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一、临床诊断要点

1. 听诊、问诊、望诊、切诊相结合,全面了解病史、症状、体

征等。

2. 根据患者表现进行病机辨证,确定病因、病位、病机。

3. 通过骨伤科常见检查方法,如X射线、CT、MRI等,辅助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确立诊断,并进行相关治疗。

二、诊疗原则

1. 注重整体观察,病情明确后,从整体上采用一贯的诊疗原则。

2. 中西医结合,根据病情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3. 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每位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4. 相互配合,中药和物理治疗等方法可以相互配合,以融合优势。

三、临床操作规范

1. 根据诊断结果,明确治疗方案,包括用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 合理用药,选择适宜的中成药或中药治疗,注意剂量和用法用量,遵循药物治疗原则。

3. 物理治疗,如按摩、拔罐、热敷、针灸等,应由专业人士进行操作,注意操作规范。

4. 康复训练,根据病情和患者条件,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定期评估和调整训练方案。

四、病情观察与随访

1. 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症状、体征、用药效果等。

2. 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生活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职业操守,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

2. 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标准化。

3. 患者教育,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必要的治疗知识和注意事项,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以上为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基本要点,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专业文献和指南。

桡骨下端骨折的中医诊疗规范

桡骨远端骨折的中西医诊疗方案 师宗县中医医院骨伤科 一、概述 桡骨远端骨折较常见,一般指骨折发生在桡骨远端2—3厘米范围内,为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处,故该处易发生骨折,由于暴力方向不同引起伸直型(最多见)和屈曲型(少见),多发生在成年人和老年人。 骨折后脉络受损,气机凝滞,不通则痛,故骨折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压痛;骨折后局部经络损伤,营血离经,阻塞络道,瘀滞于肌肤腠理,而出现肿胀。由于机体失去支柱作用,及疼痛,筋肉痉挛,组织破坏,故活动功能障碍。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受伤后患者手腕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二)体征: 手腕部肿胀,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而呈现典型的“餐叉样”畸形(伸直型);骨折远端向桡侧,掌侧移位(屈曲型),骨折处明显压痛;可触及骨擦感,闻及骨擦音,腕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血凝四项、X线检查。 三、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有跌倒用手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骨折分型与分期 1.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轻度嵌插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桡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

国家中医药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外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复位后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稳定性差,复位后桡骨长度、生理角度等仍有持续丢失者,需行手术治疗,退出本路径。 3.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住院期间病情加重而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4. 出现张力性水疱、压迫性溃疡、皮肤过敏、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轻者会导致延期治疗,重者退出本路径。 5.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骨关节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关节骨科分册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第一部分 临床诊疗指南 一、肩部撞击症 二、肩关节周围炎 三、肩袖损伤 四、弹响肩 五、股骨头骨软骨炎 六、弹响髋 七、股骨头坏死 八、股骨颈骨折 九、关节内游离体 十、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十一、Baker囊肿 十二、膝滑膜软骨瘤病 十三、髌骨软化症 十四、骨性关节炎 十五、内侧副韧带损伤 十六、外侧副韧带损伤 十七、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十八、半月板损伤 十九、半月板囊肿

二十、盘状半月板 二十一、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二十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二十三、膝内翻 二十四、膝外翻 二十五、化脓性骨髓炎 二十六、化脓性关节炎 二十七、骨与关节结核 二十八、单纯滑膜结核 二十九、单纯骨结核 三十、全关节结核 三十一、骨样骨瘤 三十二、骨瘤 三十三、成骨细胞瘤 三十四、良性软骨母细胞瘤三十五、内生软骨瘤 三十六、骨皮质旁软骨瘤 三十七、Ollier病 三十八 Maffucci综合征 三十九单发性骨软骨瘤 四十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四十一软骨黏液样纤维瘤

