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伤科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骨伤科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3腰椎横突具有较其余4个腰椎的横突长的特点。同时,第3腰椎横突的后伸弯度又最大,第3腰椎又处于腰部生理前突之中心。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腰部俯仰旋转等动作,将使附丽于第3腰椎横突的筋膜及肌肉,受到较大的应力,易于发生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也是引起急性或慢性腰痛或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诊断】

1发病年龄以中壮年为多,男多于女,急性病人多有外伤史,自诉腰部疼痛较重,一侧或双侧痛,动作或行走时腰痛明显,严重者腰部活动受限,俯仰或侧弯困难,休息时痛轻或不痛。检查脊柱外形正常,少数可有轻度侧弯,痛侧腰肌较强直,第3腰椎棘突旁4~6cm处可触及横突,有明显触痛,少数可触及条索状或结节样改变。

2 .慢性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患者,常感腰部酸痛,时轻时重,阴湿寒冷可加重症状,自觉不能端提重物,长时间弯腰后感难于直立,与一般腰肌劳损之主要区别点在于第3腰椎横突有明显的触痛,或触及条索状改变。少数病员有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感,但无明显压痛点。

3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可并发于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患者,此类病人没有腰痛的主诉,仅有臀腿痛的症状,但触压腰3横突时有明显的疼痛,个别病员甚至有臀腿痛加重反应。因此,对已明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常规检查腰3横突压痛点。检查此种隐性的腰3横突综合征,要适当加强指压力量,拇指触及腰3横突时,在横突尖端稍作上下滑动,如激惹出较重的疼痛,说明有隐在的腰3横突综合征。

【治疗】

一、推拿疗法

病员取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在痛点周围按摩2分钟,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用双拇指相叠或并列按于第3腰椎横突尖端,并在横突上下弹拨,弹拨时胀痛较重,弹拨10次后改按法,约1分钟,继作按摩。然后重复作一次弹拨、按压、按摩。重症每日1次,轻症隔日1次。

二、针灸疗法

体针同慢性腰背痛。

水针泼尼松龙注射液0∙5m1,1%普鲁卡因4m1,注射至局部痛点,可用5号细长针头,于

横突外侧ICm处,向体中线呈45。斜刺,进入横突尖端时稍往后退,徐徐注入药液,使药液分布在附丽于横突端之软组织中。一般注射1次。必要时5天后再注射1次。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颈椎病 颈椎病或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虽然颈椎的先天性畸形也可发生颈椎病,但绝大多数颈椎病人系进入中老年后,肝肾亏虚,筋骨退变,导致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在外因方面,颈部扭伤、慢性劳损、风寒痹着,均可引发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诊断】 颈椎病的分型很多,目前比较常用的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等。 1.落枕型颈椎病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发则颈项酸痛不适,延及上背部,重者俯仰旋转欠利,状如落枕。初则发作3〜5天后缓解,很快又复发,渐发展至长期颈背酸痛而无明显的缓解期。凡中年以后常发落枕,颈椎X片有骨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韧带钙化等改变者,可明确诊断。 2 .痹证型颈椎病以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为多见。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而产生症状。根据主诉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作疼痛、麻木和萎缩三个亚型。 疼痛型:发病较急,肩臂疼痛较重,肌力和肌张力可略有减弱,多数为一侧发病,颈部酸痛,患者头部可微向患侧偏,以减轻症状。夜间症状加重时可影响睡眠,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或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加高枕头的仰卧等,以求减轻症状。 麻木型:最多见,发病较慢,麻木以手指为主,或1〜2个手指麻,或5个手指均麻,少数两手均麻,或有上臂、前臂麻木不仁,致触觉迟钝,痛温觉减退。唾眠时亦可因颈部姿势、肩臂所处位置不同而使症状加重或减轻。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纵叩试验可呈阳性。 萎缩型:很少见。患侧上肢疼痛麻木均不严重,但患侧上肢肌力减弱,日久则大、小鱼际等肌肉萎缩,重则影响体力劳动。 3 .痿证型颈椎病起病很慢,先为双下肢麻木乏力,以致肢体沉重,肢冷难温,步履不灵,喜用拐杖助行,通过治疗休息,可以缓解,形成时好时坏、逐步加重的过程,渐致步态不稳、跛行。后期可出现二便失控,难于行走,双上肢肌力减弱,形成瘫痪重症,幸较少见。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一、临床诊断要点 1. 听诊、问诊、望诊、切诊相结合,全面了解病史、症状、体 征等。 2. 根据患者表现进行病机辨证,确定病因、病位、病机。 3. 通过骨伤科常见检查方法,如X射线、CT、MRI等,辅助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确立诊断,并进行相关治疗。 二、诊疗原则 1. 注重整体观察,病情明确后,从整体上采用一贯的诊疗原则。 2. 中西医结合,根据病情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3. 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每位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4. 相互配合,中药和物理治疗等方法可以相互配合,以融合优势。

