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颈椎病

颈椎病或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虽然颈椎的先天性畸形也可发生颈椎病,但绝大多数颈椎病人系进入中老年后,肝肾亏虚,筋骨退变,导致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在外因方面,颈部扭伤、慢性劳损、风寒痹着,均可引发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诊断】

颈椎病的分型很多,目前比较常用的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等。

1.落枕型颈椎病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发则颈项酸痛不适,延及上背部,重者俯仰旋转欠利,状如落枕。初则发作3〜5天后缓解,很快又复发,渐发展至长期颈背酸痛而无明显的缓解期。凡中年以后常发落枕,颈椎X片有骨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韧带钙化等改变者,可明确诊断。

2 .痹证型颈椎病以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为多见。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而产生症状。根据主诉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作疼痛、麻木和萎缩三个亚型。

疼痛型:发病较急,肩臂疼痛较重,肌力和肌张力可略有减弱,多数为一侧发病,颈部酸痛,患者头部可微向患侧偏,以减轻症状。夜间症状加重时可影响睡眠,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或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加高枕头的仰卧等,以求减轻症状。

麻木型:最多见,发病较慢,麻木以手指为主,或1〜2个手指麻,或5个手指均麻,少数两手均麻,或有上臂、前臂麻木不仁,致触觉迟钝,痛温觉减退。唾眠时亦可因颈部姿势、肩臂所处位置不同而使症状加重或减轻。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纵叩试验可呈阳性。

萎缩型:很少见。患侧上肢疼痛麻木均不严重,但患侧上肢肌力减弱,日久则大、小鱼际等肌肉萎缩,重则影响体力劳动。

3 .痿证型颈椎病起病很慢,先为双下肢麻木乏力,以致肢体沉重,肢冷难温,步履不灵,喜用拐杖助行,通过治疗休息,可以缓解,形成时好时坏、逐步加重的过程,渐致步态不稳、跛行。后期可出现二便失控,难于行走,双上肢肌力减弱,形成瘫痪重症,幸较少见。

4 .眩晕型颈椎病头目眩晕为主,或兼有头额胀痛,或眩晕与头痛交替出现。眩晕之特点常与头颈位置有关,头颈转动较快时,即可发生明显的眩晕。重者眩晕常发,头重脚轻,恶心欲吐,走路欠稳。少数可合并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个别可有突然跌倒,称为猝倒,猝倒时神智是清醒的,猝倒后即感肌力恢复,可以自行站立。脑血流图呈椎动脉供血不足。

5.五官型颈椎病较少见,或皮肤多汗,易潮红;或眼睑乏力,眼胀痛,易流泪;或听力下降,耳鸣;或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易恶心等。

上述5型,常并不单独存在,如落枕型可与痹证型同时存在,眩晕型兼有五官型症状等,此类情况,可称为混合型。

由于颈椎病证型较多,因此诊断颈椎病时,需摄颈椎X片,除外颈椎结核、颈椎先天畸形、颈椎肿瘤等。颈椎病的X片,可见到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钙化、项韧带钙化、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椎间孔狭窄等一项或数项。痿证型可作CT或MRI检查。

另外,常见的痹证型颈椎病,既需与肩周炎区别,也可并发肩周炎。眩晕型颈椎病需与梅尼埃病等区别。

【治疗】

一、推拿疗法

常用于落枕型及痹证型,对眩晕型也有一定疗效。点压、按摩、拿捏、弹拨等手法,是颈椎病的常用推拿手法。落枕型可取风池、天柱、肺俞、曲垣、肩贞等。痹证型可取肩醪、肩朋、曲池、手三里、合谷、神门等。眩晕型可取百会、太阳、大椎、风府、合谷等。

颈部推扳手法也适用于颈椎病落枕型、痹证型及眩晕型。先作一侧,如无不适反应,再作对侧推扳手法。CT检查或MRl检查,有颈椎间盘突出者,不宜作推扳手法。

二、颌枕牵引

俗称颈椎牵引。牵引之着力点在下颌部及枕部,故名颌枕牵引。牵引时病员可取坐位或卧位(见图10-79),牵引重量及牵引时间,可根据病员的感觉而调节。坐位牵引的重量在3~5kg之间,卧位牵引的重量在5~10kg之间。每次牵引的时间为30分钟,每天1次。如病员对牵引的反应好,可适当延长牵引时间并增加牵引次数。

牵引可以缓解疼痛,松弛痉挛的颈肌,扩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使气血流畅,炎症消退,故多数病人可获疗效。少数在牵引时出现头晕或疼痛加重者,应

及时停止牵引。部分病人牵引时颈肌紧张,或牵引时头向后倾,亦会影响疗效,故牵引时应使头部微呈前倾,并嘱病员尽量放松颈部肌肉。

三、辨证论治

1.落枕型治宜舒筋活络,疏风止痛。常用药如:羌活10g,木瓜10g,伸筋草15g,骨碎补10g,当归10g,桑寄生T5g,五加皮IOg,陈皮6g等。

2 .痹证型疼痛为主者,治宜祛风散寒,舒筋通络。常用药如:青防风10g,葛根10g,桂枝6g,杭白芍10g,独活10g,秦先10g,钩藤10g,红花6g,络石藤12g等。麻木为主者,治宜养血活血,益气通络。常用药如:党参10g,黄芭10g,当归10g,川苛6g,升麻10g,炒赤芍10g,红花6g,丹参10g,鸡血藤12g,桂枝6g,姜黄IOg等。肌肉萎缩者,参考痿证型用药。