四十二非骨化性纤维瘤 四十三骨化性纤维瘤 四十四骨韧带样纤维瘤 四十五淋巴管瘤 四十六血管瘤 四十七血管球瘤 四十八脂肪瘤 四十九骨巨细胞瘤 五十骨囊肿 五十一嗜酸性肉芽肿 五十二动脉瘤样骨囊肿 五十三骨纤维异常增生症 五十四畸形性骨炎 五十五滑膜软骨瘤病 五十六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五十七骨肉瘤 五十八骨旁骨肉瘤 五十九软骨肉瘤 六十间胚叶性软骨瘤 六十一骨外软骨瘤 六十二骨纤维肉瘤 六十三尤因肉瘤

六十四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六十五脂肪肉瘤 六十六恶性淋巴瘤 六十七血管肉瘤 六十八滑膜肉瘤 六十九多发性骨髓瘤 七十骨转移瘤 七十一骨质疏松症 七十二痛风 七十三类风湿性关节炎 七十四儿童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七十五骨关节炎 第二部分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髋关节穿刺术 第二节膝关节穿刺术 第三节踝关节穿刺术 第四节肩关节穿刺吸引术 第五节肘关节穿刺吸引术 第六节腕关节穿刺吸引术 第七节髋关节穿刺吸引术 第八节膝关节穿刺吸引术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一、临床诊断要点 1. 听诊、问诊、望诊、切诊相结合,全面了解病史、症状、体 征等。 2. 根据患者表现进行病机辨证,确定病因、病位、病机。 3. 通过骨伤科常见检查方法,如X射线、CT、MRI等,辅助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确立诊断,并进行相关治疗。 二、诊疗原则 1. 注重整体观察,病情明确后,从整体上采用一贯的诊疗原则。 2. 中西医结合,根据病情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3. 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每位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4. 相互配合,中药和物理治疗等方法可以相互配合,以融合优势。

三、临床操作规范 1. 根据诊断结果,明确治疗方案,包括用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 合理用药,选择适宜的中成药或中药治疗,注意剂量和用法用量,遵循药物治疗原则。 3. 物理治疗,如按摩、拔罐、热敷、针灸等,应由专业人士进行操作,注意操作规范。 4. 康复训练,根据病情和患者条件,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定期评估和调整训练方案。 四、病情观察与随访 1. 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症状、体征、用药效果等。 2. 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生活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职业操守,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 2. 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标准化。 3. 患者教育,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必要的治疗知识和注意事项,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以上为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基本要点,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专业文献和指南。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 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病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诊断.................................................................................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疾病诊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疾病分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证候诊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治疗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手法治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牵引疗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针灸疗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手术治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护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疗效评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评价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评价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病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诊断.................................................................................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跟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跟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跟骨骨折(修订) (草案)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跟骨骨折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跟骨骨折calcaneus fracture 凡发生于跟骨的骨折均称为跟骨骨折。 3 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有明确的足跟部外伤史,特别是高处坠落史。 3.1.2症状体征 主要症状是足跟部疼痛、活动受限。查体可见局部肿胀,压痛,皮下瘀斑,足弓变浅或消失,足跟增宽,呈外翻畸形。合并脊柱骨折时则有胸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合并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可出现足部剧烈疼痛,皮肤感觉障碍和张力异常增高等表现[1,2]。 3.1.3影像检查 X线片检查:应拍摄跟骨前后位片、侧位片和轴位片,用于判断跟骨骨折类型、关节面塌陷情况以及测量B?hler角(25~40°)、Gissane角(平均120~145°)和跟骨的高度、宽度、外翻的角度等。对合并伤患者还应拍摄相应部位的X线片[3]。 CT检查:应包括横轴面及冠状面、矢状面扫描,用于判断跟骨骨折的部位、移位和塌陷程度,特别是后关节面骨折情况。CT图像三维重建可直观显示跟骨骨折的细节[4]。

