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湖心亭看雪》教案(公开课定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湖心亭看雪》教案(公开课定稿)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文单元的第四课,作者明朝张岱,既有明代小品文的普遍特征,又有作者极其鲜明的个人情怀。它篇幅短小,语言洗练,在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自成一格,部编教材将之由八年级调到九年级,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样的大作放在一起阅读,足见本文的重要性。文中展现的古代士子眼中的独特山水和情怀,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也有一定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小学高段和七八年级的文言文学习和积累,九年级的学生通过预习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不会存在什么障碍,但是因为本文特殊的文体特质和文化背景,绝大部分的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以及同类文章的阅读经验,所以未必能体会本文的写法和内涵。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在朗读文本中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感受白描手法之美。

2.体会课文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理解其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解读作者独特的精神追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年央视热播剧《觉醒年代》有一处经典片段:陈独秀约钱玄同、刘半农雪中游陶然亭,被大家盛赞。让我们一起观看视屏片段,一探究竟。

教师提问导入:通过观看视频,我们感受到了雪中游陶然那份别样的“雅致”。自古以来,读书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雪中游西湖的。

二、自主预习展示(课前测评)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个人经历: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作品简介:《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 ōng)

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

(2)课下词语释义齐读

绝: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砀:冰花一片弥漫。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及:等到。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齐读)(设计意图:感知其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赏雪的具体经过。

第二部分(2):写湖心亭奇遇。

(二)研读分析(精读)

1.突破重难一赏雪(设计意图:贴近文本,发挥联想、想象感受美)

(1)请找出写景句,齐读。(对比两张照片)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参考解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景色,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文学常识: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

如本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3)美读写景句,再次感受天地苍茫下的西湖雪景。

教师范读与学生跟读结合:读出气势,前半句大气,后半句渺小。

2.突破重难二痴人的“故国”之思(设计意图:梦中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如梦中人。

先情景创设:同学们,大雪夜,你会选择做什么?

窝在温暖的被窝,或者倚靠窗前,看雪。课文里的张岱呢?

(1)示例: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预设: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教师小结: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

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3)“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教师小结: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同的雅趣,独特的追求。

四、结构梳理与课堂小结

教师结语:本文文字浅近,淡雅,形象直观、鲜明,像一首秀美隽永的山水诗,又像一幅淡墨描绘的山水画,使人身临其境,目睹其形而拍案叫绝。

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字里行间,又体现着作者的故国之思,寄托着人生渺茫的慨叹。

让我们一起背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五、作业设计

将《觉醒年代》的“陶然亭赏雪”片段,与本课进行比较,说一说异同,写一写你的学习感悟(3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

湖赏雪白描奇景

亭雅独

看两人对坐

雪奇遇痴迷

三人同饮

七、教学反思

在这次设计中,处理教材,我以为要紧贴文本,教学互动中要注重师生共学,语文共生。在对文本的反复研读中,提高领悟。只有文本才是师生的共同依赖,只有更新理念,才能一点点收获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 看雪》教案 教学材料处理要灵活。教案不能写成教材的缩写,不能写成教材的提纲,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自搞一套,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 【教学重点】 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教师预设整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 1.找两个学生读课文,学生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 2.生根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 3.学生根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 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讨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第一段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一个舟子呢?到底是几个人去的?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三个“与”用的太重复了,有点拖沓,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湖心亭看雪》虽只有一百五十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山水景物,引起古人(文人,有情人)的无限情思。今天,我们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那儿的雪承载张岱怎样的情怀。 二、读好雪之文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字音,感受节奏,一起走近湖心亭看雪。) 2.全班齐读。 3.屏显字音(生齐读,教师提醒注意字形,并提醒学生把字音标在字上方。) 4.全班齐读(字正腔圆读) 5.屏显节奏: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6.男女声各读一段。(读准音,把握好节奏) 三、理解雪之意: (学生课前运用网上字典翻译课文,教师创设情境、检测、强调)师:生一起读标题(学生读) 师:谁去湖心亭看雪?文中哪个字指导张岱自己(余)。湖心亭在哪儿呢?(西湖)。我家呢?文中哪句话表明?齐读(男生读)。

