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定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定稿)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第3页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1、合作探究,形成技能。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其唯一指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知识成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能力、体验成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量课桌的长进而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引出刻度尺并通过比较讨论认识刻度尺。其次,通过操作、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多种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4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最后,在探究用厘米量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帮助今后的实测和单位进率的换算,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尺上指1厘米、比划1厘米、闭眼想1厘米多长、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l厘米的物体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

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建立厘米的表象,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4、程序清晰,目标明确。

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都要精心设计与准备。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是新课引入——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几厘米——用厘米量——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每个环节都有教学目标,总结可以由学生总结,学生总结不出来教师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创造有效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我们知道,课桌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老师想知道课桌的长度,你有什么办法?

2、师:用什么量,学生回答。

3、师:大家说了那么多方法,下面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4、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5、教师疑惑地问:为什么都是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回答。

总结:同样的桌子,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量出的结果不同,要想量出的结果一致,我们必须统一测量工具。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通常使用“尺”这个工具。

二、新授。

1、认识尺。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这是一把米尺,这是三角尺、卷尺、量衣服用的皮尺(逐

一出示给学生看),你们身边有没有尺,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你们的尺是学生用的尺,为了和三角尺区别,我们习惯把它叫做直尺,你们的直尺可以看出看成是米尺的一部分。

老师将这把米尺放大,并把它的一部分画了出来,把你的尺和它比较,这些尺上都有的是些什么?师分别解释刻度、厘米的刻度线、cm或“厘米”,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相机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引导认识尺后,让学生逐一说出尺上的各部分。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师:引导认识0刻度,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介绍“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课件演示)师: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点3个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得出结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验证: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一边数出1厘米。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

总结: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联系生活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然后在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闭起眼睛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

总结: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3)初步认识几厘米。

师:想一想,2个1厘米是几厘米?那2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呢?

师:在直尺上,你能找出2厘米的长度吗?你还能找出4厘米的长度吗?

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下他找的对不对。你还能找出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4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比一比这两个同学的找法,哪种一眼就能看出找出来的是4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4。)

总结:要找几厘米从0开始,从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样找比较方便,你们

能记住这种方法吗?

3、用厘米量。

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下面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量纸条长度(5厘米长)。

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是几厘米?量好后汇报结果。

请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量的方法。

师示范讲解:生活中如果不需要很准确的长度,我们可以在脑袋里可以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一估,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大概长度;要知道准确的长度,就要用尺正确的去测量,量的时候要将尺和物体的边重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尺上的刻度,那就是这根纸条的长度。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5,那么它的长就是5厘米。

判断: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他们量的对吗?(演示学生错误的量法。)总结:我们量物体的时候,要把尺和物体的边重合,尺的0刻度和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指着几,就是几厘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1、2、3题)

三、拓展练习。

(1)用直尺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度。(解决尺子不够长的问题。)

(2)一把没有0刻度断尺怎么量出铅笔的长度?(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总结。

五、课后作业。

(1)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并写下来。

(2)课后调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并写下来。

教学反思

【片段1】:初步认识1厘米。

师:大家看尺的最左端的数字是几?

生:是0。

师:这叫0刻度,0在这里表示起点,记住这句话:“一切从0开始”。

师:(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生1:从刻度3到刻度4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

生2:从刻度5到刻度6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

生3:从刻度7到刻度8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他们都只有1大格。

生2:4-3、6-5、8-7都等于1。

师:看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一边数出1厘米。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吗?

经过验证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再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闭起眼睛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

师总结: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反思】:

在前一环节认识了直尺后,教师用直尺做教具,告知直尺上多长是1厘米后,让学生模仿举例,再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直尺上的1大格是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表象。接着让学生对照直尺观察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起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层层推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尤其将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这些具体的实物与1厘米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有效突破了难点。

【片段2】:用厘米量。

师: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是几厘米?量好后汇报结果。

生1上台演示,教师问:为什么用刻度0对着纸条的一端?

生1:因为0是起点,一切从0开始。

师:要知道纸条多长看哪里?

生1:看纸条另一端指着哪个刻度,现在是5,所以纸条的长度是5厘米。

生2上台演示,教师问:尺子应该怎么放?