3.2分型 临床常用的分型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X线片检查的Essex-Lopresti分型法,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塌陷型骨折,又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不同亚型[5]。 二是基于CT检查的Sanders分型法,它根据冠状位和轴位CT图像中后关节面骨折的情况,将跟骨关节内骨折划分为四大类型和不同的亚型: I型,所有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无论后关节面骨折线有多少; Ⅱ型,跟骨后关节面为两部分骨折,移位≥2mm,根据原发骨折线的位置可分为ⅡA、ⅡB和ⅡC; Ⅲ型,跟骨后关节面有两条骨折线,为三部分移位骨折,又分为ⅢA、ⅢB及ⅢC三个亚型,各亚型均有一中央凹陷骨折线; Ⅳ型,跟骨后关节面为四部分及以上的移位骨折,包括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X线片和CT检查结果可做出明确诊断。 成人跟骨骨折诊断明确,但需注意与病理骨折等相鉴别。 4辨证 本辨证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在《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8]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文献整理进一步完善。 跟骨骨折的辨证论治规律以三期辨证为主,气滞血瘀证、瘀血内阻证、气血亏虚证、肝 肾亏虚是基本证型,在此基础上可加用其他多种辨证方法,以反映本病的复杂情况。 4.1早期 伤后1-2周,肌肉、筋脉受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其主症是气血凝滞而产生的局部肿胀疼痛。 主症:局部疼痛明显,压痛,肿胀,瘀斑等。

骨伤科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 (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 (4)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邱贵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9年)进行诊断。 (1)腰背部、臀部广泛疼痛,常因剧烈活动或寒冷诱发;并具引发放射区,即重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除在该点有酸胀感外,还可在该点周围或距离稍远区域引发疼痛或肌紧张; (2)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 (3)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湿阻证:腰部疼痛板滞,转侧不利,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气加重,伴恶寒怕冷。舌淡苔白,脉弦紧。 2.湿热蕴结证:腰背部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减或活动后减轻;或见发热、身重,口渴、不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气血凝滞证:晨起腰背部板硬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活动后减轻。舌暗苔少,脉涩。 4.肝肾亏虚证: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法 1.手法治疗 (1)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由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揉按和扌衮法。点按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揉按,如果触及到筋结或筋束,可用捏拿、分筋、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恢复其舒缩功能。术者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患者腰骶部施行揉摸手法,从上而下,反复进行3~5次,使腰骶部感到微热。隔日1次,7次一疗程。 (2)注意事项:急性期或体质较弱,或孕妇;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等,忌用或慎用手法。 2.外用中药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关节半月板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关节半月板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Meniscal injury)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指一次性暴力外伤或在自然老化基础上轻微外力所致半月板的完整和连续性受到破坏。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1]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与年龄、运动水平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半月板损伤多有外伤、运动史,或长期蹲位工作史。退变性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3.1.2症状[1-2]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弹响、交锁以及打软腿、关节屈伸活动受限等。 3.1.2.1疼痛: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3.1.2.2弹响:常在关节活动在某一范围时,由于损伤的半月板在胫股关节间挤压滑动所致。习惯性出现弹响的患者常可明确指出这一活动范围和弹响的具体部位。 3.1.2.3交锁:交锁是由于移位的半月板卡住股骨髁阻止其继续伸直或屈曲而造成的关节嵌顿。在屈曲膝关节时左右晃动旋转小腿可以解除嵌顿。 3.1.2.4活动受限:膝关节在活动过程中出现关节伸直受限或屈曲受限。