作者什么时间去看的?天气情况如何?交通工具呢?衣着、用品呢?(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意),并解决相应的字词:崇祯、余、雪、俱、绝、是、更定、拏、拥) 师:张岱眼中西湖雪景如何?(生回答):冰花一片弥漫。 师:具体怎么写一片弥漫?生:(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师:随着船慢慢靠近湖心亭,张岱看到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的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师引导,学生解决“一”“惟”“芥”) 师:到亭上,张岱遇到两个金陵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酒烧得滚沸。[注:“酒炉”作复合词时,在古代指卖酒的场所,即酒肆。烧酒:指温酒;炉:温酒炉。]金陵人见我,心情如何?(大喜)非常、十分(高兴、惊喜、诧异),说到“在湖中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接下的表现呢?(拉),我的表现呢?(“白”,酒杯)。既是千古知音难觅,相谈甚欢,可只留下只言片语:张岱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居,动词)。 师:(“及”,等到)回来下了船。舟子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对他们作了一个经典的评价,那就是他们一伙都是“痴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 课前预习 一、作品梗概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消极避居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便选自《陶庵梦忆》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张岱(1597一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本文需熟读背诵。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描绘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的遇人之乐,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是日更定矣

古义:这;今义:用于判断,与“非”相对。 2.余拏一小舟 古义:我;今义:剩下。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义:一种颜色。 (二)一词多义 1.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2.余拏一小舟(数词) 上下一白(全) 3.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4.是日更定矣(这) 是金陵人(动词,表判断) (三)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四)重要虚词 1.其 问其姓氏(代词,他们的) 2.而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表承接,可不译)(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古代诗文,皆为传统的名家名篇。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诗词则偏于抒发个人的情志、怀抱。《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张岱的小品文,写于明亡之后。通过写作者夜泛孤舟、西湖赏雪,强烈地抒发了他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全文仅150多字,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像一幅水墨画,意境深远。文章题目是“看雪”,却从听觉入手写景,而真正写所“看”之景的文字只有42个字,整体却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浑然难辨、如梦如幻的湖山夜雪图,让人有一种天地茫茫、人生微渺的感概。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体会作者写景时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情分析】 这篇自读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浅近,学生诵读,不会有文字障碍。所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们已经学了很多借景抒情的文章,如本单元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所以,学生可以准确地在文中找到写景的句子,明确表达方式,对于这种写作方法应该是很容易理解。教师适当提示本文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起点拨提升作用。作者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之后,曾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绝不出山为官。作者生活贫困,但著作较多,大都写的是昔日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往日生活的怀念,透露出一种国破家亡而又无可奈何的隐痛,以及孤高自赏的情怀。而这些感情是借助写景、叙事在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来的。我们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这种感情。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定为:感悟作者在写景叙事过程中流露出的故国之思与孤傲情怀。 【教学目标】 1、朗读并翻译文章,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3、感悟作者在写景叙事过程中流露出的独特情怀。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这些要求及本单元内容特点,我设定了这三个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教学难点】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2 湖心亭看雪(名师教案)

12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点燃诗情,走进西湖 西湖很美——你看,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出了西湖的清新美;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绘出了西湖的娇羞美;杨万里的“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道出了西湖的冷调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诗词入情入境,是最能快速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方法。在这里,连用三组与西湖相关的诗句,既符合语文课堂的独特意蕴,又能点明本篇课文的学习方向。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设计意图】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于了解文章主题是非常必要的。知人论世,才能读懂读透文章,所以在这个板块,对张岱的“亡国之身”进行介绍,便于后面让学生理解“是金陵人,客此”的复杂情感。 三、自学交流,读顺读懂

1.准确读,读准字音 (1)自读,读准字音。 (2)互读,纠正字音。 (3)点读,强化识记。 课件出示: 崇祯 ..(chónɡzhēn)更.定(ɡēnɡ)拏.(ná)毳.衣(cuì) 雾凇.(sōnɡ)沆砀 ..(hànɡdànɡ)铺毡.(zhān)焉得更.有此人(ɡènɡ)余强.饮三大白(qiǎnɡ) 2.顺畅读,把握节奏 (1)指导读。 本文是游记散文,句的节奏要根据意义来判断。重点词语要重读。例如: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此外还要通过抑扬顿挫的处理读出作者当时孤寂无奈的情绪,例如: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自由读。 ①个读,读准停顿、重音、语气。 ②点读,小组内评价朗读。 ③齐读,交流重点句读、全班齐读。 预设: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 3.寻找读,理解重点词语 (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00“字词清单”) 课件出示: (1)一词多义 是:是.日更定矣(代词,这)是.金陵人(表判断)