三、临床操作规范 1. 根据诊断结果,明确治疗方案,包括用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 合理用药,选择适宜的中成药或中药治疗,注意剂量和用法用量,遵循药物治疗原则。 3. 物理治疗,如按摩、拔罐、热敷、针灸等,应由专业人士进行操作,注意操作规范。 4. 康复训练,根据病情和患者条件,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定期评估和调整训练方案。 四、病情观察与随访 1. 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症状、体征、用药效果等。 2. 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生活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职业操守,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 2. 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标准化。 3. 患者教育,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必要的治疗知识和注意事项,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以上为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基本要点,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专业文献和指南。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骨伤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录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01) 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09) 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8) 孟氏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4)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2)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0) 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7)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3)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74)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84) 髌骨软化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93)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6)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X线片表现: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对了解骨折移位,分型至关重要。其中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的载距突解剖形态及内外侧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跟骨结节、跟骨体部内外翻移位情况。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症状与体征:典型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包括后跟痛、肿胀、瘀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外翻畸形、足底扁平,应注意有无颅底骨折或脊柱骨折。 (2)辅助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或辅以CT 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二)骨折分类及证候诊断 1.骨折分类 (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行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触及跟距关节面。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跟骨体部粉碎性压缩性骨折,结节关节角减少,但骨折线未直接进入关节面。 (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严重移位的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结节关节角减少,消失或成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甚至将距骨挤压至跟骨之中,形成“摇椅”状。 2.证候诊断 (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骨折中期,伤后3周-5周。瘀血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 主攻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腰痛病 武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 目录 一诊断 (1) 二中医治疗方案 (2) 三中医治疗效果 (10) 四中医治疗难点 (13) 五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对应思路 (13)

腰痛病 武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 腰痛病是在肝肾亏损的基础上,因风寒湿及热邪侵袭、劳损等诱因,引起腰腿经脉痹阻,临床以腰腿窜痛、麻木为主症,具有病程迁延难愈的特点,好发于青壮年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从病理上分为膨出型、突出型和脱出型。临床以或腰痛、或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或跛行、或二便障碍等为主要表现,或兼见一、二,最常见于腰4~5及腰5~骶1间隙,其次是腰3~4间隙。 一诊断 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

背伸力减弱。 6. X线摄片、CT及MRI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证候分类 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常规治疗 1. 手法治疗 (1)麻醉下手法治疗 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运用名老中医特色理筋正骨手法,充分解除压迫,松解神经根粘连,恢复腰椎生理曲度,达到舒筋活络、通督止痛的效果。 ①牵引按压法 患者俯卧,助手分别于腋下及足跟作对抗牵引或机械牵引约10