生:尺子要和纸条的边重在一起。

师:眼睛怎么看?斜着看行吗?

生:不行。那样就看不清尺上到底是几,眼睛要在尺子的正上方。

师: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他们量的对吗?(1.尺子的0刻度线没有和纸条一段重合;2.尺子斜着,没有和纸条的边重合;3、正确的量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量法。

【反思】

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的手动起来、嘴动起来、脑动起来。先让学生估测,再实测,最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方法,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测量方法的细节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不断丰富完善测量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片段3】:拓展练习。

(1)用直尺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度。

生1:用我的尺量,量一次就在桌子上做个记号,看量几次,最后加起来。

生2:每次只能看尺上有刻度的地方,尺两端没有刻度要除开,量1次是20厘米,量了3次,所以是60厘米。

生3:我还可以拿3把直尺来量,并在一起看。

师:你们都很会想办法,今后如果遇到尺比测量物体的长度短些,可以用这些方法。

(2)一把断尺怎么量出铅笔的长度?

经过讨论后学生汇报交流:

生1:可以把直尺倒过来看,把刻度20看作刻度0,铅笔的一端对着几,从20倒着数到那个数,看数了几个数就是几厘米。

生2:把任意一个刻度对着铅笔的一端,看铅笔的两端有几大格,有几格就是几厘米。

生3:我的方法和生2一样,不过我不是数有几格,我是用后面的刻度减去前面的刻度。

师:真棒!这种方法最简单实用。

【反思】

任何教科书都需要教师来续写,不能只把书面上的东西讲完、练完就算完成任务,要有延伸、建构新知、要领会教科书意图。用一把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显然是不够长的、一把没有0刻度的断尺测量铅笔的长度也是有难度的,但这些都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这样的两个问题,可以关注不同层次学生,一方面为困难的学生搭脚手架,规范教会测量方法,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定稿)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第3页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1、合作探究,形成技能。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其唯一指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知识成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能力、体验成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量课桌的长进而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引出刻度尺并通过比较讨论认识刻度尺。其次,通过操作、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多种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4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最后,在探究用厘米量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帮助今后的实测和单位进率的换算,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尺上指1厘米、比划1厘米、闭眼想1厘米多长、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l厘米的物体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师:武全柱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上次阿福去裁缝店做了一件新上衣,结果满意吗?为什么?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如果你是阿福,现在你会有什么样的疑问? 生1:1米=1oo厘米吗? 生2: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一)认识1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师画线段)比划一下。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米究竟有多长? 生:想 师:想一想,用米尺来量1米的长度时,为了保证精确,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把米尺拉直,手要握住住两端,不能握住太多。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 (1) 每个小朋友手中有一个米尺,请你轻轻的拉齐米尺的两端,(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手臂不要动,手指轻轻一松,放掉米尺,看一看,你两臂伸开的距离就是米。再试一试,同桌合作,一个比量,一个用尺子量。 (2)测量几步为1米。 (3)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生:手臂,3步的长了来表示 (二)感知一米的高度。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竖着放,从地面到墙上的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请大家估计一下,从老师脚底到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呢? 同桌两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质疑:为什么都是1米的高度,都是从脚底量起,到老师的腰这里的高度是1米,而到这位同学下巴的高度是1米? 生:一米的高度是相同的 (三)联系生活。 师: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屏幕的宽,黑板的宽,门的宽,桌子的宽,课桌的宽等) 师:我们量一量自己估计得准不准。(请两名代表分别量一量) (四)联系估测。

长度单位 第1课时 认识厘米 (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 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的概念,认识厘米作为长度的一种量度单位。 2.掌握厘米的基本认识,可以使用厘米进行简单的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求知欲,运用科学认识变换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1.厘米的基本认识。 2.如何运用厘米进行测量。 3.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厘米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 1.教师需要准备计量尺、卷尺、米尺和几根不同的线段。 2.准备PPT课件,图片、视频素材等教学辅助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各种线段的图片,让学生讨论他们的长度并比较其大小。 2.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平时所用的重量单位是什么吗?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厘米衡量的物品呢?” 3.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感知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的基本认识,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授课(30分钟)