3 .眩晕型治法以顺气活血、养肝熄风为主。常用药如:柴胡3g,制香附10g,川苜10g,丹参10g,石决明15g,钩藤10g,枸杞子10g,五味子10g,佛手片6g,降香3g,娱蚣1条等。如体型肥胖,偏重痰湿者,可以加化痰利湿之品,如茯苓、姜半夏、泽泻、生意或仁等。如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者,可加以气血双补之剂,如党参、白术、当归、熟地黄等。

4 .痿证型治法以滋补肝肾、强壮筋骨为主。常用药如:杜仲10g,骨碎补10g,续断10g,枸杞子10g,当归10g,肉灰蓉10g,络石藤12g,川牛膝10g,红花6g,土鳖虫IOg等。

5 .五官型症状每人不同,宜辨证施治。如面色潮红、眼Il佥胀痛者,宜散郁泻火,常用药如:龙胆草10g,夏枯草10g,当归10g,地龙10g,大黄6g,防风Iog等。如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恶心等,宜清咽润燥,常用药如:生甘草6g,桔梗6g,枳壳10g,玄参10g,知母10g,桑白皮10g,炒白术IOg等。

四、固定与功能锻炼

对于颈背痛发作剧重,自觉头部不能支持,坐卧不安的病员,在牵引、推拿的同时,可用固定式颈托或石膏围领,作短期固定。或用纸板、塑料或钢丝及布类等,做成轻便的围领,常可缓解症状。

比较理想的是采用支撑式可动颈托,系在塑料枕垫、下颌垫、胸部垫及上背垫之间,有弹簧衔接支撑,具有2~8kg的支撑力,又可转动颈部,转动颈部时颈肌受到锻炼,对急性期和慢性患者均适用。充气式颈围亦可试用。

慢性期病员应注意全身性的锻炼及颈项功能的锻炼,藉以增强体质,滑利颈椎关节,增强颈项肌力,缓解症状,使病变逐步好转。锻炼方式包括太极拳、广播操及颈部的前俯、后仰、左右旋转、左右侧弯等动作。动作宜徐缓,俯仰旋转范围要大。但如颈部侧

弯时引起臂痛者,宜减小侧弯动作。

五、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对颈椎病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落枕型及痹证型可取风池、夹脊、曲池、手三里等。眩晕型以耳针效果较好,可取皮质下、肾上腺、交感、神门等穴。

2.水针治疗用红花、当归、川与注射液5ml,加2%普鲁卡因2ml,在压痛点作局部注射,隔3~4天重复注射1次,可减轻疼痛。对于眩晕型,可用上述红当川注射液2ml,加2%普鲁卡因ImL注人两侧风池穴,有较好疗效。另外,丹参注射液15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Oml内静滴,每日1次,连用5天,对眩晕型亦有较好效果。

泼尼松龙1ml,2%普鲁卡因2ml,注射用水2ml,混匀后作痛点穴位注射2~3个穴位,对落枕型及痹证型亦有一定疗效。注射时应注意血管神经,严禁注入椎管或胸腔。

六、选用合适的颈枕

在颈椎病的病因病理逐步阐明以来,对于枕头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国外普遍推荐布满乳头状凸起的两边高、中间凹、颈后稍高的泡沫塑料枕头,虽弹性较好,但仰卧时头颈部粘滞不适、侧卧时乳头凸起可触及鼻孔,故国内未获推广。这里介绍的中药颈枕,不置于枕骨部,而置于颈后部,直接以改善和保持颈椎生理弧度为目的,即使对于无颈椎病症状的成年人,也是合乎生理的设计,可作为保健之用。

中药颈枕的方药组成:①艾叶3份,山奈3份,稽豆衣3份,野菊花3份,野枯草3份,苍术2份,桑叶2份,仙灵脾2份,侧柏3份,苏梗2份、晚蚕砂

3份、通草1份、薄荷1份,按比例配制各药,制成粗末如绿豆大。②香料袋:丁香3g、肉桂3g、草菱3g、樟脑2g、冰片2g,共为细末,纱布小袋装。

中药颈枕的制法:中药颈枕用灯芯绒作枕套,长38cm,直径IOCm,呈圆柱状。先放入一块三角形长柱状泡沫塑料,其长为37cm,三边各长IOCm,然后填入中药及香料袋。使三角形塑料周围及枕套内为中药所充满后,颈枕呈圆柱状。

中药颈枕的用法:①标准用法:颈枕垫于颈后部,稍作上下移动,舒适为度,不用其他枕头,使头部轻度后仰,具有小重量牵引作用,可改善颈椎生理弧度。②保健用法:初用颈枕不适应者,颈枕垫于颈后部,同时在头枕部置一普通枕头,使头颈部较为水平,不太后仰,可作为初期使用方法,增强适应性。颈椎病症状好转后及无颈椎病者,均可用保健式。③老人用法:对习惯于高枕者,或高龄微有驼背者,颈枕置于普通枕头之上,

以舒适为度。

中药颈枕的功效与适应证:功能疏风清热,宣痹和络,温经止痛,改善颈椎生理弧度。治疗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等各种颈椎病,对于患者颈椎X片生理弧度减小、变直、反弓者更适用。