骨伤科骨盆骨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骨盆骨折 骨盆由舐椎及两侧的骼骨、坐骨、耻骨构成。结构坚实,有保护盆腔脏器、承载体重等功用。于受猛烈外力尤其是挤压伤时,可引起骨折。临床上以耻骨骨折为多见。 【诊断】 1车辆挤压、重物压伤或猛烈倾跌,使骨盆部受暴力冲击,引起会阴部或臀下部剧烈疼痛,不能行走,在耻骨上支、耻骨下支或坐骨结节部有显著压痛者,可能有耻骨或坐骨的骨折。伤处可见瘀肿,同侧靛关节活动时有牵掣痛,但慨关节部位无压痛。 2.如疼痛在箭椎部,舐部有轻度肿胀或瘀斑,局部触痛明显,应考虑有舐椎骨折。 3.对耻骨、坐骨或舐椎可能有骨折的病员,可作骨盆挤压试验。病员仰卧,医生用两手分别置于病员两侧骼骨翼上,由两侧向中线挤压,引起伤处剧痛者,说明骨折可能性很大。 4.由于耻骨、坐骨或舐椎骨折,除局部肿痛外,无论有无移位,很少查到有骨擦音。因此,应尽量摄X片确诊。 5.严重的骨盆骨折,可合并有IK骼关节脱位、耻骨联合分离等。此类病员可并发大量内出血和休克。 6.部分耻骨骨折患者,可并发尿道损伤,有尿血、尿痛、尿渗漏等症状。 (1)耻骨坐骨支骨折 (2)耻骨坐骨支骨折 (3)耻骨坐骨支骨折合并舐骼关节错位合并耻骨联合分离 【治疗】 1对于单纯的耻骨或坐骨或舐椎骨折,可以平卧木板床,用多头布带包扎固定骨盆部,以减轻疼痛。耻骨、坐骨有轻度移位的,亦可用上述方法,一般不需复位。 2.对并发舐骸关节脱位的严重伤员,首先应防治休克。全身情况较稳定时,可在全身麻醉下整复。然后以附着于床顶的帆布兜带悬吊骨盆,使病员仰卧木板床上,骨盆稍离床面。 3.合并尿道损伤而出现尿血、尿渗漏的病员,应手术修补破裂的尿道或膀胱。

4.症状好转时,要注意锻炼两侧胸关节的伸屈活动,4〜6周后可练习下床扶拐行走。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 针灸推拿科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诊疗方案 (2022年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痛(TCD编码:A17.42)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具有下列4条或4条以上即可诊断为腰痛病)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3)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足趾背伸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相连椎

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可能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2020》。 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症状和体征反映的受累节段神经应与MRI或CT显示突出物压迫的神经支配区域相符。 诊断标准:①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位置与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相符;②下肢感觉异常,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浅感觉减弱;③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健侧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④腱反射较健侧减弱;⑤肌力下降; ⑥腰椎MRI或CT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与症状、体征受累神经相符。 前5项标准中,符合其中3项,结合第6项,即可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腰活动受限,站立、行走困难、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部疼痛缓解,活动改善,主要为下肢放射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耐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分级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分级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痛病”范畴,中医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人群进行调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一、治疗 一般绝对卧床休息1个月为基础治疗,可达到缓解或治愈目的。保守治疗方法有推拿、牵引、针灸、中药内服外用、理疗、运动医学等,部分患者需要住院治疗。 其他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服务目标、流程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服务目标和服务流程。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2.转诊。 (1)上转二级中医类医院(参考)标准:经基层医疗机构非手术治疗3-5天无效或症状加重者,可转二级中医类医院综合治疗。其他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2)上转三级中医类医院(参考)标准:非手术治疗7-10天无效或症状加重者,可转三级中医院综合治疗。其他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3)急诊转诊(参考)标准: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二)县级公立中医院 1.服务目标和服务流程。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2.转诊。 (1)上转三级中医类医院(参考)标准:非手术治疗7-10天无效或症状加重者,可转三级中医院综合治疗。其他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2)下转基层医院(参考)标准:经中医药及推拿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改善,已确定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或中成药治疗方案者。其他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三)城市二级中医院 参照县级公立中医院 (四)三级中医医院 1.服务目标: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2.服务流程:对诊断明确且有非手术治疗指征的患者建议卧床休息,下床时应佩戴腰围保护,根据病情选择腰椎牵引、理疗、推拿、针灸、中药内服外用、运动治疗和医疗体操等综合措施康复治疗。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2023年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2023 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ZY/T001.1-001.9-94〕。中医病名参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 GB/T15657-1995〕。西医病名 ICD-10 编码为 M51.202。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局部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苦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逝,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消灭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逝,拇趾背伸力减弱。 〔6〕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逝,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特色与优势指南》〔罗云坚、孙塑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1)腿痛重于腰痛,腿痛是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苦痛。 (2)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 (3)直腿提高较正常削减 50%,兼或有好腿抬高试验阳性,作弓弦试验即腘窝区域指压神经引起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4)消灭四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肌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减弱〕。 (5)与临床检查全都的影像学检查觉察,包括椎管造影,CT 或MRI.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猛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苦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病症根本消逝,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猛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弦或沉涩。 2.寒湿痹阻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静卧痛不减,日轻夜重,受寒及阴雨苦痛加重,肢体发凉。舌质胖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弦紧或弦缓。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