1.介绍厘米的概念和用途,让学生知道它是长度的一种量度单位。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厘米的标准,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使用厘米衡量长度。 2.通过视频和图片,教师演示了如何使用厘米进行测量。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卷尺测量自己手臂的长度,让他们更深入地理 解厘米的基本认识。 3.让学生自己使用计量尺和卷尺,进行长度的测量。让他们比 较不同线段的长度,并使用厘米来记录它们的长度。 4.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厘米?”、“我们如 何使用厘米进行长度的测量?”、“你们最长的手指长度是多少?”等等。 三、巩固(10分钟) 1.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使用卷尺、计量尺和米尺进行 实际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 2. 通过不同的情形让学生总结使用厘米进行测量有哪些方法和 技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教室的宽度、门的高度、同桌的 长度等等。 四、结束语(5分钟) 1. 让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使用厘米进行实际操作, 并引导学生对未来学习的厘米的教学进行展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基本概念的介绍和测量的实际操作,相辅相成,较 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 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达到知识点的吸收。

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拟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创造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例如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拟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答复: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3篇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小木块作单位来量一量学具中纸条的长度。 教师: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量贴在黑板上的这张纸条,让学生来量。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小木块在黑板上放不住,测量起来很不方便。)教师说明:在测量这两张纸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小木块,虽然得出了结果,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共30张PPT) (共30张PPT) 《认识厘米》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的课文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内容。针对课程标准,认真挖掘教材资源,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通过使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因刚入校一年多,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还较为薄弱,行为习惯有待加强培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

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观察、实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形成经验。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掌握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重点 掌握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重视观察法、迁移法、比较法和讨论法的应用,在观察、比较和验证中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学生自我创新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案

1 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依据估量的长度合理选取长度单位。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重点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2.建立长度观念,会选取合适的长度单位,会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指导】 1.注意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如只让学生用“拃”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

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4.注意让学生先估量物体的长度,再来选取合适的单位。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比较量较长物体长度和较短物体长度时所用 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选取正确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够根据测量对象正确选择长度单位。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1课时 第4课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1课时 第5课时练习课……………………………………1课时 【知识结构】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1 曹xx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如:“量一量”这一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自主探究量法,再在集体交流中得出正确又简便的方法。把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得到主动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估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量一量”这一教学环节,教师组织了几次估测活动:⑴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估测,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测量的灵活性,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量长度的价值。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本课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基础。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及本教学内容特点,以及二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喜欢生动活泼的建构,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来确定以下目标: ①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然情境中亲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观察并与同伴交流、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 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结合二年级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亲身体会长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 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设计1 长度单位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指名回答。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

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上册《熟悉厘米》教案 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看、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受的制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预备:多媒体、米尺。学生预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教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详细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拟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

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创造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例如1情境图。)观看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许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桌的长。) 沟通汇报:桌的长是几拃?生1:拃。生2: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展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一样的标准进展测量。 教师小结:由于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认识厘米》教案 一、学习内容: 厘米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 通过实物操作,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三、学习概念: 核心概念: 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百度百科) 四、实物准备: 三角板、一厘米长的实物、吸管、卡纸、彩色的纸条、剪刀。 五、学习过程及方法: (一)导入新课 用尺子测量物品,让学生观察尺子。 (二)完成学习目标 1、教师三段式认识1厘米 请观察:这是尺子,这是1厘米(在尺子上标出1厘米) ①这是1厘米。 ②1厘米在哪里? ③这是几厘米? 2、请再观察:(投影下操作)这是一小截吸管,现在测量它的长度。吸管的一段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另一端指向刻度1,这个吸管的长度是1厘米。(板书:1厘米)。这是一根红色的纸条,把纸条的一段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指向刻度4,这根纸条的长度是4厘米。(板书:4厘米) 3、学生反复操作: ①操作一:请像老师一样的操作,在纸条上测量出4厘米的长度,并剪下来,与同桌比一比。(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教师回应) ②操作二:请像老师一样的操作,在纸条上测量出5厘米的长度,并剪下来,与同桌比一比。(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教师回应) ③操作三:请自由操作。(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教师回应小结:在