骨伤科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3腰椎横突具有较其余4个腰椎的横突长的特点。同时,第3腰椎横突的后伸弯度又最大,第3腰椎又处于腰部生理前突之中心。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腰部俯仰旋转等动作,将使附丽于第3腰椎横突的筋膜及肌肉,受到较大的应力,易于发生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也是引起急性或慢性腰痛或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诊断】 1发病年龄以中壮年为多,男多于女,急性病人多有外伤史,自诉腰部疼痛较重,一侧或双侧痛,动作或行走时腰痛明显,严重者腰部活动受限,俯仰或侧弯困难,休息时痛轻或不痛。检查脊柱外形正常,少数可有轻度侧弯,痛侧腰肌较强直,第3腰椎棘突旁4~6cm处可触及横突,有明显触痛,少数可触及条索状或结节样改变。 2 .慢性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患者,常感腰部酸痛,时轻时重,阴湿寒冷可加重症状,自觉不能端提重物,长时间弯腰后感难于直立,与一般腰肌劳损之主要区别点在于第3腰椎横突有明显的触痛,或触及条索状改变。少数病员有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感,但无明显压痛点。 3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可并发于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患者,此类病人没有腰痛的主诉,仅有臀腿痛的症状,但触压腰3横突时有明显的疼痛,个别病员甚至有臀腿痛加重反应。因此,对已明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常规检查腰3横突压痛点。检查此种隐性的腰3横突综合征,要适当加强指压力量,拇指触及腰3横突时,在横突尖端稍作上下滑动,如激惹出较重的疼痛,说明有隐在的腰3横突综合征。 【治疗】 一、推拿疗法 病员取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在痛点周围按摩2分钟,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用双拇指相叠或并列按于第3腰椎横突尖端,并在横突上下弹拨,弹拨时胀痛较重,弹拨10次后改按法,约1分钟,继作按摩。然后重复作一次弹拨、按压、按摩。重症每日1次,轻症隔日1次。 二、针灸疗法 体针同慢性腰背痛。 水针泼尼松龙注射液0∙5m1,1%普鲁卡因4m1,注射至局部痛点,可用5号细长针头,于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颈椎病 颈椎病或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虽然颈椎的先天性畸形也可发生颈椎病,但绝大多数颈椎病人系进入中老年后,肝肾亏虚,筋骨退变,导致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在外因方面,颈部扭伤、慢性劳损、风寒痹着,均可引发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诊断】 颈椎病的分型很多,目前比较常用的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等。 1.落枕型颈椎病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发则颈项酸痛不适,延及上背部,重者俯仰旋转欠利,状如落枕。初则发作3〜5天后缓解,很快又复发,渐发展至长期颈背酸痛而无明显的缓解期。凡中年以后常发落枕,颈椎X片有骨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韧带钙化等改变者,可明确诊断。 2 .痹证型颈椎病以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为多见。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而产生症状。根据主诉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作疼痛、麻木和萎缩三个亚型。 疼痛型:发病较急,肩臂疼痛较重,肌力和肌张力可略有减弱,多数为一侧发病,颈部酸痛,患者头部可微向患侧偏,以减轻症状。夜间症状加重时可影响睡眠,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或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加高枕头的仰卧等,以求减轻症状。 麻木型:最多见,发病较慢,麻木以手指为主,或1〜2个手指麻,或5个手指均麻,少数两手均麻,或有上臂、前臂麻木不仁,致触觉迟钝,痛温觉减退。唾眠时亦可因颈部姿势、肩臂所处位置不同而使症状加重或减轻。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纵叩试验可呈阳性。 萎缩型:很少见。患侧上肢疼痛麻木均不严重,但患侧上肢肌力减弱,日久则大、小鱼际等肌肉萎缩,重则影响体力劳动。 3 .痿证型颈椎病起病很慢,先为双下肢麻木乏力,以致肢体沉重,肢冷难温,步履不灵,喜用拐杖助行,通过治疗休息,可以缓解,形成时好时坏、逐步加重的过程,渐致步态不稳、跛行。后期可出现二便失控,难于行走,双上肢肌力减弱,形成瘫痪重症,幸较少见。

骨伤科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又名“漏肩风二患者年龄多数在50岁上下。发病多由睡卧时露出肩部,局部感受风寒所致。或因外伤之后,肩关节周围组织受损,或因肩部活动过少,气血循环障碍,均可发生本病。 【诊断】 1起初只觉得一侧肩部酸痛,于动作时偶有感觉,常不介意。以后酸痛逐渐明显,肩臂活动时酸痛加重,影响肩部正常动作。 2 .症状呈渐进性加重,疼痛逐渐向周围发展,或向上痛及颈项,或向下痛到上臂,或向后痛到脊背。 3 .严重时肩臂活动受限,不能上抬,穿脱衣服、梳头等动作皆难以完成。夜间疼痛更重,可影响唾眠。 4 .局部压痛以肩耦部、喙突部最为明显,腋后亦可有明显压痛。肩部周围肌筋压之有韧厚感。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均受限制。内旋时不能摸到肩胛骨下角,只能摸到第1腰椎棘突或更低。外展常仅有40°或更少,肩肱关节粘连。 5 .病程长则患肢三角肌萎缩。由于肩部丧失正常功能,对生活及工作有很大影响。但局部无红肿情况。 【治疗】 一、推拿疗法 1运肩肘(轻轻摇转,托举患肢肩关节和屈伸肘关节,作被动运动(见图10-80)o 6 .按压痛点。 7 .拿揉肩部肌筋(见图10-81)。点揉肩井、肩胭、肩贞等穴。 8 .从肩循患肢上臂外侧揉捏,直达肘部,力量由轻到重,来回数遍。 9 .颈背痛者,加揉风池、天宗,拿天柱筋、秉风部等。 10 手法宜柔不宜猛烈,不宜引起病人剧痛,轻症隔日1次,重症每日1次。 二、针灸疗法 体针肩耦、肩醪、巨骨、曲池、少海、外关、合谷。耳针肩、肩关节、神门、皮质下。