3.1.2.5打软腿:在膝关节运动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感觉,多见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 3.1.3体征[1-5] 检査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方法有许多,如关节间隙压痛、回旋挤压试验(McMurray征)、研磨挤压试验(Apley试验)、下蹲试验(Ege's 试验)、Thessaly试验等。 3.1.3.1麦氏(McMurray)试验(回旋挤压试验) 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握小腿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将髋与膝尽量屈曲,然后使小腿外展、外旋,或外展、内旋,或内收、内旋,或内收、外旋,逐渐伸直。出现疼痛或响声者即为阳性,并根据疼痛或响声部位确定损伤部位。 3.1.3.2过伸或过屈试验 将膝关节强力被动过伸或过屈,如半月板前部损伤,过伸可引起疼痛;如半月板后部损伤,过屈可引起疼痛。 3.1.3.3侧压试验 膝伸直位,强力被动内收或外展膝部,如有半月板损伤,则患侧关节间隙处因受挤压引起疼痛。 3.1.3.4重力受压 患者取侧卧位,抬起下肢做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患侧关节间隙向下时,因损伤的半月板受挤压而引起疼痛;反之,患侧关节间隙向上时,则无疼痛。 3.1.3.5研磨试验 患者取俯卧位,膝关节屈曲,检查者双手握住踝部将小腿下压同时作内外旋活动,损伤的半月板因受挤压和研磨而引起疼痛;反之,如将小腿向上提再作内外旋活动,则无疼痛。 3.1.4影像检查 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中,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仍然是必要的检查项目,它可以评价膝关节是否存在骨折、合并畸形、骨性关节炎及其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关节游离体,以及有无骨质破坏等。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肩关节周围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肩关节周围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肩关节周围炎 1 范围和目的 1.1目的 规范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1.2范围 本指南提出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frozen shoulder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称冻结肩、粘连性关节炎。是肩周软组织(包括肩周肌、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病变引起的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古代医籍的描述,可归属于“漏肩风”、“五十肩”、“肩凝证”等范畴。 3 诊断 3.1病史 病程长短不一,多由外伤或者外感风寒等原因引起,多为慢性发病。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部分患者在5年内对侧肩关节再次罹患[2]。 3.2症状体征 肩关节疼痛,夜间尤甚;肩关节轻度被动内收、内旋位,冈上肌、三角肌可出现废用性萎缩,肩关节周围广泛压痛,甚至延伸至斜方肌与肩胛间区域[3];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碍,尤其外展、外旋活动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肩关节外展“扛肩”现象[4-6]。 3.3分类[3]

肩关节周围炎一般按病程长短可分为肩周炎急性期、肩周炎慢性期、肩周炎功能恢复期。 3.3.1肩周炎急性期 起病急骤,疼痛剧烈,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夜间剧痛,压痛范围广泛,喙突、喙肱韧带、肩峰下、冈上肌、冈下肌、肱二头肌长头腱、四边孔等部位均可出现压痛。急性期 可持续10-36周。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 3.3.2 肩周炎慢性期 疼痛相对减轻,但压痛仍较广泛,关节功能受限发展到关节僵硬,梳头、穿衣、举臂托物均感动作困难。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冻结状态。年龄较大或病情较长者,本期可持续4~12个月。 3.3.3 肩周炎功能恢复期 患者肩关节隐痛或不痛,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可持续12~42个月。 以上3个期并无明显分界,可彼此重叠。 3.4 自然病程与复发 肩关节周围炎有自限性,自然病程大约为12~42个月,平均30个月,最终有50~60%的患者活动度难以恢复正常[7-8]。肩周炎的二次复发与糖尿病有高度相关性。据报道,其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0%-36%,肩周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往往病情更加严重和更耐药治疗[9-10]。 3.5影像与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X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有时可见冈上肌肌腱钙化、局部骨质疏松等表现,MRI可见喙肱韧带及肩袖间隔增厚、喙突下三角征等表现[11-12],有助于诊断与鉴别。 3.6 鉴别诊断 3.6.1 肩袖损伤[13] 肩袖损伤的疼痛区域通常在肩关节前方或者外侧,一般在活动时加重,尤其是做过头动作时,休息时常减轻。主动活动度明显小于被动活动度,活动度受限最常表现为上举和内旋受限,Jobe试验、Lift-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根据当前医学科学、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操作步骤和管理措施, 旨在规范和提高临床诊疗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诊疗指 南及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制定过程和应用意义,以及一些常见的例子。 一、临床诊疗指南的重要性 1. 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是基于大量临床试验 和研究成果,旨在提供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医务人员合理决 策和操作,提高医疗质量。 2. 规范医疗行为:通过明确的操作步骤和标准,临床诊疗指南能够 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减少因个人经验差异导致的误诊误治。 3. 强调循证医学: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过程需要依据最新的循证医 学证据,鼓励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注重证据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提 高治疗效果。 二、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过程 1. 选题:制定临床诊疗指南前,首先需要确定目标疾病或疾病组群,根据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紧急性进行优先排序。 2. 团队组建:制定临床诊疗指南需要组建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工作组,确保制定的指南具备临床实践权威性和广泛适用性。