骨伤科 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2) 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6)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11) 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5) 急性腰扭伤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9)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6)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2)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 编码: M47.221+G55.2*)(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TCD 编码: B GS000、ICD-10 编码: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诊疗规范方案

中医理疗科诊疗标准 〔一〕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概述】 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以L4-5、L5-S1间隙,发病率最高。属中医之腰痛病、痹病范畴。 【临床表现】 一、病症与体征 1.腰痛与放射性腿痛特点:①.根性放射痛。②.疼痛与腹压有关。③.疼痛与活动、体位有明显关系。 2.跛行患肢不能正常迈步及负重,常需扶拐行走。 3.腰肌痉挛、脊柱畸形和活动受限。 4.棘突间旁侧压痛与放射痛。 5.神经功能损害。 ①运动: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②感觉:受累神经根分布区可出现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③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常用检查方法及体征 1.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 征〕阳性, 2.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3.屈颈试验及挺腹试验阳性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及风湿组合加肝肾功能 2.X线检查:腰椎正侧位片,腰间盘CT或MRI 【诊断】 参照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执行: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局部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曲度变直,病变椎间隙可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膨出)部位及突出(膨出)程度。 附西医日本McCulloch诊断标准〔1980年〕 〔1〕腿痛比腰痛明显,疼痛主要局限于坐骨神经或股神经支配区; 〔2〕神经分布皮区感觉异常; 〔3〕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角度小于正常的50%;或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4〕具备肌肉萎缩、无力、感觉减退以及腱反射减弱等4项中的2项; 〔5〕与临床表现相符的影像学特征〔MRI、CT显示椎间盘突出〕。 现代医学必须将病症、体征和影像资料结合一起考虑分析,确保三者一致。1. 侧别一致:绝大多数腰椎在影像上突出的侧别与病症和体征是一致的;2. 水平一致:CT示椎间盘突出的水平〔间隙〕,受累神经与主诉区域和体征反映的病变神经是一致的;3. 程度一致:一般影像显示突出越大,临床表现体征越重,但不绝对,还受突出椎间盘和受压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影响。

骨伤科脊柱骨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脊柱骨折 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舐椎、尾椎5个部分。从侧面看,整个脊柱有5个生理弧度,颈椎、腰椎、尾椎各有向前的弧度,胸椎和舐椎则有向后的弧度。颈椎、胸椎、腰椎骨折严重时,可损伤椎管内的脊髓及脊神经,可并发肢体的瘫痪,预后严重,但比较少见。这里仅介绍比较常见的未并发瘫痪的下段胸椎及腰椎的压缩性骨折。 【诊断】 1病员从高处跌下,臀部或足跟着地,上下冲力集中于胸腰椎部,引起腰背部剧烈疼痛;或重物由高处落下压于病员肩背部,引起剧烈腰痛;或举重时用力过大,突然引起腰部剧痛者,均应考虑有脊柱骨折的可能性。 2.骨折易发生于第11〜12胸椎或第1〜2腰椎,尤以第1腰椎为多见。此种压缩性骨折,系发生于椎体,由于受伤时腰部处于弯腰姿势,使椎体前部压缩较重,椎体后部压缩较轻,使椎体呈楔状变形。该脊椎之棘突随之轻度向后隆凸。 3.病员伤后腰痛严重,不能站立及行走。发生骨折的椎骨的棘突有轻度的后凸畸形及明显的压痛。发生在胸椎部的骨折后凸畸形较明显,如发生在第3腰椎,棘突的后凸畸形常因生理的向前弧度而不明显。 4.注意有无瘫痪,双下肢肌力有无减退或消失,双下肢皮肤触觉是否迟钝或消失,有无尿潴留等。 5.骨折后第1周,可有轻度发热、大便秘结、缩性骨折少腹胀痛、脉弦紧、舌苔黄腻等症。 6.诊断时应摄正、侧位X片,明确压缩程度,有无椎板骨折和小关节脱位等情况。 【治疗】 1有典型外伤史的严重腰痛病员,考虑有胸、腰椎压缩骨折者,应嘱病员平卧,不宜起坐及站立。在搬运伤员时,可用推滚搬运法,使病员仰卧于门板上或俯卧于帆布担架上,避免因脊柱弯曲而加重损伤,甚至并发脊髓或脊神经损伤(见图10-34)o 7.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嘱病员平卧木板床,及早进行腰背肌力的锻炼,先作仰卧位的锻炼,继加作俯卧位的锻炼。凡能积极进行锻炼的,腰背酸痛的后遗症较少,甚至可使压缩的骨折,得到程度不等的整复(见图10-35)。 8.局部外贴伤膏,口服逐瘀止痛通便药,常用药如当归10g,桃仁10g,枳实6g,黄