三、药物疗法 羌活、秦荒、当归、威灵仙、鸡血藤、雷公藤、桑枝各IOg,桂枝6g,生甘草3g,煎服,每日1齐(b连服10天。 四、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对肩关节周围炎是一个重要环节。每天早晚各作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等动作10余次,在可以忍受的疼痛程度内,尽量加大外展等动作的范围。锻炼时和接受推拿治疗时,均应尽量放松肩臂部肌肉,勿使紧张,可获得较好效果O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一、临床诊断要点 1. 听诊、问诊、望诊、切诊相结合,全面了解病史、症状、体 征等。 2. 根据患者表现进行病机辨证,确定病因、病位、病机。 3. 通过骨伤科常见检查方法,如X射线、CT、MRI等,辅助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确立诊断,并进行相关治疗。 二、诊疗原则 1. 注重整体观察,病情明确后,从整体上采用一贯的诊疗原则。 2. 中西医结合,根据病情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3. 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每位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4. 相互配合,中药和物理治疗等方法可以相互配合,以融合优势。

三、临床操作规范 1. 根据诊断结果,明确治疗方案,包括用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 合理用药,选择适宜的中成药或中药治疗,注意剂量和用法用量,遵循药物治疗原则。 3. 物理治疗,如按摩、拔罐、热敷、针灸等,应由专业人士进行操作,注意操作规范。 4. 康复训练,根据病情和患者条件,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定期评估和调整训练方案。 四、病情观察与随访 1. 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症状、体征、用药效果等。 2. 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生活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职业操守,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 2. 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标准化。 3. 患者教育,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必要的治疗知识和注意事项,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以上为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基本要点,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专业文献和指南。

骨伤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本病多数发生于第4、5腰椎之间和腰5舐1之间的椎间盘。当椎间盘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者,即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主要表现为一侧腰部疼痛,经臀外侧、大腿后侧、小 腿后外侧向下放射痛,病程较长,影响劳动。 2 .发病时部分病员有腰部扭伤史,先出现腰痛,三四天或一两星期后,疼痛转至 一侧臀部,并向下肢后外侧扩散,此时腰痛转见减轻。部分病人则无明显外伤史,而逐渐发生一侧腰腿痛。个别病人两侧下肢均感疼痛。 3 .病情严重者常发生脊柱侧弯,站立时姿势IE偻,不能直立及后仰,行走困难, 甚至扶杖亦不能行走。夜间因痛影响睡眠,或不能直腿平卧,仅能屈膝侧卧。 4 .检查时,患侧的大肠俞、居醪、环跳、委中、阳陵泉或承山周围有压痛。嘱病人 仰卧位,作直腿抬高试验时,疼痛愈重者,抬高程度愈低。病程已久的患者,病侧下肢肌肉多见萎缩,小腿及足背外侧可有痛觉减退,或自觉麻木畏冷。 5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虽然疼痛严重,但无发热或食欲减退等全身症 状,髓、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多无障碍。诊断时应与腰椎结核或其他可以引起坐骨神经痛之疾病作鉴别。 【治疗】 一、推拿疗法 病人俯卧,医生于腰部、环跳、居醪、承山等痛点作按压、拿捏、揉摩等手法,然后作扳腿、斜扳等手法(见腰麻推拿)。隔日或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 二、腰麻推拿 对于病程长、疼痛重的病人,可于腰麻下作推拿。腰麻推拿操作方法:按常规作好单侧腰麻,30分钟后开始推拿。 1病人仰卧,由医生及助手分别拉病人两足及两侧腋窝部作对抗拔伸,每次持续1 分钟,作2~3次。 6 .将双下肢依次作直腿抬高至最大限度,在抬腿最高位置,将踝关节用力背伸3~4次。