测量物品时,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再看看另一端对准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三)练习: 1、请在你的卡纸上画出你想画的厘米数并剪下来,可以拼出一个图形。 2、请回家用你的尺子测量家中任何你想测量的物品并告诉你的家长测量的结果。 (四)教师总结,师生谈收获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核心概念: 厘米 1厘米(1厘米长的线段) 4厘米(4厘米长的线段) 5厘米(5厘米长的线段)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借助学生生活经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直尺进展简单的测量。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历和生活经历的认识根底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才能。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别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

通过对目的的进一步分析^p ,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和一年级后段学生的认知开展的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我通过以下教法和学法指导引导孩子学习。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本节课作为“空间与图形”模块学生接触长度单位概念和进展测量的重要开端,我通过操作演示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指导观察法认识直尺、建立一厘米长度的表象。进而通过指导操作法、操作演示法引导学生用直尺进展测量。 指导学生完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己认为表达的明晰,别人认为听得清楚,到达高效的沟通目的。 三、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多且抽象这一特点,课堂上更多的给学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时机,倾听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在导入环节,通过观察法和操作法感知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发学生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授课内容 认识线段(教科书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第一课时 授课目的 1.知道什么是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 授课要点:线段的特点。 授课难点:建立线段的表象。 授课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 授课过程 一、预习目标:请问以下线哪些是线段?(课件显现) 二、出示目标:课件出示目标,并讲解 三、学习目标 (一)观察情境,比较曲直 出示体育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 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样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曲折的)(二)观察操作,认识线段 1.操作、观察 (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曲折的线变得如何了吗?(学生拉紧毛线)(2)提问:此刻同学们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 根线:拉直、两端用磁铁固定) 说明:此刻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磁铁)叫作端点。(板书:端点) 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 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 个端点) (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 一段可以看作线段。(板书:线段) 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作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 (4)变式。

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的: 一、知识技能 〔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打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打破重点。 教学难点: 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打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打破难点。 教法:谈话、演示。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臵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创造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学生汇报。 〔2〕用厘米量。 ①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④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最新)认识厘米教案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1、例2、例3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第2题。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这一情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例2 先借助厘米尺感知1厘米有多长,再通过比画、比较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同时认识表示厘米的字母符号“cm”。借助估计图钉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一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3 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生用厘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1.运用设疑引入法创设认知冲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引导探究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巩固练习法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交流归纳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讨论总结法。承前启后链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相声导入: 课件播放郭德纲与于谦表演的《卖布头》片段。 出示几句关键台词: 郭:真正烟薰皂,烟煤搀煤灰,……什么汽车马车飞机那迫击炮那机关枪都追不上它,怎么回子事? 于:怎么回事啊? 郭:刮跑啦。 于:那不废话嘛!可不刮跑了嘛! 郭:那位先生说,卖布头儿的,多少钱一尺?站稳脚儿,庹一庹尺寸,一庹五尺长,两庹这么一丈,三庹一丈五。 于:诶,连我一块儿卖啊! 教师问:听了相声,笑一笑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郭德纲说的“庹一庹、一庹五尺长、两庹这么一丈、三庹一丈五”是什么意思? 学生叽叽喳喳地回答。 教师:很不错!一庹就是两臂左右平伸,掌心向前,两手指尖之间的距离。古时人们用庹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一庹五尺长,两庹这么一丈,三庹一丈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人用庹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品析:运用相声片段引入,情景有趣,引导学生在笑声中思考,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很自然地由“庹”的认识进入长度单位的探究学习中,不留任何做作痕迹,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情景)大头儿子看到学校的小栏杆坏了,想让小头爸爸帮忙重做一个,他身边没有任何工具,只好用手指一拃、一拃地量起来,正好5拃。他回家要求爸爸做5拃长的小栏杆。师:你们觉得,大头儿子的做法可行吗?你想到用身边的小物体来量物体的长度吗?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 量 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3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5、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若干个回形针,硬币,正方体,三角形,圆形,尺子,小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 1、情境导入 今天上数学课,教师带大家到公园里去看一看好吗? (1)有群小动物坐在那,想不想知道它们在看什么?(出