骨伤科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3腰椎横突具有较其余4个腰椎的横突长的特点。同时,第3腰椎横突的后伸弯度又最大,第3腰椎又处于腰部生理前突之中心。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腰部俯仰旋转等动作,将使附丽于第3腰椎横突的筋膜及肌肉,受到较大的应力,易于发生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也是引起急性或慢性腰痛或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诊断】 1.发病年龄以中壮年为多,男多于女,急性病人多有外伤史,自诉腰部疼痛较重,一侧或双侧痛,动作或行走时腰痛明显,严重者腰部活动受限,俯仰或侧弯困难,休息时痛轻或不痛。检查脊柱外形正常,少数可有轻度侧弯,痛侧腰肌较强直,第3腰椎棘突旁4~6cm处可触及横突,有明显触痛,少数可触及条索状或结节样改变。 2 .慢性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患者,常感腰部酸痛,时轻时重,阴湿寒冷可加重症状,自觉不能端提重物,长时间弯腰后感难于直立,与一般腰肌劳损之主要区别点在于第3腰椎横突有明显的触痛,或触及条索状改变。少数病员有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感,但无明显压痛点。 3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可并发于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患者,此类病人没有腰痛的主诉,仅有臀腿痛的症状,但触压腰3横突时有明显的疼痛,个别病员甚至有臀腿痛加重反应。因此,对已明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常规检查腰3横突压痛点。检查此种隐性的腰3横突综合征,要适当加强指压力量,拇指触及腰3横突时,在横突尖端稍作上下滑动,如激惹出较重的疼痛,说明有隐在的腰3横突综合征。 【治疗】 一、推拿疗法 病员取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在痛点周围按摩2分钟,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用双拇指相叠或并列按于第3腰椎横突尖端,并在横突上下弹拨,弹拨时胀痛较重,弹拨10次后改按法,约1分钟,继作按摩。然后重复作一次弹拨、按压、按摩。重症每日1次,轻症隔日1次。 二、针灸疗法 体针同慢性腰背痛。 水针泼尼松龙注射液0∙5ml,1%普鲁卡因4ml,注射至局部痛点,可用5号细长针头,于