骨伤科脊柱骨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脊柱骨折 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舐椎、尾椎5个部分。从侧面看,整个脊柱有5个生理弧度,颈椎、腰椎、尾椎各有向前的弧度,胸椎和舐椎则有向后的弧度。颈椎、胸椎、腰椎骨折严重时,可损伤椎管内的脊髓及脊神经,可并发肢体的瘫痪,预后严重,但比较少见。这里仅介绍比较常见的未并发瘫痪的下段胸椎及腰椎的压缩性骨折。 【诊断】 1病员从高处跌下,臀部或足跟着地,上下冲力集中于胸腰椎部,引起腰背部剧烈疼痛;或重物由高处落下压于病员肩背部,引起剧烈腰痛;或举重时用力过大,突然引起腰部剧痛者,均应考虑有脊柱骨折的可能性。 2.骨折易发生于第11〜12胸椎或第1〜2腰椎,尤以第1腰椎为多见。此种压缩性骨折,系发生于椎体,由于受伤时腰部处于弯腰姿势,使椎体前部压缩较重,椎体后部压缩较轻,使椎体呈楔状变形。该脊椎之棘突随之轻度向后隆凸。 3.病员伤后腰痛严重,不能站立及行走。发生骨折的椎骨的棘突有轻度的后凸畸形及明显的压痛。发生在胸椎部的骨折后凸畸形较明显,如发生在第3腰椎,棘突的后凸畸形常因生理的向前弧度而不明显。 4.注意有无瘫痪,双下肢肌力有无减退或消失,双下肢皮肤触觉是否迟钝或消失,有无尿潴留等。 5.骨折后第1周,可有轻度发热、大便秘结、缩性骨折少腹胀痛、脉弦紧、舌苔黄腻等症。 6.诊断时应摄正、侧位X片,明确压缩程度,有无椎板骨折和小关节脱位等情况。 【治疗】 1有典型外伤史的严重腰痛病员,考虑有胸、腰椎压缩骨折者,应嘱病员平卧,不宜起坐及站立。在搬运伤员时,可用推滚搬运法,使病员仰卧于门板上或俯卧于帆布担架上,避免因脊柱弯曲而加重损伤,甚至并发脊髓或脊神经损伤(见图10-34)o 7.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嘱病员平卧木板床,及早进行腰背肌力的锻炼,先作仰卧位的锻炼,继加作俯卧位的锻炼。凡能积极进行锻炼的,腰背酸痛的后遗症较少,甚至可使压缩的骨折,得到程度不等的整复(见图10-35)。 8.局部外贴伤膏,口服逐瘀止痛通便药,常用药如当归10g,桃仁10g,枳实6g,黄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颈痛 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8.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颈型颈椎病具有颈痛症状及颈部压痛点。 2.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问孔挤压试验或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5.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颈性眩晕,猝倒或四肢无力运动不灵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下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细。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而红日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日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根据颈椎病的分型来选择如下方案(一)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 (2)通调督脉法: (3)间歇拔伸法: (4)牵引揉捻法: (5)拔伸推按法: 2.整复类手法 (1)旋提手法: (2)定位旋转扳法: (3)旋转法:

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 针灸推拿科 颈椎病(颈椎病) 中医诊疗方案 (2022年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颈椎病(TCD编码:A03.06.04.05) 西医病名: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M47.001+G99.2*、神经根型M47.201、交感神经型M47.202、混合型M47.8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②颈、肩、背疼痛,肌肉板硬,或伴有头痛、头晕,上肢酸胀麻木。 ③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两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④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

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及分型。 ①颈型: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硬结,被动活动疼痛加重。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向上肢放射痛,手指活动麻木不灵。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上肢腱反射可能减弱。 ③椎动脉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伴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以头部突然旋转伸展活动有关。椎动脉扭曲试验(+)。 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伴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汗、头痛、咽部有异物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⑤脊髓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伴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⑥混合型颈椎病:同时存在以上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及体征。 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它疾患后方可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常规 一、概述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体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痿证”、“眩晕”等范畴。 本病多发生于大约30岁之后,颈椎间盘就开始逐渐退化,含水量减少,并伴随年龄增长而更为明显,且诱发或促使颈椎其它部位组织退变。颈椎病的发生部位以颈5-6、颈6-7节段较为多见。统计学表明,50岁左右的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此病,60岁左右则达50%,70岁左右几乎为100%,故此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二、临床表现 颈椎病起病缓慢,多数患者开始症状较轻,在以后逐渐加重,也有部分症状较重者。这是与所患颈椎病的类型有关,但往往单纯的类型少,以一个类型为主并有一个到几个类型混合在一起,称为混合型颈椎病。各型临床表现如下: 1、颈型:为颈椎病最初表现,主要表现为颈项疼痛强直、僵硬感、肩背沉、头部屈曲、转动受限,无明显的神经系统病损体征。 2、神经根型:此型最多,因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所致,根性疼痛是本型最突出的表现,为尖锐性疼痛,似刀割、烧灼、放电感,疼痛的部位都在受累神经根的分布区。可放射到肩、上臂、前臂、手指及前胸。根性疼痛可因头颈、上肢活动及腹内压增加时而增重。卧床休息、提肩活动等可使疼痛减轻。感觉异常多为麻木、针刺、冷热和肿胀感。受累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可使疼痛减退或痛觉过敏。患侧上肢沉重无力,手的握力减小。病久者可出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受累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脊髓型此型致残率高。本型是由于脊髓受压或缺所致,以锥体系功能障碍最为明显,其表现主要为双下肢麻木、沉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肌力减退,重症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痉挛性截瘫。有的病例上肢亦可受累,其程度多不及下肢显著,一侧或双侧上肢力弱或Hoffmann征阳性。有时亦可有典型可不典型的脊髓半横贯性损伤的表现浅感觉障碍不及锥体系障碍明显,后索病损伤所致的深感觉障碍亦不多见。括约肌功能障碍多不显著。