示小鸟图,有声音) 小鸟想知道数学书的宽有多长,你们能帮帮它吗? 请你们的学具盒中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工具量一量,看看数学书的宽有多长? 谁来说说你的结果? 提问:奇怪了,我们大家量的都是数学书的宽,但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呢? (量东西的工具不同) 如果我们想量出来的结果一样,用同一种东西量才行。(2)接着我们去看看小兔子。请大家用眼睛认识看看,用耳朵仔细听听,到底小兔子那出了什么问题。 (出示情境) 小兔:大象伯伯我想做一条裤子。 大象:你的裤子要多长啊? 小兔:我的裤子有2片树叶那么长。 大象:好的,那你明天来拿吧。 到了第二天,小兔到大象家里拿裤子了。结果裤子做长了许多。 小兔:大象伯伯,我要做的裤子只要2片树叶那么长,你是不是搞错了? 大象:没有啊,我给你做的树叶也刚好是2片树叶那么长,不信你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认识厘米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问题情境:小灰兔帮助妈妈拔萝卜,萝卜被兔妈妈埋在了山脚下最大的一棵树下,只要从树下的石头开始,向正东方走5个脚长,就能找到。但是小灰兔怎么也没找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兔妈妈脚长,小灰兔的脚短,所以都是走5个脚长,长度是不一样的 师:(图片)分析得非常正确。瞧,这是兔妈妈的一个脚长,这是小灰兔的一个脚长,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获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想一想,如果要获得统一的结果,你希望这些脚印—— 生:一样长。 师:对呀,所以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中的一个——厘米。(揭露课题)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表象 师: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先交流在汇报 问题一: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1cm有多长? 预设1:用比一比的方法,中指的宽度大概1cm,手势比划一下 预设2:用指一指的方法,尺子上刻度1到刻度2是1cm 预设3:用找一找的方法,田字格的宽度,橡皮的厚度、图钉的长度大约1cm 关于厘米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评价(小组评价,以及下面小组听讲评价) 师总结方法:今天我们就用手势比一比,在尺子上指一指,在生活周围的物品找一找,来认识厘米。 师:其实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 师:(媒体展示从尺上剥下来的1厘米)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 游戏:像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放在拇指和食指之间,仔细观察1厘米有多长;取出小棒,拇指和食指的位置不要动,记住1厘米有多长,合拢手指,再张开1厘米的长度,用小棒验证、调整。 师:(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的小棒模型)你觉得1厘米这个长度怎么样? 生:1厘米很短。 师:对,所以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任务一: 1、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初步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和计算。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设计情境---阿福做新衣的故事,让学生在充满兴趣中思考:衣服为什么做小了呢?通过小组交流,体会到师傅、徒弟量衣服的标准不一样,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做好?体会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引出直尺。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用厘米进行简单的测量,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阿福做新衣的故事。(以故事引入,并给学生留下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测量长度需要工具和同一单位的重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 2. 这是为什么呢? 3.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分析。 4.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观察自己的直尺,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自己的直尺上有哪些刻度?(强调“0”刻度) 3、认识厘米。 (1)告诉学生: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让学生在直尺上找一找,比一比,还有那些刻度间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也可以用“cm”表示。 (2)你知道生活中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提醒学生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和图钉)学生用直尺上的1厘米比一比。 设计意图: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实实在在物体,有利于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4、认识几厘米。 (1)从0刻度到2刻度是几厘米呢?从3到5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些长度的? (2)让学生说出直尺上各段的长度各是几厘米。 5、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1)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 将手指用力伸直,大拇指指尖对齐尺子的0刻度,中指的指尖对齐哪个数字,一拃的长度就是多长。师用课件演示。 学生测量自己的一拃是多长。 记住了自己一拃的长度,有时也可以用自己一拃的长度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简单认识线段。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线段:这就是线段。线段可以测出长度。 量一量书上两条线段的长度。 自己画几条线段,量一量。(提醒学生,画线段时,两端应打上点。)(3)小红、小明和东东在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谁的测量方法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