理资源的定义 乡土地理资源指的是位于乡村地区的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自 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人口分布等。乡土地理资源具有独特的地 域特征和文化内涵。 乡土地理资源的特点 乡土地理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域性:乡土地理资源主要分布在特定的地理区域,每个地区的资源具有 独特性,反映了地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2.多样性:乡土地理资源包含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资源,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 3.可观察性:乡土地理资源通常比较真实、可观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观 察到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4.实践性:乡土地理资源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和实践活动, 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5.教育性:乡土地理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乡村地 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乡土地理资源的价值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具有以下几个价值: 1.增强学习兴趣:乡土地理资源能够提供真实、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与课 堂内容建立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拓宽知识面:通过参观、考察乡村地区的地理资源,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 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3.增强实践能力:乡土地理资源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 实验等方式,对地理知识进行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通过研究乡土地理资源,学生能够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如地理观察、地理分析、地理判断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促进地方文化保护:乡土地理资源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乡 土地理资源的研究与实践,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前,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地理教 学设计的主要目标包括:

南京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南京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文档旨在设计一套有效的南京乡土地理教学方案,让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了解南京乡土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地调研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介绍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势地貌等,并对南京的自然资源进行概述。 2. 南京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介绍南京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人文景观,包括南京城墙、明城墙、夫子庙等。 3. 南京乡土特色:详细介绍南京乡土的特色植被、地貌、乡土建筑和传统农耕文化等。 4. 南京的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介绍南京的农业发展状况和农村经济的现状,以及南京乡村旅游的开发和推广等。 5. 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安排学生实地调研南京的乡土地理情况,并进行案例分析和报告撰写,以加深对南京乡土地理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南京乡土地理知识,激 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组研究法:学生按小组进行南京乡土地理的实地调研和案 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 网络资源利用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对南京乡土地理进 行资料检索和学习,扩展知识面。 4. 视频展示法:选取有关南京乡土地理的纪录片和影片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感受南京乡土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南京乡土地理的景观,激发学生 对南京乡土地理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逐步讲解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 和人文景观,以及乡土特色和农村经济等相关知识。 3. 学生分组实地调研:将学生分组,安排实地调研南京的乡土 地理情况,包括植被、地貌、乡土建筑和传统农耕文化等方面内容。 4. 学生案例分析和报告:学生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进行案例 分析和报告撰写,以展示对南京乡土地理的认识和理解。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作者:商航嘉 来源:《速读·中旬》2019年第03期 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丰富课程内容、开展有效而多样化的地理教学、增加地理课堂教学的活力意义重大。本文作者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收集资料,问卷,访谈,实践考察,结合实际经验围绕农业区位研究了十堰市乡土地理的教学设计,写出本文。 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农业定义和特点。 2.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本地农产品基本情况,加深对农业特点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乡土地理案例,掌握影响农业生产布局主要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某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 播放“柳陂的光伏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介绍视频。 提问1:视频拍摄地在哪里?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提问2:通过观看视频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农业么?

提问3:我国农业分布大体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能否把这种分布格局调换呢? 学生回答,并将全班分为四个组,各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命名为问卷组、自然组、社会组、科技组。 2.自主学习 第一组:问卷组 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完成下列各题。 1.列举出你熟悉的农贸市场新上市的蔬菜和水果、(各一种)。 2.判断这些水果和蔬菜都是本地生产的吗? 3.本地主要种植等农作物,现在生长在农田里的作物有。 4.请你列举出当地某种农作物的播种、收获季节。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展示调查的具体情况,概括出农业的特点,即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过渡:下面,我们就重点探究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合作探究 第二组:自然组 案例1:樱桃沟,得名于樱桃,更因樱桃而出名、富民。现在的樱桃沟村名为“樱桃沟生态旅游新村”,她位于十堰和郧县的交界处,北距郧县县城4公里,南距十堰市区10公里,209国道穿村而过,汉十高速公路距村庄仅2公里。她地处鄂陕豫三省边界,南水北调工程的源头汉江的核心水源区,秦巴山区东侧余脉,“五丁於蜀道,武陵之桃源”正是对她的真实写照。思考:樱桃沟的农业有什么自然优势?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归纳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因素。 第三组:社会组 案例2:十堰市对于蔬菜产业最新政策:加速蔬菜的采后清洗、分级、冷冻、包装等处理,推广净菜上市;增加蔬菜的花色品种;开发特色山野菜,提高冷冻技术,扩大出口量。市政府重点培植以十堰渝川、房县神驹、郧西益群、竹山兆华、竹溪顺溪等蔬菜、山野菜加工龙

“主要地貌景观特点”教学设计(中图版)

“主要地貌景观特点”教学设计(中图版) 作者:郭立霞 来源:《地理教育》2021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以中图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地貌景观特点”为例,设计“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识别喀斯特地貌”“地貌景观特征描述”“其他地貌景观对比”等活动,使学生掌握观察与描述地貌景观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关键词:地貌景观;地理实践力;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分析课标要求,本课教学途径主要为野外观察、观看视频和图像等;行为动词“识别”和“描述”是需要达到的水平; “地貌景观特点”是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北京市延庆区地处山区,龙庆峡、千家店、八达岭、古崖居四个园区构成的延庆世界地质公园是本单元内容很好的学习基地。因此,本课设计首先带学生到延庆世界地质公园龙庆峡园区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在家乡真实的环境中与他人合作使用地理工具,设计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地貌观察和调查,认识家乡的典型地貌,掌握观察与描述地貌景观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升地理实践力。然后运用实践中归纳总结的观察和描述地貌的思路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学习其他区域(一带一路沿线)的典型地貌,由地貌景观的地理位置,逐步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进而将区域自然特征和地貌景观建立关联,为高二分析区域地貌景观成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现象”的起始课。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教材选取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四种常见地貌,运用大量景观图和文字描述各种地貌的特征,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图文呈现未能很好地落实课标中野外实践的要求,所以本课设计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识别地貌,提升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此处对于地貌景观的成因进行弱化处理,尽可能回避地貌景观特点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联分析,将来学习选择性必修中“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时,再深入细致学习。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对地形、地貌已有初步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图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一定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北京市延庆区有众多著名的地貌景观,学生对家乡