中医外科骨与关节结核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骨与关节结核 骨与关节结核是骨与关节的结核杆菌感染性疾病。中医称“骨痛”或“流痰二好发于儿童及少年。多因先天不足,肝肾精血亏损,骨质疏松,痰毒乘虚流注关节,气血瘀滞而生。本病由于骨关节的破坏,造成功能障碍,最后成为痛损残疾。 【诊断】 1本病好发于胸椎、腰椎、慨、膝、踝等负重的关节,其次为上肢的肘、腕关节。由于病变发生发展缓慢,开始仅有关节酸痛,隐痛不适,易被忽视,尤其是儿童。 2.局部症状和体征有疼痛、肿胀、功能隙碍、关节畸形、进行性肌萎缩、阴性脓肿及窦道等。分述如下: (1)开始病变关节酸痛、隐痛不适。病情发展后,常在夜间或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出现放射性疼痛。如脊柱结核可有上肢或下肢疼痛,傲关节结核常有大腿或膝关节疼痛等。 (2)病变关节肿胀,皮肤颜色正常,称为“白肿”。除脊柱结核外,四肢由于肌肉萎缩,关节肿大更为明显。 (3)关节破坏,功能障碍,造成肢体畸形,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如胸椎结核的“龟背”;腰椎结核的腰部僵硬、强直,不能弯腰拾物;脊柱结核严重时(合并脊髓受压)可出现下肢瘫痪、小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腕关节结核可出现间歇性跛行,甚至出现患侧下肢持续性内收、内旋、前屈和缩短;膝关节结核可出现膝部明显肿大,大小腿肌肉萎缩枯细而成鹤膝状,或发生屈曲性挛缩,不能伸直。 (4)脊柱结核的阴性脓肿可出现在椎体的前面和两侧。腰椎结核的脓肿可出现于腰部、腹股沟和大腿内侧。其他关节结核的脓肿常在关节周围。脓肿一旦穿破,则形成窦道,往往经久不愈。 3.早期全身症状不明显,化脓时则出现潮热,合并感染时可出现高热。病久身形消瘦,神疲乏力,食少,盗汗,五心烦热,脉象虚数。 4.病灶活动期血沉加快,静止期及愈合期降至正常,X线摄片检查,对诊断及观察病情的变化可起主要作用。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寒痰瘀阻关节酸痛、隐痛、活动不利、色白漫肿,全身症状不明显,多见于初期阶段。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病名:中医:颈痛;西医:颈椎病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颈型颈椎病具有颈痛症状及颈部压痛点。 2.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问孔挤压试验或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5.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颈性眩晕,猝倒或四肢无力运动不灵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下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细。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而红日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日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根据颈椎病的分型来选择如下方案 (一)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 (2)通调督脉法: (3)间歇拔伸法: (4)牵引揉捻法: (5)拔伸推按法: 2.整复类手法 (1)旋提手法: (2)定位旋转扳法: (3)旋转法: (4)其他颈椎微调手法. (二)针灸疗法 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微波针、梅花针,电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2.灸法:直接灸、艾条灸、热敏灸、雷火灸等。

(颈肩腰腿痛科)项痹(颈椎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西医称为颈椎病,系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伤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此外。颈椎周围的组织如咽喉、食管等病变可诱发颈椎病的发生。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一、【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娱乐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症候分类; (1) 风寒湿阻型: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 气滞血瘀型: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 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面红目赤。舌质少津,脉弦。 (5) 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休息,局部热敷,避免颈部多活动与受凉。加强患者自我身体功能锻炼教育,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定期开展颈椎病宣传教育,提高患者颈椎病病科普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 2、针灸:针刺风池、翳明、翳风、大柕、外关、合谷等穴。 3、牵引:颌枕带牵引,每日数次,每次半小时,本法不适宜脊髓型。 4、推拿按摩:手法宜轻、稳,忌用暴力,具体手法包括准备手法(点穴法、揉捻法、滚法)、治疗手法(旋转复位法、提端摇晃法)、善后手法(劈法、提捏法,散法)。本法不适用于脊髓型及颈椎不稳定者。

骨伤科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急性腰扭伤 本病系指急性腰部软组织扭挫伤。临床上很常见,发生的原因很多,例如劳动时由于身体姿势不正,用力不当,或倾跌、剧烈运动、腰部遭到撞击等,另外,弯腰拔鞋、咳嗽等亦可引起,因腰部经络肌肉在闪、挫中受到损伤,致气血循行障碍,突然发生腰痛、腰部强直等症状。 【诊断】 1.扭伤后腰部一侧或两侧立即发生疼痛,有的当时不明显,半天或一天后即显著加重。疼痛剧烈时,不能前俯后仰和左右转侧,甚至不能行走,坐卧均痛。翻身、咳嗽均受限。 2.检查时局部肌肉紧张,但无明显瘀肿,压痛点或广泛、或局限、或感深部痛,不易清楚触知。 3.由撞击、挫压引起的挫伤,局部可见肿胀或青紫瘀斑,疼痛及压痛均较明显。严重的挫压伤,要排除骨折和内脏损伤。 4.腰扭伤或腰挫伤,如不及时治愈,或再受伤,拖延日久,则可转为慢性腰痛。因此,伤腰后应积极治疗,避免重复损伤,防止演变为慢性腰痛。 【治疗】 一、推拿疗法 1.点按腰阳关、肾俞、八醪部、痛点。 5.揉摩腰部两侧及痛区,拿捏腰部患侧肌筋,再作揉抹。 6.运腰协助患者作俯仰、转侧腰部、下蹲等运动10余次。力量要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轻重适宜。以上为对腰部扭伤之常用手法。 7.腰部挫伤以轻摩轻抹手法为主。 二、针灸疗法 体针人中、委中、昆仑,并可在腰部两侧、环跳处拔火罐。术后鼓励扭伤病人作弯腰、后仰、下蹲等动作,可以提高疗效。 个别腰部急性扭伤病人,自觉腰痛重,不能转侧,不敢站立及行走,可针刺两手背第4、5掌骨间稍靠近掌骨基底侧,边捻针,边鼓励病员下床站立。站立时要两腿直立,腰肌放松,直立后再鼓励患者作室内行走,常可使腰痛得到迅速缓解。