3. 文献回顾:工作组成员根据目标疾病,进行系统的文献回顾,收 集和整理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指南。 4. 等级评价:工作组根据已有研究的质量、证据的可信度和实践的 效果,对相关治疗方法进行等级评价,确定最佳实践建议。 5. 制定指南:工作组根据评价结果和专家共识,制定一系列临床诊 疗指南,包括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用药指导等。 6. 外审和修订:制定完成后,将临床诊疗指南交由外部专家进行审 稿和反馈意见,并根据意见进行修订,确保指南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三、临床诊疗指南的应用意义 1. 指导临床决策:医务人员可以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提供的操作步骤 和管理措施,科学决策和操作,提高治疗效果。 2. 提高医患沟通:患者可以通过了解临床诊疗指南,更好地参与医 疗治疗和决策,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3. 审核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可以依据临床诊疗指南对医疗行为进行 审核和评估,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4. 保障医学教育:临床诊疗指南可以作为医学教育的参考,帮助培 养医学专业人员的规范化操作和决策能力。 四、临床诊疗指南的实际应用 1. 高血压诊疗指南:规范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用药建议,帮助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和治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骨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骨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创伤基本问题及骨折脱位、手外伤 第一节创伤与急救 (4) 多发骨与关节损伤 (4) 创伤性休克 (5) 骨筋膜室综合征 (6) 挤压综合征 (7) 脂肪栓塞综合征 (9) 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 (11) 开放性损伤的处理原则 (11) 第二节骨折 (12) 上肢骨折 锁骨骨折 (12) 肱骨外科颈骨折 (13) 肱骨干骨折 (14) 肱骨髁上骨折 (15)

肱骨髁间骨折 (16) 肱骨内、外髁骨折 (16) 桡骨小头骨折 (16) 尺骨鹰嘴骨折 (17) 尺桡骨骨干双骨折 (18)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 (19) 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 (19) 桡骨远端骨折 (20) 桡骨远端骨骺分离 (21) 腕部骨折 (22) 下肢骨折 股骨外科颈骨 (23) 股骨粗隆间骨折 (24) 股骨干骨折 (24) 髌骨骨折 (25) 胫骨平台骨折 (27)

胫腓骨双骨折 (28) 踝部骨折 (28) 跟骨骨折 (29) 骨盆及髋臼骨折 骨盆骨折 (30) 髋臼骨折 (31) 第三节关节脱位 (32) 肩锁关节脱位 (32) 肩关节脱位 (32) 肘关节脱位 (33) 腕部关节脱位 (33) 髋关节脱位 (34) 膝关节脱位 (35) 踝、足关节脱位 (35) 第四节手外伤 (36)

开放损伤 (36) 手部骨折 (37) 第五节脊髓损伤 (39) 第二章关节外科 (41) 肩关节周围炎 (41) 肱骨外上髁炎 (42) 腕管综合征 (43) 肘管综合征 (43) 踝管综合征 (44) 跟痛症 (44) 股骨头坏死 (45) Baker囊肿 (47) 第三章脊柱外科 颈椎病 (47) 腰椎间盘突出症 (49) 腰椎管狭窄症 (50)