五步手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86例

五步手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第三腰椎橫突综合征86例标签:五步手法;功能锻炼;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橫突综合征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1],发病率较高。手法治疗对于该病有较好的疗效。本科自2010—2013年间采用五步手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第三腰椎橫突综合征8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86例患者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34.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 a。诊断标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有突然弯腰扭伤,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②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③一侧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时疼痛加重,久坐者起立困难,有时可向下肢放射至膝部。④第三腰椎橫突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⑤X线可示有第三腰椎橫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 2治疗方法 2.1五步手法第1步:点穴法:令患者俯卧位,医者用单或双拇指端由足下向上点按经穴,从金门起,次申脉,再跗阳,继取昆仑、公孙、复溜,最后点按承山、承筋;以此重复点按3次。注意点,点穴为向心点按。第2步:摩拿腰肌法:患者俯卧,医者以两手4指并置于第10胸椎两旁高处向下直摩到第一骶椎处,反复操作5~10 min,待脊柱和小关节放松后,先触摸到第3腰椎橫突,以拇指吸定该处,揉捻力量以触摸到第3腰椎橫突处筋结为度,时间为6~8 min,使筋结变松变软即可。第3步:俯卧扳退法:患者俯卧,术者一手置于第3、4腰椎棘突,另一手置于同侧大腿根部,将其轻轻托起,使该下肢尽量后伸,后伸角度由小到大(0°~15°),在后伸的同时从上往下推腰椎,持续2~4 s,左右各1次,时间为1 min,连续3次,力量逐次增加。第4步:俯卧扳肩法:患者俯卧,术者一手置于胸椎棘突,另一手拖住肩部,使肩部尽量后伸,后伸角度由小到大(0°~15°),在后伸的同时从上往下推腰椎,持续2~4 s,左右各1次,时间为1 min,连续3次,力量逐次增加。第5步:拔火罐法:患者俯卧,用“闪火法”,用镊子夹住燃烧的酒精棉球,烧火罐内壁1~2周,迅速退出,然后将罐罩于痛处,留罐20 min后取掉。以上手法治疗,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期间注意休息,避免腰部劳累。 2.2功能锻炼患者俯卧位,四肢伸直,两腿并拢。头、躯干及双下肢同时缓缓背伸,双手自然后伸,令整个身体后伸成一自然弧线形,同时吸气,其形如飞燕翔空,停留片刻后呼气还原。每日早晚各1组,每组次数以完成后症状不加重为度,逐渐加重,女性增至每组30次,男性增至每组50次,坚持3~6个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骨伤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本病多数发生于第4、5腰椎之间和腰5舐1之间的椎间盘。当椎间盘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者,即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主要表现为一侧腰部疼痛,经臀外侧、大腿后侧、小 腿后外侧向下放射痛,病程较长,影响劳动。 2 .发病时部分病员有腰部扭伤史,先出现腰痛,三四天或一两星期后,疼痛转至 一侧臀部,并向下肢后外侧扩散,此时腰痛转见减轻。部分病人则无明显外伤史,而逐渐发生一侧腰腿痛。个别病人两侧下肢均感疼痛。 3 .病情严重者常发生脊柱侧弯,站立时姿势IE偻,不能直立及后仰,行走困难, 甚至扶杖亦不能行走。夜间因痛影响睡眠,或不能直腿平卧,仅能屈膝侧卧。 4 .检查时,患侧的大肠俞、居醪、环跳、委中、阳陵泉或承山周围有压痛。嘱病人 仰卧位,作直腿抬高试验时,疼痛愈重者,抬高程度愈低。病程已久的患者,病侧下肢肌肉多见萎缩,小腿及足背外侧可有痛觉减退,或自觉麻木畏冷。 5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虽然疼痛严重,但无发热或食欲减退等全身症 状,髓、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多无障碍。诊断时应与腰椎结核或其他可以引起坐骨神经痛之疾病作鉴别。 【治疗】 一、推拿疗法 病人俯卧,医生于腰部、环跳、居醪、承山等痛点作按压、拿捏、揉摩等手法,然后作扳腿、斜扳等手法(见腰麻推拿)。隔日或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 二、腰麻推拿 对于病程长、疼痛重的病人,可于腰麻下作推拿。腰麻推拿操作方法:按常规作好单侧腰麻,30分钟后开始推拿。 1病人仰卧,由医生及助手分别拉病人两足及两侧腋窝部作对抗拔伸,每次持续1 分钟,作2~3次。 6 .将双下肢依次作直腿抬高至最大限度,在抬腿最高位置,将踝关节用力背伸3~4次。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一、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ICD-10编码:M54.56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血瘀证 风寒阻络证 湿热痹阻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患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腰椎正侧位X线片。 (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腰椎核磁或CT等。 (八)治疗方法 1.推拿治疗。 2.针灸治疗。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舒筋理气。 (2)风寒阻络证: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3)湿热痹阻证:清热化湿,宣通经络。 (4)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4.运动疗法。 5.针刀、封闭治疗。 6.其它疗法。 7.护理调摄。 (九)完成路径标准 1.腰背部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病情反复,需要延长门诊时间,门诊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 2.合并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门诊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门诊时间延长,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 3.出现其它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诊疗常规 一、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始发于椎间盘的损伤、破裂、突出或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产生椎间盘和相应椎间关节及其附属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候群。本病应属祖国医学“腰痛”、“痹证”、“痿证”的范畴。 该病好发于25-50岁青壮年,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以劳动强度较大的或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的人员多见,病因为外伤、负重、震动、不良体位、脊柱畸形等导致椎间盘退行性变,诱发腰椎间盘突出。临床上常以L4-5、L5-S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突出的腰椎间盘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硬膜囊,静脉丛等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射或水肿,粘连而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 二、临床表现 1、腰痛 半数以上患者先腰痛后腿痛,腰背痛为椎间盘突出刺激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致。该神经由2/3交感神经和1/3躯体神经组成,持续数天到数年不等,部位在下腰背部和腰骶部,表现为起病缓慢的腰背区局限或广泛的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坐骨神经痛 大多数突出部位在L4-5和L5-S1椎间隙,故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部位由腰骶部,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到小腿外侧和足跟,足背部,是神经性放射痛。患者常被迫屈髋屈膝位以减轻疼痛症状,因此站立位较坐位时严重。 多数患者不能长距离步行,但骑车远行无困难,当咳嗽、排便等腹压增加时,则诱发和加重坐神经痛。病史较长者有少数患者因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牵涉痛可产生腹股沟区痛。 3、下腹部痛和大腿前侧痛 在高位椎间盘突出症,L2、3、4神经根受累时,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 4、麻木 当椎间盘突出刺激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肢体麻木感而不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感觉区按受累神经区域皮节分布。 5、间歇性跛行 患者随行走距离增多可引起腰背痛和不适,同时感患肢疼痛和麻木加重,出现症状的早晚可因行走距离不等,当取蹲位或坐位休息短暂时间后,症状减轻,再行走后症状再出现。此系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和椎管容积减小,使神经根充血,水肿炎症反应所致。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扩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引起缺氧症状。 6、马尾综合症 见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有左右侧交替出现的坐骨神经痛和会阴区麻木感。有些患者在重体力劳动后或在机械牵引和手法复位后,出现剧烈腰