耳针腰、腰椎、神门、皮质下。 三、辨证论治 扭伤病人,气滞失宣,经络痞塞,治宜利气和络。青木香、制香附、泽兰、延胡索、制乳香各IOg,桑寄生12g,红花6g,甘草3g。 挫伤病人,瘀肿作痛,筋膜损伤,治宜活血通络。当归、泽兰、川牛膝、炒赤芍、络石藤各10g,红花6g,续断、制狗脊、丹参各10g。 慢性腰背痛 【诊断】 1.慢性腰背痛临床十分常见。长期慢性的腰背部软组织劳损是主要原因,急性腰扭伤未能根治和风湿样肌肉痛等均可发生慢性腰背痛。另外,中老年人普遍发生的肥大性脊柱炎,常成为引起慢性腰背痛原因之一。 2.腰背酸痛历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间歇性发作,在疲劳、阴雨、受寒时加重,休息可使症状缓解。 3.检查脊柱多无畸形,俯仰活动正常,或有轻度障碍,个别发作严重时,弯腰活动可有明显隙碍。劳损病人压痛点或在腰椎棘突间,或在两侧腰肌,或一侧偏重。肥大性脊柱炎引起者多无明显压痛。 4.诊断时应与脊柱结核、类风湿性脊柱炎、脊柱肿瘤、盆腔疾患等相区别。 【治疗】 一、辨证论治 腰背筋膜劳损的常用治法为活血通络,补肾壮筋。丹参、当归、杜仲、续断、制乳香、泽兰各10g,红花、路路通各6g,桑寄生、熟地黄各12g o风湿偏重者,加独活10g,五加皮10g,地龙10g,防风6g。 合并有肥大性脊柱炎的中老年病人,用温肾宣痹汤:明天麻10g,制狗脊、山萸肉、桂枝、淡附片各10g,北细辛6g,炒白术、广木香、泽泻各10g,白茯苓12g,生意位仁15g,生甘草10g。(说明:细辛常用量传统有不超过1钱之说。近年来文献介绍,不经煎煮的细辛粉剂含有毒素,煮沸时毒素即挥发消失,煎剂中用每日6g,未见不良毒副反应。) 二、针灸疗法 体针肾俞、大肠俞、委中、足三里。

骨伤科胫骨腓骨骨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胫骨腓骨骨折 胫、腓骨骨干骨折 小腿发生骨折时,如暴力较小,则为单根骨折,以胫骨干骨折为常见,腓骨干骨折很少见。暴力较大,则可发生胫、腓骨干双骨折,可有斜断、螺旋形、横断、粉碎性等区别。 【诊断】 1相当多见的儿童胫骨骨折,骨折线多呈长斜形或螺旋形。部分系骨膜下骨折,则无移位、畸形或骨擦音。表现为小腿中段肿痛较重,不能站立或行走,足跟叩击痛明显,将患足稍作旋转时,亦有明显疼痛。 2.有移位的胫骨骨折或胫、腓骨双骨折,肿痛剧烈,且有骨擦音及畸形,患足多呈外旋畸形。直接暴力引起者,胫、腓骨在同一平面骨折,多为横断。间接暴力扭转受伤者,胫、腓骨骨折线不在同一平面,多数胫骨偏低,腓骨偏高。 3.由于胫骨前部位于皮下,位置表浅,移位的断骨尖端易戳破皮肤,成为开放性骨折,急救搬运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断骨尖端隆起于皮下,尚未戳破皮肤者,急救搬运时可临时拔伸复位,夹板临时固定。 【治疗】 1无移位的胫骨干骨折,敷药后,用五块夹板固定。两块较窄,放于胫骨前崎之两侧,三块较宽,分别放于后侧、后内侧、后外侧,此三块较宽之夹板,应有适当弧度,以适合小腿外形,便于包扎固定。 4.有移位的胫、腓骨干骨折,稳定性差,应作跟骨牵引,在腰麻下整复。整复时,由于腓骨中上段在负重及活动方面不起重要作用,且血运丰富,易于愈合,故整复重点应以胫骨为主。病员仰卧,两助手作对抗拔伸,并使患肢处于150。的屈膝位,因胫骨远端多移向后外方,故术者两手握住断骨远端向前内侧端提,助手将近端断骨向后外侧压,可获对位。固定时,根据胫骨移位情况,在近端胫骨的前内侧及远端胫骨的前外侧放纸压垫,并于腓骨外侧的上下端各放纸压垫,然后用5块夹板包扎固定。若断骨位置较高,夹板应超过膝关节,断骨位置较低,固定范围应包括踝关节。 5.对于开放性骨折,在清创整复对位后,作跟骨牵引,待创口愈合后,加夹板、纸压垫固定。部分开放性骨折,清创整复后作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骨伤科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骨伤科诊疗方案 目录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2)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6)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 (11) 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17) 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26)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32)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41)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44) 踇外翻诊疗方案 (57)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22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