骨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骨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一、肱骨骨折 【病史采集】 包括外伤性质、时间、机制、部位、出血情况及伤后处理经过。 【检查】 1. 医师接诊后应及时完成体格检查。对肱骨干中下1/3•骨折要特别注意是否伴有桡神经损伤。对肱骨髁上骨折尤其是严重移位者应注意是否伴有肱动脉损伤;对开放性肱骨干骨折,应注意出血情况、上止血带时间、桡动脉搏动情况。 2. X线检查:对损伤部位及时拍摄X线片以确诊骨折及了解骨折类型。对多发性损伤应摄全肱骨X线片,以免遗漏肱骨解剖颈、外科颈、肱骨髁上、肱骨内外髁、肱骨髁间及肱骨小头骨折。 3.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感染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三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断】 1. 明确的外伤史。 2. 损伤部位可出现肿胀、皮下瘀斑、畸形、压痛、反常活动、骨擦音阳性、纵向叩击痛阳性。肱骨外科颈骨折可出现肩关节功能受限,肱骨远端骨折可出现肘关节功能受限。 3. 有神经血管损伤则有相应表现。 4. 摄正侧位X线片可确诊。对疑肱骨解剖颈或外科颈骨折可摄胸部X线片。 【治疗原则】 1. 肱骨解剖颈或外科颈骨折: (1)无移位骨折,可用三角巾或颈腕吊带保护患侧上肢,或将患侧上臂贴胸壁固定。 (2)有移位骨折,可在臂丛麻下手法复位,用超肩关节固定,或用甩肩疗法。 (3)若移位明显的骨折,经反复手法复位仍不理想,患者又有较高要求,骨折不稳定,可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钢板选择锁定钢板,重建钢板。 (4)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5)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6)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7)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 (8)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9)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2.肱骨干骨折: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一、定义与发展 临床诊疗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是基于系统遴选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提供临床医生在特定临床场景中做出准确决策的指导文件。它是将最新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和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临床诊疗指南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早期的指南主要依赖专家的经验和专业共识,但其可靠性和一致性较差。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指南开始依据大规模临床试验和系统回顾综合考量证据,以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当前,越来越多的指南涉及了多学科合作,并且制定者采用了更加透明的方法,以确保指南的严谨性和公正性。 二、指导作用 1.制定标准:指南可以提供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统一医生的行为准则,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2.促进决策:指南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证据,协助医生在临床决策中权衡利弊,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的诊疗方案。 3.降低变异性:指南可以减少医生之间的差异性,提高诊断和治疗的一致性,降低医疗干预的无效或有害性。 4.优化资源利用:指南的制定可以避免过度或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编制过程