江夏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规范

江夏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规范 江夏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规范 一、颈椎病 1、概述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椎部损伤等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脊髓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颈椎病临床可分为3型:痹症型(神经根型)、眩晕型(椎动脉型)、瘫痪型(脊髓型)。 2、诊断及鉴别诊断: 症状:颈肩痛、头痛头晕、上肢麻木、严重者有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以致于四肢瘫痪。 体征:颈后伸或侧弯受限,颈棘旁或旁侧肌肉有压痛检验及检查: ①牵拉实验(+)②椎间孔挤压实验(+)③压头实验(+)④x 线可见: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张;椎间隙变窜,项韧带钙化,钩椎关节骨刺及椎间孔变窄。 鉴别诊断: (一)、神经根型需与:①胸廓上口综合症②颈椎间关节炎③脊髓空洞症④锁骨上肿瘤相鉴别。 (二)、椎动脉型需与:①美尼尔氏综合症②内耳药物中毒③眼源性眩晕④动脉粥样硬化相鉴别。 (三)、脊髓型需与:①脊髓肿瘤②脊髓空洞症③后纵韧带钙化 ④外伤性颈脊髓功能障碍相鉴别。 3、治疗: (一)手法治疗:按摩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方法有:①舒筋法②提拿法③揉捏法④点穴拔筋法⑤端提运摇法⑥旋转法⑦拍打叩击法 (二)枕颌带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扩大椎间隙、流畅气血、缓解症状。

(三)药物治疗: ①、痹症型: 主症:以肩颈、上肢的疼痛、麻木为主。 治宜:温经活血 方用:桂枝葛根汤 ②、眩晕型:以发作性眩晕、头痛目眩、转动头颈即发眩晕或猝倒为主。 治法:a、属气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b、痰瘀交阻者,宜祛湿化痰、散瘀通络,方用:温胆汤加咸。 c、属肝肾不足,风阳上亢者,宜滋水含木,调和气血,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9314;、瘫痪型:以下肢运动障碍、发抖,病起缓慢,间歇性发作,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四)其他疗法: ①穴位封闭治疗;②针灸疗法;③手术治疗:(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二、肩关节周围炎 1、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 2、病因病理: 好发于50岁左右的女性右肩,年老体衰、气血虚损、筋脉濡养、风寒湿外邪侵袭肩部经脉拘急所致。 病理变化:①关节囊纤维层纤维化、收缩、致关节内体积减小; ②喙肱韧带、肩胛下肌腱挛缩;③肌腱袖的短缩、活动受限;④肩胛下肌滑囊闭锁;⑤肩峰下滑囊闭锁;⑥肱二头肌腱粘连; 3、临床表现与诊断: 主要症状:肩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 临床根据不同病理过程,可将本症分为:急性期、粘连期、缓解期: ①急性期:病期约为一个月,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肩关节活动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股骨骨折 [病史采集】 1.24小时内会须完成柄史采集. 2..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査】 1.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査(按熙望、触、动、量程序). 2.辅助检査: (1)摄伤侧X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缺血四顼检査,老年病人査心电图、血糖: 【诊断】 1.具有外伤史. 2.肢体疼翘,功能祢周• 3.骨折专有体征,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合并症体征. 5.K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額则1 1.手法复位、外闹定: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魔证: (1)儿童,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3>骨折可段,复査X线片前宜外尻定・ 2.急雅手术适应iE <1)开放性骨折. (2)伴有車要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仑并其它車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F搬动:3.择期手术适应iE (1)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没有急雅手术客观条件. (3)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性負位或不能维持功能性复位. (4)关节内骨折. (5)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对儿童慎重:考虑。 I.手术方法选择: (1)股骨粗隆间特折:可选用DHS、"丫”钉、锁定板等. (2)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88内针、钢板等, (3)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後钉、镜定板等器械, (4)股骨般及躲上骨折: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DCS等. 5.辅助性治疗,