《湖心亭看雪》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教案

12湖心亭看雪 1.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把握文中的白描手法,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湖心亭看雪》。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目标导学二:朗读训练,通文顺字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例如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奏划分思考 “拥/毳衣/炉火〞为什么不能划分成“拥毳衣/炉火〞? 明确:在本句中,“拥〞字引起后面两个名词,假设不在“拥〞字后面停顿,“炉火〞一词便失去了“动语〞。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能否划分为“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明确:可以,将“舟中人〞看作一个定中结构,即可如此划分节奏。 【教学提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微课教学设计——湖心亭上夜西湖,风流才子痴相公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诵读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欣赏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二、重点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课文。 2、欣赏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二)教学难点: 1、把握叙事、写景、抒情的关系。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方法: 1、沉潜涵泳,吟咏诵读鉴赏法 2、联想想象,批注阅读体悟法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的孤怀雅趣和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的两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作家梁衡所说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西湖胜景的佳作,被称作是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去《湖心亭看雪》。 (二)知人论世 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通茶艺茶道,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文学著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快园道古》等,还有史学著作《石匮书》。 (三)“奇人”、“奇事”、“奇景”、“奇趣”——赏析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走进张岱的精神世界。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导入初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名篇《湖心亭看雪》。这节课要做三件事。 【投影展示】 赏奇景 话奇人 悟奇情 师: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自由地大声读一遍,了解一下内容。 (生自由读。老师巡视,强调一定要大声。) 师:我们再听一个很精彩的朗诵录音,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请特别注意投影上的读音和字词。 【投影展示】 一、牢记以下词语的读音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 )砀(dàng) 更(gēng) 定铺毡(zhān) 二、一词多义分辨 1、棹一小舟上下一白 2、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3、上下一白强饮三大白而别 4、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请现在自己讲湖心亭看雪的故事给自己听,大声地讲。有问题的请提出来。 第二部分赏奇景 《湖心亭看雪》中有一幅名画,历代的名人对它的评价非常高。比如当代著名散文家梁衡的评价—— 【投影展示】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这幅画是什么样子的呢?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 湖上冰花弥漫 天云山水 浑然一体茫茫一片 湖上影子,只有 一道长堤的淡淡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朦朦轮廓 和我的如芥小舟 与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组织生读。) 这是现代文。文言的表达更精彩—— 【投影展示】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投影展示】 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小话题说景之“奇” •色彩之奇 •构图之奇 •三“与”之奇 •量词之奇 •视角之奇 •情怀之奇 •…… 我们再来看一个专业的评论—— 【投影展示】 作者先绘大背景:将天长水远,雪瘦江寒的清冷一笔泼来,这是最有中国古典意境的山水泼墨。继而以极其凝炼的笔法,将一个个小镜头特写推出。“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言人间景物之小,让人感慨天地之悠悠,人生之渺渺,颇有佛家禅意。短短几句,便实现了大与小,远与近,虚与实,物与人的融合。游动的视角与静默的山水在瞬间成为一种永恒,一种不忍惊动,不容打扰的永恒。(组织生读。) 师:好了,现在你来朗诵,肯定比刚才朗诵得好得多。读起来吧,孩子们!请你来设计朗读。请看老师给你们的帮助—— 【投影展示】 设计朗读的方法: “轻”读还是“重”读 “缓”读还是“疾”读 声“抑”还是声“扬” 声“断”还是声“连” 第三部分话奇人 奇景后面必有奇人。景赏够了,我们去研究一下张岱这个奇人。来,读—— 【投影展示】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张岱也不是什么神人,他对寒冷的感觉跟我们是一样的。哪里可以看出来? 其实看雪不算奇,大雪三日之后才去看雪就有点儿奇,大白天不去看雪,非要晚上八点钟才去看雪就更奇,而且明明带了人去,却偏偏说是“独往”就更奇了。 (师板书大字“独”) 师:但没有想到的是,湖心亭上居然有一样奇的人—— 【投影展示】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师:同学们啊,大凡文学作品中人物一旦说了话,你的朗诵就有了抓手。来,一定要读好——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3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湖很美——你看,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出了西湖的清新美;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绘出了西湖的娇羞美;杨万里的“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道出了西湖的冷调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张岱去西湖的湖心亭看雪吧。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崇尚“冰雪人格”,在诗文中多赋予冰雪高洁的灵魂,论诗亦主张“冰雪之气”。其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时时流露出明亡后怀旧伤感的情绪。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作品简介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背景链接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从事著述;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追忆前尘往事。 ◎文体知识 小品文:一种富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其文体并无定式,尺牍、传、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容。特点:①通常篇幅不长;②结构松散随意;③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2.目标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古今异义 是. 日更定矣[古义:这。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一词多义 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副词,尽力、竭力)赏赐百千强. (形容词,有余) 是⎩⎨⎧是.日更定矣(代词,这)是. 金陵人(判断词) 更⎩⎨⎧ 是日更.定矣(量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 更,每更约两小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副词,还)即更.刮目相待(副词,另、另外) 大⎩⎨⎧见余大.喜曰(副词,很、非常)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大,跟“小”相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