颈椎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附件1: 项痹诊疗方案 【定义】 项痹是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2)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症状;(3)X线片多有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椎退变表现;(4)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i、ni段供血不全、颅内病变、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神经根型 ⑴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无力、疼痛,伴颈部活动受限. ⑵皮肤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布,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肌张力减低,肱二头肌、上肢前臂肌、大小鱼际、骨间肌可有轻、中度萎缩.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弓、“5”形或成角、项韧带钙化等。 ⑸肌电图检查:可显示纤维电位,正相电位等。 ⑹应排除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或胸腔出口综合征。 2、椎动脉缺血型 ⑴多见于中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外伤史.

⑵有持续性头痛(或偏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移位 或颈曲异常。 ⑸多谱勒、B超可见椎动脉走行变异,管径变小,每分钟血流量减少等。 ⑹眼震颤图检查:呈阳性。 3、脊髓型 ⑴多见于中、老年人。 ⑵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⑶霍夫曼征阳性(Hoffmann)或可疑阳性,伴或不伴下肢肌张力增高。 ⑷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移位,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曲变异。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⑸腰椎穿刺:奎氏试验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 4、交感神经型 ⑴常伴有颈椎病神经根型的症状及阳性体征。 ⑵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汗、头痛、咽部有异物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5、混合型

颈椎病的中医药诊疗规范

颈椎病的中医药诊疗标准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病变而表现的相应病症和体征,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属中医“项痹病〞。 一、诊断 本病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科室临床研究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中医证候分类 1寒湿阻络: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痛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2血瘀症: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绣,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弦滑。 3肝肾缺乏:头晕、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4痰湿阻窍:眩晕,昏厥头重如裹,肢体麻木不仁,纳呆泛呕,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三〕病理分型 1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 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病症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3 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屡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颈椎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4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颈椎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二中医优化治疗方案

颈椎病诊治指南

西安市红会医院中医骨科颈椎病诊疗规范 第一部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第一部分前言 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第二部分颈椎病的分型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一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 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耳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一基底供

骨伤科疾病诊疗规范

骨伤科 第一节颈椎病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症候诊断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病理分型 1.颈型:枕颈部同,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段改变。 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

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实验、压头实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援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4.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5.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物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6.其他型: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二、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 急性期患者应首先低枕、仰卧休息3---5天,减少颈部活动。如患为脊髓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在卧床休息的同时,应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1、静脉滴注: 5%葡萄糖250ml iv drip qd 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 iv drip qd 20 %甘露醇250ml iv drip qd 地塞米松5mg(递减)iv drip qd 五---七天为一疗程。 2、口服药物: (1)VB1、VB6等神经营养药物。

颈椎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 【诊断要点】 (一)病史和症状 中年以上年龄,有慢性发作性颈部僵硬,早期见一侧或两侧头颈肩部麻木、胀痛不适,颈部活动不灵,症状典型者,可向头面、肩背或手臂放射,按压同侧相应的颈椎间隙或叩击头顶,则疼痛加剧。 (二)局部检查 将颈部向健侧极度旋转,或将患侧上肢外展90℃,并尽量后伸时,其放射痛可明显加剧,个别患者,可因颈背部肌肉痉挛紧张而轻度强直,下段颈椎棘突或患侧肩胛骨上角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颈部活动功能检查,可见侧弯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伸颈试验阳性、肌力减弱等。 (三)临床分期与分型 1.临床分期:常分为四期。 (1)颈椎病前期:X线上有各种程序不同的退变,但无临床症状与体征。 (2)颈椎间盘症期:病变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是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并多伴有颈椎椎管狭窄。 (3)骨源性颈椎病:或称之谓骨质增生性颈椎病,主要由于增生的骨刺刺激和/或压迫脊髓、脊神经根与椎动脉,X线片上显示有骨质增生。

(4)脊髓变性期:为脊髓长期受压继发变性,病变部位肌肉明显萎缩。 2.临床分型:可分为六型。 (1)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症状多较轻微,但以颈部症状为主。 (2)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3)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严重,临床表现出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甚至四肢瘫痪,卧床不起。 (4)椎动脉型颈椎病;因椎-基动脉供血不全引起偏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不清。查体: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头痛、听觉障碍、胸痛等上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同时又伴有颈神经或脊髓受累的临床表现。 (6)混合型颈椎病:临床上凡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 (四)辅助检查 1.颈椎X线摄片:包括正侧位和左右斜位,可见颈椎前凸的生理弧度减小或消失,呈强直状态,椎体前后缘可有辱样增生,椎间隙变窄,斜侧位可见椎间孔变小和关节突有肥大性改变,项韧带可出现条状或片状钙化,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亦可出现点状钙化。应强调指出的是,X线摄片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才有诊断意义,不应仅凭X线片有增生变化即作出颈椎病的诊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