(1)抗生素: 抗休克:止孤输血、补液•⑵ (3)预防、防止并发雅.老年思者术后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胶深静脉血栓形成; (4)针对其它器盲、组织损伤应用药物. (5)物理治疗, (6)功能锻炼可用辅助设备、器械; [疗效标准】 1.治愈:不扶拐行走三分钟、且不少于三十步. 2.未念:未达到上述标准. 【岀院标准】 骨折功能豆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珥可出院,门诊随访. 颈椎病 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址发病理改変索及其周同组织结构(神经根,肯88、椎动脉、交感神约等),出现相成的临床表现为颈椎病, 【病史釆集1 1.年龄:多发生于10岁以上. 2.拓史:缓慢,罪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3.症状,头、颈、启疼痛:上陂放射性麻木或疼痛:下液乏力,行走不毯,大小便功能失常:体位性眩呆或瞥有猝倒发作;眼花、耳鸣、心动过速或心前区疼痛, 【体格检査】 1.颈、用部压痛点. 2.压颈成騒或臀从牵拉眺阳性; 3.旋扬试验阳性. 4.四肢肌力减退.処干感觉平面障码. 5.病理神经反射征阳性:霍氏征.巴氏征. 6.四肢肌张力増高.腱反射亢进. 【辅助检査】 摄颈部X光片,CT, MR:、肌炬图、椎动脉造#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般原则: <1)临床雅状与影像学表现一致可确诊. <2)有矣型的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正常.应除外其它疾病方可作岀诊断. <3»仅有影像学表现而无典型临床雅状,诊断不成立. 2.分型: <1)颈型: <2)主诉头、颈、肩疼痛.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1) X光片&示颈椎不稳。 2)成排除落枕,风湿性肌纤锥组织炎、启同炎、神鈴衰弱及其它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启现部疼痛. (3>神经根型: 1»舆型的根性雅状(麻木、疼痢.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支陀的区域相,玫: 2)压强觥或脅从牵拉忒験阳性. 3)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相符 4)痛点封闭无显效.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股骨骨折 【病史采集】 1. 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 1.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辅助检查: (1)摄伤侧X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四项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血糖。 【诊断】 1.具有外伤史。 2.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骨折专有体征: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合并症体征。 5. X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 1.手法复位、外固定: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 (1)儿童。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3)骨折可疑,复查X线片前宜外固定。 2.急症手术适应证: (1)开放性骨折。 (2)伴有紧张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择期手术适应证: (1)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手法复位不克不及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克不及保持功能性复位。 (4)关节内骨折。 (5)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对儿童慎重考虑。 4.手术办法选择:

(1)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用DHS、“γ”钉、锁定板等。 (2)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髓内针、钢板等。 (3)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锁定板等器械。 (4)股骨髁及髁上骨折: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DCS等。 5.辅助性治疗: (1)抗生素。 (2)抗休克:止痛、输血、补液。 (3)预防、防止并发症,老年患者术后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针对其它器官、组织损伤应用药物。 (5)物理治疗。 (6)功能锻炼可用辅助设备、器械。 【疗效标准】 1.治愈:不扶拐行走三分钟、且不少于三十步。 2.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 【出院标准】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