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zhēn) 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1)一字多义: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 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1、培养整理文言笔记习惯,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㈡过程与方法:1.继续使用活页笔记方法,积累文言词语,课堂、课后整理笔记; 2.抓住文眼“痴”、知其“痴”行,品其“痴”趣,明其“痴”情。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感受其顾念旧国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在整理笔记的基础上理解课文,领会白描的写景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任务: 布置预习作业; 使用微信小程序“问卷星”制作预习检测,内容主要为词语的解释与简单句子的理解,发布到微信班级群要求学生完成; 教师收集完成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词语理解的盲点和句子翻译的缺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分钟8:55-8:56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人间天堂的苏杭最有名的自然风景,那自然非西湖莫属。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经留下赞美西湖的诗文。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同去看看,冬日的西湖美景。

(湖心亭简介) 二、检查预习(字音)2分钟8:56——8|:58 三、朗读课文。6分钟8:59——9:05 1、听教师范读,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投影生字词) 2、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四、引导笔记整理,初步理解课文。12分钟9:06——9:18 提示:原文中红色字部分为“问卷星”反馈出来的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红色笔进行注释。 (一)第一段 1.重点词语:余 提炼——第一句:点明时间、地点; 2.俱;绝 3.是,更定,拿,拥 提炼——夜里独往看雪 4.雾凇沆砀,一白。 5.而已 6.重点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结:雪后游湖,朦胧写意 第二段 提炼——由景到人喜遇知音(对方)盛情款款(余)热情回应提炼——不许身份借船夫之口点出“痴”以“痴”映衬“痴” 结:喜遇知音,同为痴人 精读课文,深入研究15分钟9:19——9:34 (一)在文中找一个最能评价张岱的字。(痴)(板书) (二)知其“痴”行 作者的“痴”体现在什么地方? 与众不同的行为——夜游西湖,独往看雪 (板书——“知痴行”——夜游西湖,独往看雪”) 这种特立独行,是因为有不随波逐流、孤清高雅、淡泊雅致的审美追求。 (三)品其“痴”趣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_5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以文为本,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体现语文味。 2、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学生主动去体悟自然人文的审美情趣。 3、以“导——读——疏——品——悟”为设计轴心,关注不同学生的接受差异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用丰富精致的图片与音乐营造一个和谐的审美氛围。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熟读成诵。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感悟“痴”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与作者的清高自赏情怀。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美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更易进入文本营造的氛围。] 二、出示目标,学生朗读。 三、初读正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明确字音和节奏。 毳( )衣、雾凇( )沆( )砀( )、更( )定、更( )有此人、强( )饮节奏:一童子/ 烧酒/炉正沸 四、再读通文意: 1.一生朗读,其余听读,感知文意。 2.翻译全文,标记有疑处。(读、圈、辨、释) 3.当堂检测,强调重点: (1)毳凇;(2)大雪三日客此;(3)余舟一芥;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 《湖心亭看雪》是唐代著名诗人张旭的一首诗,诗中以湖心亭为视角,描写了冬日里白雪皑皑的景象。本文将结合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为大家分享一份《湖心亭看雪》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湖心亭看雪》的内在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诗歌阅读的基本技能。 2. 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唐诗。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 象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与预习(课前5分钟) 通过图片展示、歌曲欣赏或读唐诗等方式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唐诗的兴趣和热情,并对诗歌进行初步预习。