乡土地理贵州

旅游大省贵州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一)课标标准及解读 1、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①能对照地图说出贵州省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②知道贵州省的领土构成及省会。 2、利用图文地理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极其原因。 ①能够运用图文材料描述贵州的主要地理事物。 ②并说明其变迁与原因。 3、举例说明自然灾害、自然资源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①能够举例说出贵州具有哪些自然灾害和自然资源。 ②了解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影响。 4、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①知道贵州的人口情况与全国的人口情况。 ②通过数据统计,能够说出贵州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5、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①知道贵州的对外政策方针与计划。 ②了解对外开放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影响。 6、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①知道贵州的发展规划与方针,并为之努力学习,树立“我是贵州人,我爱贵州”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贵州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有关贵州的地理知识就就容易多了。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

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录像、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贵州人的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三)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教材、教具等)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确定的四大板块内容之一。在初中学生中开展乡土地理教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立志投身家乡建设的情感。 2、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分析 重点:印度的自然环境及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 难点:印度气候的成因及影响,印度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及影响 3、教材的处理:为了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有条理,对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采取从旅游景点、民族、服饰、饮食等人文特征入手探究自然原因的教学思路,把地理位置、地形特点、频繁的水旱灾害等自然地理特征糅合在人口教学中,让学生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使学生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正含义。让学生认识贵州,爱贵州。 4、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教师的讲解、多媒体PPT、视频播放三者有机结合。

乡土地理素材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教案设计-肖明子

乡土地理素材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教案设计 ——以“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地区”为例 “研究周围的自然地理现象以及本乡的自然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乃是地理教学的基础”这是引自前苏联地理学家包洛文金的原话。毋庸置疑,地理教学不能缺少乡土地理的内容,高屋建瓴的教学理论从来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它过于枯燥无味。而乡土地理教学,能生动、深刻、鲜明地体现出人地关系。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情况和教材分析,从课内、外两个方面来研究邵阳市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本案例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区域农业发展—以美国农业地区为例”,在该课的导入展示调查情况表,展示学生对邵阳市乡土地理知识的了解情况;后设置情景分析邵阳市农业发展知识,通过这样一个情境分析,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因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个区域该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然后,把本节课要学习的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农业的发展与邵阳市的做一个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分析】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笔者理解为一是要通过讲授的内容,学生应达到知识的基本需求,二是通过本案例教学,应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方法和技能。为完成课标要求,笔者采用邵阳市农业发展案例进行导入情境设置,进而过渡到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的农业发展这一话题,两者对比分析,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分析邵阳市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现状等知识,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51,53 页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位置、地形和气候图,

乡土地理(北师大精品课程)07

附件:乡土地理教学案例 为了加深学习者对本教材理论部分的理解,增强培训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能力,本书作者特地从地理教学期刊和乡土地理专著中搜集整理了一部分优秀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案例。 这里共引用了50个案例,按照其侧重点不同,作者将其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案例是地理教师的课堂设计。课堂设计是乡土地理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是一节好课成功的一半,希望这些课堂设计能给读者一些启示和帮助。第二类案例是由教师记录下来的已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教学过程。从这些教学过程中,读者能够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注意的细节,这将有助于您顺利地开展教学。第三类案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乡土地理调查后完成的小论文。这部分案例代表了近年来乡土地理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家乡,并能够运用学会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心家乡和建设家乡。第四类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乡土地理教学研究的立项设计报告,可以从中获得启示。第五类是一些国外地理教学乡土地理部分的教学案例,以供参考。希望这些案例能给您一些启发,有助于您工作的开展。 由于排版需要,作者对所引用的案例进行了些编排和改动,如有不妥之处,请读者予以谅解。在此,还要感谢所有引文的作者,谢谢你们对本书出版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148

案例I-1 乡土地理考察活动设计 一、制定考察纲领 首先,教师进行一次勘察,然后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考察提纲,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心中有数。我制定的考察提纲如下:(一)观察地点:醴陵市状元洲、仙岳山、西山 (二)观察路线:按状元洲——仙岳山——西山山麓——左权将军塑像处的顺序。 (三)时间安排:7:50时各班教室集合,然后按预定路线的各观察点 进行,下午3时野外观察完毕,然后返校。 (四)各观察点活动内容: (1)状元洲观测点:了解状元洲成因,以及渌江的水系特点和水文特点;(2)西山山麓观察点:了解褶皱的形态及成因; (3)仙岳山,从仙岳山向四周看醴陵的丘陵地形,了解丘陵的形态及成因,了解攸醴盆地的古地理环境,从主峰看醴陵市区全貌,了解醴陵的发展变化;(4)左权将军塑像左侧观察点:了解红壤的结构及其特性,了解岩石的风化作用及侵蚀作用。 (五)观察材料整理:野外观察完毕返校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写出野外观察报告,同时,把路线图、各种因素和采集来的土壤、岩石标本整理好,出一次地理观察成果墙报。 二、提出目的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了解江心洲的形成、土壤的结构、褶皱及攸醴盆地的形成、丘陵的形态特征、渌江河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点、主要农作物以及醴陵市重点工程建设情况和市政变化,并使学生巩固和加深乡土地理知识,开阔 14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