制定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需要一系列的步骤和程序,以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般而言,编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提出问题:确定编制指南的范围和目标,确定需要回答的关键临床问题。 2.文献检索和证据评价: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筛选和评价相关研究的证据质量和可行性。 3.制定建议:根据可用证据和专家意见,制定相应的诊疗建议,并确定其级别和推荐程度。 4.外部评审和修订:邀请其他专家、患者和政策制定者对指南进行评审,搜集意见和反馈,并对指南进行修改和完善。 5.实施和推广:制定指南后,需要积极推广和培训,以确保医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指南的内容。 总之,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优化医疗资源利用和促进患者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指南的编制过程中,需要依据科学证据、倾听专家意见、进行外部评审和广泛宣传,以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骨伤科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多发生于儿童。 (3)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移位和类型。 (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 (二)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疾病分型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2)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四)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疼痛,胃纳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舌淡苔白,脉虚细。 二、治疗方法 (一)手法整复和固定 1.手法整复 (1)无移位的青枝骨折、裂纹骨折用直角托板加绷带屈肘90°悬吊2~3周。 (2)新鲜骨折有移位者,肿胀不严重,可进行手法复位。 伸直型骨折:麻醉下,患者仰卧位,一助手握患侧上臂,另一助手握患侧前臂及手腕,肘半屈位,徐徐用力,顺势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若患肢为右侧且远端有旋前畸形,在牵引下先使前臂旋后,然后左手握住骨折近段,右手握住骨折远端,两手相对挤压,将远折端旋后、近折端旋前矫正旋转,将骨干内推、远折端往外端纠正侧方移位(尺偏型骨折尽可能矫正畸形;桡偏型骨折不可矫枉过正,防止肘内翻)。术者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动尺骨鹰嘴向前,同时两手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拉,并让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将肘屈至70°左右,即可复位。注意勿将骨折远端过度推向前方,以免骨膜剥离广泛而影响骨折的稳定性。尺偏型骨折当手法复位后,术者可一手将骨折部固定住,另一手将肘关节略伸直,将前臂向桡侧伸展,使骨折断端桡侧骨质嵌插或稍有桡偏,以预防发生肘内翻畸形。 屈曲型骨折:麻醉下,整复屈曲型骨折,手法与上述相反,应在牵引下将远折段向后推,并徐徐伸直肘关节。 2.固定 对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予四块小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和腕颈悬吊屈曲90度固定,3~4周后去夹板进行功能锻炼。 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在鹰嘴后上和骨折远端内侧各放置一个梯形垫,骨折近端外侧放置一个塔形垫。用四块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屈肘90°~110°,以不影

骨关节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关节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关节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关节科是临床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诊治与骨和关节相关的疾病,包括骨折、关节疾病、骨质疏松、脱位、肌肉韧带损伤等。为了提高骨关节科的 诊疗水平,制定了一系列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以指导临床医生的工作。 一、临床诊疗指南 骨折的诊疗指南 1、初步诊断:通过较明显的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可初步判断是否为 骨折,应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2、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检查,要注意遮盖和搜寻骨折效果,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 3、分型:骨折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根据骨折位、骨折形态、可移动度和复位 情况分为不同类型。 4、治疗: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疗法和手术治疗,注意合理用药和小心处理骨折术后的并发症。 关节疾病的诊疗指南 1、初步诊断:通过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变形、活动受限、强度减退等症状,可初步判断是否为关节疾病,应进行临床检查以明确诊断。

2、影像学检查:与骨折检查类似,也包括X线、CT、MRI等检查,区别在于对关节局部的细节和规律性要求更高。 3、分类:关节疾病可归为许多类型,如退化性关节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应根据病情综合选择治疗方式。 4、治疗: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应根据病情综合选择适宜的药物。 二、技术操作规范 骨科手术操作规范 1、准备工作:包括手术准备、手术区域的前处理、手术器械的清洁、消毒等,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麻醉和镇痛:麻醉和镇痛要地方安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注意控制疼痛。 3、手术技术:根据手术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内镜下手术、骨伸展系统手术等,操作要规范、标准。 4、术后护理:包括伤口的处理、疼痛控制、抗感染、康复治疗等,掌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关节镜手术操作规范 1、准备工作:包括器械、设备、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麻醉和镇痛等,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足跖骨骨折的患者。 一、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足跖骨骨折(TCD编码:BGGOOO)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足跖骨骨折(ICDT0编码:S92. 300)o (二)诊断依据 L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o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3周。 (3)晚期:伤后3周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跖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跖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L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跖骨骨折(TCD编码:BGGOOO)和跖骨骨折(ICDT0编码: S92. 300)的患者。 3.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跖骨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4.除外以下情况: (1)跖骨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

等。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糖、血脂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5)心电图 (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整复、穿针固定 2.药物治疗 3.康复治疗 4.并发症的防治 5.护理 (九)出院标准 L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牢固。 6.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7.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复位后骨折端成角及错位、或附间关节半脱位等,需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退 出本路径。 3.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住院期间病情加重而需要特殊处理, 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4.出现张力性水疱、压迫性溃疡、皮肤过敏、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轻者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