由教师或学生朗读诗歌,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包括歌词的押韵及韵律、句式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能力。 3.探究古代文化(课前10分钟) 通过PPT讲解、图片展示、视频演示等方式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学生对唐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朗诵与表演(课堂活动15分钟) 学生分组朗诵课文,并进行现场表演,展示个人才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演绎能力。 5.注释与解读(课中20分钟) 教师就诗歌的意义、诗意的内涵、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注释和解读,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6.思维引导(课中20分钟) 针对诗歌中的特定用词,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如“湖心亭是什么?”“雪为何物?”等,逐步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解读。

以“惟愿留得河山在”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爱情或友情等方面的感悟和情感。教师进行现场点评,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学生思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在朗诵、分析、解读和思考中,逐步理解和领悟诗歌的内在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通过创作,学生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进一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本节课通过对《登高台》一诗的教学,使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注释、解读和思维引导,逐步理解诗歌内涵,最终在写作中表达个人情感和想法。通过课堂活动和学生创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演绎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教学反思表明,在学生主体地位下,注重学生兴趣和热情,将是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近年来,新课改的实施,让教学逐渐走向多元化、个性化、创新化的时代,优质课的脚步也日渐紧跟。针对于九年级上册中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教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 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 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 赏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 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 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

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湖心亭看雪》 【教材分析】 本文是新课标增添的自读课文的一篇文章,它位于第三单元第三篇这样一个核心位置;虽然是自读课文,但是它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有较大的几率会出现在中考中,由此,要引起重视。 《湖心亭看雪》以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高雅脱俗的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且掌握了基本的翻译方法,这篇文章篇幅较短,且没有什么较难理解的词汇,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翻译。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内容的深层分析还不够到位,尤其是借景抒怀,情景交融的文言文,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 【设计理念】 《课标》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在欣赏朴实无华的雪景中所寄托的情感。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品评鉴赏法、自主学习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自行翻译。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 播放短视频《大明第一段子手——张岱》,提问:看完短视频,对张岱有什么了解? 明确:出身官宦世家,家庭条件优越,爱好广泛,爱交友,爱品评;玩物丧志,声色犬马;后期明朝灭亡后隐居,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张岱在明亡前一直过着悠闲的日子,但是这个出了名的“公子哥”,也有着自己沉痛的亡国之恨和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湖心亭看雪》,细品字里行间的哀愁。 教师补充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 册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单元教材分析】 1.与其他单元比较: 《湖心亭看雪》位于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主题是“游目骋怀”,包括《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3篇写景游记散文,1篇诗词组合。 部编版教材在八、九年级进入文本阅读之后,共安排了七个古诗文单元,从“人文主题”看,本单元与八上第三单元的“山川美景”内容相近,都是“游目”自然的写景名篇,但八上第三单元作品所抒之情相比较更单纯一些,通过描写美景,抒发赞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之雅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本单元的作品则更侧重“骋怀”,让情怀在景物描写中尽情展开,彰显旷达高远的人生境界和深厚炽热的家国情怀,是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肥沃土壤。 2.本单元分析: 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纵情山水,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本单元所选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志趣抱负。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寻找推动自我行动的现实力量——中华民族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乐感文化,先忧后乐、进退无惧的家国情怀。(2022新课标对诗文的学习有明确的循序渐进的规定,通过三年学习,到本单元时,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自主诵读,依据所学知识和课下注释感知文章大意,已经基本掌握文言词语的认知规律,但需升级对文言虚词的认知。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单元教材分析,我制定了本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 3.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4.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 教案及知识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 【教学重点】 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教师预设整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

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 1.找两个学生读课文,学生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 2.生根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 3.学生根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 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讨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第一段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一个舟子呢?到底是几个人去的?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三个“与”用的太重复了,有点拖沓,改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或“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好不好? 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势。 3.“与余舟一芥”的“芥”怎么翻译? 师明确:(1)它的原意是“小草”,在这里用作了量词,说余舟“一芥”也就是“一艘”。 (2)补充这段文字中的其它量词,如“长堤一痕”长堤一般也不用“痕”,用“条”,“湖心亭一点”亭子也不用“点”,一般都是用“座”,“舟中人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